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橋之美》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6W

《橋之美》教案【新版多篇】

橋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亂哄哄,跌跌撞撞等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抓住課文中描寫老漢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體會老漢的優秀品質

學習重點:

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句子,體會老漢的優秀品質,體會課文中的表達特點。

學習難點:

理解題目所藴含的道理

預學案

自主學習:

1、初讀課文,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識記6個生字。

放肆揪出瞪了一眼攙扶祭奠

2、結合工具書並結合全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咆哮放肆呻吟勢不可當獰笑擁戴祭奠跌跌撞撞

3、流利朗讀5遍課文,不錯字,不漏字,不改字。

4、課文中寫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誰?發生了什麼事?結果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

5、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值得探究的問題。

自主合作探究:

1、讀課文,劃出描寫洪水的句子,並在小組內彙報交流。

2、讀課文,找到描寫老漢的句子,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情。

師生共學:

1、小組彙報找到的句子,談一下自己的體會,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其他小組提出質疑,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總結:老漢是個什麼樣的人?

4、創設情境,用橋讚美老漢。

橋教案 篇二

設計理念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變步調一致的“集體性閲讀為自主自由的“個性化閲讀”。在教學中讓學生自由閲讀吸收、自由思考探究、自由表達交流、自由練習展示,盡情享受閲讀的愉悦。

教學流程

一、自由研讀,明確重點

1、解題探讀

(1)讀題理解。讀題,仔細想想題目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讓學生自主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不同的方法去發現,明白題目告訴了我們課文寫作的內容、重點、體裁和選材範圍,認識到題目具有統攝全文的作用。

(2)扣題探讀。鼓勵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猜測課文的內容。如:盧溝橋建在什麼地方?盧溝橋是哪一年建的?盧溝橋上有多少獅子?盧溝橋的獅子有什麼特點?學生帶着問題自瀆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課文。

2、自由研讀。

(1)説説認識。説説自己對盧溝橋的瞭解,結合閲讀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介紹盧溝橋的有關句子,認識盧溝橋的建築特點和歷史意義。

(2)議議重點。課文重點是寫盧溝橋,還是獅子?為什麼?讓學生自由發展、分組探究、全班討論,確認課文重點是介紹獅子。可從以下幾點去研討:課題中詞與詞的關係,插圖景物的主次,文章內容的詳略,課文總起句的意思等。着力訓練學生蒐集、分析加工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重點內容上。

二、自由擇讀,理解重點

1、認識句子。課文第一句為全文的總起句:“北京有個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讓同學們找找、讀讀句子,初步認識歇後語的組成,理解句子的意思,認識它在全文的作用。

2、理解句段。盧溝橋的獅子並非數不清。“文物工作者早就數清了,共501只”但“真是很難數清楚”。為什麼呢?放手讓學生自由自主地擇讀有關句段:(1)數量很多。241根望柱上都雕着獅子,總共有501只。(2)大小不一。大的有幾十釐米高,小的只有幾釐米,甚至連鼻子眼睛都數不清。(3)形態各異。課文第二自然段連用了5個“有的”,介紹了獅子的不同形態。通過學生的自主擇讀、圈點、交流、吸取,各自經歷一個探索、發現、領悟的過程,並以“因為……所以……”的句式表述難以數清的原因,從具體到概括,全面認識盧溝橋的特點

3、讀背句段。

(1)體會寫法。學生自由選擇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是最感興趣的獅子的某一特點練習朗讀,體會作者的介紹方式,發現語言文字的表達規律。如數量很多、大小不一是以數字來説明的,形態各異是以事物加聯想的排比句式來説明的。

(2)練習背誦。第二自然段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教師隨機點撥

三、自由品讀,豐富重點。

1、欣賞美。

盧溝橋的獅子形態各異,你最喜歡哪種形態的獅子?為什麼?能讀出你的喜愛知情嗎?學生自由品讀、交流情感,欣賞課文的語言美、獅子的形態美。

2、想象美。

盧溝橋501只獅子就這五種形態嗎?你能不能想象出獅子的其他形態,並説説自己的聯想?

