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關於五原縣2個包聯景區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關於五原縣2個包聯景區的調研報告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關於五原縣2個包聯景區的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鄉村旅遊是鄉村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的新產業新業態。自主旅遊時代,通過鄉村旅遊+,可以更好的滿足遊客追求特色化、品質化的要求。根據自治區文旅廳及劇院的工作安排,2020年8月4日—5日,劇院黨辦主任董海珍、雜技團副團長吳羣組成調研小組,先後考察了五原縣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內蒙古抗戰紀念園2個4A級景區。通過現場參觀、實地考察、座談研討等形式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景區基本情況

(一)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

在調研中我們瞭解到,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突破傳統休閒農莊的打造手法,圍繞“農耕”文化,運用創意手法,着力打造了農耕文化體驗街、農耕文化博物館、二十四節氣廣場、綠色長廊、民俗活動互動區、農業大地景觀、移民文化村、河套民俗文化村、黃河文化園、宇鑫温泉水世界、葵博園等農耕文化旅遊景觀等休閒項目,實現了農業與旅遊、休閒與觀光、浪漫與體驗的深度結合。

存在的問題:一是景區、景點均屬於公益性質,全部免收門票,無收入來源,景區運行靠財政支撐,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二是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作為4A景區,餐飲、住宿、娛樂、體驗等設施還不健全,沒有建立起吃、住、行、遊、娛、購的產業鏈。三是景區基礎設施破壞嚴重,維護費用逐年增加。四是景區沒有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加之地方財政緊張,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難以保障。五、景區內缺少表演藝術的支撐,活力不足。

(二)內蒙古抗戰紀念園

發展紅色旅遊,是旅遊與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動體現,是增強黨與人民羣眾思想溝通的紐帶,更是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促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多年來,五原縣縣委縣政府在紅色旅遊項目規劃過程中,關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注重多產融合發展,在紅色旅遊目的地打造和景區開發運營等方面逐見成效,促進了當地的旅遊經濟發展。

內蒙古抗戰紀念園是4A景區,五原縣委縣政府在以烈士陵園為中心,以紅色旅遊為龍頭,以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在4A景區基礎之上做出提升。結合展館、牌樓、紀念碑、烈士名錄牆、墓冢、展廳、傅作義騎馬石雕、廣場和地道等設施,打造軍事文化體驗、地道觀光休閒運動、民俗、文化體驗、農耕休閒體驗等多個元素體驗區。將總體定位為以鄉村資源為本底,以抗戰文化為特色,集紅色研學、自然觀光、民俗休閒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紅色參觀遊覽與鄉村風情旅遊區。

存在的問題:一是運行經費不足。現園區每年運行費用需200萬元,因設備老化運行費逐年遞增,縣財政困難,所以運轉難度大。二是紀念館內沒有聲光電設備,缺少展陳物品。抗戰紀念館在2017年建館後,自建館以來此項多媒體工程至今未做到全部設計和施工,展陳物品稀少、品種單一。三是內蒙古抗戰紀念館二樓與地道急需布展。由於資金緊缺,紀念館二樓需裝修並布展。四是烈士陵園區需維修。由於受地翹運動、鹽鹼滲透等影響,目前現狀總體陳舊,急需進行維修改造。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

調研組認為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以蒙古族文化為亮點,打造河套農耕文化體驗區,構建滿足可吃、可玩、可觀、可樂的一站式旅遊服務功能;二是針對觀光休閒型大眾遊客,創新遊憩方式,打造具備户外運動、民俗觀光、康體健身、綠色休閒四項基本功能的體驗區;三是以河套民俗文化村為核心,打造河套商業休閒帶。

其次鄉村旅遊與第二產業的融合,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深加工。農產品的深加工解決的是客户的需求。曾有旅遊專家講過關於“後備箱”的故事:我看一個地方的鄉村旅遊發展的好不好、生態農業做的成不成功,標準就是看遊客的車的後備箱是不是裝滿了當地的土特產。用什麼東西來裝滿他的後備箱呢?應季的農產品只能滿足一時,別的時間怎麼辦呢?要滿足遊客旅遊中“購”的需求,必須要有一些深加工的東西,把農產品變成禮品,通過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同時,農村的傳統手工業,如特色民俗產品、麪人、竹筐、豆腐、榨油、釀造醬油等等,可以通過體驗讓遊客參與制作,也可以做好賣給遊客,既能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又能促進農民增收。

隨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鄉村旅遊本身所藴含的生態訴求,生態建築、新能源建築在休閒農業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分量。在農村進行建築改造,既要保存鄉土特色,又要具備現代化設施與功能。有相當多的市民願意為更加舒適的休閒度假環境支付更多的費用。民宿、農家院在滿足遊客最基本的安全、衞生需求的基礎上,提升硬件設施,需要景區在滿足其更高層次的需求方面多下工夫。

(二)內蒙古抗戰紀念園

調研組認為紅色旅遊應該以“旅遊為核、紅色為魂、產業為根”作為發展戰略,結合“文旅融合+紅色教育+鄉村旅遊+城鎮化建設”四位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突破傳統紅色基地功能侷限、創新紅色研學,整合相關資源,推動相關產業綜合化提升,實現紅色旅遊帶動區域綜合發展。主要從六個方面入手:一、紅色資源與民族特色相結合。內蒙古抗戰紀念園所在的五原縣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要以民族風情獨特,旅遊產品豐富,來增強市場吸引力。要以民族風俗文化為載體開展系列旅遊活動,開展民族文化旅遊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又可以展示、宣傳多彩的民族文化,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主要以民族歌舞、曲藝、雜技表演、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等形式。民族旅遊和紅色旅遊在空間上的重疊,也為紅色旅遊增加了內容和魅力。二、紅色資源與歷史文化相結合。河套文化是具有足文化底藴和內涵的歷史文化旅遊地。因此,通過專業的旅遊策劃,對旅遊產品進行精心包裝,使之有一個統一的宣傳口徑,將極大的促進市場的開發。三、紅色資源與現代自駕遊相結合。自駕遊是近幾年國內興起的一項有挑戰性的時尚運動,是一羣有愛心和不畏艱苦的性情中人,自駕車到不同的地域,不僅有風景,也收穫了給予的快樂,這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四、紅色資源與鄉村旅遊相結合。鄉村旅遊的休閒性是很多城市居民嚮往的感覺,讓孩子體會鄉村的味道也是很多城市父母的願望。鄉村比起商業化的城市郊區型鄉村來説,更具有原汁原味的滋味。五、增加體驗性強的野外攀援項目,增加大型實景文藝劇目、穿紅軍衣、吃紅軍飯、走紅軍路、唱紅軍歌體驗活動以及紅色文化知識有獎競猜活動等項目,提升旅遊產品的吸引力、互動性。六、積極申報國家紅色旅遊資助項目。除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方向引導外,中央財政對於紅色旅遊的專項資金投入也在持續增加。2005年,財政部劃撥專項資金7億元,資助48個紅色旅遊項目的建設和改造工程,到2016年這筆資金翻倍至15.47億元,應用範圍也從景區的建設和改造,擴展至紅色旅遊從業人員培訓、精品線路與景區宣傳推廣等。未來,在國家積極推動紅色旅遊及教育發展的基礎上,會繼續擴大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力度,按照3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平均2000萬元資金安排專項計算,2021年財政支持紅色旅遊景區建設資金將達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