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精選6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91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相關的範文。

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精選6篇)

篇1: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摘要:____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更需要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為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戰略新興產業等提供資金支持。作為地方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聯繫城鄉居民的金融紐帶,農村信用社要緊跟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變革和創新步伐,確保始終保持農村金融主力軍地位不動搖。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信用社 對策研究

當前,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進程中,我國農業農村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村信用社在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也將面臨新的問題、機遇、挑戰,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城鄉一體化對農村信用社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一)城鄉一體化給農村信用社業務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____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健全機制體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動。農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鎮化正加速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城鎮化建設以及非農業發展對金融資金的有效需求急劇增大,農村居民對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匯兑、結算、銀行卡等傳統銀行服務外,消費信貸、理財、電子銀行等新興金融服務也逐漸走入尋常農民家庭,為農信社的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城鄉一體化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戰。

農村整體的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城鎮和農村對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需要綜合性、現代化的.金融服務;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需要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更豐富、更完善的金融產品;促進農業增收,解決農業貸款難問題,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務方式。因此,農信社必須在信貸管理制度、集約化經營、金融產品等方面展開創新,加快經營轉型步伐。否則,就很難滿足農村金融發展的需求,很難適應現代金融競爭的形式。

城鄉一體化發展,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農信社與“三農”同根同源、互相促進,要從戰略定位、金融創新、內部管理、機制改革等方面實施變革與創新,增強助推城鄉一體化的綜合金融能力。農村金融業務普遍存在效益較低等問題,農信社提供農村金融服務往往面臨更大的商業化經營壓力。在農村金融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現實情況下,對農信社給予適度的政策支持,是促進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強化政策扶持,能夠讓農信社有動力、能安心地去從事“三農”服務。所以,切實提升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綜合能力是基礎,建立和完善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長效機制是保障。

(一)切實提升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綜合能力

1、找準並堅持服務“三農”的戰略定位。

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深化“三農”金融服務工作,關鍵在於找準市場戰略定位。從農信社長期的實踐看,堅持“三農”戰略定位不僅符合自身發展規律,體現政治擔當,履行社會責任,更可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上找到路徑。農信社應發揮覆蓋城鄉的網絡優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積極投身城鄉一體化大潮,努力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城鄉金融服務差距大的難題。

2、擴展城鄉普惠金融服務新渠道。

繼續發揮溝通城鄉居民個人結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斷探索新的服務內容和形式,致力於為農民提供儲蓄、匯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礎金融服務,延伸城鄉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從主要依靠物理網點轉變為物理網點於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自助銀行等新型渠道並重轉變,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務渠道。以開放的姿態致力於同業合作,側重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特別是注重把小銀行的靈活性和地緣優勢與大銀行的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財、保險、債券、外匯、資金等市場上展開全面戰略合作,為農村地區提供豐富的農村金融產品。

3、實施多元化、差異化信貸支持策略。

針對城區、城郊、城鎮“三城”客户羣體,認真分析客户結構、業務結構和金融需求的差異化特徵,實行分層對接、分類管理,落實“雙層經營”戰略,既滿足小額信貸的需求,又支持較大項目的發展。從體制、機制、產品和服務模式等多個層面入手,開發出符合農村實際、有效服務縣域經濟的金融產品,完善涉農貸款產品體系。加快形成一個由各業務條線、分支機構、政府、企業緊密聯繫、相互協調的機制,讓信息更靈敏、反應更果斷、服務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項目,就儘快落地。推廣農户小額信用貸款、農户聯保、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共同體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貸產品,做到應貸盡貸,大力支持“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

4、創新涉農貸款風險管理機制。

針對涉農金融服務“風險高、成本大”的特點,制定專門的涉農業務風險管理措施,出台單獨的准入、擔保、拔備和核銷等規定,合理設定“三農”業務風險容忍度,強化涉農業務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健全涉農業務的制度、流程,增強制度、流程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適合涉農業務需求的信貸制度。以信貸管理系統等科技手段為支撐,加強對涉農貸款用途、資金流向、客户生產狀況的瞭解和掌握。與地方政府及相關業務主管部門搭建服務平台,落實反擔保措施,藉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農業務信用風險,確保涉農業務可持續發展。

5、進一步深化農信社體制機制改革。

按現代銀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為方向,紮實推進農信社改制農商銀行。引導農信社進一步強化法人運行機制,建立規範的股東大會、

健康的董事會、有效的監事會以及負責任的經營層,切實形成科學的權利制衡、利益激勵和責任約束機制。建立區別於城市的金融產品研發、客户營銷、服務渠道、風險管理、考評體系,以提高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業貸款服務中心,培育本鄉本土的金融服務隊伍,加強客户關係管理,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完善涉農服務組織體系。同時藉助省聯社“小銀行+大平台”的完整的體系,提升農信社的綜合競爭力。

(二)、建立和完善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長效機制

1、繼續實施財政税收扶持政策。

對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實行長期的減免營業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農金融服務成本。對農村金融機構接受、處置抵債資產給予免徵税費,降低不良貸款處置成本。全面落實縣域涉農貸款的增量獎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金融的槓桿作用,激勵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

2、幫助化解歷史不良貸款包袱。

因計劃經濟體制向行政管理、鄉鎮企業欠款、農業災害等造成的不良貸款,具有社會性、綜合性、複雜性,以現有扶持政策化解這些歷史包袱遠遠不夠。建議人民銀行以專項票據形式對2007年末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給予以置換;建議國家在化解鄉村兩級債務中,重點解決拖欠農村金融機構的債務問題,把鄉村兩級拖欠不良貸款納入政府預算,逐年予以償還。

3、取消存款開户歧視性政策。

儘快消除有關機構對農信社等禁止開立社保、醫保、公積金等存款賬户的歧視性政策,使其與國有商業銀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農村資金存款的管理權,允許財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國家其它基金在農村金融機構開户存款,鼓勵地方有關涉農單位、企業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户,以增強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支農實力。

4、健全合理的風險分散機制

建議考慮加快推進農業保險進程,並由財政出資設立涉農風險補償金,同時,建立涉農信貸擔保機制,對農村信用社進行風險補償和風險分散,解決涉農信貸服務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問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切實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採取税收優惠、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等多種手段,加大“三農”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不斷完善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金融資源流向“三農”領域。

