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論文(精彩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24W

國小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論文(精彩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這是一組比較輕鬆的單元,安排本單元的一個目的,是希望能增長學生的認識,開闊孩子的視野,瞭解多元文化。

從寫的角度安排訓練的重點:體會抓住景物、風情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綜合運用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四年級下冊第一個單元“走遍萬水千山”已經做了安排。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1980年11月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赴德國參觀訪問後寫下的,距離1935年他第一次出國留學德國,已經有幾十年啦。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的描寫風情類的散文,就是作者在描述奇麗景色的同時,也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讓人讀後深受啟發。教學中,要抓住幾個難理解的句子,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

《威尼斯的小艇》是本學期學的##第2篇馬克。吐温的作品。也是一篇傳統課文,編排在這個單元,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瞭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抓住事物(小艇)的特點/運用打比方的方法,並把人們的生活同景物結合起來描寫,不僅僅侷限在單純描寫事物(小艇)的特點/有點兒類似《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寫的方法;二是弄清楚事物(小艇)的特點、人們的生活以及景物三者之間的關係,感受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係。

“閲讀鏈接”的處理,可以提出比較閲讀的要求:課文寫的威尼斯的小艇,鏈接中的短文寫的是威尼斯的夜晚,學習了課文和短文,簡要説説威尼

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也可以推薦其他作家描寫威尼斯的文章拓展閲讀。

除了“閲讀鏈接”裏喬治桑寫的《威尼斯之夜》,冰心和朱自清也寫過威尼斯的文章: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國的蘇州。但是蘇州基本上是陸地上的城市,不過城裏有許多河道和橋樑。威尼斯卻是由一百多個小島組成的,一條較寬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餘許許多多縱橫交織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橋,將這些小島上的一簇一簇的樓屋,穿連了起來。這裏沒有車馬,只有往來如織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車和小卧車;此外還有黑色的、兩端翹起、輕巧可愛的小遊船,叫做Gondola,譯作“共渡樂”,也還可以諧音會意。(冰心)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羣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得利亞海。在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

西一塊在綠波里盪漾着。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裏沒有什麼煤煙,天空乾乾淨淨;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彷彿

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麼綠,那麼釅,會帶你到夢中去。(朱自清)

從不同作家的描述裏,我們能感受到:描述同一個事物,作家的選材、選取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表達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教學中,曾經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經很多了,有許多比小艇更快捷、更舒適,為什麼我們現在還需要威尼斯的小艇?回答的角度可以是:(1)文化的傳承;(2)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係。

西歐洲一些國家,如法國、意大利、德國,吃的是文化飯,對文物保護的力度非常大。

《與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都是這次新選入的課文。學習《與象共舞》,可聯繫《威尼斯的小艇》,兩者都是選取最能體現景物風情特點的事物,並把人的活動和事物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描寫,在威尼斯,人們的生活與小艇息息相關;在泰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大象。這樣的描寫,使文章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讀來興趣盎然。《彩色的非洲》展示了七彩的非洲風情畫卷,圍繞“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介紹了非洲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法,脈絡清晰,文字通俗,應以學生自主讀書、充分地交流和討論為主。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二

作文,是國小語文中的重要教學項目。它考查了學生對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在考試中也佔據着較大的分值。總而言之,作文是個重頭戲。就當前的國小生學習狀況來看,許多學生的寫作能力並不能達到教師期望的高度,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如何多方面開展作文教學,提高國小生的寫作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師的心願,也是職責。本文將通過三個方面來對國小作文教學展開探討。

一、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

接受教育時間並不算久的國小生,對學習總會有別樣的敏感。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開展國小語文作文教學,指的是引導學生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實際感受,利用書面語言將其記錄下來,以達到真實、客觀的要求。在國小作文訓練中,國小生首要學會的就是描述自己的感受,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主動性,主動描述,主動表達都是國小生應該學會的。

