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具備的新能力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5.55K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具備的新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具備的新能力

在政治治理、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社會生活發生根本變化的現代社會,學生更需要的能力有:發現問題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問題,鎖定問題的能力而非只是回答問題,制定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只是做題,找尋知識的能力而非只是記憶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知識,組織團隊、合作做事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等等,而培養這些能力最好的途徑就是教師要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做事。那麼,新背景、新模式下教師應具備哪些能力呢?下面列舉幾種教師必須具備的新能力供大家領會認識,比照,自查。

一.領悟知識意義的能力,簡稱意義領悟能力。

意義是學習的原動力。當教師要求學生學習某種知識的時候,首先應該明確;學習這些知識的意義是什麼?

這裏所述的意義不是諸如“這些知識對大家未來的就業、成就有用”,“這些知識在期末考試,大學聯考的範圍內”“這是國家明文規定的教學任務”等等,而是屬於那種需要去體驗、感受、領悟的存在,屬於心的層面活動。知識的意義指知識的某種性質,它可以被學習者所感受,所領悟,能夠激起學習者對知識的熱愛,使學習者與知識建立起感情,有助於滋養學習者的心智品質與公共精神。教師職業的特點在於,教師不僅要懂知識,用知識,更要享有知識,領悟知識的意義。英文enjoy一詞,它表達的不是擁有,而是享有。顯然,擁有知識是一回事,享有知識是另一回事。能寫出一個數學公式是一回事,理解這個公式的意義,甚至喜歡這個公式是另一回事。只有教師具備知識領悟能力,教師才可能引導學生去享有學習,享有知識,教育才可能保障學生心智的成長。

知識的意義是多層面的。至少它具備兩種意義:由真及美的意義,由真及善的社會意義。人類所以有強烈的、不可泯滅的的好奇心,求知慾,重要原因在於求知過程和求知結果都充滿了美的享受。這也是許多教師一生熱愛的教育工作的重點原因。只有當教師對他所教學科的知識持有喜愛、欣賞的態度時,他才有可能把對知識的這種感情傳遞給學生,或引導學生去感悟知識的美。比如,語文或英語教師對語言特有的感受力,一個詞的豐富性,一種句式的簡練,一種表達的雅緻。比如,歷史教師特有的懷舊情懷:讚美那些令人敬仰的歷史人物,那些激動人心的歷史事件,驚歎人與事背後的歷史規律,欣賞一件件、一處處文化遺產所傳遞的先人們的智慧。比如,物理、化學教師對科學美的感悟:散亂繁雜現象背後的規律與秩序,無處不在的對稱與平衡,科學公式的簡潔優美,學科知識體系的井然有序的結構,學科與學科之間令人稱奇的關聯。

與知識之美相關聯的,還有知識創造者們美的品格,美的思想,美的故事。物理學家彭加勒説:“科學家所以研究自然,並非因為它有用,而是喜歡它。他所以喜歡它,是因為它是美的。當然,這種美不是給我們感官印象的美。科學美在於自然的和諧有序。”可見科學家探究最深層次的動力,是對自然之美的追求。基礎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喚醒、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悟,熱愛和追求。數學家羅素説:“科學的精神氣質是謹慎,試探。它並不認為自己知道全部真理。它懂得,任何一種學術遲早都要被修正。”其實,科學的精神氣質也就是科學家的精神氣質。正是這種謹慎、試探的美好品質,支撐了科學事業的無限輝煌,基礎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在感悟這種精神氣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這種精神氣質。

每個學科的教材都存在着兩個版本,一個是體現學科知識體系的有形版本,一個是由相關專家,學者的品質、思想、故事構成的無形版本。只有教師把這兩種版本融合貫通,融為一體時,才能更好地彰顯知識的審美意義。

知識的社會意義體現在知識對社會進步,人類福祉的推進和貢獻,基礎教育階段各個學科的知識都是本學科最基本、最精華的知識。每一種知識,從它誕生起,就開始影響着人類文明的進程。一部文學作品,比如《離騷》;一種哲學思想,比如康德的“人是目的”;一種經濟學理論,比如亞當·斯密的市場調節理論;一個科學發現,比如能量轉化等等,都可以寫一本它們如何影響後世社會進步的書,都有激動人心的故事,都是以使學習者熱愛,敬畏這些文明成果,甚至願意投身於完善、發展這些成果的事業中。