5、實施差異化監管准入要求。

建議考慮農信社的業務規模、所在區域及支農貢獻等綜合因素,動態調整制定存款準備金率標準,不搞“一刀切”,以增加農信社支持“三農”的資金供給規模。建議考慮農信社歷史包袱較重及承擔支農的社會責任,造成經營成本較高的實際情況,在存款保費制度設計上,制定適當低於城市金融機構的費率,以使農村信用社金融機構有更多的實力用於支農。建議對主要監管指標達標、內控管理機制健全、資產質量較高且發展潛力較大的農村金融機構,適當放寬業務准入要求,如對銀行卡等技術成熟、普遍運用的金融業務,允許農信社全面開辦。

6、營造良好的城鄉信用環境。

建議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監督和完善徵信建設體系,使自然人和企業的財務信息、生產經營情況以及其他財務信息更加完善,便於金融機構準確掌握客户生產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以打擊逃廢債和深化誠信宣傳教育為重點,以金融信用環境治理為着力點,進一步拓展信用環境建設範圍,促進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篇2: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最近,我室重點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展調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鄉互補互動、統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近五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通過對改革開放20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理性思考和認識,我們認為從1998年起,隨着國家糧食定購政策的逐步放開,經濟結構開始進入了加速調整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主導產業、工業園區、新城開發和民營經濟相繼興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城鄉經濟社會逐步走上了良性運行的道路。

1、城鄉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xx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28.4億元,比1998年增加13.1億元,年均遞增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76億元,比1998年增加2.03億元,年均遞增6.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45億元,比1998年增加2.94億元,年均遞增1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3.19億元,比1998年增加8.14億元,年均遞增21.2%。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調整到了27.4:26.2:46.4。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業增加值在全區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這表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xx年,全區人均GDP達到了8281元(摺合1001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全區GDP的比重為26.2%,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51.4%,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裏的判斷指標衡量,目前我區正處於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已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全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計算),標誌着城市化的特徵已初步顯現。

2、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加快,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來,隨着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明顯增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到20xx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與1998年相比擴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了14.1萬人,比1998年增加4.22萬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轉移農村人口3000人左右。與此同時,重點小城鎮的開發建設逐步興起,6個建制鎮鎮區面積平均達到了1.1平方公里,集鎮人口平均達到3200人。其中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總寨鎮達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鎮達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不僅帶動了建築建材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特別是南郊工業園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5户,20xx年完成工業產值4億元,佔到了區屬工業總產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業小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2.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4户,20xx年完成工業產值7240萬元,佔到了清水鄉鎮企業總產值的81.3%。上述情況表明,我區的城鎮開發建設與城鄉工業發展已走上了互動融合的道路,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具備了中級發展階段的明顯特徵。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培育規模化生產基地,主攻招商引資興辦加工流通企業,使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種、蔬菜、草畜、林果、糧食等六大支柱產業。20xx年底,全區奶牛存欄達到了2.64萬頭,比1998年增加2.42萬頭,年均遞增64.4%;肉牛飼養量達到了13.25萬頭,比1998年增加5.09萬頭,年均遞增10.2%;肉羊飼養量達到了66.2萬隻,比1998年增加28.6萬隻,年均遞增12%;雞飼養量達到了582.3萬隻,比1998年增加300萬隻,年均遞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為主的蔬菜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糧經制種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糧食麪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從調查分析情況看,我區畜牧業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發展潛力大、後勁足,應該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點。目前依*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今後種植業發展的着力點應放在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全區建起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業4户,肉(蛋)品加工企業4户,種子加工流通企業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業28户,果品貯藏加工企業4户,糧油加工企業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業10户。年加工銷售各類農產品55萬噸,佔到了全區農產品總量的65.5%。全區發展起各類合作經濟組織68個。其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22個,作用發揮比較好的有7個。總體來看,目前我區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都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組織+農户”的半緊密型聯合體,正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但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後,企業與農户之間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城鄉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共有中國小195所,在校學生48945人。其中農村學校176所,城市學校19所,全部實現了辦學條件標準化,“普九”各項指標均達到了部頒標準。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社會就學需求,但資源佈局不盡合理,優質資源向城鎮集中的趨勢明顯。城鄉文化設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博物館。農村建成達標文化站17個,村組文化室1461個,廣播電視站19個,有線電視入户率達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程控電話入户率達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全區共有醫療衞生機構156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鎮衞生院20個,醫護人員1757人,醫療牀位1095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2.2人,牀位4.6張,初步形成了三級預防保健網絡。但對照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衡量,上述指標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 、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在城市,重點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閒廣場、污水處理、供水供暖、綠化亮化,以及城市電網改造、住宅小區建設和工業園區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區道路總面積達到了302.3萬平方米;開闢公共休閒廣場9處,總面積達到了18.5萬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車站3處,公交候車亭27個,開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達到了18.4萬噸;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9萬噸;建成集中供暖站93處,供熱總面積達到了291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5.8平方米;開發建成標準化住宅小區40個,城市人均住宅面積達到了18.4平方米。在農村,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投資508萬元初步完成了農村公路客貨運“村村通”工程,投資1300萬元配套完善了六個建制鎮的基礎設施,投資2.03億元完成了180項骨幹水利工程,投資4350萬元完成了33項生態治理項目。城鄉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總結分析近五年發展的情況,我們認為,自1998年以來,隨着我區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相繼起步,城鄉各項改革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城鄉交流合作日益加強。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五個統籌”的發展方針以後,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和推動下,全區上下統籌發展的意識逐步增強,城鄉經濟社會開始進入了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萌芽時期,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最近五年,全區常住人口增加2萬人,增長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萬人,增長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長3300人,固化外來人口8700人,轉移農村人口1.4萬人。20xx年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斷增強,農民追求城市生活的願望非常強烈。

二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從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情況看,隨着城鎮工業園區的興起,大批企業項目突破區域限制向園區集中,以往鄉鎮企業與城市工業分割運行的局面被打破,城鄉工業發展的關聯度逐步加深。從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看,在城市批發市場為農村市場供給商品的同時,大批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從事三產,逐步使城鄉商貿、服務融為一體,形成了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三是城鄉發展互為依託的趨勢日益明顯。集中表現在農村主導產業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撐着城市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村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土地、農產品、勞動力資源,逐步拉長了城鄉產業鏈條,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才,隨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農村的逐步擴散,發達的城市文明在不斷影響着農村。由此可見,城鄉發展已緊緊交織在一起,互為依託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趨勢日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各級政府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008萬元,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50萬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為9:1;20xx年投入城市基礎建設的資金為2.5億元,投入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為1.1億元,城鄉基礎建設投入比為2.3:1。城鄉基礎建設投資的年均遞增率分別為49.5%和111%。這表明,近年來隨着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被逐步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統籌建設的趨勢比較明顯。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農村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文化相互滲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廣泛,資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擴散和傳播,也帶動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在逐步發生變化,農民的法制意識、健康意識、保障意識和追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願望都在進一步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我區隨着城鄉產業的逐步融合,經濟領域二元結構的矛盾趨緩,統籌理念開始向社會發展領域延伸,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突破的趨勢初步顯現。通過近些年的改革和發展,不僅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

