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城鄉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城鄉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統籌城鄉發展調研報告

xx區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是建設長江上游空港強區,打造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強勢增長極,率先在xx市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城鄉互動共榮、南北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難題的迫切需要。統籌渝北城鄉發展,既是戰略性任務,更是當務之重、當務之急。

一、xx區對統籌城鄉發展的初步探索

(一)統籌思想越來越明確

面對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原江北縣委、縣政府在1986年就提出了服務城市、富裕農村、依託重慶、建設江北的指導思想。1995年撤縣建區時,區委、區政府制定了依託老城、開發新城、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四城戰略,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較10年前更加明確具體。2022年,區委、區政府在1234總體發展思路中,作出了城市帶動農村,南部帶動北部的戰略部署,並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有效舉措。當前,正在抓緊制定xx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及其實施方案。渝北正朝着xx市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的目標奮勇前進。

(二)統籌措施越來越有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渝北在xx市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近郊大農村。當時統籌城鄉發展,主要是依託重慶xx區開發建設龍溪,依託機場開發建設兩路,走以地生財、以財建城、以城興業、以城帶鄉的路子。進入新世紀以來,龍溪新城、空港新城、北部新城迅速崛起並呈融合之勢,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農業強勢推進,區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工作顯著發力。

1、強勢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近年來,xx區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以園區開發建設為載體,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形成了以汽摩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集羣,以房地產業、商貿服務業為支撐的第三產業集中發展區,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統籌城鄉發展的經濟實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日益增強。

2、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瞄準重慶主城市民的菜籃子、果盤子和錢袋子,以現代農業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三色農業、畜禽林果業、生態旅遊農業等都市型農業。承接園區大工業,創辦了8箇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通過努力,城鄉產業融合互動格局正在形成。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實施了一小時渝北和村村通公路建設,人行水泥便道院院通建設,電視信號和電話線路村村通建設,鎮街集中供水和村級分佈式供水工程,農房改造和沼氣池建設等三改一建工程,以土地整理和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普遍得到改善。同時,實施了小城鎮改造,中國小和農村衞生院危房改造,中國小寄宿學校建設,鎮政府辦公場所和鎮文化中心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條件有了明顯改觀。近年來,城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設施正在加速向農村延伸。

4、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2022年,我區率先在全市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三免一補(免學雜費、教科書費、作業本費,對貧困家庭寄宿學生補助生活費),每年為羣眾減輕負擔3000多萬元。2003年,渝北作為全市首批6個試點區縣,開始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機制,到2022年,參加人數達41.4萬人,參保率達到81.59%,區級財政補助1286萬元。2022年,率先在全市實施農村低保制度,財政撥款424萬元,讓11000人得到政府生活救助。此外,還建立和完善了農村五保供養、城鄉醫療救助、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農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5、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全區初步建立起了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實現了城鄉統一的就業管理和服務。健全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機構,加強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領導和服務。加強了培訓基地建設和培訓工作,對23000名農村勞動力進行了免費培訓。到2022年底,全區29.8萬個農村勞動力中,在外務工經商農民達到15.7萬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1473元,佔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務工經商收入成了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6、公共財政盡力向三農傾斜。近幾年來,實施了向鎮街傾斜的財政體制調整和改革,在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基礎上,區級財政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向農村社會保障傾斜的力度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區級財政投入農村的資金高達5.8億元。在近幾年中,我區公共財政向農村投入的資金總額年年居全市第一。

(三)統籌效果初步顯現

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探索,我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互動步伐加快;農村人口就業轉移和居住轉移有序推進;農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統籌城鄉發展的承載能力日益增強。通過20年的發展,xx區地區生產總值由1986年3.4億元、1996年28億元,到2022年猛增到183億元。財政收入由1986年3531萬元、1996年1.1億元,到2022年增長到10.6億元。城鎮面積由1986年0.4平方公里、1996年11.3平方公里,到2022年擴展到72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由1986年0.5萬人、1996年11.9萬人,到2022年上升到37.35萬人。

二、渝北現實城鄉差距與原因透析

(一)渝北現實城鄉差距

1、城鄉發展速度差距拉大。近年來,xx區抓住機場建設、重慶主城北移、重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北部新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經濟發展迅猛,重慶都市風貌展示區已顯雛形。與此同時,區委、區政府採取特殊措施狠抓三農,農村經濟社會自身縱向比發展較快。由於廣闊的農村制約的因素較多,發展變化遠不及城區,個別邊遠山區農村甚至仍然山河依舊。城市象歐洲,農村象非洲,是我區城鄉發展差距最形象的描述。

2、地區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2022年,在全區10.6億元財政收中,北部地區擁有50萬人口的20個鎮僅佔3%,南部地區40萬人口的6個街道卻佔了97%,個別鎮全年財政收入不到10萬元。相反,20個鎮均吃區級財政補貼,財政支出佔了全區的30%。2022年,我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比2002年的7309元增加4184元,每年增收1046元;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3604元,比2002年2622元增收982元,每年增收243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差距成倍數擴大,由2002年2.6:1上升到3.2:1,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3.1:1的警戒線。

3、城鄉居民國民待遇差別過大。據專家統計,由於城鄉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原因,城鄉居民待遇差別有47項之多。一是在財政投入上傾斜市民。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往往是民辦公助,農民既出資又出勞,城市類似建設從不讓市民掏腰包;城市居民低保、社區幹部待遇、復員退伍軍人安置金等大大高於農村同類人員標準。二是在勞動力就業上歧視農民。一些行業和工種限制農民就業,農民工遭受不同程度的工資歧視、僱傭歧視和政治歧視。三是社會保障差距明顯。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享受以各種保險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政策。農村除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相關救助制度外,養老保險等不少保障制度缺失。尤其是進城務工農民,難以與城市職工同等享受各類社會保險。據區農業局統計,用人單位沒有為我區農民工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比例分別為83.5%、87.7%、94.6%、92.4%。四是享受教育等社會事業資源不平等。教育、衞生、文化等社會優勢資源高度集中於城區,農村接受教育和醫療、享受文化生活的條件與城區相去甚遠。尤其是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難以就地入學。資料顯示,農民工子女在城區入學,平均每學年學費為2550元,人均借讀費、贊助費1526元,農民工家庭難以承載子女就地入學之重,被迫讓幼小子女留守家中。

(二)城鄉差距原因透析

1、地理環境影響。渝北位於長江北岸與嘉陵江東岸的三角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華鎣山脈、銅鑼山脈、明月山脈縱貫南北,將渝北切分為兩大縱向系統。在14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壩、台地、水體共佔10%,丘陵50%,山地40%。東南地區地勢較平緩,靠城依江,佔地理之優,為此,重慶繞城公路內486平方公里面積已納入主城規劃,並在全速建設,重慶北部xx區已在這一區域逐漸崛起。北部山高溝深,東部被銅鑼山脈和明月山脈阻隔,且離城區較遠,這近1000平方公里區域在短期內要與南部發展同步,由於制約因素十分明顯,因而顯得非常不現實。由此可見,特殊地理環境決定着我區城市與農村、南部與北部的發展差距,也決定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差距難以縮小和消除。

2、經濟承載能力制約。渝北由原江北縣嬗變而來。渝北在歷史上一直是農業大縣,工業和城市不發達。渝北城市發育於1985年龍溪開發,轉折於1992年兩路城南建設,加速於2000年北部新區設立。渝北現代工業起步於1998年科技產業園區,加速於爾後設立的空港工業園區、兩路工業園區。雖然現在城市發展和產業支撐已取得不菲成績,但要帶動1300多平方公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農村,尤如小馬拉大車,效果可想而知。特殊的發展基礎只能繼承,不能逾越。有限的經濟承載能力,逼迫我們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只能選擇實事求是循序漸進,不能不顧條件操之過急。

3、體制政策障礙。一是城鄉户籍管理制度缺陷。我國現行的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分別管理以及行政審批的户籍制度,把人口與土地、人口與地方組織的關係固定化,阻斷了人口遷徙的效率途徑,成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大發展的重要障礙。同時,這種户籍制度人為地分出了兩個世襲的種羣,户口不同,待遇就不同,讓農民難以享受真正的國民待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在制度設計上,實行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用地分別治理,沒有形成統一協調的土地市場,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不能進入工業和城市土地市場,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嚴重侵蝕農民土地利益。此外,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盤活土地存在諸多政策障礙。三是投入體制未完全理順。公共財政對農村生產建設的投入太分散,投資效益不高。尚未建立起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自覺投入和鉅額投入的引導機制。四是行政管理體制城鄉分割。適應城鄉二元結構管理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設立和管理也逐步形成了農口管農、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這種管理模式導致城鄉規劃難以統一和銜接,各級各口資金難以集中打捆使用,城市產業與基礎設施難以向農村延伸,等等。

4、三農弱勢本質。農村地域廣闊,產業和居住分散,缺少吸引聚集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必備優勢。在勢不可擋的城鎮化進程中,優勢資源自動流向最能發揮其作用的城市。在這種狀況下,相對於高速發展的城市,農村發展相對滯後就在所難免。農業受自然條件和市場規律雙重作用,相對於二、三產業,始終屬於弱質產業。農民受生產生活環境影響,從總體上看,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難以與時尚的市民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始終屬社會中的弱勢羣體。三農的弱勢本質,決定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三農上。

三、對渝北統籌城鄉發展的工作建議

渝北小城區大農村,是重慶二元經濟結構的典型表現和市情縮影。區委決定把渝北建設成為xx市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定位準確,意義重大,切實可行。為此,對我區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準確把握統籌內涵,防止步入認識誤區

統籌城鄉發展,是指以城鄉一體化為最終目標,把全區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打破城鄉界限,統一規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共繁榮。要準確把握統籌城鄉發展內涵,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以解決三農問題為重點,消除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政策等障礙。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城鄉協作,優勢互補,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的目標。二是必須跳出城鄉分割、兩大系統封閉運行的傳統思維,走出片面強調立足三農抓三農 和跳出三農抓三農的認識誤區,自覺把立足三農抓三農和跳出三農抓三農結合起來,既重視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也重視激活三農自身要素,創造 三農發展內在動力。三是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社會工程,決不能只停留在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的對口支援上,應從體制政策和規劃入手,建立起城鄉統籌發展的長效機制。四是統籌城鄉發展,並非簡單消除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本質是城鄉通盤考慮,統一規劃,全面推進,協調發展。事實上,要在短期內消除歷史上形成的城鄉差別,將幾十年形成的城鄉居民差異一筆勾銷是不現實的。

(二)界定統籌原則,明晰工作指向

統籌城鄉發展,在工作上應遵循若干原則,最基本的大體有三條。

1、從區情實際出發,鑄造渝北特色原則。統籌城鄉發展,全國全市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許多經驗值得我們ѧϰ和借鑑。渝北屬於重慶主城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大區,地理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等都非常特殊,只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徑和辦法,才能鑄造出渝北版統籌城鄉發展模式,打造出xx市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

2、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到位原則。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歷史性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也是現實的緊要工作,必須抓緊做實。為此,既要謀劃長遠,精心制定xx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綱要及其配套的各項子規劃;同時也要立足當前,及時啟動xx區統籌城鄉發展實施方案,爭取早日突破,儘快見效。

3、全面統籌,重點突破,務求實效原則。統籌城鄉發展,涉及城鄉各個領域,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系統安排,全面統籌。由於區級政府權力、財力、精力所限,在特定階段全面推進不太可能,因而只能選擇最有條件解決好的問題加以突破,才能收到實效。從渝北近期看,擬選擇農民就業轉移和居住轉移、城鄉社會保障、城鄉投入保障、土地流轉和行政管理體制等制度創新上突破為宜。

(三)明確歷史任務,鎖定長遠目標

統籌城鄉發展,從長遠和根本的角度看,必須解決好五大統籌、五大制度和五大網絡問題。

1、實現五大統籌。一是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科學規劃是依法行政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就是要一張規劃藍圖管到底。當前,應按照綜合性、科學性、創造性、示範性的總體要求,抓緊編制或修編統一的xx區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和居民新村建設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等規劃。二是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加強各種資源和要素的統籌,引導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創造城鄉之間的經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三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產業佈局和農村二、三產業合理分工,形成銜接緊密的產業鏈條和城鄉三次產業聯動發展新格局。四是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在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的基礎上,加快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設施全面向農村延伸。五是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按照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要求,加快教育、衞生、文化、科技等向農村傾斜發展步伐。

2、創新五大制度。一是創新户籍管理制度。適應經濟大發展,人口大遷徙,佈局大調整的總體趨勢,改革現行户籍管理制度,暢通人口遷徙的效率途徑,建立起城鄉統一、遷徙自由、以身份證管理為中心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創新土地流轉制度。在自願、依法、有償基礎上,建立起資產入股、量化到人、合股經營、按股分紅等土地流轉新機制。三是創新投融資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投入辦法。組建農村發展等投融資公司,支持發展農民互助銀行,鼓勵金融機構貸款向農村傾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三農。四是創新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城鄉統籌的低保、養老保險、醫療等為重點的社會保障機制和教育、衞生、文化、科技、信息為重點的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新機制。五是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按照城鄉統籌要求,調整政府部門職能,改革城鄉各管一段和職能交叉重疊體制,走出一條城鄉通管、精幹高效的行政管理路子。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進一步減少鎮街管理事項,規範鎮街管理行為。

3、建設五大網絡。統籌城鄉發展,要重點建設城鄉交通網、城鄉信息網、城鄉市場網、公共服務網、城鄉安全網。

(四)理清總體思路,定位指導思想

統籌城鄉發展,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長江上游空港強區和率先在重慶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完善城鄉總體規劃為先導,以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新機制為切入點,以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改革投融資體制為突破口,以做大做強城市經濟,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居住轉移為載體,早日形成 體制統一、規劃統籌、資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構築起城鄉一體化的城鎮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設施形態、生態環境和社會文明,城鄉差別、南北差距縮小,xx市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

(五)細化運作措施,紮實推進統籌

統籌城鄉發展,關鍵在運作,成敗在落實。必須立足現實,制定周密可行的實施方案,並認真加以實施。

1、細化改革措施,強力推進綜合改革。當前,首要的任務是對那些在統籌城鄉發展中不合時宜的政策法規進行全面清理,並且按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務求實效的原則,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果斷地廢除舊體制舊政策,以開拓創新的氣魄和智慧建立起符合渝北實際的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機制新政策。當前,面對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兩大核心改革,我們更要精密設計,精心運作,強勢突破,造福渝北。

2、細化發展措施,不斷增強統籌城鄉發展的承載能力。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城鎮化帶動戰略和都市農業發展戰略,千方百計地做強城鄉工業,做大城鎮規模,做精都市農業,讓產業支撐和城鎮發展共同撐起渝北城鄉統籌發展的藍天。

3、細化活動載體,努力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重點突破。根據需要和可能,可擇機啟動項目帶動工程、農民轉移工程、投入保障工程、土地流轉工程。通過實施這些工程,切實解決項目哪裏找、地向誰去要、人往何處去、錢從哪裏來等瓶頸問題,為今後統籌城鄉發展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4、細化試點措施,以點帶面積極穩妥推進。要抓緊策劃並及時進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轉、農民就業轉移和居住轉移等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後迅速在面上推行。

5、細化組織領導措施,切實加強對統籌城鄉發展工作領導。在堅持一把手親自抓統籌城鄉發展基礎上,應注意統籌區級班子領導力量,建立重點工作區級領導負責制,讓工作壓力層層傳遞到基層,從而高效推動各項工作。在區級領導和區級部門繼續聯繫鄉鎮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街道、企業與鎮,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區級醫療衞生機構與農村衞生院對口幫扶長效動力機制。

