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考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47W

學習考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調研報告

學習考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調研報告

通過實地查看、聽取介紹、座談交流,進一步學習了江浙地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經驗做法,開拓了思路,找出了差距,對於更進一步抓好農村“七改三清”、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深入學習和踐行習近平“兩山”理論,切實增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003年1月,浙江提出全面推進村鎮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從2003年起,連續十年,浙江每年選擇一個典型縣市召開現場會,每次現場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都親臨現場。所佈置的工作儘管每年有所側重,但抓“千萬工程”的決心不變、名稱不變、主題不變,一以貫之,一抓到底。十多年來,浙江的“千萬工程”走出了一條從點到面、由淺及深、先局部後整體的整治路子。

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效,一個重要原因是浙江從始至終一直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兩山”理論,從思想認識、工作理念到具體舉措、常抓不懈,都把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擺在重要議事日程。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在安吉餘村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並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欄目中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著名的“兩座山論”,他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2006年習近平對“兩座山”的辯證關係進行了縝密論述,他指出:“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係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三個階段實現了兩次關於“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思想超越,但是,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基本內涵之上。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的再次闡述“兩座山”的辯證關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這“兩座山論”已經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被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和接受。

“兩山”的理論思想對各地經濟社會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等重大實踐均有不可估量的指導價值。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必須牢牢樹立和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時刻不忘習總書記“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諄諄囑咐,拿出寧舍經濟翻番也要保綠水青山的勇氣和決心,以更大力度、更強舉措全面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以時不我待、敢於擔當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推進我市人居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更高水平。

二、全面遵循鄉村建設發展規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

國內外經驗表明,鄉村建設有三個階段規律,第一階段是基本生活設施建設,第二階段是環境治理,第三階段是美麗鄉村建設。發達國家走過的路程顯示,一個階段一般需要20年左右。要清醒認識到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仍然處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階段的實際情況,對標對錶科學合理地確定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目標任務,既要積極進位爭先,又要防範急躁冒進,以務實心態和嚴謹作風重點推進垃圾污水等環境治理工作。要深刻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雲南調研時強調指出的“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指示精神,準確把握農村建設規律,繼續抓好環境治理頂層設計,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以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落實總書記的諄諄教誨。要不斷創新突破工作方式方法,改進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實現領導高位統籌到位、基礎投入到位、貫徹落實到位、問責問效到位,不搞千篇一律和一刀切,努力變集中整治為日常維護管理,變一時強化為長效成果,全面提高治理工作水平。要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整合資金集聚資源,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公廁及供水建設為重點,全力以赴重拳整治,深入持久地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讓美麗鄉村從“一時美”邁向“持久美”,從“一處美”邁向“處處美”。

三、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抓好我市農村“七改三清”工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當前,要認真學習領會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體到如何推進我市農村“七改三清”,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環境為基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村容整潔”到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農村建設“生態宜居”新要求,可以看出,農村人居環境問題始終是黨中央關心關注的,並且隨着時代發展、羣眾期盼不斷升級換代。建成山青水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農村才更有吸引力、農民才更有歸屬感、農業才能可持續發展。通過多年的城鎮化建設,我市城區、縣城環境面貌普遍較好,垃圾污水治理及公廁建設等基礎設施普遍健全,但農村仍然有較大差距,城鄉發展失衡現象較為突出。現代化不能建立在城鄉分割的基礎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今後的發展目標是要促進城鄉的融合發展,敢於打破一切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這句話的含金量非常高。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不矛盾,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從來是互相促進、互相聯繫,城市和農村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今後的農村建設中,必須注重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雙輪驅動,加快以城帶鄉、城鄉一體,才能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來帶動農村的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既是基礎,也是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我市提出“世界春城花都”、“中國健康之城”等五大城市品牌,天藍地綠、花香四溢的人居環境既是春城昆明特色鮮明的地方、也是構建城市品牌最最基礎性地工作,必須特上加優、優上更優,以更大力氣、更多心思抓好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必須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鬆。要通過持續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讓昆明城鄉更加乾淨整潔,讓世界春城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為昆明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奠定人居環境基礎。

