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8W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旗着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大力開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工作,通過合理利用草牧場,加強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力度。經過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

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

xx年以來,我旗累計投入資金34961.7萬元,治理面積1112.39萬畝,其中飛播造林61萬畝,封山育林70.56萬畝,農田防護林0.5萬畝,林木種苗1.01萬畝,人工種草0.4萬畝,人工造林31.03萬畝,圍欄封育656.53萬畝,劃區輪牧271.68萬畝,基本草牧場1.31萬畝,飛播牧草12.5萬畝,暖棚16.67萬平方米,飼料機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處,節水灌溉489處,小流域治理5.87萬畝,生態移民864户4130人;xx年開始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在10個嘎查實施禁牧416萬畝,在61個嘎查實施草畜平衡3709萬畝,政策涉及全旗7個蘇木鎮、71個嘎查、5300個牧户1.8萬餘人;通過圍欄封育、“三區四帶五個基點”建設,全旗打草場面積達到732萬畝,佔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18%,正常年景打貯草總量超過2億公斤;加強草牧場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圍欄化草場面積達到3848萬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5%,其中實施劃區輪牧面積達到2802萬畝,佔全旗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1%,劃區輪牧和季節性輪牧工作已成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護成效最好的亮點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着力改變傳統草牧場利用方式,不斷降低利用強度,有效推動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旗放養牲畜總數由xx年的168萬頭只壓減到146.6萬頭只,牛和馬分別增加58%和52%,山羊和綿羊分別減少54%和15%;通過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蓋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蓋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場植被平均高度、蓋度、產草量由xx年的23.2釐米、41.7%、81.2公斤/畝提高到xx年的35.1釐米、54.7%、88.8公斤/畝,分別提高了11.9釐米、13%、7.6公斤/畝。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

自xx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我旗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始終將該項工作放在全旗各項工作的首位,全面實施“圍封轉移”和“兩轉雙贏”戰略,落實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有效地推進。

——堅持科學的指導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建設與保護並舉;堅持“三生結合”(生態、生產、生活),“三效”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堅持以工程建設為支撐,以科技為動力;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項目佈局;轉變畜牧生業產經營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牧業增產,牧民增收。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羣眾的認識水平。開展廣泛宣傳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羣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調動羣眾積極性,鼓勵羣眾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項目建設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認真落實各項政策,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堅持“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態項目建設發揮具大的現實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種草質量。積極推廣科研成果,把生產適用技術落實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鼓勵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攻關和有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區域特點的優良品種。

——加大工程管護的執法力度。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建設週期長的綜合性工程,它是造福於後人的工程,因此我旗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進行更好的管護,同時各項目實施部門及時督促有項目區的各蘇木鎮、嘎查建立管護組織,制定管護制度,廣泛宣傳,責任到户、到人,依法管護,提高廣大羣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人人有責的自覺行動。

——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草原管護水平。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實施後,我旗結合實際,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了《關於招錄全旗草原管護員的實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級草原管護員選聘錄用辦法》、《全旗草原管護員考試考核方案》等考錄方案,並在全旗範圍內進行公示,在全旗7個蘇木鎮共聘用嘎查級草原管護員188名、旗級草原管護員40名,充實草原管護隊伍,加大了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力度。xx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對全旗188名嘎查級草原管護員以蘇木鎮為單位進行了專門培訓,頒發了“聘書”,簽訂了“合同”,並給每個草原管護員製作了“草原管護員工作實用手冊”和“草原管護員巡查日誌”。同時對考試招錄的旗級40名草原管護員,重點培訓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執法、行政執法、勞動合同法等,並簽訂了“草原管護員勞務合同”,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護員已全部上崗到位,開展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管護工作。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後,我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嚴格的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限量養殖標準,壓減了牲畜頭數,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個體產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個體產值除了提高種畜質量外,保護基礎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還沒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議出台給予基礎母畜相應的補助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如每頭合格基礎母牛每年補助800元,每隻合格基礎母羊每年補助500元等。

(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項目區的管護問題越顯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級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擔任了嘎查級管護員,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嘎查級管護員工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沒有執法權等原因,未能發揮足夠的管護作用。建議在聘用草原管護員的工作中,由執法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身份招錄一批文化素質高、辦事能力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員,予以充實草原管護員隊伍,從而加強項目區管護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較落後,從而影響載畜量的測算。為使產草量測算更加準確,望上級支持配備更加先進的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

(四)近年來,牧民保護草場的意識不斷提高,通過牛羊育肥等現代化養殖來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增加收入的認識度也逐漸提高。但是,引領牧民走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道路上需要標準化育肥棚圈、儲草棚、水源井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希望上級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出台新項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後我旗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納入烏珠穆沁沙地治理區域的有利機遇,立足於長遠發展,認真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營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態移民等各類生態項目,以沙化、退化嚴重地區為重點,加強生態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針對我旗不同地區草原生態及土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建設方式,北部地區以圍欄封育為主,南部地區以封山造林、飛播造林及人工造林為主,同時在全旗範圍內加強棚圈、水源井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草地、林地和濕地的保護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草資源和生態環境行為,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積極穩妥推進牧區人口轉移,不斷完善牧區人口轉移的政策措施,重點抓好牧區青年和學生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在城鎮創業就業本領,加強對轉移進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務,解決進城牧民的後顧之憂。穩步控制牲畜數量,放養牲畜數量控制在140萬頭只以內。爭取五年內全旗植被蓋度穩定在6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林草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畜牧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而推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帶着思考,xx年5月11日至17日,我們xx年春季班一支部一行7位同志,按照中央黨校中直分校的教學部署和安排,來到福建省龍巖市,在這個被譽為“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裏,開展了為期7天的實地調研。短短的七天六夜,我們走村入户、上山進棚,行程近1500公里,先後在新羅、上杭、長汀、連城、永定、漳平的13個鄉鎮和22個企業、村莊和生產基地,參觀典型樣板,查閲文件資料、座談經驗做法,訪談幹部羣眾。調研中,我們結合中央的戰略部署和黨校所學的理論和知識,重點對閩西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做法和經驗,以及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途徑和方式進行了學習考察和分析研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制度安排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這一任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龍巖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通稱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1997年5月撤地建市,轄新羅區、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一區一市五縣,總人口3萬人(略少於北京市海淀區328萬人),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略大於北京市1.68萬平方公里)。xx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0億元、增長11.2%;公共財政總收入249億元、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1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578元。龍巖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是當年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龍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開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通過的《古田會議決議》,是我們黨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綱領性文件。龍巖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市在冊烈士2.36萬人,佔全省烈士半數以上。龍巖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雨量充沛、水系發達,礦產豐富、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高達76.23%,並因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而蜚聲海內外。但是,由於龍巖山區面積大、貧困區域多等特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面臨着較為特殊的困難。從自然層面上看,因閩西山大坡陡、土質疏鬆,雨水侵蝕造成的水土流失、崩崗紅壤等危害嚴重;從社會層面上看,因戰爭破壞、亂砍濫伐、稀土採挖、“四料”(木料、燃料、飼料、肥料)消耗、生活垃圾等,森林植被曾經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從現實層面上看,經濟總量不高,發展相對落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後,工業排放治理難度加大,環境保護自身能力較弱,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雙重壓力突出。面對困難和挑戰,龍巖人民從未躺在功勞簿上等待觀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建設美麗家鄉的鋭意追求,從始於20世紀40年代土壤保肥試驗做出的有益探索,到建國以後在當地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龍巖人民開展的植樹育苗、封山育林、恢復植被的綠化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級政府和廣大羣眾積極實施多項水土保持和生態治理的科學舉措,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堅守和努力,終於探索出一條治理開發並舉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調研中,我們深刻感到龍巖市委、市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他們思路清晰,舉措有力,重點突出,生態農業、水土保持、水系整治、節能減排、人居改善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展現了閩西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龍巖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立足實際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市委、市政府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按照“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要求,積極探索走“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科學發展之路。全市相繼制定實施了《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全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案》《關於加快推進生態市建設的意見》《龍巖市生態市建設實施綱要》等文件,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五位一體”總佈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之中,統一部署,統籌安排;確定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立足點,以創建環保模範城市和生態市為載體,全面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全面推進節能減排,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增創龍巖生態發展新優勢的指導思想;確立了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綠色低碳產業結構基本建立,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優美舒適人居環境基本形成,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生態文明水平顯著提升的總體目標;提出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等3大類18項生態市考核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中短期規劃和區域性目標。同時,把生態創建工作列入黨政目標管理考評和政府績效管理考評,引導各級黨政組織把生態資源作為最寶貴的資源,把生態優勢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必須花最大力氣抓的中心工作。經過不懈的努力,xx年龍巖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8.8萬畝,完成省裏下達任務的120%,兩年累計實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7.4萬畝;龍津河流域投入補償資金5億元,關閉拆遷域內豬舍面積180萬平方米,河水水質自xx年以來首次提升到四類標準;關閉落後產能企業42家,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5.7%,中心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以上指數達到99.7%。

二、因勢利導實施環境治理和資源開發,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

建設生態城市是環境意識的覺醒,是發展觀唸的變革,是建設理念的昇華,是生活方式的轉變。跳出傳統發展模式和路徑的制約,努力實現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這樣的觀念在閩西人心中已經形成了共識,併成為龍巖發展的堅定抉擇。近年來,龍巖通過抓龍頭、築鏈條、建集羣,對傳統資源型產業的改造提升,着力發展以商貿物流、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集約發展機械、電子等新型工業和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堅持民生優先,讓百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享成果、得實惠,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種植和養殖良性互動,餐飲旅遊和農業生產互為補充,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同步實現。特別是在鄉村重點發展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引導農民發展大田經濟、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經濟。目前,園藝種植、花卉苗木等一批設施農業加快推進,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家庭農場已達1084個,全年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20%。按照支部強、產業興、鄉村美、民風好、農民富的要求,在全縣134個鄉鎮每年培育一個以上“美麗鄉村”,以點帶面,建設各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家園。正是在這樣的價值觀和政績觀影響下,龍巖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良好的有機統一。實踐證明,這條路子符合閩西實際,契合羣眾期待,更符合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潮流。

三、持之以恆開展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龍巖是福建省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之一,據1985年遙感普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為374.7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3.13%。其中,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近三分之一,其水土流失歷史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柳村無柳,河比田高”、“晴三天,鬧旱災;雨三天,鬧洪災”是當時以河田為中心的水土流失區生態惡化、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在長汀縣,我們看到了當年對水土流失景象的描述:“四周山嶺盡是一片紅色,在那裏不聞蟲聲,不見鼠跡,不投棲息的飛鳥,只有悽慘靜寂,永伴着被毀滅的山靈。”龍巖的生態文明建設始於水土流失治理,可以追溯到1940年3月,福建省研究院在長汀縣河田籌建“土壤保肥試驗區”,當時主要進行了一些水土保持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和初步治理的探索。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極為重視,組織廣大羣眾大力開展培育苗木、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雖然期間歷經“大躍進”的破壞和文革十年的干擾,但對水土流失的治理積累了大量正反兩方面的經驗。1983年開始,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同志到河田視察水土保持工作時總結出水土保持“三經”,在他的推動下,省委、省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作為全省的一項重要工作,拉開了龍巖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的大幕。曾在福建工作17年的xx同志,對生態建設歷來重視。早在1999年在長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時,就希望幹部羣眾要鍥而不捨、統籌規劃,用10到xx年時間完成國土整治、造福百姓。經過10多年努力,長汀將“火焰山”變為“花果山”,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白鷺翩翩,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林木碩果累累,村民收入逐年增長。經過各級領導接力式的強力推動,中央、地方持續有力的政策扶持,幹部羣眾堅持不懈的艱辛努力,龍巖就在年復一年的堅定抉擇和不懈努力中發生着質的改變,在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一片片綠洲的基礎上,今天的龍巖市正在向更高目標邁進,把一片片綠洲變成一個個生態家園,實現從荒山到綠洲再到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走出一條“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的科學發展之路,老區人民期盼已久的綠色夢想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四、穩中求進破解生態難題和環保瓶頸,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

xx年底和xx年初,xx同志兩次對福建省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批示,特別強調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xx同志的重要批示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閩西老區發展的關心、重視,也極大鼓舞了全市人民進一步治理好水土流失、進一步建設好生態文明的決心和幹勁,龍巖再次掀起了水土保持治理和建設生態家園的熱潮。“進則全勝”既是對長汀經驗和閩西成就的概括和總結,更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和要求,市委、市政委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動員全社會繼續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圍繞讓地更綠、讓水更淨、讓天更藍的目標,突出打好“治山、治水、治大氣”三場硬仗:一是以長汀為重點的新一輪的水土流失治理。以xx年底衞星遙感圖為基礎,深入實施“六大工程”,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確保治理一片、鞏固一片、見效一片。力爭再用4年時間,對長汀剩下的36.7萬畝以及全市剩下的164.1萬畝水土流失區實施全面治理。二是以龍津河為重點的新一輪水環境的綜合整治,統籌推進汀江、九龍江、閩江流域水環境整治,加大江河源頭和水源地保護力度。着力在養殖業、採礦業污染治理、城鎮生產生活污水處理上下功夫,確保“三年初見成效,八年全面完成”,把龍津河建設成一條生態之河、人文之河、宜居宜業之河。三是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通過關停並轉、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努力實現循環發展的路徑,要把全市143家小煤礦企業通過兩三年的努力控制在50家以內,確保空氣質量明顯、持續提升。

五、全民參與營造生態文化和綠色生活,是龍巖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證。

首先,龍巖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思想先導作用,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進一步敞開胸襟、打開視野,跳出傳統發展思維、發展模式、發展路徑的制約,擺脱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更加註重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氣魄來破解難題、應對挑戰、推動崛起。二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大力倡導生態倫理道德。要求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結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住房日”、“世界濕地日”、“全國土地日”、“保護母親河日”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羣眾性生態科普專題教育活動,普及生態文明知識;把生態文明創建內容納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園林城市、衞生城市創建工作,大力開展環境友好型機關、學校、企業、社區、村莊、家庭等羣眾性創建活動;積極開展環保志願服務,努力形成生態文明社會新風尚。三是加快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化陣地,弘揚和傳播生態文化。加強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遺址公園以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建設和管理,使其成為承載生態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髮展工程,整修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古民居、文物等,加快推進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申報和建設,保護和開發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等生態文化資源,維護生態文化多樣化。結合生態城市、生態村鎮建設,加快建設並形成一批以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生態村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四是大力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提倡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開展節能減排進家庭社區活動,積極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着手開展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合理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口均衡良性發展。廣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加強疾病防控,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努力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共同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使生態文化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和文化支撐。讓廣大羣眾真正感受到生態文明帶來的收益與安康,進而更加自覺、主動地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者、守護者、宣傳者和建設者。

調研中,我們所到之處無不深切感受到“綠色”已經成為閩西的又一張特色名片,“生態”正在成為龍巖持續發展的核心優勢。今天,龍巖人民在閩西紅土地上的綠色崛起,給我們對革命老區如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以深刻的體會和啟示: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未來。人類文明脱胎於原始文明,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在正處於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轉型期。人類上下約萬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告誡我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我們“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我國目前許多鄉村仍然保留着“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隨”的農耕文明精髓,仍然保留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還有着建立從民居到養生到鄉土文化產業、到鄉村社會自治的生態系統的可能。在老少邊窮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傳統農業文明的寶貴遺產和農業的生態功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珍惜、保護土地,優化農業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二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制度創新、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科學而嚴肅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性、戰略性、持續性進程,必須以科學規劃為指導,認真執行國土空間和資源環境生態規劃。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及配套政策,優化區域功能配置和定位,區域差異化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特別是在以促進資源節約、提升環境質量、優化國土空間、增強生態服務為核心目標的制度創新,以保障市場經濟體制下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有序、健康、有效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面對的問題、挑戰、壓力和風險複雜多樣,決不能好大喜功、輕舉盲動,更不能縮手縮腳、遲滯不前,必須堅定信心,科學、規範、紮實、有序推進。

三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當前,綠色發展正在全球興起,發展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創新綠色科技、生產綠色產品、開發綠色能源、倡導綠色消費,不僅有助於減緩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提供新的就業崗位。當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尤為急迫。循環發展,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儘快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税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十分關鍵。低碳發展,就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能否成功,生態文明建設能否成功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非常重要。

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思想先導、法制保障、全民參與。要在思想上正確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努力在全社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要充分挖掘司法資源,用足法律手段。按照依法治國的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藉助法律手段深化改革、優化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和諧。要建立健全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加強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提高公眾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認同感、參與度,創新公眾參與方式和渠道,使廣大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高度重視和發揮非政府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難忘的龍巖之行,不僅讓我們在紅色熱土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黨史和黨性教育,而且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方針政策的領會和理解,更讓我們在老區、在鄉村、在基層,增進了對農業生產、農村工作和農民兄弟的瞭解和感情,收穫很大,感觸至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我們站在才溪鄉毛澤東同志當年調查研究的舊址,偉人身上那種堅持真理、敢於鬥爭的勇氣,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的作風,依靠羣眾、關心羣眾的思想,無不感召着我們每一個人。七天的調研充實、緊張,卻又短暫、匆忙,這僅僅是我們思考的開始,調研遠遠沒有結束,我們永遠在路上……

關於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根據州委部署,州政協組成由胡志壽主席為組長,玉香倫副主席、江建成副主席為副組長的調研組,對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初步成果報告如下:

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來,我州認真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態資源,氣候環境資源以及民族獨有文化資源,將環境保護治理、生態恢復與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促進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

(一)生態效益良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了加強。全州已建立國家、省、州、縣(市)四級1367.4萬畝公益林體系,累計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萬畝和退耕還林27.2萬畝,新增造林地面積206.6萬畝,1669.6萬畝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民義務植樹150萬株,完成中低產林改造15.99萬畝,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樹種6萬餘畝(其中景洪市2萬畝、勐海縣3萬畝,勐臘縣1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3%。全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406.9億元,相當於同期gdp的10倍,單位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9.73萬元/公頃·年,遠遠高於全國、全省水平(全國5.52萬元/公頃·年,全省6.77萬元/公頃·年)。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保護區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野生動物種羣數量不斷增加。野生亞洲象的種羣數量增加到約250餘頭,印度虎迴歸,桃花水母浮現等野生動物種類擴大,動物交流活動範圍不斷拓展。率先實施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將野生動物對羣眾造成的損失用責任保險的形式進行賠付,有效保護了羣眾合法利益。

跨境聯合保護取得成功。開展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及國際河流聯合保護,積極維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安全。鞏固中老跨境聯合成果,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同時與老撾北部三省六縣開展邊境森林防火聯動,共同構築一線森林防火牆。跨境聯合保護行動的實施,充分展示了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方面責任的大國形象。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大力加強市政環境建設,實施城區道路改造、綠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築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綠化覆蓋率42%,綠地率37%,人均公園綠地的面積達16.5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生態鄉鎮創建,全州31個鄉鎮中,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的有29個,佔93.5%,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有1個,州級生態村116個。同時,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單位、小區29個,各級綠色學校56所,州級“環境友好型”企業22户。

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實效。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拆除了紅塔水泥廠年產10萬噸濕法窯水泥生產線,依法關停並轉32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搬遷重組11個膠廠。全州xx年單位gdp能耗下降 1.7%,完成省定單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標。“xx”期間全州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000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減排5600多噸,超額完成省下達減排1700噸的目標任務。全州環境質量狀況明顯好轉,勐海縣、勐臘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均滿足《環境空氣資料標準》一級標準,景洪城區大氣質量滿足二級標準,pm10監測達標率為100%。景洪市城區環境噪聲質量等級“較好”。醫療廢物年處理能力990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2%,城鎮生活垃圾無毒化處理率達100%。境內八條主要河流水質均達ⅲ類標準,符合《雲南省地面水功能區劃分類》。

西雙版納州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衞組織接納為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5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州;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二)經濟效益顯著

長期以來,我州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培養壯大生態特色產業,在提升改造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同時,着力培育森林生態旅遊、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和野生特種動物馴養繁殖等生態特色產業,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僅xx年全州林業產值達118億元,佔全州生產總值50%。主要林業產業有:

橡膠種植面積431.06萬畝,幹膠產量28.1萬噸,總產值41.43億元。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285.46萬畝,幹膠產量18.77萬噸,佔幹膠總產量66.8%。橡膠產業已成為全州種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整體效益最好、經營層次最高、從業人員最多的綠色生態優勢產業。

茶葉種植面積75.54萬畝(其中古茶樹、古茶園面積8.51萬畝)幹毛茶產量3.09萬噸,總產值15億元。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州一大綠色生態特色產業。

全州已建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17個,其中以熱帶雨林觀光和生態體驗為主的景區(點)有勐侖植物園、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園、望天樹、雨林谷等,這幾大景區(點)在全州旅遊業發展中起着領軍作用。xx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253.6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140億元。

一批新興林業生態產業開始起步。全州共種植澳洲堅果1.4萬畝,咖啡5.02萬畝,熱帶水果34萬畝(其中香蕉29萬畝,其他水果5萬畝),石斛0.35萬畝(其中林下種植0.13萬畝)。部分產業已經產生效益,產業提速升級,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會效益凸顯

進一步提高了西雙版納知名度和美譽度。西雙版納歷來以絢麗的熱帶雨林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區位優勢而聞名於世。隨着橋頭堡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西雙版納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越來越好,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慕名前來西雙版納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一個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雙版納、讚美西雙版納。美麗在哪裏?西雙版納告訴你!西雙版納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旅遊勝地,成為中國50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地方之一。

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民羣眾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深入開展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廣大人民羣眾生態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得到了傳承弘揚,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有機結合,促進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邊防鞏固。通過開展以生態文明創建“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活動,使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循環相生的良好氛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實施與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的生物多樣性跨境聯合保護、邊境森林防火聯動等行動,進一步加強了鄰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邊防鞏固和邊疆穩定。

二、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州面臨着許多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把美麗中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麪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戰略,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生態補償等方面給予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持,為我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重要的機遇。

(二)生態自然資源豐富。西雙版納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聚集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風景名勝區和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等美稱。

——動植物種類繁多。全州有國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38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862萬畝,農地森林面積523萬畝),佔國土面積83.2%,森林覆蓋率為78.3%。州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為402萬畝;州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53萬畝;縣(市)級保護區2個,面積86萬畝;保護小區4萬畝。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面積達545萬畝,佔全州國土面積19%。在這片僅佔全國1/500的國土面積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佔全國的1/6;獸類130多種,佔全國近1/4;鳥類429種,佔全國1/3,其中45種僅見於西雙版納。

