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1W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大道之行也》教案(新版多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閲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閲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繫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

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户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範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其餘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説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户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背誦並默寫全文。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參照課本178頁。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裏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户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教師具體指導朗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課下註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5、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麼?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

“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3、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説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麼?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3、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完成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根本特徵: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總括全文,折射現實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三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鬥,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裏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就有對這樣社會的描述,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是儒家經典"三禮"之一,為戰國至漢初期間儒家思想和禮儀論著的選編。孔子弟子、再傳弟子和後學撰著,漢初戴聖編寫。

《禮記》由多人撰寫,採自多種古籍遺説,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採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後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學習文言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與能( )修睦( )男有分( )惡( )

2、解釋下列加紅字的意思:

講信修睦:培養。

故:所以。

不獨親其親:(前一個)親:以……為親,意動用法;(後一個)親:親人。

不獨子其子:(前一個)子:以……為子,意動用法;(後一個)子:孩子,兒女;

寡:老而無夫的人。

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

男有分:職業,職守。

女有歸:女子出嫁。

惡:憎惡。

興:發生,產生。

作:發生,興起。

外户:外:從外面,這裏方位名詞活用做狀語;户:關門。這裏名詞活用為動詞。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4、解釋下列語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會上得以實施並廣泛開展。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情況(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獨自享用。也就是説社會上的人們財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搞陰謀的事就不會發生,盜竊作亂等行為也不會興起。

二、理解課文內容

1、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徵?

文中的大同社會有以下基本特徵: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有合適的安排(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尤其是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3、怎樣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説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説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4、文中是如何闡述解釋"大同"社會的?全文的結構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闡述"大同"社會是分三個部分進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大道之行也”是總提,以下分述:①天下為公②選賢與能③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②男有分,女有歸③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

在與現實社會的對比中突出"大同"社會的特點。

三、比較閲讀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把本文與前面學過的《桃花源記》比較起來進行閲讀,感受一下兩篇文章有和異同。(提示:從《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記》中尋找與之對應的描寫。)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據課文中的古詩文,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有關句子,每處填寫一句。

⑴.夜闌卧聽風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爭渡,爭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論語>六則》中,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係的兩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園花展,觀賞牡丹花的人總比觀賞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頤《愛蓮説》中的話來説,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前4道小題為一般性默寫,根據前後句子補足原文,這類題難度較小。答題時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所填內容是否完整,字數是否與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現筆誤,尤其是平時易寫錯的字,要特別留意,這樣才能保證解題的準確。後3道小題為理解性默寫,要求在全篇熟練背誦及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寫出有關的句子。第⑺題特設情境,古今結合,較好的考查了學生的積累與靈活運用能力。

答案為:⑴.鐵馬冰河入夢來 ⑵.渭城朝雨浥輕塵 ⑶.驚起一灘鷗鷺 ⑷.枯藤老樹昏鴉 ⑸.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河北省)根據要求寫出課文原句。

①《醉翁亭記》中描寫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賣炭翁》中表現賣炭翁矛盾心理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銘》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本題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考查識記能力,難度較大。不但要能熟練背誦課文,而且還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及重點語句的含義,缺一不可。

答案為:①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陝西省)按要求寫出課文原句

①建國50多年來,我國各條戰線湧現出一大批勞動模範、戰鬥英雄,正像毛澤東《沁園春·雪》裏所寫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棄疾《破陣子》一詞,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概括而又生動地再現緊張激烈的戰鬥場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的默寫

【分析】:①題不但考查學生的默寫,還考查學生對名句的靈活運用。答案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②題是從理解的角度考查學生的背誦,題目中限定了默寫的內容。答案為: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課 外 拓 展

讀《禮記》選文

孔子過泰山側--從鏡子中照見人類的醜惡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2)。使子路問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5),吾夫又死於焉,今吾子又死於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識之焉(7),苛政猛於虎也!"

【註釋】

①本節選自《植弓》下。②式:同"軾",車前的橫木,供乘車時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確,確實。(5)舅:丈夫的父親。(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識(zhì):同"志",記住。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的很傷心。孔子用手扶着車軾側耳聽。他讓子路前去詢問説:"聽您的哭聲,真像是遇上憂傷的事。"婦女於是説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於虎口。"孔子説:"那您為什麼不離開這裏呢?"婦女回答説:"這裏沒有苛政。"孔子對子路説:"你要好好記住,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啊!"