【第2篇】城鄉環境整治情況調研報告

城鄉環境整治情況調研報告

20xx年9月,筆者與部分區人大代表,會同區農辦、建設規劃分局、環保分局、水利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我區城鄉環境整治情況,先後到全區各街道辦事處部分村居進行了座談調研,並實地察看了葭沚老城區、章安街道的三橫村、山門村、回浦村,前所街道的妥橋村、六聯村、新殿村、前所村,三甲街道的海明村、飛龍村、高閘村,洪家街道的後高橋村,下陳街道的胡田村,省道83線、洪三路的公路兩旁,海門河、椒北的百里大河等。從座談、視察瞭解的情況看,我區城鄉環境整治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採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

一、我區城鄉環境整治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區政府在城鄉環境整治工作中,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認真實施河道疏浚和保潔、工業廢水治理和城區污水截流,並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城鄉環境一體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區政府把環境整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來抓,連續五年將該項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內容之一。先後投入10多億元,加大環保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成投用日供氣2500噸的熱電廠、日處理污水5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公司、日處置危險固廢10噸的工業固廢處置中心和垃圾焚燒工程,完成了外沙路、疏港大道、楓南東路等道路建設和管線埋設,建成佔地150畝的二期垃圾填埋場。

(二)認真實施河道疏浚和保潔。一是自20xx年開始,區政府就成立了河道疏浚整治的組織機構,並下發《關於印發_____市_____區河道疏浚整治五年規劃及實施意見的通知》,作出全面開展河道疏浚整治的決定,分年度對全區河道進行整治。20xx年至今,共完成河道砌石25.6公里,河道疏浚373.8公里。二是為改善城區水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區政府又實施了城區清水河道工程,共建4座橡膠壩。通過調控橡膠壩以提高城區河道水位,有效地攔截上游和外圍的污水。三是建立了河道長效保潔機制,組建保潔隊伍,全區有專職保潔人員150多人,投入河道保潔船隻50多艘。

(三)工農業廢水治理和城區污水截流工作明顯。一是自20xx年底開始,為了徹底整治水環境污染,區政府封堵關閉了巖頭、外沙化工園區的入河、入海23個排污口,結束了化工污水直排的歷史。二是狠抓工業廢水的整治,今年列入整治的企業883家,已完成492家整治任務。三是在農業面源污染整治中,政府也將在年內對核心區規模化家畜禽養殖場一律予以關閉。四是緊密結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改廁工作,目前,全區有8個村已完成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四)以新農村建設(十百工程)為抓手,積極推進城鄉環境一體化建設。區政府為切實解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採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一是以城區積極開展的“多城同創”活動為載體,以治理“亂、髒”為抓手,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容美化和秩序整治工作。二是在農村深入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和鄉村康莊工程,積極推進了佈局優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四旁綠化、河道淨化、衞生潔化、住宅美化和服務強化工作,現在全區已建成132個整治合格村和11個全面小康示範村。一大批雜、亂、差的舊村莊變成了錯落有序的社區。三是在完善城區垃圾集中處理的基礎上,工作重心下移,大力推進農村垃圾集中處理。自20xx年開始,區政府以“村村清”工程為抓手,不斷完善村一級硬件設施,投入了4l萬元,解決農村硬件設施滯後問題,垃圾中轉站初具規模,除大陳鎮外,全區各辦事處都建成了1座以上的垃圾中轉站。到20xx年底,全區共有272個行政村建成了固定垃圾收集點3431個,購置移動垃圾收集筒3525只,配置垃圾收集車458輛,衞生保潔人員543人,農村垃圾收集網絡基本建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區政府雖然在城鄉環境整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廣大人民羣眾的要求和整治的目標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城鄉環境整治宣傳力度不夠,思想認識不夠到位。雖然區政府出台了城鄉環境整治的實施方案,並列入街道年度考核。但在具體工作中,做表面文章的多,檢查抓落實的少,下級應付上級檢查的多,經常性抓的少。據瞭解,這項工作有多個部門管,街道有三個副主任管,管理上存在體制問題,沒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概括起來有三論現象:一是難抓論。部分街道、村幹部有畏難情緒,認為當前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工作困難重重,沒有擴面提升的必要。二是唯錢論。少數領導幹部認為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資金,產生“等、靠、要”的消極工作態度。三是無關論。部分羣眾衞生意識、環保意識淡簿,認為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是政府行為,與己無關。

(二)資金投入不足。一是區財政投入不足。雖然區政府在資金安排上已向新農村建設傾斜,但由於原 有基礎設施薄弱,與實際需求相比資金缺口較大。二是街道財政不敢投入。由於垃圾運輸成本高,“街道中轉”環節難以正常運行。三是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據瞭解,全區275個行政村中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萬元的達29個村,5萬元以下的達一半。因此,經濟困難的一些村根本無法配備衞生保潔人員。有些困難村的幹部説政府也在錦上添花,富裕村的衞生相對搞得好一點,政府有補、有獎,卻沒有真正幫助困難村走出困境。四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資金投入額度大,多數村治理環境積極性不高。

(三)環境衞生建設死角較多,工業、建築垃圾無人管理。一是環衞設施不健全。全區現有6座農村垃圾中轉站,基本上是以街道行政區域為單位進行布點,造成一些行政村垃圾收集清運路程過遠,從而影響中轉站收集率。二是許多地方保潔服務範圍僅限於村莊建成區,村與村之間、道路沿線、河道水面等區域垃圾往往無人清理,有些村民偏把垃圾倒入河道,堵塞河道流通。三是企業垃圾處置不明確,特別是工業垃圾、建築垃圾、化工垃圾等處置終端沒有真正建立。有些企業就地焚燒,偷倒、亂倒垃圾,造成了空氣、環境的嚴重污染,被徵地、待開發的地塊變成為垃圾的“收容所”。四是三甲的小冶煉沒有根本解決和治理,節能減排工作進展困難;台電的5支煙囱排放的煙塵隨風灑落城區南北,據測試,二氧化硫嚴重超標。

(四)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一是污水處理不徹底。城區雖然連續幾年實施了污水截流,但_____主城區核心區塊14.6公里的河道有500多個各種排污管道,特別是海門河沿線仍有多家重點單位排污嚴重,城區原有排污管網未能與污水主幹銜接,雨污合流,污水直排。工業企業治污進度相當緩慢,僅永寧河就有193家企業污水直排。區政府為加快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整治進度發了通知,到20xx年9月為止,還有300餘家企業未達標。二是農村改廁後,基礎設施和硬件設施未跟上,造成生活污水直排。羣眾反映葭沚城區露天糞坑已處理掉,但只建了1個公共廁所,該老城區人口和外來人口共有4萬餘人共爭1個廁所,導致糞便亂倒,直排河道。三是由於温嶺等地地質沉降,造成我區河道蓄水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河水自淨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五)長效管理機制不健全。一是存在城鄉二元分割現象,在管理上完全把城區與農村分開來。缺乏統一規劃,在資金投入、項目實施、部門力量整合上也缺乏統籌兼顧,城鄉一體的整治局面沒有形成。二是存在突擊性整治,各地還沒有把環境衞生整治當成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整治工作僅停留在應付的層面上。三是長效監管力度和執法力度不夠,存在着罰款了事的現象,且區農辦力量有限,僅靠它一家很難解決問題。

(六)公路兩旁亂搭、亂建現象嚴重。全區範圍內公路沿線的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普遍,83線公路兩邊現象尤為典型,有損市容市貌,嚴重地影響了_____作為_____市主城區的形象。

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明確整治目標。搞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提升_____城市品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長期複雜的任務。區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為官一方,為民造福”的理念,提高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期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要加強水法、環保法等相關法律宣傳,努力提高市民環保意識,形成人人愛護衞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氛圍。根據我區實際情況,每年都要有治理環境衞生的目標,並逐年安排工作計劃

(二)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突出工作重點,建立長效機制。政府要切實抓好城鄉環境的綜合整治,建立高效的城鄉環境整治管理協調機構,重大問題以聯席會議的方式加以解決。有關部門應按照職責分工發揮職能作用,街道應認真負責,確保城鄉環境整治取得實效。要統籌兼顧,科學編制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規劃。

(三)加強監管力度,依法實行整治。環保部門要加大對污染源特別是工業污染源的監管力度,對紡織、印染、砂洗、電鍍、小冶煉、農業面源等區域性污染問題,提出專項整治計劃。要明確企業垃圾處置辦法,有關部門抓緊制訂城鄉、企業、單位的環衞收費標準,避免造成收取衞生費變成亂收費,減輕財政負擔。

(四)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是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當前農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作進展緩慢,絕大多數農村的生活污水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達標排放,導致農村河道水質惡化。區政府應合理規劃,抓緊出台農村污水處理的方案。

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是一項艱鉅而繁重的任務,要立足當前,放眼未來,把經濟發展與環境衞生綜合整治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改善人居環境,達到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第3篇】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的調研報告

你們的有關於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的調研報告都寫好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的調研報告,歡迎閲讀!

隨着老齡化浪潮洶湧而來,城鄉居民的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和緊迫。但由於南寨鎮鎮大人多,要真正把養老保險管理好,將需要下很大功夫。於是,我針對南寨鎮養老保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南寨鎮位於xx縣城以東北方向6公里處,轄20個行政村,6451户,25086人,享有中國刺繡之鄉美譽。三合村在2022年7月份開始實施新農保制度,2022年其他各村養老保險工作才全面推行。截至目前,全鎮參保15312人,綜合參保率達到93.1%,其中繳費11800 人,待遇享受3754人,待遇享受率基本達到100%,但是在工作開展中經常出現一些漏報、錯報等問題,直接影響工作質量。

二、調研方法:入户調研、問卷調研、電話抽查調研

三、問題歸納

通過調查問卷、電話抽查、以及入户走訪多重方法調研,對羣眾反映的問題進行了歸納:

(一)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力度有待加強。通過這次走訪和調查問卷彙總,我瞭解到全南寨鎮養老保險政策制度知曉率只有95%,還有5%的人對政策不太瞭解,並對養老保險制度懷有一定的質疑態度。

(二)村級服務工作人員水平有待提高。通過調查瞭解我鎮真正有協管員的只有10個村,其他10個村都有文書代勞,但是文書大多年齡偏大,又不懂電腦,對養老保險的有些工作完成起來有點力不存心。

(三)基層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夠細緻。在今年享受待遇申報過程中,就有3個遲報現象當事人直接反映到鎮上。我直接打電話到村上進行調查,據瞭解到是村上專管人員不操心,沒給羣眾把政策講清而造成失誤的。同時,今年還在核對個人信息賬户時,有5個村核對出個人賬户信息好多處都不正確。這足以使我感到有點擔心,如若長期這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可信度在哪裏?

四、問題分析與討論

針對上面這些問題,我進行了針對性調查分析,其中有以下幾方面:

調查0xx年4月21日,我打電話給陳家槽村村文書和史家坪文書,瞭解他們的養老保險工作情況及問題。陳家槽村和史家坪文書都説他們的學歷有限,又不會電腦,養老保險工作量大,並且好多工作要在電腦上幹。自己是有心而力不足,並且他們村黨員幹部都沒有會電腦的,大多時間找打字部做,多多少少肯定會有失誤。如果可能,希望能給他們村配個協管員,最起碼就減少我們工作量了,也就會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我打電話一個管理養老保險多年的勞動保障協管員高玲,讓她談談自己的情況及感受。她説:從2022年開始,她就開始在朝陽這個大村幹協管員,覺得業務上基本沒什麼大問題,但是覺得養老險在體制上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像參加企業保險的和我們這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能不能同時享受呢?羣眾不時來問她:她也每個準信,不知如何回答?還如今年在核對個人賬户信息時,她就覺得有點惱火,每年養老保險徵收完,自己不但把票據和繳費資料是對了又對,並且在鎮上交票時,和系統數據也是對了又對,但是為什麼在今年繳費信息進行核對過程中仍有很多錯誤信息。我希望:你能問題把這個好好向上級反映反映看是什麼問題?於是,我便詢問管養老保險業務多年的趙文,他告訴我:這個系統確實有些問題,會丟數據。他們當時做系統時,也把村上主管養老保險的叫來,挨個訂正的。這讓我感到有點不可思議!我就不相信,只要我們當時把工作做細緻了,怎麼會出問題呢?

中午14:30 左右,我在正在大廳辦公,縣農保中心打來電話説:南寨村一個人,到農保中心去冒領喪葬費。讓我查是什麼原因?據調查,他父親已去逝好好幾個多了,村上給他通知,可他自作聰明以為不去銷户就可以繼續領,村上等過了2個月不見他銷户就報了死亡。就這小小一件事情,反映出很多問題。説到底還是我們沒把政策真正宣傳到位引起的。還如,在今年4月份年審過程中發現,全鎮50名死亡者,其中有35名在冒領養老金,據瞭解都是村級管理鬆散的傑作。

資料2 在2022年5月21日 我依次對鄧家塬、南寨、堯頭、千塬等4個村的勞動保障協管員工作情況進行入户調查。他們都是專職人員,但參保率一直不高。據我瞭解他們每年都很努力,真的該做也做的不該做的也做了,參保率就是提不高。到底是宣傳力度不夠還是村民的參保意識真的很差,這也值得我們深思。我同時對這幾個村的未參保人員進行電話抽查,其中抽查的50名當中,有15名政策他們知道,但是自己現在年齡還小離交夠15年早着哩,家中也沒人享受不願意參保。其他都説準備今年開始參保,原先他們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有點質疑。這一句句樸實的話,給我一種無形的壓力,也給我前進的動力。

四、意見及建見

這反映的一些列問題,我覺得我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加強管理,讓養老保險這項惠民真正惠及於民。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參保率。新農保工作事關農村羣眾的切身利益,既是一項民生工程,又是各級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集中體現。縣鄉政府和各相關部門都相對比較重視。再加我鎮鎮大人多,參保率本身也不高,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是不可省略的環節。可經常組織已享受養老保險金羣眾現身説法,採取集中發放等形式,營造氛圍,大造輿論,充分調動未參保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 要我保轉變為我要保。

(二)強化內部管理,確保運行順暢。要進一步健全內部管理機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錢。要強化考核機制,對村級工作人員進行獎優罰劣,增強工作責任,提高工作水平。要逐步完善工作流程,確保保費收繳、資料管理、養老金髮放各個環節規範有序,運轉順暢。要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嚴格執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有關制度,

(三)細化工作措施,提高服務質量。隨着農民羣眾對新農保工作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參保人數的逐步增多,工作量將進一步加大,對服務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堅持服務至上的工作理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工作作風,帶着感情服務羣眾。根據工作需要,配齊配好縣農保中心領導班子,充實工作力量,開通信息化網絡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縣財政要足額安排縣農保管理經辦機構業務經費,確保工作正常運轉。逐步提高鄉村協管員待遇,加強技能培訓,造就一支務實創新、廉潔高效的新農保工作隊伍。結合我鎮實際,因地制宜設立網點,堅持開展經常性服務,儘量方便參保對象。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全心全意為羣眾搞好服務。

結語:總之,要幹好南寨鎮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就必須加大宣傳、強加措施、落實責任、明確制度、嚴加管理,只有這樣這項政策才可能真正惠及於民。

【第4篇】市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對策思考調研報告

社會救助體系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貧困羣體基本生活,維護困難羣眾基本生活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首先,社會救助體系是實現國民個體小康的制度保證。社會救助通過不同救助水平的制度設計,使不同層次的救助需要都能得到正常滿足。因此,要在社會經濟發展到整體小康的同時,實現居民個體小康,就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其次,社會救助體系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措施。社會救助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市場分配中不能兼顧公平的缺陷進行彌補,解決那些在市場經濟中得不到基本收入的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再次,社會救助體系是提高社會成員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可以為一部分缺乏自我保障的社會成員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保障,為他們保持和增強身體素質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社會成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賴於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這些都有助於增強社會成員的安全感和對社會的信心,有助於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

建立社會救助體系是在傳統的社會救濟基礎上,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提出的。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已建立和實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災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農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制度也正在積極推進。隨着社會救助單項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工作進入了制度體系建設的新階段。

