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教學設計中的驚奇原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9K

數學教學設計中的驚奇原則

數學教學設計中的驚奇原則

摘要:教無定法,但教學設計因遵循一定教學原則。跳出學生常規思維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打破常規讓學生感到驚訝,進而感到好奇,從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給學生帶來情感和思維的衝擊,顛覆他們對數學的常規認知,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就是驚奇教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 驚奇顛覆性矛盾性

在實際教學觀察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數學課,問題情境創設精彩,數學活動開展有序,例題、練習層次分明,課堂小結簡明扼要,整個課堂熱鬧非凡,學生情緒非常高漲。但課後與觀課教師、聽課學生交流,往往會出現一些令人尷尬的困惑:這節課留給聽課者的印象不多。我把這種課稱為“好得普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原因就是這樣的課給聽課者沒有帶來思維上的登高和衝突,而僅僅只是就教材而教,這樣的課堂就像一盆盆景,剪裁再好再精緻,也沒有活力。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應注重給予學生“驚奇”。

驚奇:我們目前暫時把它定義為驚訝與好奇,即跳出學生常規思維的教學策略。教學打破常規讓學生感到驚訝,進而感到好奇,從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給學生帶來情感和思維的衝擊,顛覆他們對數學的常規認知,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就是驚奇教學。在運用驚奇原則進行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要具有一定的“顛覆性”。

顛覆性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有可能演變成與原來完全相反的性質,超過以前的認知,通常形容某種改變。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能否掌握知識,能否運用知識去解題。很少有教師去關注學生能否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導致很多學生學習數學只是為了在考試中拿高分,不能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應在傳統的知識教學中有一定的顛覆性。

比如在《線段垂直平分線》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在講台上擺下了釘子,錘子,若干兩兩等長木條,並告訴學生今天我們的課堂上會用到這幾樣工具。學生感覺很驚訝,上數學課用釘子、錘子幹什麼?又不是勞動手工課。老師接着説,等你們學完了這節課,就知道這些工具有什麼用了。接着教師開始為學生講授新課,於是同學們都聽得很認真,講完了本節課得新知識,老師設計一個活動環節,要每組同學領工具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不利用直尺圓規等工具,做一個能畫出垂直平分線的簡易工具。這樣的教學在開課時就給學生留下了懸念,顛覆了學生的常規思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同時在教後的動手活動環節中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了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把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在了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並不是只能用來考高分,還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又如在《方差》一課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注重的是方差的公式識記和運用公式解決穩定性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學會公式來解決問題,但卻忽略了數學知識本身的形成過程。我在教學中首先借用射擊訓練導入課堂,給出三組平均數、中位數都相等的成績,問學生誰能有培養的潛力。學生通過利用學過的平均數、中位數都無法分辨出誰能勝一籌,這時教師給出數據的折線圖,讓學生觀察折線波動的情況,提出以下問題:1、折線圖中數據的波動以哪一線條為參照物?這一線條代表什麼?2、怎樣用數據來表示這一偏差?整體偏差如何表示?3、可以直接求和嗎?如果不行,你有解決的辦法嗎?4、到底是用絕對值好,還是用偶數次方號呢?5、為什麼不用4次方,6次方?6、如果數據個數不一樣的話,求得的偏差公平嗎?經過以上問題的思考與解答,學生會對方差的公式形成有更直觀的認識、更深刻的理解。這樣,方差的公式推導出來才不是生硬的,而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慢慢養成對知識質疑的習慣,為什麼會是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這就是顛覆了傳統教學思維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經歷驚訝與好奇,在解開以後之後隨之而來的成就感會讓學生慢慢的喜歡上數學。

二、教學中應注重前知與後知之間的“矛盾性”。

我們在數學學習中會遇到很多矛盾,主要體現在前知與後知,數學與生活的矛盾。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善於抓住這些矛盾點,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知識,知識與生活的衝突,這種衝突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而知識與知識從矛盾到統一的過程更能讓學生在思維上有質的飛越,加快知識之間的融合,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久而久之,學生自己會嘗試分析一個知識點的產生的背景,會去論證與判斷一個新命題的成立與否。

比如在《解分式方程》教學中,前面學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這兩個方程的教學中並沒有檢驗這一環節。然而在解分式方程出現檢驗環節,為什麼要檢驗?為什麼求出的值不是方程的根?到底是方法錯了還是其他問題?以前我們同樣是這樣解方程的,這就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衝突。我們只有抓住了這個點,讓學生自己推理為什麼必須要檢驗?這個值不是分式方程的根,那它是誰的根呢?分式方程產生增根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自然會對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對於前面學過的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等知識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這就是知識與知識從矛盾到統一全方位的呈現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又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法大視野》第15頁第3題填空題如下:

3、已知a1+a2=1,a2+a3=2,a3+a4=3,……a99+a100=99,a100+a1=100。那麼a1+a2+a3+a4……+a100= 。

很多學生利用把前面所有的式子加起來再除以2,很快就得到答案是2525。於是,我再提醒學生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呢?學生們想了想,很快又有人給出了第二種解法,取等於1,3,5……99的式子加起來恰好是所要求的式子,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答案是2500,矛盾產生了,到底哪種誰對呢?首先學生們再檢驗一次,計算沒有問題。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再提醒學生看看兩種方法各用了哪些條件?很快有學生看到前一種方法用了所有條件,而後一種方法最後一個條件沒有用上。再提問問題是不是出在這裏呢?很快有學生髮現a1<a99,問題出在最後一個條件上,在提問學生,既然是題目錯了,應該怎樣修改,才好呢?很快有的學生説把最後一個條件去掉,有的學生説把最後條件改成a100+a1=50,至此,問題從矛盾化為統一。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從驚訝道好奇,經歷了從矛盾到統一的過程,即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但是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合理的在教學中運用教學原則來設計課堂,能讓課堂更生動,更有效,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