【讀解】

寧和虎為伴,死於虎口,也不願去接受暴虐者的統治,用反襯的方法烘托出社會政治的殘暴專橫,不堪忍受。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況也許有點誇張,但卻道出了一種現實:人類社會有時比獸類社會還要黑暗和兇暴,人有時比食人野獸還要殘忍。

個人是無力反抗比野獸還要兇殘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樣的聖人,也只有哀歎的份兒。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烏鴉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獸為伍,寧為野獸腹中餐,不願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殘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到人性的醜惡和兇殘,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據説,人是最怕照鏡子的。當人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時,會被嚇的不附體。不知道我們從鏡子中看到"苛政猛於虎也"之時,會不會嚇的魂不附體?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四

教學課時:二課時

互動目標:

一。培養朗讀能力,在朗讀中疏通課文。

二。感受儒家學者的社會理想。

試卷內容: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瞭解文章來源。

1.孔子,               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選自《    ·    》。禮運,《禮記》    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       的著作。

3.《禮記》,儒家經典之一,     (朝代)      (編者)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 篇。你知道的儒家經典著作有                         。

二。教師範讀。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選賢與能( ) 修睦( ) 矜寡孤獨( ) 男有分( ) 編纂( )

貨惡其棄於地也(     )  門閂(      )

2.你感覺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可能是一個什麼樣子?(用自己的話)

三。多種方式朗讀。然後學生疏通課文。

1.對照註解獨立解決以下詞語的意思。(括號前的詞或加橫線的詞語)

a.大道(                    )之行(       )      b.選賢與(      )能

c.講信修睦(          )               d.故(      )人不獨親(      )其親

e.矜(         )                      f.皆有所養(         )

g.男有分(       )                    h.貨惡(       )其棄於地也

i.不必藏(       )於己                j.謀閉(        )而不興(      )

k.盜竊亂賊(         )而不作(     ) l.故外户而不閉(     )

2.翻譯下列語句。

⑴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⑵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⑶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四。自由朗讀。背誦。充分感受本文的要點和主旨。

1.默寫表現人人都能關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關愛、能夠安居樂業的文字。

2.默寫表現人們對財富和勞動的觀念都達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通過你的分析,你認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會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4.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語句。

5.説出文中與“路不拾遺,夜不閉户” 表意相近的語句。

五。拓展延伸,自由討論。

1.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點?

2.請你將今天的社會跟儒家學者們(或孔子)構想的大同社會作比較,然後談談你的體會。

第二部分:綜合探究

一。寫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義。

⑴選賢與能。(                   )

⑵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

二。填空。

1.《大道之行也》選自               ,這是         的經典著作之一。是西漢      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的。

2.研讀課文填寫:大道的內涵是              、             、                  。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兩個成語出自其中,它們分別是              、             。

4.所謂“大同”,用現代漢語回答即是

三。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一)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有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1.釋詞:

⑴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睦:        )

⑵不獨子其子(子:          )

⑶矜、寡、孤、獨(孤:        )

⑷盜竊亂賊而不作(賊:      )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別指什麼?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劃為三個層次,概括層意。

4.文中哪些句子説明大同社會的特徵?

(二)怪哉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繫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歎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尺。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選自《太平廣記·昆蟲一》)

[註釋]①幸:臨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稱為“幸”②拘繫:拘押,關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確,確實

1.解釋加點詞語。

①觀者莫識( )

②還對曰(          )

③鹹仰首歎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蟲(            )

⑥以酒灌(          )

2.翻譯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獄處。

②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魯迅小時候曾經問他的先生:“怪戰這蟲是怎麼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據本文作出回答嗎?

