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橋之美》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5W

《橋之美》教案(多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橋”的圖片。)

一、導入新課:

橋是充滿魅力的一種建築,它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橋。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解釋橋,在他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那麼在畫家眼裏,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又會有怎樣的魅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畫家橋的世界——《橋之美》。 (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教授(1919—),是現代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三、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説“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鍾,在他看來,“橋之美”美在何處?放聲朗讀課文,畫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明確:

“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

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①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句子的意思——不同環境中,橋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②橋美在形式。在畫家的眼中,形式美當然是繪畫的形式美,那麼什麼是繪畫的形式美呢?——繪畫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塊、線、面的搭配(第二段)。

③如此專業的塊、線、面知識,作者是如何介紹清楚的?——作者從我們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

④出示“小橋流水人家”的圖片,教師指圖片介紹塊、線、面的知識。

小結:畫面的構成要有塊、線、面的搭配,橋在畫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江南水鄉和威尼斯,橋是構成當地特色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説明橋之美?這些橋出現在怎樣的環境裏的?

明確: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藉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説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橋之美,即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師問:橋與周圍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你最喜歡哪座橋呢?是因為景物描繪得美還是因為語言美呢?

明確:

①蘆葦石橋: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葦叢密不透風,給人憋悶感,其間出現了一座石橋,讓人感到眼前豁然開朗,頓覺舒暢。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明了作者與周圍環境已融為一體。

②細柳拂橋: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細柳和石橋所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景物來烘托,已令畫家銷魂。

③長橋卧龍: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卧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裏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同時,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説,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④風雨廊橋: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見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駐足”這個詞用得好。能讓欣賞者停住腳步,可見景色美。橋外是飛瀑流泉。橋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閒自在地欣賞着景色;橋外是飛瀑流泉,驚險壯觀。橋上的安閒與橋外的驚險形成鮮明的對比。老師不禁想到卞之琳的詩《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的是飛瀑流泉,“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是因為你和橋已構成了一幅畫。橋上、橋下各是一道風景,別有情趣。

小結:以上四個例子,橋或為主體,或為陪襯,或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景物成為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緻。

五、揣摩語言:

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看出文中,橋與周圍的景物相映襯的確很美,語言也很優美。那麼作者為何能把橋寫得這麼美呢?(因為作者帶着感情,帶着“愛”去寫橋的。)

何以見得?請從文中找出句子説明。

1、我之愛橋……

2、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律,這吸引着畫家總是追尋着橋的身影。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小結:作者愛的不僅僅是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美,他認為,“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如鵲橋、心橋等。

六、課堂小結:

1、你對此文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學生從中得到的啟發是多方面的:

①橋樑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

②生活周圍本身就有飽含畫意的景緻,只是自己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③文中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把它們作為通用的原則對某一處自然風景及室內佈置進行一番美的品評。

④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與周圍環境和諧交融才是美的極致。……

2、聯繫課文説説怎樣欣賞一幅畫?

①富有變化;②塊、線、面的搭配;③景物之間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七、作業佈置:

1、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2、畫家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繫中發觀美,寫一個片段。

板書設計: 蘆葦石橋——舒暢

細柳拂橋——銷魂 橋在不同的環境中

橋之美 長橋卧龍——滿足 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風雨廊橋——駐足

《橋之美》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2、把握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學重難點:

體會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總特徵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閲讀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趣激思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是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作者簡介: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初步感知內容

(1)辨清字形,讀準加點字字音。

每學一課書之前,老師都讓大家對本課的字詞做提前預習,下面老師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作業準備的怎樣。誰來給大家説一説加點的字的讀音?

煞風景(一聲) 和諧 點綴 籠統 脂粉 纖細(首字母為x)

(2)詞語解釋

駐足、史詩、銷魂、美感、煞它風景、前瞻後顧、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問題組)

(1)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

(2)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出示圖片,説説你最喜歡的一幅畫,並説明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明確討論:

(1)並不着眼於橋本身的結構設計,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橋的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這句話我們如何理解,是不是與我們平時説話有些不同,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不如我們找些關鍵詞,你覺得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明確:將“環境”、“作用”這兩個詞抽出來,可以理解為:“在不同的環境中,橋有不同的作用” 。)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3)提示: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

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三、研讀與賞析

1、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公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嗎?