3、創造美。

如果此時此刻你站在盧溝橋上欣賞着這些可愛的獅子,你會有什麼想法?會怎麼説?引導學生借物抒情,選用某一形式去創造美。如動動口,向別人介紹盧溝橋的獅子;動動手,畫一畫、寫一寫、刻一刻、捏一捏獅子。這樣把學習與實踐,閲讀與生活融為一體,拓展學習、實踐、創造的空間,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橋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學習字詞。

2、品味文中作者用詞的準確以及體會文中適合文本情景的言語形式。

3、以災難面前村民與老漢舉動的不同為主線,研讀關鍵詞句,體悟老漢作為黨支部書記的責任。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

1、課前談話

認識我嗎?怎麼稱呼我?知道我來自哪裏嗎?是的,我的家鄉在桐廬。我們桐廬有一條江,知道是什麼江嗎?富春江。你們這裏也有一條江,叫錢塘江。有江就會有——橋。(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叫“橋”的課文。可是這座橋不是現代化大橋,而是一座——窄窄的木橋。可就是這麼一座木橋,卻挽救了一個村莊裏的100多號人。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來,拿起課文,大聲地自由地朗讀課文吧。

2、學習字詞

板書:放肆。一起讀。讀得不夠放肆。你們真夠放肆的!課文中講誰放肆?

板書:祭奠。一起讀。什麼意思?(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這兩個詞語中,有三個生字都比較難寫,請拿起筆認真書寫一遍。

課件出示:

咆哮勢不可擋獰笑沒腿深

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擁戴清瘦沙啞 揪 出

這是課文中的幾個詞語,誰願意來讀一讀?

大家發現沒有,第一排詞語都是描寫——洪水的,第二排詞語是描寫——村民的,最後一排是描寫——老漢的。

是啊,這是一場怎樣的洪水啊,一起讀——咆哮勢不可擋獰笑沒腿深

就是這樣一場洪水,使得村莊裏的100多號人——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於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老漢出現了,一起讀——擁戴清瘦沙啞 揪出

3、直觀感知洪水

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洪水呢?請看大屏幕。

洪水怎麼樣?

二、把握主線,體悟責任

1、聚焦村民的舉動

①是啊,洪水勢不可擋,此時此刻,在場的每一人都會有逃生的慾望、逃生的本能。那麼,村裏的一百多號人是怎樣逃生的呢?拿起筆把描寫當時人們逃生的語句劃出來。

課件出示: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②請你們認真讀讀這兩段話,用心體會體會,你讀到了哪一個詞,讓你特別揪心?由這個詞,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是啊,作者用三個詞語形容當時人們逃生的狀態。——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

③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人們此刻的情形,你想到了哪一個詞語?——驚慌失措、大驚失色、提心吊膽、魂不守舍、心急如焚

那作者為什麼不用你們説的詞語呢?

請看: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跌跌撞撞地往南跑。……人們又你擁我擠地折回來。

人們瘋了似的向那座木橋擁去。

發現了什麼?這樣行不行?(點擊課件,將發現的詞語變成紅色)請你再回到課文中去,用心讀讀,想想為什麼不行?不符合當時的情景。程度越來越深。教師重新將詞語換回來。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看看,這三句話中還有哪三個字也用得很準確。——跑、折、擁(程度越來越深,人們越來越驚慌)

④通過這樣準確的用詞,有層次的描寫,讓我們感到當時形勢越來越緊張,情況越來越危險,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啊!教師引讀:(紅色字體的語句)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2、聚焦老漢的舉動

同學們,村民們是那麼驚慌失措,那麼跌跌撞撞,是正常的反應嗎?可是有一個人卻和他們不一樣。誰啊?——老漢

請看: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請你們自由讀讀這兩段話。你發現了老漢的哪些舉動與村民不一樣?

老漢的站。

①(這些村民都在逃,都在跑,可是老漢卻站着)。當你讀到“站着”這個詞的時候,你是不是有問題想問老漢了?(老漢,洪水來了,村民們都在逃命,你為什麼不逃啊?)

