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心理學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5W

教育心理學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育心理學論文 篇一

1、深入疏導,轉化角色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疏導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進入疏導法。指的是教師運用説理的方法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儘快地從情緒化中走出來,帶領學生認知自身的行為,並且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剛剛進入校門之後以及在畢業之際需要工作崗位之時,恰恰是高職院校學生大規模爆發傷心、痛苦感情的高發期。還有很多例子就是在校期間,年輕人因為戀情的問題也會產生一定的情緒波動甚至是有負面的情緒出來。這些時候都是需要教師來及時的引導學生,告別負面的壞的情緒,回憶自己做過的高興的開心的或者是成功的事情,通過這樣的心理歷程的回味來促使學生改變過去只是憑着主觀和意氣辦事的做法,慢慢恢復自信心。深入的疏導法對教師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提升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僅要重視溝通技巧,更要注重溝通態度。學生們往往更加歡迎熱情、和藹以及善於溝通的教師,因此需要教師轉變自身意識,定位為學生的朋友,置身於學生的位置,瞭解學生的品行、思想和問題,這樣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激勵,使心理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營造輕鬆的學生氛圍

輔導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需要一個輕鬆的環境和氛圍。想要學生卸下心防、打消心理戒備,就要教師試圖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一學生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這是因為如果學生有着很深的心理戒備,是不會輕易的被打開心防的,教師也就無從疏導。還有,有一部分學生對於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見,認為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疏通和教育。其實這是一個致命的偏見。高職院校學生因為就業和社會壓力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均會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或者是障礙,有了問題就需要及時做到排解,否則不僅會加重心理負擔,還會被心理包袱困住拘束,產生不好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高職院校可建立一定樹立比例的“心理疏導室”,聘請心理醫生,對前來諮詢的學生給予詳細的講解和疏導。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要急於對學生下評論,更不能反應冷淡,造成學生的緊張感,應在較為活躍和輕鬆的氣氛中進行談話和諮詢。高職院校為教師和學生創造這樣一個環境,不但會很好地為學生排解問題,同時還利於學生的身心愉悦和健康發展。

3、健全乾預機制

高職院校不僅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更要將個體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當做重要的工作來做。健全乾預機制,做到防患於未然,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控制心理問題的發生以及由此衍生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建立健全個體的心理問題干預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來抓:首先,實行值班制度,使得心理諮詢的教師如同醫務教師一樣,做到隨時能夠接待學生,不會使學生感到落寞。初次進行心理諮詢的學生,尤其會有緊張的心理,如果再遇到無人值班的情況,那麼就會更加加重學生的緊張感和不適感。此外,高職院校應配置,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的需要,使得每一位需要諮詢的學生都能夠得到幫助。最後,對於初步評估有精神疾病的學生應及時啟動應急措施,轉送醫療機構進行有效的治療,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結語:將心理學引進到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機制當中,不僅是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和健康,同時還是對高職院校本身的完善。這一機制的實施,必然會形成一個雙贏的良好局面。

教育心理學心得 篇二

學校為我們開設了讀書套餐真好,本學期如果不是因為參加讀書套餐,我還真不會這麼認真地去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一看書的題目就覺得很乏味,可我仔細閲讀後,覺得本書越看越有味道。閲讀本書很輕鬆,因為裏面的內容和我們的教學實踐很接近。通過大量的實驗向我們揭示了一些教育現象,為我們的教育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作為教育者都知道要對學生進行表揚,但如何科學的表揚?德韋克的成就目標理論實驗給了我們啟示。當我們表揚孩子聰明時,孩子就會傾向於成績目標取向,會努力證明自己聰明而避免顯得沒有能力。當我們表揚他們因為努力而獲得成就時,孩子就會傾向於學習目標取向,他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那個過程。從學生評價來看,教師既要重視終結性評價,又要重視形成性評價。美術作業的評價不像其他學科有標準的答案,所以要特別重視學生形成性評價。記得以前有位一年級的學生,他對美術的興趣特別濃厚,每一節的美術課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但他的畫畫得確實不好,很隨性也很隨意,自己想到什麼就畫什麼,線條粗糙。但我很關注她的學習過程,每次都在鼓勵的基礎上,給他一些建議。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發現他進步了很多,成了班裏進步最快的孩子。同時他的這種熱情感染了身邊很多的孩子,我進教室時,經常聽到孩子對我説,老師我最喜歡上美術課了。在教學中,我們要科學的表揚,使欣賞孩子這一理念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我們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容易對學生形成偏見,會不自覺的對學生進行歸類,這就是洛欽斯的“第一印象”效應實驗。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既要注意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又要避免由於第一印象所帶來的對兒童的錯誤看法。在開學時,能準確叫出兒童的名字,親暱地摸摸孩子的小腦袋,多説些讚許的話,能減少師生之間的陌生感,能為以後的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溝通的開端。我們美術教師往往任教的班級較多,對於記住每位學生的名字有一定的難度。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花些時間與精力記住學生的名字,以及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點。美術教師如果不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是以美術作業的好壞來評價學生的話,那往往會出現判斷的錯誤。有些學生在其他方面表現都很優秀,也許在美術學習方面有些困難,我們不能以此作為評價的一個依據。在我任教的班級中,有位學生比較乖巧的,但他的美術作業真不怎麼好,一開始我只看到了他的美術作業,將他歸類在差生中,後來從班主任那瞭解到,他是一位學習習慣較好的學生。在往後的教學中,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看到了他的優點,及時表揚,他進步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要善於冷靜、科學地觀察學生,用理性和發展的眼光分析、評價學生。

