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教案模板(精選21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2.5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國中語文教案模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中語文教案模板》相關的範文。

國中語文教案模板(精選21篇)

篇1: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課文內容,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切合文章聯繫實際感悟真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悟父輩的堅韌,體悟父輩的艱辛與責任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設計:

一、導入,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閲讀課文

1、檢查預習,認清字詞

2、講述故事情節(簡要概括主要情節,理清思路)

三、理解閲讀

1、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麼多的筆墨

2、“父親坐在綠蔭裏,……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麼

4、父親回來時,為什麼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小結)

問題探究(二)説説父親

1、説説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2、説説為了台階,父親付出了什麼你從哪裏讀出來的(跳讀、思考、討論、交流)

四、感悟閲讀

1、思考文章的標題能否用“父親”或者“新屋”等來替換,原因何在

2、你從文中讀出了我對父親怎樣的情感反覆咀嚼文末句話,體味一下。

篇2: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在掌握相應的生字生詞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整體含義。

2、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3、感受詩歌中的愛國主義及詩人憂國憂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懷。

難點: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導入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現代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一句話,在那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年代,詩人艾青藉助一個鳥的形象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就在幾千年前,同樣是在戰亂的環境中,同樣有一位詩人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今天,我們就穿過歷史的煙雲,回到唐朝,去走進這位詩人,去感知一種苦難,體驗一種傷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這首詩。

一、作者介紹

1、出示杜甫畫像,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回顧有關杜甫的文學常識。(先請同學們回答杜甫的文學常識)然後老師簡要補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愛國主義詩人,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前後達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詩人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不顧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此時杜甫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隻能增加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初讀詩篇,整體感知。

1、老師先泛讀一遍,認讀生詞

濺()抵()搔()渾()勝()簪()

2、個別學生範讀,教師正音。

3、齊讀

學者周汝昌説:古詩“音樂性極強,節奏性特美,乃是世間上千種語文的唯一的一種‘詩的語文’,無與倫比!”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用自己的聲音來詮釋古詩無與倫比的美吧![學生自由讀,組長組織讀]

三、合作研讀,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簡述律詩,各聯和近體詩(二)簡述平仄(三)梳理詩意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城:國都指長安破——形容國都淪陷,城池殘破深——形容荒草叢生,滿目淒涼譯文: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導學生想象:和平年代繁華的國都是一番什麼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聲喧譁,一派繁榮的景象。)

對比——而今,叛軍佔領的長安城只見草木不見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殺、逃難)指導學生朗讀:語調低沉,語速稍慢。

提問:面對人煙稀少、雜草叢生的長安城,詩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感歎濺淚:落淚恨:悲傷驚心:心驚、害怕

譯文:感歎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提問:花香鳥語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帶來愉快的心情,但詩人卻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呢?

討論解疑:關鍵在於兩個詞

時——為**時局而感傷

別——為生離死別而激憤,因為作者此時心情感傷、激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給作者帶來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問:在這樣動盪的年代,在這樣“恨別鳥驚心”的年代,詩人最盼望的是什麼?(——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戰火連:連續三——複數,幾個月抵:值,相當

譯文:戰火連綿,久久不息,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質疑:薄薄的家書怎值萬兩黃金呢?

答:親人的平安,親人的健康比萬兩黃金還珍貴。

提問:詩人盼啊盼,他多麼希望戰亂早日平復,他多麼希望得到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啊。他盼到了什麼程度?——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頭:白頭髮搔:抓短:稀疏渾:簡直勝:禁不住(“勝”在古代讀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寫法)

譯文: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明確:老師可以告訴大家,當時杜甫年紀45歲,同學們認為杜甫年紀大嗎?沒錯,不大,45歲正直壯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詩人只是不惑之年卻已經滿頭白髮,這是為什麼啊?沒錯,因為杜甫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他憂國憂民,為祖國,為百姓白了頭髮,那麼我們來總結一下杜甫是怎樣一位人呢?總結:愛國,眷戀親人。

同學們知道了杜甫是怎樣的詩人,那麼接下來,同學們回顧全詩,帶着杜甫對國家的熱愛與擔憂之情有感情重讀此時,配樂朗誦(男齊讀——女齊讀——一起讀)

四、感情基調

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指作品的基本觀點的情感取向,是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如: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閒適、激憤、堅守節操、思念等)這首詩感情基調:憂愁、傷感

找相應的字詞來説明。

(破、深、感、花濺淚、恨、鳥驚心、烽火、白頭、不勝簪)

五、主題探討

全詩通過寫作者春天望見的長安城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眷戀親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詩修辭手法

1、反襯手法,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用反襯的手法突出戰亂給祖國,人民帶來的傷害。

篇3:國中語文教案

內容預覽:

綜合性學習《説不盡的橋》教案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藉助網絡和圖書來查找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較全面地瞭解有關橋的結構、功能、建材、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

活動準備:將學生按興趣分成科學、鄉土、文學、藝術四個興趣小組,分別收集資料,並且在每組選出主持人和組長,負責彙總資料及製作課件。各小組進行交流。

活動步驟:

1、導入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風趣地説橋。跨越障礙的通道,這是橋簡潔準確的定義。橋樑是人類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壯觀、最美麗的建築工程,記錄了人類的文明,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這兩個星期中,同學們通過上網,查找書籍,詢問家長等途徑對橋和橋文化進行了學習和探究。今天,就讓我們向大家來彙報一下我們的學習成果。

2、展開活動

1、科學組

主持人介紹橋的基本構造(橋墩,跨度,承台,承重結構等)

分類:樑式橋(樑分成簡支樑,連續樑以及懸臂樑)

斜拉橋(橋塔與橋面之間有許許多多鋼索相連)

懸索橋(容易與斜拉橋搞錯,判別方法:觀察是否有一根主索與其他鋼索相連,若有就是懸索橋)

拱式橋(拱分成上承式拱,下承式拱和中承式拱)

建橋的常用建材(鋼鐵,木料,石料等)

根據已介紹過的知識看圖片競答圖示各橋分別屬於哪種橋

競猜橋樑之最(中國最大的斜拉橋 上海揚浦大橋

世界上最大跨的的懸索橋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

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橋 湖南鳳凰烏巢河橋

中國石拱橋中橋孔最多 蘇州寶帶橋)

2、鄉土組

請同學們説説所知道杭州的橋名(八字橋、鎖瀾橋、望山橋、跨虹橋、壓堤橋等)

看杭州名橋的圖片,説説這些名橋的動人故事,體會這些故事所體現的橋的文化底藴。(斷橋、望仙橋、西泠橋、長橋等)

3、文學組

主持人介紹與橋有關的成語(濠梁之上、河梁攜手、架海金梁)

主持人説解釋,同學猜成語(橋歸橋,路歸路;過河拆橋;河梁之誼)

介紹與橋有關的對聯

(一樓一水一橋,千古文章千卷畫;萬國萬商萬旅,滿城春色滿湖詩。

貫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聯一線;翻遍幾千年歷史,巍峨那見有斯橋。

小江橋,橋洞圓,圓似鏡,鏡照山會兩縣;大善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

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梁峙映雙虹。

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等 )

介紹與橋有關的歇後語:(九曲橋上散步--走彎路;

爛板子搭橋--白搭;

爛樁子搭橋--不牢靠)

配樂詩朗誦《再別康橋》

交流描寫橋的詩歌。

(雞聲野渡溪橋滑。《疏影》吳潛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竹枝詞》劉禹錫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商山早行》温庭筠

朱橋翠徑,不許京城塵飛到。《謝池春》陸游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臨江仙》陸游)

4、藝術組

欣賞富有藝術美的名橋(紹興縴夫橋、八字橋,泰順廊橋,揚州五亭橋,廣西三江程陽橋,福建泉州安平橋,西安灞橋等)

欣賞畫家筆下的橋(孟克《橋上的少女》,梵高《阿爾的吊橋》,達芬奇《蒙娜麗莎橋》等)

欣賞郵票中的橋

介紹有關橋的音樂和電影(《北京的橋》,《卡桑德拉大橋》,南斯拉夫著名電影《橋》,《廊橋遺夢》,《桂河大橋》,《遙遠的橋》,《魂斷藍橋》等)

3、活動小結

請同學們談談進行了這次綜合性學習後的心得和感受。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思考了橋的內涵,,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拓展了思路,學會了探索,懂得了思考,掌握了不少新的學習方法。就讓我們大家一起跨越各種障礙,去構架屬於自己的時代橋樑吧。

篇4: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瞭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寫法。

2.掌握課文細節描寫和對比的手法。

3.體會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析讀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表現3次養貓的樂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對主觀武斷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運用析讀法,按“粗讀一細讀一精讀”三個步驟組織教學。

2.運用程序教學法,按“寫什麼一怎樣寫一為什麼要這樣寫”三步組織教學。

3.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按“自讀一質疑一釋疑一練習”的過程組織教學。

媒體設計

課前製作好《貓》的光盤或投影片,準備好語言學習機。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先點一兩名同學談自己最喜愛的寵物,並説明為什麼喜愛它。然後教師相機點撥,早在幾十年前,鄭振鐸先生寫了“我家”3次養貓的經歷,讓我們隨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書課題,放貓圖片)(解説:這主要考慮本文.寫作年代距今較遠,以此激發學生“動情”,引起興趣。)

二、解題

本文是短篇小説。作者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史家,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刨導者之一。福建長樂人。著有小説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論著《文學大綱》等。《貓》是作者的小説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者於1928年10月24日為這本集子寫的《自序》中説:“我不曾寫什麼小説,這一個集子所收的不過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寫這些故事,當然未免有幾分的眷念(指對舊家庭——引者注)。”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聽課文錄音或示範讀課文。圈畫勾點精美的字詞句,自行注音釋義。

憂鬱 鬱悶 慫恿 安祥 居然 蜷伏 懲戒 斷語

(2)思考。

①小説寫了什麼中心事件?

