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1W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篇1

轉眼睛間,這個學期短暫的大學語文生活隨着緊張的複習階段到來而結束了。

回想這段時間以來,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每一次生動精彩地講解,都能讓我聚精會神地聽着並認真做好筆記,在老師的言語中彷彿自己已從枯燥的書本文字裏走進了另一個世界,瞭解文章中的更多相關知識,促使我對文中的內容起了更濃厚的閲讀興趣。雖然自己白天的工作比較煩瑣,但是也利用空閒的時間閲讀課本,感覺課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難得欣賞的好作品,所以更會細細的品位作者文中所用的詞句,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在這些課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這樣一段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出自《老子死章》這篇課文,它形象地證明了大的事物是從細小的事物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我相信學習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我知道要學習好語文這門課程,並不能只侷限於課本,雖然書本中的內容涉及的知識面也很廣,從古代的詩、詞、歌、賦到近代的散文、小説,以及外國的文學作品等等的選取,都是教育家們精心編制的,但是我們更應該注重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只有這樣才能收穫更多的人生哲理,領悟人性中的真善美,啟發心智,開拓視野。

語文是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回憶起那大學生活前的學習,語文這門課程就一直伴隨着我們成長,從最基本的“聽、説、讀、寫”開始,到歸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由淺入深的走了過來,可是當時卻有着為“考試而學習”的被動心理,並沒有把知識牢固的掌握。如今自己經參加了工作,接觸的人和事物相對更多,越發自己的知識面狹窄,選擇繼續學習,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個人素質和心理素質,並且總結出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取其精華,剔除糟粕。

大學的學習是一個自發性的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階段,學習心態要轉為“為自己的發展而學習”,同時也把自己的人生聯繫在一起。語文課程的學習就是一種必要的補充,不論學習什麼專業,或是從事任何一種工作,乃至將來從事複雜的管理工作等,都需要與他人交流、溝通,説話的語言色彩以及感染力、説服力的培養等也都離不開語文。

只要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即使離開了課堂上的學習,我們還依然能把它運用到其他的知識積累上,這對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的,語文讓我們學會了追問人生的真諦,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樹立了人文關懷的意識,讓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時代青年所肩負的責任。我也開始學着用獨立的思維和充滿想象的創造力來完善自己,確信學好語文便可以受益終身。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篇2

經過一學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使我認識到了以前只為考試而學習語文的方式是不對的,以前的我從未認識到大學語文是這麼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當你靜下心,細細品讀時,心中感受到的是另一種境界,學習這門課,不僅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從字裏行間學會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生活的感悟,讓我們變得睿智。

通過自主學習專題八,使我認識到了元劇的發展和內容,以及崔鶯鶯與張生的悲劇戀情,都讓我深受感染和思考。元雜劇指元代盛行的北曲雜劇,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完整的戲曲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舞台藝術。元雜劇的劇本主要由曲詞、賓白,科範三部分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有嚴格的格律,是元雜劇的主體。賓白是劇中人物的對白和獨白。元雜劇以唱為主,説白是賓,所以稱為賓白。科範則是劇本中關於動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雜劇的角色主要分“末”、“旦”兩類。其中正末為男主角,正旦為女主角。末,又分正末、副末、沖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貼旦、外旦、老旦、花旦等。此外還有淨(俗稱“花臉”,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子)、孤(官員)、卜兒(老年婦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盜匪)、潔郎(和尚)等。元雜劇的發祥地山西、河北一帶,本身就有着民間藝術的深厚傳統和較為頻繁的演出活動,特別是諸宮調和金院本的演出,對北雜劇的形成和發展曾起了重要的作用。元雜劇的繁榮,與它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樣式,對廣大觀眾有着比諸宮調、宋金雜劇更大的吸引力。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產生了娛樂活動的需求。元曲四大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和鄭光祖。