4、東方朔對“怪哉”的解説,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枲,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忽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別指代什麼:

⑴此公欲來。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組詞義相同的一組是( )

a、落:落英繽紛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尋病終 子果來

c、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吾此間凡衣服、飲食……之屬

d、處:處處志之 故可同處

3、補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語:

( )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 )與老人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中穴中人與桃花源中人一樣過着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記》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一老人引導才進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後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不求取食物。

d、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後,不願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穴。

5、翻譯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來,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

四。按要求仿寫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選一種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寫一個句子。

例句:教師的周圍飄着粉筆屑,不,那不是粉筆屑,那是教師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刪、不更改下面一句話的任何一個字,寫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話。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護住了紅花,自己卻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學互動卷答案:第一部分:一。1.春秋2.《禮記·禮運》篇 孔子3.西漢戴聖 《論語》《孟子》等。二。 1.jǔ mù guān  fèn zuàn  wù  shuān  2.略三。1.a.大道: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施行b.通“舉”c.培養和睦(氣氛)d.所以 。動詞,以……為親e.同“鰥”,老而無妻的人f.得到供養g.職業h.憎惡i.私藏j.*邪之謀。發生k.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l.用門閂插門。2. ⑴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扶育自己的子女。⑵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⑶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要不為私利的勞動。第二部分:一。略 二。1.《禮記》、儒家、戴聖 2.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3.鰥寡孤獨、夜不閉户 4.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也可有其他答案)三。(一)1.⑴和睦⑵以……為子⑶幼而無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會。 3.略 4.略 (二)1.①識辨②回答③都④確實⑤除去⑥用 2.①這兒肯定是秦朝的牢獄所在的地方。②於是派人把“怪哉”蟲捉來放到酒中,過了一會這蟲子就化掉了。 3.傳説中因人含冤怨憤而變成的蟲子,在酒中就會化掉。 4.東方朔的解説,含有勸喻漢武帝要寬待百姓的意思。(三)1、⑴楊氏⑵大穴⑶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c 3、穴中人;楊氏 4、d 5、這個人想到這裏來,你們能容納他嗎?您親自把他引來,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四。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卻護住了紅花。

附:可發放給學生的背景資料

陶淵明與桃花源

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在潯陽郡柴桑縣的一個鄉村。在這裏,他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陶淵明從小就朝夕和美麗的山水田園景色接觸,漸漸養成了淳樸坦率的性格。少年時代,家境已經衰落,致使他“少而貧苦”,常常沒有吃的喝的,冬天還穿葛布的單衣。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相當豐富的,“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這些儒家、道家的經典,史學、文學等類的名著,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儒家的經典,教導他有所進取;道家的哲學,又教導他有所不為。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進入社會以前,已經對人生有了種種設想,決心“大濟蒼生”。“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賽翮思遠翥”。果真,在他29歲的時候,要遠走高飛了!

飛呀,飛到哪兒去呢?公元393年,29歲的陶淵明竟飛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來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的時代,作一個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剛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種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慣官場中那種諂上驕下,胡作非為的腐朽的作風,不久,他就辭官了。公元400年,陶淵明在家閒了六、七年之後,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樣具有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壯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實際上只是一個私慾薰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煩惱,陶淵明決計辭官歸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喪,陶淵明趁此辭去官職回到了家鄉。轉眼又過了三年,陶淵明已40歲了,但壯心不已,“四十無聞,斯不足。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之遙,孰敢不至”!他仍不遠千里尋找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當時有個劉裕因鎮壓孫恩起事,,四、五年中,從一個無名小輩一躍成為督八州軍事的大將,而且經過他一番“以身範物,先以威禁”的整頓,扭轉了東晉王朝政府長期以來存在的“百司廢馳”、積重難返的腐敗局面。陶淵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門下作了一位參軍。但是作了劉裕的參軍不久,陶淵明又後悔!經過兩次出仕,他看劉裕不過是個無恥之徒。劉裕當時只不過是掌握了東晉王朝部分的軍事、政治權力,羽毛還未豐滿,就拚命翦作異已,一年之內,就殺害了討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殺害了無罪的王愉父子。於是,他離開了劉裕又作了劉敬宣的參軍。不久之後,劉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於公元405年上表辭職,陶淵明也隨之去職了。陶淵明本該隱居田園了,是啊,那叮噹流淌的溪流在呼喚他,新枝在向他招手,鄉鄰在向他微笑!“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勝過無聊的仕宦生涯麼?但是,同年秋天,陶淵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歲終,會郡遣督垂至,吏請曰:“應束帶見之”,陶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各鄉里小兒!”便辭職而去,高歌《歸去來辭》結束這這13年曲折複雜、充滿矛盾、相當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來,他時而出仕,時而隱歸,然而全都徹底失望了!這13年來,對他來説,是一場迷夢。好在迷途知返,“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等待他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隱居生活。田園風光,是如此美麗宜人,歡樂的鳥叫,和煦的春風,都給他的感情鍍上一層愉悦的色彩,復甦了那一顆變得麻木了的心。他早起去田中鋤草,晚上帶月茶頭歸來;那田疇裏禾苗的青氣,珠賀玉潤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親切。陶淵明歸隱以後,一方面過着躬耕自資的生活,一方面與情趣相投的讀書人來往,時而是“奇文共欣賞,疑羲相與析”,時而又是“登高賦新詩”。他感到歡快、興奮,許多歌頌田園生活的詩文,也不斷地流注筆端。然而,現實生活畢竟是冷酷無情的,田園風光並不是他所想象的那麼美好,經過戰亂的潯陽農村也並不如他所描繪的那樣和平與安寧。他躬耕自資歷,雖然一直堅持不懈,但生活每況愈下,甚至連最低限度的温飽生活也無法維持!還能繼續“樂天安命”麼?不能,“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會言”!他是信奉天道的,可是總結自己五十餘年的生活,對天道發生了根本的懷疑。就在這時候,已經進入暮年,思想正在劇烈變化的陶淵明,想起了一連串的事情:

——曾祖父陶侃不是曾為了一個小官而四處奔走麼?曾祖父的母親為了曾祖父能撈得一個小小的官職,竟不惜把自己的頭髮剪來賣了,去買米和酒菜,把屋柱拆了當柴燒,把牀蓆剁碎當馬草去喂客人的馬,這樣傾家蕩產地招待客人,客人實在是過意不去,才盡力推薦曾祖父作了個小官。後來,曾祖父憑着自己的本事雖然官貴顯達了,做了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剌史,封為長沙郡公。但是,當時一些貴族仍在背後罵他“溪狗”、“小人”,致使他最後不得不“功遂辭歸”。祖父和父親呢,也因為正直、孤傲,終生不得志。

——啊,這不是火麼?是火,這是一場災難的大火,它來得是如此的迅速,威勢是如此的凌厲,完全出於意料之外。自己驚叫着、哭喊着、無濟於事。火焰伸出它那長長的通紅的舌頭,向自己的那八九間草屋卷掠過去!毀滅了,窮巷深的住宅;毀滅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就在這間陋的草廬裏,,度過了多少悽苦雨的夜晚,也作過多少離奇古怪的美夢; 就在這間陋的草廬裏,與不少朋友文人匯聚,吟詠了多少詩篇啊!可是現在全都完了,能夠給軀體遮風避日的寄託沒有了,能夠給精神愉悦自慰的寄託也沒有了。一家人,只得寄居在船上,顛簸在風浪裏。這葉飄搖的苦舟,必時才能把自己渡出苦海?唉,晚年的隱居生活是多麼艱難困苦啊。

往事,畫面似一幅幅出現在他的腦海裏,痛楚之餘,引起他一次一次的深思,他望着阿舒、阿宣、阿雍、阿端、阿通這五個孩子,總希望災難不要再演繹下一代。也就在這時,一個遠古的東户時代社會的影子從他腦子裏不斷地浮現出來,一次比一次清晰。從東户,又想到了羲農、羲皇、重、華、黃虞、軒唐,嚮往着那個有衣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遠古朝代尚能如此,近時為何不能?他的思緒最後久久地停留在與他時代接近的兩個人身上,兩張面影交替地出現在眼前,一個在説:“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君會而虐興,臣沒而賊生”——這是魏末的阮籍;另一個又在説:“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繫,恢爾自得。”——這是西晉的鮑敬言。是的應該有象阮籍和鮑敬言所説的一種社會: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也沒有戰亂。然而,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找到的。要想脱難黑暗的現實社會,看來只有脱離塵世,聚眾據險逃難。這種方式在當時和這以前的朝代裏也相當普遍了。家鄉發生的這類事件,陶淵明是目睹過的;前些朝代發生過的這類事件,陶淵明也從書上看到了。“(江州)自桓玄以來,驅蹙殘敗,主乃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家鄉人民的逃難,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他在《擬古》詩中了對田疇這位三國時代的隱士表示了深切的懷念;給他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商山四皓了。這東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里先生四人,就是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入商山隱居的。他還希望羊鬆齡經過商山的時候,代他向商山四皓的英靈表示問候哩!