1、城鄉經濟發展上的差距。由於受體制、機制的約束,城市、農村在資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別在二、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城市聚集了各類城鄉資源要素,並取得了較好的收益。而農村只是廉價提供土地、農產品和勞動力等基礎性資源,大量的收益最終落在了城市,從而導致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特徵還很明顯。近五年來,全區農業增加值增長了35.4%,年均遞增率只有6.3%;工業、建築業增加值增長了65.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61.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明顯慢於城市。

2、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xx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達到了75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8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擴大為2:1。同時,有12個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區平均水平,還有9%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7.8%,農民的恩格爾係數為41.7%。雖然這些年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繼續拉大,農民的生活條件遠不如城市。

3、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由於資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統一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存在着明顯的二元化現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依*政府投資,近些年建設步伐越來越快。而農村道路、交通、通訊、水利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於城市,興辦各類公益事業都需要農民出工出錢。特別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區、鄉財政支出壓力逐年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非常有限。儘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但很難滿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4、教育、衞生事業上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大量的農村學生湧向城市,導致城市學校班額超編嚴重。農村校點較多,但教學條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現了逐年減少的趨勢。城鄉師資水平差距拉大,素質高些的教師多數不願在農村執教。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差,整體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執業醫生相對較少,技術力量薄弱,醫療衞生條件不如城市。特別是村級醫療保健設施簡陋,農民就醫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5、城鄉社會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實。20xx年,城市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的達到了1064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達到了14122人,參加失業保險的達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達到了13890人。農村社會保障基本不落實,目前只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為部分雙女户辦了養老保險。除此外,農民均不享受社會保障。近幾年隨着城市的開發建設,城郊土地被大量徵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如果像過去那樣,單向推進農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難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現階段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統籌考慮城鄉關係和工農關係,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對市場取向的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進行整合和並軌,從體制上求創新、機制上求突破,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在於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是要通過統籌規劃、統籌政策、統籌產業、統籌資源等,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使城市與農村成為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統一體,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調查情況顯示,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部分幹部羣眾思想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進城,而是要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農民生活向城市看齊;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為代價,關鍵在於改善城鄉關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個模式發展,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要準確把握和認識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內涵,必須走出上述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二是發展規劃不統籌。集中表現在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尚未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指標體系,部門之間、鄉鎮之間協調性差,缺乏必要的規劃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鎮和康居工程缺乏統一規劃,重視單項工作的年終進度,不重視社會投資的整體效益,指導工作上缺乏依據,落實工作上缺乏連續性。由於整體規劃不健全,一些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難配套。如小城鎮建設、康居工程、旅遊開發等都沒有總體規劃,目前還停留在探索實施的階段。

三是政策體系不完善。突出表現在支持小城建設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籌資渠道窄,鄉鎮拿不起,銀行貸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間投資進不來;支持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別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除國家投資以外,基本由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負擔,籌資渠道越來越窄。

四是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公共財政體制、城鄉户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五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不協調。從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工業化既是城市化、產業化的前奏,也是動力源。而從我區的實際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建築業年均遞增率為21.6%,工業年均遞增率為4.8%,工業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相反,由於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城市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這説明,我區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而主要是*第三產業推動和規模投資拉動的。城市具備了承載人口的能力,但工業不具備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原則

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產業佈局,統籌城鄉政策體系,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實施“五大戰略”為重點,主攻“一城四鎮、一帶雙沿”(即:中心城市、四個小城鎮、城郊、沿路、沿山經濟),做強工業增長極,培植城郊經濟帶,壯大農村產業羣,努力實現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口與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全區GDP達到80億元,年均遞增9%,人均GDP達到16000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到21:38:41;全區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遞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區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城市、農村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到30%和35%左右;電話入户率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入户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户率達到90%,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根本改善,城鄉差距明顯縮小,人民普遍過上富足的生活。

社會公益事業配套完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健全,農村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文化設施比較完善,農村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90%以上的農村人口參加社會統籌保障;城鄉公共衞生體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到3人。

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普遍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全面落實,社會秩序良好,羣眾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係更加協調,社會步入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和諧優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發展之路,提前五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原則。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着眼於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充分考慮區域長遠發展與品位檔次的提升,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設計,科學制定完整的規劃體系。要明確分區功能和產業發展重點,合理佈局,凸現地方經濟特色。

2、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原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從鄉村經濟條件、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出發,分區域、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

3、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環保的原則。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擺在第一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立足當前,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4、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既要明確政府職責,注重發揮好政府在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引導推動作用,又要堅持按市場機制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放開一切可以放開的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模式,運作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走經營資本、經營資源的路子。

5、堅持城鄉統籌、互補互動的原則。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着眼於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顧此失彼。既要不斷增強城鎮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構築更高的發展平台,又要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實力,引導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逐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大戰略的實施:

1、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加快城鄉工業化進程。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擴大工業總量,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支柱,爭創名優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做強城鎮工業增長極,拉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到201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21.3%,提高6.7個百分點。一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構築招商引資平台。在堅持抓好南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同時,加快實施西郊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園區道路、水電、通訊、綠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滿足企業項目入駐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工業園區管理體制,儘快形成封閉管理、獨立運行的管理服務機制,從入駐手續、項目審批、企業融資、工商税務、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入駐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務,真正把工業園區建成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平台。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清水、總寨等鄉鎮工業小區建設規劃,多渠道籌資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狠抓項目建設,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堅持大小並舉,內外結合,城鄉配套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舉全區之力,千方百計招商引資上項目。既要搶抓機遇,爭取國家、省市和外商投資,集中精力發展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又要立足資源優勢,突出重點產業,引導和鼓勵城鄉民間投資,發展中小企業項目,培植工業發展的後續梯隊,謀求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力爭到2015年,工業經濟中園區工業所佔比重達到80%以上。三是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發展支柱。調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術看齊,調整的目標是加快產業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調整的重點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製藥、新型建材和名優傢俱。逐步拉長加工產業鏈,形成工業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培植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四是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進一步規範公司制改造。要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實踐,建立出資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各司其職、相互激勵、相互制衡的管理機制,切實加強企業成本資金、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管理,提高企業運行質量。

