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招聘教案模板(共5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2W

第1篇:教師招聘教案模板:九年級上語文《草莓》教案

教師招聘教案模板(共5篇)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把握本文感情的變化,初步瞭解草莓的象徵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成功精讀課文,品析關鍵詞句,學習本文託物言志及聯想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成功學習本課,樹立熱愛生活的態度,培養珍惜生命的情感,養成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不同時節的“草莓”的象徵含義,理解和體味生活中“變”的人生況味。

2.教學難點:瞭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聯想、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通讀感悟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每人發一個草莓品嚐,品嚐完後請你們想象一下:如果人們在不盛產草莓的季節吃到草莓,同現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感受呢?

看大家都已經吃完了,有的同學説現在吃草莓更好,還有的説在中秋或冬天不盛產草莓時吃到它會感覺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主要的是那時不是盛產草莓的時候,是季節不同或時間不同導致的。這説明人們在不同的季節吃到同一樣東西感受是不一樣的。時間的變化會引起人們感情的變化。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草莓》這篇課文,看看波蘭作家雅·伊瓦什凱維奇在不同季節對草莓的不同認識與感想。(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1.請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多讀幾遍,圈出不認識的生字詞,藉助工具書及課下註解解決本課生字詞,並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成功大屏幕形式展示本課生字詞帶領學生一起學習。

2.請學生再次快速默讀課文,歸納文章段落內容,並思考這麼一個問題“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麼樣子的?”

明確: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明確1-3自然段主要描寫九月的農村景物;4-6自然段是寫對生命演變的聯想與感悟。

(三)品讀課文,體驗情感

1.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再次快速默讀課文,並思考“本文作者由於什麼原因而引起感情的變化?是什麼把作者的思緒帶到了夏季的六月?”

明確:一顆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憶起六月的景象,實際上是因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鋭的感覺,這就是時間實際上一刻也沒有停息過,只不過是作者原來沒有察覺而已。

2.再次精讀課文,以語文組的形式進行小組討論,討論8分鐘,思考“伊瓦什凱維奇的這篇文章題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麼?作者成功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什麼主題思想?”

明確:學生成功精讀、思考並小組討論,明白以草莓為題的用意以及本文主旨:這是一顆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變”與“變”的因子,“不變”是因為它帶有六月的香甜芬芳,“變”是因為它擁有九月的成熟,與“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種妙齡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草莓”含義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瀾的媒介,即一顆普通的草莓引發作者想到自然的變化,再由自然的變化想到人生的變化,作者的意圖是借“草莓”這一自然界的變化,闡明對人生的變化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請學生暢談自己關於時間與變化的感想,可結合自己事例角度切入,以語文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如學生進入九年級,快要結束國中生活進入高中,時間變化太快,由開始進入國中學習階段的激動到現在的不捨,回想生活中如何虛度光陰的例子,體會時間與生命的珍貴。

(五)小結作業,鞏固練習

小結:本課作者採用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成功一顆草莓有感而發,層層深入,展開聯想;成功對六月和九月的細微差別,聯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達了對青春不再來、歲月不待人的感慨。成功學習本文,同學們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奮發向上生活。

作業:拓展閲讀張潔《我的四季》,完成後面練習,體會與本文的異同點。

第2篇:教師招聘教案模板:《泊船瓜洲》教案

【詩文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詩中成功“京口” 、“瓜洲”、 “鐘山”幾個地點的轉換及想象,特別是借詩中的“綠”字所賦予的新綠的景物變化,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同時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學習目標】

1.會讀、寫“間、數、重”等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這首古詩,默寫《泊船瓜洲》。

3.成功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説出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4.成功對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品味語言,積累並內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成功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學習方法】借用註釋,查閲資料、工具書,質疑問難,自讀感悟,朗讀涵詠,討論交流。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故鄉的雲》。師:家鄉,在遊子的心裏,永遠是最温馨、最難以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從今天起,我們將一起走進第二組課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懷吧。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20頁,自由的讀一讀單元導讀,想想單元導讀中對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

2、生讀後指名回答。

師:思鄉是一種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懷,她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思鄉的詩詞。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詩。(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詩詞題目“泊船瓜洲”。)

二、預習檢測

1、指名朗讀,正音。

2、交流這首古詩的大意從京口到瓜洲只隔着一道長江水,從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

3、小結過渡。師:這首詩的意思已經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麼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品讀這首詩。

三,細讀品味

1.引導品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1)、反覆地讀一讀這句詩,注意句中的多音字。你是用什麼方法確定這兩個多音字的讀音的?(聯繫上下文,分析字意,確定讀音的方法。)

(2)、弄清楚京口、瓜洲、鐘山這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用筆簡單地畫下來。

(3)、再讀讀這句詩,思考:作者此刻站在什麼位置?他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4)、小結過渡:是啊,這句話正是作者站在瓜洲時的所看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之隔的京口,想到再過幾重山就是鐘山。而鐘山,就是詩人的家鄉,。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是山高水長,路途遙遠。可為什麼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相機板書)

【設計意圖】成功讀、問、想象,

(小結過渡)讓學生知道實際距離這麼遠,而心理距離卻這麼近,這正説明了詩人雖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那他的家鄉一定是個很美的地方,從哪句詩可以看出?從而引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經典名句。

2、品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自由地讀一讀這句詩。

(2)、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作者離開家鄉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3)、這句詩中的“綠”字是什麼意思?