本文擬結合××市社會救助工作的開展和實施情況,對進一步完善××市社會救助體系作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社會救助工作在××市的發展現狀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全面建立。××市自1998年建立和實施城市低保制度以來,經過提高保障標準,擴大保障範圍,基本做到應保盡保,月保障人數保持在××─××萬人之間,佔全市非農人口的××─××。到××年底,×年累計支出保障金××萬元,人均補差××元。這項制度的建立,把“三無對象”、下崗失業人員和臨時性生活困難人員等城市生活困難羣眾全部納入了低保,為社會穩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後一道“安全網”。

(二)城市社會救助範圍不斷拓展。為進一步解決城市困難居民就醫、取暖、就學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市政府相關部門,制定了面向城市低保對象家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是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根據承受能力,免收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雜費;公辦高中和公辦職業學校根據承受能力,減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雜費;逐步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即:免雜費和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全市公辦高中擇校生收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行減、免、緩的辦法。二是在住房方面,制定了《××市廉租住房管理暫行辦法》,市政府通過投資建廉租住房、購買、租賃舊房等措施,為城市特困居民提供住房救助。凡低保對象家庭人均住房面積達不到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的,都可以申請廉租房救助。三是在取暖方面,對集中供暖的低保家庭,每平方米每月減免××元的取暖費。這些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低保家庭的生活壓力。

(三)農村社會救助工作穩步發展。一是建立了災情監控和救災探視制度,全面掌握了農村困難羣眾生活動態,及時撥付救災資金,妥善安排了災民生活,有效地解決災區“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困難,實現了“四有三不”的救災工作目標。二是全市建成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管理中心×個,接收中心×個,接收工作站××個,接收工作點××個,基本上形成了“四級管理、三級接收”的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網絡,在扶貧濟困送温暖和抗震救災捐助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努力解決農村困難羣眾基本生活問題。全市五保供養對象××人,其中集中供養的××人,分散供養的××人。去年年底,享受農村低保的村民為××户、××人,佔農業總人口的××,年發放保障金××萬元,保障了農村特困羣體的基本生活。

(四)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起步良好。20__年8月,國務院《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開始實施,按照國務院要求,轉變收容遣送制度以後建立起來的,把原來強制性的收容遣送改為了關愛性救助管理,突出了自願受助、無償救助的原則,對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進行了救助。××年多來,××市救助站共接待××名申請救助人員,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名求助對象實施了救助。

二、××市社會救助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有限的救助與貧困人口生活需求增加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從××市情況看,一方面,貧困羣體的生活水平確實低下,生活困難的程度在加劇。很多城市貧困家庭用於食品消費的支出比例很大,而且營養水平低下,衣着和日用品簡陋,住房條件差,困難家庭最怕過“三關”(生病關、孩子輟學關、年節關),並把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據××市民政局20__年5月的調查,在城市有__個低保對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貧,__名60歲以上老人未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其基本生活和醫療問題沒有保障,低保家庭中__名孩子上學困難,__户低保家庭住房達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在農村,有__萬户共__萬困難羣眾無錢看病,__萬個家庭、__萬人住房困難,__萬户困難家庭中的__萬餘名子女上學困難,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衣食更無法保障。另一方面,現行的城鄉救助政策主要是針對絕對貧困設計的。以城市低保為例,__年全市實際給予低保對象的月人均補助金額只有__元,僅相當於當年全市城鎮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__;每月每人__元的低保標準僅相當於當年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__。這種救助標準明顯的存在保障範圍和項目有限,保障標準偏低,補助金額過低的問題,部分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難。

(二)貧困人口增加,救助制度不完善,社會救助壓力增大。××市城鎮貧困人口的主要構成是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涉及到的家庭人口近××萬人。農村經濟發展環境脆弱,隨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部分已經擺脱貧困的農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貧,農村相對貧困人口也會增加,社會救助任務十分繁重。同時,由於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會救助制度不完善,具體執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對象確定難的問題。由於居民家庭收入無法準確確定,低保對象確定比較難,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對象界定也比較難。還有部分流浪乞討人員把乞討作為謀生、致富手段,不願接受救助,給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壓力。

(三)經濟發展不平衡,救助資金投入不

足,制約着社會救助工作的進展。××市處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特徵明顯,城中各區之間、城區與郊縣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特別是農村,縣鄉村投入救助的資金嚴重不足,主要依靠省市救災款維持,社會救助工作舉步維艱。×個縣區農村低保標準差距較大,最高的每年每人××元,最低的××元;農村低保覆蓋面全市平均僅為××,最高的區縣××,最低的只有××,遠遠低於全市農村××的貧困人口比例。農村五保供養制度也由於資金無法保障,農村敬老院院舍和設施簡陋陳舊,集體供養水平很低,實際需要供養的人數遠高於各級認定的人數,五保對象看病難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由於各級財政資金難以落實而遲遲不能實施,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權益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

三、進一步完善××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若干對策

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市經濟發展落後,貧困人口面相對較大,社會救助工作任務繁重,建立社會救助體系應當立足現實,創造性開展工作。針對××市社會救助工作開展現狀,筆者認為在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上,應當遵循“單項突破、系統完善,點上突破、面上擴展”的思路,就是要根據困難羣眾不同方面和層次的需求,先建立單項制度,再銜接整合各單項制度,逐步形成互聯、互動、互補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社會救助的整體效果。應根據各區縣經濟承受能力,在條件具備的地方率先建立社會救助體系,帶動全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的穩步發展。

在當前情況下,建立××市社會救助體系,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健全完善五項救助制度,維護好睏難羣眾和弱勢羣體的基本生活權益

1、健全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新時期社會救助制度的基礎,只有建立和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擴大社會救助工作的覆蓋面,促進社會救助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一是應進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在保障對象方面,既不能把其他社會保障制度所應解決困難的對象都納入最低生活保障,也不能把其他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入圍的有生活困難的對象遺漏掉。應儘快研究解決城市低保與其他各項保障制度的銜接配合問題。在工作落實上,要堅持張榜公佈、羣眾監督、審核審批制度,實施分類施保,繼續總結完善各項工作制度,研究解決居民家庭收入核算這個難題,提高動態管理水平。二是建立健全農村低保制度。應改革現行的農村社會救助辦法,建立統一的農村低保制度,“五保供養”對象和優撫對象在全額享受農村低保待遇的同時給予定額補助。各區縣必須制定合理的農村低保標準,把所有農村困難羣眾納入保障範圍。要結合農村税費改革,改變保障資金籌集辦法,低保資金以縣為主、省市補助、共同負擔,促進農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實施。

2、健全完善自然災害緊急救援制度。應系統加強災害信息的蒐集和評估機制的建設。在各級普及救災預案,推廣救災演練,健全救災物資儲備系統和探索建立緊急救助條件下的物資調度系統,完善救災資金的調度體制和管理髮放機制,使救災資金能夠充分地發揮救助作用。加強災害救助的綜合協調機制建設和救災裝備建設,使災害救助形成合力,全面提高災害的緊急救援能力,使受災羣眾及時得到救助。

3、改革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現行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顯然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加以改革。首先應明確並強化政府的責任,改變五保供養的責任主體,把過去“依靠集體、依靠羣眾、開展社會互助互濟和扶持生產自救,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的指導思想,轉變為“政府救濟、社會互助”,強調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對農村這部分最貧窮、最弱勢、最無助的羣體進行救助。其次,要把改革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與建立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統籌考慮,把五保户優先納入農村低保和農村醫療救助範圍。鑑於當前××市農村社會救助工作現狀,在條件合適的縣區,鼓勵率先推進農村低保制度,切實保障五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有困難的縣區,可以考慮把部分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納入城市低保。

4、積極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特困羣體沒錢看病、看不起病是當前的一大社會問題。造成貧困人口就醫難的首要原因是經濟上的貧困,第二個原因是醫療體制改革不到位,大部分貧困人口沒有被醫療保險覆蓋的條件,健康資源配置不合理,大大降低了貧困人口對健康服務資源的可得性和可及性,他們的醫療問題只能依靠醫療救助來解決。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主要應當是對因患大病重病,醫療費支出過大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困難人員提供醫藥費補助和醫療照顧的階段性救助措施。建立醫療救助應當建立專項救助資金,通過補助、減免費用的方式,實行城鄉一體化救助。應加強調查研究,按照先建立制度,逐步實施的原則,積極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

5、加強和改進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制度。由收容遣送制度改為社會救助管理,使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的對象、內容、形式、辦法發生了質的變化。應當按照國務院和民政部要求,積極轉變工作方式,切實抓好救助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要依據新《辦法》和《細則》的規定,抓緊修訂和完善救助管理各項制度,建立健全對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的運行機制。應進一步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研究制定緊急事故應急預案,提高對緊急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逐步建立起新的救助管理工作良性運作機制,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城市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

(二)儘快制定完善三項救助配套政策,提高對困難羣體的救助標準

一是建立教育救助政策。目前,××市中國小校對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實行學雜費部分減免措施,但覆蓋面小、減免數額有限,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困難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建立城鄉一體的教育救助制度顯得尤為重要。教育救助應當由政府出錢,給需要救助的中國小生交納學雜費,而不應由學校來減免。教育救助在標準上應當城鄉有別,以便與現行的城鄉中國小生學雜費收費標準有差別相對應。同時,對困難家庭子女考入高等院校學習的,政府應一次性給予一定數額的入學補助,確保困難家庭子女能夠上得起大學,不再出現含辛茹苦考入大學的困難家庭子女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的現象。

二是建立住房救助政策。建立這項政策的核心主要是由政府承擔住房市場與居民支付能力之間的差額,解決部分城鄉困難羣眾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可以採取提供租金補貼或以低廉租金配租的方式進行。目前××市已經制定了有關政策,通過提供廉租住房,解決城市貧困居民住房困難的問題,應當繼續完善,開闢多種渠道,加緊實施住房救助。同時,對農村貧困羣眾住房困難的問題也要研究,可採取資金補助、減免相關費用的辦法,幫助他們解決住房困難。

三是制定就業援助政策。鼓勵貧困人員生產自救,是與社會救助體系相配套的重要措施和政策。在貧困人口中,絕大多數是身體健康、智力健全、有勞動能力的,只要政府能夠

幫他們一把,就可以使他們擺脱困境,回到基本生活水平以上。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鼓勵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應制定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進一步強化免費職業培訓、建立勞動力市場、在自謀職業時提供各種優先、便利和税費優惠、政府開發公益性崗位、購買就業崗位、發展社區服務業等工作,積極為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提供幫助。農村應當通過廣泛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產業化進程,最大限度吸納和消化剩餘勞動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繼續抓好扶貧開發,減免困難羣眾各種税費,幫助困難農民解決生活問題。

(三)建立健全兩項救助保障機制,保證救助體系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一是建立完善社會救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根據××市情況,社會救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應當是:縱向上,以分級負責、市縣(區)為主、基層落實為特徵;橫向上:以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為特點。可考慮成立××市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計劃協調社會救助工作,建立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基層落實、社會參與的救助工作機制,和自上而下一致的管理運行機制。社會救助運行機制應當以法制化、社會化、信息化為特徵。當前,應着重解決好社會救助管理體制不健全,特別是城市基層和農村的救助管理組織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後,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

二是建立科學、合理和穩定的社會救助資金投入機制。應確立政府的財政保障的主體地位,各級政府的財政必須確保最基本的“兜底”資金。在中央和省上給予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救助資金分級負擔的原則,各級財政都要按實際需要的一定比例和規定列支救助資金,建立專户管理、封閉運行、使用安全的資金投入和管理制度。部分經濟水平較差的縣區、鄉鎮,市級財政可給予適當補助,確保農村救助資金的需要。積極開闢社會資金籌集渠道,進一步規範接受捐贈、募集資金的管理使用,充分發揮慈善總會、福利彩票籌集資金的輔助作用,堅決制止其他社會組織進行的不規範的募捐活動,為社會救助籌集更多的社會資金。

【第5篇】城鄉一體化的調研報告範文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一體化就是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城鄉經濟社會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l.產業與城市化發展嚴重失調、空間佈局過於分散,城市功能輻射弱;2.政策體制差異太大;3.資金短缺,農村金融服務體制不健全;4.社會階層結構和城鄉人口比例失調;5.農村與城市基礎設施差別太大; 6.農村居民整體綜合素質較低;7.生產力水平不高。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對策

根據我區當前的實際,要加快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應着手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三)打破城鄉封鎖,加強建立城鄉平等的制度體系創新。制度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針對我區的現狀,應當從以下幾方面着手:l.建設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打破城鄉分割的現狀。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勞動力市場、資源配量、國民收入分配和金融體制、醫療衞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國民待遇平等的政策。2.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統一進行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等規劃工作,統一進行要素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近期應特別重點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統一管理城鄉就業,加速勞動力的流通,為其他要素的流動提供人力保證。3.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城鄉人口流動的制度保障,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相關制度改革,提高城鄉向勞動、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的流動的自由度,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4.創新和改革城鄉土地管理制度,要積極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訂符合規劃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以及農村住宅登記交易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的流轉、有償調劑和有償退出,制訂符合實際的新型土地徵用補償辦法。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培育,引導城市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開發效益。5.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工業生產和行業管理體系。廢除修訂傳統體制下妨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制度、法規、條例和政策,使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發展軌道。

(四)依靠科技和技術創新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加強優良品種、水產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等農業科技研究,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政府要引導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第6篇】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盤活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強縣戰略,是我縣教育發展的宏觀戰略決策。近日結合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和調研主題,經深入全縣城鄉各中國小進行調查,並在認真分析我縣城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我縣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現狀分析

(一)全縣教育佈局概況

全縣幅員面積5678平方公里,轄6鎮兩鄉,82個行政村,216個自然屯,總人口24萬,其中農業人口10.7萬。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6所,其中獨立國中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完全國小11所,村級學校52所。在校學生17,108人,其中國中5,933人,國小11,175人。現有教職工2135人。全縣中國小校舍總面積15.1萬平方米,國小、國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縣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全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鄉義務教育得到了明顯提高。一是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維修、改建、擴建校舍63所、10.3萬平方米。全縣中國小d級危房全部消除,b、c級危房低於10%。10所國中有8所為樓房,11所完全國小有7所為樓房。二是農村學校佈局得到適度調整。採取撤、並、擴、建,聯等形勢,撤併中國小校38所、村級下伸點39個,佔學校總數的27.9%,全縣學校總數由原來的136所減少到76所。三是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大。新建多媒體教室15個,新增計算機480台,中國小生機比達到20:1。部分學校還實現了寬帶上網,教育現代化水平居全市農村上游。先後建成省一類學校3所,市一類學校7所、市綠色學校5所、市校園文化先進學校2所。四是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96.8%,本科率達到24.5%,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專科率為42.5%。培養了國家級優秀教師3人,省、市級優秀教師340人;省、市級學科骨幹27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6人。五是辦學質量穩中有提升。xx年,全縣國小入學率為99.8%;國中入學率為98.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1.5%;國小畢業率100%,國中畢業率99.5%。全縣國小畢業水平測試雙科合格率達到97.4%,國中畢業水平測試各科合格率達到87.6%。

二、當前我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問題

我縣城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鞏固“普九”成果的標準也在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人民羣眾對教育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不斷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對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於教育經費增長速度的相對緩慢,我縣教育資源短缺以及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性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制約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體化步伐。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長,但仍不能滿足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需要。農村生均公用經費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現代化程度越高,其運行及維護的成本也越高;隨着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實踐活動日趨豐富,學校開支增大;物價指數上漲。國家,省撥公用經費投入確實做到了逐年增長,但每所學校一年僅取暖費一項就幾乎佔去經費的50%,農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國小、國中的生均公用經費與學校實際需要仍有較大差距,無法滿足學校正常運轉,跟不上高位均衡發展現狀的需要,導致了學校硬件普遍“不硬”,農村中、國小雖然硬件設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但受公用經費高位增長的影響,普遍存在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中、國小圖書室、實驗室、電腦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級國小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桌子、一塊黑板的原始階段,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跟不上辦學條件改善步伐。

