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橋之美》的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4W

《橋之美》的教案【精品多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説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我們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文章的語言也極具個性色彩。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從獨特的角度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讓讀者能夠從美術工作者的獨到視角,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説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散發着美的靈性與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進行説明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薰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瞭解從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2、找出文中説明性的文字,並指出其所運用的説明方法及其作用。

突破方法:用語文活動讓學生説出心目中的“橋之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文中的每一座橋都散發着無限的魅力。橋與周圍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你最喜歡哪座橋呢?請學生進行小組的合作,形成一小段口頭作文,來描述心中的“橋之美”。

難點

引導學生對本文的重點語句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突破方法:通過語文活動設計,訓練學生用豐富、生動且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學生在交流感悟時,教師通過啟發與點評將一些重點詞語和語句的賞析滲透其中。

教學方法:

1、導學法2、比較閲讀法3、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播放有關盧溝橋、寶帶橋、趙州橋、風雨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英國的康橋、《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鄉間的小橋流水人家中的小橋等圖片。同時配以精彩的導語: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眼中,橋則別有另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自主閲讀,感悟意境

1、聽讀課文,用心靈觸摸文本。

讓我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用耳朵聽課文錄音,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1)字詞積累。

(2)學生邊聽邊做標記,並交流反饋聽讀感受。

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感悟,並對學生的交流作總結概括和提升。

2、速度課文,感悟橋之美。

教師:看來同學們都陶醉在一座座美麗的橋中,橋的確很美,那麼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3、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找出“橋之美”。

三、合作探究,賞析美文美景

1.再讀課文,尋找美景。

教師:文章寫了許多橋,這些橋是在不同環境中的橋,那麼文中寫了哪些不同環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橋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課文,找出答案。

教師展示每座橋的圖片。

2、語文活動設計:心目中的“橋之美”。

文中的每一座橋都散發着無限的魅力。它美在何處呢?請學生用“橋之美,美在____”的句式,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形成一小段口頭小作文。

3、在各組交流過程中,適時的讓學生動情的朗讀課文,可以小組齊讀或小組推薦代表朗讀,這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把對文本的理解讀出來。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作出肯定評價,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這美景之中。

4、在語文活動過程中,要訓練學生用豐富、生動且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學生在交流感悟時教師通過啟發與點評將一些重點語句和詞語的賞析滲透其中。

5、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悦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通過比較閲讀,更好的品味文章的語言。

四、拓展延伸,昇華美感

1、教師向學生講述一個故事。

聽完故事讓學生來談談木匠造的這座橋美在何處。(它是一座溝通兄弟心靈的橋。)

2、通過分析故事的主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

五、聯繫實際,暢談“橋之美”

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美麗的橋呢?

六、作業設計

找一找與橋有關的故事,並寫下來。

板書設計

(第1—3段)明確“橋之美”的含義。

橋之美(第4—6段)舉例説明“橋之美”強調環境的作用。

(第7段)總結全文。

《橋之美》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一般規範的説明文不同,在列舉一些具體的事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説,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文章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掌握本文生字詞語,瞭解文章內容。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説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體會本文語言古樸典雅、優美生動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累有關橋的常識,審美的一般常識,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教學重難點】學習説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讀。蒐集信息,篩選資料,積累。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蒐集各種橋的圖片及資料。

2.教師準備:錄音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 導語:

鋼琴曲《秋日私語》為背景音樂。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我國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那麼橋的美都在哪裏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橋之美》。

2. 作者介紹:吳冠中,中國現代畫家。

3. 出示目標。

4.檢查預習:

(1)本文作者: 選自《 》 。

(2)給加點的字注音:

點綴( ) 駐( )足 和諧( ) 煞( )它風景 前瞻( )後顧 險峻( )

(3)解釋詞語:

銷魂:形容極度悲傷愁苦或極度的歡樂。

史詩:敍述英雄傳説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敍事長詩。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開始稍微差一點兒,而結果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初步瞭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及思路。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作者看來,橋的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

提示:作者並不着眼於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更着迷於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啟發是讓學生生髮開去,談自己的看法。

2、學生拿出準備的橋的照片,説一説自己所看到的橋美在哪裏。

從你自身感覺到的角度,自由的表達。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段落——第四段,採用小組齊讀、男女分讀等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1、本段為了説橋的構圖之美,分別列舉了哪些類型的橋樑?(鳥鎮的石橋、江南鄉間的石橋、橫跨湖面的長橋、多孔橋、風雨橋。)2、本段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摹狀貌。)

3、本段文字説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各種形式的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形式和作用。)

