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課文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7W

九年級課文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師的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測、饋贈、樂此不疲”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勃蘭克斯及其創作成就。

能力目標

1、概述四個場面,三大人羣,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

2、學習通篇為喻,進行説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3、寫一段比喻性文字,訓練文字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

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

教學重點

1、分析概括四個場面,三大人羣,體驗揣摩人生意義。

2、學習虛擬情景,進行説理的寫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生命珍愛的情感,及讓一生過得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學以致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教學方法

1、品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討,問題探究: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滄海橫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許多大師用他們的生命和智慧詮釋着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笛卡兒説:“我思故我在。”薩拉説;“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勃蘭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們該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峯呢?勃蘭克斯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二、資料助讀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瞻(zhān)望:往遠處看,往將來看。

攫(jué)取:掠奪。

臆(yì)測:主觀的推測。

饋(kuì)贈:贈送。

樂此不疲:因喜歡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學生交流初讀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四個毫不相干的事物連綴成文,並和“人生”聯繫起來,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語句比較深奧,我不太能讀懂。

生3:全篇都在探討人生問題,使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寫了一幅人生的總體畫面和三種人的活動景象,我覺得還應該有更多的場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師總結:看來,中外語言表述的差異給我們的閲讀造成了一定障礙,不過只要我們整體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難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問: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麼?

生1:我覺得非常恰當。人從誕生之日起,便開始了成長奮鬥的歷程。每前進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個台階,我現在正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

生2:我同意這種觀點。我們在攀登最初幾級階梯時,是比較輕鬆快樂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難度就會越大,或是體力不支或意志不堅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生3:我覺得人生就如同爬山,“無限風光在險峯”,高塔的頂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這個比喻一般,還有許多別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就很新穎。

……

教師小結:文學欣賞從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家對生活的親身體驗和感悟,會對人生作出不同的詮釋。

2、歸納概括描述的四個場面。

教師把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個組負責概述一個場面,由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第一個場面是描述人類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歷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這是對立統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心理感受是新鮮,帶着留戀,帶着對未來的希望;再後來攀登就艱難許多,缺乏新鮮感,不再留戀什麼。

第二小組:第二個場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尋地下坑道的情景。他們渴望去探索許多世紀以來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尋找坑道深處埋藏的礦物,並樂此不疲,非常快樂。

第三小組:第三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開疆闢土,征服人羣的情景。主要運用簡練的筆法,描寫他們的性格和情態,辛勞和勇敢。

第四小組:第四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場勞作的情景。他們的工作是那樣瑣碎、微小,但他們是那樣專心、細緻、勤奮,工場不大。但生活的空間很大。

教師小結:作者描寫了人類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幾種人在各種不同領域中奮鬥、勞作的場景。這樣看來,作者把“人生”理解為“奮鬥”和“勞作”。

3、分析三類人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念。

學生按剛才的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組體會“作者在描述這些人羣時,肯定或讚揚了什麼精神”?教師隨機點撥。

五、深入研討,問題探究

1、難句釋疑。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整體把握,探明瞭主旨,但有沒有理解得還不透徹的難句。請摘選出來,互相討論交流。

六、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1、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面對蒼穹,叩問心頭,人生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堅貞的志向,曹操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發其人生苦短的慨歎。你會對人生髮出怎樣的感慨呢?會把人生比作什麼?請寫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七、課堂小結

冰心説,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動的一定會成為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不生長的種子一定會成為空殼。活着,是生命的一種形式,珍惜才是對生命最有價值的修飾,珍惜自己,你就能挾卷滾滾沙石,快樂勇敢地奔流,投進大海温馨博大的懷抱;珍惜自己,你就會從地下破土而出,長成一棵小樹,聽到黃鶯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猶如寂然無聲的荒野;人生是永恆的,猶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輝煌的,如果我們轟轟烈烈地走過一生。讓我們走好每一步!

九年級課文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文本內容。

2、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中國古典詩詞,也屢次提到了“意境”一詞,同學們能結合我們所學過的詩詞解釋一下什麼是意境嗎?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構成了一種融合人情的雄渾意境。 可以説,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瞭解其“意境”觀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_。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裏旅行寫生,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講到,“意境是什麼?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標導學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話,説説什麼是“意境”。 明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做簡要概括。 明確: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後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後兩段做簡要説明。

明確: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説,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結合上述分析,請簡述本文行文思路,併為本文劃分結構。

明確:全文可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點出“意境”一概念,並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並融於畫作之中才能創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於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後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目標導學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藝術內涵

1、展示山水畫圖片與山水攝影圖片。請同學們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説説,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 明確: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説明和圖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會為山水攝影所取代。

2、作者要説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麼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裏,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並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裏以已經學習過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3、“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做簡要説明。