討論明確:3次養貓的經歷。

(解説:可以以此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②討論:A、全文共分幾部分寫“我”養貓的經歷。B.同學們討論發言:有的説以時間為序,每次養貓為一部分,可分為三部分。有的認為結合“我”的感情變化,可分兩部分。C、教師點撥:按作者3次養貓的不同感情,共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記敍前兩隻貓受寵。可分兩層:一層(1~2)寫第一隻貓病死(略寫);二層(3~14)寫第二隻貓亡失(較詳)。

第二部分(15~34)寫第三隻貓受屈而死(詳寫)。可分三層:一層(15)寫第三隻貓來得可憐;二層(16~29)寫鳥被咬死後,貓蒙冤遭棒打;三層(30~34)寫“我”明白真相後的自責和悔恨。

(解説:為此整體感知文章結構和故事情節,概覽全文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

2.細讀課文,美點揣摩。

(1)鮮明的對比。

①討論:作者為何不單寫第三隻貓,而要在前面寫第一、二隻貓。

②同學們思考發言:可能會説出記敍、描寫、對比之類。

③教師點撥全文對比的兩大羣落。(也可參照課後練習二中1題的4個方面列表比較)

一是第三隻貓是隻野貓與前兩隻都是主人喜愛而要來形成鮮明對比;二是它毛色難看,性情憂鬱,不喜歡玩遊,而第一隻貓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第二隻貓會亂跑、爬樹、撲蝴蝶。三是它終日懶惰地伏着,這與第二隻貓“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形成對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歡它,它是隻“若有若無的動物”,連最愛貓的三妹“對於它也不加註意”,這與前兩隻貓全家視若寶貝的地位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難看出,前兩隻貓的受寵,反襯了第三隻貓遭冷遇,而第三隻貓遭冷遇的地位,是釀成它的悲劇的直接原因。經過這樣層層鋪墊,故事推進到高潮“芙蓉鳥事件”。在這個事件中,貓的負屈含冤與“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解説:圍繞兩大對比羣,文中衍生了若干小對比,由此可引導學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比藝術的無窮魅力。)

篇5:國中語文教案

教材解讀:《白鵝》是著名漫畫家,作家豐子愷先生描寫動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繪了一隻白鵝,從剛抱回家開始,就給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繼而又通過白鵝的叫聲、步態和吃相細緻刻畫了這一特徵。文章語言幽默、詼諧,極富情趣,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生命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

設計理念:努力做到“求真、求實、倡簡”,注重三維目標的整體融合,緊扣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體會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並重視語文實踐應用,在聽、説、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充分發揮“導”與“學”的功能,讓學生在師生共建的自主、互動的情景中學語文,用語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瞭解白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3、學習抓住白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4、學習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時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

從那些看似貶義的詞語中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課前佈置學生觀察鵝。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直奔重點

1、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大作家豐子愷筆下的白鵝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同學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鵝的特點,真的不錯。其實,文中有一句話就告訴了我們白鵝是一個怎樣的動物,你知道詩哪句話嗎?

3、學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指名讀,齊讀。(板書:高傲)

4、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白鵝的高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用課文中的話説一説。 “白鵝的高傲,要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

(板書:叫聲,步態,吃相)

(2)這句話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情大家聯繫上下文體會一下。

(3)小結:這是個過渡句,不經承接了上文“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還引出了下文“鵝的叫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表達自然,條理清楚。

二、自主閲讀,感受高傲

課文就是從白鵝的叫聲、步態和吃相幾方面寫出了鵝高傲的特點,請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特點的,在你感受深的詞句上畫記號。

三、互動交流,品讀高傲。

根據學生彙報情況,隨機調整教學流程,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點語句。

1、品讀叫聲的高傲,

(1)指名讀句子,談理解。(板書:嚴肅鄭重,厲聲呵斥)

(2)交流想想,如果鵝也會説話,你們猜猜他會説什麼?

(3)練習朗讀句子,讀出鵝叫聲的高傲。

(4)小結:正因為鵝的勇敢盡職,它的高傲才顯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説:“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齊讀)

2、品讀步態的高傲

(1)指名讀句子,交流:白鵝走路有什麼特點?

(板書:傲慢從容,大模大樣)

(2)你認為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白鵝走路的特點的?

(3)指導朗讀

①見過淨角出場沒有,淨角就是京劇裏的花臉(教師表演淨角走路)

②想象鵝就在你的眼前踏着這樣的步,讀出它的高傲(指名讀,評價)

(4)小結:你們看,這鵝連走路的樣子都那麼高傲,難怪豐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齊讀)“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3、品讀吃相的高傲

(1)作者説:“鵝吃飯,常常使我發笑。”鵝的吃相怎麼會高傲得使人發笑呢?請大家默讀5—7自然段,把你覺得有趣的地方畫出來,想想為什麼喜歡,然後再續讀。

(2)説説你喜歡哪些描寫?為什麼?

四、體會情感,總結寫法

1、學了這篇課文,你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2、作者這麼喜歡這隻白鵝,為什麼還要説它鵝老爺,架子十足,高傲,厲聲呵斥,傲慢從容,三眼一板?,

3、小結:作者用這些似乎有貶義的詞語寫白鵝的個性,更讓我們感覺到作者對鵝的喜愛,這種運用反語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4、文中除了用這種寫法來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外,還用了什麼方法呢?

(引導學習發現擬人,對比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

這篇課文又很多有趣,生動的語段,同學們可以積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同時,也可以觀察椅子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採用本文的寫法,寫一篇觀察日記。等學完這組課文之後,我們要比一比,看誰寫的小動物能靈活靈現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板書設計:

姿態:伸長頸子,左顧右盼

步態:從容傲然

白鵝——高傲可愛

叫聲:厲聲呵斥

吃相:三板一眼

篇6:國中語文教案

教材説明

《哨子》處於浙江省編寫的義務教材《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議論的觀點和材料”中第二課《雜感兩篇》裏的第二篇。本單元是深入閲讀議論文的起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觀點和材料之間的統一關係,初步學會閲讀議論文或聽人發表議論時,能分辨議論的觀點、材料及兩者的關係;並在自己發表議論時能提出明確的觀點,選用充分的材料加以證明。

教學目標

1、掌握議論文的觀點必須正確鮮明,材料必須確切而充分。

2、瞭解議論的觀點和材料之間的統一關係。

教學設想

1、重點:對議論的觀點和材料的要求。

2、難點:①觀點與材料的統一關係。

②“哨子”的不同含義。

3、學法指導:議論的觀點和材料的概括方法。

4、整體設計:三大板塊:材料―觀點―關係。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時我們已從“從三到萬”這個故事中領悟到“學習文化要漸漸積累,不宜要求過急”的道理,可能那富翁和他兒子的故事給了你很大的啟發,今天我們再來聽一個小故事,看看對你有什麼啟發。

二、關於材料的分析

(一)具體感知

1、引導學生默讀第一段,請一位學生講述富蘭克林七歲時關於“哨子”的故事。

2、請6位學生分別朗讀第4、5、6、7、8、9自然段,其餘思考:

⑴這六種人的“哨子”和付出“過高的代價”各指什麼?

⑵各用一句話概括這些故事,可採用“××人做××事”的句式。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加以肯定與鼓勵。

(二)理性分析

1、關於“哨子”的這些故事,你認為真實可靠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2、作者為什麼要安排六種人關於“哨子”的故事?如果去掉其中任何的一兩個,你認為可以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3、教師小結:議論文的材料應當確切、充分。(板書)

三、關於觀點的分析

1、學生速讀全文,思考:

⑴長大後,“我”為何對七歲時的“哨子”一事記憶猶新?

