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9W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練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請您閲讀。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1

一天我翻開《歷代散文選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簡潔清新的詞句所吸引。“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a href="" target='_blank'>事蹟迫找曰埂!蔽疑釵髡嚦炭嘌暗木袼卸N矣窒氲劍汗湃思揖稱逗蠆黃鶚椋心芙枋椋笆腫員事蹟倍頤牆裉斕難盎肪潮人嗆茫任薅襯僦跡治薇甲咧停κ妊А?/p>

我們有些同學在學習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們學習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卻強調其他客觀原因,如家裏無人輔導、手頭少書、時間太緊等。而宋濂青少年時是如何學習的呢?“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嘗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宋濂不顧天寒凍手,堅持抄書。遇到問題,跑到百餘里之外,請教別人。我們今天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在學校問老師,可以查參考書,也可以同學之間討論,即使到老師家中去,總也不至於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見,學習要靠自己的勤奮。

還有些同學認為自己學習條件比別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這是不對的。我們今天的學習條件再差也無法與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樣刻苦學習的例子在古代是不勝枚舉的,如車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偷光……他們都是家境貧寒,學習條件極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們今天的條件和他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們學習成績再不好,誰之過?正如宋濂所説“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資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看來,搞好學習比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奮。高爾基説得好:“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它燃燒起來的就是勞動再勞動。”只要我們勤奮努力,吸取前人的好經驗,循序漸進,學習再學習,就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2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臨別贈序,是作者宋濂贈給同鄉馬君則的,他用自己的勤學經歷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學過這篇課文後,我也深受勉勵。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儘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儘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舊的衣服,儘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有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為;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藉着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麼惡略,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打開一片新天地。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3

或許真像宋濂所説,你的讀書條件遠比他優越,可我卻從中品出了一絲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讀書的條件,卻想比一比其他。

在讀書的目的上,我比你幸運。你的目的是明確的,千百年來,讀書人都是“學成文武術,貨賣帝王家”,走的永遠是科舉仕途。從捧讀《三字經》那天起,你就註定要成為封建科舉的犧牲品。不要説“不”,你的老師不也在津津樂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綴公卿之後”嗎?真可謂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鮮美”啊!

我比你幸運!

我的學習目的,初時簡單——為讀書而讀書,漸漸地我明白了,讀書既為個人的成材,也為國家民族的昌盛。讀書是為了給個人“充值”,更是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

我不會一頭栽進“科舉”的網絡而難以自拔,我要在知識的長空裏放飛生命!

在讀書的範圍上,我也比你幸運。你除了“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外,還能涉獵其他嗎?頭上戴着你的“讀書目的”緊箍咒,只能做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虛妄美夢,可悲!

你上不曉天文地理,下不知礦藏資源,理不聞數理化學,文不懂外語馬列。我卻不然!

我可以“學貫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臨書山,遨遊網海,出入國門,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讀“為什麼”的樂趣,因為我生活在你無法企及的時代。

再説教育吧,我更比你幸運。你只能折服於頭懸梁錐刺股,努力於囊螢映雪,學得何其苦!

面對師長的尊嚴,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氣不敢出,疑義豈能訴?你的宋濂師長尚且“行深山巨谷”,臨“窮冬烈風”,踩厚雪,裂足膚,你還敢懈怠愉悦嗎?我卻不然!

我雖也不乏辛苦,卻很有樂趣,小班教育寓教於樂,身受着“發展教育”,師生親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課呼名,何其可親;下課同娛,何其可樂。

而説到學成之後的命運,依然是我幸運。你的師長宋濂老先生,最後不也是明裏辭官,實則被貶。而你雖讀了許多詩書,卻忘記了封建文人學士一幕幕的悲劇:子胥功高吳王妒,文種滅吳身首分。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萬里長城,今日的一縷英魂。真是孤燈一盞寒夜清,心血耗盡換虛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雖説難逃應試命運,至少勤讀文本十二載,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廟堂”,也不必貨賣“帝王”,更何況海本遼遠,天本開闊,我儘可“魚躍”、“鳥飛”。馬生啊馬生,你為名而活,太累;我為自己而活,尤甜!

其實,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運!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4

孔子説過:“君子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宋濂可謂遵循聖賢之説而身體力行。這是我讀後的一個深刻感受。

宋濂寫這篇文章時已經69歲了。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一個同鄉的小青年寫文章,多説些教訓的話誰也不會認為過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訓的口吻寫出,而是回憶自己求學時的艱辛,從而勉勵馬生奮發學習。宋濂回憶的內容是十分生動的。家貧,買不起書,只好借。借書要講信用,到期必還。於是,只好抄錄,容日後細讀。求師更加艱辛,須跑百里之遙,向“先達”“執經叩問”。古人講究“師道尊嚴”,不像今天提倡“師生是朋友”。宋濂必須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請教老師,甚至連説話的語調,臉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則,“先達”認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遠失去了求教的機會。我們不提倡這種師生關係,我們認為師生間應融洽些,談笑風生,未嘗不可,甚至可以開開玩笑。但應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作為學生,你要想從老師那裏學到更多的東西,沒有謙虛好學的態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顆虔誠之心打動了師長而盡得其傳。有的中學生認為今天不需要宋濂這套迂腐之論了,其實不然,宋濂講的道理,今天仍有意義。

我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我們佩服宋濂的心態。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學、同事之間。別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錢如流水;而自己節衣縮食,囊中羞澀,這種強烈反差對一個人的心理考驗是十分嚴峻的。誰能在這種考驗中經受得住,誰就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條路了。

當今的中學生,比吃比穿之風甚盛。有的中學生月消費抵得上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強多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們像宋濂一樣,埋頭學習,刻苦勤奮,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考入大學;有的還有所發明創造。

文章現身説法,對比鮮明,語言樸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出一位長者的厚道。“餘幼時即嗜學”,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親切感人。“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意藴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八年級5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達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這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時期,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在他的這篇贈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勉勵後人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知道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於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面對着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説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面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捱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從發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終於明白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繫的,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們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將來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