(4)、讀了這個“綠”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彷彿還聽到了什麼?

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成行的碧樹,盪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還想到了哪些詞語或詩句?比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兒童疾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

(5)、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老師感覺這個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也彷彿有陣陣春風鋪面而來。這個綠字內涵這麼豐富,其實得來不易。關於這個字,還有一段小故事,請一名同學讀一讀24頁資料袋中的內容。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設計意圖】有了上述問題,讓學生感覺這個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也彷彿有陣陣春風鋪面而來。這個綠字內涵這麼豐富,借新綠的景物變化表現了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四、整體昇華,體會情感

1、介紹背景,理解情感。詩人的家鄉這麼美,以至於他剛剛離開就開始思念。既然這樣,他為什麼還要離開呢?介紹背景,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翰林學士(相當於副宰相),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導致失敗,因此,王安石於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辭去相職。第二年,又被神宗皇帝拜為相職。這首詩正是作於詩人第二次赴任的路上。)皇命難違,不能不去。可老來離鄉,難免傷懷,所以時年五十四歲的作者站在瓜州渡口,他遙望故鄉,不忍離去,因為他深知:

一旦離開,皓月當空,他恐怕再也不能和家鄉的老友飲酒吟詩,所以他怎能不感歎——引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旦離開,陽春三月,他再也不能和家鄉的好友踏青郊遊,他怎能不感歎——引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旦離開,華燈初上,他再也不能和家鄉的親人共享天倫,他怎能不感歎——引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誦讀全詩,昇華感情。

九百年前,詩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帶着對家鄉深深的依戀,含着對前途無法預知的迷茫,千般愁緒,萬般滋味,無法言説,只化作一首詩,讓我們一起去聽聽作者的心聲吧——(播放FLASH動畫)

九百年前,詩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帶着對家鄉深深的依戀,含着對前途無法預知的迷茫,千般愁緒,萬般滋味,無法言説,只化作一首詩,讓我們和作者共訴心聲——學生朗讀全詩

五、總結全課,背誦古詩。

思鄉的詩讀了千百年,今天還在讀,思鄉的詩寫了千百年,今天還在寫。將來有一天你們長大了,也許要離開家鄉去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你們也會覺得家鄉是我們心中最温馨、最難以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讓我們合上書,一起背一背這首動人的詩篇吧——

【設計意圖】先成功音樂感受古詩的韻味,在成功讀、問、想象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教育學生熱愛家鄉、想念親人之情,迸發出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國家、為家鄉作貢獻的熱情。

第3篇:教師招聘教案模板:《説“屏”》教案

《説“屏”》教案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面試篇目會涉及到各種文體,比如我今天的文章《説“屏”》,是一篇極富文采的説明性散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學到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也能領略到含蓄藴藉的語言,中公教研院為您提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11個生字、正確讀寫“傖俗”“納涼”“得體”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學生成功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瞭解文章主旨、寫作手法以及説明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於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在文中的作用,説明文的説明方法。

【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週老師請大家回去蒐集屏風的小模件,現在請幾位同學為大家展示一下,並講一講你的屏風有什麼特點。(同學發言)今天,就讓我們學習《説“屏”》,去了解一下屏風。首先同學們請齊讀課文。(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屏幕出示生字詞,學生朗讀)

2.再讀課文,結合文本,哪位同學願意説一説文章的梗概?文章是按照什麼結構寫的?

明確:本文在結構上採用總—分—總的寫作手法。由回憶童年趣事引出所要説明的屏風,給人一種娓娓道來,不突兀的感覺,接下來作者從屏風的作用、分類等方面詳盡地想讀者展示了屏風,拉近了讀者與屏風的距離。最後,總結概括,提出了作者的希望,表達了作者對屏風的喜愛之情。

(三)深入研讀

1.文章當中,有很多地方都引用了古詩詞,現在請大家把他們找出來,仔細品讀一下,想一想這些古詩詞在文章當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1)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作者幼時對屏風的熱愛和嚮往之情。放在開篇,容易引起讀者興趣。

(2)“錦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着主人公的無限哀怨。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遊園” 一出。杜麗娘因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牡丹亭》中的句子,既説明了屏風的使用範圍,也使語言生動有趣。

2.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是一篇文藝性的説明文。作者懷着對傳統文化濃厚的感情,憑藉古建築專家深厚的學養向讀者介紹了“屏風”的有關知識。因而它具有説明文準確、簡單、平實、生動的特點。作者依據客觀事實將屏風的種類和作用呈現給讀者,使讀者閲讀完本文之後,會對屏風有一個初步印象。突出了説明文説清事物,點明事理的特點。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作者懷着對傳統文化濃厚的感情,憑藉古建築專家深厚的學養向讀者介紹了“屏風”的有關知識。文章從情感經歷的角度讚賞屏風的功能與獨特的美學價值,並具體講述屏風的作用、類別,還有設置屏風的技巧等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我們在驚歎“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的同時,心底油然而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

