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45K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一

一、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國小生素質發展

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更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而服務。因此,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圍繞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去設置,變單一化為多元化,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重視國小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國小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同時,要充分深挖語文教材中藴含的德育因素,適時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智能訓練,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科學思想和科學作風的教育等,促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2、重視國小生的美育教育,培養審美能力。美育對人的修養與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不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義而且在語言文字上是相當美的。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我們很好的利用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機地滲透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形成對美好純結事物的嚮往,對祖國美麗山川景物的熱愛,對人物的崇高品質和堅貞精神的讚歎,對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對醜惡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感染和啟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醜惡的能力,培養他們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審美觀和審美理想。

3、加強國小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當今社會非智力因素對一個人的成敗起着重要作用。現在對心理因素的培養呼聲越來越大,教育要面向現實,面向未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心理因素的培養。注意對學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競爭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強國小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在教學中要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進行鍛鍊,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腦、眼、耳、口、手並用,在身心和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於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落實素質教育

1、在“讀”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現代的閲讀觀認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判體驗的重要途徑。”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觀世界和自己主觀意念的完善結合體,能體現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讀者通過閲讀,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才能領略到其中的真諦,並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響其良好的行為和習慣的養成。成功的語文教師都會利用朗讀、精讀、略讀或瀏覽等多種閲讀方法,指導學生粗細相結合地閲讀課文,並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後通過同學間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解決問題。如在講授《爭吵》時,讓學生自主地精讀全文,感受“我”的內心活動,體會“父親”的話的含義,並結合身邊的事例,進行討論,使學生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學着處理同學間發生的問題,並透過故事,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從中得到生活的啟示,吸取成長的養分。

2、在“寫”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寫作是運用局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④。作文教學中,要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培養學生創作的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從而發現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學時,要使學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儘量佈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題目,讓學生能身臨其境,通過多種方式去搜集與主題有關的素材。作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通過蒐集素材進行創造性的表述,還要指導學生養成修改習作的習慣。讓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個性習作。從而讓學生會找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並學會如何去正視它、改正它。同時,要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換修改習作的習慣,使學生形成主動合作的精神。

3、在“説”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説話,即口語交際。是語文“工具性”的最好體現。在現代社會生活、工作中,運用口語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已經越來越顯得格外的重要,成為了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如果一個學生不懂得或不擅於與他人進行口頭交流或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就算他成績再好,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具有良好語文素質及能力的人。而大多數學生都缺乏文明和諧地進行交流的素養。因此,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有較文明的態度的較好的語言修養。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應先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氣,克服交流的恐懼心理。讓學生敢説、願意説,又有話可説。注重選取學生較熟悉的説話材料,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要打破各種傳統思想的制約,只要是學生對某事物的真實看法,無論褒貶,都加以鼓勵,語重心長學生“求異”的思想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二

摘要: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及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從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等方面提升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

護理學生;素質教育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要求。高校應以德育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護理專業是直接維繫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其特點是護士面對的服務對象是人、是社會的人、是需要給予健康照顧的人,護理工作服務於人生老病死的各個階段,人們期望護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嫻熟的技能和優雅的舉止、良好的文化素養及健康的人格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職業素養。為此,我們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更新觀念,積極探討如何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以應對當前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質,它主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現為對人民、國家、集體能否獻身的精神等。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依託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

因此在平時工作中應注意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各個方面,作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同時結合青年學生活潑好動,希望多方位發展以及反對空談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論教育與關注、討論國內外時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相結合,與欣賞經典愛國影片、黨史教育片相結合,與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改革開放成果展相結合;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學生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二、結合專業特點,開展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可以為學生的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藴。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面對科學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都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加以解決。因此,廣博的文化知識能為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護理工作在本質上是充滿關愛的服務,而服務是無形的商品,給人帶來的遠非物質和感官的滿足,所以要求護士必須理解人,關懷人,必須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護士具備寬容、豁達、博愛的胸懷,才能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內涵、有愛心的護理。因此人們把護理稱為——極具人文特徵的專業,把護士——稱為極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據這一專業特徵,加強對護理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培養尤為重要。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應貫穿大學始終,不同年級都應具有不同的培訓內容。首先是通過增加人文課程設置或加大人文課程的課時數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力度,如開護士人文修養、護理人際溝通與交往藝術、護理禮儀、護士形體訓練、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護理法律等課程,同時還應注重隱性課程的開設,將護理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護生日常的學習和實踐,結合專業特色,在入學教育、5·12護士節、學生畢業教育及學生日常活動中進行護理人文素質的教育和職業教育,目的是通過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們懂得熱愛、學會奉獻、學會溝通、學會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成為有教養、有品位、有尊嚴、有內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體貼人、照顧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氣質、儀態、行為等由內到外散發出知性之美的專業人才。