——水能資源富足。境內有瀾滄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餘條,河網總長1.2萬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較大河流有3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瀾滄江一級支流有6條;較小的一級支流有5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二級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資源總量達85.8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0.975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佔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81座,庫容總量達3.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全州已發現礦種32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23種。其中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金礦、鐵礦、錳礦、銅礦、鉛鋅礦、煤礦等13種。全州共有采選礦企業163户(其中規模以上11户。按區域分:景洪市64户,勐海縣51户,勐臘縣48户。採礦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佔全州國土面積0.3%,xx年全州共徵收礦產資源規費1.2億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區位條件優越。西雙版納東部及南部與老撾接壤,西南部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緬段288.5公里)。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穿境而過,將中、老、緬、泰、柬、越六國串連起來,昆曼大通道貫穿中、老、泰三國。據此,具有地處“三線”(北迴歸線、邊境一線、大通道主幹線)、一州連三國、一江連六國的特殊地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加大經濟貿易合作,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使西雙版納成為祖國西南邊陲一個團結、穩定、和諧、繁榮的邊疆民族自治州、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民族生態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駐總人口114.9萬人,居住着傣、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壯、回、苗、景頗、佤等13種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4萬人,佔全州户籍總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眾多歷史遺蹟、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節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而又多樣的人文景觀。以傣族貝葉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遺產挖掘、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令人神往。長期以來,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樸素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優先,開發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創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這些民族生態文化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觀,為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典範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

三、制約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既有許多有利條件,又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一)生態文明意識需進一步增強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經濟中,始終堅環境優先原則,從而使得西雙版納這片綠洲青山常在,綠水長青,藍天碧雲。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集體林、國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態保護地被蠶食,生態保護地逐漸縮小,威脅着當地生態安全。與此同時,由於過度開墾和林種單一等因素,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全州範圍內氣候變化異常,霧日減少,氣温升高,濕度減小,自然災害增多,災害造成損失增大。

(二)林業產業發展緩慢

一是林業產業發展不平衡。我州林業產業發展中,橡膠、茶葉、森林旅遊業發展較快,其他林產業發展較慢,形成規模的林下經濟項目不多,林業產業化程度低,林業企業處於小、散、弱的狀況。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不足,林產品加工大多處於初級階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齊全的專業加工經營市場。三是林業效益差。全州有4.9萬畝疏林地,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積量小,無用的樹、低值的樹較多,珍貴樹種少,經濟效益較差。

(三)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強

一是工業企業污染減排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些橡膠加工企業未按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相關標準建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不達標,影響了周圍環境和羣眾生產生活。部分採礦企業在採礦、選礦、運礦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環境的破壞,但卻沒有按照邊開發、邊恢復、邊治理的要求進行復墾還綠,恢復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還將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廢水、廢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私挖濫採河道砂石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臘河沿岸偷採砂石、亂採砂石現象較為突出。

二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需進一步增強。空氣污染、水體污染、髒、亂、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差,綠化率低,街道綠化美化沒有充分體現熱帶風光。

三是農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視。在農業生產中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土地板結、肥力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積種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為嚴重。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許多村寨無規劃、無公廁,畜禽散養、農家肥、廢棄物、垃圾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後,公路兩旁,溝邊河渠邊,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普遍存在,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影響了環境衞生。部分村辦或農民自辦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污染飲用水源或用於農田灌溉,影響着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及主要措施建議

目標任務:根據陳玉侯書記在州委七屆四次全會上“關於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結合有關部門的工作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出如下初步建議,以供參考。即:紮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把我州建設成為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最高的地區;精選最有特色和最有經濟價值的珍稀樹種,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把我州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把我州建設成為生態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主產地和加工區;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大力整治城鄉環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環境保護模範州市;繼續推進生態鄉鎮創建,爭取全州31個鄉鎮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全州三個縣(市)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縣,把我州建成國家級生態州。通過三到五年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讓美麗西雙版納更加美麗。

主要措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任務, 建議着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美麗的自然、美麗的生態、美麗的環境作支撐。西雙版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全國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寶庫,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全州各族羣眾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乎全國生態安全,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全國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人民羣眾新期待的要求。隨着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清;不僅期待殷實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較為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空間格局。這樣才能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二)着力構建生態修復工程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要加強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州、縣(市)級自然保護區,在現已建成545萬畝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基礎上,再增劃州級自然保護40萬畝以上,力爭xx年各級保護區和小區面積達到全州國土面積20%以上。加強天然林、各類公益林、水源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把林地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劃定林地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特別要杜絕政府性破壞行為,絕不能因為目前的經濟利益,使森林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落實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其他損失賠償,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各類違法行為。加強森林防火,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最大限度減少森林資源損失。鞏固和發展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成果,積極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

二要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西雙版納宜林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勢,具有發展多種珍貴用材樹種的特殊優勢。州內有珍稀類用材樹種100餘種,其中:柚木、西南樺、紫檀、望天樹等20種樹種在我州適生區域長勢良好,也是我州今後可以形成產業規模的珍貴用材樹種。目前全州尚有近3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可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有4.9萬畝疏林地可用來補種、改種珍貴樹種。有近40萬畝低質茶園和20萬畝低產膠園可採取套種和樹種更替的方式進行種植,加上城鎮園區、公路沿線和江河兩岸,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資源優勢,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採取“點、線、面”相結合方式大力發展珍貴用材林,把低值的樹、無用的樹變成高價值珍貴樹種,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點:就是在四旁地、校園小區、農村庭院、營區、景區、城市綠地內散種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內種植。線:就是在公路沿線、江河兩岸種植。面:就是消滅現有荒山荒地連片種植,在疏林地、茶園、橡膠地內補種、套種、改種珍稀樹種。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點、線、面相結合的珍貴用材林森林生態體系。林業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提出明確工作目標,把任務分解細化到各縣(市)、各單位,設定工作進度表,加強業務技術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要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健全林權流轉機制,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植樹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在國有和集體荒山荒地上開展植樹造林,種植珍貴樹種,按照“誰種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明析產權歸屬,發放林權證,把產權劃歸投資者,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並在資金、技術、種苗上給予大力支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努力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一起上的發展格局。

發展種植珍貴樹種,建設珍貴用材林基地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的長遠大計。當前,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珍貴用材林面臨着新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按照做其他人沒有做過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樹種,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貴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林木種苗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牢固樹立“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把林木種苗基地建設作為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來抓,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實。每個縣(市)要打造1個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設備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林木種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種苗良種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為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對路、質量優良的林木種苗。同時,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示範作用明顯的種苗生產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上規模、上檔次的林木種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珍貴苗木、熱帶珍稀花卉種苗生產基地。

(三)着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在堅持以橡膠、茶葉、生態旅遊為主導產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業產業,促進林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增加林業附加值,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重點發展以石斛、砂仁、重樓、諾麗果、金錢草、黃金草等為主的林藥產業種植;以熱帶森林花卉、觀賞苗木為主的花卉產業;以蕨菜、竹筍、刺五咖、臭菜、辣木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大紅菌、雞縱菌、香菇、黑木耳、雙孢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採取林下種植和庭院種植相結合方式,擴大種植規模,引進精深加工企業,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特種養殖:重點發展以亞洲象馴養為主的大型野生獸類;以鴕鳥、藍孔雀、野豬、豪豬、竹鼠、平胸龜、茶花雞、小耳豬為主的家畜、家禽養殖。加強技術指導,培育龍頭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創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產品品牌,把林下特種養殖作為循環經濟主功方向來抓。

三要大力發展林果採摘及加工:重點發展對澳洲堅果、印奇果、諾麗果進行採收利用。

四要大力發展森林資源採集及加工:重點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積極引進紅木傢俱精深加工企業加工製造高檔紅木傢俱,地板條等,形成產業鏈,增加林產品附加值。

(四)着力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

一要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加大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努力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

二要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重點推進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綜合整治,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治理力度。強化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物品監管,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管理,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着力解決髒、亂、差的突出問題。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開展瀾滄江、流沙河、南臘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和水源保護,加強對孔雀湖、白象湖監管,讓廣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遠離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強礦山污染治理。嚴格執行《西雙版納州礦產資源規劃》和《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礦產資源開採管理,嚴厲打擊“亂佔、亂批、亂管、亂收、亂賣、亂採”六亂現象,堅決取締和關閉違法違規開採礦山礦點。對目前尚未審批的礦山礦點,原則上不再批准開採。對已開採的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礦山企業實施好環境恢復治理。有關部門收繳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要及時投入到礦山恢復治理上,積極推進綠色礦業發展。

四要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大力加強農村水源地建設和保護,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生態食品、有機食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嚴格環保準入,開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利用,防止污染源向農村轉移,確保農村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繼續開展生態鄉鎮創建工作,力爭全州31個鄉鎮全部成為全省生態鄉鎮。

(五)着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提升廣大羣眾生態文化素質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關係,樹立熱愛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二要培育節約文化。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稟賦和有限性,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以索取自然為代價換取過度消費,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消費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儉節約為榮,奢侈浪費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三要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倡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消費方式。建立鼓勵綠色消費的政策措施,完善綠色消費體系,形成多樣化的綠色消費結構,拓寬綠色消費渠道。四要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國小校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課程,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和習慣。

(六)着力構建支撐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長效體制機制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增長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長期、穩定、有效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州、縣(市)財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按比上年增長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對林下經濟,珍貴用材林發展等生態產業金融信貸力度,加快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產業貸款財政貼息、保險保費補貼、税收優惠政策等。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寬社會融資渠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我州生態文明建設。四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力爭把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列為國家珍貴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範疇。

採取多種途徑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科技人員繼續培訓,選送一批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到林業大專院校學習升造,進一步提高他們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們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從州外引進和招聘一批高端創新人才,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同時,加大後備人才培養,每年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業大專院校就讀,讓他們畢業後回到家鄉報效西雙版納,建設美麗西雙版納。

建立健全污染控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政策和規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和公眾參與的原則,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相關責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

(七)着力構建堅強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堅強的組織保證,各級各部門、各縣市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州、縣(市)要分別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發揮好生態立州戰略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同時,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核定人員編制,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加強業務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並把考核內容作為幹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嚴格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事故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為全面掌握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政協根據今年重點工作安排,成立專門調研組,於今年上半年對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環保、水務、城管、畜牧等部門和部分鎮街、有關工程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專題召開座談會,瞭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剖析原因,尋求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市先後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全省減排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衞生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榮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

(一)生態經濟初具規模。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工業化集羣化程度不斷提高,培植形成了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遊業提檔升級,幹雜海貨等專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全市林地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4%。加強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態建設,治理塌陷地1.2萬畝、水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有力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保護了自然生態。

(三)治污減排成效明顯。全面關停拆除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水泥產能490萬噸。萬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圓滿完成“xx”節能減排任務。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4億元建設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生物醫藥基地4處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投資1.3億元,實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處人工濕地建設,出境河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關停小火電14.9萬千瓦,對29家廢氣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鋪設供熱管網68公里,關停燃煤鍋爐76台;建設了3家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嚴禁超標車輛上路,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城區大氣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四)城鄉環境有效改善。在城區主幹道全面推行“水衝路面、機械清掃、人工保潔”三位一體的保潔方式,城區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2座,新建改建水衝公廁100餘座,完善了環衞設施佈局。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累計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強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在14個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壓縮轉運車、垃圾收集車,形成了“村收集、市鎮轉運、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五)安全體系逐步完善。投資xx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和監控網絡,46家企業和2家污水處理廠安裝了在線監測裝置,15家重點企業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在泉上橋、羣樂橋、王晁橋及白龍灣斷面建設了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

實現了自動監測、視頻監控、生物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取締土小企業106家,實施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家畜禽養殖場的搬遷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飲水安全。

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當前生態問題日趨複雜化,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保護意識還有待增強。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在開發與保護上顧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局部的經濟效益;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存在着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公眾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主動性、自覺性還不夠強,隨意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生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仍滯後於工業,三產增加值佔比依然偏低,三次產業比例中,二產為54.6%,三產為37.6%,二產高出三產17個百分點。工業內部資源型產業比重仍比較大,重化工業所佔比重達70.7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重,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勢還不容樂觀。一是大氣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由於我市火電、焦化企業較多,加之城市拆遷面廣量大,導致大氣污染、揚塵污染仍比較嚴重。據監測,我市城區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標,冬季霧霾天氣時有發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河流水質時有超標。5條骨幹河流除新薛河水質較好外,另外4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屬城市納污河污染較重。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與環境標準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棗莊通報我市城郭河羣樂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過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其中cod超標嚴重。河道治理任務艱鉅。近年來,我市先後對荊河、小清河城區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綜合治理,五條骨幹河道全長167.6公里,已累計治理125.1公里,但是達到20年一遇標準的僅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統一治理提高防洪標準,尤其是流經城區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啟動治理,河道不暢,污水直排,垃圾遍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

城河河道內垃圾遍佈(xx.4.7) 北沙河河道被佔用(xx.3.28)

量;分佈在農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應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多數垃圾成堆,變成了“垃圾河”。荊泉水源地保護面臨考驗。位於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我市和山亭區少數污染嚴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隱蔽生產,偷排污水,對全市飲水安全構成很

荊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區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我市荊河河道(xx.3.19)

大威脅。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導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學物質過剩、流失,農藥殘留於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稈綜合利用率低,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響。

文本框: 污水處理廠污泥堆積文本框: 荊河上游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河道(xx.3.28)(四)環保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一是污水管網配套不健全。城區多處污水管網建設時間久,基礎資料虧缺,投入資金不足,管網及檢查井經常性堵塞損壞,不能及時修繕;建於1999年的荊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損嚴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現象突出。城區東部、學院西路等區域尚未建設污水管網,導致黨校賓館、山東化工技師學院等處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荊河;洪緒片區污水產生溢流現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鎮駐地、鮑溝現代玻璃生產基地支管網不配套,未能與第二污水處理廠管網對接,廢水直排河道。新建農村社區管網配套設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數直接排放。二是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存在問題。污泥圍廠問題嚴重,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日產污泥300餘噸,不能及時有效處置,造成廠內污泥堆積如山。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和大塢生物醫藥基地污水處理廠,由於污水量不足等原因,無法正常運行。級索鎮、濱湖鎮污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三是固體廢物處理設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設糞便處理場,城區每年公廁、居民小區化糞池清抽糞水約3萬餘噸,清掏糞便約xx餘噸,主要採取簡易排放,對水源、土壤和空氣造成污染。城區各類餐飲服務業達1200餘家,日產餐廚垃圾量約60噸,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五)造林綠化任務還十分艱鉅。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4%,距離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1%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區仍有荒山未綠化;西部平原區森林面積偏小,農田林網帶斷網破;森林生態系統還不完善,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六)農村環衞整治還任重道遠。我市的城鄉環衞一體化工作才剛剛起步,覆蓋面還較小,目前460個居實行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僅佔市村居總數量的36.9%。尚未實行城鄉

環衞一體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倒的現象,垃圾佔道、垃圾入河、垃圾圍村的問題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設備購置等方面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在目前各鎮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難,亟需建立市、鎮街、社會多元投入的保障體制。

(七)生態建設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生態獎懲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基金兩種方式。資源開採企業對塌陷地、採石、採砂礦坑恢復投入不足,生態保護得不到有效的經濟補償,生態破壞缺乏應有的懲治,個人或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政府買單的現象嚴重。二是污水處理管理體制不順。污水管理方面,當前是住建局負責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市政處負責管網的排查維修,水務局負責納入污水管網的污水處理廠的巡查監管,市環保局負責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企業出水水質的監管,致使部分工作溝通協調困難,難以有效開展。三是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環保部門監察、監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僅有20餘名,難以承擔大量的環境監管工作任務;環境應急車輛、通訊、防護等應急設備十分缺乏,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強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生態滕州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滕州和美麗滕州的奮鬥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確保萬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減少2.5%以上,出境斷面河流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要求,空氣質量二級天數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處理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域城鄉環衞一體化,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城鄉美麗、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優化產業佈局,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促進生態環境優化與經濟永續發展良性互動。一是積極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要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推進機械製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鏽鋼製品、汽車配套、生物醫藥、家居裝飾、食品加工六個百億元產業板塊,促進工業經濟的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要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示範帶動作用的科技型企業,促進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規模膨脹。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與倒逼作用,堅決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要加大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實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運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勵產業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促進“廢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依託良好的人口、區位、交通優勢,努力做好“大旅遊、大商貿、大物流、大市場”文章,加快推進微山湖古鎮、魯班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義烏·滕州商城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優化區域佈局、培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壯大盈泰集團、東啟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按標準化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要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勵引導廣大農户特別是專業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培植壯大盈泰立體種養科技示範園等標準化種養示範園。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深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要鼓勵扶持發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高品質有機農產品生產,使農業“返樸歸真”,積極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實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水綠山青、藍天潔淨的生態環境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讓水質更加清澈。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確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條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水質要求。要加快城區第三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運行;抓緊開展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網資料,加快維修城區破損管網,新建城區東部、北部管網,確保xx年底前城區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快級索鎮和濱湖鎮兩處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增鋪西崗、級索、東沙河、官橋、東郭、大塢、界河、木石等8個鎮51.5公里的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出水管網,確保正常運行。實施好總投資2.2億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條河流的1.5萬畝的濕地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莊攔河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綜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實改善斷面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要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讓空氣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業和燃煤電廠脱硫除塵治理再提高工程實施進度,開展新源熱電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進大塢生物醫藥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香料企業全部進入基地生產經營,統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熱力管網鋪設力度,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關停供熱管網範圍內、重要路段兩側和鎮駐地的燃煤鍋爐。對建築、拆遷等工地進行集中整治,切實減少揚塵污染。強化機動車尾氣管理,嚴禁未進行尾氣環保檢測或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上路行駛。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技術,建立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佈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要加大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力度。徹底關停小蓄電池生產企業。嚴格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確保所有企業做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探索水泥jt窯固廢處置技術,提升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儘快選址建設糞便處理場,解決糞便隨意處置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儘快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場,切實解決餐廚廢棄物環境污染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要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全力打造“綠之城、水之鄉、文之邦”,努力實現城市園林化、鎮村生態化、水系風景化、山區林果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力爭到xx年完成創建目標。要突出抓好城市綠化,積極實施北辛公園、杏壇廣場等增綠增花工程,開展林蔭路、林蔭公園、林蔭庭院、林蔭停車場等大綠化活動,真正讓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要抓好水系綠化,整合林業、水利、交通、農業、城建、旅遊等項目資金,重點搞好“秀美荊河”建設,高標準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閒長廊建設,儘快啟動城郭河生態景觀長廊建設,貫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設施,彰顯生態休閒親水特色。繼續抓好沿河、沿湖、沿庫造林,對五大河流兩岸和境內水庫周邊,建設護岸林、護坡林、水源涵養林。要抓好山丘綠化,大力實施荒山綠化、破損山體治理和山坡地經濟林基地建設。要抓好通道綠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東木路等道路綠化項目,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抓好平原綠化,積極實施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開展農田林網化建設。抓好鎮村綠化,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綠化。要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態濕地修復和採煤塌陷地治理,對生態退化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重建。要加強微山湖濕地等風景名勝區、蓮青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在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重要土壤保護區等區域,規劃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

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好環境衞生專項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每年集中1—2次的時間,開展大掃除、大清整活動。各鎮街、各部門要組織發動廣大幹部職工和羣眾,對轄區內臟、亂、差問題進行徹底治理,在清髒治亂上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大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儘快編制完成《滕州市城鄉環衞一體化總體規劃》,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進“村收集、市鎮轉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規範運作、全域覆蓋。要進一步研究推動城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我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採用的是填滿處理方式,雖然成本低,但佔用場地大,而且容易對周邊環境產生污染。焚燒處理垃圾可以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可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市儘快考察論證,早日新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強化宣傳教育,形成統一共識,構建善待自然、和諧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要採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文化薰陶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環保國策,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壞生態的典型案件,定期公佈城市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通過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水日”等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繼續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對照創建指標,不斷完善提高軟、硬件建設,力爭xx年創建成功。各鎮街要積極創建設國家級、省級生態鎮、環境優美鄉鎮、綠化示範鄉鎮。要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推進文明幸福村、環衞一體化示範創建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先進示範村。要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創建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單位、學校、企業、社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雙向約束、權責清晰的生態制度體系。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制。建議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行動。鎮街、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環保管理機制,對鎮街環保所試行“垂直化”管理,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對鎮街土小企業清理取締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切實增強鎮街工作責任意識。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鎮街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益、治理者獲利的機制。要積極爭取並用足用好上級生態補償資金,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別對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優先安排生態文明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並逐年增加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投入的綜合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的項目,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要改革環衞收費模式,借鑑泰安、薛城等地區水務部門代收垃圾處理費成功經驗,實行自來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處理費。要加強環衞隊伍建設,各鎮街均要組建環衞所,配備領導力量和專業人員;村級配備專職保潔員,市、鎮財政給予工資補助,保證工資發放到位、隊伍長期穩定。五是建立應急防控機制。督促有關鎮街、部門、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有效遏制環保羣體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發生。加強危險化學品、造紙、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信息庫。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監測,實行生態安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第2篇】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及國家意義

導語: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

第一步,我們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生態環境。義烏市把環境污染整治作為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為載體,按照城鄉一體化整治的思路,大力開展空氣、水環境污染、固體廢物等重點領域的污染治理,切實加強義烏江流域、城市、農村、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的環境治理,強化電鍍、印染等重點行業的監管,全力解決影響羣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20xx年,義烏市地表水4類水佔50.6%,城區空氣環境api指數優良天數318天, 20xx年, 1-5月, aqi指數達到優良以上的天數53.3%。生活垃圾全部進行焚燒發電或填埋處理,處理率100%,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100%。

雖然目前義烏市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是距離徹底好轉仍有很大差距。一是義烏江水質不穩定,小溪流污染嚴重。義烏市現有人口已經超過200萬,污水排放總量中 73%來自生活污水,地表水主要超標污染物為氨氮,其中80%來自生活污水。義烏江水質受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和上游來水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反彈,20xx年,義烏江出境斷面水質3類水質達42%,4類水質24%,20xx年前4個月,交接斷面水質全部為不合格。義烏市19條小溪流 30個斷面中,劣5類水體20xx年佔76.6%,20xx年佔86.6%,20xx年佔73.3%。徹底改善義烏市水環境質量必須要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相結合,上下游共同努力,即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二是大氣污染治理困難。近年來,義烏市灰霾天氣逐年增加(20xx年為84天,20xx年 124天),首要大氣污染物為pm2.5,屬於由機動車尾氣、揚塵、煙塵、工業廢氣等因素引起的複合型污染,主要污染源為機動車尾氣。目前義烏市汽車總量已經超過30萬輛,並且仍在高速增長,給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既需要集中力量突擊整治,更需要從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根本問題入手,要想取得長期鞏固的治理成效十分困難。三是基礎設施仍然不足。目前,義烏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200多噸,沒有進行分類回收,以簡單的填埋和焚燒方式處理。全市工業固廢產生量為36.61萬噸,64%為污泥和爐渣,危險廢物佔1.3%,還未建立工業污泥和危險固廢處置場所。隨着9個污水處理廠的的運行,污泥產生量將進一步增加,解決污泥無害化處置問題迫在眉睫。