?西廂記》最早來源於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説。小説敍述了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拋棄的悲劇故事,故事中的張生是個騙取了鶯鶯的愛情,卻又另娶高門的輕薄書生,鶯鶯則是個飲恨吞聲的悲劇形象。在這篇小説的結尾,元稹誣陷鶯鶯為“不妖其身,必妖於人”的“尤物”,而把張生拋棄鶯鶯,“始亂之,終棄之”的卑污行為美化成是“善補過”的明智之舉。這篇小説在描寫男女愛情上雖時有情致,但思想內容方面存在着嚴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傳統偏見,通篇充滿了男尊女卑、女人是禍水的思想。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得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麼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

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像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麪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麪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在劇本里,老夫人出面的場合並不多,但她的勢力籠罩着全劇,壓制着鶯鶯、張生以及紅娘,在矛盾衝突中處於支配者的地位。她雖然道貌岸然,卻背信棄義,口是心非,為了維護門第與禮教,竟置女兒的愛情與幸福於不顧,嚴酷地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從而激起了鶯鶯的強烈反抗,和張生、紅娘一起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西廂記》正是通過這一對矛盾衝突,通過崔、張兩人勇敢追求自由幸福並最終獲得美滿婚姻的描述,表達了反對禮教及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思想。王實甫在劇中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婚姻觀,肯定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和婚姻的渴望,肯定了情性的不可遏制及它的正當性。《西廂記》的成功,不僅在於熱情謳歌了青年男女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主的行動,而且還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劇中的女主人公鶯鶯是我國戲曲中較早地出現的追求婚姻自由、背叛封建禮教的貴族少女形象。

作為宰相之女,她早已被父母許給母親的侄子鄭恆為妻,只待服喪期滿就將完婚。但是,為了追求愛情,為了婚姻自主,她一步步地戰勝了自己頭腦中的封建禮教的束縛與母親嚴厲的管教,置門第、富貴、功名於不顧,主動地愛上了一個窮秀才。她只傾慕張生的容貌、才氣、志誠與見義勇為的品格。她認為只要有情人終成眷屬,遠遠要比狀元及第美好:“但得一個並頭蓮,強似狀元及第”。鶯鶯的愛情,並沒有同功名富貴、夫榮妻貴等思想觀念糾纏在一起,保持着純潔的一面。作為相國小姐的崔鶯鶯,環境的約束,封建禮教的教養,對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響。她的青春覺醒,在行動上經歷了不斷追求和動搖的曲折過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愛情走去,但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反覆“作假”。崔鶯鶯在愛情中的“作假”,説明社會環境、封建勢力對她有巨大壓力;也説明崔鶯鶯追求婚姻自主與所受的封建教養之間存在着激烈的鬥爭;最後説明鶯鶯也揹着封建社會女子的因襲重擔。

從崔鶯鶯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個人是很難衝破大眾普遍所持有的觀念的。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為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裏回答吧!社會認知是什麼樣的,人們行為便會怎樣。生活在現代的青年們是幸福的,我們可以愛自己想愛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現在的人對愛情過於輕率了,人們不再相信這世上有忠貞不二的愛情了,認為那只是美好的童話而矣。現在像崔鶯鶯一樣被人拋棄的女孩子實在太多了,而她們倒是比崔鶯鶯更想得開,因為這太普遍了。所以她們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愛情便也就貶值了。若長此以往,恐怕以後再想看到純真的愛情,也真的只能在書裏找了。這才是真的可悲可歎啊!所以説,真正的愛情是值得我們去讚頌和謳歌的。在生活中,尋找自己想做的,並真正做到了,那樣的人就是幸福的!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篇3

語文這個學科,是我們從小就一直開始接觸的。最簡單的語文,我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的,之後上了國小,國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學,語文依然和我們息息相關。大學之前,學習語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細節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誦、默寫、文言文、現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或許加上大學聯考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學習語文就是以分數為目的,而並非以學習語文本身為目的。而上了大學才發現,在大學裏學習語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在強調咬文嚼字,不再強調面面俱到,不再強迫我們去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部分。在這種輕鬆的環境之下,我自己認為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去學習和吸收並掌握知識。現在我就這個學期學習大學語文談談自己的心得。

