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蹺蹺板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2W

蹺蹺板教案(精品多篇)

《蹺蹺板》 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比較2--3種物體的輕重。

2、初步學習運用等量替換的方法感知、理解物體之間的重量關係。

3、學習運用推理的方法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學掛圖二。

2、形狀不同的積木若干,幼兒用書第39頁的操作材料。

3、幼兒已有使用天平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教師用天平稱量,感受不同物體的重量之間的關係。

1、教師出示天平,啟發幼兒講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用天平稱水果,實際感受水果之間的重量關係。

3、教師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稱量,引導幼兒發現它們之間的重量關係。

4、引導幼兒觀察、瞭解三種物體之間的重量關係,推導、理解西瓜和蘋果之間的重量關係。

二、引導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感受物體重量之間的關係。

遊戲"那組找得又對又快"。

三、指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第39頁《判斷推理》中"給一樣重的打勾"和"蹺蹺板"的練習。

活動反思:

在進行本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圖片蹺蹺板。問大家:玩過蹺蹺板嗎?現在出了一個問題: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蹺蹺板,那你怎樣把爸爸翹起來呢?這個問題較具有激發性,學生能夠較好的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發言。有的同學説可以自己報一塊大石頭,或者再找一個夥伴。這個時候,我強調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東西,或者找一個同學。這樣同學們的思維就只能從爸爸,自己和蹺蹺板身上進行找了。學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這個較為情景較為單一的環境中,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的思考。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學生能夠進行較好的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下面的解決問題:利用槓桿尺怎樣能夠將另一側進行翹起。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紛紛進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給出的問題是在位置3處,掛3個鈎碼,問在另一側掛幾個鈎碼才能夠將另一側的鈎碼進行翹起。在操作的過程週中,學生在另一側的掛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一個位置過一個,有的三三兩兩的掛。總之他們的將我提出的問題解決。但是這現象進行總結量化的時候就較為的複雜。而學生不需要進行這樣的複雜的學習。至少不是全部需要這樣複雜的探究。現在看來,可以在指導實驗的時候,指導個別現在的同學進行計算,然後進行彙報得出結論。或者再探究之前將這個問題簡化:比如在另一側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掛鈎嗎,要求掛一位置,要麼2位置,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明確的去操作了。然後在提出較為簡單的要求,但是實際操作較為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操作。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因為學生進行進行較為長時間的操作,學生的實驗跨越兩節課。我想在以後的安排中,要進行更為優化的安排效果會更好的。

蹺蹺板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天平的主要構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知道槓桿尺的平衡條件;瞭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槓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槓桿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善於在遊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槓桿平衡的技術成果;願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瞭解天平的主要構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教學難點

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槓桿尺平衡的規律。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閲資料法、交流法、觀察法、實驗法。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玩一玩蹺蹺板

2、支架、槓桿尺、直尺、鈎碼、記錄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哪些遊戲?(鞦韆、滑梯、蹺蹺板)

2、在蹺蹺板遊戲中,為什麼蹺蹺板一會兒蹺上去,一會兒又落下來呢?(生自由説)

3、同學們,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去探究吧?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生活中的知識與經驗,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感覺,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遊戲中再次體驗“蹺蹺板”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新授

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1、談話:看來,同學們對蹺蹺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歡玩蹺蹺板。老師這兒有玩蹺蹺板的資料,你們想欣賞嗎?(想)

2、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談話:同學們都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總之大家都想知道蹺蹺板保持平衡的奧妙。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問題“在什麼情況下,蹺蹺板才能平衡?”當然,對“平衡”這個詞語學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麼情況下,蹺蹺板才能平衡?”這一問題,但只要學生能提出“在什麼情況下,蹺蹺板才能兩端一般高?”等問題就可以。

4、談活:同學們提的問題真好! 想知道蹺蹺板保持平衡的祕密,我們猜一猜,到底是怎麼回事?誰能來説一説,結合我們剛才看到的資料來説。

5、學生自由發言,結合自己的玩蹺蹺板的經驗回答。(給予學生各抒己見的機會。) 談話: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聽了同學們説出這麼多種可能,老師很高興。

剛才,大家的討論很積極,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樣才能證明這些猜測對不對?(做實驗)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針對性的對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思維比較分散,説出來的辦法會很多,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培養學生積極討論、交流、善於發表自己見解的好習慣。

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1、制定方案,實施探究 學生彙報交流。

2、認識槓桿尺。

師:請看,這是一個特殊的蹺蹺板,它叫槓桿尺,這是底座、豎杆、平衡尺,仔細觀察槓桿尺,大家有什麼發現?