教師的一大任務就是復活知識與社會進步的關係。數學家懷特海談道:“首先注意到7條魚和7天之間共同點的人,是第一個具有純數學觀念的人。這個人的出現使人類思想史前進了一大步。”這就是符號思維、建模思維的意義。有了數學的發展,才可能有以物理為代表的近代精密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如果學生從這樣的層面去學習數學,他會感恩數學,敬畏數學,由此喜愛數學。如果學生只是為完成作業、為考試分數而學數學,學生可能會反感數學,逃避數學。

對知識不同層面的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態度,可以斷定,一個懂知識、懂考試要點的教師,和一個既懂知識更領悟知識意義的教師,所培養出的學生時有區別的,儘管考試成績可能相同。

二.設計探究活動、學習項目的能力,簡稱問題設計能力

在新教育背景、模式下,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設計讓學生探究的問題,或實施的項目。這是教師職能的一個重要變化。如果説舊模式下好教師的最高標準是能讓學生願意聽講,那麼,新模式下好教師的最高標準就是能讓學生願意做事。這就凸顯了教師問題設計能力的重要性。

好的問題首先要能體現相應的教學任務,要能把需要學生理解的知識、形成的能力、確立的價值觀念等教學任務體現在做一件件事情的過程中。要設計出好的問題、好的項目,僅僅熟知知識點、重點、考點是不夠的。面對任何一種教學任務,教師首先要清楚地知道:為什麼要讓學生學習這些內容?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什麼?教師要真正瞭解、把握知識的產生過程、產生背景,以及知識所能,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要有能力站在高處俯瞰知識,解析知識,組合知識,讓知識融於一個特定的探究過程,或項目實施過程。所謂教師的問題設計能力,強調的是“設計”,而不是將諸如“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誰?”鴉片戰爭發生在哪一年?“什麼叫勾股定理”?這些把陳述句改為疑問句的提問。凡真正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問題,是需要精心設計的。比如,以下三個問題所引出的學習活動和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中國的首都是哪個城市?為什麼選擇這個城市建都?若重新建都,請提出你的選都報告。”最後一個問題不僅包含了前兩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做事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設想如果前一個學生接受的是前兩個問題性質的教育,另一個學生接受的是後一個問題性質的教育,這兩個學生的在校生活質量和走向社會的發展方向將會有什麼樣的區別?如果這種區別不是在兩個學生之間,而是在兩代人之間,兩個民族之間,又會形成什麼樣的結果?

對今天的學生來講,授魚和授漁都是次要的,首要的問題是開啟引擎,點燃激情。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學校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推動力”問題。居高臨下給任務的思維,以長者、權威自居,施恩,施愛等施捨思維,都會碰壁,都會遭遇尷尬。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首先體現在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上。有了這個前提,就會找到以學生的感受、感情、思考、生活為起點的問題。這裏有一個大家熟悉的案例:美國獨立戰爭是由英國強徵税而引發的。一位教師在上這節課時,首先宣佈:近來學校經費緊張,所以,從今天起,課堂用紙都要收費。現在,請大家拿錢來買試卷。這個開場立刻激起了學生騷動。在學生體驗了不滿、憤慨、無奈以後,教師引導學生閲讀美國獨立戰爭的教學內容,理解華盛頓的心情。只要教師有尊重學生的意識,就能找到學生的心,就能使學習活動從心出發。

好的問題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設計問題、確定項目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因素:貼近學生生活嗎?能行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動慾望嗎?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活動的意義嗎?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嗎?基礎的教育內容,應該説是更貼近自然,貼近社會生活,絕大多數教學內容都能找到與學生思維、感情相適應的切入點和結合點。

教師的問題設計能力從何而來?一方面,來源於教師對學科本質、學科結構、學科歷史、學科背景的透徹把握,而不僅僅是對學科知識點的識記、理解,或對考點的熟悉。另一方面,來源於教師自身的開放性思維風格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校應對教師開展專項培訓,專題教研。應該把問題設計能力作為教師評價的新標準。可以通過開展優秀問題設計競賽、優秀問題設計徵集等活動,幫助教師適應新教學模式的需要。

三,制定學習規則的能力,簡稱規則制定能力。

規則制定能力是新教育模式下教師的一種全新的、重要的能力。新模式要求學生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做事情意味着一個過程;過程就需要步驟,需要程序,需要標準。做事情還意味着合作;合作就需要有組織、有分工,有評價。要保證學習活動的持續有效,就必須有科學的機制;用機制保障持續的激勵與必要的約束。概言之,新模式需要新規則。比如,需要小組建設的規則,需要實施科學實驗的規則,需要開展社會調查的規則,需要課堂展示的規則,需要撰寫學習報告的規則,等等。