總之,書中還有很多有名的實驗,每個實驗都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正是這些啟示,讓我們的教學變得有理可依。無論是作為教師的角色,還是作為一位剛剛升級做母親的角色都是有很大幫助的,大家真的可以好好去閲讀本書,不同的你會有不同的收穫的。

教育心理學心得 篇三

《學科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是北京市"十二五"中國小教師公共必修課的一門課程。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對學習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是我學習的心得體會

《學科教育心理學》在結構上分為兩大部分;學習心理、學科的教與學。學習心理又包括八章內容,分別為:學生心理髮展與個體差異、學習與學習理論、學習動機、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學習策略、問題解決與創造性、態度與品德的學習。這八章內容又可以組合成三個模塊:學生心理髮展與個體差異、一般學習心理和分類學習心理。第二部分學科的教與學包括八章內容,分別為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地理、藝術、體育與健康。內容全面,通俗易懂,無論教學哪個學科,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了《學科教育心理學》,深有感觸,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學後使我的業務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學生)本站○(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我一直從事低年級語文、數學的教學工作。在平常的單元檢測中發現每次檢測丟分最多的題型總是閲讀。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閲讀效果,掌握更好的閲讀方法就成了我教學中的重點工作。學習了語文學科教與學的內容,尤其是"閲讀的教與學"這一章節,瞭解到閲讀是人類從字面符號獲取信息的活動,是一種極其複雜的認知加工過程。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閲讀才有效。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進行了簡單的嘗試:

1、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家長和教師應合理的提出閲讀要求,鼓勵和引導孩子閲讀課文,在文章的閲讀中應要求學生能夠把各句聯繫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繫,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孩子們愛上閲讀。有人説"自主閲讀就是開拓精神空間",的確,要開拓視野、汲取知識,光靠學習課文是遠遠不能達到目標要求的。同時,我們在教學中不難發現,課外閲讀多的孩子,對很多問題、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和見解,而且語文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強於其他孩子。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首先得培養學生廣泛閲讀的習慣。閲讀能力的強弱與獲取知識、增強學習興趣、增長見識、提高自學能力有着重要的關係

2、重視課外積累,拓展閲讀視野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閲讀教學中的語言積累,不僅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閲讀積累,還要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閲讀文章,推薦讀物,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積極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激勵他們廣泛涉獵課外讀物,以達到拓展閲讀視野,積累語言知識的目的。

我們學校參加了《整體閲讀--課內拓展》的課題研究,每次課文講解,我都結合《百草園》一書中的相應文章進行拓展閲讀,並且找出一個主要問題,訓練學生從短文中尋找答案。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四

在教學之餘,我讀了一本對工作非常有幫助的書《教育心理學》,本想為考試而學,沒想到學後深有體會。書中廣泛吸取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其研究目的在於服務教育。全冊共十二章,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師教學的必備。當今,教育心理學教學非常倡導,課本中闡述當今學生的健康心理問題,作為一名教師,德育與心育的培養非常重要。

素質教育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重要,據自己的學習可以瞭解到: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外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部動力,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內部學習動機,但也不忽視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教師應一方面逐漸使外部動機轉化成為內部動機,另一方面又應利用外部動機使學生已經形成的內部動機處於持續的激起狀態。

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教學要有深的文化底藴,作為教師更應博覽羣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閲讀一些教育書籍,使之成為我教學的方向標。

教育心理學心得 篇五

本學期我抓緊時間認真學習了《教育心理學》。對於奧蘇貝爾的學習動機理論很是有感觸。1968年,奧蘇貝爾發表了集其教育心理學思想大成的作品——《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1968第一版 1978第二版),在這本書中,奧蘇貝爾深入系統地探討了課堂中的有意義的文化知識學習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及其條件,對人類以言語符號為媒介的有意義學習,保持和遷移的心理機制及制約因素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形成了他的“有意義言語學習論”。