對於國小生而言,寫作力求具備真情實感。我在引導一年級國小生進行寫作時,給出了這樣的一個主題——記一件有趣的事。在寫作之前,我先讓同學們進行短時間的討論和交流,大家一起來説説自己有什麼覺得有趣的事情,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對自己想寫的作文有了一定的輪廓,然後便趁熱打鐵,進行寫作。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是這樣的:今天早上起牀,我睡眼朦朧,沒有穿棉襖,直接穿上了外衣。媽媽見了,説:“一夜之間你怎麼瘦了許多’”我一照鏡子,看見了我確實瘦了。等我吃完早飯,去我的房間拿書包的時候,發現牀上有一件棉襖,難道我的衣服會分身,我一看,原來我是沒穿棉襖呀。這篇作文簡單短小,但是卻將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描述了出來,樸實的語言,簡短的篇幅,真實的事情,自我的感受,都在這篇小作文中有所體現。國小生寫作就應當如此,心裏有什麼,經歷過什麼,就寫什麼。每個學生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差異,依次為基礎開展作文教學,對提高國小生的語文素養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立足於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寫童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國小生年齡幼小,對待事物永遠保持了高度的好奇心。在國小作文教學過程中,培養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有助於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眾所周知,童話故事一般來説是以同學們想象中的美好的角色(如小動物、公主、王子等等)為主角的、浪漫温馨的、有教育意義的文本篇章。為了全面發展國小生的寫作水平,合理利用國小生的想象力,開展童話寫作已經成為了國小作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國小生對於童話故事基本沒有抵抗力,甚至有的學生在睡覺之前都要看童話故事。由此可見童話對國小生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編寫童話故事,一定會引起國小生的寫作興趣。某次寫作課上,我提出“青蛙跳出井口之後”的寫作題目,引導學生開展寫作。同學們紛紛覺得有趣,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進行創作。有位同學是這樣寫的:青蛙跳出井口,發現天好像真的跟小鳥説的一樣,無邊無際的。青蛙跳啊跳,跳到了一片綠綠的草地上,它伸了個大懶腰説,“好舒適啊!”起來後,青蛙跳啊跳,跳到了小溪邊,它用小溪水洗了個臉。青蛙説:“真涼爽啊!”就這樣青蛙跳遍了杭州市。這隻青蛙不再是井底之蛙。它現在是一隻遊遍全杭州的青蛙,並想遊遍全世界呢!這篇國小生運用想象力對小青蛙跳出井之後的生活進行了預測,並利用活潑生動的語言寫了下來。童話故事就是立足於國小生身心特點,展開的寫作教學,在寫作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一舉多得。

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開展作文教學

在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着不同的事件。立足於國小生的生活經驗,開展作文教學,是教學的基本方式之一。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並養成熱愛生活的好態度。最重要的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寫作,能夠在字裏行間展現出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素材。國小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為了讓國小生寫作文才開展作文教學。作文訓練是國小生對生活的觀察、歸納和總結,因此,作文離不開生活。

我在開展作文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學會對生活進行寫作,設計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1教會學生觀察生活;2組織學生參與生活;3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這三個環節皆是作文教學的有效措施。生活中的事例可以成為國小生寫作的素材,這對國小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響。某次教學中,舉辦“我們的課本”這個活動,我要求同學以這次活動為主題進行寫作,有位同學如是寫道:我參加了“我們的課本”這個活動之後我懂得了,要愛護課本我們學校2083人學習六年一共要用18522本書,學校用紙重量大約33噸。做2噸只要用1200度電,還要砍40棵樹,兩百噸水,24礦煤,化工原料六百多斤,還要產生六百噸污水。同學們,造兩噸紙需要花費這麼多,那33噸呢?你們應該好好珍惜,不要浪費每一張紙。做個愛護書本的國小生吧!簡單的語言將活動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感受都躍然紙上,這就是生活帶給寫作的引導作用。

國小作文教學的開展,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從多方面進行。相信只要教師和學生密切配合,一個用心教,一個用心學,國小生的寫作水平不日便會有很大的提高。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教材改革應有利於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於學生探究……”這就對教材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教科書內容要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學會認識並建構自己的認識;教科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當引發學生產生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對教科書的學習形成真正意義的自學能力。

人教版國小語文教科書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一、提供豐富的閲讀材料

人教版語文教科書,選入了大量的新課文,可謂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條式的文章有更強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1、題材的多樣性

從四年級下冊教科書選文的範圍來看,可以説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內容;就文章的題材來看,包括了自然、社會、人生的內容。選文的內容體現了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反映呼籲世界和平的《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等;有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漁夫的故事》等;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32篇課文,圍繞不同的主題組元,教材內容多角度輻射。另外選入8篇自讀課文,作為閲讀材料的有益補充。