二是堅持產業為本,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村才能發展,農民才更願意從事農業生產,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要清醒看到,我市農林牧漁經濟總量還較小,農村集體經濟活力不足,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產業不旺。當前,農業農村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農業農村產業化發展大有前途。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些論述,為產業興旺指明瞭具體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因地制宜、開拓創新抓好落實。一是實施農村雙新雙創工程。要把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來謀劃實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運用,促進創新,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二是實施集體經濟發展工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關於培育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實施意見》,以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為紐帶,以土地股份合作、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為主要經營形式,重點發展資產經營型、資源開發型、生產服務型、物業管理型及異地發展型等新型集體經濟,形成各有特色、百花齊放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和路徑。三是實施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發展農村經濟和產業,關鍵靠龍頭企業、經營大户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經營主體是指直接或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個人或組織。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主要包括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大户、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區、社會化農業服務組織等,其中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培育的重中之重。通過狠抓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夯實了農村經濟基礎,推進“七改三清”、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就有了持續活力。

三是堅持文化為魂,切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鄉村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可持續發展,文化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農村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離不開傳統文化、文明鄉風的助推。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離不開鄉愁文化的傳播與薰陶。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到大理洱海邊的古生村考察,面對碧波盪漾的洱海,他感慨地説:“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什麼是鄉愁?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會想念的。”文化的根脈、永恆的鄉愁存在於農村的大街小巷之中。文化鄉愁才是源遠流長、持久亙遠的文明傳承。今天,誰還記得唐朝的GDP、人均收入呢?但唐朝有詩仙李白、有詩聖杜甫、有李商隱,我們都記得盛唐景象。在今後的新農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中,必須堅持文化同行,將鄉愁文化建設納入美麗鄉村重要議事日程,把改革開放前幾十年的發展成就兑換成文化成就,加快實現“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轉變,努力保護鄉村風貌、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村記憶、建設風情鄉村,堅決防止把農村建得城不像城、鄉不像鄉、不倫不類。

四是堅持黨建為領,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歷史雄辯地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農村的實踐也表明,羣眾富不富,首先看支部。越是貧窮落後、越是脱貧攻堅,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沒有鎮村基層黨組織的堅強有力,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就無從談起。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法治、德治、自治”既相互銜接、又相互補充,用法治手段維護公平正義,用道德力量糾正失德行為,用自治方式激發治理活力,其中的核心與關鍵是要以黨建為統領,就是要讓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讓羣眾感受到一種無形的牽引力,形成凝聚力、戰鬥力跟着黨組織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大力推進“能人治村”,注重從有“兩帶”能力(帶頭致富、帶領村民致富)的農村致富能手以及復員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大學生村官中把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能發展、有公益心的優秀人才選進村“兩委”班子,擔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要大力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進一步健全完善專項述職評議考核、“一把手”約談等制度,常態化推進選派機關幹部到村任職、退役士兵培養工程、村幹部“培訓周”等工作,通過集中培訓、域外輪訓等多種方式,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制定並細化村黨支部書記工作職責,通過規範履職程序強化村黨支部書記發揮作用,重點解決好基層帶頭人匱乏、能力不強問題。通過“黨建+鄉賢會”等模式,充分發揮新鄉賢的示範引領作用,搭建鄉賢文化平台,建立鄉賢聯繫機制,暢通鄉賢與鄉村信息的互聯互通機制,激發鄉賢參與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的積極性。要有效滿足羣眾各項訴求,通過不斷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民的參與途徑更加多元廣泛,積極化解農村社會矛盾,使農村的治理基礎不斷夯實、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只有基層黨建抓實了,鄉村治理更加健全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才能形成“人人蔘與、個個奉獻”的良好氛圍,才能加快建成共商共建共享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