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送東陽馬生序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8W

送東陽馬生序作文精品多篇

送東陽馬生序作文 篇一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現代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冷的冬天裏,硯台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悦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抄書、不長途跋涉,也寒凍之苦,,我們真正像宋濂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學業大的進步,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説,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澳大利亞之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馬東陽生序讀後感高中 篇二

讀罷《送東陽馬生序》一文,看過網上有關此文的讀後感,我開始思考。

我思考的不是我們和宋濂、馬君則生活環境優越性的對比,也不是我們之間所處社會的優劣,而是為學的精神。

如何為學?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的開頭就寫到“餘幼時即嗜學”。他從小熱愛學習,而且,在從師之際,冒着冬天刺骨的寒風,揹着行囊,忍着皮膚凍裂的疼痛,克服各種困難,憑藉自己的努力,認真讀書、做學問。

你看他,沒有華麗的衣服和美麗的珠寶飾物,不會把自己裝扮成天上的仙人;你看他,也沒有更多的鋒芒,不會把自己裝飾成浮躁又自大的人,謙遜的他反而在官場和學舍裏有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荀子在《勸學》中也曾説過類似的例子,螃蟹有着“六跪而二螯”,卻成天假正經,找蛇和鱔的洞穴安身,浮躁又蠻橫。而“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踏踏實實地“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悶頭鑽洞,反而擁有自己的廳室。正是有着默默無聞的堅韌、淡定和信念,宋濂和蚯蚓並沒有碌碌無為,他們為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享受成功後的喜悦。

因此,為學首先需要的是一份對學問的熱愛與執著,其次是有一份“為”的行動與努力,最後就是擁有一份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可以使熱愛常在,行動永恆。這三者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如果只有這份主觀能動性,不足以成功,客觀因素也在成功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在為學求得成功的路上,要學會求助於他人,宋濂和馬君則正是善於求助、利用他人的幫助,才把握住了成功的機遇。試想想,如果沒有那户善良的“藏書之家”借書於宋濂,宋濂那份“嗜學”恐怕會被殘酷的事實消磨殆盡;如果沒有那位德高望重的“先達”為宋濂指點迷津,宋濂恐怕還要踏上更加艱苦的求學之路。當然,只有“自助”,才會有“人助”、“天助”。

很多人會去比較宋濂和我們之間的差別,他們説我們處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理應像宋濂、馬君則一樣有不錯的成績,有一肚子學問。這點我不完全贊同。我們和宋濂比,我們有更多的物質誘惑。或許正是那些物質誘惑,使得我們不能淡定十足地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安心讀書;面對學業上的失敗,我們更多的是把失敗歸結為教育制度,而不是自查、自糾。這樣比較下來,我們和荀子筆下躁動的螃蟹有何區別?!再者,面對機遇,我們不懂得把握。機遇像手中的流沙,有多少個幸運被我們丟失?有多少成功被我們摧毀?

我想,關於為學的思考,還有更多更深;但是,更重★★要的是行動,而六百多年前的宋濂,早為我們指明瞭通往成功的道路。

送馬東陽生序讀後感高中 篇三

最近,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這篇課文。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學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給同鄉小輩的臨別贈言。通過學習,我從中體會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時求學的艱辛以及他對待老師長輩和學習、生活的態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説:“家貧,無從至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從這裏可以看出他青年時家庭條件之差,在那麼寒冷的天氣下,也從未放棄學習,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地熱愛學習。

往下讀,“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或有所聞。”則可以看到宋濂先生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彎下身子、側着耳朵虛心地向前輩請教,對長輩語氣温和、言辭委婉,相當地尊敬。

再繼續向下看,當看到:“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時候,我對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着粗茶淡飯,穿着破舊的衣服,而與之同舍的學生個個穿戴華麗,他卻不當一回事,不與他們攀比,甚至連一點羨慕之意也從來沒有過,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學習作為自己最快樂的事啊!

綜合上述幾點,將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質與現在學生的精神品質比一比,那可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對於青年時求學的艱辛,在現在的中國小生中,很難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數的了。現在,有幾個學生能為了學習敢於吃苦,不怕困難?有幾個學生能做到對老師長輩畢恭畢敬?又有幾個學生能看見同學吃名牌穿名牌連一點羨慕也沒有?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強大,教育學習的環境與宋濂先生所處的環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這一代高中生,趕上了好的時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家長們對我們的生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我們的學習更是可以説“有求必應”。我們不會受宋濂先生“揹着書箱,穿着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師家求學,皮膚乾裂,四肢僵硬。”那樣的苦,而是坐在寬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裏,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什麼理由不把學習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麼理由不尊敬老師長輩?又有什麼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一文,我感受頗多。我決心以宋濂先生為榜樣,學習他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學習他待人温和、尊敬師長的品德,學習他不怕吃苦、不慕虛榮的作風,把學習作為自己最快樂的事,充分利用中學時期這一寶貴的“黃金”時間,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為今後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送馬東陽生序讀後感高中 篇四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臨別贈序,是作者宋濂贈給同鄉馬君則的,他用自己的勤學經歷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學過這篇課文後,我也深受勉勵。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儘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儘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舊的衣服,儘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