三、深化護理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

大學專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核,應培養具有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有專業特色專門人才,基礎紮實是專業人才進一步發展的前提,現代科學的綜合性與交叉性,需要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面,成為複合型的專業人才。因此在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上必須在教育思想、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優化教學總體設計,對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繼續加大人文學科的比例,將專業課程提前,讓學生早接觸專業,早了解專業;改革實踐教學、強化護理技能訓練,讓學生早接觸臨牀、多接觸臨牀;在教學中注重加強基礎與臨牀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醫學護理學與人文學科的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臨牀思維能力和臨牀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方面得到較好地培養和提高。

四、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薰陶所形成的素質,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營造學院文化氛圍,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成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優良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設立宣傳欄、名言、名句、名醫、名畫、專題文苑等文化長廊、宣傳學院辦學理念、護理學發展及護理研究動態等。利用各種形式及時向學生宣傳國際、國內新聞,教育新思想、新動向及校內的新人新事。開展多種有益於身心發展的文化、體育、文藝、美術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的校園文化的薰陶,每學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專業知識與技能大賽、歌詠比賽、文藝表演、書法展覽、法制講座等活動來鍛鍊學生、教育學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現代教育的理念和未來醫學護理學發展的趨勢都要求培養具備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醫學護理人才,因此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必須把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準則,力求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育,使學生學會做人並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及創新能力,學會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優良的道德、和諧完美的精神個性、求真的科學精神、文明的人文素養,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包括:護理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解決衝突的能力、獨立適應社會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參考文獻:

[1]齊豔。對護理專業實施人文教育的思考[J]。護理管理雜誌2008,8,(3):57-59.

[2]劉春娜,楊新月。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人文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雜誌,2010,10(5):50-52.

[3]史瑞芬。護士人文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5.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三

一、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概述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具體實施採用項目化的運行辦法,運行過程類似於科研項目完成的全過程。學校每學年初發布項目活動指南,針對重點項目活動和一般項目活動提出總體要求,體現指導思想和學年重點安排。全校廣大同學及各年級學生組織,根據指南設計項目活動,通過網絡填報項目活動申請表提交學校審批。學校成立專家小組採取答辯會等方式進行評審,決定是否批准,獲批准的項目活動得到相應經費支持。項目實施期間要接受學校組織的必要檢查,結束時需要提交總結報告和經費決算。

二、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計劃的主體是各位同學,學校以各位同學的自主設計確定素質拓展的內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則不但保證了同學們在素質拓展計劃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保證各位同學的個性特徵在素質拓展過程中得到尊重和張揚。

(2)開放性原則:素質拓展是在各級組織的總體安排下的羣眾性的學習教育活動。不受專業、年級和學校的侷限,鼓勵同學們大範圍交流,鼓勵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相互借鑑。

(3)普遍性原則:本計劃適合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它將教會同學們一個科學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學習和事業踏入快車道。

(4)多樣性原則:鼓勵同學們進行科學合理的、風格迥異的設計和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同學們張揚個性的基本保證,多樣化的選擇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創新。

(5)柔性原則: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不用硬指標評價各位同學素質拓展成果的優劣,不樹典型,不作排名,不評優秀,重在過程和參與,追求真正的學習,鼓勵同學們量力而行,倡導用柔性指標引導先進,鼓勵相互借鑑。