2、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按照“企業+中介組織+農户”的模式,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加工企業為龍頭,機制創新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壯大農村優勢產業羣。在逐步改造提升糧食、林果等傳統產業的同時,沿路鄉鎮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種,沿山鄉鎮主攻肉牛、肉羊和優質牧草,推動戰略性主導產業規模化擴張,發展集約化經營,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發肉雞、菌菇和特色水產養殖,培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二是做強加工龍頭企業。堅持“扶強、扶優、扶大”的原則,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發展。特別要支持那些經營機制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輻射面廣,與農户關係密切的龍頭企業,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果蔬飲品、畜禽產品加工,向農畜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三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大户能人、鄉村組織和涉農服務單位興辦各類服務實體,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此同時,要引導一些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以入股或租賃的方式固化原料生產基地,把農民的土地納入企業集中經營管理,建立企業、農户之間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形成緊密型利益聯合體。通過創新完善運作機制,促進土地向業主集中,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程度。

篇3: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務,是實現城鄉經濟良性循環、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和關鍵所在,也是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縣委的統一部署,結合近年來基層工作實踐,就大縣城、大新城、中心集鎮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規化、構建及實施等進行了調研,現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基本現狀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近幾年來,全縣各級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認識明顯提高,強化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落實政策措施,把握工作着力點,在全社會初步形成了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城鎮佈局和規模更趨合理,城鎮化率達到34%以上。

首先是逐步構建起了大交通格局,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向農村延伸,縣、鄉、村三級公路交通網基本形成,基本實現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鄉鎮新建了鄉村客運候車廳,公交班車通鄉率90%,城鄉公交一體化已經形成。

其次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積極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推廣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有部分村莊已開始或正準備實施户集、村收、街道中轉、區處理,農村改廁任務基本完成。

第三是大力實施了改水工程,實現了城鎮供水網絡向農村集鎮、中心村延伸,目前,除個別丘陵山區外,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同時,推進了農村電網改造,實現農村用電與城鎮用電全部同網同價,農村居民用電質量明顯提高。

第四是農村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廣大幹部羣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實行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同時,隨着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持續增加,移動電話、互聯網開始進入農户家庭,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二、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從對我縣農村的調研情況看,雖然我縣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一體化工作方面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標準和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約:

1、農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後勁不足。近年來,雖然進一步加大了支農力度,但農村土地有限,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因此僅靠現有土地和種養方式很難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與此同時,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效益普遍偏低,對農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特別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個體私營企業,嚴格意義上説,是“三合一”企業,經營的規模與效益不佳,發展前景令人擔憂,而且存在極大的消防安全隱患。

2、村鎮規劃建設水平低,髒、亂、差現象普遍存在。不少村莊建設缺少規劃或者規劃編制不夠完善,執行不嚴,部分村鎮建設無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數村沒有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村民環保意識淡漠,農户將生活、生產垃圾堆放在院內、大街上,髒亂差現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給農村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3、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目前農業生產方式普遍粗放,農產品加工程度低,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村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推廣難度較大。由於農户缺技術、少經驗、無資金,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小,名牌產品少,市場佔有率低;優勢農產品規模小,佈局分散,缺乏產品優勢和規模優勢。

4、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由於城市化對於高素質人的迫切需求和較高回報,吸引了有一技之長的農民紛紛流入城市,農村優質勞動力不斷流失、日益缺乏,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淡漠,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5、農村社會事業建設相對滯後。我縣農村的醫療衞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衞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村缺乏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農醫保報銷額度偏低,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6、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部分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支付,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眾有意見。

三、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優化途徑與思路

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一體化,是我縣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由於我縣縣域發展不平衡,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情況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推進和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具體建議如下:

(一)、突出一個創新。從經濟中心和經濟總量看,城市是大頭,從人口分佈和地域空間看,農村是大頭,統籌考慮這兩個大頭,是解決城鄉發展問題的一個重大創新,把城市和鄉村緊密聯繫起來,綜合研究,通盤考慮,做到聯繫農村研究城市,聯繫城市研究農村。

(二)、加快兩大建設。一是必須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步伐,要以大西高鐵建設為契機,全方位發展城市,擴展城市的規模,推進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吸納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順利實現農民向城鎮轉移,着力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迅速改變目前我市城市化建設滯後的局面;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大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水利設施等重點建設,制訂好科學的規劃,逐步推進,分階段實施,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落實三項政策。要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有關資金政策必須對農村實行傾斜,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資金嚴重短缺的現狀。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向農村傾斜,主要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對中低產田改造的投入,對農用工業發展的投入,對農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廣播電視文化等公共事業的投入;二是金融貨幣政策應向農村傾斜。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努力改進對農村的金融服務,加大農業信貸的份額,積極建立區域性的風險基金、行業性的擔保基金、農產品貸款擔保基金等,以解決銀行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三是招商引資政策向農村傾斜,政府出台相應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在農村、小城鎮投資建設。加大對高科技農業、旅遊觀光、小水電開發、綠色農產品、現代化農副產品加工等項目的建設。

(四)、深化四項改革。城鄉統籌破解“三農”難題,要通過改革排除城鄉統籌發展中種種體制性障礙,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性保障。當前應深化以下四項改革:一是農村税費改革,要通過改革達到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預期目標。二是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城鄉統一的、流動的户籍制度,三是城鄉就業體制改革,要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讓農民與市民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上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競爭。四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努力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將進城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範圍。

(五)、實現五個統一。一是統一城鄉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統一城鄉規劃就是要確立科學的規劃體系,正確處理近期建設與長遠發展、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係,促進合理佈局、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體現特色,充分發揮城鄉規劃在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統籌協調和綜合調控作用,形成城鄉空間一體化發展格局。二是統一城鄉發展導向。城鄉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為理念,促進城鄉整體性發展。三是統一城鄉資源配置。要協調好城鄉資源流動和配置關係,引導城市資源要素流向農村,引導農村勞動力資源進入城鎮,在促進城鄉資源合理流動中切實解決城鄉資源配置失衡問題,為城鄉協調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四是統一城鄉發展機制。要促進城鄉經濟繁榮,實現城鄉社會全面進步,尤其應注重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要在城鄉廣泛開展創建文明城市、衞生城市、優美鄉鎮、生態村等活動促進城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五是統一城鄉發展戰略。一要抓城鎮化,城鎮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融合的載體,城鎮化是實現城鄉共同進步的樞紐工程,必須全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二要抓縣域經濟,縣域經濟一頭連着農村,一頭連着城市,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匯合點,可以起着承上啟下連接城鄉的作用,努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共榮共進。