文科教學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滋養人的心靈。心靈是伴隨一個人成長髮展進步的,心靈的豐富與完善決定了人生的精彩與幸福。閲讀材料的多樣性與廣泛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閲讀空間,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內容的閲讀,給學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營養。學生通過閲讀,通過自己生活經驗的介入,可以獲得精神的力量。

2、體裁的多樣性

從本冊的選文來看,共選入了6首古詩詞,2篇中國古代寓言,1首現代詩……包括了古詩詞、現代詩、説明文、記敍文等多種體裁。語文學習的任務不只是理解和感悟,還需要通過閲讀、習作等學習方式最終實現學生自身的語言建構,也就是通過不斷的理解、感悟、積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只有閲讀大量的豐富的語言材料,從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中感受語言,才有可能建構自己的語言,才有可能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本冊的選文從無論從題材還是體裁,都為學生提供實現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寬帶網、展示台及綜合性學習等方面也促使學生課外去廣泛閲讀,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語言材料。

二、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

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放鬆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通過有目的學習,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冊教科書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了具體的學習情境,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主要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實現的。

1、學生與文本對話

學生閲讀課文,通過想象文中的描寫建立生活影像,通過關照文中人物的心靈來淨化自己的心靈。“我彷彿看見了‘雨後春筍’的畫面。”(《21、鄉下人家》)以學習夥伴的話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描寫的畫面,實現有意義的閲讀。“我知道結尾兩個自然段和前面三個自然段的聯繫是……。”(《13、夜鶯的歌聲》)通過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揣摩和推測,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小英雄當時的心情,達到和人物心靈溝通的境界。

2、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

作者寫文章是和讀者交流,學生邊讀書邊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為什麼叫雙龍洞了。”(《3、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中三次提到‘萬年牢’,這中間有什麼聯繫呢?”(《6、萬年牢》)提示語引導着學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達成一致,通過文字讀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學生與學習夥伴對話

人教版教科書,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兩個學習夥伴:一個是小林,一個是小東。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個想象成自己,另一個就是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夥伴。學生通過閲讀這樣的對話,能夠進入學習情境,也能激發自己的想象,能通過學習夥伴的對話,碰撞出思維火花,從而點燃學習語文的熱情。

在“語文園地一”由這樣的對話:

小林:我發現作者用三個相同的句式描寫了灕江水‘靜、清、綠’的特點。

小東:用相同的句式描寫一個事物,在這組課文裏還有一些呢!……

小林:我覺得這樣寫……

學生可以通過閲讀“我的發現”體會編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發現,可以發現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

4、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有的感覺我有沒有呢?別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書的編者就是用這樣的閲讀提示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環境,給學生一個心靈的啟示,讓學生去問問自己。“為什麼説這個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呢?”(《5、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體會到“富有”嗎?“我真想去看看這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21、鄉下人家》)真的到了那個地方,我能注意到這樣的風景嗎?我能感受到這種風景的獨特嗎?

教科書通過具體的語言,為學生營造了學習環境。最終使學生達到和周圍人和自然萬物的對話,啟迪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

三、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着內在的規定性,往往決定着教師的執教方式,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通過幾篇文章的閲讀就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有其內在的規律,語文學習也有一個基本的步驟。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就是讓學生從內心觸摸到語文,在實際的語文學習中能習得方法,慢慢找到學習規律。

人教版教科書有着自己的教科書話語表述系統,這是不同於教師教學的話語系統,同時又指導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學生容易接受的是親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語言。人教版教科書在這一點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給學生更多關注,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表現在語文學科中,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人教版教科書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每個單元前都有“導語”,課與課之間有“鏈接語”,精讀課文中“泡泡語”,有的導入學習活動,有的指導學習活動,有的提出學習目標,有的提示學習方式,能引導學生自己閲讀。教科書努力把對學習的指導隱含在文字背後,不是指手畫腳的説教,而是和風細雨的點撥。

“讓我們閲讀本組課文,留心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和同學交流從故事中獲得的啟示。”(第七組“導語”)提示了學習方式──閲讀和交流;提示了學習重點──注意外貌動作描寫;提示了學習目標──獲得啟示。“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閲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七月的天山》“鏈接語”)從上一篇文章的閲讀引向本文的閲讀,提示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每一課後的練習文本更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我們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體會帶點的詞語,再寫下來。”“課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讓我們找出類似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這樣的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通過體會詞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受用詞用句的準確,領會表達方法,進而學習表達。

