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92W

【概述】

關於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杈杈”為你整理了這篇關於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21年監督工作計劃,9月上旬,市人大教科文衞委到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空山戰役遺址、兩河口鎮、川陝蘇區苦草壩後勤中心革命舊址、川陝省委黨校、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等地,採取查閲資料、現場查看、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於後。

一、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8個,其中:國家三級博物館4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個(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個(劉伯堅紀念館、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平昌縣英烈紀念園),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5個。

二、主要成效

(一)陣地建設不斷加強。近年來,我市立足實際,科學規劃,不斷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投入,加強軟硬件建設,對全市烈士紀念設施進行修繕。其中,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墓祭拜台修繕、園區照明工程、道路提升、核心區綠化提升等7個項目已全面完工,數字信息化及3處紅軍烈士墓區修繕提升項目、紀念館陳列布展、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修繕保護項目預計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劉伯堅烈士紀念館全面完善設施,翻新外牆牆體,檢修、更換多媒體設備,提升部分展陳內容;部分博物館紀念館進行局部、全面改陳布展。完善各類制度,規範部室設置,明確工作職責,實現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管理。

(二)教育功能充分發揮。針對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特點,打造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2個,面向社會常態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活動,年接待500餘萬人(次),成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大巴山幹部學院為載體,與四川省委黨校、雲南省委黨校等10個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延安幹部培訓學院、大別山幹部學院等合作辦班,搭建協同交流發展平台,開發祭拜革命先烈、重走紅軍路等研學旅遊產品。2020年9月30日,2021年3月30日,四川省委、四川統一戰線分別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舉行了烈士公祭日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巴中紅色文化資源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利用清明節、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和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等重要活動在國、省主流媒體分別進行宣傳報道,更好促進了巴中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的建設。

(三)保護利用力度持續加大。嚴格落實紅軍文物安全管理責任,公示了縣級以上紅軍文物保護單位和革命類博物館安全管理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每處革命文物有人守、有人管。編制了巴中市紅軍石刻標語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紅四門城牆等革命遺址遺蹟保護規劃,明確了重點革命文物保護中長期任務。“十三五”以來,實施了革命文物本體修繕、數字化、三防工程等項目26個,改善了革命舊址、紅軍石刻標語、館藏革命文物保存狀況。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歷史文化名城(鎮)、特色小鎮、傳統村落建設相結合,集中建設通江縣紅軍城、長赤鎮、空山鎮、永安鎮、得勝鎮等一批紅色街區和紅色小鎮,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惠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保護傳承投入不足。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皆為免費開放,日常維護和運轉經費主要依靠主管部門、社會資助、自籌等方式解決,資金缺口大,部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存在硬件設施陳舊破損、教育形式單一、展覽內容無法及時更新、展品內容多年得不到充實的狀況。革命文物面寬、量大、點多、線長,文物保護經費嚴重不足,特別是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舊址、紅軍石刻標語等缺少專項修繕經費,未實施過搶救性保護工程,垮塌、腐朽、風化等病害嚴重,保存情況堪憂,一定程度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和紅色文化傳承。另外,私有產權的革命舊址佔總數的50%以上,私自拆除、私改用途情況時有發生,給保護帶來極大困難。

(二)文博宣研人才缺乏。全市6個文物主管機構(市文物局、縣區文保中心)總人數50人,每個單位平均不足10人,直接從事保護的僅1-2人。專業技術人員奇缺,專科及以下學歷佔近60%,且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業務骨幹人員年齡80%在50歲以上,缺乏活力,熟知當年紅軍歷史的人員年齡普遍較大,隊伍青黃不接,制約了紅色文化的深入研究。

(三)開發利用層次不高。各縣(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缺乏“線”“面”的整體規劃和開發,點位目前還處於“自守家門”“各自為陣”的格局。現有紀念館、博物館、陳列館基本展陳方式傳統,缺乏現代技術應用、場景還原、生動革命故事、身臨其境的互動項目。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缺乏、對川陝蘇區的歷史地位、精神價值等系統性研究不夠,缺少一批在國家層面具有重大影響的優秀研究成果。大量代表紅色文化的文物躺在庫房內“睡大覺”,背後的故事未能得到系統、充分挖掘,未形成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紅色文化資源傳承體系。

四、工作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堅持政府主導,以政府投入推動基地建設,要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加大各級財政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動員社會資金參與愛國主義基地建設,統籌利用各類資金,保障建設工作順利推進。探索創立紅色資源保護基金,建立紅色文化旅遊產業融資平台,鼓勵企業和個人出資、捐資進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通過置換、收購等方式將革命舊址收歸國有,統一保護管理利用,或出台相關政策加強私有產權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明確產權人、使用人、管理人權利義務。

(二)加強隊伍建設。市人民政府要統籌協調,適度增加各文博單位編制數量,通過實施“巴山優才計劃”,加大相關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適當增設輔助性崗位,解決部分單位因編制少、人員不足而制約業務工作不能正常開展的現狀。建立多種模式並進、系統性培養體系,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強一線業務人員培訓培養,提高文博系統幹部職工文物保護管理能力、宣傳講演能力、文博價值研發能力等。

(三)創新開發利用。運用歷史線、人物線、道路線等,將市內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串成線,與達州、儀隴、漢中、旺蒼等地連成片,跨區域開發教育基地精品線路,突出完整性、故事性、體驗性和教育性,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實施紅色場館展陳優化提升工程,通過3D影像、VR等技術進行立體化展示,開發實景體驗、情景模擬、黨性分析等特色教學模式,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向幹部教育培訓資源的有效轉化。建立紅色文化研究機構,組建“紅色文化專家庫”,出台紅色文化研究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相關專家、學者和研究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挖川陝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質和時代價值,以及巴中紅色文化資源中藴藏的優良傳統、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