⑵“我”關於“哨子”的故事和其餘六種人關於“哨子”的故事有什麼相似之處?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2、從議論的角度來説,前六個故事都是議論的材料。請找出文中議論的觀點,並指出觀點所在的位置。

3、齊讀觀點,思考:⑴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

⑵你認為作者的觀點正確嗎?

⑶作者採用什麼句式來表述?

4、教師小結:觀點必須正確、鮮明(板書)

四、關於觀點和材料統一關係的分析

1、“觀點能統帥材料”這一知識點以教師講解為主。

2、“材料能證明觀點”設計如下問題:

⑴議論的材料都是真實可靠的。如果將第5段的材料換成另一個真實材料,如“某人醉心於名望,全身心投身於政事,也時刻關注自身的家庭、健康等等”,可不可以?為什麼?

⑵如果將第8段的材料換成另一個真實材料,如“某人辛勤勞動,收入豐厚,但他生活儉樸,不追求物質享受”,可不可以?為什麼?

3、教師小結並板書:統率,證明。

五、比較本文寫法與《談骨氣》的不同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1、雜感寫作特點:由此及彼,借題發揮。(板書)

2、本文材料較為概括,而《談骨氣》材料較為詳細。

六、總結

1、材料和觀點的要求。

2、兩者的統一關係。

七、作業

參照《哨子》的寫法,以《哨子》為題,寫自己曾為一個“哨子”付出過高代價的一件事。

總評:

教案緊扣目標,按材料、觀點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三大板塊設計,條分縷析,完整統一,層次分明,條理清楚。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分析;既能突出重點,又能突破難點;既重視學法指導,又重視思維訓練,是一則不可多得的教案。

篇7:國中語文教案

散文凝鍊質樸,藴藉秀美,生動有趣。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載體,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學習價值。文學作品的閲讀題在會考中佔有較大的比例,文學作品裏面現代散文又佔了更大的分量。因此,如何進行國中現代散文教學,提高國中現代散文教學的有效性,成了語文教師着力探究的問題。我在教學《散步》一文時進行了情境教學和合作探究教學,如:歌曲導入、真情訪談、激情辯論等。

【要點:研修主題的切入點和課例】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走進成年人的內心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質量嗎?

經過反覆思量,我決定以“愛”為主題,要求學生用審美的眼光打量我們的周圍,從現有生活資源中去獲取一種快樂和幸福,並充分地享受它,延長它。所以,我想讓自己、學生和聽課的教師一道經歷一次靈魂的洗禮。

為了上好《散步》這課,我準備了很久。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幾首歌曲,決定用中央電視台2004年春節聯歡晚會歌曲《讓愛住我家》的FLASH來激情導入,注重語文與生活的關係,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流程設計為“情境導入”、“賞讀文本”、“互動感知”、“分享體驗”、“回報親恩”五個環節。

進入“互動感知”環節時,我對學生説:“我們在閲讀時應跳進作品中去,與裏邊的人物作心靈的溝通,設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親或其中的一位,面對分歧,你是怎樣作出抉擇的?”一瞬間,課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紛紛作出了抉擇。餘嬌同學説:“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會想到母親的辛勞和對自己的培育之恩,我會選擇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遠、更好。甘萍同學説:“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覺得選擇很困難,但我會選擇走小路。因為‘母親年紀很大了,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也很聽她的話一樣’。我想母親是明理的,她會理解我的;她又那麼疼孫子,自己改變主意要順從孫子走小路,所以她應該是不會怪我。我選擇走小路,我的小兒子會很高興,他會給全家人帶來歡樂的。”張瓊輝同學卻反對:“雖然母親對我的選擇會理解,難道母親就沒有想法嗎?她是否會想:‘我老了不中用嗎?自己的話連孫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兒子一場。’課文説,‘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他不至於會哭鬧。”陳小梅同學説:“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會聽從丈夫,因為我不想讓丈夫左右為難,也不想在母親心中留下壞印象,因為媳婦難當。所以文中的妻子很偉大。”全班同學都笑開了。其他同學們也紛紛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文本,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對他們的選擇表示了理解和讚賞,因為從學生的抉擇中,我感受到他們正在正確抉擇自己未來可能的生活:有責任的生活,有愛心的生活,富有創意的生活。

學生很配合我,加上我精心設計了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和銜接的教學用語,以及學生“現場訪談”、“賞讀文本”、“回報親恩”的精彩表現,我對這節課比較滿意。

【要點:課前預設】

前一天上預習課時,我發現“賞讀文本”環節,很多學生能找出優美或精彩的語句,但因為缺乏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朗讀時語氣、語速、重音把握不好,賞析也不到位。“回報親恩”環節,學生的思路不開闊,只一味想到怎麼做,形式太單一。反覆思考,我忽視了以下幾個方面:

【要點:課堂實際效果】

第一、不切實際,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對於末尾一句“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後的作用”,不必強求,可引導學生從家庭成員之間“愛”的角度進行點撥。第二、平時授課,沒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致使思路不開闊,解決問題形式單一。在“回報親恩”環節中,我提示學生可採用繪畫、唱歌、寫感恩話等形式表達內心獨特的感受。第三、教學手段的使用還不夠豐富。對於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鑽研和使用不夠。

【要點:教學反思】

這節課就三維目標來説完成的很好,學生不但能體會到尊老愛幼的主題,還能領悟到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我沒有預見到的,對於難點的突破也很順利。可見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很強,挖掘的潛力也很大。就我而言,比較滿意的是在處理美點時,我原來的想法是每個小組一一展示,可實際操作時,我發現可能時間不夠,於是,我就臨時決定,第一組具體説,其他組説出不同的和沒有的,這樣既保證了時間又避免了重複,課堂的完整性體現的很好。課堂教學真是一門藝術啊!我喜歡音樂,所以選了幾首樂曲,《讓愛住我家》、《相親相愛》,效果很好,學生很容易被帶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課改對一個老師的多元要求,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要點:理論支持】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做好知識上的儲備。

教學中,對於一些相對固定的知識,如每課的生字詞、文學常識、作家生平、課文的寫作背景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課前運用工具書、查閲相關資料或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知識來加以解決,教師可制定一套有效的檢查方案,如小組檢查並記錄完成情況,教師抽查,督促學生及時有效的完成課前預習。教師可利用課堂時間把學生的預習作業在班級進行交流,讓學生的預習效果形成互補,共同提高。這些固定的知識,屬於積累型的知識,學生只要願意做,是能有效的完成的,教師應該鼓勵、激發學生自己動手的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固定知識的學習就會有較好的保障。

總的來説,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是為進一步開啟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的關鍵。

【要點:感悟與反思】

從全局來看,整個課堂上對於營造一種和諧活躍互動的氣氛,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的措施還需要努力挖掘。這一堂課對我自身來説是一種新模式的嘗試,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檢驗;希望在不斷地深入思考、反思自我的基礎上,自己的實踐經驗會越來越豐富,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

篇8:國中語文教案

一、課型設計:

意在創新一種文言文教學的“説讀課”。

二、預習要求

1、理解註釋,熟讀課文,瞭解作者及課文內容。

2、就課文內容,每人用“……寫出了……”“……表現了……”這樣的句式準備説一句話。

三、教學內容

1、落實字詞。

2、朗讀課文。

3、品讀文章。

四、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

五、教學環節

(一)教學鋪墊。

1、導入。

2、搶答:檢查預習。

(二)一讀:讀準字詞,讀懂詞義,翻譯文章。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老師聽音。

2、請同學們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綴、窘、苫蔽、弛、眈、瞑、隧、黠。

3、同學們讀課文、讀註釋。

4、學生向老師自由提問,看還有哪些字詞不認識,哪些字詞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師強調以下字詞。

①指出用法:止()犬()洞()隧()

②理解字意:去()股()蓋()耳()

③理解詞意:少時()頃刻()變詐()幾何()

④辨析字意:目似瞑,意暇甚。恐前後受其敵。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蓋以誘敵。

(三)二讀:讀順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節。

1、請同學們習讀課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換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師教給朗讀的方法――“分層背讀法”。

3、學生進行讀法實踐,理解故事的情節與朗讀停頓的關係。演讀全篇課文。

(四)三讀:讀美文句,品讀課文。

1、教師再教給一種朗讀的方法――“表現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説,有扣人心絃的情節,要運用語音的急緩高低來再現小説的情景。

2、學生再進行讀法實踐。朗讀課文,表現課文情景。

①讀出輕重。

②讀出快慢。

③讀出抑揚。也就是讀出情景,讀出語氣。

3、請同學們以“……寫出了……”或“……表現了……”説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

4、請同學們自找內容,展開想象,就課文某一部分內容進行“添枝加葉”的描敍。教師作適當點撥。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

將此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故事,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千萬不要逐字逐句翻譯課文,要儘量用自己的話來説。