大學語文學習之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學習最大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奠基石。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説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説是精神支柱。愛因斯坦説過:“在學校裏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如果一個人連學習語文的興趣都沒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裏也不可能學的好語文。我個人對語文的興趣較大,這促使我能夠在大學語文這個科目中有所收穫。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我認為有兩個因素,一個來自於本身,一個來自於老師。本身興趣的培養我認為在於平時多看一些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時也可以積累一些文學常識,也燃起了學習語文的激情了。同時,老師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葉聖陶説過:“從國小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從而可知,老師在學習中發揮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國小和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學習語文學習。而在相對自由開放的大學語文的學習中,老師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了。綜上所訴,興趣是開啟學習好大學語文的金鑰匙。

大學語文學習之人生價值

首先,我想從教育的本質和大學教育的宗旨來了解大學語文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一個人,即“取長補短”,而非“揚長避短”,去充分發掘人的潛力,認識自我的價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大學語文的學習是通識教育,並非專業教育,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而不像高中時的培養學生的共性。這正是大學語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環境。通過我的學習感受,在課文中所體現的人生價值均為及其難得的思想資源。以民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愛”,仁者愛人:心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安必須思危,高枕不能無憂;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異中求同,同中求進;人情世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複雜多變,豐富多彩;論學品藝,以苦為樂,知難而進,執着人生的又一種境界……這些都是大學語文教以我們的做人的道理和我們所要具備的人生價值。此外,所涉及的相關的經典名著如《周易》,《離騷》,《中庸》,《大學》,《老子》,這極大的培養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對於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我們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而且,人文語文讓我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我以為,世界觀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觀是小我的存在,而價值觀就是人的大我與小我之間的抉擇。而人文語文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和“人文主義”,就幫助我認識了“我自己,即傾聽自我心靈深處的呼聲和需求,學會去愛人,去關心人,達到對個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綜上所述,大學語文的學習為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篇4

這學期我們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經一學期的學習,我對大學語文知識有所掌握,同時,對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及外國的優秀文學有了新的、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感受到了學習語文不只是課堂內老師的講解,更是出於自己對語文或者説對文學的一種熱愛,一種欣賞。

儘管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但漢語言文學博大深奧,未必我們各個精通。然而,學習大學語文,我們對基本的語言知識技能有了掌握和運用,系統的學習了語法規則。大學語文與我們以往國中和高中學習的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強調能從欣賞語文的角度上出發,語文沒有像以往學習時枯燥乏味的練習,它不再要求我們為了考試而循規蹈矩地學習。相反,它是讓我們在愉悦的氛圍中通過對它的接觸和了解逐漸去感受語文的獨特文化魅力。在學習當中,我們分別學習了中國的詩歌、散文、戲曲和小説。一方面,對語文的學習使我們的國學文化積累有了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它通過文化的手法像我們展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尤其是在這歷史悠久的千年學府,讓我盡情的在書海中沉醉的同時,也培養了我的悟性和對美的感受,提升了我的修養。

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説,從中國古典到外國經典,語文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更傳承着中華厚重的文化和經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驚歎於先哲們睿智的頭腦,驚歎於文人墨客的才氣,驚歎於那流傳萬世而不滅的經

一首《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追尋的恍惚迷離,詩意的朦朧唯美,彷彿是棉紗線的神祕女郎,彷彿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每個人讀後都各自詮釋着心中的嚮往。在年少輕狂的青年人眼裏,“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戀人;在求賢若渴的政客眼裏,“伊人”

是寶貴的助手,遙遠而美麗。大學語文啟發的正是這樣一種發散思維,多角度,多立場地看問題。以前,雖然學了那麼多年語文,但從未這樣深入的分析,體會鬼文學這種立體的美感。應試教育束縛了我們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學裏,我們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遺失的美好。

雖然如今,人們對大學語文的教育提出質疑,但還沒有得出實用結論之前,學習大學語文,偶爾回顧一下經典,在忙碌的鑽研中給心靈一個暫時休憩的家,何樂而不為呢?