三、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體系的實施與運行

要建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的作用,客觀公正地記錄每一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素質培養和發展的重要經歷和主要成績。要通過證書記錄和認證兩個環節,合理量化,科學評價,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拓展。要真實記錄素質拓展的內容,體現客觀性和真實性;要由學生自己填寫具體內容,發揮自主性。在認證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嚴謹性和程序的規範性,保證認證的權威性。要依託基層團建創新成果,探索在社團組織中開展認證;要鼓勵素質訓練項目的組織者積極參與和實施認證;要依託學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進素質拓展計劃的電子化認證,研發素質拓展證書的電子版。

四、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義

(一)開啟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新階段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為依託,通過職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和強化社會認同四個基本環節,使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工作有形化、具體化、規範化、制度化。較之於過去的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具有涵蓋面廣、規範性強、可操作和便與評估的特點,從而使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並駕齊驅,成為高校素質教育兩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內涵的發展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着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於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明顯和現實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觀的經濟效益、時間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它與正規課堂教學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小。其次,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還可以大力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受到資源限制的狀況下,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成本價值優勢。

素質教育始終圍繞提高人的素質這個中心,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服務於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講,素質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大學生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推動大學生社會化,一方面,要求通過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特別是課程體系改革,使教育內容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另一方面,必須通過一定途徑讓學生獲取切身的社會體驗。

(三)大力推進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其一,通過制度化建設,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順利實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過規範化建設,將以往比較零散的第二課堂活動和教育工作進行整合、規範,形成體系,這樣便於用系統的觀點考察其合理性,保證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其三,推進社會化,在大學生素質拓展中積極吸納社會參與。其四,推進信息化。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素質拓展認證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在進行認證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宂雜的數據處理、信息錄入等工作,因此,必須推動認證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計算機網絡平台。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實性和可靠性獲得了全校師生和社會輿論最大限度的監督和保障。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四

【關鍵詞】

探究性教學 獨立思考的能力 思維訓練

【摘要】

高中化學教師進行素質教育,要充分認識素質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覺地把素質教育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備課、上課、實驗等各個環節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深入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素質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覺地把素質教育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備課、上課、實驗等各個環節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一、深化探究性教學研究

探究教學主要是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進行教學,目的在於將科學家的探究引入課堂,讓學生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使他們不僅獲得科學知識,同時還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雖然當前的探究教學方式正在積極推進,並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探究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

1、以考試評價改革為導向,讓教師放開手腳

2、加強教師的“科學探究”體驗,深化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3、教師對探究教學的特徵及意義要加深理解,改變傳統教學觀念

4.注重案例開發,加強情境創設和整合環節,做到過程與結果並重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十分重要。為此,應掃除所遇到的障礙,並在課程改革中採取相應的行動策略:以引導學生“提問題”為突破口,激發其樂於思考的慾望;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勇於思考的環境;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掌握科學思考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以引導學生以“提問題”為突破口,激發其樂於思考的慾望。

為了改變學生不願思考的習慣,應把“突破口”選在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問題”上,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其樂於思考的慾望,形成一種處處遇問題,時時想問題,人人提問題的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局面。

首先,把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劃分為五個層次的遞進目標:一是敢提問題;二是能圍繞學習中心提問題;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問題;四是能嘗試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五是能在問題解決後又提出新的問題。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現有層次,經過與學生本人商量,確定不同的努力目標,並逐步提高層次,使學生嚐到思考的甜頭,以此帶動和形成學生邊學習邊思考的習慣。

其次,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學生勇於思考的環境。

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著名特級教師孫雙全與孩子心靈相通的教學情景就使我們很受啟發:“教學中,他不斷地鼓勵大家:‘誰來説一説,説對了表揚,説錯了也表揚,表揚你的勇氣。’而對孩子的錯誤解釋,也給予肯定的評價:‘因為你的錯誤才使我們全班都能正確,失敗乃成功之母。’而對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嗇對學生給予誇獎和讚美:‘真好,你有發現的眼睛。’當孩子不夠自信而不敢舉手時,他鼓勵學生:‘舉起手來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學生在他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小手舉了起來。”