“根據我的經驗,平時多動筆對提高習作水平很有好處。”是“我的發現”中的內容,其中還有留心觀察,多讀課外書等……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發現更多的學習方式。教材編者把學習的重點導向對語言形式的揣摩,學生學習語文就不會只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

教科書通過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學生應該逐步建構起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

這個學習過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讀課文和相互交流為基礎,欣賞語言對文章內容及表現形式進行評價,同時獲得審美體驗。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基礎上領悟表達。理解內容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會表達是語文學習的目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的產生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説語文學習包含的兩條線,或者説一種學習的兩個方面,教科書都已經考慮到了。

學生通過閲讀教科書,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即使沒有教師的指導,也會慢慢學會學習。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最新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

呂鴻鵬

(甘肅省涇川縣羅漢洞鄉呂家拉國小)

俗話説:“文以載道。”語文教學擔負着傳承祖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任務,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構建開放式語文課堂。可是,由於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我們的課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現象,學生毫無生機與活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下面是我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僅與大家共勉。

一、樹立開放教學理念

教師作為開放課堂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導演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徹底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學生的位置,並積極踐行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例如,在學習《雪地裏的小畫家》《小白兔和小灰兔》《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等,從他們的實際出發,解放學生身心,讓學生走出教室,奔向廣袤生活天地去體驗、去感受。

二、採用開放教學方式

開放式教學是擺脱僵化、固定、權威教學方式的一種形式,就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説的那樣:要解放學生的頭腦、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得到充分的自由,從自由生活中受到真正教育。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理解,教學中不能苛求課堂紀律嚴肅統一,而應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運用各種方法開放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狐狸和烏鴉》時,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形式;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時,運用了多媒體播放形式;在學習《有的人》時,運用了辯論會的形式。開放教學形式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形式,這種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彰顯了學生的個性。

總之,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精心構建開放式課堂,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走進“大語文”廣闊天地,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新課改理念,不斷地豐富自己,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在工作中運用新穎的教學理念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式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彰顯學生個性魅力。

、、、、、、、、、、、

楊小龍。國小語文個性化教育的前瞻性思考。新課程學習,(02)。

江美玲。如何實施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2)。

欒成勇。讓學生的個性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江蘇教育,(03)。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

在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時,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結合國小生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給國小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避免過分應用多媒體,對國小生造成困擾。

【關鍵詞】

國小語文教學;多媒體;新課程;國小生

多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技術,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國小語文教學應用多媒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可以豐富國小生的文學視野,強化國小生的語文素養,還可以開闊國小生的思維方式,形成創新意識。但是,一堂高效的多媒體語文課,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有清晰的教學流程,還要有多種啟發策略,推動國小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全面發展。

一、利用多媒體引入新課,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充滿童趣和吸引力的新課引入方式,對於國小生學習語文知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講國小語文《觀潮》,我先與國小生進行互動:同學們,你們都誰去過海邊?都誰看到過海水漲潮?請看過海水漲潮的同學説説那麼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在聽取了部分國小生的回答以後,我繼續説:沒去過海邊,沒看過海水漲潮的國小生也沒有關係,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共同欣賞錢塘江大潮波瀾壯闊的氣勢,此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錢塘江漲潮的視頻。

國小生在觀看視頻時,不時發生驚歎聲,由此可見錢塘江大潮不愧為“天下奇觀”。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告訴國小生剛才多媒體視頻中的潮水景象,在課文中也有介紹,請國小生找出來。在國小生朗讀了課文以後,我讓國小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於大家分享。這時有的國小生説“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還有的國小生説“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二、構建多媒體教學情境,培養國小生的學習習慣

不同的教學情境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應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教學情境,一方面,讓國小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培養語文素養。另一方面,也拓寬國小生的視野,培養國小生愛學習的好習慣。比如,講國小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課文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了一處人間仙境,便於國小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我出示課件,展示小興安嶺的`四季美景,創設一種讓國小生對美的追求和知識的渴望的情境,展開對課文的學習,增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接下來,我帶領國小生逐段的學習課文,並引導國小生交流學習感受,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國小生的學習效率。為了鍛鍊國小生的口語能力,我還要求國小生用自己的語言讚美一下身邊的公園或者學校。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國小生知道學習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要肩負起祖國建設的重任。