生態經濟。義烏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的 保護優先 理念,寧可經濟發展慢一點,也不上污染企業,十年來,義烏市未增加一個工業污染項目。根據義烏的資源、環境狀況,摒棄 先污染後治理 的傳統模式,而是以市場為核心,大力發展小商品製造業,推動塊狀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羣轉變,推動由規模擴張向研發、設計、營銷要效益轉變,鼓勵物流、金融、電子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20xx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3億元,三次產業比例優化為2.6:41.6:55.8。同時,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倒逼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連續開展電鍍、印染等重點行業的整治提升工作,對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實行生態化改造,對重點排污企業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對畜牧養殖業實行生態化改造和萎縮化管理,不斷優化產業質量和產業結構。

儘管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仍占主導地位,但就義烏的經濟發展來説,二產的地位也不容忽視。然而在義烏的三萬多家工業企業中,絕大多數為低、小、散企業,另外還有眾多未經審批、技術含量底、污染大的花片、塑料粒子、亞克力等家庭作坊式企業隱藏在城鄉,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義烏的經濟發展仍屬以量擴張為主的傳統發展模式,還沒有走上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落後生產力也在不斷擴張;循環經濟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產業間關聯性差,未形成良好的產業鏈條。調高、調優、調輕、調新、調綠產業的任務還十分艱鉅。

體制機制。生態文明涉及面廣,情況複雜,工作量大,必須由全社會共同參與,義烏市正在積極探索共建共享的生態文明建設社會行動體系。在組織領導上,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各部門各鎮街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生態辦)設在環保部門,承擔制定計劃、分解任務、考核落實等日常事務,賦予了環保部門指導、協調和督促生態文明建設的職能。在考核體系上,對生態環保工作實行項目化管理,優先列入政府重點工程,把生態市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納入年度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黨政領導班子實績和領導幹部任用與獎懲的重要依據。在載體設計上,開展了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從生態市創建、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和綠色細胞創建等3個層面加以深入推進,促進生態環保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同時讓廣大公眾得以參與、獲得實惠。

但是,目前的體制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沒有長遠規劃,現階段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次在工作格局上,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調、羣眾參與的大工作格局尚未形成,部門之間缺少聯動,未能形成合力。部分企業法律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違法排污現象仍時有發生。羣眾的生態文明意識、環境保護的參與意識不高。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沒有從部門走向社會、從政府走向民間。其次,在制度框架建設上,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獎懲機制力度不夠,生態考核所佔比重太低,生態功能區劃執行不到位、違法成本低等情況現實存在。

義烏市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與主要措施

下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方針,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的創建,加大探索力度,抓緊制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方案,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為廣大人民羣眾提高良好的生態產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極大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美麗義烏。到2022年,建立政府、企業、公眾三大責任主體共同參與的工作大格局,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初步形成集約高效的空間格局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約束得到緩解,美麗義烏的架構初步形成。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

生態文化不斷繁榮。生態文化研究和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加強,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態文明試點和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全面開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保基礎設施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減排任務。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農村面源污染等突出問題得到綜合整治,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空氣優良率達到90%以上。城鄉環境不斷優化,全市人均公共綠地達到20平方米文章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精選出自,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生態經濟加快發展。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產業結構,全面完成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指標。清潔生產普遍推廣,循環經濟初具規模,生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22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2%。

體制機制加快完善。完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全面建立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綜合決策執行機制、環境保護監管機制、生態補償機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下一步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複雜、長期的系統工程,在內容上具有全面性,時間上具有長期性,過程上具有漸進性和階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樣性。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積極推進,不搞指標攤派;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要試點引路,不一哄而上。

高起點規劃,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快國際性商貿城市建設,有效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嚴格環境准入制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按照保護優先的原則,劃定並堅守生態紅線,嚴格實施生態環境功能區劃。按照義烏市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嚴格環境准入,實施區域環境分區管理。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管理制度,推動建立地區生態安全格局。全面落實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制度,按照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嚴格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佈局的環境監管。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深化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優化產業結構,既要注重末端治理,又要強調源頭預防,既不欠新帳,又要多還老賬,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一是健全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體系。強化結構減排促進產業佈局優化和生產效率有效提升,細化工程減排促進主要污染物有效削減,實化管理減排促進環境改善效果得到保障。二是加強產業引導力度。堅持 興商建市 的總基調不變,做強做大商貿業、服務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等產業,鼓勵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加大重點行業落後產能淘汰力度,把落後產能淘汰作為新建項目審批的前提條件。三是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針對重點行業制定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清潔生產評價指標,推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四是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和生態旅遊業。建設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大生態旅遊建設,引導旅遊資源合理開發。

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一是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全面開展清潔空氣行動,重點從能源使用結構調整、工業企業廢氣治理、城市揚塵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等方面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並向社會發布pm2.5監測數據,切實維護公眾環境質量知情權。二是深化水環境整治。加快污水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截污納管、雨污分流工程。開展小溪流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污水處理廠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的監管,確保發揮效用

全面排查整治區域內污染嚴重的低、小、散等環境違法企業,開展印染、電鍍行業整治提升,建設印染、電鍍專業園區,淘汰落後產能,實行集中監管,污染集中治理。三加強固體廢物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垃圾分類回收、工業污泥處置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四是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把 四邊三化 行動作為改善民生、建設 美麗義烏 的重要抓手, 以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生態村、綠色村莊等為載體,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

國家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瞭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他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鉅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羣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這些重要論斷,深刻闡釋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表明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態文明建設是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自然生態的變遷決定着人類文明的興衰。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升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面對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十八大又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這標誌着我國開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也標誌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國家而言,我認為有四大意義:[5]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必須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作保障。隨着生態問題的日趨嚴峻,生存與生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繫緊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支撐和根本保障。(二)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選擇。90多年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發生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是時代的口號。這兩次理論上的飛躍,都是為了解決時代面臨的突出問題。在這兩大理論成果的指導下,我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現象十分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合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大力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四)建設生態文明是順應人民羣眾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隨着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淨;不僅期待殷實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注重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是為順應人民羣眾新期待而作出的戰略決策,也為子孫後代永享優美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順應時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設生態文明,昭示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味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2022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從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樹立和落實的正確理念到要堅持的“六個方面”,全面部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細化搭建制度框架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

隨着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增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度被寫入國家五年規劃

【第3篇】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2022

近年來,我旗着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大力開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工作,通過合理利用草牧場,加強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力度。經過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

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

xx年以來,我旗累計投入資金34961.7萬元,治理面積1112.39萬畝,其中飛播造林61萬畝,封山育林70.56萬畝,農田防護林0.5萬畝,林木種苗1.01萬畝,人工種草0.4萬畝,人工造林31.03萬畝,圍欄封育656.53萬畝,劃區輪牧271.68萬畝,基本草牧場1.31萬畝,飛播牧草12.5萬畝,暖棚16.67萬平方米,飼料機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處,節水灌溉489處,小流域治理5.87萬畝,生態移民864户4130人;xx年開始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在10個嘎查實施禁牧416萬畝,在61個嘎查實施草畜平衡3709萬畝,政策涉及全旗7個蘇木鎮、71個嘎查、5300個牧户1.8萬餘人;通過圍欄封育、“三區四帶五個基點”建設,全旗打草場面積達到732萬畝,佔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18%,正常年景打貯草總量超過2億公斤;加強草牧場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圍欄化草場面積達到3848萬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5%,其中實施劃區輪牧面積達到2802萬畝,佔全旗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1%,劃區輪牧和季節性輪牧工作已成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護成效最好的亮點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着力改變傳統草牧場利用方式,不斷降低利用強度,有效推動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旗放養牲畜總數由xx年的168萬頭只壓減到146.6萬頭只,牛和馬分別增加58%和52%,山羊和綿羊分別減少54%和15%;通過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蓋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蓋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場植被平均高度、蓋度、產草量由xx年的23.2釐米、41.7%、81.2公斤/畝提高到xx年的35.1釐米、54.7%、88.8公斤/畝,分別提高了11.9釐米、13%、7.6公斤/畝。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

自xx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我旗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始終將該項工作放在全旗各項工作的首位,全面實施“圍封轉移”和“兩轉雙贏”戰略,落實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有效地推進。

——堅持科學的指導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建設與保護並舉;堅持“三生結合”(生態、生產、生活),“三效”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堅持以工程建設為支撐,以科技為動力;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項目佈局;轉變畜牧生業產經營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牧業增產,牧民增收。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羣眾的認識水平。開展廣泛宣傳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羣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調動羣眾積極性,鼓勵羣眾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項目建設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認真落實各項政策,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堅持“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態項目建設發揮具大的現實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種草質量。積極推廣科研成果,把生產適用技術落實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鼓勵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攻關和有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區域特點的優良品種。

——加大工程管護的執法力度。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建設週期長的綜合性工程,它是造福於後人的工程,因此我旗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進行更好的管護,同時各項目實施部門及時督促有項目區的各蘇木鎮、嘎查建立管護組織,制定管護制度,廣泛宣傳,責任到户、到人,依法管護,提高廣大羣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人人有責的自覺行動。

——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草原管護水平。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實施後,我旗結合實際,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了《關於招錄全旗草原管護員的實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級草原管護員選聘錄用辦法》、《全旗草原管護員考試考核方案》等考錄方案,並在全旗範圍內進行公示,在全旗7個蘇木鎮共聘用嘎查級草原管護員188名、旗級草原管護員40名,充實草原管護隊伍,加大了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力度。xx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對全旗188名嘎查級草原管護員以蘇木鎮為單位進行了專門培訓,頒發了“聘書”,簽訂了“合同”,並給每個草原管護員製作了“草原管護員工作實用手冊”和“草原管護員巡查日誌”。同時對考試招錄的旗級40名草原管護員,重點培訓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執法、行政執法、勞動合同法等,並簽訂了“草原管護員勞務合同”,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護員已全部上崗到位,開展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管護工作。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後,我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嚴格的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限量養殖標準,壓減了牲畜頭數,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個體產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個體產值除了提高種畜質量外,保護基礎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還沒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議出台給予基礎母畜相應的補助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如每頭合格基礎母牛每年補助800元,每隻合格基礎母羊每年補助500元等。

(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項目區的管護問題越顯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級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擔任了嘎查級管護員,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嘎查級管護員工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沒有執法權等原因,未能發揮足夠的管護作用。建議在聘用草原管護員的工作中,由執法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身份招錄一批文化素質高、辦事能力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員,予以充實草原管護員隊伍,從而加強項目區管護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較落後,從而影響載畜量的測算。為使產草量測算更加準確,望上級支持配備更加先進的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

(四)近年來,牧民保護草場的意識不斷提高,通過牛羊育肥等現代化養殖來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增加收入的認識度也逐漸提高。但是,引領牧民走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道路上需要標準化育肥棚圈、儲草棚、水源井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希望上級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出台新項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後我旗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納入烏珠穆沁沙地治理區域的有利機遇,立足於長遠發展,認真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營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態移民等各類生態項目,以沙化、退化嚴重地區為重點,加強生態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針對我旗不同地區草原生態及土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建設方式,北部地區以圍欄封育為主,南部地區以封山造林、飛播造林及人工造林為主,同時在全旗範圍內加強棚圈、水源井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草地、林地和濕地的保護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草資源和生態環境行為,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積極穩妥推進牧區人口轉移,不斷完善牧區人口轉移的政策措施,重點抓好牧區青年和學生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在城鎮創業就業本領,加強對轉移進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務,解決進城牧民的後顧之憂。穩步控制牲畜數量,放養牲畜數量控制在140萬頭只以內。爭取五年內全旗植被蓋度穩定在6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林草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畜牧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4篇】2022關於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根據州委部署,州政協組成由胡志壽主席為組長,玉香倫副主席、江建成副主席為副組長的調研組,對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初步成果報告如下:

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來,我州認真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態資源,氣候環境資源以及民族獨有文化資源,將環境保護治理、生態恢復與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促進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

(一)生態效益良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了加強。全州已建立國家、省、州、縣(市)四級1367.4萬畝公益林體系,累計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萬畝和退耕還林27.2萬畝,新增造林地面積206.6萬畝,1669.6萬畝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民義務植樹150萬株,完成中低產林改造15.99萬畝,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樹種6萬餘畝(其中景洪市2萬畝、勐海縣3萬畝,勐臘縣1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3%。全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406.9億元,相當於同期gdp的10倍,單位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9.73萬元/公頃·年,遠遠高於全國、全省水平(全國5.52萬元/公頃·年,全省6.77萬元/公頃·年)。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保護區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野生動物種羣數量不斷增加。野生亞洲象的種羣數量增加到約250餘頭,印度虎迴歸,桃花水母浮現等野生動物種類擴大,動物交流活動範圍不斷拓展。率先實施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將野生動物對羣眾造成的損失用責任保險的形式進行賠付,有效保護了羣眾合法利益。

跨境聯合保護取得成功。開展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及國際河流聯合保護,積極維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安全。鞏固中老跨境聯合成果,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同時與老撾北部三省六縣開展邊境森林防火聯動,共同構築一線森林防火牆。跨境聯合保護行動的實施,充分展示了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方面責任的大國形象。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大力加強市政環境建設,實施城區道路改造、綠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築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綠化覆蓋率42%,綠地率37%,人均公園綠地的面積達16.5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生態鄉鎮創建,全州31個鄉鎮中,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的有29個,佔93.5%,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有1個,州級生態村116個。同時,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單位、小區29個,各級綠色學校56所,州級“環境友好型”企業22户。

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實效。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拆除了紅塔水泥廠年產10萬噸濕法窯水泥生產線,依法關停並轉32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搬遷重組11個膠廠。全州xx年單位gdp能耗下降 1.7%,完成省定單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標。“xx”期間全州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000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減排5600多噸,超額完成省下達減排1700噸的目標任務。全州環境質量狀況明顯好轉,勐海縣、勐臘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均滿足《環境空氣資料標準》一級標準,景洪城區大氣質量滿足二級標準,pm10監測達標率為100%。景洪市城區環境噪聲質量等級“較好”。醫療廢物年處理能力990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2%,城鎮生活垃圾無毒化處理率達100%。境內八條主要河流水質均達ⅲ類標準,符合《雲南省地面水功能區劃分類》。

西雙版納州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衞組織接納為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5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州;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二)經濟效益顯著

長期以來,我州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培養壯大生態特色產業,在提升改造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同時,着力培育森林生態旅遊、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和野生特種動物馴養繁殖等生態特色產業,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僅xx年全州林業產值達118億元,佔全州生產總值50%。主要林業產業有:

橡膠種植面積431.06萬畝,幹膠產量28.1萬噸,總產值41.43億元。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285.46萬畝,幹膠產量18.77萬噸,佔幹膠總產量66.8%。橡膠產業已成為全州種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整體效益最好、經營層次最高、從業人員最多的綠色生態優勢產業。

茶葉種植面積75.54萬畝(其中古茶樹、古茶園面積8.51萬畝)幹毛茶產量3.09萬噸,總產值15億元。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州一大綠色生態特色產業。

全州已建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17個,其中以熱帶雨林觀光和生態體驗為主的景區(點)有勐侖植物園、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園、望天樹、雨林谷等,這幾大景區(點)在全州旅遊業發展中起着領軍作用。xx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253.6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140億元。

一批新興林業生態產業開始起步。全州共種植澳洲堅果1.4萬畝,咖啡5.02萬畝,熱帶水果34萬畝(其中香蕉29萬畝,其他水果5萬畝),石斛0.35萬畝(其中林下種植0.13萬畝)。部分產業已經產生效益,產業提速升級,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會效益凸顯

進一步提高了西雙版納知名度和美譽度。西雙版納歷來以絢麗的熱帶雨林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區位優勢而聞名於世。隨着橋頭堡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西雙版納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越來越好,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慕名前來西雙版納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一個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雙版納、讚美西雙版納。美麗在哪裏?西雙版納告訴你!西雙版納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旅遊勝地,成為中國50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地方之一。

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民羣眾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深入開展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廣大人民羣眾生態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得到了傳承弘揚,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有機結合,促進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邊防鞏固。通過開展以生態文明創建“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活動,使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循環相生的良好氛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實施與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的生物多樣性跨境聯合保護、邊境森林防火聯動等行動,進一步加強了鄰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邊防鞏固和邊疆穩定。

二、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州面臨着許多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把美麗中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麪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戰略,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生態補償等方面給予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持,為我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重要的機遇。

(二)生態自然資源豐富。西雙版納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聚集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風景名勝區和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等美稱。

——動植物種類繁多。全州有國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38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862萬畝,農地森林面積523萬畝),佔國土面積83.2%,森林覆蓋率為78.3%。州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為402萬畝;州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53萬畝;縣(市)級保護區2個,面積86萬畝;保護小區4萬畝。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面積達545萬畝,佔全州國土面積19%。在這片僅佔全國1/500的國土面積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佔全國的1/6;獸類130多種,佔全國近1/4;鳥類429種,佔全國1/3,其中45種僅見於西雙版納。

——水能資源富足。境內有瀾滄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餘條,河網總長1.2萬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較大河流有3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瀾滄江一級支流有6條;較小的一級支流有5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二級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資源總量達85.8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0.975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佔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81座,庫容總量達3.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全州已發現礦種32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23種。其中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金礦、鐵礦、錳礦、銅礦、鉛鋅礦、煤礦等13種。全州共有采選礦企業163户(其中規模以上11户。按區域分:景洪市64户,勐海縣51户,勐臘縣48户。採礦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佔全州國土面積0.3%,xx年全州共徵收礦產資源規費1.2億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區位條件優越。西雙版納東部及南部與老撾接壤,西南部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緬段288.5公里)。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穿境而過,將中、老、緬、泰、柬、越六國串連起來,昆曼大通道貫穿中、老、泰三國。據此,具有地處“三線”(北迴歸線、邊境一線、大通道主幹線)、一州連三國、一江連六國的特殊地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加大經濟貿易合作,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使西雙版納成為祖國西南邊陲一個團結、穩定、和諧、繁榮的邊疆民族自治州、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民族生態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駐總人口114.9萬人,居住着傣、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壯、回、苗、景頗、佤等13種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4萬人,佔全州户籍總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眾多歷史遺蹟、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節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而又多樣的人文景觀。以傣族貝葉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遺產挖掘、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令人神往。長期以來,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樸素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優先,開發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創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這些民族生態文化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觀,為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典範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

三、制約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既有許多有利條件,又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一)生態文明意識需進一步增強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經濟中,始終堅環境優先原則,從而使得西雙版納這片綠洲青山常在,綠水長青,藍天碧雲。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集體林、國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態保護地被蠶食,生態保護地逐漸縮小,威脅着當地生態安全。與此同時,由於過度開墾和林種單一等因素,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全州範圍內氣候變化異常,霧日減少,氣温升高,濕度減小,自然災害增多,災害造成損失增大。

(二)林業產業發展緩慢

一是林業產業發展不平衡。我州林業產業發展中,橡膠、茶葉、森林旅遊業發展較快,其他林產業發展較慢,形成規模的林下經濟項目不多,林業產業化程度低,林業企業處於小、散、弱的狀況。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不足,林產品加工大多處於初級階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齊全的專業加工經營市場。三是林業效益差。全州有4.9萬畝疏林地,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積量小,無用的樹、低值的樹較多,珍貴樹種少,經濟效益較差。

(三)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強

一是工業企業污染減排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些橡膠加工企業未按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相關標準建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不達標,影響了周圍環境和羣眾生產生活。部分採礦企業在採礦、選礦、運礦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環境的破壞,但卻沒有按照邊開發、邊恢復、邊治理的要求進行復墾還綠,恢復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還將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廢水、廢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私挖濫採河道砂石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臘河沿岸偷採砂石、亂採砂石現象較為突出。

二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需進一步增強。空氣污染、水體污染、髒、亂、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差,綠化率低,街道綠化美化沒有充分體現熱帶風光。

三是農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視。在農業生產中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土地板結、肥力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積種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為嚴重。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許多村寨無規劃、無公廁,畜禽散養、農家肥、廢棄物、垃圾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後,公路兩旁,溝邊河渠邊,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普遍存在,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影響了環境衞生。部分村辦或農民自辦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污染飲用水源或用於農田灌溉,影響着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及主要措施建議

目標任務:根據陳玉侯書記在州委七屆四次全會上“關於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結合有關部門的工作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出如下初步建議,以供參考。即:紮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把我州建設成為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最高的地區;精選最有特色和最有經濟價值的珍稀樹種,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把我州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把我州建設成為生態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主產地和加工區;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大力整治城鄉環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環境保護模範州市;繼續推進生態鄉鎮創建,爭取全州31個鄉鎮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全州三個縣(市)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縣,把我州建成國家級生態州。通過三到五年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讓美麗西雙版納更加美麗。

主要措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任務, 建議着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美麗的自然、美麗的生態、美麗的環境作支撐。西雙版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全國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寶庫,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全州各族羣眾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乎全國生態安全,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全國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人民羣眾新期待的要求。隨着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清;不僅期待殷實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較為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空間格局。這樣才能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二)着力構建生態修復工程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要加強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州、縣(市)級自然保護區,在現已建成545萬畝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基礎上,再增劃州級自然保護40萬畝以上,力爭xx年各級保護區和小區面積達到全州國土面積20%以上。加強天然林、各類公益林、水源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把林地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劃定林地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特別要杜絕政府性破壞行為,絕不能因為目前的經濟利益,使森林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落實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其他損失賠償,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各類違法行為。加強森林防火,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最大限度減少森林資源損失。鞏固和發展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成果,積極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