(二)城鎮學校班級“超載”嚴重。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隨着羣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強烈,加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免除,學生擇校現象增多,造成城區學校辦學壓力過大,出現大班額。目前,我縣鎮內3所國小及2所國中均存在大班額現象。其中第一國小平均班額59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實驗國小平均班額63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國中平均班額為54人,最大班額62人,最小班額41人。超過教育部頒發的每班上限標準近1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調整任務艱鉅。目前,全縣共有60所農村國小、311個班、6464名學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佔農村國小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佔農村國小的45%。以濃河鎮為例:17所村級國小、733名學生,校均43人,平均班額11.3人。其中有11所學校平均班額不到7人。最少的一個村級國小僅有3名學生。類似情況大多數鄉鎮普遍存在。隨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狀況急劇變化,全縣農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學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來越多,原來較大的村小變成了教學點,甚至出現了“空殼校”。由於村小普遍規模過小、生源不足,且分佈不均衡,導致了農村辦學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資源浪費較大。要完成農村國小的科學佈局,壓力很大。

(四)農村師資整體力量薄弱。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得不到及時的充實,青黃不接的現象較為嚴重。全縣40歲以上的教師佔教師總數的66.3%,其中45歲以上的教師佔48.6%。從總體上看,農村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比城區教師大。二是學科比例失調。“小科目”專任教師不同程度缺乏,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缺乏,面臨着難以開齊科目、開足課時的困難。三是教師地域分佈不合理。多數鄉鎮受學生人數減少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超編現象,而偏遠山區優秀教師又相對缺乏,部分教師多是“民轉公”,其綜合素質跟現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顯。

上述現象的存在,體現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種現象,使我縣農村中國小教育與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不相適應,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實處,嚴重影響着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設進程。

三、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實現城鄉教育教育一體化是建設教育強縣的必然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一體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加快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步伐,努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必須加快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要加大利用國家,省、市投入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資金的力度,按照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一次規劃與突出重點分層推進相結合的原則,適度調整中國小布局,建設規模適度、設施完備的農村中國小校。學校撤併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聽取民情,反映民意,條件成熟一所撤併一所,努力解決學校規模過小,班額、學生過小問題。力爭到xx年完成濃河、鳳山、三站3個鄉鎮33所中國小校調整。2022年完成清河、富林2個鄉鎮19所中國小調整。2022年完成祥順、烏鴉泡、xx鎮3個鄉鎮18所中國小調整。基本實現全縣農村義務教育佈局科學合理,學校功能完善的目標要求。

(二)促進交流,加快實施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工程。發揮縣內國中、國小優質教育資源多的優勢,實施名校帶弱校、帶農校工程,縣內國中和國小分別輻射一個片區,從硬件、師資、管理等方面向所轄片區國中和國小實施扶持,部分教師實行雙向交流、定期輪換;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一一結隊掛鈎,聯動發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和擔任領導職務,建立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輪崗、中心校教師到村小輪崗制度。通過名校輸出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幹部和優秀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提高農校、弱校的辦學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結合我縣現狀,目前可以通過“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農校”三種模式,藉助名校的資源優勢發展農村學校、改造薄弱學校、扶持新建學校,以名校帶動的方式,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行“小班化”試點工作,逐步破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吸引外來人口來我縣購房入學。

(三)統籌社會力量,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幫困助學工程。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統籌社會力量,組建“xx縣教育發展基金會”,實施“幫困助學工程”。切實保證每一個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城鄉貧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縣、鎮兩級政府設立“幫困助學”專項資金,不斷擴大全縣接受“兩免一補”的學生範圍。

(四)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實施農村優質師資建設工程。

整合城鄉師資力量,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認真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逐步推行師德誠信卡制度,家訪制度,將教師的師德表現作為聘用和確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支(送)教下鄉、集中培訓、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與農村教師結隊等多種形式,儘快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重點解決農村教師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等問題。整合教師繼續教育資源,強化骨幹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學歷水平、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城鄉教師專業發展的均衡化。

(五)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學校為龍頭,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為主體,按照“整體規劃、先行試點、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抓好“基本運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個關鍵環節,積極推進遠程教育的實施。逐步實現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具備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和閉路電視系統,建立中國小校園網,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通過寬帶接入實現“校校通”。使遠教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第7篇】關於重慶市城鄉統籌發展的調研報告

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並且將它放在“五個統籌”之首。四年過去了全國人民仍然在探索着城鄉統籌的發展道路。時至2022年6月7日,批准重慶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希望重慶能給中國開創一條城鄉統籌發展的道路。有人説重慶就是中國的縮影,一個“大城市”+“大農村”縮影。的確是的,3100萬人口中,農村人口仍佔73.6%;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4:1,大於全國和西部的城鄉落差;都市區,渝西區和三峽庫區三大區域人均gdp之比為3:1.6:1,大於全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的落差。城鄉二元化問題如此的嚴重,完全就是一箇中國的縮影。試驗區成立伊始,各方對重慶寄予厚望,希望這個試驗區的改革能給中國尋出一條解決城鄉二元化問題的出路。時至一月餘過去了,試驗改革啟動了沒有?有何進展?有何創新?帶着疑問,我們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一行人踏上了前往重慶的調研征程。

根據重慶市發改委規劃,重慶將從公共財政體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農村市場體制,行政體制等6個方面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所以我們選擇了重慶市委黨校,重慶市外經貿局,美心集團,銅梁縣民政局,銅梁縣養老院,重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白市驛鎮清河示範村,白市驛鎮花圃實驗基地,南岸區政府,南岸區新合醫療結算中心,社區衞生醫院等地方作為調研地點。並通過實地參觀,座談,諮詢,與羣眾交談,查看相關文件資料等方式進行調研,並主要是運用了理論研究與實際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一.驚喜

經過為期一週的調研,筆者認為重慶至少在以下這幾方面做出了較快的發展,有效的改革或是有益的創新。 2.城鄉區域功能建設。重慶在推進城鄉空間一體化進程中,區域功能和發展方向明確,東部都市區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領先發展;西部新城區以拓展發展空間加速城市化進程為重點,加快建設。對城鄉一體化重點區域進行科學佈局,統籌編制楊謝石黃都市區,華巖新城區,九龍園區,西彭園區,白市驛花卉示範區“五大片區”規劃。

我們參觀了號稱“農村建設試點”,“都市後花園”的白市驛鎮。成為全市統籌城鄉發展試點鎮的這個契機使得白市驛鎮發展很快,積極搭建着產業發展載體。大力發展農村工業,推進農村工業的集約化和集羣化發展。突出發展特色生態高效農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爭創一批特色品牌,不斷壯大花卉苗木,名優水果等優勢產業規模。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村綜合生產能力,積極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加強農村市場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引導特色農產品進入商社集團所屬超市。白市驛成功審創了一個白市驛國家級花卉苗木示範區,引入重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大力建設花卉城和農科城,着力搭建現代農業產業載體。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生態旅遊休閒業,巴渝風情園,陶然居,天賜温泉等一批重點項目。(農家樂)周君記火鍋食品工業園被確定為全市首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參觀時還不到週末,但是農家樂度假村裏的熱鬧景象以足以證明都市後花園的魅力,顯示着這個原本遠離城區的地方將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度假人羣,越來越多的財富也將隨着人流的到來而來到這裏,都市後花園影響日益擴大。 3.企業參與的公共設施建設。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裏提供公共設施服務,那是政府的責任,似乎與企業無關。就算企業建立一些公共設施也只是在自己公司附近,以吸引顧客為目的。重慶出現的美心洋人街似乎打破了這種慣例。美心洋人街面積4萬平方米,由美心集團出資6億人民幣打造。集小吃街、酒吧街、遊樂園、休閒公園、歐洲風情園等功能為一體。進入美心洋人街好像走進了一座神祕美麗的童話王國,充滿着異國情調。還有以清明上河圖以題材建成的宋朝小鎮。多元文化彙集,讓人飽覽眾相,大開眼界。是一個讓市民們休閒娛樂,特別是小孩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的好地方。在洋人街消費很便宜,吃一個小碗涼麪才一元錢。不過最重要的是洋人街風景區是完全免門票的!這很重要,因為這意味着即便是身無分文的窮人也可以來觀光遊覽,旅遊不再是隻有富人才能擁有的享受。窮人經濟學似乎在企業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回饋社會,造福社會的完好典範。而且企業也更加名聲大震,贏得了好聲譽,人們心中都記住了這個能給人們帶來福利的好企業。對於政府,企業和市民來説這是一件共贏的事情,修建公園不再只是政府的負擔,企業贏得聲譽,市民獲得福利,政府贏得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無奈

城鄉統籌,做為一個世界級的難題,確實並不是那麼好解決的。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也聽到看到了許多的無奈。

銅梁縣民政局局長的無奈:雖然我們盡了力,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銅梁縣財政收入不多,我們的社會保障還是不夠,離市區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南岸區政府的無奈:有很多農民農轉非以後,就拿着政府補給的錢開始閒着,遊手好閒,不去工作,如何勸説這部分人去工作,是我們的一大難題…

行路難,行路難!城鄉二元發展這是一個在世界上延續了多年的難題,中國國情特殊,要實現城鄉統籌,改革任務非常艱鉅,改革任重道遠。重慶亦是如此!諸多的問題擺在重慶政府和重慶市民的面前,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等待着所有人的努力。

結束了為期一週的調研,我們感慨良深。不過正如《關於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致社會各界的一封信》中所寫“面對這樣一個世界級的難題,我們既不能坐等中央優惠政策的照顧,也不能依靠中央部門資金項目的支持,唯有直面挑戰,在統籌城鄉的體制和制度上攻堅。”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重慶城市繁華的建設和交通,農村欣欣向榮的生產勞作,醫療保障的進步,產業的飛速發展,市長向全世界公佈的納策郵箱…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重慶的活力和希望。希望重慶不負眾望,走出一條城鄉統籌發展的創新之路。

【第8篇】關於我區城鄉統籌發展工作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舉措,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緊緊圍繞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在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社會發展、維護穩定等方面,堅持城鄉統籌,有力地推進了我區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到XX年底,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億元,增長15.3%,人均達到19999元;財政總收入10628萬元,增長21.2%,人均為662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增長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增長20.2%;農民人均純收入4736元,增長18.6%;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3.7平方米。

我區城鄉統籌發展工作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最近,結合區上實踐科學發展觀學習,採取實際調研和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深入瞭解我區城鄉統籌發展狀況和存在問題。現就調研情況,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我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現狀

(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1、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今年以來,按照“現代農業看楊凌”的目標規劃,區政府把發展現代農業確定為我區產業發展重點,啟動了以“五個萬”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工程。先後分四次組織幹部羣眾800多人赴山東壽光等地學習現代農業發展先進經驗,制定實施了《楊陵區促進標準化生產園設施農業發展(試行)辦法》《楊陵無公害農產品實施方案》,推動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和無公害產品認證。

抽調21名單位領導,處級領導任工作組組長,組成設施農業和小麥良種、20萬頭生豬基地、萬頭奶肉牛基地和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建設等五個包抓組,督促和推進“五個萬”建設工程。截止目前,設施農業大棚完成2274座牆體建設,中棚246畝。苗木花卉基地引進企業3家,高酸蘋果項目完成投資150萬元,栽植樹苗12萬株,中華紅葉楊項目栽植樹苗1.3萬株,育苗10萬株。20萬頭生豬基地已完成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正在進行一期200畝豬舍建設。萬頭奶肉牛養殖基地完成了圍牆圈砌和道路、高壓線路等規劃。

今年設施農業2550座大棚的建設,單就此項給農民轉移性投入達到5000多萬元。隨着設施農業、生豬、奶肉牛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的建成,涉農企業的介入帶動,使我區農民收入將在今後一段時期有穩定、可持續增長的保證。初步測算,農業園區的全面建成,使農民從事此項生產人均收入達到XX元左右。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工業化進程。

按照工業富區戰略,規劃建設了城北工業園區、城東物流園和城西住宅區。目前,入駐園區企業51個,建成投產企業35個,正在建設16個,有入駐意向5個;城西住宅區內西農大16萬平方米的職工住宅、種子公司舊址開發和柳林馬場職工住宅等項目已啟動,其他房地產開發企業已有意向投入。確定招商局、工業園區辦、物流園、創業園、中小企業局等5個單位為招商專業團隊,走出去請進來,加大招商力度,目前招商洽談積極活躍。XX年確定10大在建工業項目,建立區級領導聯繫點,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促使其抓緊建設,儘快投產達效。

3、開展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解決好農民問題,特別是農民的素質提高、轉移就業和收入增長。區人勞社保局等相關工作部門,結合我區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積極開展設施農業種植技術培訓、失地農民就業再就業培訓及創業培訓等。從XX年開始累計開展創業培訓、技能培訓3654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0223人。XX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768.8元,比上年增長33.8%。

(二)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1、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

區政府高度重視項目策劃包裝和資金爭取工作,結合我區實際,緊抓國家實施民生工程、災後重建、擴大內需等投資方向和重點,多次赴省進京,多方聯繫,各部門及時跟進,項目爭取工作取得很大進展。XX年以來,共爭取到位項目資金近4億元,實施項目200多個,其中XX年爭取項目資金1.7億元,創歷史新高。這些項目的實施推進,為我區城鄉統籌發展奠定了基礎。

2、強化項目建設和管理,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和進度。

每年年初,區政府在充分考慮我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項目建設計劃,並實行項目包抓責任制,落實項目管理責任單位和包抓領導,建立健全了項目建設月統計和考核制度。定期對計劃內項目進展及民生、災後重建等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項目按計劃順利實施。XX年我區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6億多元,XX年計劃投資8.8億元。制定了《楊陵區財政性投資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規範了項目的立項審批、招投標、資金管理、竣工驗收、資產移交等程序,確保項目建設進度和質量。

3、積極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

實施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按照城區東擴西移的戰略規劃,先後改造拓寬了康樂路、西農路、公園路、后稷路等主幹道路,啟動實施梁氏窯、徐西灣八組、李台村等城中村改造工程,建成2.58萬平方米的李台鄉農民新村和3.96萬平方米的梁氏窯村民住宅小區,建成了后稷、鄉園、金鑫、銀鑫、書香名邸等一批居民小區,新建、改建了梁氏窯建材、蔬菜果品批發等專業市場和銀鑫商貿中心、國貿購物中心等商貿區,建成了公園路休閒廣場,市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佈局更加合理,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里,城市綠化率達到40%以上,並順利通過國家衞生區和省級文明城區創建驗收。

實施農村道路硬化工程。截至XX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287公里,其中近三年完成公路建設110公里,完成投資6850萬元。XX年,加大揉谷鄉道路建設力度,計劃建設道路26公里。XX年實施官村等村街道硬化15.8公里。XX年計劃實施揉谷鄉村莊街道和崔西溝環村路24公里,目前完成街道硬化1258米。

實施安全飲水、小型農田水利和基本農田整理工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解決了58個村,7.4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安全飲水人口占總人口85.6%。新打機井53眼,維修機井90多眼,增加灌溉面積3萬多畝,建設良種基地0.9畝。XX年啟動實施了揉谷鄉光明村飲水安全工程和新集、陵灣等5個村的農田水利工程。

推進新農村示範村公益區建設。XX-XX年共實施了23個村以“六室一中心”為主要內容的公益區建設,完成建築面積3.57萬平方米,補助資金220萬元。XX年,結合農村社區建設,計劃完成20個村的建設任務,目前已完成了村莊和建設地點的確定工作。

實施農村環境衞生治理。近年來,累計建成農村户用沼氣池6361口,佔全區農户總數的33.8%。XX年啟動揉谷鄉户用沼氣池建設工程,目前已建成主體35座。實施衞生改廁1萬多口,完成投資530多萬元。在村莊、道路兩旁栽植綠化樹苗1萬多株,摺合綠化面積1600畝。積極推行環境衞生城鄉一體化長效管理機制,農村環境衞生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三)統籌城鄉社會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和保障水平。