(二)本文用了大量的描寫以使文章生動,試分析下列描寫的好處: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隻舒暢的氣。(其實,葦從不會“發悶”,也不會“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楊柳浮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反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中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聽橋之歌聲,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旋律,這吸引着畫家追尋着橋的身影。)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互相交流。選出代表,交流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中國石拱橋》和《橋之美》的在內容和語言上的區別(課件顯示相關表格)

2、本文與其它説明文的不同之處

五、拓展延伸

仿照本文的寫法,介紹自己家鄉的一處景緻。本文以畫家的眼光,以優美的筆調寫出了橋的美,又在作者的筆下知道了橋的知識。請同學從具體的角度談一下你學了本課的收穫。學生五至六人發言交流。 教師肯定學生的表現。

六、課堂總結

1. 學生談收穫

2. 教師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欣賞這大千世界吧!

七、佈置作業

請給將要修建的橋設計一個方案,説明一下你的設計思路。

八、板書設計

橋之美

吳冠中

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 不同的美學效果

橋之美

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 ——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

【課後反思】

《橋之美》教案 篇三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駐足、史詩、美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等詞語。

2、瞭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3、認識橋的美學價值,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常識。

過程與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文章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3、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進行説明的方法。

4、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1、朗讀討論法:讓學生在反覆朗讀和熱烈討論中,把握文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六字”讀書法:運用讀、劃、寫、記、練、思的方法在讀文時進行批註,總結歸納。

3、質疑點撥法:採取質疑研討、點撥指導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藴含的深層意義。

4、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使生成的問題得以解決。對疑難問題進行組內及組間追問質疑,把握重點,各個擊破

教具準備

教材、教案、粉筆、黑板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駐足、史詩、美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等詞語。

2、認識橋的美學價值,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常識。

過程與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文章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難點

理解橋美在何處。

教學方法:

1、朗讀討論法:讓學生在反覆朗讀和熱烈討論中,把握文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六字”讀書法:運用讀、劃、寫、記、練、思的'方法在讀文時進行批註,總結歸納。

3、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使生成的問題得以解決。對疑難問題進行組內及組間追問質疑,把握重點,各個擊破

教具準備

教材、教案、粉筆、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方法1:橋是充滿魅力的一種建築,它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橋,而且橋本身的美以及它給人的豐富的聯想和感受,使橋歷來都是文人畫士筆下的寵兒。上兩堂課我們一起學習和探討了橋樑建築家眼中的《中國石拱橋》,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著名畫家吳冠中眼裏的橋又具有什麼特點。(板書文題)

方法2: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的構圖框,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方法3: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康橋即英國劍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1919年出生,中國當代畫家。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筆名“荼”,江蘇省宜興市人,是當代在世界畫壇具有極大影響的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注重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學貫中西,融會中西方繪畫藝術,在致力於油畫民族化與國畫現代化的不斷探索、創新中,創作了大量的繪畫藝術作品。油畫代表作《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中國畫代表作《春雪》《獅子林》《長城》。本文選自《吳冠中人生小品》。

三、檢查生字詞情況。

美感:對於美的感受或體會。史詩:敍述英雄傳説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敍事長詩。駐足:停止腳步。

銷魂,不要寫成“消魂”。煞(shā)它風景:破壞人的興致。 “煞”同“殺”,破壞,消弱,消減。

纖xiān細。解釋: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顏色哪能左右結構之美呢?”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指相差雖小,而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

弧線頤和園點綴險峻孕育籠統瞻前顧後關鍵搏鬥

四、理清文章結構:全文的順序:邏輯順序。(因為三部分之間的關係是總分總的關係)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語和一句詩引出説明的對象。

第二部分(3———6)正反兩方面説明橋之美在於環境的配合。

第一層(3)用作比較的的方法説明自己愛橋是出於美學的考慮。

第二層(4、5)正方面説明橋之美在於環境的配合。

第三層(6)從反面説明橋不與周圍景物配合就不會產生美感。

第三部分(7)總説橋美及其普遍的美學意義。

五、初讀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説明的對象是:橋之美。作者認為橋美在:不同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本文采用了邏輯順序,語言生動。[中國石拱橋語言平實、自然、準確、嚴密]

2、本文作者吳冠中,中國當代畫家。本文選自《吳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的張擇端。

3、作者在列舉了四種形式作用的例子後,概括了橋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第5段),最後,

在篇末用一句話對“橋之美”做了總結: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語和一句詩引出説明的對象。

第二部分(3———6)正反兩方面説明橋之美在於環境的配合。

第一層(3)用作比較的的方法説明自己愛橋是出於美學的考慮。

第二層(4、5)正方面説明橋之美在於環境的配合。

第三層(6)從反面説明橋不與周圍景物配合就不會產生美感。

第三部分(7)總説橋美及其普遍的美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