篇9:國中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竹石》。

2.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在對比閲讀中發現兩首古詩的異同。

二、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揭示課題

1.背誦《馬詩》《石灰吟》。

2.學習《竹石》。

出示一組竹子的圖片:你積累了哪些描寫竹子的古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就和竹子有關。(課件出示古詩)這是一首題畫詩,是詩人為自己所畫的竹石畫題寫的。(板書課題:竹石)

3.教師範讀。

提醒學生聽清字音,感受節奏。

(二)依法學詩,檢查反饋

1.回顧方法。

自讀詩句→理解詩意(藉助註釋、插圖、聯繫上下文等)→體會詩境(結合相關資料)説詩意→讀詩悟情。

2.依法自學《竹石》。

(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重點部分指導:

(1)藉助課文插圖,抓住“破巖”“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想象竹子面對惡劣環境的堅定態勢,從中感受在巖石中生長的竹子不屈不撓的精神。

(2)補充詩人生平,瞭解詩人的坎坷經歷,體會詩人與竹子同樣經受着“東西南北風”的“千磨萬擊”,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堅定意志。

資料補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畫,更是一首堅定的詩。作者鄭燮,他的詩、書、畫世稱“三絕”,他擅長畫蘭和竹,為“揚州八怪”之一。

(三)拓展閲讀

導語:請同學們讀一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這首《題竹石畫(其二)》。

1.結合註釋和譯文了解詩意。聯繫《竹石》,想一想:這兩首詩在寫法上有哪些相同之處?

(學生自學→小組交流→集體交流)

2.小結:詩中寫的是竹,而要表達的是自己的情感。像這樣藉助他物來表達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對比閲讀,感受表達特點

1.再讀《古詩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從中發現什麼。

文章標題

代表性的景物

表達方法

情感

《馬詩》

大漠燕山馬

託物言志

懷才不遇報效祖國

《石灰吟》

石灰巖烈火

託物言志

堅強不屈潔身自好

《竹石》

借物喻人

立場堅定決不動搖

2.思考這三首詩的表達方法有什麼共同之處。

3.小結:在《古詩三首》中,三位詩人都運用了託物言志的表達方法。雖然三首詩中描寫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詩人通過細緻觀察,均藉助景物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詩前兩句都以寫景為主,後兩句以抒情為主。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達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

三、板書設計

竹石

託物言志??借物喻人

篇10:國中語文教案

1、朗讀比賽

【過渡】好,現在大家可以自由組合,一人讀媽媽,一人讀孩子。看哪組讀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達的最貼切?(選3組)

【過渡】好,下面,我們請全體同學帶着感情,把整篇文章朗讀一下,再次感受一下這母子之間深深的幸福和甜蜜。

2、齊讀全詩

篇11:國中語文教案

一、考點分析

近幾年會考試題中,對於詞語的考查,主要偏重於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分辨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感情色彩,並能能夠根據語言環境正確使用詞語。

會考中所考查的詞語,往往是兩音節的或者是成語。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對於詞語的考查,可以在語文基礎知識中進行,也可以在閲讀中進行。

詞語是我們學好語文的基礎。在寫作當中,我們同樣會用到詞語。詞語掌握的好壞,也直接關係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備考指南

對於詞語的識記,同學們要儘可能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來揣摩和理解詞語的意義。同學們應該總結教材中每一篇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要複習詞語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三、複習要點

1、掌握課文中常用詞語的書寫;

2、理解重要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並能根據語境進行揣摩,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

3、能根據語境需要正確選用詞語,並能根據語境辨析詞語(或成語)運用的正誤;

4、能根據語境準確、得體、連貫運用詞語(或成語);

5、能根據語境正確運用關聯詞。

(一)正確理解詞義

詞有單義和多義之分。單義詞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科學術語、外來詞和新造詞。漢語中大量的詞是多義詞。

凡是表示多種相互聯繫的不同意義的詞叫多義詞。一個多義詞不論它的義項有多少個,其中必有一個是本義,其它的意義是從這個本義發展變化而來。意義發展變化的途徑有兩種:引申和比喻。

引申義是由詞的本義演變發展而產生的意義,因此引申義與本義在意義上或多或少有一種“子與母”、“流與源”的關係。如“淺”的本義是表示從表面到底部距離短的意思(水很淺)。引申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淺);引申為表示時間不久(他們相處的日子很淺);引申為顏色淡(淺藍色)。學習過程中要記住本義,學會引申。

比喻義是通過基本義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來的新義。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險境地。詞的比喻義和修辭上的比喻不同。詞的比喻義雖然最初是通過比喻用法逐漸形成的,但它已經成為詞的一個新的固定意義,為羣眾所接受;而比喻修辭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打比方;本體和喻體間無固定搭配關係,一個本體可以有多個喻體。

瞭解了漢語的詞義特點,同學們在考試中要結合語境對詞語的含義進行具體分析。

(二)詞語的感情色彩

類型 概念 舉例

褒義詞帶有讚許、肯定、喜愛、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詞秀壯麗謙遜剛強

貶義詞帶有貶斥、否定、厭惡、鄙視等感情色彩的詞笨奸詐卑劣渺小

中性詞不帶褒貶感情色彩的詞結果狀況配合方法

(三)辨析近義詞:

1.從意義方面來辨析

詞義的輕重不同:如“激動”比“感動”更急劇,更強烈。

詞義着重點不同:如“詭辯”着重在“詭”,即欺詐、怪異,“詭辯”就是用欺詐的手段、奇怪的言辭來為自己的謬論辯護。“狡辯”着重在“狡”,即不老實、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實,狡猾的為自己的錯誤言行辯解。

詞的範圍大小不同:如“戰爭”、“戰役”和“戰鬥”範圍由大到小。

2.從色彩方面來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如“愛護”是褒義詞,“庇護”是貶義詞。

語體色彩不同:如“出租車”適用於書面語,“的士”適用於口語。

3.從用法方面來辨析

搭配對象不同:如“愛戴”適用於對長輩、上級,“愛護”適用於對晚輩、下屬。

語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狀語,如“公然侵入”,“公開”在句中還可以作謂語和定語,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開了”,“公開的祕密”。

(四)正確使用成語

考題中常見的成語使用的錯誤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望文生義。如“告別時,這位服裝個體户一定要送我幾件高檔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專家學者,句中誤理解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費的勞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與句意相反,應該改為“事半功倍”。

3.張冠李戴。如“雖然他是殘疾人,但我們不能對他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與語義不符合,按句義可以改為“另眼相看”。

4.色彩不當。如正因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為很了不起,含有貶義,用在句中形容的崇高理想有誤。

(五)填充關聯詞語的方法

1.所填關聯詞語要適應語句表達的具體內容,語句結構所表達的是怎樣的意義關係,就選取與之相應的關聯詞語。

2.在運用和填充關聯詞語時要注意關聯詞語常成對成套的特點,如果隨意改變其前後呼應的詞語,就會引起意義和關係上的混亂。

3.如果要求填充的題是由幾個複句組成的較長的文字,那麼就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總觀全題,分清這段文字有幾個複句、幾個分句;二是在總觀的基礎上再推敲同一複句中各分句的意義關係、複句與複句的層次關係,根據不同的關係,選出不同的關聯詞語。

(六)短語的常見類型

並列短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並列組成的短語,詞和詞之間是平等的聯合,沒有輕重主次之分,這樣的短語稱為並列短語。如:科學技術、調查研究、光榮而艱鉅。

偏正短語:由名詞、動詞、形容詞與在它們前起修飾作用的詞組成。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修飾名詞的詞是定語,修飾動詞、形容詞的詞是狀語。狀語與中心語的關係是偏正關係。如:堅決支持、英雄人物、我的鋼筆、緊張地勞動。

動賓短語:一個動詞和一個受動詞支配的詞組成的短語叫動賓短語。其中受動詞支配的是賓語,表示動作的對象、結果、處所等。如:團結同學、吃午飯、住窯洞、修鐵路。

動補短語:由動詞和在它後邊起補充説明作用的詞組成的短語。起補充説明作用的詞是補語,有些補語前頭要用結構助詞“得”,有些補語不能用“得”。如:寫得〈清楚〉、跑〈幾趟〉、坐〈起來〉、看了〈一陣〉。

主謂短語:主要由名詞和動詞、形容詞組成,主語是陳述的對象,謂語陳述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主謂之間是被陳述和陳述關係。如:精神愉快、莊稼成熟。要注意主語和謂語的搭配,防止搭配不當。

另外,還有介賓短語,由介詞和賓語組成,賓語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如:從北京來。同位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指一個人或事物。如:魯迅先生。

(七)示例精析

例1、填入下列句子的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1)聖母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卻無一根柱子。

(2)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

(3)著名作家葉文玲曾經滿腔熱誠地中學生:“不管寫長文章或短文章,都要從心裏寫,要從心裏流出來。”

A.寬敞敏感告誡B.寬敞敏鋭訓誡

C.寬闊敏鋭告誡D.寬闊敏感訓誡

分析與解:

“寬敞”和“寬闊”同有“大”之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區別,“寬敞”一般指室內的,“寬闊”多用於指室外的,如水面、草原等,根據句子情況,應選用“寬敞”;“敏鋭”、“敏感”也是在相同中存在着區別,他們在搭配上存在着區別,如“敏鋭”一般同“觀察力”、“眼神”等搭配,而“敏感”一般同“神經”等詞搭配;“告誡”和“訓誡”兩詞同有勸誡之意,但是“訓誡”一詞還有“教訓,訓導”之意在內,結合三個詞語的情況,故正選答案應是A。

例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白楊禮讚》語言流暢、文筆優美,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B.中華民族在任何內擾外患、艱難險阻面前,都表現出了堅忍不拔,不可戰勝的英雄氣慨。

C.一提到環城河近幾年的變化,管委會的老馬誇誇其談,充滿了建設者的自豪。

D.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若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分析與解:

A選項中的“膾炙人口”用的比喻義,指“比喻人人讚頌和傳誦”,在A句語境中應是恰當的;B選項中“堅忍不拔”指意志堅強,決不動搖,在B選項中用來形容中華民族是恰當的;C選項中的“誇誇其談”在感情色彩上是貶義詞,與句中的“自豪”等詞是不協調的;D選項中“標緻”在感情色彩上是褒義貶用,表達了魯迅先生對醉生夢死、耽於玩樂的清朝學生的憤慨之情,結合語境應是正確的,故正選答案為C。

(八)複習小結:

要解答好這類題,首先要重視平時對詞彙的積累,尤其對詞義的用法要有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應對不同的題型採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如詞語運用性選擇題,可以從四方面入手:①注意題幹顯示測試要求的關鍵性詞語;②快速瀏覽句子,瞭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③把備選詞語進行相互比較,找出其細微差別;④根據提供的語境推敲備選詞語,以確定恰當的選項。再如,解答結合語境理解某一詞語的確切含義這類試題,也應注意三點:①準確把握題幹所示的語境;②準確判斷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特定含義;③把詞語的語境含義放到它所在的語境中去檢驗,保證其使用的準確性。

(九)會考典例

1、(20xx年北京)下列加紅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

A.畸形畸:不正常的 誨人不倦誨:教導

B.肆虐肆:任意地幹 無邊無垠垠:界限

C.鏤空鏤:雕刻 惟妙惟肖肖:相似

D.匿名匿:隱藏 重巒疊嶂嶂:屏障

解析:根據語境能夠辨析詞義。“重巒疊嶂”本身是一個並列短語。“重巒疊嶂”中的“嶂”的意義應該與“巒”相似,在這兒可以解釋為“高險像屏障的山”。如果解釋成“屏障”,放在這個短語中是解釋不通的。

2、(20xx河南)根據拼音寫漢字。

(1)yǎn(偃)旗息鼓(2)jī(畸)形發展

解析:這兩個小題,是考查常見易錯字的字形。題目會考查的這兩個字,在現實生活中常説和常用,但是大部分學生又是容易寫錯的。這一類漢字是會考考試中經常考查的。

3、(20xx年北京)句中加紅字解釋都正確的是(B)

(1)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

(2)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

A、觸(感動) 鼎(大)

B、觸(接觸) 鼎(古代的一種鍋)

C、觸(接觸) 鼎(大)

D、觸(抵) 鼎(正在)

解析:考題選用的兩句話,都來自於課文。“觸目傷懷”中的“觸”字和“人聲鼎沸”中的“鼎”字,都是同學們理解詞語的關鍵字。這個考題,也説明了同學們在複習的時候,應該紮實地以課本為基礎。

4、(20xx北京市西城區)下列有錯別字的一項是(C)

A.教誨挑撥離間人聲鼎沸 B.修長潛滋暗長奼紫嫣紅

C.滑稽惟妙惟肖故弄懸虛 D.豁亮異想天開駭人驚聞

解析:答案為C項。辨識錯別字,要將字形與字義結合起來。C項中“故弄懸虛”應寫為“故弄玄虛”。“玄虛”是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5、(20xx北京市東城區)在橫線處按指定音節填字組詞。

生活(jié)____________據 不(chuò)___________勞作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 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

答案:生活拮据、不輟勞作、不屑置辯、保持緘默。

解析:根據所給拼音寫漢字組詞是傳統而有效的考查題型,同學們平時學習時應重視對字詞的練習,把詞語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記憶,以積累詞語。答案為:生活拮据、不輟勞作、不屑置辯、保持緘默。

6、在書刊和廣告中經常看到錯別字或不規範用字,請你以語委會監督員的身份,把下列詞語中這樣的字找出來,將正確的填在橫線上。(要求工整、規範)

重巒疊障德高望眾世外桃園隨心所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障―嶂眾―重園―源浴―欲

解析:該題考查了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一條款。該題題幹新活,體現出人文精神,設題內容來自於廣告,來自於生活,來自於課文,使人感到親切。

篇12:國中語文教案

自讀要求

1.通過默讀訓練,提高自己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閲讀――感悟的基礎上,利用表格等形式來梳理文章內容。

3.用“標註法”及“評註法”閲讀文章。

(解説:對於一篇自讀課文,只有讓學生親自閲讀,親自感悟,並形成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絡,才能真正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

學習側重點

1.結合課內外知識,瞭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

2根據説明文的體裁特點,理解作者組織文章的思路,即説明的順序。

3通過本文與學術作品的比較,體會科普作品的寫作特色。

(解説:對於本文的學習,首先應達到基本要求――讀懂,即在解決字詞問題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所藴涵的文字內容;其次應深入探究的是,作者為了高效展示這些內容,採用了忑樣的形式與技巧。前者是學習的基礎,後者則是深化。

因此,結合説明文體裁的特點,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設置了上述三項學習側重.長。)自讀程序 1.默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l)劃出讀不準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自查工具書解決。

(2)第一層次的思考題。

①圍繞小行星,作者分別“漫話”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②用表格或其他形式總結小行星的發現史。

2.自學成果展示。

除語言交流外,可用實物投影儀等方式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

3.第H層次的思考題。

根據本文依次説明的主要內容,應如何劃分文章結構?從中又可分析出作者採用了怎樣的説明順序來組織文章?

4分小組討論學習。

5.彙報各小組學習成果。

6.自由朗讀全文,並就語言的準確性及科普文章的特點做評點批註。

(解説:安排上述“自讀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強化學生在閲讀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學品質,形成適宜的學習策略。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應是:使用一切方法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如用語言暗示、趣事導入或設置富有邏輯關係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進行閲讀方法的指導;在學生閲讀遇到困難時,適時予以點撥。其二,突出學習過程的意義。閲讀教學應是學生感受語言的過程,而感受語言是達到領悟語言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擁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閲讀經歷,才會形成對語言敏感性、聯想性、想像性的認識,才會積累屬於自己的閲讀經驗,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會在其中藴藏着可貴的獨立性、獨創性,才會克服消極被動學習等弊端。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應真正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誠心作學生探究問題的夥伴,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敢於挑戰書本與權威,敢於發表一己之見。)

自讀點撥

1.知識性與可讀性並舉。

《漫話小行星》一千餘字的篇幅,清晰地説明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方法等有關知識,內容豐富,具有極強的知識性,即科學性。同時,作為科普讀物,作者採取了多種形式,把單調的天體知識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舉了大量事實,介紹了小行星被發現及命名的生動事例,引人入勝。第二,作者既講克得饔鎇緣淖既沸裕又突出了語言的生動性?

2順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發現是為其命名的基礎,而命名後準確的觀察又是產生新的探索的基礎。本文就是根據説明對象本身的規律性,按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順序來安排説明層次,因此,從全文整體考慮,當屬邏輯順序。然後,在説明小行星發現史這一局部問題時,作者則又採用了時間順序,將兩百年間的發現依次有選擇地進行介紹,雖內容繁雜,卻雜而不亂,條理分明,脈絡清晰。

附:小行星發現史簡表 時間

發現人 星名

1801.1.1 皮亞齊 穀神星

1802 奧伯斯 智神星(2號小行星〕

1804 3號小行星

1807 4號小行星

1845 業餘天文愛好者 5號小行星

到1891 年.共發現了322顆

目前,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解説:在進行説明文教學時,應圍繞其文體特徵來學習,如緊扣説明對象的特徵,説明順序、方法及語言等。《漫話小行星》就以其流暢、準確的説明,順序合理、脈絡清晰地給讀者上了一節生動的科普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徵,而形象豐富的語言,靈活的説明順序又引發了學生學習説明文的興趣。因此,將上表定為點技重點。)自讀思考 1.清在摘抄本上寫下學習本文積累的詞語或句子。

2.選取文章中體現説明語言準確性與生動性的兩個例子,分別點評,每處字數5O字以上。

3介紹你上學以來更換書包(或其他一種學習用具)的歷史。注意:①按照時間順序來寫;②要求1OO字以上;③應略寫更換原因,而對書包(或其他用具)的形狀、顏色等作具體説明。

篇13: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以情動人,動情感悟,從生活中去發現閃光的親情

2、真實,寫出真情,多一些美的語言,多一些思考的哲語

教學要求:

1、由粗到細,有側重點 ,抽象具體化描寫。

2、真誠的回憶自己的人生路,誰陪伴你一路走來,感悟人生

3、題目自擬,體裁隨意,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記敍文

教具:

多媒體

課時:

1課時

文題:

自己的父母家人可以都可以寫,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位,題目自擬,字數600字左右,要創新,要體現文意,要言簡意賅。

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一、世界上有一種人,和你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千萬次的囑咐你要多穿衣服,要多注意自己的安全。你總是覺得煩,卻覺得温暖。缺錢的時候,他總是説些賺錢不容易的話來教訓你,邊塞錢給你,這種人是誰呢?就是自己的父母。

我們都來自每一個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很多同學每年父母都給你過生日,或者父母讓你的朋友和同學一起過生日,可是你們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嗎?