1、教育文化設施明顯改善。

統籌城鄉教育事業,促進教育資源向城鎮轉移。全面實施農村合校並點工作,農村中國小由原來的47所調整到現在的26所。今年啟動揉谷鄉合校並點工作。積極實施農村衞生新校園建設工程,建成“新農村衞生新校園”18所。全面推行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逐步理順了“以區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實行教師工資、津貼由區財政統發,建立健全了“保工資、保安全、保運轉”農村教育保障機制,推行中國小校長聘任制,加大教師培訓、職務選聘等力度,提高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培訓合格率達到100%,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標準。

積極參與教育強區創建活動,實施楊陵中學標準化建設改造,建設綜合試驗樓、學生餐廳及學生公寓樓等,截止目前,綜合實驗樓已主體封頂,學生餐廳建設接近尾聲,累計完成投資900多萬元。完成了邰城中學整體遷建,積極籌備職教中心遷建項目,確定了區幼兒園搬遷改造方案,近日即將啟動實施。XX年我區順利通過國家“兩基”達標驗收,區電教中心標準化建設和李台鄉、大寨鄉、楊村鄉教育強鄉鎮創建工作先後通過了省級驗收。

積極實施危漏校舍改造工程,累計投資650萬元,完成了姚安中學綜合實驗樓、西大寨中學及國小教學樓建設。災後重建工程,首批李台中心國小已完成教學樓主體工程,第二批大寨中心國小已經完成了地質勘察、平面規劃、立項批覆等工作,目前正在進行圖紙設計。

文化體育設施明顯改善。XX年以來,累計投資400多萬元,完成“兩館一中心”建設,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廣場40個,建成農家書屋17個。落實了揉谷鄉15個農民體育健身廣場和10個農家書屋建設任務。

2、醫療衞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積極實施衞生計生三級網絡建設。在原楊村、李台衞生院的基礎上改擴建,成立了楊陵區醫院和楊陵區中醫醫院。新建、改建完成了李台鄉、楊村鄉衞生院,五泉鎮、大寨鄉、揉谷鄉衞生院新建擴建工程已爭取到國家項目資金支持,投資計劃已下達,正在積極籌備建設。啟動村級衞生室規範化建設,XX年計劃完成60%的村衞生室,XX年全面完成。完成了區計生服務中心綜合服務樓,五泉、大寨和李台鄉計生服務站和20個村的計生服務室建設,累計完成投資700多萬元。投資272萬元,建成楊陵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XX年計劃將原計生服務站進行改建成立區婦幼保健院,逐步使我區衞生服務水平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強。

3、社會保障能力明顯加強。

積極實施城鄉醫療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除揉谷鄉參合率為81%以外,其餘鄉鎮及街道辦參合率均達到98%。XX年區政府將結合實際,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簡化報銷程序,保證農民羣眾得到更多實惠。全區城鎮居民應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67萬人,截止XX年底,登記參保人數1.4萬人,繳費9150人,籌集醫保資金130多萬元。從 XX年5月1日起,啟動實施了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補助。

加大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實施力度。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專户,對失地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補助、醫療補助、學歷教育補助、養老補助和喪葬補助。截止目前,為2795人失地農民發放社保補助資金310多萬元。

提高救助保障能力和標準。實施社會福利中心建設項目,投資400萬元,建成2660平方米,可容納100多名五保户入住的區敬老院;投資300多萬元,建設2330平方米的兒童福利院,目前完成大樓主體工程建設;計劃投資150萬元,啟動救助管理站建設。XX年開始,城市低保標準從200元提高到了220元,農村低保標準從1000元提高到了1100元,全區共納入城鄉低保對象近900户2200多人。XX年開始,五保標準從原來的1660元/年提高到了2200元/年。

對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教材費和雜費。XX年開始啟動貧困生補助項目,共計資助學生65人,發放資助款項33萬多元。

加強計劃生育管理,擴大補助獎勵資金髮放,XX年以來,全區共發放計生補助獎勵資金60多萬元,對11754名農村已婚育齡婦女免費進行了健康檢查。

二、存在的問題

1、缺乏總體規劃指導。

我區城鄉統籌發展工作規劃制定比較欠缺,普遍存在只注重眼前工作和具體項目的實施,沒有很好地做長遠打算,致使各部門對城鄉統籌發展工作方向、框架和思路認識不清,工作安排不夠科學合理,造成反覆和浪費,進而影響總體工作進程。

2、工業化程度不夠高。

城鄉統籌發展要實現以工促農,就要求當地工業發展達到一定水平,而我區現有工業普遍規模較小,並且多為涉農企業,科技含量相對較低,吸納就業和增加利税的能力和水平有限。

3、涉農資金投入尚有缺口。

近年來,我區雖然高度重視項目資金爭取工作,並且取得實效,但要充分發揮自身在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領域的優勢,擴大示範效應,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實現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尚需巨大的資金投入,資金缺口依然較大。

4、政策、體制不夠完善。

社會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的步伐緩慢,農村綜合改革進展不大,如村改居、農村户籍改城鎮户籍,多是名改實不改,農民真正意義地變為市民還受到土地、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問題的制約和困擾。企業及個體工商户養老、醫療保險參保情況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區經濟發展速度和城鎮化進程。個別職能部門觀念相對落後,工作職能和服務範圍沒有真正落實到支持服務農村,促進城鎮化建設中。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全面推進城鄉發展工作,必須把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產業發展作為主要任務,做好一下幾方面工作:

1、做好統籌城鄉規劃制定工作。

2、統籌城鄉產業發展。

3、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4、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

5、統籌城鄉社會保障。

6、統籌城鄉勞動就業。

具體實施好以下“十大工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工作。

1、工業集聚工程

2、“一村一品”工程

3、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工程

4、城鄉環境整治工程

5、農村社區建設工程

6、人口轉移工程

7、公共服務提升工程

8、平安和諧工程

9、社會保障建設工程

10、中心城市建設工程

【第9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調研報告範文及寫法

關於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調研報告範文及寫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下面就是本站範文網為您精心整理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調研報告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到您。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調研報告範文

xxx部門: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是一項統籌城鄉發展、保障羣眾利益、維護社會和諧的惠民工程。我市在新農保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於20xx年7月開始實施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截止20xx年10月,全市居民應保人數為136萬人(其中新農保應保人數為132.6萬人,城居保應保人數為3.4萬人),已參保129.3萬人(其中新農保127.3萬人,城居保2萬人),參保率達95%,為32萬60週歲以上參保對象發放養老金,發放率達100%。經過努力我市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已從養兒防老時代進入到制度養老時代。但跟一些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為進一步做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提高城鄉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市政協組成課題組深入有關縣(市、區)和市直部門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組織,形成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把它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來抓,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直23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市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市、區)政府也相應成立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領導小組,並結合實際制定了實施辦法和工作方案,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態勢。

(二)主動作為,增強保障。

各縣(市、區)主動作為,基本實現了機構、人員、經費、設施四個到位。各縣(市、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全省各級農保經辦機構編制問題的補充通知》(閩委編辦[2022]16號)精神,普遍增加縣、鄉農保經辦機構的人員編制。長汀、武平、漳平、永定等縣市特事特辦,縮短招聘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全市縣級新農保經辦機構工作人員新增編制45人,新增鄉鎮新農保經辦人員133人。同時,確保農保經辦工作經費和必要條件,為新農保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了人、財、物保障。

(三)加強培訓,優化服務。

為了提高新增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市農保中心及時組織業務統計和信息系統軟件應用、檔案管理培訓。各縣(市、區)經辦機構一方面選派業務骨幹參加省、市舉辦的業務培訓,另一方面對縣、鄉、村三級經辦人員進行政策和業務培訓,培訓了一批懂政策會辦事的工作人員,真正做到送政策上門,送服務到家。

(四)注重宣傳,營造氛圍。

各縣(市、區)都能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各種媒體,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宣傳新農保政策。利用户外大型廣告牌、宣傳欄、橫幅標語進行宣傳;印製宣傳材料、宣傳年畫、發送短信息;在節假日期間開展諮詢活動,擺攤設點、編排文藝節目;通過電視滾動播放相關政策;發揮村幹部、黨員示範作用,帶頭參保,利用黨員遠程教育平台進行政策宣傳;各地舉辦基礎養老金髮放儀式,讓居民感受到實惠;召開了新聞發佈會、組織

了在線訪談、答記者問及記者追蹤等。同時,針對農民疑問多的家庭聯動機制政策專門在閩西日報、龍巖電視等媒體專欄進行宣傳和解釋答疑,有效地擴大了影響,為參保繳費奠定了基礎。

(五)建立機制,紮實推進。

1.完善政策體系框架,建立激勵機制。各縣(市、區)在執行中央、省補助政策的基礎上,普遍制定了激勵機制。武平對特困羣體,在新農保政策規定為其代繳不低於50%最低標準養老保險費基礎上,再補貼50%,實現政府全額補貼。上杭、長汀對特困羣體再補貼10%,減輕特困羣體繳費壓力。上杭、永定對農村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和計生對象中的手術併發症人員,縣政府為其代繳100元最低標準養老保險費。

2.做好合作金融機構的選擇,建立服務機制。根據省政府及省人社廳有關政策規定,我市制定出台了《關於選擇新農保合作金融機構有關問題的通知》及《補充通知》(巖新農[2022]3、5號),各縣(市、區)認真貫徹,達到了公平競爭,便民服務的良好效果。據統計,全市 1813個村(居),安裝便利服務機具1731台,開通使用率達90%以上。

3.提高居民保險待遇。為提高我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今年5月市政府辦印發了《關於調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的指導意見》(龍政辦〔2022〕118號),除廈門外,我市在全省設區市率先全面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待遇從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70元,並建立長繳多得激勵機制和喪葬金補助制度。各縣(市、區)認真貫徹,除武平、連城正在擬定提高保障標準外,其他縣(市、區)都已提高到70元,並建立了相應

的長繳多得、多繳多得和喪葬金補助制度。

(六)強化責任,注重督查。

各縣(市、區)黨委政府把城鄉居民保險工作列入年度對鄉鎮、街道(辦事處)績效管理考核的內容,與各鄉(鎮)簽訂責任狀。上杭、新羅、長汀、永定還建立了成員單位與鄉鎮聯繫掛鈎制度,協助鄉鎮做好工作。此外,各縣還制定了不同獎懲措施對這項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督查。連城把新農保繳費參保率與年終財政分成掛鈎;武平、永定對宣傳效果差、措施不得力、工作進展慢參保率不達標的鄉(鎮)、村責任人予以全縣通報批評,並取消當年評先、評優資格;永定、漳平對排位後幾位的鄉鎮,縣(市)領導進行約談,限期整改;長汀將各鄉(鎮)每天的參保繳費進度編髮短信進行通報;新羅將各鄉鎮的進度製作成紅、黃、綠色圖標每週進行通報。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人數多、人員分佈廣,工作極具長期性、複雜性。我市在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養老金待遇偏低。

社會保險的保障水平是以滿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為標準,除了福利國家其社會保障水平相對比較高外,大多數國家是以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為依據決定的。20xx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234元,參保對象年人均領取養老金840元(每月70元),僅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2%。

(二)宣傳不夠到位,參保和續保工作有待加強。

許多居民對政策只是一知半解,有的還產生了一些誤解誤讀的情況。比如,實行家庭聯動機制被許多子女認為自己交的錢是為了讓父母領到養老金;年輕時不繳費,等到60歲時直接領取養老金;繳費標準每年只能繳100元等等。同時,對繳費不足15年的補繳政策以及養老金領取的當年仍需繳費的政策也一知半解,直接影響覆蓋面和續保率,目前城鄉居民還有5%未參保,特別是41%的城鎮居民未落實,20xx年已參保的居民中,有28%出現斷保。

(三)服務工作相對滯後。

隨着養老保險的服務對象從城鎮向基層和農村延伸,數量眾多、分佈廣泛、流動頻繁,且民眾對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日趨多層次、人性化,要求相關制度銜接順暢、相關服務方便快捷等,而我市的管理平台建設與形勢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跨區域、流動人口的養老保障亟待銜接,基層服務網點還需加快建設,工作人員還需進一步充實,目前一個工作人員要承擔3萬人的保險任務。

(四)集體補助難度較大。

國發[2022]32號、閩政[2022]26號明確規定,基金籌集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要求有條件的村集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從我市情況看,農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村財投入拮据,空殼村數量多,比例大,20xx年除上杭縣集體補助到位205.2萬外,其他縣(市、區)的集體補助難以落實。

三、進一步做好我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基層機構建設。

新政策能否落實好,關鍵在於基層對政策的落實情況,為此,必須加強基層落實能力建設。一是統籌縣、鄉、村保障工作力量,整合各類資源,明確責任目標,按工作量儘量配齊縣、鄉(鎮)、村(社區)的經辦人員,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對基層工作人員多進行培訓,提高基層經辦人員的工作能力;三是增加基層機構經費投入,建議對基本保障經費作制度性安排落實,確保工作正常運行所需。四是解決社區、行政村協理員報酬低(每人每月僅100元補貼)等問題,以保證業務有人經辦、有錢經辦、有條件經辦。

(二)加強宣傳引導。

一是要提高宣傳的針對性,特別要針對城鄉居民情況複雜,入户宣傳調查難的特點,在宣傳方式、宣傳內容、宣傳時機、宣傳對象上應有所側重,宣傳材料要簡明扼要、便於理解,宣傳方式要喜聞樂見、通俗易懂,重點要宣傳參加城鄉居民保的優惠政策,把政府補貼、補助的賬算清楚,讓羣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二是要加大宣傳經費投入,保證宣傳工作正常開展,對經濟較困難的鄉鎮,各縣(市、區)要給予專項宣傳經費保障。

(三)建立聯動機制。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涉及部門多,聯繫面廣,建立一個長效的聯動機制非常重要。建議由人社部門牽頭,相關的各部門安排專門人員負責做好職能範圍的工作,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銜接、聯繫,定期召開各部門負責人交換意見會,及時研究

處理有關的問題和具體工作,使養老保險工作能高效率、高質量推進。

(四)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

一是加快推進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移民搬遷後期扶持、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五保供養、社會優撫、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制度的配套銜接。在制度銜接方面,應確保銜接的方便、快捷和注意銜接的公平性,銜接中應避免出現轉換保障不公平現象,儘可能地遵重參保人的意願、滿足參保人的要求。二是加快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系統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信息系統的有效整合,即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納入社會保障整體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與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通過網絡系統化管理,使經辦更方便快捷、準確率更高,從而有效避免重複參保、重複開户、重複領取待遇等問題和養老保險基金的流失,確保相關統計數據準確無誤。

(五)嚴格堅持自願參保繳費原則,避免出現強制參保繳費現象。

城鄉居民參保的根本原則是自願參保,但在下達任務時,往往習慣於提出一些指標要求,在執行中為了完成指標有可能造成強制參保、繳費現象發生,這不僅違背了施行新政策的初衷,還會給政策的推進實施帶來負面影響。不應過於看重參保率,一些地方的參保率低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比如外出務工人員多且聯繫不上、中青年人員相對較多(該類人員參保積極性相對低)

等。參保率只是一個參考指標,重要的是看羣眾對新政策的理解程度如何,羣眾對政策的實施是否積極擁護,有沒有意見,參保人員有沒有後悔,有沒有得到實惠。

(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和鞏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我市現行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除上杭外仍處於二元狀態,不利於制度的覆蓋、保險關係轉移、基金管理、信息系統管理,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不相適應。建議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加快解決好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統一繳費標準、統一繳費檔次、補助標準、統一發放標準的有關問題,努力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二是堅持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作為保民生、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來抓。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對參保人員尤其是特殊羣體的補貼標準,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每年按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幅度或財政收入增長幅度提高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補貼,讓保障對象更好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市裏對各縣(市 、區)的工作情況和財政補貼情況進行年度考評,並將考評情況向社會公佈,接受城鄉居民監督。三是為滿足部分具有較高繳費能力羣眾的需求,建議在原有繳費檔次的基礎上增加更高繳費檔次(如每年可繳2000元或1500元),以適應不同人羣的需要,在整體上提高保障水平。