——板書:為什麼不逃命?

②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讀讀這句話。

出示: 木橋前,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站着沒腿深的水裏。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女同學讀上一句,男同學讀下一句。然後交換再讀。同學們,老師這樣改,可以嗎?

(不可以。)怎麼不可以?句子也很通順啊。(老師的這句話很平淡,讀起來沒有層次感。而書上的句子很有層次)。帶着你的理解,讀讀這句話。

(作者把“沒腿深的水裏”放在前面,強調了情況的危險,而老漢卻依然站着,更讓人感受到老漢的勇敢與為責任)

③同學們,文章後面有一句話“人們停住腳,望着老漢”。從這句話,我們知道此刻人們也是站着,那麼,你覺得此刻人們的“站着”和老漢的“站着”一樣嗎?(教師評價:站出了什麼)

④同學們説得真好,老漢,僅僅是在“沒腿深的水裏”站着嗎?

不是的,當水沒腿深的時候,老漢站着;當水放肆地舔着人們腰的時候,老漢依然——(站着);當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老漢還是——(站着)。

⑤可見,書上的這句話,重點要強調的一個詞也是——站着。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理解,再次讀讀書上的這句話。(齊讀)

⑥是啊,站着,洪水來了,就這麼站着,這又回到了前面的那個問題,老漢為什麼不逃命?難道他不怕死嗎?

(他是村裏的黨支部書記,他有責任保護村民的性命)——板書:責任

老漢的盯。

一個“站着”與村民的跑、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還有哪一舉動和村民們不一樣?

(他不説話,盯着)

你覺得此刻,老漢的“盯着”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威嚴,鎮定、冷靜)分別讓學生朗讀。

面對這羣驚慌失措的村民,老漢默不作聲,只是盯着,可是他心裏也沒有説話嗎?你知道他心裏在想些什麼嗎?請拿起筆寫一寫。

課件出示:老漢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心想: 。

生寫,交流。

老漢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老漢下了一道命令,什麼命令?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分別就幾個學生讀此句。好一句“黨員排在後邊”,誰排前面?老漢始終把羣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終牢記着一名黨員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替老漢下這道命令吧。(齊讀)

3、回扣村民與老漢的舉動

同學們,老師把文中描寫村民和老漢的段落,打在屏幕上,讓我們一起跟着音樂,用我們的朗讀,再去尋得一份心靈的感動。

配樂朗讀。

三、課後延伸,質疑責任

老漢的威嚴,老漢的責任,讓村民信服,讓我們感動。他們相信老漢一定能帶給他們生的希望。一百多號人很快排成隊,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可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有一個小夥子竟然想插隊,老漢毫不猶豫地揪出了他。而這個小夥子竟然是老漢的——兒子。老漢為什麼要揪出自己的兒子?——板書:為什麼揪出兒子?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兒子從生命線上拉到死亡線上?難道他不愛自己的兒子嗎?如果説他不逃命是在履行一名黨支部書記的責任,那麼他揪出自己的兒子,難道是作為一位父親應該履行的責任嗎?——在第2個責任上打一個問號。我們下節課再學。

《橋之美》教案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簡析:

此單元是學生在國中階段,首次接觸的一個説明文單元,學生對説明文的認知結構才剛剛建構。因此根據本文的特點(本文是一篇美學小品文,詩意化的描寫文字和説明性的文字相互間出),教學中一方面旨在加強學生對説明文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並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常識。

課文簡析:

這篇美學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説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我們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文章的語言也極具個性色彩。此處,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從獨特的角度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讓我們讀者能夠從美術工作者的獨到的視角,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説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並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煥發着美的靈性與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能根據説明文的常識和小品文的特點去學會自我分析文章。

二、過程與方法

1、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來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並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過與《中國石拱本橋》的對比閲讀,來進一步掌握本文在內容與寫法上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薰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並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由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2、找出文中説明性的文字,並指出其所運用的説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導學生能對本文的重點語句,學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學手段:

本文藉助兩個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

媒體之一:有關盧溝橋、寶帶橋、趙州橋、風雨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英國的康橋、《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鄉間的小橋流水人家中的小橋等圖片。

媒體之二: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及一些問題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學的過程

一、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橋。

二、提問:為什麼看了這些圖片之後,能給人產生一種審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們就來聽聽畫家吳冠中先生,是怎樣告訴大家這個答案的?