奧蘇貝爾對傳統的學習理論持批評的態度。他認為,這些學習理論並不探討在課堂裏發生的學習,而只是根據實驗室裏的學習不加分析地外推。在他看來,“一種真正實在的、科學的學習理論主要關注在學校裏或類似的學習環境中所發生的各種複雜的、有意義的言語學習。並對影響這種學習的各種因素予以相當的重視。 (Ausubel,1967)

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是他對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在他看來,學生的學習,如果要有價值的話,應該儘可能地有意義。為此,他仔細區分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之間的關係,具體如下:

教學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的,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方法。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包括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奧蘇貝爾繼承了傳統的接受學習理論,並在歷史上首次將之作為與發現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加以積極倡導並進行系統的心理學研究。

接受學習

接受學習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的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與發現學習相對。在接受學習中,所學東西的全部內容都是以確定的方式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學生無需進行任何獨立發現,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師呈現給他的材料,例如一組無意義的音節、一首詩、一條定理加以內化和組織,以納入到已形成的認知結構當中,以便在將來的某一個時期可以運用它或把它再現出來。這裏所説的內化是指將新的學習內容通過整合貯藏入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

接受學習不同於機械學習。接受學習是與發現學習相對的,是指學生將學習材料作為定論性的知識加以接受、內化、形成自己的知識,而不重複人類發現、形成有關知識的過程。機械學習則是與有意義學習(通過理解而進行的學習)相對應的,他指不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接受學習可能有意義的,從而成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也有可能是機械的,從而成為機械的接受學習。

接受學習也不同於被動學習。被動學習是與主動學習相對的,他是指學生由於缺乏學習的需要、動機、興趣或者必要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等原因,因而不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或者不積極主動的把自己的學習引向深入,不去深入、全面的把握學習內容,而滿足於那些含糊的、膚淺的、似是而非的觀念。接受學習可能是主動的,也有可能是被動的,他與主動、被動學習都沒有必然的聯繫。

發現學習

奧蘇貝爾對發現學習的解釋不同於布魯納。他認為,發現學習是指學習內容不是以定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的,而是要求學生在把最終結果併入認知結構之前,先要從事某些心理活動,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排列、重新組織或轉換。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是要學生通過參與探究活動發現基本的原理或規則,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除此之外,奧蘇貝爾認為,發現學習還涉及其他三種學習類型:運用、問題解決、創造。這三種學習是有層次的。

奧蘇貝爾認為,“運用”是指把已知命題直接轉換到類似的新情境中去,有點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講的“練習”。“問題解決”是學生無法把已知命題直接轉換到新情境中去,學生必須通過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轉換前後有序。學生已有的知識可能是與問題解決辦法有關的,但需經過多次轉換,而非直接運用或練習所能解決的。“創造”是能把認知結構中各種彼此關係很遙遠的觀念用來解決新問題,而且,認知結構中哪些命題與該問題有關,事先是不知道的,各種轉換的規則,也是不明顯的。在奧蘇貝爾看來,“創造”的定義是指能產生某種新的產品,或者對學生來説是新的,或者在人類認識意義上來説是新的,都應該被視為創造性行為。當然,只有能產生後一種新產品的人,才能被認為是具有創造性的人。而且,創造性行為本身,應表現出一定的綜合水平,即能夠把各種要素綜合在一起,形成新產品,這種綜合水平應超過問題解決中所需要的水平

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奧蘇貝爾根據知識學習過程的不同性質,又將學習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意義學習是指語言文字或符號所表述的新知識能夠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舊知識建立一種實質的和非人為的聯繫。以下兩個先決條件是劃分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的標準:(1)學習者表現出一種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的心向,即表現出一種把新學的材料同他已瞭解的知識建立非任意的、實質性聯繫的意向。(2)學習任務對於學習者具有潛在意義,即學習的任務能夠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礎上同構聯繫起來。明確了意義學習的先決條件,就不難對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做出明確地區分。以無意義音節的學習來説,由於學習者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有關觀念,無意義音節不能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聯繫,因此,在學習中只能逐字逐句地背誦它,所以,它只能建立一種逐字逐句的聯繫,因而是機械的學習。有時人們為了便於記億,往往把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種意義,但這種意義的賦予是人為的或任意的聯繫,因而也屬於機械學習。

當然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奧蘇貝爾認為,“這兩種學習僅是處在一個連續體的兩個極端”。“概念、命題和原理的學習是意義學習,而符號學習便具有某種機械學習的逐字逐句的性質”。有時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也會同時發生,例如,學生通過背誦來學習一首古詩或學習乘法口訣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