學生觀察:知道槓桿尺左右兩邊的距離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師演示:在槓桿尺左邊第一格掛1個鈎碼,(左邊沉下去了),問:怎樣使槓桿尺平衡?根據學生回答操作。並把槓桿尺圖畫到黑板上。

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祕密,僅靠一種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們還想怎樣玩,使槓桿尺平衡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予以鼓勵。

師:同學們使槓桿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槓桿尺平衡,注意兩點要求:一是小組要分工,要有操作員、記錄員、彙報員、問題員,問題員可以隨時提問題,讓操作員講一講為什麼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槓桿尺可以放到一邊,別亂動。

3、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記錄。小組同學使用“學樂師生”拍照,收集各組探究過程中的典型成果,在“授課”系統中展示。

4、交流實驗情況即發現

師:同學們找到這麼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槓桿尺作介紹,可以展示你的槓桿尺圖,誰的玩法有趣,我們就把它貼在黑板上。

貼學生記錄的圖,師引導學生把圖分成兩類:(一類:兩邊格數是相同的,兩邊掛的鈎碼一樣多;另一類:左右掛的不一樣多,距離不一樣長。)

總結:槓桿尺平衡時,不僅與所掛鈎碼的數量有關,還與鈎碼到支點的距離有關。 設計意圖:小組交流,便於相互取長補短,給每個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使學生能通過交流,自已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體現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1、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演員走鋼絲等)。 2、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象? 學生自由交流: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秤、天平、體重計等。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體現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而隨時調整教學思路的靈活性。

三、練習

1、天平是根據平衡原理製成的。

2、距槓桿尺中心一樣長,兩邊的鈎碼掛得 時平衡;槓桿尺左右鈎碼掛得一樣多,距離 時平衡。

3、一般來説,一個小孩與一個大人玩蹺蹺板時,如保持平衡大人坐的位置要比小孩坐的位置距離中心

四、總結

總結:通過探究,我們知道了天平是根據槓桿平衡原理製成的。槓桿尺平衡時,不僅與所掛鈎碼的數量有關,還與鈎碼到支點的距離有關。

五、作業

仔細觀察,尋找生活中的槓桿平衡的現象。也可以利用槓桿平衡的原理做一件玩具。

六、板書

蹺蹺板

槓桿尺 天平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樣

結構:指針、遊碼、鑷子、托盤、底座、砝碼

距離

注意:左物右碼

蹺蹺板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2、能力目標:初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學情分析

“輕重”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內容選取學生身邊的、常見的、較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初步體會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設計意圖,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比較輕重的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發現比較的方法,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對輕重的感知、輕重的含義以及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教學過程

活動1

【導入】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小實驗,感受重量

1、引入:讓同學們把一支鉛筆和鉛筆盒分別放在兩隻手上,感受它們的差別。

2、引出“輕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輕重”的知識(板書課題:蹺蹺板)

活動2

【講授】探究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看一看、説一説

看圖説一説誰輕誰重?

(1)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引導學生説出:往下沉的説明比較重,往上翹的説明比較輕。

(2)看第二幅圖: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這次誰重?

提問:根據這幅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説一句話嗎?

提問:你能説一説,在他們三個當中,誰最重,誰最輕?,

生:獅子比老虎重

生:蹺蹺板重的一端會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獅子比老虎重

(3)讓學生説説日常生活中或教室裏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誰重,誰輕活動3【活動】探究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數學書拿到一隻手上,鉛筆盒拿到另一隻手上,兩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鉛筆盒和數學書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②操作2:再拿出數學書和練習本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誰輕、誰重?

活動4【活動】探究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3、猜一猜、稱一稱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蘋果各一個

提問: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判斷出究竟誰輕誰重?(出示天平稱一稱)

(2)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球讓學生猜猜哪個輕,哪個重

強調:大的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也不一定輕;輕重是相對而言的

活動5【練習】實際應用拓展練習

第23頁第1--3題,引導學生明確題意,獨立完成。(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情況,讓學生説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師可適當提示)總結延伸 重申重點

1、小朋友們,不知不覺當中,一節課就要過去了,你們學得愉快嗎?老師也很高興,我覺得你們個個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又有哪些進步?(學生總結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教師強調輕重的相對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體就重)

2、你認為我們班今天誰的表現最棒?哪個小組最值得你學習?你自己的表現呢?(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師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板書設計:

蹺蹺板

看一看 輕的上翹

比輕重的方法: 掂一掂 重的下沉

稱一稱

蹺蹺板教案 篇四

第一單元 常見的力

一、教科書説明:

本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玩蹺蹺板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探究有關平衡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槓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槓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於在遊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槓桿平衡的技術成果;願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3、知道槓桿尺的平衡條件;瞭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活動準備

支架、槓桿尺、直尺、鈎碼、蠟燭、設計表格。

三、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演示“蠟燭蹺蹺板”實驗。

談話:這是一個有趣的“蠟燭蹺蹺板”遊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誰的發現多?

學生:他的左右兩端不斷地蹺起來。

師:你在生活中玩過類似的遊戲嗎?他為什麼一會兒蹺起來一會兒有落下來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出示書中圖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他們有什麼不同。

(給學生著購得時間,然後組織學生交流)

同學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總之大家都想知道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1、討論探究方案

(1)提出活動紙想:請大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

能使槓桿尺保持平衡。

(2)學生討論後組織彙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預測都有可能,但還不是結果,要知

道這些預測是不是正確,還要驗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測,結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學生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學生彙報交流。

2、進行探究實驗

(1)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

現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現多?誰的記錄詳實?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及空間。

3、交流實驗情況即發現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演員走鋼絲等) 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象?

誰能用我們瞭解的蹺蹺板的道理,揭示剛上課時“蠟燭蹺蹺板”的奧祕。

四、拓展活動:

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幹什麼?

學生交流。

出示關於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意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