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7W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品多篇

設計思路 篇一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後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並採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後,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資料鏈接 篇二

一、關於“序”

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後,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叫“贈序”(和“書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我們學過的《(指南錄)後序》是一篇書序,書序是寫在書的前面或後面,意在交待成書的過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經歷了社會**,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作比較貼近現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於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遒勁,且富於形象性,《郁離子》《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與道統,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三

【教學設計的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角色的轉變,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我們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在學習課程中特特的體驗等。總之,課堂教學已不是老師教教材而是怎樣用教材教,使學生學會學習,為今後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本節課是通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的重組加工】

1、教學目標:

本節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實際,從以下三個維度來確定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的翻譯課文。並熟讀背誦課文。還要理解文中通過對人物描寫方法來體會人物性格特徵,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泛讀和學生自己朗讀,鼓勵學生進入情境,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指導下了解作品主旨,並能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通過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2、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直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賜予。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度。

3、教學難點:

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式的構建】

1、教學技術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着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親和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在融合、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在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學生的好方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我覺得老師力求做到與學生共同討論,與學生共同學習,同時用激勵性的語言肯定他的成績,讓學生不斷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問題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文蒐集到的資料和一些相關內容通過計算機展示給大家,讓它在重組的教學過程中,起到最佳的輔助作用。

2、教學經歷和體驗:

在兩年的課改實踐中,特別是在現行的過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學輔導教材的試驗過程,我越來越深切的感覺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會學生學知識比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於是對這一課,就體現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創設情境,整體感知,審美鑑賞,拓展延伸。通過這一教學模式,可使學生掌握閲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本節課就是用此種教學模式來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養成的。

3、教學評價的選擇:

我認為評價並不是老師的專利,國中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和獨立的人格。所以本節課我將採取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方法。通過這種評價,幫助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不斷地瞭解自我,戰勝自我、發展自我。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中站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及步驟】

1、創設情境:

用乙武羊匡的故事引入,能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又是課文中相關內容,沒有脱離實際。

2、整體感知:

通過教師泛讀,學生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後去理解課文,就更容易又更深刻一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讀課文,學生就更願意接受和挖掘作品內涵。

3、審美鑑賞:

這一步驟是師生共同賞析課文的環節,這一環節也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對文章進行探究的過程,學生在師生共同賞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疏通文章,理解文章。在合作中分析出主人公的形象,並學會了如何去分析人物,體會人物的情感。並且通過教師的引導,把握了文章思路與主題。並且也是鍛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好方式。

4、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中,一篇文章的思想內涵的延伸性是很大的,關鍵就看學生能否走出課文,得到新的感受和體會,這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對東陽馬生形象地分析,讓學生延伸到現實社會當中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觀和價值觀。同時這也是學習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地方。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掌握並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培養古文自讀能力。

2、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3、體會並學習古人刻苦學習和虛心求師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①學習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②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難點: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贈序,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後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並採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誦讀全文,利用工具書查釋、翻譯、理解,互助學習,掌握一些實詞和虛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並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佈置課前預習:

1、查閲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

2、藉助工具書,讀準文中字詞,瞭解大意。

一、故事導入

教師講一則古人懸樑刺股刻苦勤奮學習的故事導入。其實古代還有許多這樣勤奮讀書的人和事,你還知道哪些呢?引導學生從記憶中搜索相關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奮的故事;囊螢映雪;成門立雪;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這樣一個勤奮好讀書的人,而且還是個善於勸學的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學生交流作者作品相關資料

教師適當補充:

1、介紹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學生自讀課文,瞭解大意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音和停頓,指導朗讀。

(1)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嗜逾叩叱咄俟

負筐皸媵燁廩稍稍

餒謁撰寫贄

(2)注意停頓

如:餘/因得/遍觀羣書。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謂善學者矣,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以是/人多以書假。卒/獲有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係。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為標準。

3、指名學生朗讀,其餘同學聽完後指正、評價,教師作適當補充。

4、學生集體朗讀全文。

四、再讀課文,互助學習,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四人小組齊讀第一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1)根據註釋各自疏通文意。

(2)小組互譯,你讀我譯,我讀你譯

(3)標出疑難之處,小組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

(4)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為“趕快”。

趨:快步走,奔赴。

質:詢問。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趕路的樣子。

湯:熱水

再:兩次

食(sì):同“飼”,給飯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帶上懸掛着。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無從:不知從何處。這裏指沒有辦法。致:取得。這裏指買到。以,連詞,可譯為“來”。家境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全句譯作:有時遇到先達訓斥,(自己的)臉色(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不敢(隨便地)回一句話,等到先達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③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譯作:因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樂的(讀書)事,(我)不去理會嘴裏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別人。

2、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1)根據註釋各自疏通文意。

(2)小組互譯,你讀我譯,我讀你譯

(3)標出疑難之處,小組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

(4)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廩稍之供:國家供給的糧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遺(wèi)):贈送,這裏是接濟的意思。

餒:飢餓。

諸:兼詞,是代詞“之”和介詞“於”的合音,併兼有這兩面三刀個詞的意義。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全句譯作:他們的學業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專一罷了,哪裏是別人的過失呢?

五、學生自由朗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六、佈置作業

1、閲讀全文,熟讀成誦。

2、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1)根據註釋各自疏通文意。

(2)小組互譯,你讀我譯,我讀你譯

(3)標出疑難之處,小組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

(4)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掌握

稱:稱道,讚揚

謁:拜訪

撰:寫

贄: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見面禮。

夷:平和、和悦。

①生以鄉人子謁餘。

生,年青人。文中指馬生,即馬君則。鄉人子,同鄉人的子女(晚輩)。以,憑藉。全句譯作: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

②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教學準備 篇五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目標 篇六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七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並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並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餘、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⑴餘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⑸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蓋餘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後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⑴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⑵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⑶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⑷餘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明確:從本段最後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採用結合註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閲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⑴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⑵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⑶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後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説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並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説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後,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後,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後,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敍、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敍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後,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學會課前先預習課文,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根據課下注釋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後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點字的注音、意思。課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學生。對於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學生的提問,我知道了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序?接下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節的把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為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安排一些活動,便於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便於學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説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等。每講一節課要不斷進行總結。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學生的活動太留於形式。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空間,一個是問題空間,重要的一個是思考空間、時間的掌握要合理。在課堂小結中,要多樣化,不能讓老師唱獨角戲,實際上讓學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説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

教學過程 篇八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並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ì ) 怠(dài )叩問(kòu ) 綺秀(qǐ )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⑴ 餘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 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 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⑸ 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 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⑴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⑵ 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⑶ 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⑷ 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⑴ 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⑵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餘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⑶ 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 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敍、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言材料,下節課交流。

八、佈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篇九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