教師示範:烏鎮石橋: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2、學生認真閲讀文字,想想文章對幾座橋是怎樣描述的,請同學們小組交流,用最美的語言來描述。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可以降低要求:用“橋之美,美在橋處在__環境中,它給我的感受是__”的句式説話。

四、美句賞析

1、(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藴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1)找出意藴豐富的語句,反覆朗讀,體味句子的情味。

(2)先讓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

①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不做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葦叢使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榮谷周圍環境,或者説自己已經成為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②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五、拓展提升

1、(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悦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相同點:都以“橋”為説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2)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説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國石拱橋》從建築功用的角度中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橋之美》是一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比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為規範的説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六、課文小結

七、佈置作業。

美與我們近在咫尺,我們要有雙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選一景物,抓住景物特點寫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躍現紙上。

板書設計

橋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讚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後》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灩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遊記二則》中的《晚遊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人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脱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曆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遊 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脱之感,是年辭官後自春至夏,乃暢遊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託 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敍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疑:

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豔冶:美麗,妖豔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本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並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説:“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裏?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着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本文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着日盛景,並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遊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敍了自己遊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課後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橋之美》教案 篇四

在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整合設計中,有一項是橋的教學系列:《中國石拱橋》、《橋之美》以及綜合性學習説不盡的橋。兩篇文章,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從知識到審美,從課內到課外,再用課外的事例來檢驗課內知識,這樣,對橋的文化更加深了理解。

《橋之美》是帶説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中國石拱橋》這篇規範的説明文不同。《中國石拱橋》從橋樑專家的角度説明中國石拱橋的形式、結構、成就、發展等,讓學生獲得知識。而《橋之美》從畫家的角度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寫作目的不同,採用的寫法也不同。這篇美學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畫家的眼光品評了橋之美。課文先抓住説明對象總的特徵,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然後通過具體豐富的例子驗證了橋之美,文章語言畫面感很強,極富詩意。

當初選這篇文章作重點研討,一是這篇文章語言很優美,師生都很喜愛。二是橋在從化並不少見,著名的橋有街口大橋、神崗大橋、流溪河彩虹橋等,容易引導學生去發現、欣賞橋之美。因而,準備階段,我除了上網下載風雨橋、索橋、南京長江大橋等圖片外,還專門帶着數碼相機去拍一些從化有名的橋。最有收穫的是在離街口城區不遠的流溪河山莊荔湖橋發現一大羣白鷺在湖面活動。以前在從化電視上看見山塘水庫有很多白鷺,已深為從化自然環境的優越感到自豪,想不到這麼近的地方也有白鷺,景色這麼美。白鷺悠閒地在覓食、棲息、飛翔,那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靈感一來,覺得白鷺在我的圖片中應占很重要的地位,橋有了白鷺就會更有生命力,我可把它引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事實上在課堂裏也這樣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利用本地資源進行學習, 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化的青雲公園情人橋、街口大橋等與學生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很有親切感,因而對橋之美的理解也發揮得非常好。

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學習閲讀説明性的美學小品文,瞭解一些美學常識。

2、學會與文本對話,能運用所學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內容 。

3、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點】

與文本對話,品賞文中詩意的描寫性文字。

【教學難點】

品賞文中詩意的描寫性文字。

【教學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自讀課。多媒體展示各種橋的圖片,直觀形象,方便學生欣賞橋之美。

《橋之美》涉及繪畫與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藴豐富,描寫生動精彩,有很多新奇之處,適宜鑑賞性朗讀。在朗讀中貫穿課文內容的把握、對課文美點的鑑賞、對課文意藴的深究,實施美育滲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步驟

設計意圖

收到的效果 一、情境導入:

藝術大師羅丹説:我們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你留意到我們周圍事物的美了嗎?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圖片上的橋美嗎?説説你的看法。

(多媒體出示從化青雲公園的情人橋 ,讓學生議論評點。)

小結引出:橋,並非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是充滿魅力而又極具美感的。在畫家眼裏,橋的美又在哪裏呢?讓我們隨着畫家吳冠中先生的《橋之美》,一起來對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發學生探求美的慾望。

把我們的審美與畫家的審美聯繫。 學生果然很熟悉這座小橋,能用自己的觀點評價橋的美,還注意到橋與周圍景物的聯繫、配合。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放聲朗讀,思考:

1、這篇寫橋的文章和《中國石拱橋》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可從內容、語言、表現手法和閲讀感受等方面談,暢所欲言。)

學生談完後,老師着重指出兩篇文章在語言上的不同:

《中國石拱橋》説明為主,以科學、平實的語言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知識,而《橋之美》側重於寫景、抒情,詩意的語言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2、文中列舉了哪些橋作為例子説明橋之美?