教師要善於敏鋭地發現學生思考的“激發點”,及時地給予點燃。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時,正是點燃他思考的大好時機,決不能輕易錯過。一要鼓勵學生答錯背後反映出的獨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氣;二要肯定藴含其中的正確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學生的錯誤開發成課程資源,與學生共同找出錯誤的原因;四要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思考找出正確答案。再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拿不準”時,這説明他的頭腦正處於困惑狀態,教師這時就要“拉他一把”,但決不要直接給出答案。

三、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1、創設情景,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吸引學生的興奮點。鮮明的畫面,直觀的視覺刺激,還可以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教育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2、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有助於加強直觀教學,豐富感性認識,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多媒體課件,採用變微觀為宏觀、變虛為實、變遠為近、變繁為簡、變抽象為具體、變靜為動等方法來表現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順利實現認知目標的達成。

3、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輔助化學實驗,增強實驗效果

例如,金屬與酸反應的實驗。整個反應過程速度很快,由於反應的容器——試管不是很大,反應物——金屬也只不過是片狀固體,若只採用演示實驗,只有坐在前幾排的學生才能觀察到實驗現象,其他學生就無法對其描述。若採用實物投影儀直接投影在熒屏上,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實驗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四、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也是評價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具備必需的實驗設備和條件之後,提高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必須強化實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首先,是實驗原理的思維訓練。“實驗原理”即反應原理,指的是每個具體的化學實驗,反映了或説明了或推斷了什麼樣的物質發生何種變化的理論。

其次,是裝置原理的思維訓練。 “裝置原理”指的是為了達到某個具體實驗的目的,應當選用何種儀器、設備,採用何種組合、聯接方式的道理。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維訓練。 “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儀器,進行實驗操作活動的理由。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形式,教好化學新課標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同時,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相對寬鬆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保證。積極組織學有餘力的學生參加選修課的學習,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課內外、校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發展教育相結合,從多方面、多渠道開發學生潛能。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五

摘要:

校園音樂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內、課外音樂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的一種校園文化。本文簡要分析了校園音樂文化對學校形象的塑造、學生性格的養成、道德品位的提升的重要意義,論述了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在學校推行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探討了培育校園音樂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

校園音樂文化;素質教育;作用

校園音樂文化在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修養方面具有巨大的價值。筆者認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做好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並通過校園音樂文化提升學校形象,培養學生高尚品德,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一、素質教育與校園音樂文化

實施素質教育,簡單的説,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校園音樂文化作為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在學校領導與教師的主導下,與學生共同創造的具有本校特點的精神環境和音樂文化氛圍。如合唱團、樂隊等社團活動。

國家教育方針明確了美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獨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認識、智能開發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認識和思想。校園音樂文化恰恰是這些功能的綜合體現,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實踐途徑。

二、校園音樂文化對推進素質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滲透在學生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體現在他們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沃土。

1.音樂活動彰顯校園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校園音樂文化對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響。學校領導和教師應重點選擇一些思想性較強的時代歌曲,通過歌曲的藝術形象來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唱響中國》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學生深切感受我們祖國的偉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2.校園音樂文化的良性導向,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組織學生學習音樂知識並進行討論,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正確引導。如讓學生拿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進行比較,讓學生聽到流淌在我們血脈源頭的民族樂聲。堅持良好的音樂文化導向,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具有分辨美醜良莠的鑑賞能力。

3、勵志音樂的激勵功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鬥志。在青年學生中大力推廣勵志樂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園音樂文化具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產生一種催人奮進的積極作用,激勵學生對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特別是一些流行的勵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錯》、《蝸牛》、《隱形的翅膀》等,對學生的內心世界會有很大的衝擊,給他們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園音樂文化集體活動,提高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多是以集體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如大合唱,集體舞等形式。在開展這些活動時,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他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於學生追求和樹立一種羣體的共同價值觀,把學生的行為繫於一個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強師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

5.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校園音樂文化的舉辦,也是教師和學生互動,並相互促進的過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確的,就是以愉悦學生的感覺和使其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例如由學生親自動手去組織一台文藝節目,促使他們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

