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再別康橋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8W

再別康橋教案精品多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培養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及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引出徐志摩,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説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説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2.相關背景。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學生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朗讀節奏。

4.學生再聽課文朗讀錄音,之後模仿錄音朗讀課文。

5.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描繪了康橋的秀美風光,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三、合作探究

1.課文中出現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確:詩人選取康橋有代表性的景色構成意象: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着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後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雲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於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後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2.課文在形式上有何特點?(建築美)

明確:課文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3.課文語言有何特點?(音樂美)

明確:詩歌語言具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1)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2)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3)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4.小結。

本詩是新詩中一首典範的新格律詩。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説:“……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典型地體現了新格律詩關於新詩創作的“建築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的理論主張,要多讀多體會。

5.學生朗讀課文,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建築美和音樂美,爭取當堂成誦。

四、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歌;

2.課後進一步瞭解徐志摩及其詩歌。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築美

音樂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並順勢導入新課《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範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後,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麼呢?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代詩歌,對於鑑賞現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節我會設置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並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並且引導他們掌握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再別康橋教案 篇三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

1、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2、體味詩中的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

2、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

3、再品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藴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緻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意象的把握。

2、詩情的領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再別康橋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性情温厚才氣橫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先請大家談談你所瞭解的徐志摩。

活動2【講授】再別康橋

二、背景

1、關於志摩

梁啟超説:“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説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3、作者其他名詩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三、品讀

情境營造:《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欣賞配樂朗讀,營造氛圍。

老師範讀,深入情境。

學生齊讀,體會感情。

四、細讀

1、通過剛才的誦讀,大家感受到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怎樣體現的?

(1)依依惜別,戀戀不捨,難捨難分等。

(2)“作別”表明是離別時分。

詩歌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 輕輕的走”“ 輕輕的來”“ 輕輕的招手”。寫出了此地此景讓人不忍離去更不忍打擾這份寧靜安詳,心中充滿了無限依戀,可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感傷。

2、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斜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的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它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着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陰潭水。在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裏盪舟。

拜倫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賦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着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3、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

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達出來。

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詩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藴涵了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到極致。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康橋與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着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 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情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地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課堂小結。

《再別康橋》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2、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人生理想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3、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興趣。

説明:

本課作為“詩歌及其欣賞”單元的重點篇目,其學習方法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閲讀、學習習慣有重大意義。因此本課強調學生能抓住詩歌的內容及情感基調來整體把握詩歌,希望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關注作者的生平經歷來幫助深化對詩歌的解讀,體現由表及裏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最後詩歌的朗讀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它既可以使學生掌握詩歌的音樂性,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注重思路的連貫,在有限的時間裏激發起學生閲讀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通過意象掌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基調是教學的重點。

2、通過與徐志摩其他詩歌的比較來理解作者的創作緣由是教學的難點。

説明:

詩歌的形象是詩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詩人寄託情感的所在,因而對意象的正確把握是理解詩歌的基礎。另外,能通過比較閲讀來明確作者的創作緣由,可以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問題由難化易,強化學生的認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以李白與徐志摩不同的結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學生關注徐志摩的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通過比較調動情感,並且逐漸進入詩歌的意境。引發學生閲讀本詩的興趣。

走進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轉而介紹他的康橋情結。

1、你對徐志摩瞭解多少呢?

2、什麼是徐志摩的康橋情結?3、1、思考關於徐志摩的有關常識。

2、學生之間互相補充,從而理解康橋情結。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為理解作品打好基礎。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

初讀詩歌

1、請一位學生先朗讀詩歌。

2、要求學生集體朗讀。

思考:應該以什麼感情朗讀?1、通過對詩歌的朗讀,能初步體會詩歌的內容。

2、在傾聽詩歌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通過朗讀逐漸走近詩歌,同時提高朗讀水平。

理解詩歌從意象入手,理解詩歌。

1、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

2、通過這些意象可以看出詩歌表現了什麼內容?反映了詩人的什麼思想感情?學生髮言,相互補充。可以採用獨立思考、互相討論等形式。對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詩歌的一種方法,它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形象性,掌握詩歌的內容。

比較閲讀

出示《康橋再會吧》、《沙揚娜拉》。

1、離別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離別詩中表現的情感卻和這首詩有很大差別,為什麼?