1、統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清楚的知道父母的口頭禪。

2、導出結論: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我們的父母,沒有用感激的心情去觀察我們的父母。

二、真情回顧、播放一段flsh 動畫《牽手》,讓學生閉眼,回憶自己與父母親人相處的生活片段。

把思緒帶回到和父母在一起的經歷。展示畫面:(多媒體展示)

1、送我上學

2、母親忙碌的身影

3、奶奶肩上的書包

4、父親疲憊的臉

5、一起玩耍的快樂

圖片中這些事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平凡。它平凡到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這樣的經歷。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示,打動人心的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羅丹説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平日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美來。生活中沒有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那些人們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想一想你愛吃的餃子,是誰為你包;你了在家的書誰為你送;你委屈的淚花誰為你檫,你躺在那病牀上呻吟時,又是誰來陪你。我們生活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首歌、一個甜甜的微笑、一絲淡淡的憂愁都能引發我們無限的遐想,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寫作對象。

三、經典再現

播放朱自清《背影》電影片段

這篇課文是我們學過的。我們再次傾聽,去感受朱自清筆下的親情,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為大學生的兒子總覺得父親“説話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親傾盡全力,攀越月台,體現了堅韌、真誠、執拗的性格,反襯出了作者脆弱,面對生活瑣事急躁無奈,對人對事缺少真誠與耐心的的缺點,面對這樣一個濃縮歷史滄桑、人生使命和自強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親的偉大、堅強,怎能不怦然心動,潸然淚下呢!

作者當年對“背影”成功描寫來自對父子情誼的細心觀察和深刻體驗。如今親情更是到處有,但人們的感受未必相同。從記憶深處找出你體會最深的反映親情的事例,再用恰當的話語講給同學和老師聽聽。

篇14:國中語文教案

學生講述。給大家5分鐘時間口頭作文,想一件發生在你身邊讓你感動的小事。

學生課堂講述。

教師總結。

“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對自己的子女充滿着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請你與大家分享你身邊的愛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身邊的愛。

五、片段練習《親情一瞬間》

5、再次播放《牽手》,讓學生感悟,回憶自己的父母那些小的事情,小的動作,那些留在你記憶深處的讓你至今感動的事情。

片段練習《親情一瞬間》

要求100字以上,當堂完成。抽取學生作文2篇,大屏幕顯示學生作文。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教師當堂點評。

例如:我班學生寫的作文片段:(做完手術後)當我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父母坐在牀邊,眼睛紅紅的,,像剛哭過;我非常非常的激動;我在心中默唸“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長大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們,一定,一定報答你們,啊,多麼偉大的父愛母愛啊。

大家看了有什麼感受,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總結。

這段文字寫手術後醒來的一瞬間,要體現父母對她的關愛,和自己對愛的理解。應該説是寫的不是很好,讀來讓人發笑,語言乾癟,幾乎沒有真情可言。那麼如何使語言豐滿起來,真情顯現出來呢?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點石成金的絕招。

六、現場指導、進行一些個性化、特徵化的技巧指導:

(1)、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特徵化的細節

(2)特徵化的細節要反覆呈現,在不同情境下展現,以突出其鮮明的性格特徵

俗話説:三份長相,七分打扮。寫作文也是如此。裝扮的手段有很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抽象具體化描寫”就是應用聽、看、感、想、做這5個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意思,生動的描寫出來。

下面我們共同合作,把這段“石頭”文字點成“金子”。

當我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了什麼?

看到這些你有什麼感受?

你聽到了什麼?

聽到這些你做了什麼?

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後,你想到了什麼?

(板書)我們用“看、聽、感、想、做”的方法合作,具體充實這段文字,整理後展現在大屏幕上,大家看一下是不是更好些。

大屏幕展示例文。

(做完手術後)當我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的是牀邊那一雙雙佈滿血絲充滿關愛的眼睛(看)。原來他們一直守護在我的牀邊,直到我甦醒過來(想)。媽媽看到我滿臉蒼白不禁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淚(看)。我知道那是媽媽心痛我,她怕我承受不了這痛。她恨不得痛的是自己換來我的健康和快樂。(想)爸爸一直握着我的手,這時和藹的對我説:“堅強點,再多的痛我們陪你們一起度過”(聽)我心裏熱乎乎發,含着淚會意的點點頭(做);頓時我又明白了親情的偉大和崇高。在以後的日子裏,是他們用辛勞換來了我的健康,我愛他們。我堅信這份愛會永遠珍藏在我的心底,不論我身在何方。(想)

請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一遍。

教師總結:把抽象具體化描寫,就是要你回想當時的情景: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你做了什麼?你感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每一個抽象材料的描寫,看、聽、感、想、做這五種方法,全得應用上嗎?那要有文章的需要和應用來決定。假如我們對某個抽象的材料要詳細的寫,則看、聽、感、想、做等五種方法都用上了,內容也比較充實,如果打算簡略的寫,則應用其中的一種或兩種去描寫即可。

實戰練習:播放歌曲《媽媽》,讓學生始終在感動的氛圍中抒寫心曲。

大屏幕展示:親情哲理語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她給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學校教育家起來的還要多。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對子女的愛,尤其是母愛,是人類最高尚、純潔美好的感情。

歲月給母親憂愁,但未使她的愛減去半分。

母親的心是兒女的教室。

據説愛是下傾的,父母對子女的愛遠勝子女對父母的愛。

烏鴉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優秀。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造化把一切安排的那麼美妙,嬰兒一到了這個世界上來,就發現一位母親隨時愛顧他。

一父養十子,十子養一父。

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

母親是孩子未來命運的創造者。

佈置作業:

自己的父母家人可以都可以寫,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位,題目自擬,字數600字左右,要創新,要體現文意,要言簡意賅。

篇15:國中語文教案

一.教學重點

1、通過自主學習,瞭解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成功體驗,學習作者旁徵博引的論證方法。

2、通過合作交流,提高學生運用文章的觀點分析生活中具體問題的能力。

3.通過文本學習,理解勤奮的重要性,養成勤奮的好習慣。

二.教學難點

運用文章的觀點分析生活中具體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時間

四.教學過程

1.導入:由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説導入新課

2.新授

(1)作者簡介

(2)檢查預習

(3)整體感知,瞭解觀點

a對成功所持的觀點b對構成成功的條件所持的觀點。

c.討論:作者是怎樣來論述勤奮是成功的根本條件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深入理解、運用觀點

請大家運用作者關於構成成功條件的基本觀點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發現。

(5)我看成功,拓展觀點

a.對於成功所需條件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觀點未必相同,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閲讀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成功”在某些時候,不僅需要天資、勤奮與機遇,還需要”

請同學們替這個省略號補充上你認為成功還需要的重要因素,説説理由。

b.請寫出你自己關於成功的公式

3.佈置作業

甲文:成功(6--9)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季羨林(節選)

季羨林被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這是名fù其實的稱號。不過,我想説,他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和榜樣。他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為發揚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愧是“中國的jí樑”。

季羨林留德十年,時間是夠長的,但是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沒有去過其他城市,更不用説是歐洲其他國家了。沒有去外地旅遊,除了沒錢,更重要的是沒有時間,或者説,還有比旅遊更讓他感興趣的事。在他看來,獨自一人暢遊在書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遠甚於去高山濱海旅遊。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語言、宗教、碑銘等,對一般人來説,是極其枯zào乏味的事情,而他卻情有獨鍾,樂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如果季羨林沒有這種好讀書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學生那樣,終日忙於旅遊,購物,跳舞,搓麻,談情説愛,那麼,他又怎麼能在學業上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又怎麼會有今日fēi聲中外的學界泰斗季羨林

在這些年裏,季羨林一直沉迷於書山書海中,不但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和健康,也忘記了燕園的風光。

基礎平台

1.詞語傳真。根據拼音寫漢字。(在字詞演練中夯實你的基礎)

xiàn慕ráo舌不qī而來家yù户曉

jí樑枯zào名fù其實fēi聲中外

2.文學放飛。文中引用了許多典故,請將下列典故的序號填入相應的人物後面。

A.囊螢B.映雪C.懸樑D.刺股

⑴戰國時蘇秦()⑵晉代的孫康()⑶晉代的車胤()⑷漢代的孫敬()

閲讀衝浪(在閲讀中提升你的能力)

課內文閲讀鏈接:(在運用中拓展你的思維)

3.甲文中成功前的三個條件中,作者強調的是哪個條件,為什麼?