二要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西雙版納宜林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勢,具有發展多種珍貴用材樹種的特殊優勢。州內有珍稀類用材樹種100餘種,其中:柚木、西南樺、紫檀、望天樹等20種樹種在我州適生區域長勢良好,也是我州今後可以形成產業規模的珍貴用材樹種。目前全州尚有近3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可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有4.9萬畝疏林地可用來補種、改種珍貴樹種。有近40萬畝低質茶園和20萬畝低產膠園可採取套種和樹種更替的方式進行種植,加上城鎮園區、公路沿線和江河兩岸,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資源優勢,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採取“點、線、面”相結合方式大力發展珍貴用材林,把低值的樹、無用的樹變成高價值珍貴樹種,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點:就是在四旁地、校園小區、農村庭院、營區、景區、城市綠地內散種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內種植。線:就是在公路沿線、江河兩岸種植。面:就是消滅現有荒山荒地連片種植,在疏林地、茶園、橡膠地內補種、套種、改種珍稀樹種。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點、線、面相結合的珍貴用材林森林生態體系。林業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提出明確工作目標,把任務分解細化到各縣(市)、各單位,設定工作進度表,加強業務技術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要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健全林權流轉機制,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植樹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在國有和集體荒山荒地上開展植樹造林,種植珍貴樹種,按照“誰種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明析產權歸屬,發放林權證,把產權劃歸投資者,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並在資金、技術、種苗上給予大力支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努力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一起上的發展格局。

發展種植珍貴樹種,建設珍貴用材林基地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的長遠大計。當前,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珍貴用材林面臨着新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按照做其他人沒有做過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樹種,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貴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林木種苗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牢固樹立“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把林木種苗基地建設作為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來抓,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實。每個縣(市)要打造1個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設備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林木種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種苗良種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為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對路、質量優良的林木種苗。同時,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示範作用明顯的種苗生產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上規模、上檔次的林木種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珍貴苗木、熱帶珍稀花卉種苗生產基地。

(三)着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在堅持以橡膠、茶葉、生態旅遊為主導產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業產業,促進林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增加林業附加值,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重點發展以石斛、砂仁、重樓、諾麗果、金錢草、黃金草等為主的林藥產業種植;以熱帶森林花卉、觀賞苗木為主的花卉產業;以蕨菜、竹筍、刺五咖、臭菜、辣木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大紅菌、雞縱菌、香菇、黑木耳、雙孢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採取林下種植和庭院種植相結合方式,擴大種植規模,引進精深加工企業,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特種養殖:重點發展以亞洲象馴養為主的大型野生獸類;以鴕鳥、藍孔雀、野豬、豪豬、竹鼠、平胸龜、茶花雞、小耳豬為主的家畜、家禽養殖。加強技術指導,培育龍頭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創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產品品牌,把林下特種養殖作為循環經濟主功方向來抓。

三要大力發展林果採摘及加工:重點發展對澳洲堅果、印奇果、諾麗果進行採收利用。

四要大力發展森林資源採集及加工:重點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積極引進紅木傢俱精深加工企業加工製造高檔紅木傢俱,地板條等,形成產業鏈,增加林產品附加值。

(四)着力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

一要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加大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努力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

二要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重點推進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綜合整治,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治理力度。強化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物品監管,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管理,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着力解決髒、亂、差的突出問題。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開展瀾滄江、流沙河、南臘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和水源保護,加強對孔雀湖、白象湖監管,讓廣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遠離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強礦山污染治理。嚴格執行《西雙版納州礦產資源規劃》和《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礦產資源開採管理,嚴厲打擊“亂佔、亂批、亂管、亂收、亂賣、亂採”六亂現象,堅決取締和關閉違法違規開採礦山礦點。對目前尚未審批的礦山礦點,原則上不再批准開採。對已開採的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礦山企業實施好環境恢復治理。有關部門收繳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要及時投入到礦山恢復治理上,積極推進綠色礦業發展。

四要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大力加強農村水源地建設和保護,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生態食品、有機食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嚴格環保準入,開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利用,防止污染源向農村轉移,確保農村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繼續開展生態鄉鎮創建工作,力爭全州31個鄉鎮全部成為全省生態鄉鎮。

(五)着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提升廣大羣眾生態文化素質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關係,樹立熱愛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二要培育節約文化。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稟賦和有限性,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以索取自然為代價換取過度消費,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消費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儉節約為榮,奢侈浪費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三要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倡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消費方式。建立鼓勵綠色消費的政策措施,完善綠色消費體系,形成多樣化的綠色消費結構,拓寬綠色消費渠道。四要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國小校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課程,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和習慣。

(六)着力構建支撐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長效體制機制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增長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長期、穩定、有效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州、縣(市)財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按比上年增長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對林下經濟,珍貴用材林發展等生態產業金融信貸力度,加快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產業貸款財政貼息、保險保費補貼、税收優惠政策等。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寬社會融資渠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我州生態文明建設。四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力爭把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列為國家珍貴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範疇。

採取多種途徑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科技人員繼續培訓,選送一批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到林業大專院校學習升造,進一步提高他們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們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從州外引進和招聘一批高端創新人才,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同時,加大後備人才培養,每年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業大專院校就讀,讓他們畢業後回到家鄉報效西雙版納,建設美麗西雙版納。

建立健全污染控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政策和規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和公眾參與的原則,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相關責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

(七)着力構建堅強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堅強的組織保證,各級各部門、各縣市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州、縣(市)要分別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發揮好生態立州戰略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同時,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核定人員編制,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加強業務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並把考核內容作為幹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嚴格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事故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第5篇】新華鄉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華鄉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開展“美麗騰衝”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工作要求,採取了開展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從嚴加強林木採伐管理、磚瓦窯綜合整治、非法採砂採石採礦綜合治理、水污染綜合治理、全民控塑工程、“四清兩拆”村容村貌整治、綠化荒山等措施,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半年來,筆者通過認真調研分析,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總結了新華鄉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並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對新華及友鄰鄉鎮在今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所有幫助。

一、新華鄉概況

新華鄉位於騰衝縣南部,距離縣城56公里,地處東經98°48′,北緯24°45′,東與蒲川相鄰,南與龍陵縣河頭鄉隔江相望,西部和北部與梁河縣小廠、平山鄉接壤,全鄉東西寬11.5公里,南北長16公里,因地形地貌四周羣山環抱,形似灶上的鐵鍋,又名“小蒲窩”。全鄉國土面積122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88個村民小組,xx年末全鄉總人口1735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048元。新華地質構造複雜,坐落在著名的新生帶火山區,境內多山,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將全境分割成南北走向的山間盆地、河谷。壩區佔全鄉總面積的4%,山區和半山區佔96%,全鄉最低海拔930米,最高海拔2250米,平均海拔1290米。新華境內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多濕氣候,具有明顯的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特點,由於海拔高差大,形成具有地熱河谷熱區氣候又有温涼帶氣候的立體氣候特點,適宜種植茶葉,熱帶經濟作物。

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情況及主要做法

根據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新華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迅速行動,組織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圍繞天藍、地綠、水清的總體目標,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實施方案,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得到快速有效推進。

(一)從嚴加強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制度,降低森林採伐限額,控制商品材採伐。執行林木採伐“七個不準”制度。1、山林權屬不清或者有爭議的不準採伐;2、天然闊葉林、封(禁)山和保護區不準採伐;3、重點公益林區不準採伐;4、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單位不準採伐;5、林政管理混亂、亂砍濫伐突出的村未整改之前不準採伐;6、公路兩旁、江河兩岸、水庫四周及集鎮面山不準採伐;7、徵佔用林地未取得林地審核同意書的不準採伐。

(二)實施綠化荒山行動。圍繞“生態立縣”戰略,進一步實施好退耕還林鞏固、封山育林、防護林體系等重點工程建設,紮實推進造林綠化工作,落實綠化荒山行動措施。20xx年計劃新植油茶1181畝,美國山核桃 503 畝。補植美國山核桃100畝。撫育油茶 xx 畝,泡核桃3000畝,美國山核桃 1000畝;新植用材林541.5畝,實施森林撫育500 畝,封山育林1000畝;組織義務植樹5.1萬株,建義務植樹樣板50 畝。到20xx年末使全鄉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2.8萬畝,其中:用材林達 10萬畝,特色經濟林面積達到2.8萬畝(泡核桃2萬畝、油茶0.8萬畝),森林覆蓋率比去年增長0.3個百分點。目前正在組織實施夏季造林工作。

(三)強勢推進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及時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行動方案。一是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了對無證木材加工企業的摸底調查及清理整治工作,對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發放停工並限期拆除廠房機械設備的通知書,組織力量對拒不執行的加工廠進行強制拆除,截止7月10日,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的廠房和機械已全部拆除,工作進度在全縣名列第一;二是開展野生樹木非法移植清理整治,對全鄉26株非法移植的野生樹木進行逐株登記造冊、編號拍照歸檔,全部納入鄉林業站的管控之中;三是拆除搗毀廢棄加工木炭舊窯,防止非法燒炭死灰復燃。

(四)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古樹名木被稱為綠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無價珍寶,也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騰衝氣候温潤,適合樹木生長,分佈着大量古樹名木。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古樹名木54株(其中縣級保護26株、鄉級保護28株),主要有柞木、柏樹、香樟、香葉樹、黃果樹、大青、榕樹、桂花等樹種。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實行村民承諾保護、村級登記保護、縣鄉掛牌保護的方式,對全鄉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保護。

(五)開展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在全鄉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大規模水環境污染整治行動,一是對全鄉12個非法採砂採石點採取直接取締措施,目前所有非法採砂採石點清理工作已完成;二是開展河道污染治理,組織機關幹部、學生、羣眾對鄉內的主要河道里的垃圾進行清理打撈集中處理,對河道兩岸進行綠化打造。

(六)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依託開展“四清兩拆”活動,採取政府引導、資金扶持、羣眾參與的方式,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力度,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模式,鄉內投資在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處理池,在集鎮及周邊村組設置了垃圾箱,爭取環保項目建設了自燃式垃圾焚燒爐,通過前期觀察,達到預期處理效果,符合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際。

(七)開展磚瓦窯清理整治。結合 “新華鄉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以疏堵結合為原則,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公路沿線、鄉村集鎮規劃區內的磚瓦窯一律取締,重新選址規劃建設輪窯,研究能源替代,並做好土地復墾工作。

三、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羣眾自身生態觀念與生態保護意識薄弱。羣眾生態保護意識的薄弱是羣眾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精神原因;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足和設施建設投入不夠,是引發羣眾生態保護意識不強的重要物質因素;良好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有利於培養羣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生產行為;因地理環境因素的限制和村莊建設的不合理性,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浪費了許多生態資源,也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本。

(二)基層執法疲軟導致打非治違工作底氣不足。鄉鎮基層站所執法權限範圍較小或毫無執法權,加之執法人員少,直接導致在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時底氣不足,打擊效果不明顯,震懾作用不強。比國土所為例,在查處非法採砂採石行為時,按部門職權只能是以下方停工通知的方式告知當事人停止其非法行為,無處罰或採取強制措施的權限,而違法行為人則毫不畏懼。

(三)一刀切導致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存在偏差。個別部門和地方因急於達到治理目的,從嚴加強管理,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實行一刀切,如:停止一切採伐指標的分配及林木採伐活動,停止木材運輸手續的辦理,停止一切沙石的開採活動。這與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符,也不符合相關行業生產規律。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樹立生態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生態目標是實現人居環境良好、空氣質量清新、自然生態基本平衡。生態目標的實現, 要求儘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 減少向自然環境排放污染物, 實現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損害最低化, 所有的生產生活活動都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範圍內,不出現過沖現象。新華鄉地處騰衝南部鄉鎮,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總體經濟發展方式較粗放,要實現生態目標, 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同時不能再走“先利用後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限制、改變或放棄現有的一些經濟發展手段或方式,寧可犧牲眼前經濟利益,也要實現生態目標。

(二)加強政府引導,改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 對人類而言, 是一種嶄新的理念。對人類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類需要對原有的傳統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重大的調整和改進。這種調整和改進, 從政府的層面上講, 沒有政府的強有力領導, 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顯然是做不到的。政府重視和引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的浩大的系統工程, 而不是在短期內通過努力就能順利得以實現的, 它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參與, 全社會成員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我們可以用好用活法律法規,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引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企業與公眾在政府的引導下, 依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

(三)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制度是區域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的軟約束, 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無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制度創新, 可以改變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制度約束。歷史經驗表明, 不同國家、地區之間在發展中存在的巨大差異,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地區的制度安排。同理, 制度安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經濟政策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不僅可以極大地鼓勵那些率先實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經濟行為, 實現資源環境的有效配置, 激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同時還可以迫使經濟個體不得不放棄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行為,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 應通過深化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於市場機制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支撐體系, 科學合理地使用各種政策工具, 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

(四)推進生態化轉變, 建立生態型生產體系和消費模式。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 積極推進五大生態化轉變。一是觀念生態化轉變。從傳統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征服自然”等觀念, 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念轉變; 在全社會宣傳、倡導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政治觀和生態科技觀等生態文明觀念。使全社會從思想上接受生態文明新觀念, 將生態文明觀念付諸於各項經濟社會活動中, 把生態文明觀念貫穿於各種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二是產業生態化轉變。在產業發展模式上, 從傳統的資源高消耗、環境污染破壞的粗放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化集約發展模式轉變。產業發展儘量依據產業自然生態有機循環機理, 建立形成產業組織生態鏈網關係, 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相互結合優化, 使資源獲得充分的循環利用、節約利用, 廢棄物實現零排放, 環境獲得最好保護。三是生活生態化轉變。在生活方式上, 從人類對物質財富的佔有掠奪以及無節制地消費向弱化物質財富佔有與追求的簡約生活方式轉變, 以適當的、極少的物質資源消耗, 最小的自然環境污染破壞, 獲得最大的精神文化財富, 獲得最健康的身心發展, 謀求精神化生活方式與物質化生活方式和諧, 實現人與自然共居一體, 相互包融。四是文化生態化轉變。在文化宣傳上, 要大力加強生態教育和宣傳, 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 使社會大眾摒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 樹立起生態文化意識, 提高社會大眾對生態文化的認同, 增強社會大眾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 促使社會大眾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文化發展上, 要尊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環境的社會文明新風尚。五是環境生態化轉變。在資源開發模式上, 從無視、忽視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的環境破壞性資源開發向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的資源開發模式轉變。資源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型生產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最重要的是要推進產業的生態化轉變, 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模式, 建立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低污染的, 產業發展、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生態型生產體系。

在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中,消費是整個經濟循環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所有的生產都是為消費準備的,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只有消費需求的增長,才能有商品的市場需求,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與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種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積極推進生態消費模式的建立。通過加強生態消費理念的教育宣傳,在全社會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人與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賴的消費價值觀,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節約消費、適度消費、健康消費、科學消費、環保消費、減物質消費、文化和功能性消費,摒棄盲目消費、過度消費、破壞性消費、透支消費和“一次性消費”的生活方式。通過政府主導,制定相關鼓勵促進生態消費的激勵政策和機制,正確引導消費走向,形成生態消費時尚,使生態消費觀念逐步形成並轉化為直接的消費需求,逐步建立起有利於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生態消費模式,在消費環節實現資源的最大量節約,污染物的最大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最小。最終實現由注重單一的物質消費向多元的減物質化的文化功能性消費轉變,由注重自然資本密集型的消費轉向技術、知識和服務密集型消費。

【第6篇】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歡迎閲讀。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調查目的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生態危機。工業文明的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等。要解決這些危機,人類就必須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實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因此,理解生態文明的概念與內容,對於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調查方法、概況

為深入瞭解_____市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現狀,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與舉措,在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我們先後深入_____市國土資源管理、林業、環衞等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調研,召開了座談會,實地察看了部分企業,聽取有關情況彙報,向主體班學員和部分幹部羣眾發放了問卷調查,來進行實踐調查。

調查內容

一、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

黨的十七大作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_____市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採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明顯進展。

1、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來,全市上下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環境建設的思想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建設新型生態文化,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全市各級領導幹部教育培訓和公眾宣傳教育中,滲透於經濟社會生活和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廣大幹部羣眾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綠水青山比金山銀山更重要,生態優良比生產增長更可貴,低碳綠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紅葉綠比燈紅酒綠更科學的觀點開始為多數人所接受。

2、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

近年來,_____市緊緊抓住國家、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 設的機遇,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統籌佈局,推出了包括規劃優化工程、綠洲建設工程、環境淨化工程、污染減排工程、水資源保護工程、生態環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設工程等在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這些工程明確規定了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節能減排、森林覆蓋率、水質、噪音等生態指標,標誌着_____生態文明建設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規模全面展開。

3、生態文明基礎工作不斷加強。

相關工作機構、人員配備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在_____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知名旅遊目的地城市、法治先進城市,以及生態文明示範村鎮、生態文明社區等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河洛風光帶工程等綜合治理活動不斷推進,全民植樹全面啟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生態文明實踐紮實推進。

4、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逐步顯現。

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生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資源合理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_____市以山區生態林、農田防護林、廊道綠化、城郊森林、村鎮綠化等為主要載體,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2022年至今已累計完成造林280萬畝,完成森林撫育和改造10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個縣(市)成功創建省級林業生態縣,10個縣(區)被授予河南省綠化模範縣稱號,初步形成了重點生態工程為骨架,綠色廊道和農田防護林帶為網絡,城鄉綠化一體化為依託的林業生態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藍天,環境優美,生態宜人,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_____發展的重要核心競爭力。

二、_____生態文明建設尚存諸多問題

在肯定_____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調查中我們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也不可忽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反差。

1、可持續的發展要求與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存在反差。

調查結果顯示,重發展、輕保護,重眼前、輕長遠的觀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許多礦山是先開發後規劃設計,開發程序倒置,加之企業普遍存在着只開發、不恢復,重開發、輕維護現象,給環境帶來極大的污染。同時,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濕地資源利用過度,水資源的不合理調配與利用等現象也屢禁不止。

2、集約化的發展方向與粗放經營模式存在反差。

通過實地考察得知,_____市礦山的開採仍處於初級採掘、變賣原礦階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業和產品;在旅遊開發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戲,旅遊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且產業鏈條不完整,長期停留在過路式觀光旅遊階段,難以凝聚人氣、財氣,不能最大限度地產生效益

3、生態環境優化的發展方向與保護管理體制滯後存在反差。

由於對資源保護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行業,存在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現象,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和成效。同時,林業生產上重造輕管的問題仍突出。一些問題,像那種春天栽樹轟,秋後管理鬆、年年栽樹,年年在同一個地方栽樹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三、未來_____生態文明建設應採取的對策與措施

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_____市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採取如下對策與措施。

(一)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工業

1、規範礦業秩序。

嚴禁非法開採,取締在風景旅遊規劃區內的採礦點,嚴禁在鐵路、重要公路、堤壩兩側近距離開採,對採富棄貧、亂挖濫採、無證開採的要予以打擊。堅持可持續發展,嚴格遵守開採法制化,污水要淨化,廢渣無害化,生態要綠化的要求。加快科技進步。全力推進企業技改,提升產業層次,重點發展礦產品深、精、細加工,實現從原料輸出型的淺層次開發向綜合利用的深層次開發轉變。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管理、技術人才,提高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2、發展新型工業。

在承接對接產業過程中,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大力發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態型工業和無污染的特色工業。在技術改造上,要鼓勵企業研究、開發新工藝、新產品,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工業源頭和生產全過程控制工業污染。要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實現廢物資源化。

3、加強土地管理。

嚴格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嚴禁隨意調整和佔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強化對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進一步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和交易制度。通過依法收回和收取閒置費等辦法,制止土地閒置和粗放浪費,挖掘現有土地潛力。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工作力度,對限制性項目堅決不供地,對不合理的用地規模堅決壓縮,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二)圍繞農民增收,發展生態農業

1、優化農業結構。

結合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依託現有農業龍頭企業或無公害蔬菜基地等載體,本着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提高品質的原則,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促進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和轉化,形成閉合式生態產業鏈。積極推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不斷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

2、狠抓質量安全。

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推行安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加強質量監管,建立質量安全依法監管的長效機制。繼續加強安全農產品申報認證工作,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的創評活動,多創名牌產品,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3、堅持科技興農。

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種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資金投入和財政資金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制訂相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補償政策。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化肥農藥使用、廢棄地膜處理、秸杆焚燒等問題,積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實行秸杆還田,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三)加強生態管理,促進生態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

要強化生態教育,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眾傳媒工具,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要大力倡導節能環保、愛護生態、崇尚自然,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浪費污染可恥的社會風尚,營造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要教育廣大幹部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強化資源憂患意識,增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強化政府調控。

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規劃等手段和產業政策,對全市生態資源的總量、配置及開發方式、規模、強度進行控制。根據國家和省裏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明確_____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類別和範圍,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從根本上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間的矛盾,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健全相關制度。

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資源進行統一管理、調度、調劑。將以往資源使用權的分配改作資源收益權的分配,使生態資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業和個人優先獲得使用權,確保生態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場化。要抓緊建立完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相關制度,促進_____市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快速發展。

調查結論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更離不開文化意識的支撐和公眾的參與。不斷強化全民生態文明觀念,推動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深入落徹科學發展觀,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去,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盡在酷貓寫作範文網。

【第7篇】2022年家鄉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寒假期間我校開展了大學生下鄉調研活動,本次調研的主題是家鄉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技發展。

我將調研地點選在了山東省鉅野縣,這裏是我的主要調研地點,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會處詢問,近年來,縣裏的一些主要變化和重大舉措,村委會的有關領導便詳細的向我説起了,家鄉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進步方面的各項舉措。

調研實踐近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裏,我調查走訪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經被污染然嚴重的地區已被徹底清理整頓,基本恢復了乾淨整潔的面貌,不同地區的整頓效果雖不盡相同,但是整體有了很好的改觀。下面我就調查結果,做出了詳細的説明和總結。

我與家鄉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走訪調研,從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動。近幾年,由於政府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從前,家鄉建設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在培植樹木方面比較突出,建立防護林,防風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業方面,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對於污染現象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導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條流經我縣的河,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造紙廠就沿河而建,向河裏排放污水,從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現在生活垃圾四處飄浮,邊緣彷彿是污穢的溝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於前幾年縣裏對於經濟建設的高漲熱情,對污染問題沒有及時處理。

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着越來越重的角色,縣裏也開始抓起了生態文明建設,走起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於一些違規操作的企事業單位,堅決給以整頓,甚至關停。不少企業受到影響,但是縣裏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的很堅決徹底,對於像造紙廠這樣屢教不改的單位,堅決予以關停處理,禁止一切生產活動。其他企業的情況較好,都積極配合着縣裏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污水先處理後排放,不處理不排放,從而很好的控制了環境的繼續污染。

生態環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招商引資一直是我縣發展的一項重要渠道,近年來有大量的國內外企業來我縣實習考察,投資建設不少工廠,發展了經濟的同時,科學技術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引進了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科技的進步,一舉多得。

我先秉承“建設生態文明、開發清潔能源、彰顯綠色魅力”的思想,開展生態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小流域治理、風沙源治理步伐,通過建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經濟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園,院內有很多品種的植物,農作物和果樹,退耕還林也使得大面積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蓋率。

