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河道治理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W

近年來,城市河道普遍存在淤積、污染等現象,許多河道失去了飲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可以説對河道的生態治理日益緊迫。城市河道的水質治理已經在治理中,但城市河道水環境系統應該具有的生態效應和周邊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視。因此,治水和景觀生態設計要有機結合,以新的理念和觀念重新審視對城市河道水環境的改造。一方面注重水質的提高、水環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態系統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規劃岸線景觀,營造出具有視覺效果和優良體驗的生態環境。

關於河道治理的調研報告

一、轄區河道現狀及特點

文峯街道轄區內近期整治的有四條河道,分別是油坊溝(蟒蛇河至青年路一段,轄區河道總長2.7km)、前進河(蟒蛇河至鐵家港一段,轄區河道總長1.06km)、鐵家港(西環路以東至油坊溝及西環路以西,轄區河道總長1km)、小一溝(體西路至串場河一段,轄區河道總長1.7km)。四條河段的問題相對雷同,都存在水體污染、河岸坍塌、淤積嚴重,且沒有完善的排水系統等問題。

二、河道治理目標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八大重點之一。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着力解決水利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刻不容緩。

治理最終效果為兩岸和河面無雜草、無垃圾、無病死動物、無漂浮物、無違章構築物,河道水質明顯提升、截污能力明顯提高、河岸綠化明顯提高、河流生態明顯改善

三、治理對策

(一)水環境治理傳統工程措施

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改善水質,採用傳統的水體置換和引水配水的工程,使水流動起來。另外採用河道疏浚工程、防護工程、清水平台、保潔碼頭、消防碼頭、截污工程、排澇控制等措施進行系統深入的水環境治理。工程主要採用了點截污和大截污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並將其接入污水管網,另一方面在河道兩岸佈置截污幹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並送往污水處理廠。對於沿河兩岸的企業和居民區不僅要將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業素質、規範,從根本上改變和杜絕往河道內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的陋習。

(二)水環境治理生態工程措施

在疏浚、引水、截污等工程後,投入景觀橋及棧橋工程、綠化及水上生物工程進行生態治理。通過種植一定面積的高等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羣落,包括濕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蘆葦)、浮水生物等,可以去除水中的營養物,使水質得到改善,水體透明度提高,水生動植物多樣性可得到恢復,使富營養化的水體變清。

四、生態景觀設計與效果

(一)綠化景觀工程

通過綠化景觀工程,從上游的景觀到中游緩坡草坪、草地疏林、鮮花盛開,直到下游的通幽小徑,植被搭配動靜相結合、疏密對比,配合水景,給整個河道綠化空間創造了活力。沿河景觀帶更是形成一條連續的河岸廊道,給市民提供了便利。

(二)植物配置規劃

植物配置應以本地植物為主,根據不同的類別和習性以及不同的景觀效果進行合理配置,景觀佈置應結合地域特徵和時代特色。在河岸的許多景觀小品多采用當地材料結合輕鋼結構,對整體景觀環境影響較小;樹種選用以本地適生樹種為主,包括竹柳、落雨杉、美人蕉、水生鳶尾等。一方面對生態系統影響較小,另一方面又豐富了城市景觀。

(三)鄉土文化與適應過程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特點,塑造屬於自己的城市形象。鹽城城市中的河道也當如此,在體現城市特色的同時展現出不拘一格的河道設計。當地人關於環境的知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澱,一個適宜於場所的生態設計,首先應考慮當地人的或者傳統文化給與設計的啟示。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一定要停留在傳統的設計形式中,生態設計正是以當地自然過程為依據包括其中的地形、土壤、植被、水等,將這些具有特徵的自然元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更加有利和完善地設計出能被時代和歷史所接受的東西。

五、結語

通過對轄區河道整治工程中在生態修復以及河牀、駁岸及綠化設計方面所作的生態型改造嘗試,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的環境和周邊居民的生活條件。以人為本的治河理念和生態駁岸的設計原則為今後類似的工程提供了借鑑。

隨着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的提高,人工建設和修復的生態河道越來越受推崇。它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了生態效果,把受人類干擾和破壞的河道修復成為水體與土體,水體與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近自然狀況的生態河道。只有遵循生態設計原則對城市河道景觀進行設計和規劃,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出和實施城市河道水環境治理與景觀設計的策略,構建出人水和諧的河道景觀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