三、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突出語文知識的重難點

在新課程背景下,國小語文教師應該秉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應用多媒體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內容,有效突出語文教學重難點,使國小生在練習時也可以興趣盎然。比如,講國小語文《憶江南》,我在講解完課文以後,設計了多種課堂練習題型,以鞏固國小生對課文的掌握,提升國小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我首先在多媒體課件中進行填空訓練,如《憶江南》是唐代大詩人所寫的詞;“風景舊曾諳”一句中,“舊”指(),因為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的意思是();“諳”的意思是();“能不憶江南?”是()問句。

然後,利用多媒體進行選擇訓練,如請選出哪首詩是白居易的?

A、《賦得古原草離別》

B、《登鸛雀樓》

C、《靜夜思》;

從哪一句能看出詩人來過江南?

A、日出江花紅勝火

B、風景舊曾諳

C、江南好。

這樣的練習方式使國小生感到輕鬆,改變了傳統文字練習題的枯燥乏味。

四、藉助多媒體向課外延伸,使語文課真正活起來

國小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善於藉助多媒體向課外延伸,為國小生帶來更加豐富的語文學習體驗,使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溝通,全面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課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直觀的感受得到國小生的青睞。比如,講國小語文《北京的春節》,國小生知道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比較豐富,北京人在臘八這一天要熬臘八粥,還要泡臘八蒜。過年時,家家吃餃子。孩子們要買雜拌兒,買爆竹,買各種玩意兒,特別是男孩子們。除夕都要守歲,沒有什麼人睡覺。

男人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女人們在家待客,等等。我利用多媒體給國小生播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視頻,從視覺和聽覺上促進國小生的理解和掌握。然後在教學完成後,我讓國小生積極思考:我們家鄉的春節與北京的春節有什麼不同?我們家鄉的春節有哪些習俗?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發散了國小生的思維,使國小生學會了對比分析,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利於培養國小生的創新意識。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六

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聽説是基礎,讀寫是目標,是根本。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寫作樂趣,提高寫作能力。下面談一談我在國小作文教學中的做法:

一、巧引妙滲

《語文教學大綱》中説:“國小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自覺動腦、動手能力差,還不知道有意識地去看、去聽、去想,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去滲透。引導學生積極地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人、事、物。結合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反饋的情況,及時地適當地滲透一些新知識。

比如:我在二年級教學以樹的名稱歸類識字這一課時,滲透了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知識。學完課中的字詞,我提出下列問題:“咱們這兒都有哪些樹?”“哪些樹最常見?”“那些常見的樹各是什麼樣?(幹、枝、花、果等怎樣?)”它們各自的生長特點怎樣?(什麼時間發芽、開花、結果……)“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看、去想、去問、去聽,然後回到課堂上再説。沒想到,學生們説出了許多生動的句子,比如:”楊樹長着許多隻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們呢?“”楊花像一條條毛毛蟲,一撮一撮地掛在樹上。“”楊葉像五指併攏的手掌,片片向上。“……就這樣學生一一回答了上列問題。我聽後非常高興,又興奮地引導他們把這些問題連起來説一説。”剛才咱們説的話是介紹什麼的?“學生齊聲回答:”是介紹有關樹的知識。“抓住機會,興致勃勃地進行了小結:”同學們,你們真棒!你們已經會作文章了。剛才你們説的話就是一篇介紹樹的知識的好文章。

回答前兩個問題的話是一個自然段,回答後兩個問題中每種樹的樣子、生長特點的話分別是一個自然段,把這些話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這就是説,把幾個意思相關的句子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段話;把幾個意思相關的段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你們寫作文時可不要忘記呀。“同學們個個點頭。

二、有話可寫

有些學生非常怕寫作文,作文課時拿着筆冥思苦想一節課也寫不出幾個字。何故?生曰:”無話可寫。“針對這一情況,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捕捉寫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則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要引導學生去細緻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

(1)班會課是捕捉材料的一個窗口。老師批評了誰,表揚了誰,這些內容都可以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不同性質的文章。