本文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作者在介紹屏風時,語言上非常地優美。引用了大量的古詩文,為文章增添了一抹人文藝術氣息,同時因為古詩文的引用,使屏風這個中國特有的產物更加古典化、詩意化。另外,文章從情感經歷的角度讚賞屏風的功能與獨特的美學價值,並具體講述屏風的作用、類別,還有設置屏風的技巧等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我們在驚歎“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的同時,心底油然而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

3.本篇説明文都運用到哪些説明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明確:本文采用了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説明方法。

舉例子來説明事物,使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形象,讀者更明白,增強説服力。如文章當中列舉屏風的作用時,就運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

分類別來説明事物,使説明條理、清楚。如介紹屏風的分類。

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説明對象服務,且使説明語言更生動。

(四)鞏固提高

下面我們欣賞一下屏風製作的過程,感受一下中國手工藝的精湛。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回顧本課所揭示的啟示,結束課堂。

作業: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還有許多特色文化,如:臉譜、京劇、皮影等,請選擇你感興趣的一種,寫成500字左右的文字介紹給大家。

第4篇:教師招聘教案模板:《北京四合院》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居室建築與傢俱陳設變化情況。

【過程與方法】

成功觀看相關圖片、史料和影像資料,運用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再現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場景。主動參與,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運用多遠化的觀點看待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居室建築與傢俱陳設變化情況。

【難點】

掌握居室建築與傢俱陳設變化情況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法。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北京"最大最豪華"四合院-恭王府。

教師介紹恭王府早已成了著名的旅遊景區,又名萃錦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順勢提出問題:欣賞了皇家的四合院,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有是什麼情景?我們國家居室建築又有什麼變化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中國傳統居室-四合院

教師展示四合院的圖片,提出問題:四合院是我國哪個地區的主要民居?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得出在我國北方地區。

教師成功多媒體展示四合院的平面圖和相關資料,提出問題:四合院的房間構造如何?

學生根據相關資料回答,教師總結:每院正五間房,東西各三間,南五間。大門面南,在南五間做走廊,把它稱作四合。

教師繼續提問:四合院的這種結構體現了怎樣的儒家思想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北京四合院體現了尊卑有別的等級觀念,在傳統的宗法裏,父親居住在正房,在整個建築的縱軸線上,居中在上,以顯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正房也是舉行家庭禮儀的地方,是家居世俗性與祭祀神聖性並存的場所。中間為客廳,長子住在東廂,次子住在西廂,傭人住在倒房。是儒家思想中人生道德倫理觀念的現實轉化。它不但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而且被廣泛運用於宮殿、官衙、寺廟、道觀中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羣中的基本空間模式。

(二)近代居室建築的演變

1.近代居室的演變

教師成功多媒體播放19世紀50-60年代上海、天津房屋的圖片,教師提問:圖片中的房屋出現在哪些地區?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主要出現在租界區外國人集中的地方,主要是西式建築。

教師繼續展示圖片播放20世紀20年代前後,京、津地區的住宅,進行講解:這一時期出現了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命名開始用"新村""花園""別墅"等。同時出現了新式的傢俱,受到城市居民的歡迎。

2.演變的原因及特點

教師展示史料和圖片,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交流:近代住宅出現變化的原因是?又有那些特點呢?

學生回答:鴉片戰爭後,外國人湧入,西式的文化帶來的影響。特點是在城市中進行變化。

教師總結:演變的特點突出表現在城市的上層和富貴人家,貧苦人民沒有多大的變化。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複習本節課所學。

2.作業:請同學們課下針對四合院做一個實地調研活動,並撰寫一篇小短文。

第5篇:教師招聘教案模板:《白楊禮讚》教案

一、教學目標

◎正確説出全文結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成功朗讀、閲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感受象徵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生成功學習本文,北方農民、哨兵所具有的團結、向上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學生成功朗讀、閲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感受象徵手法的表達效果。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説説自己喜歡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歡它的哪一種品格,互動兩輪,順勢引題。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談談讀完課文有什麼感受。

2.請學生簡述文章中主要寫了那些對象。

(楊樹;人)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朗讀課文1-6自然段,請用一個詞概括楊樹的特點。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寫了楊樹哪些不平凡?

(生長的環境:單調;形態:力爭上游)

3.朗讀課文7-9自然段,説説北方的農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點?

(生命力強;質樸、堅強、力求上進)

4.小組討論,作者是如何從樹過渡到人的?

(象徵的手法)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白楊樹和北方的農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為什麼此處不是比喻而是象徵?比喻和象徵有何區別?

(比喻:喻體通常為具象的,兩者是特徵上的相似;象徵通常是用具象象徵抽象的特點,兩者所體現的品格品質相似。)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説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請學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歡的植物,使用象徵手法寫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課分享。

推薦理由

教師招聘語文學科教學教案,可供廣大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