1、欣賞橋之美

2、思考並回答問題

整體感知(約6分鐘)提出默讀要求:

1、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儘量做到不指讀,不回讀,不發出聲音來讀。

2、對默讀的內容要進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記憶。

1、默讀課文

2、根據記憶,簡單複述課文的內容

細研課文(約10分鐘)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的答案提示)

一、説明文的角度來提出問題:

1、從作者的角度看,橋之美主要體現在何處?

(讓學生把握被説明事物的特點)

2、本文的説明順序是怎樣的?在文畫出能表示這些説明順序的句子或詞語。

3、本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試舉例説明。

4、從説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結構上的特點如何?

5、本文有哪些語句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試舉例説明。

二、從小品文的角度來提出問題:

1、什麼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種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內容多樣化。)

2、找出文中詩意化的描寫性語句,並簡述這些句子中所藴含的情味。

《橋之美》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進行説明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進行説明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説明性的小品文——《橋之美》。拿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這篇文章説明對象是什麼?橋之美體現在何處?作者是如何説明橋之美的?

二、討論學習:

1、自讀課文,討論。要求:邊讀邊思考剛才總結的問題。

2、明確:本文的説明對象是橋之美。

在作者眼裏,橋的美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作者舉了烏鎮的石橋、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長橋之美、山區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以及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厚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狹窄擁擠,令人憋悶;而石橋輪廓鮮明簡單,能使空間陡然疏朗開闊,令人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着堅硬的石塊,強弱、輕重、動靜不同,顏色對比,陽剛與陰柔兩種美的不同,和諧而統一。

●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形成鮮明的對照。

3、小結:

吳冠中老先生以其畫家獨有的眼光給我們品評了橋之美,先總的説了美在哪裏——橋之美主要在於和周圍景色的融和、映襯,注意到塊、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然後舉了一些實例,説明了什麼樣的橋樑才是美麗的。條理清楚,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引導我們對這些人類的智慧結晶進行了欣賞。

4、再疑:你是否贊同吳冠中先生的看法?為什麼?

三、拓展學習:

那麼,我們也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一些橋樑,試着品評一下這些橋美在哪裏。

(出示橋樑圖片)

——可以從構造奇特、用料特別、特定意義、外觀造型等不同方面進行説明。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橋之美》這篇文章,作者先從總的方面説了作為一個畫家,對橋樑的欣賞的着重點,然後分別舉例説明了橋與周圍景色之間的關係。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欣賞橋之美的又一種角度;而且,我們還知道,説明一個事物時,應先抓住該事物總的特徵來説明,希望在今後的學習中注意。

五、作業。

請給將要修建的南京長江三橋設計一個方案,説明一下你的設計思路。

《橋之美》教案 篇六

目的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4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薰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並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2、瞭解從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對本文的重點語句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教具準備:U盤教材分析:《橋之美》是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説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學生已熟識了《中國石拱橋》一文,所以教學中還可以進行兩文的比較。《橋之美》又是一篇説明性小品文,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於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着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結尾生髮拓展,點出橋的內涵美:“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本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具體説明,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橋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表達富有個性,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和説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體現了科學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教學過程:第一課時:課型:新授。方法:自學指導。過程:一、導入新課: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作者簡介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關於字詞。教案 TITLE=橋之美四、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説“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鍾,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明確:“橋的美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教案《橋之美 教案》。”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説明橋之美?學生回答,老師明確。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小結:作者就是藉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説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橋之美,即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1}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長橋卧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第二課時:課型:新授、練習。方法:討論。

過程:

一、複習導入。

二、拓展延伸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説明對象、説明順序、説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比較篇目説明對象着眼點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語言特徵中國石拱橋石拱橋,是一篇較為規範的説明文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等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橋之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橋的美學價值,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總—分—總舉例子文章語言優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研讀與賞析{2}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7a.説説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並説説為什麼喜歡?①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②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③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④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b.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四、課堂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橋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讚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後》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灩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遊記二則》中的《晚遊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人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脱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曆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遊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脱之感,是年辭官後自春至夏,乃暢遊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託 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敍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疑:

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豔冶:美麗,妖豔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本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並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説:“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裏?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着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本文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着日盛景,並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遊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敍了自己遊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課後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橋之美》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請同學們欣賞,簡介《江雪》的有關知識。

2、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裏呢?