(2)每週一升旗時校長總結一週情況時所講的話要應注意聽講,講話的內容是小練筆的好素材。

(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如生活條件、人與人的關係發生變化等。

(4)和周圍人交往時,對這些人的看法或從這些人口中瞭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寫作的素材。

(5)學了一篇文章後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對主人公説的話等等。學生積累了大量寫作的材料之後,自然會有感而發,再加上適當的指導,學生就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而不是空洞、無病呻吟的文章了。

三、起好題目

一篇文章的題目起得好,會給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電影劇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觀眾,就能喧傳觀眾,就能給這齣劇目以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題是一門藝術。就拿2000年大學聯考的命題來説吧,作文給出的題材是”誠信“,許多考生就乾脆都以”誠信“作為了文章的題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考官興趣?而有些同學就在命題上下了功夫,如:”《7-1=0》、《誠信·人生》……“一看題目便讓人耳目一新。

根據國小生理解能力差,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作文時不僅要要求明確,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餘地,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識地去鍛鍊學生的命題能力。即在每節非命題作文時,抽出一定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在班裏進行命題比賽。

”萬事開頭難“,設想一個拿着筆不知道寫什麼題目的學生,他怎麼會寫出好的文章來呢?事實證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學生才能由此而產生聯想,從而進入構思,寫出內容豐富,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毛澤東説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通過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學生的內因發生變化。訓練學生獲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紮實實的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七

一、組織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

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學生對於字詞的記憶和運用,教師可舉辦語文知識運用比賽,比如針對一二年級,將易錯字、形近字精心編排成組詞語的形式,考察學生在字詞基礎方面的運用能力;針對中高年級,以讀寫結合點為主要內容,考察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得知低年級學生的組詞掌握較好,錯誤較少;而中高年級的大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題目要求,小部分學生能寫出真實情感,立意新穎,結構完整,這説明大多數學生的閲讀概括能力、思維能力、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已達到了相當的程度。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二、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在講到《但願人長久》這篇課文時,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我重點引導學生探究作者表達感情的詞句,使學生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感受到了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當講到“手足情深,形影不離”時,文中用“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接着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説“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説“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為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學以致用,我又接着提問:“你有沒有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朋友呢?”學生立刻沸騰起來了。“我和張靜整天形影不離,我們一塊上學,一塊放學,一塊寫作業,一塊玩。”“我和明明手足情深,我有什麼困難他總是第一個幫助我。”“我和姍姍是手足情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做過的事可多了。”……連班裏最調皮的學生也忍不住發話了:“老師,我以後一定也要為自己找個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下課後,我發現學生之間的感情有了微妙的變化: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就連站路隊的時候也有了變化,大家的小手緊緊地拉在一起。看到這些,我從心裏樂開了花。

三、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師在認真批閲、精選材料的基礎上,要對學生習作的閃光點予以充分的肯定,也要有針對性地指出寫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教給學生如何進一步提升作文寫作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每個學生的靈魂裏都有一個熟悉得可以下筆千言的世界,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去發現自己這個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從實踐的層面嘗試去幫助學生髮掘他們“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自我思想情感的表達,怎樣讓自己的表達更精彩、更吸引讀者。語言是載體和工具,只有讓文章的語言靚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作為學生作文的把脈人、處方人,教師在作文講評中要把握好講評的重點,解決寫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討論,大家會深刻地地認識到:寫作,並不僅僅是為了語文考試,更是為了實現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只有養成內視的習慣,才會發現生活的真,才會關注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寫作時才能真正地抵達心靈。

四、考試做題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在平時的作業或者考試中,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學以致用。例如有一道國小語文題目直接就是一份詳盡的“感冒靈説明書”,其作用與用途、用法與用量、注意事項、儲藏、有效期等一一被列在試卷上,題目下方有四小問:第一題,“遵醫囑”是什麼意思;第二題,在此説明書中的“服用”和“食用”都有“吃”的意思,但是兩者一般分別用於什麼情境;第三題是慎用和禁用是否能互換,並闡明理由;第四題則根據説明書設置了具體情境,自己判斷對錯。這種題不像一些單純的詞意解析題乾巴巴的,而是比較有趣,很多知識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也能用到,特別吸引學生。現代社會需求的是實踐型學生,要求學生對知識能夠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實踐題主要體現的是落實課標中關於“閲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要求,將學生的閲讀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檢測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雖然難度一般,但都是考察的詞語解釋、閲讀能力等語文基本知識,只是考法有一些改變。考題以生活化、靈活的方式出現,避免了讓學生機械抄寫、死記硬背。針對這種類型的題,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需根據所提供的材料、線索分析、解釋信息等對題目作出判斷,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八