(七)切實加強基金管理,確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人社部門要切實履行城鄉居民社保基金的監督職責,加強制

度建設,制定完善城鄉居民社保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範業務程序,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對基金的籌集、上解、劃撥、發放進行監控和定期檢查,並定期公佈城鄉居民社保基金籌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加強社會監督。財政、監察、審計部門要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嚴禁擠佔挪用,確保基金安全完整。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調研報告寫法

考察歷史事實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通常是用於對某一歷史現象或某一歷史事件進行重新調查,用確鑿的事實,揭示歷史真相,作出正確的評價,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如為平反歷史冤假錯案所寫的調研報告,就屬於這種調研報告格式。這類調研報告格式的政策性和針對性較強,反映的事件往往也比較複雜。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上,正文的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事實的本來面目;二是被歪曲的情況;三是糾正和處理的意見。在這類調研報告格式在寫作時,事實真相與被歪曲的情況相矛盾的地方,尤其要敍述清楚,要説明事實被歪曲的原因和有關的責任者。寫處理意見時,態度要明確,辦法要具體。如果問題正在處理和解決中,就要把進展情況寫出來;如果尚有阻力,就要把問題尖鋭地提出來,敦促有關部門儘快予以解決。

研究探討性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主要用於研究探討某項政策或工作,以統一認識,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也可以用於在作出某項決策之前,進行可行性調研,這類調研報告格式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和論證性。這類調研報告的寫作雖然取材廣泛,但總是針對某個現實問題,或者緊緊圍繞黨委與政府的中心工作展開,通過研究和分析大量系統的材料,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有時還要與不同的意見展開商榷和爭鳴。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上,標題大多數採用直述主旨的方式,當然也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作標題,如《打開寶島的金鑰匙在那裏?關於海南島開發建設的調查》,這種標題,如果運用得當,既可以準確反映主旨,又能對讀者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其前言,一般是提出要探討、解決的問題及研究此問題的意義。如果對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則要把各方面的主張擺出來。研討性調研報告格式提出的往往是新觀點、新見解,所以在主體中,不僅事實材料要充足有力,而且還要進行充分的論證,必要時,還應對不正確的意見進行批駁。這就要求對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上,把立論和駁論有機結合起來。但不管是立論,還是駁論,都要以事實材料為基礎,切記不要偏離到抽象或空洞的理論證明上去。此外,由於調研報告的目的是探討解決問題,所以應採取平和的、商榷的語氣,切忌冷嘲熱諷。這類調研報告上,結束語可採取歸納全文,強調主旨的方法,也可以採用提出需要進一步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來結尾。

調研報告格式調查附記

調查附記又稱為調查後記,雖然也是一種文體,但沒有獨立性,在調研報告格式上,它依附於原件而存在。在有些情況下,如果知情者所提供的材料比較具體實在,並能充分説明問題,這時便以原件為主,在原件後附上調查附記或後記,起證明情況的作用。一般調研報告的格式附記都比較簡短,在寫法上,往往首先是對原件所反映的問題表示明確的看法,並説明經過調查,原件完全屬實或基本屬實等。接着可以就其中某一關鍵問題作補充説明或有所強調。必要時也可以指出當事人或單位目前的認識和行動。由於原件所反映的問題,有可能與事件的發展情況不同,可能已圓滿解決,或正在解決,或尚未着手解決,因此,調研報告格式上,附記的結束語應針對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寫法。

【第10篇】市城鄉低保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為了瞭解我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簡稱“城鄉低保”)建立和工作開展情況,促進中央關於保增長、保民生、保發展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根據市政協的工作計劃,從10月下旬起,市政協就我市城鄉低保工作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赴各縣(市、區),召開了由當地民政部門和部分鄉鎮、街道分管民政工作領導、民政助理、村委會幹部以及部分低保對象參加的座談會10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城鄉低保工作基本情況

(一)低保工作有規可依,規範化水平逐步提高

1999年國務院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後,自治區相繼出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辦法》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市人民政府於2月出台了《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玉林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多年來,各縣(市、區)民政部門下功夫抓低保規範化建設,在低保的申請、審核和審批上認真按照中央、自治區和市的有關規定辦理,總體取得較好成效。城市低保工作比較規範,農村低保工作規範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二)低保標準逐步提高,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城市低保工作方面,從1997年啟動,補助水平從開始時月人均25元逐步提高到目前150元,保障人數從開始時5千多人擴大到目前5萬多人,1-10月發放低保金7432.61萬元,城市低保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農村低保工作方面,從10月份開始實施,當時保障人數約6萬人,補助水平為月人均15元左右。按中央和自治區的要求實行擴面後,到10月份,全市有農村低保對象22.72萬人,佔農村人口4.09%,1-10月發放低保金10309.2萬元,月人均補助為45.6元。城鄉低保的實施,為改善城鄉貧困羣眾的生活狀況,維護社會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市城鄉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認識有差距

有的領導對低保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到位,認為低保和整個社會救助工作是花錢工程,不出政績,只求最低限度維持而不願過多投入財政資金,沒有像抓財税、穩定、計生工作那樣予以重視,城鄉低保政策宣傳發動力度不夠,社會影響面不大。有的地方把低保看作是吃國家“大鍋飯”,抱着“不吃白不吃”的心理,對低保申請對象不認真審核把關,明知不符合條件,也出具虛假收入證明。有的人存在不勞而獲的想法,採取隱瞞家庭收入、分户居住等手段鑽低保政策的空子和管理上的漏洞,想方設法爭吃低保。

(二)配套資金缺口大

根據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桂政辦發〔〕85號文件規定,縣級財政按20%-30%配套城市低保資金。,全市城市低保年發放低保金為8953萬元,按20%比例全市縣級需配套近萬元,但實際預算配套不足800萬元。根據自治區政府桂政發〔〕2號文件規定,市、縣財政需按33.3%配套農村低保資金。,全市農村低保年發放低保金為12286萬元,全市需配套4054萬元,但實際列入預算只有2522萬元。由於地方財力有限,我市除市本級、玉州區、北流市低保資金配套較好外,其餘均不能按比例足額配套,造成城鄉低保資金缺口,一些應保對象不能及時納入低保範圍,也無法按標準及時足額發放低保金。有一個縣,上級下撥該縣城市低保資金700多萬元已全部發放完,到9月底,全縣城市低保資金缺口130多萬元;農村低保資金需配套718.2萬元,預算安排只有374萬元。

(三)工作不夠規範

1、存在“人情保”等違規現象。部分基層工作人員因人情關係等原因,沒有按照低保標準認真核實,草率估算,隨意填報,將個別不屬於低保對象的家庭確定為低保對象。一些村沒有組織人員評議低保户資格,而由支書或者主任直接指定,“人情保”、“關係保”、“保人不保户”、“家庭共同成員分户申請”等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2、羣眾監督制度沒有落到實處。在實際操作中,對部分低保對象的納入,特別是入户調查、民主評議及張榜公佈等環節,沒有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執行,影響了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

3、存在重入保輕退保現象。貧困户列入低保,脱貧後退出低保比較少。自推行低保政策以來,退出低保的人,除個別死亡的和極少數由於羣眾舉報退出的外,幾乎沒有其他退出人員。

(四)低保準入把關難度大

目前我市民政部門採用“家庭人均收入”的辦法來確定低保對象,由於目前城市居民就業的多樣性和隱蔽性,申報低保對象的收入情況很難掌握,如果他們通過隱報、瞞報等掩蓋自己的實際家庭收入,審核部門無法鑑定;農村低保對象的收入,由於糧食等實物收入難以貨幣化、外出務工人員收入不穩定、隱性收入難於統計等因素,核定難度很大,導致低保對象的界定不夠準確。而很多專項救助,比如醫療救助、廉租房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救助和有線電視費減免等,只有低保對象才有資格享受,因此有的人為了得到某項救助而想方設法進入低保行列,從而增加了低保工作的壓力和難度。

(五)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緊缺

一是基層民政幹部少、工作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縣級層面。目前縣(市、區)民政局低保辦的工作人員為1-3人,而辦結審批手續的法定時限只有5日,很難做到對申請材料逐一嚴格審閲把關。在鄉鎮(街道)層面。低保審批程序的大部分工作都落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但只配1至2名民政助理員,且大多數是兼職,管理的城鄉低保對象少則二千多人,多則上萬人。由於各鎮民政力量十分薄弱,入户調查、羣眾評議等關鍵環節工作不到位,僅僅依靠村“兩委”幹部的報告來確定城鄉居民低保對象,存在底子不清、掌握對象不準、救助不公、兑現不及時等問題,造成有的羣眾反覆上訪,甚至越級上訪。在村(居)委會層面。低保協管員缺少專門業務培訓,理解和執行低保政策的水平有限,低保對象的界定隨意性較大。如有些村幹部沒有把低保存摺及時發放到低保户手中,給低保工作的規範管理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是專項工作經費缺乏。城鄉低保工作受理申請、入户調查、組織評議、張榜公佈、審核審批、表冊打印、資金髮放等工作都需要工作經費。有的縣(市、區)縣級財政沒有安排低保工作經費。到鄉鎮一級更沒有安排任何低保工作經費。社區、村委低保協管員每季度要入户調查核實,上報相關情況,但沒有報酬,影響到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調查的準確性。

三、做好我市城鄉低保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組織協調,確保領導到位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惠及困難羣眾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領導要重視抓、認真抓,切實落實領導責任。要建立健全低保工作行政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督促民政、財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統計、物價、審計、工會、鄉鎮、社區等各職能部門和單位,立足自身職責,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共同做好城鄉低保有關工作,形成“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基層落實”的良好工作格局,及時、有效地保障困難羣眾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增進社會和諧。

(二)加強宣傳培訓力度,確保思想認識到位

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正面引導作用,採取張貼標語、櫥窗展示、媒體報道等多種宣傳形式,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平台,深入持久地開展低保政策宣傳。既要面向廣大人民羣眾宣傳,使城鄉低保的政策、法規、制度和審批程序家喻户曉,切實提高全民對低保工作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低保觀念,人人蔘與監督,為低保工作健康有序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又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社區、村委會基層領導幹部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素質。各級黨委要將低保業務培訓列入年度幹部教育培訓計劃,各級民政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城鄉低保工作人員特別是村級低保協管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儘快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城鄉低保工作隊伍。

(三)加強財政支持力度,確保低保資金到位

一要確保低保配套資金到位。市、縣兩級財政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按照應承擔的負擔比例優先安排低保配套資金,做好城鄉低保資金年度預算安排,確保我市城鄉低保對象的補助標準不低於自治區確定的全區平均補助標準,確保低保金能及時、足額發放。市財政、民政部門要建立城鄉低保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和績效考核機制,進一步規範城鄉低保補助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要確保低保工作經費落實。按低保對象每人每年縣10元、鄉鎮5元、村委會3元的要求,落實專門的低保工作經費,並配備必要的工作工具,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

三要拓寬渠道,要積極發揮非政府、非盈利機構的作用,利用社會福利社團和慈善團體,廣泛發動各類社會捐贈,建立救助基金作為低保制度的有益補充,建立穩定、多元的資金籌措機制。四要定期組織審計、財政等部門聯合對低保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督查,防止和杜絕貪污、擠佔、挪用低保資金等違紀問題發生。

(四)加強低保規範化建設,確保工作機制到位。

1.統一低保準入“門檻”,完善低保對象評定機制。要進一步探討、制訂可行的、便於實際操作的核實低保申請人家庭收入的標準。建議組織民政、財政、農業、統計、物價、審計、勞動保障等有關部門,開展城鄉居民生產項目、經濟收入等方面調查,量化、細化核定項目和內容,制定出台城鄉低保對象家庭收入核定標準,統一全市家庭收入核定標準,統一低保準入門檻。凡是達到標準的,列入低保,做到應保盡保。

2.嚴格程序,完善申報審批發放機制。建立完善細化的民主評議制度、民主評審制度、低保對象分類管理制度、公示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政策規定的申請、入户調查、羣眾評議、公示、審核等程序不能簡化、走過場。尤其要加強評議、公示制度,統一會議登記格式及記錄,村委會召開低保評議小組會議,鄉鎮包村幹部必須參加。鄉鎮每季度要對三分之一的村的低保對象進行抽查,不符合條件的要堅決取消。建立“直達”發放模式,完善低保資金髮放機制。財政、民政、金融等部門加強協調合作,將城鄉低保資金準時足額輸入低保對象的家庭帳户,全面實行低保資金的社會化發放。

3.充分發動羣眾,完善監督和約束機制。要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將城鄉低保的申報條件、申報程序等政策規定全部上牆,聘請有威望的社會知名人士為社會救助工作監督員,拓寬監督渠道。民政部門要加強指導,特別是在評議階段,要動員各階層的羣眾代表參加,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增加透明度,準確界定低保對象。要建立城鄉低保信訪舉報受理制,設立舉報信箱和投訴電話,舉報必查。對羣眾的舉報投訴,及時派員入户調查,限期將調查處理結果反饋給舉報投訴人。

4.開展專項檢查和經常檢查,完善低保動態管理機制。建議組織監察、財政、民政部門組成專項檢查工作組,對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人情保”、“關係保”、“分户保”等不規範現象進行一次集中檢查,對不合低保條件的對象,堅決予以清退。民政部門要堅持做好定期審核工作,對低保對象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真實全面地掌握低保對象家庭經濟收入、生活狀況,及時將不符合條件的對象予以清退。嚴格執行分類施保的規定,對特困户、比較困難户、一般困難户分檔發給低保金,防止“一刀切”。

5.統籌構建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低保脱困機制。各級政府要統籌各項社會救助力量,低保救助與其他專項救助有機結合,構建一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為補充的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立數據庫,實現救助信息化,解決多頭救助、重複救助問題。進一步建立並完善就業和再就業服務體系,在低保對象的扶持上實現從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轉變。對無勞動能力,無法實現再就業的低保對象,政府應全力救助;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要廣開就業渠道,繼續開展再就業援助活動,通過重新上崗,勞動自救,社區組織勞務輸出、家政服務等,使低保對象擺脱貧困,回報社會。

(五)加強基層低保工作隊伍建設,確保力量到位

自治區決定自10月1日起,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擴大保障範圍。低保擴面的實施,我市農村低保人數將由22.72萬人到達52萬人,低保工作任務更加繁重。要儘快加強鄉鎮民政工作力量,每個鄉鎮配備3名以上專職民政助理,其中大的鄉鎮增配工作人員。每個村指定一名低保協管員,由縣級財政給予一定的協管工作補貼。鄉鎮要成立低保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包村領導、包村幹部負責所包村的低保申請審核工作,形成民政助理專職抓,全鎮幹部配合落實的工作機制。

【第11篇】關於城鄉統籌工作中農村土地問題調研報告

關於城鄉統籌工作中農村土地問題調研報告

隨着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不斷推進,鄉鎮城鎮化擴張,工業集中區推進,鄉鎮面貌一新的背後是大量耕地被蠶食,耕地面積鋭減;現行貨幣政策安置方式無法解決失地農民後顧之憂,失地農民生存難以為繼;一些地方農村土地流轉不暢,要地農民呼聲與日俱增,引發深層次矛盾,諸多問題亟待關注和解決。總之,解決城鄉統籌過程中的農地問題是農村發展的基本問題,對探索農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轉;保護耕地,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切實維護廣大羣眾合法利益大有裨益。

一、存在問題

(一)土地糾紛頗多

“七種八養九行當,種糧是個虧行當。”這是前幾年農民種田難以掙錢甚至賠本的真實寫照。在糧價低迷,土地效益低下,税費過高情形下,許多農民忍痛放棄土地。如今農村實行税費改革後,農民負擔逐年減輕,國家惠農政策出台使農民種田積極性空前高漲。而與此同時,以土地上利益糾紛引發諸多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管理上缺位。主要情形有

⑴昔日撂荒失地農民如今要地。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農民紛紛走南闖北,拋妻別子湧入都市“淘金”尋求致富路。舉家外出打工農民或他因無力耕種,農田被撂荒未流入他人。這樣撂荒農田被一些農民“拾田”耕種。如今種田划算。失地農民為要地三番五次向鎮村反映,而佔地農民也不願意出田。同時,鄉村幹部認為,以前土地效益低下時農民選擇打工不願意種田,苦口婆心勸説耕種也無濟於事,最終不得不找人耕種。現如今,眼見糧價上漲要地,哪有這樣便宜的事呢?