我縣嚴格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全民動手,全縣範圍內搞綠化,搞發展建設,大家積極參與,讓綠意充滿鄉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實感受綠意滿懷的感覺,街道兩旁路色的松柏排成兩行,每隔一段會有一棵其他樹種,還有已選花花草草,在體驗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質量提升之時,人們對於生態文

明建設又多了一份支持與認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鄉生態文明建設。從這些走訪中我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環保的問題,大都意識淺薄,並不以為然,似乎他們對這些問題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靜下來想想,也是,他們一直都在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動的接受生活,從來都沒有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他們被習慣所掩埋了他們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拋開一切的問題,只讓他們考慮這些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想我一樣的!現在人們的思維已成了定式,三言兩語是改變不了什麼的,現在能做的只有從一些小事來感化他們,讓他們親身的體會到環境的嚴重性,他們才會有所改變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沒親身體味過你是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這就像一句真理影響着廣大人民。舉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讓他們自己感悟!我知道這只是時間的問題,着急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希望每週都能有一兩節課來讓他們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由不懂到了解,由瞭解到認識,由認識到理解,這一過程。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我國擁有遼闊的國土,無論藍色的海洋,還是浩瀚的沙漠,無論綿延的山區,還有奔騰的江河,都藴藏着多種多樣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其實它們都離我們很近,也可以説貼近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沒有注意罷了,我們都把它們忽略掉了,是我們的遺憾,因為自然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由於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開發也在不斷擴大。雖然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隨着人口的增多,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不斷下降;隨着生產的發展,某些資源的總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單指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很多地區有着嚴重誤區,認為發展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要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科技發展,就必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思想上,我縣能夠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政策上,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政策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我縣擬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辦法,和對與違規排放等違規操作的具體處理辦法和處罰形式。

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嚴格要求各生產單位,嚴格控制污水廢棄的排放。

我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才剛剛起步,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責任艱鉅,還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和支持。當然首先還是需要縣裏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具體的工作是無法行之有效的落實的。總的來説,我縣幾年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被污染的地區和水域都有了改善,還建立了生態文明宣傳公園,相信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定會越來越好。

不僅是這個方面,在那個領域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對它好了,他自然會對我們好的。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現在總是在不斷的發生自然災害,什麼龍捲風啦,什麼海嘯了,什麼地方又有洪澇災害啦,什麼地方又有地震了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回饋給我們的禮物。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怎樣解釋那。我們無言以對,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儘管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罷了。自然界就像一面鏡子,你哭它就哭,你笑他也笑,一樣的。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相互聯繫的,並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你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的!扯到的雖然大了點,但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最真實的寫照。回到主體上來,環保的問題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讓我們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為了我們的家鄉更加的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第8篇】縣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縣委十三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確立了“生態立縣”的發展理念,全縣“十二五”規劃中又將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作為重點任務。這一戰略部署,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順應廣大人民羣眾的企盼,必將對促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根據縣委批轉的《政協臨澤縣委員會2022年工作要點》,我們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有關部門負責人,採取個別走訪、現場查看、會議座談的方式,對生態文明縣城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礎和條件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依託區域特色和相對優勢,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的發展理念和“舉生態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動臨澤科學發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態建設放在推動臨澤科學發展的優先地位,大力組織實施以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載體的生態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構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平台,為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1、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增添了引擎。2022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分三期四段實施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開發、蓄水泄洪、路橋配套、景觀設施、供水排污、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進。通過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 把昔日的污水河變成了清水湖,過去的爛河灘變成了黃金地,使縣城向東南延伸近3公里,面積擴大近1倍;通過節水,改變了人們的用水習慣,建成了一批水利設施,提高了環境承載能力,推進了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積1300多畝,新增綠地12.8萬平方米,打造了水與城市、自然與生態和諧秀美的水景樂園,再現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風景帶、休閒娛樂帶、新型房地產開發帶和水系特色產業帶初步形成。

2、循環經濟發展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注入了活力。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鼓勵引導和大力支持工業企業積極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環”生產方式,着力延伸產業鏈,走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構建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的工業體系。目前,依託臨澤工業園區這一循環經濟發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為主體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發酵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奧瑞金、長城、屯玉綠源等種子企業和匯隆公司為主體的種子加工和副產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番茄、蔬菜、紅棗、乳製品等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正在培育和發展,初步形成了產業特色突出、企業優勢互補、產品梯次遞進和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經營清潔化、園區管理規範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3、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創造了條件。實施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閒置土地整理開發,開工建設沙河綠島、天鵝湖花園等住宅小區6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32平方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相繼建成城關廣場、文體中心、南環路等市政公益設施,城區建設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國道312線城區段改擴建工程有序推進。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啟動實施,排水、排污管網及供熱系統穩步推進,城區集中供熱率達95%以上。

4、環保和節能減排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提供了保障。噪聲、大氣和污水等環保監測設施日益完善,工業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已成為各企業的自覺行動,“三廢”得到有效控制,縣城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環境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以鞏固全國文明縣城創建成果為着力點,深入開展城鄉清潔衞生大行動,大力加強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對各種破壞和影響縣城環境行為的查處力度,城區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5、城區綠化美化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打下了基礎。以創建國家級園林縣城為目標,科學規劃設計,精心建設佈局,採取規劃建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門前三包、大沙河綠地樹木認植認養等措施,相繼建成了城關廣場、鐵路廣場、濱河路、大沙河南北兩岸和奧瑞金廣場等綠化景觀,城市綠化檔次和水平整體提升,生態效應進一步凸現。目前,城區綠化面積154.57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68 %,綠地面積102.62萬平方米,綠地率達27%,城區人均佔有公共綠地面積21.71平方米,形成了總量適宜、分佈合理、植物多樣、喬灌花草有機結合的綠化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由於我縣處於荒漠與戈壁包圍之中,生態保護與建設任務十分艱鉅,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態水平與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是經濟發展基礎還相對薄弱。經濟發展的總量比較小,發展質量還不高,與生態城市建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環境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沒有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偷排亂排生產生活污水、亂塗亂貼廣告、亂扔亂倒垃圾污水、人為破壞公用設施及生態建設成果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是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城區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不能完全適應縣城發展的需要,人飲水水源地不符合環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運輸方式原始,城區污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

四是縣城管理水平還需要加強。協調聯動機制不健全,住宅小區公用設施建設及綠化規劃落實不到位,城管單位管理權與執法權脱節,管護制度不落實,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對策與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昇華。建設生態文明縣城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根據我縣實際,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要遵循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和經濟生態協調統一的原則,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積極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縣城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生。

1、建立指標體系,嚴格落實規劃。立足臨澤自然稟賦、區域特徵、經濟基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加快建立一套與“十二五”規劃相銜接,與二輪縣城總體規劃相吻合,由經濟、社會和環境等要素構成,涵蓋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生態制度文明,包括物質基礎、生態宣傳、生態教育、生產行為、生活行為、環境質量、環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績效八個方面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指標體系。同時,制定出台《臨澤縣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工作目標、重點、措施及各部門的職能職責,把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保證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有序推進。

2、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綜合功能。把基礎設施建設與大沙河景區建設統籌謀劃,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賦予基礎建設文化屬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處理、清潔水源、城區路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加強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治理監測設施建設,提高達標排放率。增設垃圾回收點和垃圾箱等環衞設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資源,變廢為寶。整治各類架空線路,改造城區路燈,增設體現時代特徵的景觀燈,提升縣城亮化美化水平。啟用生活垃圾填埋場,啟動污水處理廠建設,建立城區綠色交通體系,鼓勵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車,創造清潔、高效的生態交通環境。

3、堅持生態立縣,全力推進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堅持把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動搖、領導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鬆勁、資金投入不減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設規劃,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切實把大沙河建成生態保護與綜合開發的精品工程,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新引擎、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平台和發展綠洲休閒旅遊的新節點。抓住中央把甘肅定位為“生態安全屏障”的政策機遇,堅持高標準規劃,高品位設計,從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園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兩園、五湖”的綠化美化,以此推動縣城整體綠化,全面提升城區綠化的檔次和水平,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社會和諧、充滿活力的生態文明縣城,營造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人居環境,建設綠色、環保、宜業、樂居的幸福家園。

4、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轉型升級。抓住甘肅被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區等政策機遇,以資源優勢為依託,以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為平台,以醫藥化工、玉米加工、番茄製品、乳製品、紅棗加工、食品釀造、種子加工等產業為重點,不斷延伸包括廢棄物再利用在內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扶持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旅遊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競爭優勢的新型產業。適時淘汰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企業,依法加大企業清潔生產督查力度,重點實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的“零排放”試點示範工程。加快污染企業的搬遷改造,引導企業走“低碳”發展道路,鼓勵支持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提高新上項目的節能減排准入門檻,控制工業“三廢”。

5、培育生態文化,營造良好環境。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統領着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要把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貫穿於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全過程,堅持“民生為本”,把滿足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衡量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堅持“文化為魂”,依靠文化力量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生態文化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宣傳生態理論知識和生態保護法規,並藉助新聞媒體,適時對一些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和生態法制理念,調動社會各界和人民羣眾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環境。積極組織創建綠色社區、綠色工廠、綠色學校、綠色酒店和綠色家庭等活動,提倡講究衞生、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6、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建設生態文明縣城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縣上應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領導小組,組織、協調、督導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工作。要強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調動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形成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勵機制,把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各項指標任務分解到單位、落實到個人,納入“三位一體”考核體系,對目標任務完成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要建立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聯動機制,以經營的思想謀發展,以經營的手段搞建設,以經營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區各種生產要素,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使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依存,共同推進。

縣生態文明建設

【第9篇】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寒假期間我校開展了大學生下鄉調研活動,本次調研的主題是家鄉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技發展。

我將調研地點選在了xx縣,這裏是我的主要調研地點,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會處詢問,近年來,縣裏的一些主要變化和重大舉措,村委會的有關領導便詳細的向我説起了,家鄉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進步方面的各項舉措。

調研實踐近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裏,我調查走訪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經被污染然嚴重的地區已被徹底清理整頓,基本恢復了乾淨整潔的面貌,不同地區的整頓效果雖不盡相同,但是整體有了很好的改觀。下面我就調查結果,做出了詳細的説明和總結。

我與家鄉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走訪調研,從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動。近幾年,由於政府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從前,家鄉建設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在培植樹木方面比較突出,建立防護林,防風防沙,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業方面,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對於污染現象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導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條流經我縣的河,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造紙廠就沿河而建,向河裏排放污水,從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現在生活垃圾四處飄浮,邊緣彷彿是污穢的溝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於前幾年縣裏對於經濟建設的高漲熱情,對污染問題沒有及時處理。

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着越來越重的角色,縣裏也開始抓起了生態文明建設,走起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於一些違規操作的企事業單位,堅決給以整頓,甚至關停。不少企業受到影響,但是縣裏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的很堅決徹底,對於像造紙廠這樣屢教不改的單位,堅決予以關停處理,禁止一切生產活動。其他企業的情況較好,都積極配合着縣裏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污水先處理後排放,不處理不排放,從而很好的控制了環境的繼續污染。

生態環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招商引資一直是我縣發展的一項重要渠道,近年來有大量的國內外企業來我縣實習考察,投資建設不少工廠,發展了經濟的同時,科學技術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引進了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科技的進步,一舉多得。

我先秉承“建設生態文明、開發清潔能源、彰顯綠色魅力”的思想,開展生態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小流域治理、風沙源治理步伐,通過建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經濟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園,院內有很多品種的植物,農作物和果樹,退耕還林也使得大面積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蓋率。

我縣嚴格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全民動手,全縣範圍內搞綠化,搞發展建設,大家積極參與,讓綠意充滿鄉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實感受綠意滿懷的感覺,街道兩旁路色的松柏排成兩行,每隔一段會有一棵其他樹種,還有已選花花草草,在體驗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質量提升之時,人們對於生態文

明建設又多了一份支持與認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鄉生態文明建設。從這些走訪中我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環保的問題,大都意識淺薄,並不以為然,似乎他們對這些問題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靜下來想想,也是,他們一直都在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動的接受生活,從來都沒有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他們被習慣所掩埋了他們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拋開一切的問題,只讓他們考慮這些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想我一樣的!現在人們的思維已成了定式,三言兩語是改變不了什麼的,

現在能做的只有從一些小事來感化他們,讓他們親身的體會到環境的嚴重性,他們才會有所改變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沒親身體味過你是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這就像一句真理影響着廣大人民。舉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讓他們自己感悟!我知道這只是時間的問題,着急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希望每週都能有一兩節課來讓他們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由不懂到了解,由瞭解到認識,由認識到理解,這一過程。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我國擁有遼闊的國土,無論藍色的海洋,還是浩瀚的沙漠,無論綿延的山區,還有奔騰的江河,都藴藏着多種多樣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

其實它們都離我們很近,也可以説貼近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沒有注意罷了,我們都把它們忽略掉了,是我們的遺憾,因為自然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由於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開發也在不斷擴大。雖然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隨着人口的增多,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不斷下降;隨着生產的發展,某些資源的總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單指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很多地區有着嚴重誤區,認為發展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要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科技發展,就必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思想上,我縣能夠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政策上,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政策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我縣擬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辦法,和對與違規排放等違規操作的具體處理辦法和處罰形式。

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嚴格要求各生產單位,嚴格控制污水廢棄的排放。

我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才剛剛起步,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責任艱鉅,還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和支持。當然首先還是需要縣裏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具體的工作是無法行之有效的落實的。總的來説,我縣幾年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被污染的地區和水域都有了改善,還建立了生態文明宣傳公園,相信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定會越來越好。

不僅是這個方面,在那個領域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對它好了,他自然會對我們好的。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現在總是在不斷的發生自然災害,什麼龍捲風啦,什麼海嘯了,什麼地方又有洪澇災害啦,什麼地方又有地震了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回饋給我們的禮物。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怎樣解釋那。

我們無言以對,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儘管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罷了。自然界就像一面鏡子,你哭它就哭,你笑他也笑,一樣的。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相互聯繫的,並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你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的!扯到的雖然大了點,但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最真實的寫照。回到主體上來,環保的問題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讓我們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為了我們的家鄉更加的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第10篇】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總結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戰略部署和省委“五個湖北”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係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到人民羣眾的福祉。鄂州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綜改示範區,如何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資源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載體,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走出一條獨具鄂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當前亟需研究的課題。市政協高度關注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立專題調研組進行調研。幾個月來,調研組深入三區實地調研,召開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座談研討,到省直相關部門徵詢專家意見,並赴廣東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形成調研報告。6月26日,召開市政協七屆十次常委會議,專題議政協商,市政府汪繼明副市長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聽取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轉方式、調結構、重保護、強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有關政策措施,生態產業得到一定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關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業、淘汰落後產能,使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佔比持續下降。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20xx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75。5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18個百分點。通過建設一批大型商貿項目,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以休閒觀光為突破口的都市農業發展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導方式。

(二)自然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8萬畝,森林覆蓋率16。1%。全市共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7。4萬畝,佔森林總面積的45%。建成沿路(公路、鐵路)、沿江(港)綠化帶500多公里;建立濕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8個,面積1。6萬公頃;全面推進國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現了國土整治全覆蓋;全市有2300多畝因採礦造成破壞的土地已列入恢復治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洋瀾湖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復與保護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態環境。

(三)人居環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力度,排水管道長度達到 600多公里;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推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全市已獲得命名的有4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村,xx個社區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莊”。

(四)生態安全保障工作紮實開展。有效開展項目建設環評工作,“xx”以來,嚴格執行了項目環評制度,對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進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庫保安工程、洪水預警系統以及氣象、地震、地質災害預報和緊急救援體系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防火撲救體系基本健全;動植物疫病蟲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成,農林水產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儘管我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採取了一些具體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市的目標要求差距較大。通過調查瞭解,有三個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一是主城區空氣污染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20xx年,我市單位gdp能耗為1。24噸標煤/萬元,是生態市考核標準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區空氣中so2、no2、pm10含量與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於平均值25%;工業廢氣、粉塵排放存在隨意性,鄂鋼、球團礦等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建築揚塵管理欠缺,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尚未起步,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市民健康。二是固廢物及垃圾處理不到位。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年排放量75。2萬噸,年綜合利用xx。9萬噸,累計存量641。2萬噸;農村垃圾處理嚴重滯後,三區都沒有垃圾處理站,不僅造成再生資源的浪費,而且採取簡單的填埋式處理,導致污染物深處理不到位,造成水體、土壤二次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三是農業面源污染趨重。由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及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農民種“懶”莊稼現象突出,過份依賴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土壤結構破壞,地力下降。20xx年,全市化肥施用總量達到xx0318噸(純量,下同),耕地畝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長了 4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9%;水產養殖投肥水平高於種植業水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用各種農藥及除草劑共計1052。4噸,平均每畝0。58公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使用農膜689噸,其中地膜約470噸,有15%的農膜殘存於農田土壤中。

(二)生態資源保護不夠。一是湖泊鋭減,濕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稱“百湖之市”,但資料顯示,湖泊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水質惡化。我市湖泊面積由 1950年的59萬畝縮減到現在的31。5萬畝,減少了46%。由於人工圍墾,以及濕地改作它用,導致原來連湖通江的三大湖泊體系分割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子系統,加之水體污染,濕地環境受影響的程度加重,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鋭減,濕地調節生態的功能退化。調查表明,梁子湖濕地由於水利工程建設和引排水帶來的負面影響面積達1。37萬公頃,佔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二是山體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主城區南部山體平推開發較為普遍,新城區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獨特風貌;一些地方礦產資源無序開發,造成局部地區山體破壞、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全市因採礦造成破壞的面積中,復墾還綠面積不到生態破壞面積的 5%。三是林業資源不豐富。生態公益林以中幼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指標要求。森林保護力度不夠,林分質量退化。

(三)建設機制尚未形成。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在指導思想、實際工作和業績考評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輕生態建設,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環保社會責任意識,個人重環保利益,輕生態公益的傾向;少數地方和部門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標不明,工作缺乏針對性;沒有設置科學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考核評價方法;沒有形成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税收、價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機制,政策導向不明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銜接不夠緊密,尤其在鄉鎮和農村較為突出。

綜合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既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結構因素,也有現實條件下的發展和理念因素。一是產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比重不合理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20xx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xx。3:60。1:27。6,且冶金行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31。38%。第三產業佔比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要求,商貿、物流、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偏重的產業結構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體系,導致環境治理成本高、難度大。而且調整的轉型成本、替代產業、財政收入等現實問題的考量,註定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二是資源要素偏緊。由於地域、環境的限制,我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資源、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制約越發明顯。三是生態公共產品缺失。有的部門注重解決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提供諸如城市硬件設施等公共產品,忽視了環境和生態的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導致較少提供諸如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等生態公共產品。四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大多數公眾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治理環境污染。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出發點是維護個人利益,只有當環境問題影響個人生活、損害自身利益時才會採取一定行動予以維護,而對公共環境的維護缺乏責任意識和監督意識。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要求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和歷史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應堅持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合,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促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目標導向、規劃引領、產業支撐、生態保障、制度推進”,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鄂州。為此建議:

(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着力構建目標導向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既包括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又包括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社會建設。既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要準確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形成目標導向。建議參照廣東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確一個時期總體目標,並將目標任務細分到每一個階段。總體目標:就是要建設環境潔淨優美、生活健康舒適、產業協調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林城、文化旅遊城、精緻宜居城,實現鄂州“天藍、地綠、水淨、城美”。分段目標:第一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六城聯創”的目標(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先進城市)。第二階段:各區全面實現國家級生態區創建目標,形成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第三階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全面進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展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鄂州新風貌。近期任務:通過減少與控制水、氣、聲、渣等污染源、削減排放量,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佈局、優化環境功能區劃,促進知識型產業和生態型產業的發展;引導城鄉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方向轉變,大力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保護環境程度。

(二)統籌城鄉發展,着力構建規劃引領體系

廣東惠州市編制實施了《惠州生態市建設規劃》、《惠州市環境保護規劃》,並出台《招商引資環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環保準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增強了規劃對發展的導向作用,值得借鑑。建議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但推進城鎮化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我市城鄉建設規模、發展方向及功能佈局,充分考慮生態景觀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鄉發展空間形態和發展規模。一是優化市域佈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目標要求,合理劃分市域功能區,優化佈局結構。着力打造一“城”為主(主城區),“兩沿”聯接(沿江、沿港生態長廊),“三湖”示範(梁子湖生態示範區、紅蓮湖生態度假區、梧桐湖生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加緊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城中村改造、綠地景觀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聯的專項規劃和修建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二是完善規劃指導。要在《鄂州市城鄉總體規劃(xx— 2022年)》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統籌規劃生態文明的功能分區、生態資源保護、產業佈局、風格特點,強化規劃的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機銜接,切實體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建設的理念。三是強化規劃約束。相比於經濟發展等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更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在實際運作中,容易讓位於更能體現政績的gdp等硬性約束指標。因此,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法律性,保證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長期實施,有序推進。

(三)轉變發展方式,着力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歷史發展狀況與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產業結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明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着力點,全力發展生態產業、現代服務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20xx年,三明市第三產業佔比達到34%。建議我市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為方向,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機械製造等產業的改造提升,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力爭在2到3年內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業全部實行清潔生產。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大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工程、電子商務等產業,策劃和推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搶佔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到“xx”末新興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方面,要依託三江港區,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生態旅遊業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策劃和開發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健身為主題的旅遊產品,打響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態旅遊品牌。文化產業方面,要按照“一區一品牌、一區一園區、一區一實體”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發展軟實力。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梁子湖區要全面退出一般工業,以生態農業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推廣科學種植(養殖),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策劃、實施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項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安全農產品生產,推動效益農業、觀光農業加快發展。

(四)培植項目載體,着力構建生態保障體系

一是謀劃一批重點項目,以項目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謀劃項目,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庫,以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將梁子湖生態修復、環湖生態林帶、長港綜合治理及洋瀾湖綜合治理、城鄉一體化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適時申報、實時推進。二是抓好山水資源保護。出台嚴格的山體湖泊保護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區山體資源摸底登記備案工作,對開發建設中的劈山開石填湖造地等行為應立即停止,責令恢復原貌,並給予嚴厲處罰;嚴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國省道沿線可視範圍內的山體開採;加強對全市5000畝以上湖泊進行調查摸底、實地勘線、建檔立卷等工作,依據《湖北省湖泊管理條例》,加強監管;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全市流域水質達到相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源頭把關,實施招商引資項目環境生態一票否決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監控,對鄂鋼、球團礦等排放大户,進行24小時在線聯網監控,督促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強化社會監督,建立重點污染企業環境監測和排放數據旬報及公開制度,接受社會各界及媒體監督;強化對環境污染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企業處罰和追責成本遠遠高於治理成本,促使企業自覺治理;加強重點治理,強化對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火電、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屬採選等行業)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積極開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控制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規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管理。四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做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城市生活垃圾衞生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和垃圾衞生填埋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區(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污水以及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理能力。圍繞新農村建設、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切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五)完善體制機制,着力構建制度推進體系