篇4: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為加快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根據中共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和《市政協20xx年協商工作計劃》,市政協從4月份開始,對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由市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帶隊,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牽頭協調,經濟科技委員會、研究室等有關人員參加,聯合區縣政協,組織有關界別政協委員,深入區縣、深入農村、深入社區,召開座談會,聽取情況通報,徵求羣眾意見。5月上旬,市政協召開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與市發改委、經信委、住建局、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就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等涉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對口協商。在全面瞭解情況、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多次討論修改,形成了《關於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調研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統籌發展工作,作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舉措,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意見》、《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意見》、《關於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的九條意見》、《關於扶持“雙500強”企業加快發展的意見》、《關於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統籌城鄉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規劃體系基本形成。按照“全域淄博”、“城鄉一體”的要求,堅持“城鄉規劃一張圖”,努力構建多規銜接、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充分發揮了規劃的引控作用。一是宏觀規劃框架基本形成。先後完成了淄博市“十二五”規劃、淄博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淄博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xx-2022年)等一批綜合性規劃,啟動新一輪《淄博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編制,研究制定了《淄博市優化功能區劃和產業佈局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積極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人口向城鎮和社區集中,優化了空間佈局。二是“四個層級”城鎮規劃建設體系不斷完善。編制完成了《淄博市城鎮化發展規劃(20xx-2020年)》,確定了“四個層級”的城鎮規劃建設體系,形成了1箇中心城區、7個次中心城區、30箇中心鎮、300箇中心村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文昌湖區規劃建設紮實推進。20xx年,全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305.4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65.3%。三是示範鎮規劃編制工作順利推進。按照園區社區同步規劃、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要求,加快推進省、市級示範鎮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目前,省、市17個示範鎮總體規劃編制完成,14個示範鎮控規編制完成。

(二)示範鎮發展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示範鎮建設,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示範鎮規劃建設順利推進,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一是財政收入實現快速增長。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財政收入136090萬元,同比增長22.7%。其中11個省級示範鎮實現公共財政收入98539萬元,同比增長19.4%;6個市級示範鎮實現公共財政收入37551萬元,同比增長32.1%。二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66.1元,同比增長14.6%。其中11個省級示範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93.6元,同比增長15.8%;6個市級示範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57.3元,同比增長11.9%,均高於我市農民純收入增長水平。三是税收收入實現穩步增長。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共完成税收287841萬元,同比增長3.4%。其中11個省級示範鎮完成税收198249萬元,6個市級示範鎮完成税收89592萬元。四是項目建設進度加快。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共開工351個項目、完成投資1246413萬元。其中,基礎設施項目92個,完成投資46742.5萬元;公共服務項目39個,完成投資58229萬元;產業項目159個,完成投資1003946萬元,農村住房項目36個,完成投資40398萬元;其他項目25個,完成投資97098萬元。

(三)城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以示範鎮建設為工作重點,突出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一是城鄉交通路網不斷完善。組織實施了村村通工程、中心城區大外環工程,開通了大十字公交路線,基本形成了順暢便捷的城鄉交通路網。截至20xx年底,全市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719公里。二是農村各項公用事業明顯改善。通過實施“同源同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6%,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60%。紮實推進城鄉供氣管網建設,目前我市天然氣管網已經輻射到“五區三縣”,全市天然氣管網總長度4007公里,管道燃氣居民入户58萬户。進一步完善城鎮供熱採暖系統,城區近郊鎮及具備條件的村(居)已基本實現集中供熱。三是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果顯著。實施了城市污水管網改造、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重點工程,目前我市對城鎮生活污水實施集中處理的鎮有35個,佔全部建制鎮的59%,59個建制鎮全部納入城市垃圾一體化管理範圍。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穩步推進,湧現出臨淄區敬仲鎮、淄川區西河鎮等一批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四)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市工業經濟總量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關口,工業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為以工促農、以工補農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一是轉調創步伐加快。20xx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113.9億元,同比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367.5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9.6%。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1.7%,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9.9%。二是民營經濟穩步發展。截至20xx年底,全市民營經濟主體達18.75萬户,同比增長9.16%,實繳税金86.86億元,同比增長15.20%,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63%,實現利税佔60%以上,出口總額佔60%以上。20xx年末,全市79個涉農鎮(辦)範圍內共有工業企業16012家,從業人員96.75萬人。三是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認真落實關於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兑現經濟管理權限、財税扶持、融資支撐、用地保障等各項扶持政策。以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為載體,一批工業基礎較好的中心鎮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鎮,如桓台縣馬橋鎮工業園區聚集了10多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成為我市工業園區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典型。四是市場主體發展較快。截至6月底,我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20.8萬户,比上年增長14.2%,註冊資本2074億元,增長21.2%。其中各類企業5.06萬户,增長14.79%,註冊資本1959.8億元,增長20%;私營企業4.4萬户,增長13.87%,註冊資本1371億元,增長26.3%;個體工商户15.4萬户,比上年增長17.13%,註冊資本45.83億元,增長26.6%。

(五)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十二五”以來,各級財政逐步增加用於農村公共服務項目的支出,不斷推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一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實施農村中國小“兩熱一暖一改”工程,新建改建農村幼兒園171所,農村學前教育和中國小辦學條件得到較好改善。二是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20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38.6萬人,比上年增加2.5萬人。農民最低生活年保障標準由2300元提高至2500元,保障人數8.2萬人。完成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整合工作。在城鄉村居普及了有線電視、寬帶網絡、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服務設施。三是城鄉就業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全市88個鎮(街道)安裝全省統一的基層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實現市、區(縣)、鎮(街道)三級聯網。20xx年,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84萬人,新增農村轉移就業10.25萬人。

(六)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按照中央、省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一是紮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開展,截至6月底,已完成外業測繪的村(居)2727個,佔開展村(居)總數的97.1%;已完成農户確權簽字的村1898個,佔開展村(居)總數的67.6%。開展了農村產權交易和抵押融資平台建設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52.62萬畝,佔總面積的20.8%。博山區南域城社區率先進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全市首家農村股份合作社。二是繼續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藥物制度,目前,全市2848所村衞生室全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切實減輕了羣眾就醫負擔。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整合工作,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三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序發展。截至6月底,全市已註冊家庭農場254家,經營面積3.8萬畝,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553家,出資總額62.2億元,入社成員15.1萬户,帶動農户25萬户,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74家,帶動農户47萬户、基地178萬畝。