(2)昔日外出打工農民返鄉要地。外出務工農民將無力耕種的農田交給親朋友鄰代耕代種,也未辦理任何手續,這為日後因土地的權、責、利而發生糾葛埋下“伏筆”。在種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況下,農田多數是無償流轉,此前,農村土地流轉往往不規範。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或因家庭缺乏勞動力致使農田棄耕,從而請人代耕,往往只是口頭約定的“口頭協議”、“君子協議”,未簽訂正式的土地流轉合同。農民在農田收益低的情形下,將農田交給種糧大户及其它農户代耕,耕種雙方權、責、利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無償的,用農民自己的話來説是“兩不找”,轉讓方農民無須向代耕户付費用,而代耕户也不付任何報酬給轉讓方,而農業税由代耕户交納。另一種情形是轉讓方農民倒貼一點錢給代耕方。在糧價低迷情況下,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即使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也未經司法部門公證,合同往往失範。而如今,中央一號文件出台後,國家對農業許多優惠政策,譬如減免農業税費、降低農業税率、發放糧補、早稻補貼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農民感受到現在種糧很划算,棄耕農民要求討要農田復耕,取得農田意願與日俱增,因而事後往往因土地流轉合同失範發生糾葛。

(3)農村人多地少户口要地。前幾年,由於種田效益不明顯,甚至賠本。農民不願意多種田。這樣農村形成了“有田無人種”的窘境。現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家對農業反哺的政策出台,糧價上漲,讓農民喜上眉梢,一些農民深感還是種田划算。農村土地承包改革後,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變,村組人均耕地不均衡,加上前幾年農村計劃生育管理落後,超生人口在地改時未分到田。這樣一些家庭就形成人多地少。人多地少少户要求調整農田和棄耕户要求復耕,取得農田意願與日俱增,往往因土地利益與村委會及其它農户發生糾葛。

2、管理上越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管理、經營,可由村集體組織的承包經營。”同時《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農業收益低下及農民對土地關愛程度偏聽偏低情況下,一些企業和農民利用自己的優勢,如資金、技術,租賃外出務工農民土地進行集中成片開發,發展規模經濟,而村委會往往越俎代皰,將外出務工農民棄耕承包田全部或部分收回調整重新對外發包,在農民不知情下越位代替農民談判、簽訂合同。農民要地,而企業和種田大户則認為,自己在税改前簽訂合同,是“合法”的。在越位土地流轉過程中,農田大量向企業集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佔用農田進行種花植草,使基本農田保護面臨嚴峻考驗;同時加劇了要地農民與其之間矛盾。在農村,當農田向種糧大户集中時,就產生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越俎代皰代替農民簽訂合同,履行發包方權利和義務時,必須尊重農民個人意願。而在操作規程中,未經農民同意越位代簽合同,很難保證農民自身利益。

3、管理上錯位

市場經濟下,一些農民外出務工無力耕種,有的農民過去長期拖欠税費。有的村委會以村民“你自己不盡納税及挑圩籌資義務,還享受什麼權益呢?”為由,強行收回農民手中的土地重新發包給其它農户耕種,收取一定費用。另外,有的村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低價收回外出務工農民土地,高價發包給一些企業或業主種植苗木 、花卉,違背了現行國家政策。

(二)亂佔、圈佔,浪費土地問題始終未解決

我國是世界上人地矛盾最尖鋭、最突出的國家之一,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載着世界22%的人口。目前我國人均耕地只有1.4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粗放利用還在延續。我國以佔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這是我國對世界作出的不朽貢獻。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土地問題嚴之又嚴,高瞻遠矚,相繼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緊守這一條耕地保護“紅線”。是歷史和現實的客觀需求,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但近年來,我國各地小城鎮建設如火如荼之勢,許多鄉鎮城鎮化面貌日新月異,千百年來農民習慣於的“鄉土社會”正轉型為“城鎮社會”,對於不少鄉鎮經濟與社會發展來説,發展小城鎮無疑是一個“大戰略”,同樣具體到每個小城鎮的建設也有個“戰略問題”。這就是在每個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如何保護好耕地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小城鎮進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生態環境雙重保障任務,就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耕地,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後代,把美好家園獻給人民羣眾。土地是最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但只顧眼前,不顧將來的亂佔耕地在農村還依然普遍存在。個私企業異軍突起,無疑要佔用農地,同時勢必造成大量耕地閒置浪費;農村“空心村”存在,農民建房棄舊建新,造成村莊漸漸向外擴張,侵佔農田;更有些地方本着經營城市就是經營土地的觀念,發展經濟就打土地主意,依靠土地作交易,造成耕地鋭減。

(三)失地農民問題成為日趨嚴峻的問題

土地承載着農民諸多希冀,承擔着農民社會保障功能,如土地為農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土地作為一種商品,由於價格上漲具有增值的功能,農民子孫後代對土地擁有繼承權。城鎮化過程中,許多農民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夢想被擊碎,農民失去集養老、就業、生活保障於一體的土地後,卻不能和城裏人一樣擁有社會保障。在現行徵地貨幣安置方式中,失地農民極易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成為新的城市貧民,同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補償,其補償標準雖然相對於過去也“水漲船高”,但與土地非農升值相比,差之甚遠。計劃經濟下的一次性補償,其標準低,不全面,一旦補償費用光,生活無保障,農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對補償低,農民反映強烈,不願田被徵。另外農村土地在被徵過程中存在着同地不同價現象,鄉鎮之間相比,有的每畝5000元,有的僅3000元。其補償標準地區差異懸殊。千百年來農民信奉“不患寡就患不均”,因土地補償標準差異,誘發農民攀比心理。

二、成因

(一)農民要地的背後是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滯後

農村土地流轉無序、失範現象。一方面有農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識。村委會、鄉鎮越俎代皰替農民簽約;另一方面則是缺乏為農民土地承包服務的中介機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權流轉”。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相關條文也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或村委會管理、經營,可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村委會將棄耕田、農村死亡五保户承包田收回向人多地少户發包,或成片“反租倒包”給企業、種田大户時,無論是出於“好心”,還是為增加集體收入等因素。但土地流轉中須尊重農民羣眾的意願。事實上,倘若有個能站在農民立場,以同一個聲音為農民服務的土地流轉服務中介機構。這樣勢必公正、公平地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合法利益。

【第12篇】2022關於城鄉規劃管理調研報告

為學習外地城鄉規劃先進經驗,加快轉型發展,提升城鄉統籌發展水平,市規劃局一行人在局領導同志的帶領下,於5月利用13天時間赴市進行了考察、調研學習,現將考察、調研學習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們市局考察調研組,分別到市委黨校,在市委黨校培訓學習。學習培訓主要內容包括:1、城鄉統籌構架下的城鄉規劃工作---新時期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實踐2、培育千億產業集羣、打造品質生活新城---臨港新城3、自主創新---讓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市委黨校4、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情況及經驗---農工辦5、科學發展的先行者-從幸福到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市委辦公室6、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市現代化服務業發展情況介紹---市委黨校

16到18日參加了市規劃局每半年召開的城市空間論壇暨城市規劃管理研討班,參與人是相關規劃專家、學者與城市管理專家。由香港著名交通、規劃專家,何黃交通顧問有限公司主席黃良會教授講授了城市轉型升級與交通規劃面臨的任務;由曾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主講副教授欒峯講授了面向統籌發展的縣鄉域總體規劃;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協會理事、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現任市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繆敏講授了中小城市規劃管理實踐;由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院長、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人文學騎士勛章獲得者周儉講授了都江堰市災後重建規劃實踐。研討會期間與會人員鳥瞰城市全貌,考察了市中山公園、黃山湖公園、市政廣場(文明廣場)、體育中心、城市客廳天華軸線、市城市規劃展示館、新橋鎮建設、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新橋鎮規劃展示館、華西村幸福園、328米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等。

21日在市規劃局檔案室系統學習了規劃科技檔案的整理及歸檔工作。在市行政服務中心規劃局窗口學習。

位於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長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長江,南接太湖,距上海、南京各150公里,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濱江港口城市。作為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文化昌盛,明清時就是蘇南的教育中心;改革開放以來,人在中國萬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超過中國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的高速發展為城市帶來了無可限量的前景,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在發展中也不可避免的會在“新與舊”、“發展與保護”之間徘徊。但同時,多年積累的資本與經驗也為未來發展模式的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有能力在空間、能源、環境等資源日益緊縮的制約下獲得更大的機遇,實現城鄉的戰略轉型。

二、經驗和啟示

市的做法對我市城鄉規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總結其新形勢下的城鄉規劃工作實踐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一)強調集聚,要節約利用資源

以為代表的“蘇南經濟模式”發展過程中,城鄉工業發展齊頭並進、城鄉建設全面開花。要改變城鎮建設的分散狀態,促進人口和經濟向城區、鎮區、規劃的農村居民點集中,充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各類資源,促進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統一規劃和建設,資源共享,發揮資源與資金的最大效益。

(二)強調分工,產業發展有特色

行政區劃988平方公里,由於發展基礎條件各有不同,各地發展狀況也有着較大差異。中心城區已基本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較為完善的三產服務功能,澄東片區已成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財政經濟重鎮,澄西片區依託沿江開發形成了臨江工業基地,澄南、澄東南片區工業、現代農業、休閒旅遊業協調發展的態勢明顯。實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的集聚發展,城鎮功能應合理分工,產業發展應各有特色,減少盲目競爭,實行分工有序,從而加強全市或片區的整體實力,“整體大於局部之和”。

(三)強調生態,尊重自然環境

充分保護和利用山體、水系等自然資源,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尊重地形地貌,尊重生態景觀資源,使城鎮建設與自然環境良好共生,與自然生態系統有機互動。

(四)強調文化,城鎮風貌有特色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勝古蹟眾多,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山水秀麗、河網密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城鎮特色缺乏。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使地方的風貌特色、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優良生產生活習慣,得到有效的延續;在城鎮建設過程中要重視挖掘、保留和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存,防止地方傳統文化的斷層、傳統風貌特色的缺失將是今後城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強調功能,提高城鎮運行質量

市域非農產業人口滯留鄉村,城鎮化明顯落後與工業化,加快城鎮化發展是今後城鄉建設的當務之急。為吸引更多非農產業人口進入城鎮,必須加強城鎮公共服務功能的建設,充實和完善城鎮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促進服務的高效性和方便性,提高城鎮的環境質量,加強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空間,提高城鎮內在運行質量。

在新的工作理念的指引下,在省城鄉規劃工作會議精神的促動下,該市抓住契機,全力以赴,通過兩年的努力,全面實現了市城鄉規劃編制全覆蓋。

三、幾點建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結合我市市情,提出以下幾點城鄉規劃發展建議

(一)高瞻遠矚,科學編制城鄉統籌規劃

組織編制《市城鄉統籌規劃》,規劃將城鄉全市域作為一個整體,整合城鎮空間結構,優化佈局形態,協調產業分工,明確一、二、三產業的空間佈局;合理框定近遠期城鎮用地規模,明確劃定城鎮外圍生態空間,維持區域可持續發展;統籌協調區域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礎設施的落實,保證區域長遠穩定發展。此統籌規劃為各鎮開展規劃編制工作提供了依據,使各片區之間、各鎮之間實現了規劃的無縫對接。

(二)統籌兼顧,全面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

認真落實城鄉規劃全覆蓋任務,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各鎮總體規劃的修編和報批工作。指導各鎮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開展了新一輪總體規劃的修編,完成了總體規劃模型。同時加強對城鎮建設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

(三)凸現特色,重視城市設計和城鎮風貌特色規劃

組織編制《市整體風貌研究》,對全市做整體的城市設計,把握我市風貌特色,指導城鎮建設。特色,應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對於保護我市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景觀,挖掘歷史文化名城內涵,處理好城鎮發展與保護之間關係。

(四)合理佈局,加強農村居民點村莊建設規劃

城鄉統籌規劃應針對農村居民點的分佈現狀和近期新建居民點的成功經驗,在農村居民點規劃時充分考慮耕作半徑、耕作面積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及特色村莊保留等,合理確定農村居民點的規劃布點。規定農村居民點的規劃布點。目前,農村居民點的村莊建設規劃已全面完成。

(五)發展產業,注重法定規劃與規劃研究的結合

在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的基礎上,為提升城市化內涵和質量,統籌全市域產業、人口、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規劃,需要對重點領域開展研究工作。組織科研機構編制《市域產業佈局規劃》,按照各產業板塊自身發展特點,以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率,騰出空間資源發展優勢產業,使一、二、三產業發展各得其所為目的,逐步建立全市域的產業項目統籌佈局機制,不斷優化產業佈局,形成區域產業特色。依據城鄉統籌規劃和各鎮總體規劃,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佈局,推進城鄉建設在更高層次上集聚集約發展。

【第13篇】城鄉一體化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黨的xx屆三中全會強調,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這對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必須緊密聯繫實際,積極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的有效途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意義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機構沒有根本消除,工農關係不協調、城鄉關係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制約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xx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格局。只有廣大農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農民各項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發展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只有儘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狀況,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各方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當前,農村安定和諧局面面臨許多壓力,存在不少不穩定因素。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加大,農民養老等社會保障不健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和政權建設需要加強,一些農民權益受到侵犯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因素。只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從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採取措施,着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使廣大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因此,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村民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創造了良好條件。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農村。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增收難度大,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後,城鄉面貌反差較大。近年來,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步伐的明顯加快,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更加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長期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有的是在現實發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織,解決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國家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必須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才能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科學依據和基本要求

(一)科學依據。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提出,有其科學的理論依據、現實背景和深厚的實踐基礎。

一是理論依據。xx在黨的xx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他説:“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xx再次強調:“我國現在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xx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深入考察各國工農城鄉關係發展史後對工業化發展普遍規律做出的科學總結,是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基本特徵後做出的科學判斷,也是總結我國過去幾十年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後做出的科學論斷,這為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二是現實背景。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總體實現了由温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城鄉差距非但沒有縮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長期以來政府運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間接的原因是,在國家人為政策性干預下,城鄉居民在税負、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沒有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尤其是始於1958年的以城鄉分割為特點的户籍制度,不僅在身份上強化了城鄉的先天差別,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權益保障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而且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使城鄉差別制度化。

三是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總體上到了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從工業生產看,我國已成為世界工業生產大國,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從產業結構看,工業生產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從進出口貿易看,我國已成為進出口貿易大國,具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從國家財政收入看,我國財政收入已超過5萬億元,主要來源於工業和為工業服務的流通業。這表明,我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能力。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農業佔gdp的比重低於15%、城市化率超過40%、農村勞動力就業佔總就業比例低於30%時,就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我國XX年人均gdp為2456美元、農業產值比例為11.7%、城市化率為44.9%、農業就業比例為44%,除了統計上的農村就業指標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標都符合上述標準。因此,我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條件正日漸具備,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體化發展階段。

(二)基本要求。城鄉一體化有着深刻的內涵。在現階段,它要求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加強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農村與城市一樣共享現代文明,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為此,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這是實現資源合理配、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前提。過去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制約,重視城市發展規劃、忽視鄉村發展規劃,而且城市發展規劃與鄉村發展規劃相互脱節。因此,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制度,合理安排區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佈等空間佈局。這樣,不僅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而且可以使城鄉發展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這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環節。要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發展,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按照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融合的原則,促進城鄉各產業有機聯繫、協調發展。