三、培育校園音樂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校園音樂文化的質量如何直接關係素質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加以研究和討論的重要問題。

1.充分利用學校音樂資源,努力創建校園音樂環境。廣泛開展學校藝術節等多元音樂文化活動;開設音樂多元活動課,排演音樂劇、組織合唱隊、樂隊等;利用校廣播播放各種音樂;通過彙報表演等各種教學藝術實踐活動,總結經驗,讓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個人修養。

2.充分利用音樂的滲透功能,綜合各學科進行音樂薰陶。音樂教學的語言包括藝術領域之間的綜合,將音樂欣賞與姐妹藝術中相關的內容、手段進行有機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可直接使用音樂,調節情緒,激發想象,開發記憶潛能。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播放一些古箏曲,讓學生跟隨音樂想象課文中所描寫的美景。

3.積極關注音樂流行動向,選擇並整合社會音樂資源。面對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會音樂文化,學校應積極主動地構建起開放性的校園文化體系,通過校內外互動,使學生經受各種鍛鍊,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鑑別、選擇、抵制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使學生在複雜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4.大力扶持學生藝術社團,發揮其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帶頭作用。藝術社團是學生文藝活動、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載體,通過藝術社團的建立,堅持高質量的教學和管理,優化青少年學生的審美意識,讓那些高品位、優秀的音樂精品來薰陶和感染藝術團的學生。

綜上所述,校園音樂文化豐富了廣大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提高了學生們的審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強化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滿足了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學生提高素質和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校園音樂文化對落實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定能培養出高素質、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應紅。《談中等職業學校的音樂文化建設》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1年第1期。

[2]金超哲。《關於高校音樂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研究》。魅力中國2010年第3期。

[3]王豔華。《如何把握校園音樂文化的審美導向》。文教資料2009年第8期。

[4]洪毅。《淺議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考試:教研版2010年10期。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六

一、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

音樂欣賞並不是説單單聽懂音樂的旋律與歌詞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應當對音樂背後藴藏的深層含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向學生傳達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那麼這就需要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一定的聯想與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在深層次上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挖掘,而後體驗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學生在一系列的音樂欣賞活動中,能夠得到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就必須要能夠聽懂音樂,而高校音樂欣賞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聽懂音樂,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在一些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得到音樂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説,在大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課,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進而感受到音樂給人們帶來的美感。

(三)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可以説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正是如此,音樂審美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記憶力。只有將一些相關的音樂信息在腦海中儲存起來,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力能夠得到有效鍛鍊,將自身捕捉音樂藝術的能力提升,同時使自身審美的體驗得以增強。

(四)提升學生在音樂鑑賞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種審美活動將,都要求具有相應的文化修養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對音樂進行審美時亦是如此。學生能夠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取到很多同音樂相關的知識,將自己對音樂的認識程度提升,在不斷積累這些知識的同時,學生審美鑑賞的能力亦能隨之得到相應的提升。所以,高校音樂欣賞課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其在音樂方面的鑑賞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

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音樂作品內容以及類型的多樣化,不僅要有民族音樂作品,還要有古典音樂作品,同時也不能少了流行音樂作品。只有將學生在音樂欣賞課涉及的範圍進行擴大,才能使學生不被音樂欣賞的教材侷限住,進而在音樂欣賞過程對情感進行不斷地積累,逐漸將自身音樂審美的能力與素養提升。

(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

審美主體對美的一個總體看法就是審美觀。處於不同文化、時代以及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都會表現得各不相同。從大學生的角度思考,將真、善以及純樸視為美就是正確的審美觀。所以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正確的審美觀傳達給學生,進而使心靈、生活與社會都能夠得到美化。尤其是針對不同音樂作品的不同音樂藝術水平,教師更應當對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加強引導,避免學生錯誤的追隨一些價值庸俗的“音樂作品”。