(七)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穩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按照農業發展總體佈局,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突出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2處、糧棉油高產示範區34處,國家級蔬菜標準園10處,國家級、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5個。二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在全市實施“科技興農十大工程”,有效推廣農產品加工、儲存保鮮、秸稈轉化利用等先進實用技術。20xx年,開展各類科研項目36項,舉辦培訓班45個,培育農業科技示範户5500個,建成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20個。三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開展了十萬農户脱貧奔康工程和太河水庫水源地生態保護治理措施,取得明顯成效。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先後實施了南水北調地方配套工程、新城水庫擴容等重點水利工程。組織實施了森林圍城、荒山綠化、中心村鎮綠化美化等生態綠化工程,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推進過程中仍然面臨着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支撐能力不強。20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比例為3.6:57.1:39.3,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比重較大,服務業佔比較低,比全省、全國分別低1.9%、6.8%。20xx年我市城鎮化率為65.3%,服務業發展與城鎮化水平不協調。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重化工業比重較高,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比重較低,資源、能源消耗較高,污染排放量大,經濟轉型發展的任務十分艱鉅。以工補農、以工促農還要持續推動,工農互惠、共同發展還要深化。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不夠,產業集羣優勢不明顯,產業聚集度低。小城鎮建設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發展滯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數量還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二是城鎮承載能力不足。總體來看,我市20xx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305.49平方公里,在全省位列第4。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99.5平方公里,在全省位列第6。從城市建成區看,我市城市建設從規劃水平、規模質量、輻射帶動能力等方面與先進城市還有較大差距。我市7個次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為43平方公里,面積最小的為15.88平方公里,現有次中心城區規模偏小,發展不夠平衡。30箇中心鎮規劃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服務體系有待健全,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農民工進城落户的需求動力不足。由於長期受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進城農民在土地、户籍、收入、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還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和社會保障,使進城農民淪為城市的打工者和臨時人員。住房難、上學難等因素制約農民進城,根據市公安局調查分析,我市進城務工農民工總數23.5萬人,有意願落户城鎮的農民工為11.3萬人,佔農民工總數的48%。就業不穩定,收入不穩定,進不來、住不下、留不住,生活成本高等因素致使農民進城的動力不足,許多羣眾更願意“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

四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不均衡。與城市相比,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村教育、衞生、科技、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依然薄弱,農村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實現均衡化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目前,我市農村的資源、資金、人才明顯存在向城市轉移趨勢,農村人才匱乏,財政、信貸資金對農村投入仍然不足。由於受農業園區規劃、土地流轉等因素制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育不完善,城市的資金、人才、技術、信息難以有效地流向城鎮和農村,市場對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有待優化,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的意見建議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要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服務職能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的動力和活力,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增強城鎮承載能力,增強農民參與城鄉一體化的內在動力,增強政府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

(一)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夯實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濟基礎。通過產業發展來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產城融合發展、互動發展。一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着力點。根據區縣域經濟發展特點,明確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壯大骨幹龍頭企業,增強產業帶動能力,提升縣域經濟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把區縣經濟產業園區做大做強,增強拉動能力和支撐能力。加快發展鎮域經濟,深入研究各鎮村的地域特點、資源優勢,實行分類指導,培育各具特色的產業重鎮、商貿強鎮、旅遊名鎮,着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以工促農、以工補農和城鄉互動發展。二是着力優化產業發展佈局。重點依託現有12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和其他20個工業園區,加大政策激勵和扶持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一批綜合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羣。30箇中心鎮要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調整優化現有的產業園區,在有條件的地方,規劃建設一批新的產業園區。完善園區規劃,提升發展水平,嚴格准入門檻,提高入園項目質量。充分發揮各類園區資源和產業優勢,引導生產要素有序向產業園區集中,實現優勢產業的集聚發展。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於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用足用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財税金融政策。優良的發展環境是民營經濟成長的土壤,要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規範各類涉企收費項目,放寬市場準入條件,規範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項目,改進和完善中介服務,形成重商、安商、扶商的良好環境。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鼓勵我市民營企業到創業板、三板市場、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推動民營經濟科學發展。四是加快工業轉型發展步伐。着力做好“加減乘”促轉調三篇文章,促進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推進我市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協調推動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實現有序轉移,着力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組織實施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合作,整合提升產業鏈條的質量效益,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市優勢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五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於增強城市服務功能,更好地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快發展現代物流、設計研發、信息諮詢、電子商務、售後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房地產、會展、養老等具有發展優勢的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體育健身、旅遊、教育培訓、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具有增長潛力的服務業。突出抓好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發展,促進服務業的集團化、網絡化、品牌化經營。

(二)增強城鎮帶動能力,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加大對城鎮化基礎設施投入,構建我市新型城鎮體系,不斷增強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一是加快中心城區與次中心城區建設。中心城區要立足半島城市羣和濟南都市圈的規劃發展,立足於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淄博新區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增強示範引領、輻射帶動能力。要加快中心城區南部城區轉型升級,高標準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升中心城區南部城區現代化發展水平。各次中心城區要按照中等城市建設標準,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立足自身發展優勢和城市特色,加快推進城市建設,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基礎設施和城鎮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增強人口與產業集聚能力。二是科學規劃建設城鎮配套設施。要進一步完善城鎮發展規劃,結合城鎮發展實際,優化佈局學校、醫院、養老、公共綠地和商業設施,做到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功能齊全,增強城鎮承載能力。新建住宅小區,要配套建設幼兒園、社區醫院、公共活動場地等便民服務設施,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三是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充分考慮現代城鎮體系的構建特點,統一規劃建設城鄉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城鄉一體化建設,逐步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由城市向城鎮、中心村延伸。按照“三網合一”的原則,以建設智慧型城市為目標,加快新型城鎮化信息網絡建設,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四是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一體化全過程。城鄉一體化發展要統籌協調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係,做到開發與保護並重,尊重自然環境、歷史底藴、文化背景、產業特色,注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加大城鎮綠量,提高綠化美化水平,實施生態水系和清水潤城等工程。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着重抓好環境髒亂差治理,實施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硬化五化工程,開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美麗鄉鎮”、宜居村莊、生態文明鄉村創建活動。加大治理大氣、污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問題的力度,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構建城鄉一體的生態文明體系。五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按照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快推進户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建立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制度,建立居住證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逐步消除城鄉二元體制的障礙。