2、分析《再別康橋》的創作緣由。1、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從兩首詩中找到關鍵的詞語比較詩歌不同的感情基調。

2、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關。提高學生鑑賞詩歌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閲讀交流中國文學史上因為作家的理想不能實現,卻造就了優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談談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鍛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再讀詩歌播放示範朗讀的錄音,或教師範讀,或讓學生朗讀。在朗讀和傾聽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

佈置作業

1、讀讀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寫作讀書筆記。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點撥

本課教學有多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教學重點。如從詩歌的“三美”藝術特徵入手,分析詩歌中美的具體體現;還可以從詩歌朗讀的角度安排課堂教學,在學生的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品味詩歌的意藴;或與中國古代的離別詩進行比較教學,找到它們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從而來發現這首詩歌的獨特性與無窮魅力。總之,採用什麼角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教師應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一堂課中有最大的收穫。

練習舉隅

1、這首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説出一二嗎?

2、假設你要寫一首表現離別的詩歌,你會選擇哪些意象?

3、這首詩歌的“三美”特徵具體體現在何處?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採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並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徵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讚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閲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湧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 瞭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徵手法。

情感目標 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

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雲遊,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遊學於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範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通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再別康橋》教案 篇七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投影有關康橋的資料,將學生帶入對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瞭解,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徐志摩在語言形式上是追求藝術美的,但他不是鑽到象牙塔中去為藝術而藝術。他有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

二、教師點明本課的教學重點,並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緻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詩歌輕盈的節奏。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事(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三、逐節講析並評價。(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着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脱的韻味。

四、再次誦讀,伴以輕柔的歐洲田園風格的音樂,同時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五、分組朗誦,在組內評選出讀得最好的組員。

六、佈置作業:閲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板書提綱:

再別康橋徐志摩

1、構思別緻,不落俗套。

2、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關於“詞”的介紹

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於兩漢,奠基於隋、唐,大盛於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樂(“燕”通“宴”)曲調的歌辭,但在發展中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每一首詞都有詞牌。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後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詞的題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詞牌規定的各種詞調和詞體,都有特定的字數、句數和格律。有的詞不分段(段,又稱“片”“遍”“闋”等),稱作“單調”;有的詞分兩段,稱作“雙調”;還有分三段、四段的,稱作“三疊”“四疊”。前兩類數量較多。此外,按詞的字數多少,一般可分為小令(約50字以下)、中調(約百字以下)、長調(百字以上),如《沁園春》共114字,屬長調。詞的押韻,不同於詩,哪一句押韻,押平韻仄韻,是一韻到底還是要變韻,均由詞牌要求決定。詞,又叫“曲子”“雜曲子”“曲子詞”“長短句”等。

《再別康橋》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後小結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後作業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 篇九

一、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導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曾説:“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3、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奏與重音。

4、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指導。屏幕出示全詩及其節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着任務在學習網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自主學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屏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 剛才你閲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對象有什麼不一樣呢?

◆ 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雲彩等)我們叫什麼?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説,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麼好處呢?

2、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麼?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 音樂美:

A、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一韻,每節換韻。

B、從節奏上看:詩歌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從首節和末節來看:迴環復沓,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 建築美:

A、從字數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每節兩句,每句6~8字。

B、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 繪畫美:

A、選用“雲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盪漾”等。

C、全詩共7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後學生看着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着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屏幕顯示。

點評:詩歌鑑賞的方法是重點,通過重點講解便於學生網上拓展,同時也有利於對本課另外三篇現代詩的學習。

五、網上拓展

佈置任務:點擊“相關網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站,和因特網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後,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並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點評:給學生自我展現的舞台。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説,“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着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後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着一個大腦袋,留着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説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