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完善政策引導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全面評估項目實施的生態成本、生態效益,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山水開發利用備案制度,通過採取保護性開發、一般性開發、限制性開發等措施,保證山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利用。設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資金,積極支持生態項目申請國家、省政府專項資金和銀行信貸、設備租賃融資;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切實讓企業享受環保帶來的效益,激發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工、青、婦等社會團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落實節能環保項目減免企業所得税等税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研發、技術應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拓寬補償範圍、深化補償內容、增加補償資金,在市域範圍內探索“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積極推進在省級以上層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補償機制。三是完善生態保障監管機制。探索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金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盤活市場資源,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林地林權保護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四是完善生態考評機制。推行生態gdp核算制度,儘快建立一套有利於綠色gdp發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和考核標準;加強政府節能減排的績效管理,將相關的考核評估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建立統一的考評制度,提高管理的層級,設立部門聯動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機制,建立分類、分區目標考核辦法。

新華鄉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華鄉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開展“美麗騰衝”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工作要求,採取了開展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從嚴加強林木採伐管理、磚瓦窯綜合整治、非法採砂採石採礦綜合治理、水污染綜合治理、全民控塑工程、“四清兩拆”村容村貌整治、綠化荒山等措施,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半年來,筆者通過認真調研分析,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總結了新華鄉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並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對新華及友鄰鄉鎮在今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所有幫助。

一、新華鄉概況

新華鄉位於騰衝縣南部,距離縣城56公里,地處東經98°48′,北緯24°45′,東與蒲川相鄰,南與龍陵縣河頭鄉隔江相望,西部和北部與梁河縣小廠、平山鄉接壤,全鄉東西寬11.5公里,南北長16公里,因地形地貌四周羣山環抱,形似灶上的鐵鍋,又名“小蒲窩”。全鄉國土面積122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88個村民小組,xx年末全鄉總人口1735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048元。新華地質構造複雜,坐落在著名的新生帶火山區,境內多山,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將全境分割成南北走向的山間盆地、河谷。壩區佔全鄉總面積的4%,山區和半山區佔96%,全鄉最低海拔930米,最高海拔2250米,平均海拔1290米。新華境內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多濕氣候,具有明顯的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特點,由於海拔高差大,形成具有地熱河谷熱區氣候又有温涼帶氣候的立體氣候特點,適宜種植茶葉,熱帶經濟作物。

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情況及主要做法

根據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新華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迅速行動,組織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圍繞天藍、地綠、水清的總體目標,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實施方案,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得到快速有效推進。

(一)從嚴加強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制度,降低森林採伐限額,控制商品材採伐。執行林木採伐“七個不準”制度。1、山林權屬不清或者有爭議的不準採伐;2、天然闊葉林、封(禁)山和保護區不準採伐;3、重點公益林區不準採伐;4、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單位不準採伐;5、林政管理混亂、亂砍濫伐突出的村未整改之前不準採伐;6、公路兩旁、江河兩岸、水庫四周及集鎮面山不準採伐;7、徵佔用林地未取得林地審核同意書的不準採伐。

(二)實施綠化荒山行動。圍繞“生態立縣”戰略,進一步實施好退耕還林鞏固、封山育林、防護林體系等重點工程建設,紮實推進造林綠化工作,落實綠化荒山行動措施。20xx年計劃新植油茶1181畝,美國山核桃 503 畝。補植美國山核桃100畝。撫育油茶 xx 畝,泡核桃3000畝,美國山核桃 1000畝;新植用材林541.5畝,實施森林撫育500 畝,封山育林1000畝;組織義務植樹5.1萬株,建義務植樹樣板50 畝。到20xx年末使全鄉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2.8萬畝,其中:用材林達 10萬畝,特色經濟林面積達到2.8萬畝(泡核桃2萬畝、油茶0.8萬畝),森林覆蓋率比去年增長0.3個百分點。目前正在組織實施夏季造林工作。

(三)強勢推進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及時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行動方案。一是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了對無證木材加工企業的摸底調查及清理整治工作,對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發放停工並限期拆除廠房機械設備的通知書,組織力量對拒不執行的加工廠進行強制拆除,截止7月10日,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的廠房和機械已全部拆除,工作進度在全縣名列第一;二是開展野生樹木非法移植清理整治,對全鄉26株非法移植的野生樹木進行逐株登記造冊、編號拍照歸檔,全部納入鄉林業站的管控之中;三是拆除搗毀廢棄加工木炭舊窯,防止非法燒炭死灰復燃。

(四)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古樹名木被稱為綠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無價珍寶,也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騰衝氣候温潤,適合樹木生長,分佈着大量古樹名木。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古樹名木54株(其中縣級保護26株、鄉級保護28株),主要有柞木、柏樹、香樟、香葉樹、黃果樹、大青、榕樹、桂花等樹種。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實行村民承諾保護、村級登記保護、縣鄉掛牌保護的方式,對全鄉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保護。

(五)開展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在全鄉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大規模水環境污染整治行動,一是對全鄉12個非法採砂採石點採取直接取締措施,目前所有非法採砂採石點清理工作已完成;二是開展河道污染治理,組織機關幹部、學生、羣眾對鄉內的主要河道里的垃圾進行清理打撈集中處理,對河道兩岸進行綠化打造。

(六)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依託開展“四清兩拆”活動,採取政府引導、資金扶持、羣眾參與的方式,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力度,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模式,鄉內投資在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處理池,在集鎮及周邊村組設置了垃圾箱,爭取環保項目建設了自燃式垃圾焚燒爐,通過前期觀察,達到預期處理效果,符合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際。

(七)開展磚瓦窯清理整治。結合 “新華鄉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以疏堵結合為原則,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公路沿線、鄉村集鎮規劃區內的磚瓦窯一律取締,重新選址規劃建設輪窯,研究能源替代,並做好土地復墾工作。

三、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羣眾自身生態觀念與生態保護意識薄弱。羣眾生態保護意識的薄弱是羣眾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精神原因;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足和設施建設投入不夠,是引發羣眾生態保護意識不強的重要物質因素;良好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有利於培養羣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生產行為;因地理環境因素的限制和村莊建設的不合理性,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浪費了許多生態資源,也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本。

(二)基層執法疲軟導致打非治違工作底氣不足。鄉鎮基層站所執法權限範圍較小或毫無執法權,加之執法人員少,直接導致在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時底氣不足,打擊效果不明顯,震懾作用不強。比國土所為例,在查處非法採砂採石行為時,按部門職權只能是以下方停工通知的方式告知當事人停止其非法行為,無處罰或採取強制措施的權限,而違法行為人則毫不畏懼。

(三)一刀切導致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存在偏差。個別部門和地方因急於達到治理目的,從嚴加強管理,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實行一刀切,如:停止一切採伐指標的分配及林木採伐活動,停止木材運輸手續的辦理,停止一切沙石的開採活動。這與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符,也不符合相關行業生產規律。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樹立生態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生態目標是實現人居環境良好、空氣質量清新、自然生態基本平衡。生態目標的實現, 要求儘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 減少向自然環境排放污染物, 實現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損害最低化, 所有的生產生活活動都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範圍內,不出現過沖現象。新華鄉地處騰衝南部鄉鎮,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總體經濟發展方式較粗放,要實現生態目標, 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同時不能再走“先利用後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限制、改變或放棄現有的一些經濟發展手段或方式,寧可犧牲眼前經濟利益,也要實現生態目標。

(二)加強政府引導,改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 對人類而言, 是一種嶄新的理念。對人類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類需要對原有的傳統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重大的調整和改進。這種調整和改進, 從政府的層面上講, 沒有政府的強有力領導, 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顯然是做不到的。政府重視和引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的浩大的系統工程, 而不是在短期內通過努力就能順利得以實現的, 它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參與, 全社會成員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我們可以用好用活法律法規,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引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企業與公眾在政府的引導下, 依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

(三)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制度是區域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的軟約束, 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無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制度創新, 可以改變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制度約束。歷史經驗表明, 不同國家、地區之間在發展中存在的巨大差異,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地區的制度安排。同理, 制度安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經濟政策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不僅可以極大地鼓勵那些率先實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經濟行為, 實現資源環境的有效配置, 激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同時還可以迫使經濟個體不得不放棄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行為,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 應通過深化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於市場機制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支撐體系, 科學合理地使用各種政策工具, 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

(四)推進生態化轉變, 建立生態型生產體系和消費模式。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 積極推進五大生態化轉變。一是觀念生態化轉變。從傳統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征服自然”等觀念, 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念轉變; 在全社會宣傳、倡導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政治觀和生態科技觀等生態文明觀念。使全社會從思想上接受生態文明新觀念, 將生態文明觀念付諸於各項經濟社會活動中, 把生態文明觀念貫穿於各種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二是產業生態化轉變。在產業發展模式上, 從傳統的資源高消耗、環境污染破壞的粗放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化集約發展模式轉變。產業發展儘量依據產業自然生態有機循環機理, 建立形成產業組織生態鏈網關係, 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相互結合優化, 使資源獲得充分的循環利用、節約利用, 廢棄物實現零排放, 環境獲得最好保護。三是生活生態化轉變。在生活方式上, 從人類對物質財富的佔有掠奪以及無節制地消費向弱化物質財富佔有與追求的簡約生活方式轉變, 以適當的、極少的物質資源消耗, 最小的自然環境污染破壞, 獲得最大的精神文化財富, 獲得最健康的身心發展, 謀求精神化生活方式與物質化生活方式和諧, 實現人與自然共居一體, 相互包融。四是文化生態化轉變。在文化宣傳上, 要大力加強生態教育和宣傳, 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 使社會大眾摒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 樹立起生態文化意識, 提高社會大眾對生態文化的認同, 增強社會大眾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 促使社會大眾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文化發展上, 要尊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環境的社會文明新風尚。五是環境生態化轉變。在資源開發模式上, 從無視、忽視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的環境破壞性資源開發向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的資源開發模式轉變。資源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型生產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最重要的是要推進產業的生態化轉變, 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模式, 建立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低污染的, 產業發展、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生態型生產體系。

在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中,消費是整個經濟循環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所有的生產都是為消費準備的,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只有消費需求的增長,才能有商品的市場需求,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與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種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積極推進生態消費模式的建立。通過加強生態消費理念的教育宣傳,在全社會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人與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賴的消費價值觀,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節約消費、適度消費、健康消費、科學消費、環保消費、減物質消費、文化和功能性消費,摒棄盲目消費、過度消費、破壞性消費、透支消費和“一次性消費”的生活方式。通過政府主導,制定相關鼓勵促進生態消費的激勵政策和機制,正確引導消費走向,形成生態消費時尚,使生態消費觀念逐步形成並轉化為直接的消費需求,逐步建立起有利於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生態消費模式,在消費環節實現資源的最大量節約,污染物的最大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最小。最終實現由注重單一的物質消費向多元的減物質化的文化功能性消費轉變,由注重自然資本密集型的消費轉向技術、知識和服務密集型消費。

關於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調研報告

xx市户籍人口數xxx萬人,約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個鄉鎮和xxxx個行政村。自xxxx年開始,隨着xx生態省和xx生態市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全市各鄉鎮已全面完成生態建設規劃,並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鄉鎮x個,省級生態鄉鎮xx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xx個,分別佔總鄉鎮數的x%、xx%和xx%;市級生態村xxx個,佔總行政村數的x%。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文件精神和《xx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要求,鄉鎮生態建設工作還僅處於起步階段,離全面建成省級和國家級生態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成為各級各部門當前面臨的歷史性挑戰。

一、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的必要條件。根據《xx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xx將於xxxx年前建成國家級生態市,而xx%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要求是生態縣(市、區)建設的前置條件。要真正達成生態市建設目標,基層創建工作是關鍵,開展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能夠豐富生態市建設內涵,提升生態市建設水平,是進一步推進和深化生態市建設工作的客觀需要和必然基礎。

(二)是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契機。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鄉鎮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基礎設施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着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求鄉鎮調整發展思路,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轄區內居民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發展空間。

(三)是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是指該區域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集散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各項生態建設創建工作從公共設施完善程度、污水處理、大氣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等xx多項指標對鄉鎮進行考核,有力地促進當地政府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環境質量,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從整體上改善當地投資環境,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四)是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經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在認真總結人與自然關係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嶄新的文明觀念,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德倫理基礎。生態文明強調“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適應“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整體利益。沒有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實現全國的生態文明。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升鄉鎮的整體生態文明水平。

二、當前鄉鎮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一)部分鄉鎮領導思想認識還不到位。當前,政府對官員的政績考核仍然以gdp增長為依據,導致部分鄉鎮領導重經濟發展,輕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難以轉變,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不能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發展才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長速度,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可持續發展之路背道而馳。

(二)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基礎設施狀況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制約着社會生產力的綜合水平、生產的發展程度和人們消費的現實程度,還直接反映着社會的文明程度。與寧波市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主要表現在:

1、規劃問題:鄉鎮發展初期由於缺乏規劃指引,導致建設無序開展,給當前發展帶來諸多環境問題,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網鋪設難度大等。

2、污水問題:截止到xxxx年底,全市還沒有一個鄉鎮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污水處理廠;村莊生活污水處理幾乎還是空白(xxxx個行政村僅有xx個試點),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農村溪流河道,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3、衞生廁所問題:衞生廁所改造過程中普遍存在三格式化糞池建設標準不夠,導致廢水滲排或不能進行合理處置,影響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

4、生活垃圾問題: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清運—縣填埋(或焚燒)”處理網絡還存在覆蓋面、配套設施及規範管理等方面問題,致使垃圾直接向河道傾倒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5、工業污染問題:鄉鎮企業存在技術含量低、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後,管理水平較低等具體問題,由此滋生了少數企業存在偷排、漏排等違法排污行為,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

(三)鄉鎮環保隊伍亟待組建和完善。隨着xx市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大規模撤鄉並鎮之後,鄉鎮的環保監管和生態建設任務日益加重,而xx市到目前為止僅慈溪市設立了鄉鎮監察中隊,絕大多數縣(市)、區還沒有成立鄉鎮環保隊伍,沒有專職的環保工作人員,致使很多工作到縣級一下就難以推動,生態建設工作明顯滯後。同時,在鄉鎮環保隊伍中,無論是專職的或兼職的工作人員中還存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歷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因此,加強鄉鎮環保工作人員的素質培訓,組織開展環保知識培訓,配備相應環保器材等工作也亟待完善。

(四)鄉鎮生態建設經費不足。開展生態建設工作是為了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促進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生態建設涉及的建設內容以基礎設施建設核心,而基礎設施具有基礎性與共享性,初期投資巨大、回收期長等特徵。近年來,xx市各級政府對基礎設施的財政性投資在絕對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長的態勢,但這一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基礎設施建設總額的增長速度,由此導致財政資金難以滿足生態建設的需要。

(五)鄉鎮生態建設宣傳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於鄉鎮建設前期缺乏規劃引導,部分基礎設施沒有按實際要求進行建設,如污水管網鋪設、綠化帶及衞生廁所建設等,此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屬於還舊帳性質,勢必影響到部分居民的個人利益,這就要求鄉鎮政府宣傳部門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宣傳力度,調動居民參與、支持鄉鎮生態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妥善處理建設過程中潛在的各類問題。此外,寧波市是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眾多,在文化素養、生活習慣等方面與xx市民存在差異,勢必要通過加強宣傳,灌輸人改變環境,環境改造人的理念,提高他們對生態建設的認識,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幹部教育,提高生態意識。領導幹部重視是抓好各項工作的前置條件。要抓好生態建設工作,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幹部生態教育和政績考評結合起來,將如何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納入領導幹部專題教育培訓內容,並將建設業績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使廣大幹部充分認識到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到思想上到位,認識上深刻,決策上有力,行動上迅速,形成一級抓一級、齊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推進鄉鎮生態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加大建設力度,提升鄉鎮品位。要嚴格按照鄉鎮生態建設規劃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按照“一鎮一品”的要求,突出自身特點和優勢,堅持項目建設與環境改善、品位提升、經濟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增強城鎮承載能力,彰顯城鎮文化內涵。在具體項目建設上體現美觀、實用、緊湊,不搞形象工程,建築要富有特色,注重整體協調,體現文化品位。

(三)組建環保機構,加強素質培訓。機構和隊伍是管理和建設的主體,沒有機構和人員就談不上管理和建設,要儘快組建和完善鄉鎮環保管理網絡,保障機構編制、人員配備和資金來源,使鄉鎮環保工作人員能夠全心身投入到基層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去。針對鄉鎮環保工作隊伍還存在專業素質偏低,學歷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等情況,要經常組織他們參加由各級環保部門舉辦的環保培訓班,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

(四)拓展投資途徑,確保投入到位。採取政府產權管理、間接調控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導的、以企業為主體的、全社會、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如各地污水處理管網建設經費由各級政府投資,而污水處理廠建設可採用xxx投資模式,在不改變原來用途的前提下,有償、有期限地轉讓基礎設施經營權;鄉鎮污水管網建設費用由市政府補貼、污水處理費返還金、建設補償金和鄉鎮投資構成;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採用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的形式,從建設到運行全部由企業負責,政府則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應補貼,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效用和對民間資本的帶動作用,以政府槓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的廣泛參與,確保鄉鎮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到位。

(五)加強環境宣教,實施寓教於樂。要動員廣大羣眾支持、參與鄉鎮生態建設,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必須先從轉變意識形態着手。各鄉鎮要積極引導全民參與,通過舉辦講座、論壇和競賽、中國小生宣傳資料發放等多種形式開展環境教育和環保法律法規知識宣傳;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為全面掌握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政協根據今年重點工作安排,成立專門調研組,於今年上半年對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環保、水務、城管、畜牧等部門和部分鎮街、有關工程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專題召開座談會,瞭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剖析原因,尋求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市先後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全省減排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衞生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榮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

(一)生態經濟初具規模。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工業化集羣化程度不斷提高,培植形成了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遊業提檔升級,幹雜海貨等專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全市林地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4%。加強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態建設,治理塌陷地1.2萬畝、水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有力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保護了自然生態。

(三)治污減排成效明顯。全面關停拆除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水泥產能490萬噸。萬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圓滿完成“xx”節能減排任務。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4億元建設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生物醫藥基地4處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投資1.3億元,實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處人工濕地建設,出境河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關停小火電14.9萬千瓦,對29家廢氣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鋪設供熱管網68公里,關停燃煤鍋爐76台;建設了3家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嚴禁超標車輛上路,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城區大氣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四)城鄉環境有效改善。在城區主幹道全面推行“水衝路面、機械清掃、人工保潔”三位一體的保潔方式,城區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2座,新建改建水衝公廁100餘座,完善了環衞設施佈局。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累計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強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在14個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壓縮轉運車、垃圾收集車,形成了“村收集、市鎮轉運、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五)安全體系逐步完善。投資xx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和監控網絡,46家企業和2家污水處理廠安裝了在線監測裝置,15家重點企業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在泉上橋、羣樂橋、王晁橋及白龍灣斷面建設了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

實現了自動監測、視頻監控、生物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取締土小企業106家,實施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家畜禽養殖場的搬遷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飲水安全。

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當前生態問題日趨複雜化,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保護意識還有待增強。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在開發與保護上顧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局部的經濟效益;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存在着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公眾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主動性、自覺性還不夠強,隨意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生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仍滯後於工業,三產增加值佔比依然偏低,三次產業比例中,二產為54.6%,三產為37.6%,二產高出三產17個百分點。工業內部資源型產業比重仍比較大,重化工業所佔比重達70.7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重,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勢還不容樂觀。一是大氣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由於我市火電、焦化企業較多,加之城市拆遷面廣量大,導致大氣污染、揚塵污染仍比較嚴重。據監測,我市城區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標,冬季霧霾天氣時有發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河流水質時有超標。5條骨幹河流除新薛河水質較好外,另外4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屬城市納污河污染較重。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與環境標準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棗莊通報我市城郭河羣樂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過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其中cod超標嚴重。河道治理任務艱鉅。近年來,我市先後對荊河、小清河城區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綜合治理,五條骨幹河道全長167.6公里,已累計治理125.1公里,但是達到20年一遇標準的僅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統一治理提高防洪標準,尤其是流經城區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啟動治理,河道不暢,污水直排,垃圾遍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

城河河道內垃圾遍佈(xx.4.7) 北沙河河道被佔用(xx.3.28)

量;分佈在農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應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多數垃圾成堆,變成了“垃圾河”。荊泉水源地保護面臨考驗。位於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我市和山亭區少數污染嚴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隱蔽生產,偷排污水,對全市飲水安全構成很

荊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區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我市荊河河道(xx.3.19)

大威脅。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導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學物質過剩、流失,農藥殘留於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稈綜合利用率低,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響。

文本框: 污水處理廠污泥堆積文本框: 荊河上游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河道(xx.3.28)(四)環保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一是污水管網配套不健全。城區多處污水管網建設時間久,基礎資料虧缺,投入資金不足,管網及檢查井經常性堵塞損壞,不能及時修繕;建於1999年的荊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損嚴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現象突出。城區東部、學院西路等區域尚未建設污水管網,導致黨校賓館、山東化工技師學院等處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荊河;洪緒片區污水產生溢流現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鎮駐地、鮑溝現代玻璃生產基地支管網不配套,未能與第二污水處理廠管網對接,廢水直排河道。新建農村社區管網配套設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數直接排放。二是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存在問題。污泥圍廠問題嚴重,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日產污泥300餘噸,不能及時有效處置,造成廠內污泥堆積如山。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和大塢生物醫藥基地污水處理廠,由於污水量不足等原因,無法正常運行。級索鎮、濱湖鎮污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三是固體廢物處理設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設糞便處理場,城區每年公廁、居民小區化糞池清抽糞水約3萬餘噸,清掏糞便約xx餘噸,主要採取簡易排放,對水源、土壤和空氣造成污染。城區各類餐飲服務業達1200餘家,日產餐廚垃圾量約60噸,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五)造林綠化任務還十分艱鉅。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4%,距離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1%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區仍有荒山未綠化;西部平原區森林面積偏小,農田林網帶斷網破;森林生態系統還不完善,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六)農村環衞整治還任重道遠。我市的城鄉環衞一體化工作才剛剛起步,覆蓋面還較小,目前460個居實行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僅佔市村居總數量的36.9%。尚未實行城鄉