(三)深化農村各項改革,進一步激發城鄉一體化發展活力。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加快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的活力和動力。一是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按照我市推進土地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穩步推進“五權改革”(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搭建“兩個平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和抵押融資平台),建議加大承包土地、宅基地、林地、水面等確權登記工作力度,抓好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和抵押融資平台建設,創新土地流轉服務機制,促進以承包土地為重點的農村產權要素公開交易和有序流動。二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體系。根據城鎮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在總結現有農業產業化園區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區縣規劃建設一批新型現代化農業園區,以園招商,引進工商資本,促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經營。制定完善扶持獎勵政策,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户、專業合作社,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三是加強對新型農民的就業和技能培訓。整合我市職業教育資源,開設涉農培訓專業和課程,採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民的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消除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的體制性障礙,着力解決許多事沒人做、許多人沒事做的問題,推動城鄉充分就業。四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建立健全提升農村教學質量的政策措施,實行校長、優秀教師城鄉交流制度,引導優質教育人才到農村任教。健全完善鎮、村文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鎮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城市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繼續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不斷鞏固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果,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衞生服務網絡;加大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建設,增強基層特別是中心鎮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優質高效醫療服務,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正在開展的“兩區三村”改造建設結合起來,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在總結桓台馬橋鎮新型社區、臨淄齊魯化工區辛店新型社區建設經驗基礎上,加快舊村改造步伐,同步實施城鎮道路、供排水、照明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配套服務,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社區。六是加強城鎮化人才隊伍建設。城鎮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薄弱環節,要組織實施好城鎮各類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經營人才和城鎮管理人才,着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制定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鍛鍊和創業,實行機關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到示範鎮任職、掛職和交流鍛鍊。讓懂建設、善管理、勇於創新的各類人才得到施展才智的舞台,對在城鎮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獎勵,為加快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增強政府的服務保障能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目標明確,任務艱鉅,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機制,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和政策保障。一是發揮市場對城鄉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要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要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完善我市城鄉一體的市場體系,在產業支撐、城鎮化建設、農業新型經營體系等都要由市場對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資金、人才等優化配置,提高城鄉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二是發揮好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頂層設計,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將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統一納入政府的決策之中。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要求,在高標準制定各項發展規劃的同時,把城鄉佈局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有效銜接起來,完善規劃批准程序,保持規劃法律效力,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加強規劃監督,確保“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三是建立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要充分用足用活中央、省有關土地、金融、税收、環境治理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各項激勵政策,用足用好國家和省市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結合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的實際情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重點在融資借貸、建設用地、項目融資等方面制定扶持促進示範鎮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市領導掛包示範鎮制度,切實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協調服務和指導幫助。四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充滿活力、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積極探索實現政府職能的有效方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清理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逐步建立服務優良、效率優先、科學決策的服務型政府。加強社會治理創新,發展和培育社會中介組織,更好地發揮社會中介組織服務功能。五是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風。明確工作責任,推進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相關政策文件的落實。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城鎮化建設發展規律,尊重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意願,統籌規劃,積極引導,協調推進,科學發展,繼續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

看過“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的人還看了:

篇5: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摘要:xxxx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更需要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為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戰略新興產業等提供資金支持。作為地方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聯繫城鄉居民的金融紐帶,農村信用社要緊跟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變革和創新步伐,確保始終保持農村金融主力軍地位不動搖。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信用社 對策研究

當前,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進程中,我國農業農村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村信用社在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也將面臨新的問題、機遇、挑戰,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城鄉一體化對農村信用社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一)城鄉一體化給農村信用社業務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xxxx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健全機制體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動。農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鎮化正加速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城鎮化建設以及非農業發展對金融資金的有效需求急劇增大,農村居民對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匯兑、結算、銀行卡等傳統銀行服務外,消費信貸、理財、電子銀行等新興金融服務也逐漸走入尋常農民家庭,為農信社的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城鄉一體化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戰。

農村整體的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城鎮和農村對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需要綜合性、現代化的金融服務;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需要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更豐富、更完善的金融產品;促進農業增收,解決農業貸款難問題,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務方式。因此,農信社必須在信貸管理制度、集約化經營、金融產品等方面展開創新,加快經營轉型步伐。否則,就很難滿足農村金融發展的.需求,很難適應現代金融競爭的形式。

二、城鄉一體化下農村信用社發展對策研究

城鄉一體化發展,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農信社與“三農”同根同源、互相促進,要從戰略定位、金融創新、內部管理、機制改革等方面實施變革與創新,增強助推城鄉一體化的綜合金融能力。農村金融業務普遍存在效益較低等問題,農信社提供農村金融服務往往面臨更大的商業化經營壓力。在農村金融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現實情況下,對農信社給予適度的政策支持,是促進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強化政策扶持,能夠讓農信社有動力、能安心地去從事“三農”服務。所以,切實提升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綜合能力是基礎,建立和完善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長效機制是保障。

(一)切實提升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綜合能力

1、找準並堅持服務“三農”的戰略定位。

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深化“三農”金融服務工作,關鍵在於找準市場戰略定位。從農信社長期的實踐看,堅持“三農”戰略定位不僅符合自身發展規律,體現政治擔當,履行社會責任,更可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上找到路徑。農信社應發揮覆蓋城鄉的網絡優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積極投身城鄉一體化大潮,努力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城鄉金融服務差距大的難題。

2、擴展城鄉普惠金融服務新渠道。

繼續發揮溝通城鄉居民個人結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斷探索新的服務內容和形式,致力於為農民提供儲蓄、匯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礎金融服務,延伸城鄉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從主要依靠物理網點轉變為物理網點於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自助銀行等新型渠道並重轉變,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務渠道。以開放的姿態致力於同業合作,側重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特別是注重把小銀行的靈活性和地緣優勢與大銀行的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財、保險、債券、外匯、資金等市場上展開全面戰略合作,為農村地區提供豐富的農村金融產品。

3、實施多元化、差異化信貸支持策略。

針對城區、城郊、城鎮“三城”客户羣體,認真分析客户結構、業務結構和金融需求的差異化特徵,實行分層對接、分類管理,落實“雙層經營”戰略,既滿足小額信貸的需求,又支持較大項目的發展。從體制、機制、產品和服務模式等多個層面入手,開發出符合農村實際、有效服務縣域經濟的金融產品,完善涉農貸款產品體系。加快形成一個由各業務條線、分支機構、政府、企業緊密聯繫、相互協調的機制,讓信息更靈敏、反應更果斷、服務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項目,就儘快落地。推廣農户小額信用貸款、農户聯保、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共同體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貸產品,做到應貸盡貸,大力支持“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

4、創新涉農貸款風險管理機制。

針對涉農金融服務“風險高、成本大”的特點,制定專門的涉農業務風險管理措施,出台單獨的准入、擔保、拔備和核銷等規定,合理設定“三農”業務風險容忍度,強化涉農業務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健全涉農業務的制度、流程,增強制度、流程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適合涉農業務需求的信貸制度。以信貸管理系統等科技手段為支撐,加強對涉農貸款用途、資金流向、客户生產狀況的瞭解和掌握。與地方政府及相關業務主管部門搭建服務平台,落實反擔保措施,藉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農業務信用風險,確保涉農業務可持續發展。