當我們目睹金錢腐蝕權力,物慾吞沒崇高而感到萬分困惑時,當我們面對無情的生存競爭,“讀書只為稻粱謀”時,讓大學語文課帶我們走進文學天地,去與人類最優秀的心靈對話。

我以為,學習大學語文,首先是為了培養我們對美的感受力,陶冶我們的性情,提高我們的文學藝術修養。而文學藝術在激發人的精神的豐富性、保存和發展人對世界的多樣性想象方面,是其他東西不可替代的。在這個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喧囂塵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心靈越來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學藝術可以潤澤我們的靈魂。大學語文就是一門帶領大家賞析文學經典的課程,在賞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徹悟生命。

在這裏,我們可以瞻仰到壯觀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獨立不遷、陶潛的沖虛高遠、李白的豪邁飄逸、杜甫的憂情熱腸;還有僵卧孤村猶思報國的陸放翁,欄杆拍遍淚灑衣襟的辛棄疾,拼將熱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哪,滾燙的詩篇正是他們人格的顯現。這人格的`聖光會照亮我們,使我們摒棄為一己私利而營營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進退取與,小到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並努力使之臻於完美。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慷慨悲壯的“建安風骨”、生氣盎然的“盛唐氣象”,還可以遇到命運坎坷卻終身歌唱土地與太陽的艾青,以及鄉愁濃郁而堅守中國文化傳統的余光中?堅強樂觀是整個中國文學的基調,雖然有些作家個人面臨黑暗世事,個人命運多舛,但他們並不悲觀頹唐,“入世”則建功立業,“出世”則擁抱自然。不僅是詩文,在戲曲中也常常洋溢着樂觀精神,與西方古代悲劇中主人公在命運面前的無力相比,我國戲曲中的善良人民哪怕死去,也會化仙變神,懲治邪惡,伸張正義。讀着這樣的作品,我們怎會不受感染和薰陶呢?又怎麼會不昂揚進取,追求崇高的生命價值呢?

在這裏,我們可以還受到優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種藝術修養,也是一種人生修養。藝術品味高的人用“詩眼”觀察生活,用“詩心”體味生活,待人率真,處世樸拙。這在人心被銅臭所浸染、社會被假貨充斥之時,不啻是一劑自救的良方。要自救還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淨化靈魂。許多文學作品能夠引導人們欣賞和熱愛大自然: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壯闊、“平沙茫茫黃入天”的蒼茫,“玉鑑瓊田三萬頃”的澄澈,“波心蕩、冷月無聲”的悽清,等等。

學習中國文化,這極大的培養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對於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我們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而且,大學語文讓我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大學語文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和“人文精神”,幫助我認識了“我自己”,即傾聽自我心靈深處的呼聲和需求,學會去愛人,去關心人,達到對個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我個人覺得,在弘揚文化的今天,大學語文讓我們體驗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語文的魅力和智慧,實現了科學和人文的迴歸,讓我們不斷的完善自我。讓我們想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求知,進而不斷的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當然,想在短短的大學語文課內就達到培養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現實的。然而,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們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們就能漸漸地從中汲取養份,抵抗病蟲害,蓬勃生長。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就如廣袤豐腴的土,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長提供了豐厚的養料,我們只能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我,到達一個更高的層次。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篇5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説,語文,從國小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都是一門必修課。然而,到了大學,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非漢語專業的學生來説,語文離我們漸行漸遠。選修一門語文,驀然發現,久違了的親切感又回來了,還有絲絲縷縷的新鮮感和幸福感。

漢語——我們的母語。儘管買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但漢語言文學博大深奧,未必我們各個精通。然而,學習大學語文,我們對基本的語言知識技能有了掌握和運用,系統的學習了語法規則。尤其是在這歷史悠久的千年學府,我盡情的在書海中沉醉,體驗到的不進食學到博大精深文學的成就感,更是一份對母語的強烈熱愛。