人民的逃亡,田園生活的樂趣和自己苦痛的經歷,特別是晚年無家可歸、顛沛流離的遭遇,相互緊密地摻和在一起,一個美好的社會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這就是詩人所幻想的烏托邦——桃花源。

也許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吧,他的朋友高吾到柴桑去看他,無意之中向陶淵明談起了武陵的一個風光迷人、景色秀麗的處所,引起了陶淵明極大的興趣。啊,武陵,這地方對他來説是太熟悉了!曾祖父陶侃不就是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正因如此,曾祖父陶侃才被官僚罵為“溪狗”的啊!他興奮了,他激動了,凝情如冼,構思默想於是揮筆寫下了《桃花源記(並詩)》。他從寫現實生活的田園詩發展到寫反抗現實制度的田園理想國,這中間經歷了一段多麼艱苦的生活歷程和尖鋭複雜的思想鬥爭呵!

詩人的佳作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記》是一篇以漁人的經歷為線索,有着新奇曲折故事情節的散文;《詩》則從桃花源的歷史入筆,着重記述桃花源的社會制度。“自雲先世避秦時亂,北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和“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不就是前面提到的當時社會現實的寫照麼?文和詩中所描繪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等,不是和他先前寫的諸多田園詩非常相似麼?是的!《桃花源記》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思想傾向,正是作者半生來所向往和追求的。桃花源詩文的成篇談何容易呵!

當然,在那種社會制度下,桃花源不過是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只有在今天,桃花源式的社會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詞,翻譯並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瞭解古代先褪フ芄賾諶死嗌緇岬奈按罄硐耄鹽鍘按笸鄙緇岬幕咎卣鰲?br>   過程與方法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2.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齊背《桃花源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鬥,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裏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福快樂,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2.《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編纂。為別於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於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説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二、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選賢與能(jǔ) 矜寡孤獨(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不獨親其親:①親:以……為親,意動用法;②親:親人。

不獨子其子:①子:以……為子,意動用法;②子:孩子,兒女;

成語:鰥寡孤獨、夜不閉户

三、整體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説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於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説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代話來説,叫做“德才兼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鬥,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説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説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説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裏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户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2. 那麼文章中從那幾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呢?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説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粘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户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説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黃帝、顓臾、帝齒、堯、舜)之世”的傳説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 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推知鰥寡孤獨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6.為實現“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請結合歷史知識舉幾個名人的事例。

四、課堂小結

1.“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2.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五、拓展練習

1.按要求仿寫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選一種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寫一個句子。

例句:教師的周圍飄着粉筆屑,不,那不是粉筆屑,那是教師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刪、不更改下面一句話的任何一個字,寫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話。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護住了紅花,自己卻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卻護住了紅花。

怪哉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繫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歎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尺。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選自《太平廣記·昆蟲一》)

[註釋]①幸:臨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稱為“幸”②拘繫:拘押,關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確,確實

1.解釋加點詞語。

①觀者莫識( )

②還對曰( )

③鹹仰首歎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蟲( )

⑥以酒灌( )

2.翻譯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獄處。

②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魯迅小時候曾經問他的先生:“怪戰這蟲是怎麼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據本文作出回答嗎?

4、東方朔對“怪哉”的解説,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參考答案:

1.①識辨②回答③都④確實⑤除去⑥用

2.①這兒肯定是秦朝的牢獄所在的地方。②於是派人把“怪哉”蟲捉來放到酒中,過了一會這蟲子就化掉了。

3.傳説中因人含冤怨憤而變成的蟲子,在酒中就會化掉。

4.東方朔的解説,含有勸喻漢武帝要寬待百姓的意思。

課文補遺--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説,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悦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羣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構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嚮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為後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係,於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範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並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係,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説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願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為有力的,現實的手段。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