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未來五年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W

未來五年慶元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

未來五年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

生態是慶元最大的優勢和潛力。作為“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慶元始終牢記習總書記的“慶元囑託”,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持之以恆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十四五”時期是我縣高水平建設百山祖國家公園,高質量推進美麗慶元建設,打造“最生態窗口”的關鍵期,科學謀劃好新時代、新形勢下今後五年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至關重要。

一、生態保護和建設現狀

近年來,慶元把保護好生態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加快傳統產業生態化改造和新產業、新業態培育,高標準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深化治水、治氣、治土、治廢與環境風險防範工作,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步提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大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宣傳工作,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進一步鞏固。2020年全縣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至100%,PM2.5濃度下降至19微克/立方米,縣控以上斷面水質Ⅰ-Ⅲ類的比例為100%,榮登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獲“五水共治”羣眾幸福感指數全市第一,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全省第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評價考核連續兩年全省第一,實現全省生態保護指數“三連冠”、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五連冠”。

二、生態保護短板問題

(一)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亟需建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對滯後,面臨着既要嚴格生態保護、加大環境基礎投入,又要大力發展經濟、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挑戰。傳統制造業低小散問題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較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尚未全面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仍未理順。公眾秸稈禁燒、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理念有待提升。

(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較大。全縣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處於較好水平,上升空間逐步縮小,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優、繼續改善的難度在逐步加大,臭氧(O3)年平均濃度呈逐年上升趨勢,PM2.5濃度、地表水斷面Ⅱ類以上水質比例等重點環境質量指標穩定保持全省前列的壓力較大。

(三)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尚未建立。生態治理體系現代化有待提升,生態保護數字化轉型有待加強。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明顯,城鄉污水、危廢處置能力尚存在缺口,污水管網破損、雨污分流不徹底等問題依然存在。環境監管和風險管控能力仍舊較弱,基層環境執法力量不足、業務能力不夠等問題較為突出。

(四)生態保護和建設資金保障壓力較大。慶元縣經濟總量規模較小,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一批項目的支撐,而目前建設資金緊張,財政收支不平衡等問題更加突出,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資金保障壓力不斷加大。

三、總體思路

“十四五”時期,慶元要牢記總書記的“慶元囑託”,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不懈當好生態衞士,擦亮“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金名片,着力推動生態顏值轉化成經濟價值,將慶元打造成美麗浙江的“最生態窗口”。

(一)打造最美核心區生態高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99%以上,臭氧濃度上升趨勢得到初步控制,地表水水質優良(達到或好於III 類)比例保持100%。全面鞏固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功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水平大幅提升,生態質量指數持續保持全省前列。

(二)打造“碳中和(零碳)”示範縣。至2025年,全縣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步伐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低碳試點、“零碳”體系愈加完善,清潔能源加快發展,林業碳匯穩步增長,打造成為“碳中和(零碳)”先行示範縣。

(三)打造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引領地。逐步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國土空間面積比例不降低。強化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生物棲息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建設一批“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示範基地,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四、重點任務

(一)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格局。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紮實推進“低散亂”企業專項整治工作,實現“園區外基本無工業、園區內基本無非生態工業”。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落實慶元縣“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生態康養、文化產業等低碳產業。嚴格控制煤炭消費,謀劃建設一批光伏發電、抽水蓄能項目,提高新能源消費比重,全面建設清潔能源強縣。推進生活方式低碳化,積極推廣使用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產品和可再生能源等。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碳評價、“碳標籤”、“碳交易”等制度。制定“碳中和(零碳)”示範縣建設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挖掘重點領域降碳空間,積極發展林業碳匯,推進屏都街道等一批低碳試點建設,力爭實現“碳中和”先行示範。

(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化大氣污染防治,不斷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聚焦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臭氧污染等問題,抓好PM2.5和O3濃度“雙控雙減”,基本完成縣域內竹木行業粉塵污染專項整治,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提高新能源車輛比重,落實揚塵精細化管理措施,建立餐飲油煙長效監管,嚴禁秸稈與垃圾焚燒。統籌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聚焦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造紙與竹木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排放監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強基增效雙提標”行動、畜禽養殖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域“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生態流量保障等領域、美麗河湖建設等領域,深入推進水生態保護。加強重點行業、農用地、重點污染物土壤污染的源頭管控,積極落實農用地分類精細化管理制度和措施,推動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建立健全固體廢物閉環管理體系,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行動,構建固體廢物多元化處置體系,補齊危廢處置短板,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三)統籌系統治理與風險防範。加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重要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大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杜絕違規涉林墾造耕地,違法開採礦山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加強河道溪流水生態修復治理,繼續推進鬆源溪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持續開展河湖庫塘科學清淤,建立清淤輪疏長效機制。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堤岸生態化改造、入河排污口尾水濕地等系列工程,逐步恢復河湖自然水生態系統。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制定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制度,加強對全縣生態系統狀況、生物多樣性、生態風險、保護成效的監測評估。完善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全縣、鄉鎮街道(園區)的多層級、網格化環境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開展環境敏感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和應急演練。

(四)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完成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調查工作。建立以百山祖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評估,以維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為基本原則,提升自然保護地保護水平。持續推進“綠盾”等專項行動問題整改和銷號,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加強野生生物棲息地保護,積極建立生態定位站,完善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生物廊道。開展遷地保護體系規劃,完善遷地保護體系。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形式內容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充分發揮民間公益組織,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志願者機制。開展生物多樣性體驗基地建設,有機結合生態旅遊、研學教育等,提高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

(五)着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深入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生態環境狀況報告制度。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強化社會監督,完善監督舉報、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環保設施公眾開放等機制。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快推進標準化、規範化執法,加快構建以環境信用評價為基礎的分級分類差別化“雙隨機”監管執法模式,建立健全以排污許可製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加強司法聯動,全力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

(六)全面推進生態保護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推進大數據、“互聯網+”、智慧雲等高新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控預警體系建設完善,重點提升竹木製品、食用菌、鉛筆等行業企業廢水廢氣在線監測監控水平。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完善大氣複合污染立體監測網絡建設,加強對O3、VOCs等新型污染物的監測,加強空氣、水質、土壤等自動監測網絡建設,推進鄉鎮水質自動監測站、縣控以上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鄉鎮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等站點建設,構建覆蓋全縣域全天候全要素環境監測網絡,到2025年,建成覆蓋全縣的水、土壤、大氣、噪聲的智慧化環境監測網絡,水和大氣監測深入到鎮級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