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説,從中國古典到外國經典,語文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更傳承着中華厚重的文化和經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驚歎於先哲們睿智的頭腦,被無數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氣説震撼,更沉醉於流傳萬世而不滅的經典之中。我讚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欽佩,華夏兒女才智驚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絕倫。“啊,我親愛的祖國!”每當徜徉在經典中的時候,我就想這麼高聲吟詠一句,尤其是在長沙,當你看到無數的白皮膚·黑皮膚·藍眼睛的人們捧着漢語書時,但你微笑着用英語和他們交流中華名著時,但你聽到他們用結結巴巴的漢語和你交談時,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自豪,一種深埋了幾百年的揚眉吐氣的自豪,像彩虹一樣的繽紛色彩的絢麗光環將你包圍,享受這世界最矚目的光輝。

一首《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追尋的恍惚迷離,詩意的朦朧唯美,彷彿是棉紗線的神祕女郎,彷彿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每個人讀後都各自詮釋着心中的嚮往。在年少輕狂的青年人眼裏,“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戀人;在求賢若渴的政客眼裏,“伊人”是寶貴的助手,遙遠而美麗。大學語文啟發的正是這樣一種發散思維,多角度,多立場地看問題。以前,雖然學了那麼多年語文,但從未這樣深入的分析,體會鬼文學這種立體的美感。應試教育束縛了我們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學裏,我們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遺失的美好。

雖然如今,人們對大學語文的教育提出質疑,但還沒有得出實用結論之前,學習大學語文,偶爾回顧一下經典,在忙碌的鑽研中給心靈一個暫時休憩的家,何樂而不為呢!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體會篇6

在這一學期,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大學語文。在老師的教導下,我明白大學給我們開這門課的目的是培養我們今後在職業生涯對應用文體的應用能力,加強我們的口才,提高我們的競爭力,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以前一直認為,語文嘛,無非就是叫你這樣去鑑賞詩歌詞賦,怎樣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樣去體會一篇文章的美。但現在美味人事到自己錯了,真的錯了。剛開始上了兩節語文課,老師就讓我們瞭解了大學為什麼要給我們開這樣一門看起來沒有多大用處的課程,讓我們知道大學語文不僅僅是教怎樣寫鑑賞詩歌辭賦,它還教我們怎樣寫應用公文,還教我們怎樣鍛鍊口才,那些都是在我們今後的職業生涯中極其有用的東西,誰都不敢説,他再今後的職業生涯中不會用到“應用公文”,而僅僅是沉浸在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賞之中。《高職實用語文能力訓練》,從這書名中我們就應該能看出:大學語文不同於以前我們所學的語文。

在第一節課,老師就開始教我們利益,比如我們的坐姿,走路,如何表示對他人的尊重等等,這些東西,就已經是完全脱離我們印象中的語文課程了,在之後的一整個學期,老師都在對我們言傳身教,使我們獲益良多,在這半年中罵我們學到的不是鑽到書堆中,讀者深奧對不實際的理論,而是如何創造實際中有用的東西,這些是我職業中一定會用到的東西,卻是我們所缺乏的,那就是應用公文的寫作。

在學習中,我知道了應用公文有十三種,它們都有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我卻不知道如何去貫通。於是,在老師的知道下,我知道,它們是有共通之處的,是可以用一個膜拜去寫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説,它不會讓你看起來流連忘返,更不是散文,讓你看一兩遍都看不出它在講什麼,它要求的是言簡意賅,語言簡短,而意思明確,不需要什麼華麗的辭藻,不需要什麼生動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説的,要表達的,言簡意賅的説清楚,讓人家一看就知道該做什麼,就可以了,這是我對應用公文的理解。