環衞一體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倒的現象,垃圾佔道、垃圾入河、垃圾圍村的問題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設備購置等方面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在目前各鎮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難,亟需建立市、鎮街、社會多元投入的保障體制。

(七)生態建設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生態獎懲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基金兩種方式。資源開採企業對塌陷地、採石、採砂礦坑恢復投入不足,生態保護得不到有效的經濟補償,生態破壞缺乏應有的懲治,個人或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政府買單的現象嚴重。二是污水處理管理體制不順。污水管理方面,當前是住建局負責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市政處負責管網的排查維修,水務局負責納入污水管網的污水處理廠的巡查監管,市環保局負責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企業出水水質的監管,致使部分工作溝通協調困難,難以有效開展。三是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環保部門監察、監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僅有20餘名,難以承擔大量的環境監管工作任務;環境應急車輛、通訊、防護等應急設備十分缺乏,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強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生態滕州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滕州和美麗滕州的奮鬥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確保萬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減少2.5%以上,出境斷面河流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要求,空氣質量二級天數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處理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域城鄉環衞一體化,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城鄉美麗、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優化產業佈局,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促進生態環境優化與經濟永續發展良性互動。一是積極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要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推進機械製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鏽鋼製品、汽車配套、生物醫藥、家居裝飾、食品加工六個百億元產業板塊,促進工業經濟的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要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示範帶動作用的科技型企業,促進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規模膨脹。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與倒逼作用,堅決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要加大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實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運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勵產業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促進“廢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依託良好的人口、區位、交通優勢,努力做好“大旅遊、大商貿、大物流、大市場”文章,加快推進微山湖古鎮、魯班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義烏·滕州商城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優化區域佈局、培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壯大盈泰集團、東啟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按標準化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要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勵引導廣大農户特別是專業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培植壯大盈泰立體種養科技示範園等標準化種養示範園。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深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要鼓勵扶持發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高品質有機農產品生產,使農業“返樸歸真”,積極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實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水綠山青、藍天潔淨的生態環境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讓水質更加清澈。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確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條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水質要求。要加快城區第三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運行;抓緊開展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網資料,加快維修城區破損管網,新建城區東部、北部管網,確保xx年底前城區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快級索鎮和濱湖鎮兩處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增鋪西崗、級索、東沙河、官橋、東郭、大塢、界河、木石等8個鎮51.5公里的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出水管網,確保正常運行。實施好總投資2.2億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條河流的1.5萬畝的濕地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莊攔河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綜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實改善斷面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要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讓空氣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業和燃煤電廠脱硫除塵治理再提高工程實施進度,開展新源熱電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進大塢生物醫藥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香料企業全部進入基地生產經營,統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熱力管網鋪設力度,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關停供熱管網範圍內、重要路段兩側和鎮駐地的燃煤鍋爐。對建築、拆遷等工地進行集中整治,切實減少揚塵污染。強化機動車尾氣管理,嚴禁未進行尾氣環保檢測或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上路行駛。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技術,建立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佈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要加大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力度。徹底關停小蓄電池生產企業。嚴格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確保所有企業做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探索水泥jt窯固廢處置技術,提升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儘快選址建設糞便處理場,解決糞便隨意處置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儘快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場,切實解決餐廚廢棄物環境污染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要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全力打造“綠之城、水之鄉、文之邦”,努力實現城市園林化、鎮村生態化、水系風景化、山區林果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力爭到xx年完成創建目標。要突出抓好城市綠化,積極實施北辛公園、杏壇廣場等增綠增花工程,開展林蔭路、林蔭公園、林蔭庭院、林蔭停車場等大綠化活動,真正讓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要抓好水系綠化,整合林業、水利、交通、農業、城建、旅遊等項目資金,重點搞好“秀美荊河”建設,高標準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閒長廊建設,儘快啟動城郭河生態景觀長廊建設,貫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設施,彰顯生態休閒親水特色。繼續抓好沿河、沿湖、沿庫造林,對五大河流兩岸和境內水庫周邊,建設護岸林、護坡林、水源涵養林。要抓好山丘綠化,大力實施荒山綠化、破損山體治理和山坡地經濟林基地建設。要抓好通道綠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東木路等道路綠化項目,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抓好平原綠化,積極實施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開展農田林網化建設。抓好鎮村綠化,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綠化。要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態濕地修復和採煤塌陷地治理,對生態退化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重建。要加強微山湖濕地等風景名勝區、蓮青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在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重要土壤保護區等區域,規劃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

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好環境衞生專項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每年集中1—2次的時間,開展大掃除、大清整活動。各鎮街、各部門要組織發動廣大幹部職工和羣眾,對轄區內臟、亂、差問題進行徹底治理,在清髒治亂上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大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儘快編制完成《滕州市城鄉環衞一體化總體規劃》,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進“村收集、市鎮轉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規範運作、全域覆蓋。要進一步研究推動城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我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採用的是填滿處理方式,雖然成本低,但佔用場地大,而且容易對周邊環境產生污染。焚燒處理垃圾可以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可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市儘快考察論證,早日新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強化宣傳教育,形成統一共識,構建善待自然、和諧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要採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文化薰陶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環保國策,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壞生態的典型案件,定期公佈城市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通過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水日”等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繼續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對照創建指標,不斷完善提高軟、硬件建設,力爭xx年創建成功。各鎮街要積極創建設國家級、省級生態鎮、環境優美鄉鎮、綠化示範鄉鎮。要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推進文明幸福村、環衞一體化示範創建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先進示範村。要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創建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單位、學校、企業、社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雙向約束、權責清晰的生態制度體系。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制。建議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行動。鎮街、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環保管理機制,對鎮街環保所試行“垂直化”管理,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對鎮街土小企業清理取締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切實增強鎮街工作責任意識。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鎮街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益、治理者獲利的機制。要積極爭取並用足用好上級生態補償資金,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別對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優先安排生態文明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並逐年增加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投入的綜合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的項目,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要改革環衞收費模式,借鑑泰安、薛城等地區水務部門代收垃圾處理費成功經驗,實行自來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處理費。要加強環衞隊伍建設,各鎮街均要組建環衞所,配備領導力量和專業人員;村級配備專職保潔員,市、鎮財政給予工資補助,保證工資發放到位、隊伍長期穩定。五是建立應急防控機制。督促有關鎮街、部門、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有效遏制環保羣體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發生。加強危險化學品、造紙、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信息庫。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監測,實行生態安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第11篇】2022年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戰略部署和省委“五個湖北”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係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到人民羣眾的福祉。鄂州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綜改示範區,如何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資源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載體,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走出一條獨具鄂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當前亟需研究的課題。市政協高度關注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立專題調研組進行調研。幾個月來,調研組深入三區實地調研,召開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座談研討,到省直相關部門徵詢專家意見,並赴廣東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形成調研報告。6月26日,召開市政協七屆十次常委會議,專題議政協商,市政府汪繼明副市長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聽取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轉方式、調結構、重保護、強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有關政策措施,生態產業得到一定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關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業、淘汰落後產能,使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佔比持續下降。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xx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75。5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18個百分點。通過建設一批大型商貿項目,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以休閒觀光為突破口的都市農業發展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導方式。

(二)自然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8萬畝,森林覆蓋率16。1%。全市共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7。4萬畝,佔森林總面積的45%。建成沿路(公路、鐵路)、沿江(港)綠化帶500多公里;建立濕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8個,面積1。6萬公頃;全面推進國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現了國土整治全覆蓋;全市有2300多畝因採礦造成破壞的土地已列入恢復治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洋瀾湖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復與保護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態環境。

(三)人居環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力度,排水管道長度達到600多公里;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推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全市已獲得命名的有4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村,12個社區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莊”。

(四)生態安全保障工作紮實開展。有效開展項目建設環評工作,“xx”以來,嚴格執行了項目環評制度,對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進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庫保安工程、洪水預警系統以及氣象、地震、地質災害預報和緊急救援體系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防火撲救體系基本健全;動植物疫病蟲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成,農林水產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儘管我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採取了一些具體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市的目標要求差距較大。通過調查瞭解,有三個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一是主城區空氣污染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xx年,我市單位gdp能耗為1。24噸標煤/萬元,是生態市考核標準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區空氣中so2、no2、pm10含量與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於平均值25%;工業廢氣、粉塵排放存在隨意性,鄂鋼、球團礦等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建築揚塵管理欠缺,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尚未起步,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市民健康。二是固廢物及垃圾處理不到位。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年排放量75。2萬噸,年綜合利用12。9萬噸,累計存量641。2萬噸;農村垃圾處理嚴重滯後,三區都沒有垃圾處理站,不僅造成再生資源的浪費,而且採取簡單的填埋式處理,導致污染物深處理不到位,造成水體、土壤二次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三是農業面源污染趨重。由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及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農民種“懶”莊稼現象突出,過份依賴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土壤結構破壞,地力下降。xx年,全市化肥施用總量達到120318噸(純量,下同),耕地畝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長了4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9%;水產養殖投肥水平高於種植業水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用各種農藥及除草劑共計1052。4噸,平均每畝0。58公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使用農膜689噸,其中地膜約470噸,有15%的農膜殘存於農田土壤中。

(二)生態資源保護不夠。一是湖泊鋭減,濕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稱“百湖之市”,但資料顯示,湖泊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水質惡化。我市湖泊面積由1950年的59萬畝縮減到現在的31。5萬畝,減少了46%。由於人工圍墾,以及濕地改作它用,導致原來連湖通江的三大湖泊體系分割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子系統,加之水體污染,濕地環境受影響的程度加重,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鋭減,濕地調節生態的功能退化。調查表明,梁子湖濕地由於水利工程建設和引排水帶來的負面影響面積達1。37萬公頃,佔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二是山體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主城區南部山體平推開發較為普遍,新城區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獨特風貌;一些地方礦產資源無序開發,造成局部地區山體破壞、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全市因採礦造成破壞的面積中,復墾還綠面積不到生態破壞面積的5%。三是林業資源不豐富。生態公益林以中幼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指標要求。森林保護力度不夠,林分質量退化。

(三)建設機制尚未形成。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在指導思想、實際工作和業績考評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輕生態建設,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環保社會責任意識,個人重環保利益,輕生態公益的傾向;少數地方和部門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標不明,工作缺乏針對性;沒有設置科學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考核評價方法;沒有形成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税收、價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機制,政策導向不明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銜接不夠緊密,尤其在鄉鎮和農村較為突出。

綜合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既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結構因素,也有現實條件下的發展和理念因素。一是產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比重不合理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xx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3:60。1:27。6,且冶金行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31。38%。第三產業佔比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要求,商貿、物流、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偏重的產業結構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體系,導致環境治理成本高、難度大。而且調整的轉型成本、替代產業、財政收入等現實問題的考量,註定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二是資源要素偏緊。由於地域、環境的限制,我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資源、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制約越發明顯。三是生態公共產品缺失。有的部門注重解決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提供諸如城市硬件設施等公共產品,忽視了環境和生態的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導致較少提供諸如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等生態公共產品。四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大多數公眾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治理環境污染。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出發點是維護個人利益,只有當環境問題影響個人生活、損害自身利益時才會採取一定行動予以維護,而對公共環境的維護缺乏責任意識和監督意識。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要求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和歷史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應堅持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合,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促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目標導向、規劃引領、產業支撐、生態保障、制度推進”,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鄂州。為此建議:

(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着力構建目標導向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既包括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又包括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社會建設。既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要準確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形成目標導向。建議參照廣東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確一個時期總體目標,並將目標任務細分到每一個階段。總體目標:就是要建設環境潔淨優美、生活健康舒適、產業協調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林城、文化旅遊城、精緻宜居城,實現鄂州“天藍、地綠、水淨、城美”。分段目標:第一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六城聯創”的目標(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先進城市)。第二階段:各區全面實現國家級生態區創建目標,形成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第三階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全面進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展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鄂州新風貌。近期任務:通過減少與控制水、氣、聲、渣等污染源、削減排放量,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佈局、優化環境功能區劃,促進知識型產業和生態型產業的發展;引導城鄉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方向轉變,大力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保護環境程度。

(二)統籌城鄉發展,着力構建規劃引領體系

廣東惠州市編制實施了《惠州生態市建設規劃》、《惠州市環境保護規劃》,並出台《招商引資環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環保準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增強了規劃對發展的導向作用,值得借鑑。建議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但推進城鎮化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我市城鄉建設規模、發展方向及功能佈局,充分考慮生態景觀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鄉發展空間形態和發展規模。一是優化市域佈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目標要求,合理劃分市域功能區,優化佈局結構。着力打造一“城”為主(主城區),“兩沿”聯接(沿江、沿港生態長廊),“三湖”示範(梁子湖生態示範區、紅蓮湖生態度假區、梧桐湖生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加緊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城中村改造、綠地景觀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聯的專項規劃和修建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二是完善規劃指導。要在《鄂州市城鄉總體規劃(xx—2022年)》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統籌規劃生態文明的功能分區、生態資源保護、產業佈局、風格特點,強化規劃的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機銜接,切實體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建設的理念。三是強化規劃約束。相比於經濟發展等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更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在實際運作中,容易讓位於更能體現政績的gdp等硬性約束指標。因此,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法律性,保證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長期實施,有序推進。

(三)轉變發展方式,着力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歷史發展狀況與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產業結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明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着力點,全力發展生態產業、現代服務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xx年,三明市第三產業佔比達到34%。建議我市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為方向,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機械製造等產業的改造提升,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力爭在2到3年內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業全部實行清潔生產。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大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工程、電子商務等產業,策劃和推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搶佔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到“xx”末新興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方面,要依託三江港區,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生態旅遊業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策劃和開發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健身為主題的旅遊產品,打響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態旅遊品牌。文化產業方面,要按照“一區一品牌、一區一園區、一區一實體”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發展軟實力。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梁子湖區要全面退出一般工業,以生態農業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推廣科學種植(養殖),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策劃、實施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項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安全農產品生產,推動效益農業、觀光農業加快發展。

(四)培植項目載體,着力構建生態保障體系

一是謀劃一批重點項目,以項目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謀劃項目,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庫,以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將梁子湖生態修復、環湖生態林帶、長港綜合治理及洋瀾湖綜合治理、城鄉一體化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適時申報、實時推進。二是抓好山水資源保護。出台嚴格的山體湖泊保護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區山體資源摸底登記備案工作,對開發建設中的劈山開石填湖造地等行為應立即停止,責令恢復原貌,並給予嚴厲處罰;嚴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國省道沿線可視範圍內的山體開採;加強對全市5000畝以上湖泊進行調查摸底、實地勘線、建檔立卷等工作,依據《湖北省湖泊管理條例》,加強監管;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全市流域水質達到相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源頭把關,實施招商引資項目環境生態一票否決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監控,對鄂鋼、球團礦等排放大户,進行24小時在線聯網監控,督促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強化社會監督,建立重點污染企業環境監測和排放數據旬報及公開制度,接受社會各界及媒體監督;強化對環境污染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企業處罰和追責成本遠遠高於治理成本,促使企業自覺治理;加強重點治理,強化對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火電、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屬採選等行業)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積極開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控制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規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管理。四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做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城市生活垃圾衞生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和垃圾衞生填埋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區(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污水以及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理能力。圍繞新農村建設、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切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五)完善體制機制,着力構建制度推進體系

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完善政策引導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全面評估項目實施的生態成本、生態效益,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山水開發利用備案制度,通過採取保護性開發、一般性開發、限制性開發等措施,保證山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利用。設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資金,積極支持生態項目申請國家、省政府專項資金和銀行信貸、設備租賃融資;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切實讓企業享受環保帶來的效益,激發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工、青、婦等社會團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落實節能環保項目減免企業所得税等税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研發、技術應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拓寬補償範圍、深化補償內容、增加補償資金,在市域範圍內探索“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積極推進在省級以上層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補償機制。三是完善生態保障監管機制。探索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金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盤活市場資源,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林地林權保護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四是完善生態考評機制。推行生態gdp核算制度,儘快建立一套有利於綠色gdp發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和考核標準;加強政府節能減排的績效管理,將相關的考核評估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建立統一的考評制度,提高管理的層級,設立部門聯動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機制,建立分類、分區目標考核辦法。

【第12篇】2022年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近年來,多寶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紀檢工作,堅決貫徹落實省、市紀委工作要求和有關規定,切實加強鄉鎮紀委的組織建設和陣地建設,規範紀檢工作程序,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全面推進紀委規範化建設,更好地促進鄉鎮紀委職能作用的發揮,有力地增強了鄉鎮紀委工作力量,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

加強自身建設,力促職能發揮

在紀檢監察的組織建設中,我們既重視硬件建設,又加強軟件建設。一是人員配備到位。多寶鎮搶抓去年鄉鎮兩委換屆的機遇,規範鎮紀檢組織設置,將能力強、覺悟高的年輕幹部充實到鄉鎮紀檢監察幹部隊伍中,加大了幹部交流力度。共設紀委書記1人,專職紀檢監察幹事1名,委員4人。紀委書記堅持參與鎮黨委各項工作決策、幹部任免、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等重要事項決定前的醖釀協商。二是後勤保障到位。設有專門的辦公場所,配備了電腦、打印機、舉報電話等辦公設備。同時,鎮黨委、政府為紀委開展工作提供車輛和經費保障,年初將紀檢工作經費納入鎮財政預算,按規定落實鄉鎮辦案人員補貼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誤工補貼。三是制度落實到位。按照紀檢監察工作的職責和職能,我們把建立完善制度作為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的主要抓手。建立健全了紀委書記崗位工作責任制度、信訪接待制度、學習制度、紀檢監察人員工作制度、案件審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保證了紀檢監察工作的正常運轉。

發揮職能作用,夯實執政基礎

一是加強村級紀檢組織建設。多寶鎮以強化紀檢組織基礎為着力點,加強村級紀檢組織規範化建設,在47個村1個居委會建立村(居)監督委員會,選聘一批政治素質好、思想作風正、羣眾信得過的人員擔任村監委會成員。村級紀檢組織建立至今,發揮了一定作用,主動協助村(居) 兩委 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監督檢查黨的農村政策及上級黨組織決定、決議、規定在本村(居)的落實情況,協助村(居) 兩委 搞好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監督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的管理、處置和使用情況。二是加強督查力度。為嚴格執行制度,鎮紀委一班人深入村組(社區)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掌握一手材料,瞭解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新動向,發現案件線索,及時查處,充分發揮懲治腐敗的導向作用。對制度和重點工作的落實情況開展的效能監察,確保了各項制度有效落實。在抓好黨員幹部黨風廉政建設教育的同時,加大對違紀黨員幹部的查處力度。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鄉鎮紀檢監察工作

充分發揮紀委委員作用。目前,鄉鎮紀委力量配備上總體較為齊全,但紀檢幹部大多是兼職,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紀檢工作上,紀委委員大多隻是掛個名號,業務知識不足,儘管班子齊整,但實難發揮好作用。我鎮所轄區域面積大,單位多,紀檢工作人員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紀委職能作用的發揮。紀委應重點發揮紀委委員作用,在委員的配備上應側重於在涉及資金、人事等方面的重要崗位、重點人羣中選用,納入一定比例的村級力量,並建立常態的紀委委員報告制度。這部分人兼職紀委委員一方面有利於增強其自身廉政意識,規避風險的發生,另一方面便於這些人及時發現各自領域的問題,解決問題,儘可能防範腐敗的滋生。

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把鄉鎮紀檢組織充分履職、發揮作用作為加強鄉鎮紀檢組織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探索基層協作辦案、聯合巡查等有效形式,整合力量,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鄉鎮紀委服務發展、聯繫羣眾、促進和諧的作用。一是強化一線監督。通過動態監督和全程監督,築牢一線監督防線,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走樣、不衰減,確保各項便民利民措施落到實處、見到實效。二是強化信訪處理。實施領導接訪、重點對象約訪、民情走訪等,進村入户訪民情、田間地頭察民生,貼近民心解民憂,進一步拓寬基層羣眾訴求渠道,主動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基層和諧穩定。三是強化案件查辦。推行片區協作辦案制度、交叉辦案制度,打破單個鄉鎮辦案力量有限的瓶頸,整合資源,握緊 拳頭 ,直擊基層典型案件。推行掛牌督辦制度,對一些重大典型案件、複雜疑難案件,上級紀檢監察機關採取掛牌督辦,通過重點過問、派員協作、現場指導等方式,為基層辦案提供強力支持。

建立健全常態化學習機制。加強對鄉鎮紀檢幹部和村監委力量的培訓教育,形成常態機制,通過對政策理論法規日常學習,提高紀檢監察幹部的政治意識和廉潔自律意識,增強其執紀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對紀檢監察幹部的業務能力培訓,切實提升紀檢幹部素質,增強業務辦事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村級紀檢小組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

一是要落實村級紀檢組織建設的人員。要通過黨員和村民代表推選好村級紀檢組織建設人員,把政治素質高、思想作風正、羣眾基礎好的黨員選入村級紀檢組織。讓他們參與村級各項社會事務的監督,有效提高村兩委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要加強教育培訓,提素質。紀檢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各級紀委要通過舉辦培訓班、跟班學習等形式,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培訓質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紀檢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紀檢工作的業務知識,為順利開展工作打好基礎。

三是要做到村級紀檢組織的責任落實,要明確好責任分工。針對村兩委工作特點,抓住 龍頭、源頭、苗頭 三道關口,將黨務、財務、事務及時公開。重大事項、建設工程請村級紀檢組織成員參與全程監督,充分發揮村級紀檢組織 宣傳員、監督員、信息員、維穩員 的四員作用,做到讓上級黨組織放心,幹部幹事舒心,老百姓安心、順心。

四是要落實村級紀檢組織的制度。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強化村級各項工作制度、社會事務以及各項會議制度,讓村級紀檢組織切實負起責任,履行職責,不形同虛設。要對村兩委的各項工作實行全程監督,確保他們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真正讓紀檢組織成員瞭解社情民意。對羣眾反映強烈問題有建議、參與處理、督促解決的權利。

五是要發揮制度保證作用。會同村監委會抓好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等制度的落實,加強對農村黨組織及黨員幹部遵守黨紀法規、執行反腐倡廉制度規定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不正之風,促進農村各項權力規範運行。