4.甲文中“天資”和“天才”各解釋為什麼?作者為什麼用“天資”,而不用“天才”?

5.甲文中的“韓文公”是指誰?文中引用他的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是為了論證什麼論點?

6.請寫出兩條關於“成功”的名言。

課外文閲讀連線:(在探究中優化你的學法)

7.乙文“而他卻情有獨鍾,樂此不疲”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麼?

8.聯繫生活實際,試分析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特徵是什麼?

9.乙文中,季羨林是怎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在甲文中關於“成功的條件”的觀點的?

10.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你認為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試舉一例,談談你自己成功的體驗。

篇16: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能概括説出課文的思想內容。

2、理解並説出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進而領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並學習本文富有情味的語言。

2、難點:概括説出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正確、清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詞語,並注意加點字的音、形。

窺見(kui1):暗中看出來或覺察到。

諧音(_ie2):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聲(han1):打呼嚕的聲音。

唏噓(_i1_u1):哭泣後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乾澀(se4):又幹又澀。指水分很少,不滑潤。

揉碎(rou2):用手來回擦或援而使物體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內心很歡喜。

面面相覷(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説話。

磨磨贈蹲(ceng4ceng4):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守株待兔:傳説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他便放下手裏的農具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在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説: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你覺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嗎?請二位同學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情況、(自由舉手,教師選擇)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個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簡介: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廈門市人。1969年到閩西山區插隊,後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其中《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詩集優秀獎,奠定了她以“朦朧詩”的身份入主詩壇的地位。她的詩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有美麗雋永的意象。近年來,她的散文也頗受人們關注,今天我們要學的《我兒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課文

1、朗讀: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我們請9位同學,每人各朗讀兩段,注意按平時要求的方法去讀。讓我們再次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同時請全班同學為他們正音正字,並説説他們朗讀的優缺點。

評及正音:先請幾位評價,再抽查幾個注音、

2、思考:請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思考後提問,(對能説出一二的給予表揚和鼓勵)

歸納: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多,材料比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樣集中寫一件事,而是隨着“我”的思緒,從過去寫到現在,從未出生寫到五歲,把其間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義的事或詳或略地寫出來。從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實、美好、有趣的形象。我們大體上可以對本文的內容作以下的歸納: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間的和膝關係。

第四部分(14—18):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3、思考: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寫出中心思想。

思考討論提問並歸納:本文從兒子的視角寫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瑣事,表現了這個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生動、健康的情趣。

4、討論:作者以兒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此文,這樣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後討論,教師給予點撥和提示:

參考:起碼有三點好處。第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現得特別單純、美好,使作品充滿純潔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來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語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為敍述者組織材料,結構的自由度更大。因為讀者不會苛求一個孩子的思維要如何地嚴謹、完美,只要大體合順敍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是有許多好處的,許多成熟的作家都嘗試過用兒童為第一人稱未構思和寫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角和風格。我們都是健康純潔的少年兒童,我們寫作文更應該忠實於自己的心靈,寫自己認識的生活,説自己想説的話,堅決摒棄假話、套話。只要我們用自己一顆健康、活潑的童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我們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活潑、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好作文來的。

5、提問:感受理解體會這篇課文優美些語學生先找,並説明理由,教師適時給予肯定:

參考:語文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學習語言。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語句。

(1)“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句中“哪怕養出個蟑螂來……”實屬有趣而可愛的誇張,表現

姨姨“氣急”的情狀,透露她對“我”媽媽的極端同情和對“我”爸爸的不滿和揶揄。句子充滿生活情趣。

(2)“…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

句中“一票否決”是個極富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在家庭生活中,顯得十分幽默,也表現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發佈新聞……”

明明只説一件小事,卻用“發佈新聞”這樣鄭重其事的詞語,名、實之間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時也表現奶奶為兒孫的聰明、成就而有點沾沾自喜(當然,奶奶表現出的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苛責於她)。

四、小結

舒婷是個詩人,她的詩美麗雋永,熱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詩一樣地熱情浪漫和美麗雋永,讓人讀了心生美麗,心生熱愛。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如詩人舒婷那樣熱愛生活,領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種種情趣,對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麼,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篇17:國中語文教案

一、提出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1、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2、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過某些老人和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三、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光輝。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十七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美》。一説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這樣兩件事。

1、1946年,二戰剛剛結束,德國曆經戰火的城市,到處頹垣殘壁,一片慘象。一天,有兩個美國人訪問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然後,這兩個人有一番發人深思的談話:“你看他們能夠重建家園嗎?”“一定能!”“你為什麼回答得這樣肯定?”“你沒看到他們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麼嗎?”“一瓶花。”“對,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一個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2、《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説榮國府》中,有一段冷子興的敍述:“那週歲時,政老爺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世上所有的東西擺了無數叫他抓,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釵環抓來玩弄,那政老爺便不喜歡,説將來不過酒色之徒。”這是賈寶玉抓週的一個鏡頭,賈政的評價完全是唯心的,倘從唯物的角度出發,一個週歲嬰兒,抓取脂粉釵環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脂粉釵環色彩最美,不僅賈寶玉,李寶玉、張寶玉也照樣如此。

可見,不管身處絕境的民族,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都愛美,但是怎樣認識美呢?我們今天要學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論美》。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師:美的分類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等。美無處不在,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培根這篇文章僅533字,主要談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書)

明明談的是“人的美”,為何起“論美”這麼大的題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處,這本書的書名就是《培根論人生》。作者作了説明:“系關於人性及人生問題之研討”,體現了文藝復興後歐洲人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總標題下,“論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領域。(注意不是談自然美,藝術美。)

2、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學們在預習中一定有不少問題要提出來討論,現在請一個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一下有哪些問題要提出來。

估計要展開討論的問題,有難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寫“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給彼。”後面又列舉一連串二者兼備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實不矛盾,因為培根用詞時極有分寸:“並不都有……許多……此話也不全對……”説明絕大多數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兩全的,但大千世界,情況是多種的,不排除有兩全之人。思維多麼周密,言辭嚴謹,貌似自相矛盾,實則無懈可擊,不愧是個哲學家,在議論文中有時候留有餘地反而無懈可擊!

(2)“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為什麼?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所以在三者中最高。這三個層次都屬於外形美,但層次有別,不在同一個審美層次上,故作者“仔細考究起來”,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畫家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於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奇妙在何處?

——“最高的美”應指內在美,比如德行,畫家怎麼畫得出來呢?“奇妙”在於會起變化。在內在美的照射下,一個人假如原來外貌較醜,人們也會對他改變印象,覺得他美。如:“簡·愛”、“卡西莫多”,這種審美心理的變化簡直如同化學反應一般,怎麼不奇妙呢?體育運動員不少從形體到顏色都不美,但當他站在領獎台上,聽着國歌,看着國旗的激動神情,就覺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這句話的精髓是美是相對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什麼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美的標準。“情人眼裏出西施。”

例△中國唐朝以胖為美,體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機遇不佳,而楊貴妃機遇太好。

△伏爾泰:幾內亞人認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絕對的,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各階段情況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羅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可愛”一詞是否恰當?

——人到老年,因飽經世事而樂觀、豁達、開朗,笑對生活的一切,外貌是無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愛。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愛得像個老頑童,對下一代呵護有加,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精神使他變得可愛。

教師:17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説過: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開頭結尾似乎自相矛盾,開頭: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並不華貴也行。結尾:“只有把美的外貌與德行結合,才能……真正光輝。”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對“世上的許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輕美貌,“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選擇”。聯繫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是有針對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文章的主旨也應該清晰了:內在美勝於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輝。

三、請同學們選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張“美的格言卡”,你準備選哪句?

(估計選比喻句多,師:文章論美,語言本身也美,仔細推敲起來,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喚起我們的想象。沒有這些比喻,文章會像乾癟的水果,儘管還有些營養,但引不起人們的食慾。)

四、同學們,培根的《論美》寫於400多年前的英國。

此刻,當我們用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這篇文章無論在遣詞造句還是思想觀點方面還有沒有值得修正、補充和發展的呢?