在這一學期的學習中,我有過慌神,因為我一時難以接受大學語文,十幾年的語文學習,使我對語文的理解已經根深蒂固,不過還好,老師的教學方式讓我很快地融入大學語文的學習中,並且每次的錯也我都很認真地完成,每堂課我都很認真地聽,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細地去讀,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學習。語文的學習不是一觸而就的,而是一個終身的,實踐的過程。因此,老師的教學方式使我感觸很深,那就讓學生自己備課,並上講台講課,再由老師點評。

以前上課時,如果哪個老師有哪一點沒講好,我就會跟同學一塊,指點老師的不足,認為他們講的課好無聊,我自己上還能講得更好。終於,上大學後,我有了這樣的機會,那就是學校提出的要求,安排學生上台講課,自己備講課稿。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很興奮,終於有表現的機會了,並不斷地再腦海裏想象着自己上課時的情景:應付自如,滔滔不絕,並且想着到時要做些什麼樣動作才能讓自己感覺更瀟灑……

在接下來的備課過程中,困難重重,一來是我沒跟同組其他成員達成團隊合作。因此有些方面備課效果不好;二來我選的是古文,有句話説的好,“現在的學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我把學生們最怕的古文選來作為講課內容,而備教材,不僅要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還要聯繫上下教材,準確的把握你所教的這節課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因此所備教材內容雜亂,沒有把握住輕重點,這就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我漸漸地感覺到力不從心,原來做老師並不輕鬆。

在經歷了一週的煞費苦心之後,我那從四面八方收集整理得來的備課稿中終於出來。為了寫這份備課稿,我曾一次性在網吧待了幾個小時,查找資料,也去找過其他的教案來參考,又去圖書館翻閲關於《春江花月夜》更詳細的資料。這些資料,打印出來後一共七頁紙。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成果,一週來的鬱悶全拋到了腦後,興沖沖地到班上後,找來其他組員,開始分配任務,並商量了一些講課步驟,就等着時間的到來。

終於輪到我講課了,我心裏既興奮又有些緊張,興奮的是因為我沒想到自己居然能上台講課,多天的努力終於可以展示出來了,緊張的是沒有把握講好課,畢竟這是第一次,而且講古文,最大的難題便是調動積極性。果然,如之前所預料,上課沒多久,同學們就開始無精打采,而我也因為資料太多,沒能分配好時間,導致後面的講課內容全亂了,很多準備的內容都沒有講。

這次的上台講課,給我的最大感受便是:當老師,不容易啊。當然講課最終結果對我來説是失敗了,但卻也使我獲益良多。第一,這次講課,使我更深刻地瞭解了教師這一職業,知道了老師為了給學生上一節課是多麼的不易。平時上課,我們不但不聽課,還説話聊天,無視老師的存在,而當自己站講台上看下面的同學也是同樣的情況後,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心裏的滋味,因此,這次活動教會我們要尊重老師。第二,這次活動,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團隊的作用。老師在安排活動時,讓我們五人一組,評分自然以組為單位,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強我們的集體榮譽感,鍛鍊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條籬笆三個樁,一個人的能力始終不如一個團體強,只可惜,這次活動沒能領會到老師的用意,不能發揮出更大的團隊力量,不過,它還是加強了我們對團隊合作的認識,我想,如果今後再遇到需要團隊合作的情況,我一定會讓其發揮出應有的力量。第三,許多東西不在於多,而是在於精,這次備課,找的資料太多了,因為害怕內容不夠,到時講課面臨尷尬的時間太多,而且本身古文內容就多,再加上對內容的不熟悉,使得自身沒能把握內容分寸,時間分配不合理,直接導致了講課的失敗。第四,這次活動,也讓我學會了閲讀,因為在備課過程中,為了把課講好,我們會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同一個問題,讀懂作者的心思,體會他們的心境,感受他們的思想,這樣才能夠真正得欣賞一篇文章。除了以上這些,我們還學會了冷靜,學會了如何去把握輕重等。

這個學期,老師除了安排了講課活動外,還給我們佈置了另一項任務,那就是課外閲讀,讀一本你覺得好的書。我選擇的是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