好的規則可以最大可能地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最有效地解決第一推動力的問題。比如,在市場經濟制度下,制度在保障着企業家的熱情,不存在由政府去激發,去調動的問題。政府的任務是制定必要的規則。同時,好的規則有制約人性弱點的功能。分粥的故事是非常有説服力的;七個人分吃一桶粥,如何能分得公平?權威法行不通,因為有權分粥的人總是給自己分得最多;道德法也行不通,因為人們很快就開始討好、賄賂道德高尚的分粥人。最後的辦法是規則法:輪流分粥,但分粥人只能拿其他人挑完後剩下的最後一份。於是,全部的問題解決了。

規則不能與紀律等同。規則水平體現着教師、學校的教育水平。好的規則首先體現在價值維度上。比如,學校不是市場,不允許優勝劣汰。學校必須謹慎地、有條件地應用競爭法則。好的規則還體現在系統性上。規則既要有激勵功能,還要有制約功能,既要保障效率,還要保障公平。比如在課堂展示中,既要發揮優秀學生的引領,分享作用,又不能把課堂變成優秀學生的獨角戲。好的規則還應該具有簡單性,易操作性。

對教師而言,規則制定能力首先是一個觀念問題:是靠教師全能的教導、要求、命令,還是靠完善的規則?是靠良好的願望,還是靠體現理性、體現集體智慧的規則?其次,規則制定能力體現着教師作為教育者的智慧,而不是作為學科專家的學識。所以,只有專業修養是不夠的,要的是教師組織、治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要的是教師的職業智慧。

新教育模式絲毫沒有削弱教師的作用。教師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制定規則、應用規則等組織,引導方面。撲克的發明者諳熟人性的優點和弱點,將規則的功能用得淋漓盡致。我們該從撲克發明者身上學點什麼。總會有一天,也許一個不善表達、表演的教師,會因為他在學習規則設計方面的傑出成就,而贏得學生的認可,獲得最高的教師職稱。

四.引導學生利用教學資源的能力,簡稱資源利用能力。

舊模式下,教學的主要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所以,教學資源實質上是“教”的資源,是那些如教材,複習資料,圖書,音像等可講、可聽、可看的資源。它們是通過教師的選擇,過濾而傳授給學生的。而新模式下,做事情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學資源,準確地説,應該是學習資源,而不是教學資源。學習資源的範圍因而幾乎是無限地擴大。教材、教輔等書本資源僅僅是學習資源的冰山一角。自然、社會有取之不盡的可用資源。比如,學生家長可能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網絡、電視、雜誌、報紙等大眾的或專業的傳媒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

就像社會資源,在舊模式下,自然、社會這些本來是一切書本知識之源泉的學習資源,恰恰被排除在教育資源以外。教師視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教育資源於不顧,然後一門心思地練就自己的表達能力,堅定不移地向自己的嘴要形象,要生動,要鮮活。本該是靠視覺、聽覺、觸覺等所有感官通力完成的任務,全由聽覺獨家包攬,於是,教師講,學生聽成了學習的主渠道。例如有這樣一個鮮活的案例,一所中學的旁邊,有一個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天主教堂,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而這個學校的美術教師,每次上有哥特式建築美術課時,總是在黑板上講哥特式建築的特點。為什麼不能讓學生站在學校旁邊的教堂旁,教堂裏學習哥特式建築呢?

開發、利用社會資源,是教師一種主要的職業能力。任何一所學校,不論是城市還是在鄉村,都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的教育資源。一座古橋樑,一個古院落,一座古廟,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幾棵老樹,醫院設備中的物理,社區管理中的政治,飯店商店中的經濟,下水道治理中的化學,地方曲藝中的文學,公交車線路設計中的數學,等等,都是級其鮮活的教育資源,都應該是教師備課、教研的對象,都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和學習的內容。

學校與教師做了許許多多辛苦而低效的工作,比如,無休止的聽課評課,無休止的討論教材,改進教案,無休止的判作業改作業,若能擠出點時間和精力,去開發,利用學校所在地的社會資源,也許是對教師的一次解放,更可能是對學生的一次解放。

這樣,教師不再是僅僅活動在四堵圍牆內,三尺講台上的“教書先生”,教師將活躍在各種有助於學生學習、成長的自然和社會中,將成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出色協調者,組織者。

這四種基本能力,是課改新背景、教堂新模式下每位教師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大家對照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和教學操作過程,認真思考,比對,取長補短,讓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引導學生學習做事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