六是要發揮溝通協調作用。一方面,村級紀檢組織要向羣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維護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紀檢小組要經常聽取羣眾意見,定期對羣眾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排查,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要早掌握,早疏導,並協助黨組織把信訪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村級紀檢組織要發揮協助調查作用。積極協助上級紀檢組織開展信訪、案件調查等工作,切實發揮應有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第13篇】2022最新鄉鎮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一、基礎和條件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依託區域特色和相對優勢,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的發展理念和“舉生態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動臨澤科學發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態建設放在推動臨澤科學發展的優先地位,大力組織實施以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載體的生態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構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平台,為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1、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增添了引擎。xx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分三期四段實施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開發、蓄水泄洪、路橋配套、景觀設施、供水排污、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進。通過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把昔日的污水河變成了清水湖,過去的爛河灘變成了黃金地,使縣城向東南延伸近3公里,面積擴大近1倍;通過節水,改變了人們的用水習慣,建成了一批水利設施,提高了環境承載能力,推進了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積1300多畝,新增綠地12.8萬平方米,打造了水與城市、自然與生態和諧秀美的水景樂園,再現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風景帶、休閒娛樂帶、新型房地產開發帶和水系特色產業帶初步形成。

2、循環經濟發展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注入了活力。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鼓勵引導和大力支持工業企業積極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環”生產方式,着力延伸產業鏈,走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構建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的工業體系。目前,依託臨澤工業園區這一循環經濟發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為主體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發酵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奧瑞金、長城、屯玉綠源等種子企業和匯隆公司為主體的種子加工和副產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番茄、蔬菜、紅棗、乳製品等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正在培育和發展,初步形成了產業特色突出、企業優勢互補、產品梯次遞進和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經營清潔化、園區管理規範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3、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創造了條件。實施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閒置土地整理開發,開工建設沙河綠島、天鵝湖花園等住宅小區6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32平方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相繼建成城關廣場、文體中心、南環路等市政公益設施,城區建設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國道312線城區段改擴建工程有序推進。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啟動實施,排水、排污管網及供熱系統穩步推進,城區集中供熱率達95%以上。

4、環保和節能減排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提供了保障。噪聲、大氣和污水等環保監測設施日益完善,工業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已成為各企業的自覺行動,“三廢”得到有效控制,縣城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環境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以鞏固全國文明縣城創建成果為着力點,深入開展城鄉清潔衞生大行動,大力加強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對各種破壞和影響縣城環境行為的查處力度,城區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5、城區綠化美化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打下了基礎。以創建國家級園林縣城為目標,科學規劃設計,精心建設佈局,採取規劃建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門前三包、大沙河綠地樹木認植認養等措施,相繼建成了城關廣場、鐵路廣場、濱河路、大沙河南北兩岸和奧瑞金廣場等綠化景觀,城市綠化檔次和水平整體提升,生態效應進一步凸現。目前,城區綠化面積154.57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68 %,綠地面積102.62萬平方米,綠地率達27%,城區人均佔有公共綠地面積21.71平方米,形成了總量適宜、分佈合理、植物多樣、喬灌花草有機結合的綠化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由於我縣處於荒漠與戈壁包圍之中,生態保護與建設任務十分艱鉅,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態水平與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是經濟發展基礎還相對薄弱。經濟發展的總量比較小,發展質量還不高,與生態城市建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環境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沒有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偷排亂排生產生活污水、亂塗亂貼廣告、亂扔亂倒垃圾污水、人為破壞公用設施及生態建設成果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是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城區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不能完全適應縣城發展的需要,人飲水水源地不符合環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運輸方式原始,城區污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

四是縣城管理水平還需要加強。協調聯動機制不健全,住宅小區公用設施建設及綠化規劃落實不到位,城管單位管理權與執法權脱節,管護制度不落實,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對策與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昇華。建設生態文明縣城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根據我縣實際,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要遵循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和經濟生態協調統一的原則,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積極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縣城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生。

1、建立指標體系,嚴格落實規劃。立足臨澤自然稟賦、區域特徵、經濟基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加快建立一套與“xx”規劃相銜接,與二輪縣城總體規劃相吻合,由經濟、社會和環境等要素構成,涵蓋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生態制度文明,包括物質基礎、生態宣傳、生態教育、生產行為、生活行為、環境質量、環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績效八個方面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指標體系。同時,制定出台《臨澤縣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工作目標、重點、措施及各部門的職能職責,把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保證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有序推進。

2、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綜合功能。把基礎設施建設與大沙河景區建設統籌謀劃,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賦予基礎建設文化屬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處理、清潔水源、城區路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加強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治理監測設施建設,提高達標排放率。增設垃圾回收點和垃圾箱等環衞設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資源,變廢為寶。整治各類架空線路,改造城區路燈,增設體現時代特徵的景觀燈,提升縣城亮化美化水平。啟用生活垃圾填埋場,啟動污水處理廠建設,建立城區綠色交通體系,鼓勵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車,創造清潔、高效的生態交通環境。

3、堅持生態立縣,全力推進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堅持把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動搖、領導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鬆勁、資金投入不減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設規劃,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切實把大沙河建成生態保護與綜合開發的精品工程,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新引擎、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平台和發展綠洲休閒旅遊的新節點。抓住中央把甘肅定位為“生態安全屏障”的政策機遇,堅持高標準規劃,高品位設計,從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園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兩園、五湖”的綠化美化,以此推動縣城整體綠化,全面提升城區綠化的檔次和水平,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社會和諧、充滿活力的生態文明縣城,營造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人居環境,建設綠色、環保、宜業、樂居的幸福家園。

4、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轉型升級。抓住甘肅被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區等政策機遇,以資源優勢為依託,以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為平台,以醫藥化工、玉米加工、番茄製品、乳製品、紅棗加工、食品釀造、種子加工等產業為重點,不斷延伸包括廢棄物再利用在內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扶持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旅遊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競爭優勢的新型產業。適時淘汰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企業,依法加大企業清潔生產督查力度,重點實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的“零排放”試點示範工程。加快污染企業的搬遷改造,引導企業走“低碳”發展道路,鼓勵支持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提高新上項目的節能減排准入門檻,控制工業“三廢”。

5、培育生態文化,營造良好環境。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統領着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要把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貫穿於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全過程,堅持“民生為本”,把滿足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衡量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堅持“文化為魂”,依靠文化力量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生態文化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宣傳生態理論知識和生態保護法規,並藉助新聞媒體,適時對一些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和生態法制理念,調動社會各界和人民羣眾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環境。積極組織創建綠色社區、綠色工廠、綠色學校、綠色酒店和綠色家庭等活動,提倡講究衞生、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6、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建設生態文明縣城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縣上應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領導小組,組織、協調、督導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工作。要強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調動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形成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勵機制,把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各項指標任務分解到單位、落實到個人,納入“三位一體”考核體系,對目標任務完成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要建立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聯動機制,以經營的思想謀發展,以經營的手段搞建設,以經營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區各種生產要素,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使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依存,共同推進。

【第14篇】2022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範文

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

2000年以來,我旗累計投入資金34961.7萬元,治理面積1112.39萬畝,其中飛播造林61萬畝,封山育林70.56萬畝,農田防護林0.5萬畝,林木種苗 1.01萬畝,人工種草0.4萬畝,人工造林31.03萬畝,圍欄封育656.53萬畝,劃區輪牧271.68萬畝,基本草牧場1.31萬畝,飛播牧草 12.5萬畝,暖棚16.67萬平方米,飼料機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處,節水灌溉489處,小流域治理5.87萬畝,生態移民864户4130 人;2022年開始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在10個嘎查實施禁牧416萬畝,在61個嘎查實施草畜平衡3709萬畝,政策涉及全旗7個蘇木鎮、71個嘎查、5300個牧户1.8萬餘人;通過圍欄封育、“三區四帶五個基點”建設,全旗打草場面積達到732萬畝,佔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18%,正常年景打貯草總量超過2億公斤;加強草牧場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圍欄化草場面積達到3848萬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5%,其中實施劃區輪牧面積達到2802萬畝,佔全旗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1%,劃區輪牧和季節性輪牧工作已成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護成效的亮點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着力改變傳統草牧場利用方式,不斷降低利用強度,有效推動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旗放養牲畜總數由2022年的168 萬頭只壓減到146.6萬頭只,牛和馬分別增加58%和52%,山羊和綿羊分別減少54%和15%;通過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蓋度增加了30%— 50%,其中:森林覆蓋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場植被平均高度、蓋度、產草量由2022年的23.2釐米、41.7%、81.2公斤/ 畝提高到2022年的35.1釐米、54.7%、88.8公斤/畝,分別提高了11.9釐米、13%、7.6公斤/畝。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

自2000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我旗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始終將該項工作放在全旗各項工作的首位,全面實施“圍封轉移”和“兩轉雙贏”戰略,落實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有效地推進。

——堅持科學的指導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建設與保護並舉;堅持“三生結合”(生態、生產、生活),“三效”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堅持以工程建設為支撐,以科技為動力;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項目佈局;轉變畜牧生業產經營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牧業增產,牧民增收。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羣眾的認識水平。開展廣泛宣傳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羣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調動羣眾積極性,鼓勵羣眾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項目建設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認真落實各項政策,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堅持“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態項目建設發揮具大的現實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種草質量。積極推廣科研成果,把生產適用技術落實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鼓勵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攻關和有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區域特點的優良品種。

——加大工程管護的執法力度。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建設週期長的綜合性工程,它是造福於後人的工程,因此我旗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進行更好的管護,同時各項目實施部門及時督促有項目區的各蘇木鎮、嘎查建立管護組織,制定管護制度,廣泛宣傳,責任到户、到人,依法管護,提高廣大羣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人人有責的自覺行動。

——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草原管護水平。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實施後,我旗結合實際,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了《關於招錄全旗草原管護員的實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級草原管護員選聘錄用辦法》、《全旗草原管護員考試考核方案》等考錄方案,並在全旗範圍內進行公示,在全旗7個蘇木鎮共聘用嘎查級草原管護員188名、旗級草原管護員40名,充實草原管護隊伍,加大了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力度。2022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對全旗188名嘎查級草原管護員以蘇木鎮為單位進行了專門培訓,頒發了“聘書”,簽訂了“合同”,並給每個草原管護員製作了“草原管護員工作實用手冊”和“草原管護員巡查日誌”。同時對考試招錄的旗級40名草原管護員,重點培訓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執法、行政執法、勞動合同法等,並簽訂了“草原管護員勞務合同”,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護員已全部上崗到位,開展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管護工作。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後,我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嚴格的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限量養殖標準,壓減了牲畜頭數,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個體產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個體產值除了提高種畜質量外,保護基礎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還沒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議出台給予基礎母畜相應的補助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如每頭合格基礎母牛每年補助800元,每隻合格基礎母羊每年補助500元等。

(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項目區的管護問題越顯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級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擔任了嘎查級管護員,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嘎查級管護員工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沒有執法權等原因,未能發揮足夠的管護作用。建議在聘用草原管護員的工作中,由執法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身份招錄一批文化素質高、辦事能力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員,予以充實草原管護員隊伍,從而加強項目區管護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較落後,從而影響載畜量的測算。為使產草量測算更加準確,望上級支持配備更加先進的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

(四)近年來,牧民保護草場的意識不斷提高,通過牛羊育肥等現代化養殖來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增加收入的認識度也逐漸提高。但是,引領牧民走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道路上需要標準化育肥棚圈、儲草棚、水源井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希望上級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出台新項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後我旗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納入烏珠穆沁沙地治理區域的有利機遇,立足於長遠發展,認真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營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態移民等各類生態項目,以沙化、退化嚴重地區為重點,加強生態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針對我旗不同地區草原生態及土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建設方式,北部地區以圍欄封育為主,南部地區以封山造林、飛播造林及人工造林為主,同時在全旗範圍內加強棚圈、水源井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草地、林地和濕地的保護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草資源和生態環境行為,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積極穩妥推進牧區人口轉移,不斷完善牧區人口轉移的政策措施,重點抓好牧區青年和學生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在城鎮創業就業本領,加強對轉移進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務,解決進城牧民的後顧之憂。穩步控制牲畜數量,放養牲畜數量控制在140萬頭只以內。爭取五年內全旗植被蓋度穩定在 6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林草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畜牧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15篇】關於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加快推進三台縣水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該縣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不斷提升本縣生態文明水平,努力建設美麗新梓州,三台縣水務局對全縣的水生態文明進行了專題調研。

三台縣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水生態文明基本情況。三台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幅員遼闊,總面積2661平方公里。縣境內有大小江河溪流46 條,其中涪江、凱江、梓江、郪江為四條大江。流域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較大溪河有8條,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河有34條。有魯班水庫一座大型水庫,團結水庫、紅旗埝兩座中型水庫,98座小型水庫。有石河水堰1413道,山平塘6402口,冬囤水田23.13萬畝。

近年水生態水設施建設情況。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縣委縣府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我縣水利改革發展的意見》和《關於建設省級生態縣的意見》。為加快全縣水生態文明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保障。1、中央小農水建設情況。結合新農村及水生態文明建設,從2022年開始,該縣中央小農水項目連續3年分別金石、塔山、石安實施。目前,共計完成新建渠道413公里,整治渠道776.643 公里,整治山平塘947口,整治石河堰 246處,改造泵站171處,新建蓄水池1781口。2、防洪堤工程建設情況。通過“分段實施,逐步建成”的辦法,該縣已建防洪堤46.5公里。為確保城區及涪江防洪度汛安全,2022年來,新建了青東壩、南寺壩、劉營大圍壩防洪堤。城區防洪體系已基本形成,城區共建防洪堤9.55公里、防洪閘8座、排澇泵站3座,分別達到3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目前,凱河鎮凱江防洪堤正在建設,將新建防洪堤2.8公里,確保了防洪堤內的羣眾生命安全,同時,水生態文明建設也同步進行。3、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治理情況。三台縣以病害防治為重點,在災後恢復重建的基礎上,近年來,對重點病險水庫進行了徹底整治。2022年對洛神溝等8座病險水庫進行了整治,今年將對20座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治理後,確保了全縣庫區水生態文明發展及羣眾生命安全。4、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建設情況。通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逐步解決集鎮、農村羣眾飲水不安全問題。2022~2022年,分期分批在30餘個鎮鄉修建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6.95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得到了改善。2022年,正準備建設魯班鎮集中供水站,項目計劃完成投資2650萬元,解決該縣魯班鎮等13個鎮鄉、140個行政村53000人飲水安全問題。 5、水土流失治理情況。為遏制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的勢頭,嚴重破壞水生態文明,三台縣進一步加強了對生產建設項目的預防監督和執法檢查,加大對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三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餘平方公里。2022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在以幸福鄉鼓鑼村為重點的雙江口蓮花灣小流域實施,綜合治理水土流失9平方公里,計劃完成年度投資378萬元,力爭將項目區打造為生態、觀光、旅遊、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特色亮點清潔小流域。6、省級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情況。自2022年三台縣被省水利廳確定為全省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縣以來,該縣精心組織、紮實推進,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辦法和制度,使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工作走上了以管理促用水方式轉變,以管理促創建工作深入開展的軌道,逐步形成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的長效機制。兩年來,在塔山、柳池、石安、高堰等鎮鄉實施了農業節水項目,完成工程投資1000萬元,通過農業節水項目的實施為全面建設省級節水型社會重點縣打下了堅實基礎,為該縣經濟社會、水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水環境治理情況。1、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確保三台縣“十二五”經濟健康發展,該縣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期納污“三條”紅線,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嚴格落實了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入河排污口審批、水資源有償使用、取用水和節水、計劃用水考核制度等,制定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水庫水質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三台縣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管理辦法》《三台縣河道採砂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還編制完成了《三台縣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三台縣水資源現狀利用分析》、《三台縣城區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報告》等水資源管理的相關規劃和報告。同時,相應制定了《三台縣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三台縣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管理辦法》、《三台縣建設項目節約用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建設管理辦法》、《三台縣取水許可管理辦法》、《三台縣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三台縣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制度》等六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方面的規範性文件,規範性文件對水資源管理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進行了具體的明確和要求。近年來,共換髮取水許可證100餘(個),進行各類水資源、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20餘次,徵收各級水資源費1000多萬元。做好水功能區和水源地的水質監測工作,努力保護水環境。2、取締網箱養殖,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由於長期的網箱養殖活動,水庫水質出現富營養狀況,無法進行生產生活用水。2022年,縣委縣府高度重視,4月,對我縣魯班、團結、紅旗埝水庫等三大水源地的網箱養殖進行全部拆除。隨後,縣政府出資進行庫區垃圾清理以及水質淨化處理,確保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得到實效,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初步實現了還一庫清水於民的目標。現被評為全省釣魚湖的稱號。3、永和埝水文化園建設,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永和埝曾是一條流淌着歷史故事的古埝,1938年春天,時任國民政府三台縣長的鄭獻徵在國共合作的抗日鬥爭中變賣祖產,並組織三台鄉民修建水利抗戰軍糧基地,被鄉民譽為鄭澤堰。鄭澤堰在中華民族全面抗戰振救國家危亡之際,發揮了獨特的農水基礎作用,縣委、縣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期間曾為此拍下專題紀錄片,時任國務委員、軍委委員、國防部長樑光烈上將專門還為該影片《後方城紀》題了字。2022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旅法作家鄭碧賢女士(鄭獻徵之女)為完成父親續建取水樞紐防洪閘的遺願,先後會同全國政協委員舒乙向水利部、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水利廳等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陸續整治了取水樞紐1、2號魚嘴和引水乾渠。之後,又四處奔波,主持整修了水利抗戰文化公園。目前,相關重點工程正在建設。項目完工後,通過藉助水利抗戰文化,將進一步推動水文化和鄉村旅遊的發展。目前,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廳正將永和埝作為“中華抗戰第一堰”列為全國、全省水文化遺產名錄。永和古埝抗日戰爭水利文化公園的建設,將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效構建起獨特的水生態、水文明和水文化。4、結合文明衞生城市創建,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2022年,三台縣成功創建了四川省第三屆文明城市,在水環境治理方面,縣委、縣府高度重視,成功對水環境進行了治理。一是出資10 多萬元,結合“五月水環境專項治理月”“河渠環境專項整治行動”,採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衝污、工程整治等多種手段,進一步治理水系工程環境的空白點;二是結合“鎮鄉為主、轄區管護、業務指導”的思路,成規模地清理河渠、打撈淤泥及漂浮物,着力解決水環境綜合治理;三完成河渠綠化美化1400多平方米,完成日常清掃3.5萬平方米,印發水環境政策法規資料4000多份,製作標語37條,進一步實現了“堤岸無規模垃圾、水面無規模漂浮物、河中無規模污泥堆積、飲用水源無污染、入河入庫入渠排污口得到整治”的目標。進一步推進了水生態文明建設。5、河道治理及污水處理,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今年以來,抓好了中小型西平鎮河流治理工作,共清淤3.1公里,綜合治理3.8公里。為處理城鄉污水,城鎮共建設污水淨化沼氣池822處,淨化處理污水1.8萬方,養殖場共建設污水淨化沼氣池432處,淨化處理污水8.1萬方。企業污水處理採用先進技術。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當前,三台縣加速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各級領導、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形成共識,科學規劃,拿出對策,逐一化解突破。一是全社會對水生態文明建設認識不足,瞭解不夠。部分幹部羣眾片面認為抓好水利設施建設就是建設水生態文明,思想意識至今還停留在單純的防汛抗洪、糧食增產增收等層面,對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之間的內在關係、並存發展等問題,缺少考慮謀劃,缺少戰略眼光和創新手段,認識尚不清晰。二是缺乏長遠規劃,資金短缺。如小農水建設,在規劃設計時侷限於基本建設,缺少後續規劃設計及資金籌備,滿足於打造村莊周邊一兩個“盆景”式景觀,應付檢查驗收,而以點帶面,全面整治水環境,恢復水盆景,打造水文化,維護水安全,一缺規劃,二缺資金。三是不能有效開發利用水資源。該縣魯班、團結等水庫以及江河溪流等水資源豐富,但沒有合理運用,不能發揮經濟、文化、生態等效益。四是水資源浪費嚴重。學校、家庭、工業等用水嚴重浪費。缺少節約用水的宣傳力度,以及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氛圍。五是污水處理需加強力度。該縣幾家大型企業在用水存在如排污口設置問題。以及排污的措施需加強。六是新建水利項目分佈不均。特別是偏遠地帶,水利爭取項目惠及不到死灣偏角,相對水生態文明建設滯後。

對策及建議

加強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要明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意義,瞭解國家層面的方針政策,學習貫徹中央、省、市、縣關於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建議,學習先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要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在建設水利工程設計時,綜合考慮防汛抗旱、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的內在關係、並存發展等問題,要從長遠考慮,要有戰略眼光,和創新手段。

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加大資金投資力度。水生態水利建設重在投入。各級要積極拓寬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努力保障建設資金需求。一是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要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嚴格徵收、使用和管理。縣政府要統籌安排,落實配套資金,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水利建設。鎮村要採取“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辦法來彌補資金缺口。二是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要研究運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三是整合部門資金,形成資金合力,發揮更大效益。四是加強項目策劃,積極爭取上級支持,作為水務部門,要認真研究,吃透中央、省上有關政策,有的放矢,大手筆、高水平策劃項目,精心編制和包裝項目,切實增強項目策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力爭取,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多聯繫、多彙報、多溝通,爭取上級理解和支持,爭取更多關係民生水利項目進入上級重點發展、重點扶持項目盤子。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辦法,逐步建立水利建設長期、穩定投入保障機制。

有效開發利用水資源。全縣水庫大中小型水庫101座,特別是大型水庫魯班水庫及其他的水庫,可經過招商的方式,承包給商人。把經濟、文化、生態、旅遊、供水集為一體開發利用, 加強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與都管局合作,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強化節約用水管理。縣委縣府要高度重視節約用水的宣傳力度,要利用 3.22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活動,印製宣傳畫,發放到社區、學校、工廠,在全縣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氣氛,提高了羣眾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和自覺遵守水法律法規的意識把節約用水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羣眾生產生活全建過程;要進一步優化用水結構,切實轉變用水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嚴格控制水資源短缺和生態脆弱地區高用水、高污染行業發展規模。加快企業節水改造,重點抓好高用水行業節水減排技改以及重複用水工程建設,提高工業用水的循環利用率。加大城市生活節水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和產品,大力推廣生活節水器具,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建立用水單位重點監控名錄,強化用水監控管理。

嚴格水資源保護。編制水資源保護規劃,做好水資源保護頂層設計。全面落實《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嚴格監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動態監測和科學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制定限制排污總量意見,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嚴格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和入河排污總量控制,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排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按照“水量保證、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 要求,大力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進一步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加大城鄉沼氣污水處理池的建設,推進污水處理工作。

加強對偏遠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呼籲黨委政府繼續重視水利工作,呼籲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支持農業產糧大縣的發展,加大投入完善偏遠丘區的水利設施,從而有效推進水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