“口語交際”,想説愛你不容易

“要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功,在各種交際的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掌握學會文明的進行人際溝通和交往,發揮合作精神。”這是新課改對語文提出的新要求。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教材中七課次口語交際內容,均分插在各“語文園地”裏,粗略看不成一系列,但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整體,我們應該在總體上進行把握、探究。

一、明確教學目標

1.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的慾望,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通過口語交際全過程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學會傾聽,相互討論解決實際問題。

3.努力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文化素養.做到舉止談吐文明禮貌,學會寬容和諒解,培養合作精神。

4.通過口語交際,初步學會分析、歸納、評價的思維方法,受益終身。

二、把握好教學策略

1.鑽研、理解教材,立足超越課堂

針對口語交際的不同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鑽研教材,挖掘出各種教學資源,巧妙設計,在保證突出教材的前提下,努力創設新穎的“交際點”。高年級學生由於年齡的差異,往往課堂氣氛不是活躍,口語交際容易變成簡單的説話課、問答課。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動起來,引導學生在動態的課堂內調動學生的交際興趣,把枯燥的一問一答變成現實生活中手舞足蹈的交際活動。學生走出幾十平方米的教室,在社會自然的大課堂,讓學生自由翱翔。這既減輕了教師課件製作的。負擔,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與創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2.讓學生活躍在口語交際中

本冊教材中“口語交際”課的內容與低年級比較有時提高,某些地方還擺脱不了“回答式”的格局,容易形成單句交際。教師必須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開展多邊的互動,把學生引導到“我對你説,我聽你説”的境界上來。擴大學生參與面,靈活多樣開展交互活動。讓全體學生活躍在口語交際中。

如:(教學論文 )十一冊單元一“口語交際”學會解釋,這是一項交際説話練習,本課題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學生遇到別人誤解的時候頭腦要冷靜,態度要誠懇,要心平氣和的把事情的原委向對方解釋清楚。題中創設的多種情境是國小生日常生活中均可能碰到的情況。教時先讓學生任意選一條,認真閲讀體會,然後引導學生去想清楚這樣一些問題:(1)向誰解釋,要注意稱呼和禮貌用語;(2)解釋什麼,這是説話的主題部分,要針對對方的誤會説明原委;(3)這樣解釋,即要注意解釋的策)本站○(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組織好語言,可先低聲自説,然後同桌互説,最後指明當眾演説,以確保人人都有機會。從學生的説話興趣出發,也可以採用競賽形式練説,分小組賽,然後由小組推選出代表在全班賽。除了要求學生説話通順連貫、聲音響亮、速度適當外,還應要求學生的説話態度語氣,能使對方聽懂你的解釋,而要求得較好的效果。對於學生的現實情況,教師組織評議,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評議的反饋及時修正完善自己所解釋的內容和方式。

如:第二題陳文彬很喜歡讀課外書,爸爸看見了總説:“你就不好好學習功課,看起書來倒挺來勁兒。”一個學生是這樣解釋的:“爸爸你誤會我了,讀課外書,可以開闊我的視野,提高我的寫作水平。爸爸你就原諒我吧!”對於這個學生的解釋,其他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為説清楚了,一是向爸爸説清楚了讀課外書的好處,二是請求爸爸原諒,這樣解釋就行了。而有的學生則認為不夠全面,沒吧爸爸説的心服口服,可以這樣説:“爸爸您誤會我了,讀課外書不會影響學習的,我是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看課外書的,也不象您説的閒書,看課外書能幫助我知識的積累,提高寫作水平,更主要的是能豐富我的頭腦,還能將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這就弄清楚了向誰解釋,解釋什麼,怎樣解釋,讓爸爸聽後感到有道理,並且用語文明,一個“您”字就能讓爸爸入耳,同時在解釋時説清楚讀課外書的好處。

3.創設情境,開展形式多樣的交際活動

在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精心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學生情趣會變得高漲起來,情境化教學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情感,促進理解和感悟。