估計會有的反應:

1、沒有過時,內在美勝於外在美永遠不會過時。即使開放如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發現有緋聞還是差點下台的。

2、外在美與內在美可並重,因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點包裝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形美創造了種種可能性。(整容術)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無法使我們的內在美得到任何一點彌補,因此培根此文的現實意義永遠不會過時,將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那麼有沒有提升內在美的美容術呢?——讀書,培養優雅作風、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絕對)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常)是公式。”

——這樣更嚴密,原文太絕對。

如:公認的規範還是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第一次政協會上討論,絕大部分小組不約而同地選定了現在的五星紅旗。

和諧是美,黃金分割是美,《蒙娜麗莎》是美,都是公認的。

4、內在美或不美真的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個人心胸狹窄,仇恨焦慮,悶悶不樂會影響皮膚,生出皺紋,加快衰老。相反,一個開朗豁達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廣告不是説:“女人的容顏,是由內而外的保養”麼?所以面對半瓶酒,我們應該怎麼説?——還有半瓶酒。

3、仿照例句,以“美”為話題,另造二個句子。

愛,是冬日裏的一縷陽光,是飢餓時的一塊麪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如:美,是藍天上的一朵白雲。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4、結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這句拉丁諺語,談談對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中“最美不過夕陽紅”含義的理解。

【明確】這裏的秋天與夕陽紅都象徵老年。夕陽瑰麗多姿,温馨從容,老人儘管歲至暮年,但是,因為作風優雅,生活充實,其風采依然屬人世間至善至美者。

篇18: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閲讀文學作品對人的成長的意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感情。

2、朗讀感受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文章藴含的豐富的情感。

課前準備:

1、學生搜索有關作者的資料。

2、自學字詞,按照一般預習要求閲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推測寫作意圖,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運用的成語與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播放配套光盤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電影片段。自由談論對《三國演義》的感受,教師引述課文相關片段進行小結。

(播放有問題可用realplay)

二、自學成果檢查交流

1、介紹作者:

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搜索的作者資料,教師投影作者的照片。

(_p的系統就用幻燈方式,不然可用豪傑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檢查字詞

教師根據《附錄三》的字詞,適當補充製作POWERPOINT。學生在自備本上完成練習。教師投影出示答案,學生互批。

篇19:國中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四,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愠罔殆謂哉焉誨

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五,教學過程:

A、三分鐘演講

B、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説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C、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D、朗讀指導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E、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G、指導背誦

H、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麼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篇20: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研讀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師精講點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人生。

教學重點:

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主要圍繞着賞析人物形象展開,通過研讀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根據人物描寫的方法展開討論,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教師幫助歸納、總結。教學中主要抓住關鍵詞、句的分析,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討論、探究,在文中找到具體的細節描寫,歸結父親的性格特徵。學生具體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而學會運用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來表現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熟悉了《台階》這篇課文的情節,知道了作者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父親現實的生活畫卷,今天我們就精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是如何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的。

二、學習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重點關注人物描寫時能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詞)

(一)、教師分析人物描寫

人物的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外貌和心理進行細緻的刻畫,從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寫:對容貌、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2、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3、語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4、心理描寫:是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徵的一種描寫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關鍵,由表及裏,綜合評價。

(二)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表現父親性格的神態、動作、及語言的細節描寫,並概括父親的性格特徵。

1、教師示範

如:“許多紙屑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是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

這一段運用了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寫出了父親在眾人仰慕時的不自在,表現他謙卑的性格特徵。

2、讓學生在文中尋找,用圈點批註法分析語段。

以“運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寫出了父親的_________(內容),表現出父親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為句式回答。

3、學生細讀、思考、討論、交流。

三、學習通過情節的安排補充人物性格

1、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

2、教師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標,併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3、學生細讀、思考、討論、交流

建成新屋後的喜悦、侷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四、教師歸納

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交流,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的人

五、嘗試寫作

這節課我們領會了細節描寫的神韻,文章正是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讓我們也來嘗試一段描寫。

大家看,小説有這樣一段情節:“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裏去。廚房裏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我和母親都驚了驚,但我們都盡力保持平靜。”作者寫到這裏,沒有將我和母親展開描寫,留下了一段空白。

請大家發揮想象,給小説補充一段情節,對母親看到父親閃腰時的心理、動作或神態進行深入、細緻的描寫。50字左右。

(學生寫,教師巡視)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寫篇週記,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

板書設計

《台階》

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

情節的安排補充人物性格

父親是一個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的人

篇21:國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説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説和數據説明事物的方法。

二、瞭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説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採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麼病害或災禍。〔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藉;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後面的括號裏。

A失生去命B不顧性命、堅決C不活動、不靈活D不通的E指“乾涸”F固板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櫻屢淹不死?A)

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説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説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説,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徵和它的形成過程。“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徵,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後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説明死海的特徵:水的鹹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説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説説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在第一部分裏,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説,把死海浮力之大説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後,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徵,作為科學的説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於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徵:海水的鹹度很高,所以不適於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遊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方法是説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鑑。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説明死海的成因?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澱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鹹的鹹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蹟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後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祕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説,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説。從神話的説明到科學的説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説,在説明死海中起到什麼作用?

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説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徵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説、神話對説明死海的特徵起着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説,對説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説是傳説,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説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徵説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閲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説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麼要引用大量數據?

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徵博引,説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説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説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鹹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鹹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説明。最後,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於説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説明效果。讀到這裏,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瞭解有關海洋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趣。

二、理解列數據的説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從分析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內容。

二、講清列數據的説明方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導入課文,可從講故事入手,也可做實驗比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撲朔迷離、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有的謎底至今未曾解開:如安哥拉有條長達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飄傳百里開外。隨着人們的認識不斷髮展,有的奧祕已經揭開,像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死海”。(加黑字板書,下同)現在,讓我們隨着作者的思想,看看這“海”為什麼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標題又為什麼稱為“不死”的呢?

導入課文也可以實驗開始,一杯白水,一杯濃鹽水,分別放入雞蛋進行比較。

二、範讀課文。

一)藉助工具書給加黑的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1遊弋2安然無恙3氯化鈉4告誡5乾涸6執迷不悟

(1)yì,(兵船)巡邏。文中指游來游去。

(2)yàng,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優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麼損害。

(3)nà,食鹽的化學名稱。

(4)jiè警告、規勸的意思。

(5)hé,水乾,枯竭。

(6)wù,執,固執;迷,迷惑,對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二)運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安然無恙2告誡3大驚失色4猜測

三)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四)數字,一般分為確數和約數兩種。認真閲讀課文,劃出表確數和約數的語句,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討論作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怎樣劃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説即成。本文共8小節,有幾種劃分層次的方法,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第一段:1節,寫死海得名的由來。

第二段:2 ̄4節,説明死海不死的緣由。

第三段:5 ̄6節,寫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節,寫死海的現狀和未來的情景。

六、新課

1、提問:關於死海的知識,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觸過,請大家回憶一下,舉手回答。

2、指名朗讀課文1—3自然段。

提問:作者説是死海,又稱之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來證明“死海不死”呢?

小結:死海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稱之為“死海“。但人浮於水面,不會淹死,因此説“死海不死“。作者運用舉例説明的方法,敍説了歷史傳説,證實了第二節論斷的正確。

3、齊讀第4自然段。

提問: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誰重?

補充:從數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質量上就不相同了。這裏有個比重問題。比重是物理學名詞,是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顯然鐵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課文第4節談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就不足為怪了。據有關資料介紹,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鹹7倍,氯化鈉儲量夠40億人吃兩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濃鹽水醃鹹鴨蛋,鴨蛋為什麼不下沉?就是鹽水的比重大於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緣故。

4、要求學生自讀5、6自然段,簡要説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講述課文插圖內容。

學習第四部分;講析説明方法;佈置作業。

1、提問:人們是怎樣開發死海海水資源的?為什麼説“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們在“死海”邊修建工廠、遊樂場所,利用海水治病。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追問:除了課本上談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有哪些作用?此問題意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隨機點評。)説“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漸消失,乾涸。

2、集體朗讀7—8自然段。

四、講析説明方法。

1、提問:本文的説明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兩種:舉事例、列數字。

2、提問:假如把舉例的兩個神話、傳説刪掉行不行?為什麼?

小結:如去掉兩段事例,讀者也可從中瞭解到有關“死海“的知識,但可讀性就減弱了。寫文章總是要給人看的,特別是説明文,僅注意科學性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3、運用列數字説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請大家劃出有關表確數和約數的句子,思考數字説明的好處。指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

小結:説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確數,這是經科學測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積也是確數。運用約數的:“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釐米”。運用數字説明的好處,可使被説明的事物具體可信,去掉有關數字。或都運用約數,就會使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文後揣摩、運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義。

2給課文插圖寫一段説明文字,不少於200個字。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牀上一樣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