5、進一步深化農信社體制機制改革。

按現代銀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為方向,紮實推進農信社改制農商銀行。引導農信社進一步強化法人運行機制,建立規範的股東大會、健康的董事會、有效的監事會以及負責任的經營層,切實形成科學的權利制衡、利益激勵和責任約束機制。建立區別於城市的金融產品研發、客户營銷、服務渠道、風險管理、考評體系,以提高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業貸款服務中心,培育本鄉本土的金融服務隊伍,加強客户關係管理,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完善涉農服務組織體系。同時藉助省聯社“小銀行+大平台”的完整的體系,提升農信社的綜合競爭力。

(二)、建立和完善農信社服務城鄉一體化的長效機制

1、繼續實施財政税收扶持政策。

對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實行長期的減免營業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農金融服務成本。對農村金融機構接受、處置抵債資產給予免徵税費,降低不良貸款處置成本。全面落實縣域涉農貸款的增量獎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金融的槓桿作用,激勵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

2、幫助化解歷史不良貸款包袱。

因計劃經濟體制向行政管理、鄉鎮企業欠款、農業災害等造成的不良貸款,具有社會性、綜合性、複雜性,以現有扶持政策化解這些歷史包袱遠遠不夠。建議人民銀行以專項票據形式對2007年末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給予以置換;建議國家在化解鄉村兩級債務中,重點解決拖欠農村金融機構的債務問題,把鄉村兩級拖欠不良貸款納入政府預算,逐年予以償還。

3、取消存款開户歧視性政策。

儘快消除有關機構對農信社等禁止開立社保、醫保、公積金等存款賬户的歧視性政策,使其與國有商業銀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農村資金存款的管理權,允許財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國家其它基金在農村金融機構開户存款,鼓勵地方有關涉農單位、企業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户,以增強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支農實力。

4、健全合理的風險分散機制

建議考慮加快推進農業保險進程,並由財政出資設立涉農風險補償金,同時,建立涉農信貸擔保機制,對農村信用社進行風險補償和風險分散,解決涉農信貸服務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問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切實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採取税收優惠、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等多種手段,加大“三農”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不斷完善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金融資源流向“三農”領域。

5、實施差異化監管准入要求。

建議考慮農信社的業務規模、所在區域及支農貢獻等綜合因素,動態調整制定存款準備金率標準,不搞“一刀切”,以增加農信社支持“三農”的資金供給規模。建議考慮農信社歷史包袱較重及承擔支農的社會責任,造成經營成本較高的實際情況,在存款保費制度設計上,制定適當低於城市金融機構的費率,以使農村信用社金融機構有更多的實力用於支農。建議對主要監管指標達標、內控管理機制健全、資產質量較高且發展潛力較大的農村金融機構,適當放寬業務准入要求,如對銀行卡等技術成熟、普遍運用的金融業務,允許農信社全面開辦。

6、營造良好的城鄉信用環境。

建議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監督和完善徵信建設體系,使自然人和企業的財務信息、生產經營情況以及其他財務信息更加完善,便於金融機構準確掌握客户生產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以打擊逃廢債和深化誠信宣傳教育為重點,以金融信用環境治理為着力點,進一步拓展信用環境建設範圍,促進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更多相關熱門文章推薦閲讀:

1.2017年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2.2016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3.2016年城市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4.2016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

5.關於城市管理的調研報告

6.2016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7.關於美麗鄉村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8.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調研報告

篇6: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的精神,我區積極開展城鄉一體化調研工作,深入基層,緊密結合我區實際,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一體化的現有基礎和優勢

(1)區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城鄉一體化工作,各部門以及有關單位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區黨工委、辦事處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增強緊迫感與責任感,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鄉一體、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着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落實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點,在全區形成了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

(2)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我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工作目標,堅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抓好各項農業農村工作,農業和農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實現農業總產值14895.74萬元,同比增長3.5%;農業增加值8400萬元,同比增長3.2%;農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長12%。

(3)城鎮化紮實推進、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我區堅持以工哺農、利益向下的原則,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市、區兩級共投資842.8萬元對我區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隊村路一期、沙朗三隊、隆平六沖河岸路一期、隆平六沖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隊村路6條農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寬度進行硬底化改造建設,全面推進全區主幹農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區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環境,並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萬元對轄區沙朗片的一河兩岸進行改造建設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邊違章房屋,同時為河涌加建兩岸護欄,補種新樹種,在暢通河道的同時,美化社區,還羣眾一個舒適、整潔安全的生活環境;投入105萬元用於對轄區內電排站改造,徹底解決沙朗片區的排澇問題;投入資金398萬元進行綠化建設,主要用於對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華路以及隆平鄉道5條道路進行綠化工程建設,新種、改造和補種路旁綠化10.31公里,新增西區中心國小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和廣豐安居工程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到底,我區建成區綠地率達31.81%,綠化覆蓋率達34.1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13平方米。同時,我區已經全面推進水、電、氣、電視、電話網絡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現了各社區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水泥路、通有線電視和通公交系統六通,基本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

(4)農村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經過努力,我區廣大幹部羣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民主公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同時,隨着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持續增加,移動電話、計算機、互聯網開始進入農户家庭,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區寬帶網絡覆蓋率已達100%,基本實現寬帶進村、進家庭。

(5)沙朗片現存土地資源豐沛。全區6個社區現存土地總面積7395畝(其中:耕地面積6935畝、已辦證的商住地面積460畝)。今年,我區將完成社區一級統一核算改革工作,屆時,社區將對生產隊一級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優化配置,統一規劃土地的使用情況,最大限度發揮土地資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標與設想

按照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發展目標要求,結合中山建設“三個適宜”新型城市的戰略任務,我區計劃到2012年,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萬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顯著增長,農民人均收入力爭達到1.5萬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平均期望壽命達79歲以上,城鄉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一盤棋基本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基本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建立,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機會,城鎮化率達到88%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3.5萬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0%,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3萬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顯縮小,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0歲以上,城鄉差別基本消除,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社會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務同質化,城鄉社會管理同系化,城鎮化率達到90%以上。

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一體化,是我區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為了如期實現以上的工作目標,我區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計劃:

(1)以社區一級統一核算為契機,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新機制,科學統籌城鄉空間佈局,維護規劃的權威性;提高規劃制定的公開性、透明性和羣眾參與度,推進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法制化進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在舊城改造的同時新城區建設同步進行。

(2)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目前,我區農村雖然有較快的發展,但是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入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衞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3)繼續加大農村的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衞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4)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