情境的創設可多樣化:如利用課本插圖或繪製情境圖畫;製作道具;播放錄音、錄象;生動的演講,課文劇表演;參加一些社區活動;科技活動等,促進學生的交流,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4.注重教學評價,注重教學效果

口語交際課的評價,首先是做好教師課堂教學的反思,從淺層面的學生興趣、表達慾望的師生、生生的互動及交際禮節上來認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再從學生理解水平,感悟多少,思維方式等來評判學生的收穫。其二,放手讓學生自我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上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達成互想心靈的溝通。其三,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適度結合寫作練習,把説過的話,交流的信息,用文字記下來,以説助寫、以寫助説,相互促進。只有在教學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才能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才能達到新課改對語文教育提出的更新要求。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九

一、正確認識學法指導的意義

語文學法指導是現代教學論的重要思想,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和重要保證。注重學法指導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順應時代的需要,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法指導已被眾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並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大膽地探索着。實際教學中,由於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法指導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學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的藩籬,這顯然與課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違背。教學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教師要為學生的發展着想,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使學生“會學”。葉聖陶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要朝着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呂淑湘也説:“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可以受用一輩子。”因此,我們在重視研究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努力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誠然,作為教師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識教給學生,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也是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準確把握學法指導的常用方法

(一)講授法

將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直接告知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嘗試練習並反覆實踐,直至熟練。如理解詞義句義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總結法

所謂總結法就是不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習內容給以示範演示,使學生明確採用的哪種新的學法,並密切關注學習過程,學後引導學生髮現領悟、總結歸納。

(三)示範法

利用典型範例指導,學生依照方法步驟嘗試學習,達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讀-找-想-改-讀”法。

(四)對比法

教材中類似的內容要採用類化的方法,不同的內容要選擇不同的學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文本內容對採用的學法進行比較篩選,精選出最恰當、有效的學法。

(五)遷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學法去學習新的內容,根據內容變更創新學法。如古詩及現代詩歌均可採用遷移法學習。

(六)模仿法

教師示範,讓學生進行模仿。低年段朗讀讓學生模仿範讀、錄音及應用文的仿寫等。

(七)滲透法

將方法滲透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反覆體驗實踐掌握方法。

(八)嘗試法

學生在嘗試自學中,教師適當點撥,在交流合作中歸納總結新的學法。

(九)還原法

對於可正反操作的雙向性內容,可採用還原法。如擴句縮句、陳述反問互改等,通過雙向訓練,可提升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總結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設計學法指導的步驟過程

(一)示範展示環節

國小生受年齡及心理限制,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因而在授課起始,教師不便向學生直接講授或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若直接講授,很難被學生接受,效果會適得其反。學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套搬,根本談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動應用。因此,在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示範演示,使學生從教師的教法中感受學法,領悟學法,讓學生積累具體形象的感性認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示範過程中,要切合學生實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過程步驟明晰,層次脈路清楚,方法鮮明形象,易於把握操作,這樣學生才能從中發現和領悟學法。

(二)反思歸納環節

通過第一環節的感受了解後,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第二環節中教師必須及時引導學生對第一環節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與複習,指導學生從教師的教法示範演示過程中領悟和發現學法,將學習過程中發現、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樣學法才會在學生的心田與腦海中紮根,從而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實踐運用環節

第一環節的感受領悟和第二環節的總結歸納,已為後期的嘗試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領悟和歸納學法只能是學法指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環節,而不是終極目標。進入第三環節,教師要結合閲讀教學實踐指導學生將領悟總結的學法大膽運用於嘗試練習之中,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自學實踐練習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並不斷熟練應用學法。只有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鞏固並逐步提高進而內化為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四)檢查鞏固環節

學生通過一定量的嘗試練習之後,學法是否真正被內化或掌握,還不能定論。此時,教師必須採用得力措施和恰當的方式及時檢查學生對學法自學運用的效果,掌握並瞭解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在這一過程中,檢查鞏固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教師通過對學生學法自學運用效果的檢查,能及時肯定學生在學法運用中取得的成績,使學生及時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悦,不斷激勵學生運用學法的的熱情和興趣,也能及時糾正學生在學法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並逐步完善。

四、結語

總之,學法指導中教師必須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善於把握教材中不同內容和文體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學法指導的程序步驟,合理選用學法指導中的基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實現和達到學生自能讀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