三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是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着力點。要着眼於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切實將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着重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和公共服務不足的狀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是統籌城鄉勞動就業。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條件。我國城鄉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促進經濟長期持續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但同時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將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城鄉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城鄉就業。

五是統籌城鄉社會管理。這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基礎。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等發生深刻變化,城鄉融合趨勢加快、人口流動加速。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增加了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和複雜性。要大力推薦社會管理創新,改變城鄉分割、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關係、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的體制,形成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對接、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三、當前迎江區城鄉發展主要差距

近年來,我區堅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出發,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來準確定位、明確任務,圍繞“城鄉統籌”認準方向、增強動力,以內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但城鄉發展失衡、差距日趨擴大依然是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鄉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XX年全區農民純收入比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兩者比為1:3.7,收入差距比XX年擴大了0.4個百分點。同時,由於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工業化水平低,農民外出務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侷限,致使農民增收空間非常有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

二是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由於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市農村多數地區交通、能源、農田、水利等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滯後,現有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嚴重老化,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生活設施方面,雖然公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幹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沒有集中供水設施。

三是城鄉勞動就業差距。從我區來看,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4%以內,而農村勞動人口的失業率無法計算得出,拋開進城務工的勞動力不算,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區老城區,就業平台、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和就業政策等比較完善,而農村勞動就業體系不健全。城市失業人員在社保補貼、税費減免、小額貸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業扶持優惠政策,農村失業人員享受不到。特別是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四是城鄉社會事業差距。全區教育、科技、文化、衞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區9所學校佈局集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基本辦學條件要明顯優於鄉鎮中、國小的學校。由於多方面原因,城鄉教師基本素質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在農村依然存在忽視子女教育問題。我區新洲鄉留守兒童達40%,這已成為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醫療衞生方面,公共衞生和防疫保健體系不健全,全區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目前已達到15所,而標準化村衞生僅有6家。在農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設硬件設施不夠,缺場地、缺人才,絕大多鄉鎮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尚未全面實施。城鎮人員可以參加城鎮居民醫保,農村勞動者只能參加新農合;城鎮户口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而農村户口的靈活就業人員除被徵地農民外不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些都制約了城鄉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目標思路和政策舉措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全面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按照“統籌規劃、融合產業、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初步建立城鄉教育、醫療、文化合理佈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務體系,城鄉有效銜接、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和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及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差異大、功能佈局不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突出問題,切實把城市與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用。一要加快城鄉公路網絡建設。科學合理地搞好城鄉公路網規劃和調整,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加快通往示範鄉鎮、示範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設,以及通往經濟路、出口路、旅遊路的公路建設。通過政府投入、集資入股、公路經營權拍賣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事業,力爭到“xxx”末鄉鎮開通公交車,80%以上行政村和學校有公交車停靠點。二要加強城鄉公用設施建設。搞好統一佈局規劃,加快城鎮供排水、供氣、公交等公用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鼓勵城市公用設施向有條件的農村延伸。加大農村通訊設施的投入,降低通訊費用,保障城鄉信息暢通。三要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力爭3年內完成對鄉村的規劃編制,實現5年內整體推進的目標。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廚、改廁以及垃圾集中處理、污水處理等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務求實效,切實改善農村衞生環境狀況。

(二)加快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事業。一要均衡發展教育事業。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着力調整農村教育佈局和結構,加強新老城區教育資源布點工作,爭取3年內初見規模、5年內能見成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以區政府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區級職業中學為龍頭,鄉(鎮)成人文化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各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骨幹,向村組延伸輻射的區、鄉(鎮)、村三級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保障機制。二要大力發展衞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建立有效的農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鄉衞生資源,搞好區域衞生規劃,確保每個建制鄉(鎮)有一所政府興辦的標準化衞生院,建立以中心衞生院為核心的鄉村衞生服務網絡。建成規範化的村衞生所(室)並實現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合理佈局村衞生站,加強衞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診療設施建設。深化農村衞生醫療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農村衞生醫療事業發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機制,鼓勵城市衞生醫療機構拓展農村醫療市場,促進農村衞生醫療事業健康發展。三要加強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擴大城區先進文化向農村的輻射。加快完成區級文化館、圖書館的達標改造,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户”等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開展適合農村特點的大眾體育活動。

(三)着力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深化就業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求職和失業登記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平等、統一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管理制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健全農民職業培訓教育制度,整合城鄉各種職業培訓教育資源,結合“陽光工程”培訓,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到“xxx”末,力爭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80%,其中土地被徵佔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100%;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比例達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重點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就業問題,給予他們享受下崗職工的同等就業待遇,鼓勵他們自主擇業、另謀生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接軌,讓農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加快建立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擴大覆蓋面,將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轉户農民逐步納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女職工生育保險體系。認真解決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到“xxx”末,初步建立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保”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統籌推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着力推進三個集中。一是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快工業化。着力改變過去城鄉建設上存在的“村村點火、户户冒煙”粗放型發展格局,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鄉一體的工業佈局規劃,通過規劃調控、政策引導,建立投資促進機制,強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二是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推進城鎮化。遵循“因地制宜、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穩步推進”的原則,有組織分層次地引導農民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實行農村與城市社區完全接軌,按照城市社區標準建設新型社區,推動農民向市民轉變;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參照城鎮社區的標準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引導農民向農村新型社區集中。三是穩步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加速農業現代化。堅持以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穩步推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户集中,實施規模化、集約經營。

(五)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構建城鄉一體的新型管理體制。深化區鄉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出比重,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和領域,加大對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簡化手續”原則,逐步對本市人口取消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劃分,統一稱為“居民户口”,實行一元化户口登記制度。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鼓勵和支持農民採取出租、入股、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發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為主的股份合作經濟,為農民離土離鄉創造條件。改革徵地制度,完善徵地程序,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機制,實行多種補償安置辦法,切實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支持農村社區建設,探索實行城市化的社區管理體制。鼓勵農村推行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農民由村民向股東轉變。支持具備條件的鄉撤鄉建鎮,推進具備條件的城郊鄉改設街道辦事處。鼓勵建設中心村,支持撤併户數較少的自然村,進一步優化城鄉佈局。推進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積極開展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試點,鼓勵設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村社區金融組織,支持發展農村信貸擔保機構,逐步形成包括小額信貸組織和農户資金互助組織、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以及金融性擔保服務組織在內的多層次的區域金融體系,培育農村競爭性金融市場。

【第14篇】民政局統籌城鄉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今年,我縣被列為全市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點縣,縣委、縣政府按照“全域規劃、試點先行”的理念和“四化並舉”的目標,提出首先在xxxx村和xx鎮xx村試點,逐步在全縣全面鋪開城鄉統籌工作。因此,當前在我縣推進城鄉統籌工作面臨重大的良好機遇,我們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用新的發展理念調整城鄉關係,用全新的機制整合城鄉資源,用發展的辦法解決“三農”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循環中統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社會的進步中統籌城鄉發展繁榮,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一、我縣城鄉統籌發展的現狀

近兩年來,我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城市開發、重點項目、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統籌城鄉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先後實施了村村通油路、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二是在社會保障方面先後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合作醫療、農村規範化衞生室的建設。三是統籌城鄉發展已列為我縣的重點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班子,抽調了專門人員,設立了辦事機構,還把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納入到了全縣績效考核範圍,統籌城鄉發展工作已全面展開。

二、我縣城鄉統籌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基層幹部羣眾對城鄉統籌發展概念仍比較模糊。調研中瞭解到,有不少幹部羣眾在思想上對推進城鄉統籌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清。一是安於現狀,故土難離。許多村莊雖然規模小,人口少,基礎差,但大多數村民世代居住在這裏,不願意搬離。二是有的村民認為集中居住雖好,但擔心會造成距土地較遠,生產上會不方便;三是對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所需投入資金感到壓力很大;四是對於城鄉統籌的含義有些誤解和曲解。有相當部分人認為蓋座樓、修條路就是城鄉一體化。

2、城鄉二元結構影響城鄉統籌發展。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我縣與其他縣市一樣,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農村依然落後,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城鄉基礎設施投入不平衡、不同步,農村缺少集體文化生活的場所,沒有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另外,由於受經濟的限制,農村各項社會保障還很不完善。

3、農民綜合素質較差,思想觀念落後。在我縣的農村中文盲、科盲、法盲仍有一定的比重。農民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據不完全統計,在農村勞動力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佔xx%,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種地粗放經營,打工只能賣苦力,從而嚴重地制約了農民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所抬頭。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和諧社會發展的進程。

4、城鄉統籌發展思路和規劃尚不夠明晰。我縣作為試點縣,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在這之中有很多建設性課題、難題需要我們破解,很多創新性領域有待我們探索。

三、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幾點建議

1、抓根本,把羣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統籌城鄉工作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讓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質的提高,在做羣眾工作過程中,要圍繞羣眾的利益來開展。要深入羣眾搞調查,多爭取羣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讓失地農民能得到生活的保障,跳出土地這個圈。

2、抓宣傳,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形式進一步加大宣傳工作力度,讓基層廣大黨員幹部羣眾正確認識和理解什麼是城鄉統籌,為什麼要加快城鄉統籌發展進程。通過宣傳教育,使羣眾明白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是產業佈局和利益關係的調整、體制的創新、機制的創新。使羣眾清楚我縣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規劃、特色、步驟,形成加快發展的氛圍。

3、抓政策,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政策是推進城鄉統籌的保證。各部門要以改革的精神,打破城鄉體制和政策壁壘,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全局來創新體制、完善政策。當前要突出抓好縣城、中心鎮和中心社區的規劃,要科學規劃、突出特色、體現風貌。要強化規劃的執行和管理,加強各類規劃之間的銜接。

4、抓關鍵,突破資金瓶頸。通過在外地的參觀學習瞭解到,凡是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工作做的好的地方,資金是關鍵。所以我們要千方百計抓經濟,一是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的機遇,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更多的支持。二是要進一步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力度。壯大農業發展資金、工業強縣資金規模,加大對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努力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財政新增教育、衞生、文化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基礎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於農業;政府徵用土地出讓收益,主要用於農民。三是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採取以獎代補、以物代資等辦法,激勵和引導羣眾投資投勞建設家園,使之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投入主體、建設主體。四是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投入機制。大力發展農業保險,鼓勵發展形式多樣、產權多元化的農貸擔保機構。積極引導支持農業銀行、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三農”資金投入長效機制。五是充分利用民間資金,在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示範導向作用的基礎上,着力營造由優惠政策、優質服務、優良環境為重點的“窪地”效應,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投向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項目、重點領域,建立起“政府引導、羣眾決策、項目補助、民資參與”的良性投入機制,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5、抓產業,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一是優化產業佈局。強化空間規劃和要素整合,調整優化城鄉工業、農業、服務業的佈局。工業按照集聚發展的原則,通過各類園區建設,引導主城區產業向城郊有序轉移。農業要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向交通便捷的交通幹線集中。服務業按照全面搞活農產物資,促進消費品流通的原則,自上而下由城市向農村延伸。二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帶動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尤其是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作為發展工業的主攻方向。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依託本地特色,努力開發名、特、優、新產品,形成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和優勢產業帶。三是推進產業化經營。圍繞優勢和特色產業,培育壯大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幹龍頭企業,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發揮龍頭企業、經營實體、社區組織、農民經紀人的作用,積極發展各類農村新型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合作社跨區域、跨行業經營。

6、抓改革,推進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借鑑先進地市的土地流轉模式,建立農民“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保障”的新機制,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從農村和土地上解放出來,為實現城鄉一體化搭建農民變市民的有效載體。積極探索和破解土地流轉的政策和有效形式,鼓勵和支持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採取出租、入股、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為農村富餘勞動力離土離鄉創造條件。積極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村閒置土地、閒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搞好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產業聚集、集約經營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開闢新的空間,為城鄉各種資源的合理自由流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7、抓隊伍,建立一支堅強有力的幹部隊伍。城鄉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的戰略任務,需要一批有活力、有朝氣、有思想的農村幹部來完成,特別是要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他們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和帶動羣眾。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專業合作負責人中選拔幹部,及時注入新鮮血液,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膽識,思路新、點子靈,有羣眾威信,有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又具有改革和拼搏創新精神的能人推選為村支部書記,讓他們帶領廣大農民完成城鄉一體化這項新的歷史變革任務。

【第15篇】鎮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鎮總面積47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500户,1.9萬人,耕地面積1.8萬畝,人均年收入萬餘元。近幾年,我鎮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總攬全局,致力於抓機遇、強基礎、增實力,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事業和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實現了鎮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被評為“長沙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快鄉鎮”,城鄉一體化具備初步條件。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啟動鎮村規劃。

今年以來,為搞好集鎮規劃工作,我鎮聘請中機國際、深圳藝壽公司對集鎮擴容提質工程進行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聘請大尚傳媒公司、湘潭大學設計院對集鎮開發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和全程策劃包裝推介,同時按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我鎮即將啟動鎮域村鎮佈局規劃編制工作。

2.快速推進“三點一線”。

3.高效開發集鎮用地。

今年,我鎮在用地指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多方爭取領導支持,批准集鎮統徵開發地25畝。為搞好集鎮開發,我鎮積極向聯點領導及職能科局負責人彙報,為集鎮開發解決了許多困難和問題,目前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開展,報名購地的商户十分踴躍,前景十分可觀。另外,我鎮將農村商貿綜合體項目一併納入集鎮統徵開發建設,力爭創造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繼續夯實農業基礎。

一是堅持發展葡萄特色產業,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葡萄之鄉”。我鎮的葡萄產業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需進一步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我鎮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個重要載體。我鎮將以曙光山城、七鑫科技等龍頭企業為代表,大力發展集旅遊休閒、體驗式採摘、葡萄酒文化展示和葡萄深加工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基地。二是大力發展集農業科研、推廣應用、生態種養於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項目,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民增收。繼續發展壯大興嘉天華公司“公司+合作社+農户”的經濟類水產養殖和“咖啡豆+油菜”的種植模式,積極扶植深遠蛋雞養殖合作社。三是不斷夯實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繼續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落實,形成以梅數、洪河等村的高產糧食基地,推進糧食生產“良種、良法、良制”,實現大面積、大範圍平衡高產目標。繼續推進湖南農大農富種業公司的優湘型雜交水稻的繁育和推廣,確保糧食生產的提質增效。

5.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我鎮積極開展各類羣眾文化活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文化集市。一是以劉少奇天華調查紀念館為平台,天華八景為載體,整合歷史印記和“十個一”模式展示基地,形成以天華村為中心的紅色旅遊紀念地。二是各村和社區均成立了文藝隊,定期開展羣眾文藝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羣眾文化氛圍,豐富了人民羣眾生活。三是結合恆暉天華高端花卉苗木盆栽基地、葡萄園產業基地等開發項目,發展狀大觀光旅遊農業。

6.切實提高羣眾生活品質。

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工程,鼓勵農民建房向規劃的居民點集中。切實加強鄉村的精細化治理,以農民集中居住點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實現整體推進。建設文化廣場,實現有線電視、網絡全覆蓋,進一步為羣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規範社會秩序,改善社會風氣,保護生態環境。

三、困難和請求

1.請求參照長縣政辦發10號文件,明確我鎮與第一批城鄉一體化試點鄉鎮享受同等的優先發展政策。

2.我鎮集鎮開發項目用地報卷已與其它四個鄉鎮一起報至省廳,目前已將近兩個月時間仍沒有批下來,因此集鎮開發項目只能進行前期工作,實質性開展要待土地批下來後才能進行。懇請縣裏統一協調,促進項目推進。

3.請求依據發展要求,參照其他鄉鎮作法,適當增加我鎮建設用地指標。

4.我鎮小城鎮建設涉及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工程量大,所需資金巨大,而我鎮屬北部農業鄉鎮,自有財源嚴重不足,資金壓力較大,懇請安排專項扶持資金。

5.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多,急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請求補充解決。

6、建議根據我鎮區位特色,把鎮作為縣裏的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綠色健康休閒服務基地重點打造,相關企業和項目優先引進和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