3、對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裏,什麼都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畫面肯定是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在這樣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現了一個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兒釣魚,整個畫面都因為他而生機盎然了。這樣絕美的意境造就了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將以這種美學的眼光來審視橋,看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橋美在哪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為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麼?

提示:從作者的身份來看。作者簡介,出示幾幅作者的美術作品,請同學欣賞。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為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

2、齊讀第二段,體會其中的美學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學原理欣賞下面兩幅畫。(課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塊、線、面——大氣沉穩。

下降、上升——動靜交錯、和諧。

(三)語段研讀。

1、課文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2、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3、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銷魂 四段(。課件)

4、長橋給人帶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滿足

5、風雨橋給人帶來安閒、自在的感覺——欣賞

6、《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7、莊稼地裏的小橋——柳暗花明 五段(課件)

8、高山峽谷中的索橋——無限風光在險峯。

9、小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為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10、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為什麼?

南京長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 六段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為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這九幅畫裏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麼?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

(四)比較閲讀。

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比較,直觀的看,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裏?

明確:語言——文藝性強。 複習説明文的分類。

事物性説明文按寫作對象分類。

事理性説明文、一般性説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按寫法分。

文藝性説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文(如《橋之美》)。

(五)體會文中的美句(讀一讀,議一議,説一説)

(六)總結課文。

橋之美,概括的説是橋在不同的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橋只有與周圍景緻成為和諧的整體,才能共同構成美麗的畫面,起到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美學作用。

(七)拓展延伸。

橋教案 篇九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親身感知不同的紙橋與承受力之間的變化。瞭解紙摺疊後能增加紙的承重力。不同的摺疊方法紙橋的承重力也不一樣。

2、指導幼兒嘗試用繪畫的方法把實驗過程記錄下來。

3、激發幼兒探索紙橋的承重力的興趣。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有過做紙橋的經驗、紙條,墊板,積木,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小朋友們已經做過各種各樣的紙橋,都有些什麼橋呢?今天我們先來研究波浪橋和水槽橋,你們覺得這兩座橋哪座最牢固(幼兒猜想)

(在這之前,幼兒已設計過各種各樣的橋面,對於橋面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只停留在形狀的不同上,這次通過選擇了兩種橋面來讓幼兒探索它們的承重力,這樣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較水槽橋和波浪橋的承重力大小;

(1)討論應該怎樣做承重比較實驗;(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通過討論,幼兒得出了哪個橋面上放的東西越重,説明橋就越牢固)

結論:我們只有放同樣的東西才能比較出哪一座橋牢固,而且東西要放在橋的中間。

(2)交代實驗要求和記錄要求。

(3)出示記錄表討論如何記錄。

(在這裏記錄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主要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來記錄,幼兒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繪畫的方式,還有一種是以符號來表示,相對於以前以選擇的方式來記錄這次幼兒的記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兒實驗並記錄,教師重點指導他們正確實驗。

(雖然實驗要求已説明,但幼兒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對實驗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師重點觀察幼兒的實驗方法是否正確,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三、展示記錄單,交流實驗結果;

1、哪座橋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塊積木。

2、為什麼波浪橋最牢固?

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每一個小波浪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所以這種橋最牢固。

(將橋面的波浪比作一個個的小巨人,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橋的承重力的大小,也為再次實驗感知波浪多少與承重的關係作好鋪墊)

四、第二次實驗:感知波浪(巨人)多少與承重的關係;

1、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都是波浪橋,承重力卻不一樣。

師:(1)為什麼同樣都是波浪橋,放的積木卻不一樣多呢?