(三)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

音樂主體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記憶能力,所以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應當對學生的記憶能力進行培訓。可以將着手點放在一些結構簡單的、內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漸的由小變大、由簡入難,使學生反覆聆聽一些音樂作品,在此循環往復的實踐活動中,令學生對各種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以及和聲等進行了解與熟悉,進而培養學生將音樂的表達形式同音樂的主題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對音樂作品產生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對審美體驗進行不斷獲取。

(四)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人們在對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動進行認識時表現出的傾向性意識就是興趣。學生只有擁有了欣賞音樂的興趣,才能自發地參與到音樂審美的活動中,進而形成一種音樂審美情趣。教師不僅在要音樂欣賞中為學生構建出一個良好的音樂氣氛,還需要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語言來體現自己對音樂審美的不斷追求,影響並加強培養學生在音樂欣賞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不由自主的欣賞音樂,將欣賞音樂的興趣提升,最終使自身在音樂方面獲得良好的審美情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指的是將一些音樂作為審美的對象,將參與欣賞活動的人作為審美的主體,進而形成一種特殊形式的審美對照。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提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就必須要把握好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最終使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得以實現。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七

人文素質在教育中的作用好比人的靈魂,是指導人正確對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態度,是人的一種理性認識,集中表現為人生的追求信念、道德、價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裏,我們卻常常聽到“人文素質缺失”的歎息,糾其主要原因,與我們的教育過多重視科學技術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不無關係。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如此,更需要對學生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以達到適應社會要求的必備素質。近年來,隨着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文教育和高職體育都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高職體育在部分高職院校仍處於可有可無的邊緣狀態。因此探討兩者之間的內涵,以發揮兩者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職體育是高職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與較強的實踐能力,能適應建設、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需要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應在具有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能。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枯燥的理論學習效率低下,而對操作實踐課學習則興趣濃厚,學生在實踐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高於理論課程。根據高職課程改革要求,高職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實踐操作類型的知識,是以做什麼,如何做,在動手實踐操作的學習要佔多,延伸至他們以後的工作中同樣也是。在高職體育中,同樣是一門教會學生做什麼,如何做的課程,高職體育通過學習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反覆的實踐操作而達到掌握技能知識,高職體育與高職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十分近似。我們以此為突破口,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設計各種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達到通過高職體育教學來間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使人文素質教育有效的融人在高職體育教學中。

二、高職體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即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學校即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説,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素質教育論文 )正是這點,我們現實生活中,人在社會就需要與人打交道,交往過程中人們會將自身的人文素質呈現給他人和社會。高職體育的特點是注重學生在運動中的體能控制與運動中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技術掌握與個人經歷和感想,以及在這過程中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在這些的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全面的協調素質等人文素質。更重要的一點是高職體育能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些都是理論教學和室內教學所不具備的,對學生的全面成長起到了現實性意義。

三、高職體育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與途徑

(一)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各學校要重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將其納入每年的校工作規劃中。學校舉辦體育活動要多樣化,要體現大學生的特點,具有文化品位,如定期進行體育趣味比賽、體育知識競賽、各種羣眾性比賽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各競賽活動也應做到大眾性與專業性相結合,文化性與娛樂性相結合,競賽性與普及性相結合,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要人性化,與大學生特點結合。無論是在校園體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學校體育中都應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

(二)提高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

提高教師自身的整體素質,特別人文素質,是在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要從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人手,豐富教師的人文和專業知識,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人文精神素質和教育價值觀。作為大學教師,要關注重大事件變遷,要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信息的更新,不斷更替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並將其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時刻總結經驗教訓。同時,還應積累紮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並通過自己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文化素養、博雅的情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三)將人文精神融人到體育課程體系中

體育課程是高職體育裏中心環節,是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目標的重要途徑。建設充滿人文精神的體育課程體系,杜威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通過組織競賽,讓學生感受成功和失敗的情緒體驗,培養他們處事不驚、鎮定自若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其冒險精神和責任感,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高職體育課程成績考核時,除了考核體育理論知識和動作技能外,考察學生在整個體育學習中,所展現出的人文精神進行評估,以保證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與培養人文精神素質。

總之,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需要,是培養終身體育形成的需要。高職體育能將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起到巧妙的鏈接的作用,同時高職體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