(讓學生按順序找,並給找到的橋一個名稱。)

明確:課文提到的橋有小橋流水人家 (詩中橋)

烏鎮蘆葦石橋、江南鄉間石橋、長橋、山區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莊稼地小橋、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鵲橋(文學作品中的橋) 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

不限制學生的回答,有道理即可。

教師總結時強調從語言上去比較,因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品賞詩意的描寫性文字。

找準這些橋,為下一步圍繞這些橋而進行的品讀感悟作好準備。 部分同學還沒有顯示自己的朗讀個性。

學生的回答各個方面的都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學生基本上能找到這些橋,並能給它一個名稱,但有時需教師適當的提示。

三、品讀感悟

選讀自己喜愛的描寫橋之美的句段,邊讀邊在文中寫橋之美的地方做上記號。

研討:你能理解畫家為什麼説它美嗎?如不理解,你的疑問是什麼?

給出示例: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品味理解: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讓學生依靠文本,盡情暢談。可單純説自己的感受,也可結合自己掌握的繪畫或者美學知識來説,更可提出自己的疑問,深入理解吳冠中文章人生小品的特色。)

小結:橋之美表現在哪裏呢?(出示幾幅圖片重現橋的形象小橋流水人家之橋、蘆葦石橋、江南鄉間石橋、南京長江大橋,風雨橋。)

美點賞析:文章第4段

板書歸納:

蘆葦石橋(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令人銷魂)

橋之美 長橋卧龍(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形式獨特)

──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從第5段開始,橋之美的含義豐富了,由橋的形式美説到了內涵美,要引導學生髮現。然後,再出示一系列的圖片加深印象《清明上河圖》(有橋的局部圖)、索橋、錢塘江大橋、街口大橋、神崗大橋,從課文的橋説到學生熟悉的當地的橋,圖上標上課文提示性的關鍵語句。 這也是自由開放的活動,好像範圍很闊,但師生交錯地説,將很有意思。

讓學生有話可説,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指導學生學會歸納。

直觀形象,方便理解。從課內到課外。

用課外的、學生熟悉的橋引證課文的美學觀點。

學生能説自己理解的話,課堂氣氛很活躍。

但多數學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問。

學生的敍述能力還需訓練,個別同學能理解,但表達不出。

如有時間,讓學生歸納效果會更好。

學生好象對精美的圖片興趣較大。特別是本地的橋,眼神流露出興奮、自豪。 四、賞美活動

出示從化的流溪河山莊荔湖橋的圖片。圖片上有湖水、長直橋、湖邊住宅、背景還有山,其中最顯著的`中間部分有一大羣白鷺在棲息、覓食、翱翔。

讓學生運用課文所學的知識和得到的啟示談談自己對這幅圖的看法。

教師啟發引導:畫面上的橋也許不美,但平靜的湖水,寧靜的住宅和山配合着橋給人多麼舒適的感覺,特別是一羣白鷺給整個畫面增加活力,使畫面更美。白鷺能悠然地生活在我們的周圍,那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那才是最美的。 進行審美活動,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

理解美的深刻含義。

強調21世紀的主題:人與自然的和諧。 學生的想象能力還算豐富,從化的環境保護意識已經能影響孩子們。 五、小結歸納

橋之美的含義:(關鍵句)

1、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2、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源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

4、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形式美 內涵美) 讓學生從文本中抓住關鍵詞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領悟橋之美的深刻含義。 如時間充裕,讓學生去歸納效果也將會更好。

六、拓展延伸

畫家吳冠中先生的文章具有人生小品的特色,有人説:人生如橋,學了《橋之美》,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請你結合自己的體驗或認識談談。 從生活中橋的聯結、溝通的作用,賦予橋這個詞語以聯結、溝通的意義。 學生也是有話可説,闡明的意義較大。 七、學習總結

《橋之美》是一篇説明性的美學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畫家的眼光品評了橋之美。課文先抓住説明對象總的特徵,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然後通過具體豐富的例子驗證了橋之美,文章語言畫面感很強,極富詩意。

要學會品賞文章的語言,能用自己的知識和體驗理解課文內容,並能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指導學生學會總結,掌握方法。

【本課教學成功之處】

1、準備充分,製作的圖片吸引學生,比單純由文字去説效果更好。

2、師生配合較好,放得開,拓展延伸不離文本。

3、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師的特長去設計,展示師生的特色。

4、教師導的技能有了進步。

不足之處:

1、朗讀活動還不夠充分。

2、能讓學生説的最好不直接由教師推出答案(擔心時間問題)。

3、教師的普通話還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