(2)幼兒觀察比較兩座波浪橋,發現兩座橋的'波浪不一樣多。

(在這裏由於都是波浪橋可能幼兒對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強,幼兒一時説不上來,可以讓幼兒一起來數數大家分別有多少波浪,這樣幼兒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實驗要求,並討論折的不一樣的波浪橋的記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第二次實驗中,幼兒的實驗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現的實驗錯誤已沒有,説明幼兒已有了一定的實驗經驗)

4、集體討論,剛才在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麼?

結論:波浪越多,放的積木越多,橋越牢固。

總結:小朋友們真聰明,通過實驗不僅知道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而且還發現波浪越多橋越牢固。

(整個實驗過程中,幼兒表現的很有興趣,實驗的積極性也很高,通過通過質疑、猜想、操作實踐、最後得出結論。幼兒在操作中發現了紙橋的祕密。知道了不同的橋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因為幼兒對兩種橋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我也不拖泥帶水,直接引出了兩種橋,請孩子們比較這兩種橋的不同之處,並大膽猜想:波浪橋和水槽橋哪座橋比較的牢固?再請孩子們進行操作前,我提出了相關的要求,請孩子們用積木,將之放在橋的中間,來比較。可是我卻忽略了判斷橋的承重力的標準是什麼?到底是橋塌下來了?還是橋傾斜了?故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判斷標準也不同。好在兩種橋的承重力區別較大,所以沒有對實驗的結果造成影響。在孩子們操作完後,我們發現波浪橋明顯比水槽橋要牢固,可是在我的總結,對於概念卻有些模糊,沒有明確的講出波浪橋牢固的原因。對於原理的梳理不夠。

在第二次的操作中,是比較兩種波浪不同的波浪橋。孩子們的操作得出,波浪多的橋比波浪少的橋,承重力會更加的好。同樣的在總結概念時,我也講的不是特別的清晰。而姐妹們給我的意見是:在每一次的概念梳理中,是不是在黑板上表示下會比較的好。在最後的講評中,教師也應該明確下,進行最後的總結。

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讓我們兩位老師有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從對方的活動發現其特色和亮點,再由自己的活動中進行改進。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磨練自己,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橋之美》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2、把握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學重難點:

體會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總特徵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閲讀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趣激思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是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作者簡介: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初步感知內容

(1)辨清字形,讀準加點字字音。

每學一課書之前,老師都讓大家對本課的字詞做提前預習,下面老師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作業準備的怎樣。誰來給大家説一説加點的字的讀音?

煞風景(一聲) 和諧 點綴 籠統 脂粉 纖細(首字母為x)

(2)詞語解釋

駐足、史詩、銷魂、美感、煞它風景、前瞻後顧、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問題組)

(1)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

(2)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出示圖片,説説你最喜歡的一幅畫,並説明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明確討論:

(1)並不着眼於橋本身的結構設計,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橋的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這句話我們如何理解,是不是與我們平時説話有些不同,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不如我們找些關鍵詞,你覺得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明確:將“環境”、“作用”這兩個詞抽出來,可以理解為:“在不同的環境中,橋有不同的作用” 。)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3)提示: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

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三、研讀與賞析

1、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公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嗎?

教師示範:烏鎮石橋: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2、學生認真閲讀文字,想想文章對幾座橋是怎樣描述的,請同學們小組交流,用最美的語言來描述。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可以降低要求:用“橋之美,美在橋處在__環境中,它給我的感受是__”的句式説話。

四、美句賞析

1、(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藴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1)找出意藴豐富的語句,反覆朗讀,體味句子的情味。

(2)先讓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

①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不做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葦叢使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榮谷周圍環境,或者説自己已經成為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②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五、拓展提升

1、(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悦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相同點:都以“橋”為説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2)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説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國石拱橋》從建築功用的角度中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橋之美》是一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比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為規範的説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六、課文小結

七、佈置作業。

美與我們近在咫尺,我們要有雙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選一景物,抓住景物特點寫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躍現紙上。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