明確: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了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徵它的堅忍,而當我們在雪地裏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忍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於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明確: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於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他們又必然高於現實。這就是説,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學提示】 四個探究題設置均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最後一題,由於大多學生對藝術的鑑賞能力與基本鑑賞理論不足,得出答案並不容易;教學過程中教師宜從各方面引導分析,切勿將答案直接予以學生而達不到教學目的。

目標導學四: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師畫作《萬山紅遍》,教師引導做簡要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_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嶽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着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開始大膽嘗試創作“萬山紅遍”。其時,李可染先生恰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千山萬水走過。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做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採取了大面積使用硃砂的方法來表現秋色,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同時,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後喜悦的氣氛。

【教學提示】 設置此賞析,並非使學生達到品味山水畫意境的高度,而是藉此畫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三、板書設計

意境概念定義:景與情的結合

獲得方法深刻認識對象,產生思想感情

寫景時寫情,源於現實超越現實

九年級語文教師的教案 篇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一篇時文作為課文教學的導言。教師先請一位同學朗誦這篇文章。文章點明瞭《岳陽樓記》的三大優點:寫景好、政論好、人生觀好。教師順此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讀講

把課文立意新(政論好、人生觀好)與語言美(寫景好)作為重點。採用反覆朗誦課文並當堂背誦的方法,在不斷吟誦中深化對重點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節:欣賞洞庭湖全景。體會轉折句的作用。

第三節、第四節:把握景與情的關係,落實對字詞、表現手法的。理解。

第五節: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學過程中,朗讀形式多樣,背誦則結合講析逐步進行;以讀為主,讀讀講講。

三、辨異

羅列一些意見不一的解釋性內容,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判斷,去決定取捨。如“而或長煙一空”有兩種解釋:①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②;霧氣充滿天空。要求學生對比着結合課文分析。

四、歸納

着重從語言方面去探究,分別從詞語、句式、修辭、節奏等方面去概括、歸納:

1、詞語——爐火純青,如“銜遠山,吞長江”。

2、句子——精練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語、對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辭——巧妙運用,如對偶,對比、排比、借代等。

4、節奏——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

五、補析

教師還強調了文章開頭及結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開頭似乎平淡,其實包含了作者對滕子京的讚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結尾既是對古仁人的愛慕稱讚,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對朋友的勸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評析:

教者注意瞭如下方面的“組合”。

一、內容的組合。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容;教材內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辯性內容。

二、方法的組合。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新課的導入別具一格,實際上是運用了鋪墊式的先入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組合。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導入、讀講、辯異歸納、解析等步驟環環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複和迂迴——“歸納、中的內容就是“讀講”內容的深化和條理化。

四、節奏的組合,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覆出現並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從而形成疏密相間、跌宕有致的和諧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卻含有豐富的“潛台詞”。

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是語文教師策劃水平的體現。恰當的組合不僅能使教師完滿地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有益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發展,日常教學中的只講不讀、教師單邊活動、教學程序雜亂、教學無法深入等等現象,都與組合不當有關。教師中真正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佈局謀篇”的,似乎還為數不多。從這個意義來講,此教例提醒着我們: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九年級語文教師的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心聲》是人教社課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編的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説。單元學習目標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説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藝術特色,品味小説的語言。《心聲》這篇小説是自讀課文,語言精美易懂,結構清晰明瞭。小説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悽楚的人物形象、纖麗的情節敍訴和令人傷感的語言表達感染着讀者,因此,它對於學生理解小説這種體裁及它的現實意義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材處理】

《心聲》是一篇反映孩子心聲的兒童小説。作者圍繞一次公開課展開情節,通過心理描寫,再現了孩子的心路歷程;兩個孩子相似的身世,撥動了孩子情感共鳴之弦。文章有兩條線索,設置了四個場景,內容豐富多彩,情節跌宕起伏,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教學設計為四個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自讀,突破教學難點。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小説中人物的心理描寫

(2)教學難點:小説中人物情感的共鳴

4、【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梳理小説的情節,分析小説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説的主題。

(2)。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辨證地看待社會問題和學校的不良現象;學習李京京執著地追求目標的態度;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平等待人的品質。

(3)。過程與方法:教師激趣,學生探津。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學習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本節課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重點突出以下幾點:

1、巧引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用具有浪漫色彩的流星雨畫面和音樂創設情景,巧妙引入課題。

2、妙鏈

以學生熟悉的歌詞鏈接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激情。

3、暢談

精選討論話題,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盡情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4、深擴

拓展文本,挖掘小説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與社會意義。

三、學習方法

由學生的特點確立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考慮到我校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思維較為活躍,對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活動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設計理念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三維目標,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評價,鼓勵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五、教學流程

活動一傾訴心聲——“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

教師配音:“在很久以前,人們常盼望流星的出現,因為只要對着流星許願,你的願望就會很快實現。現在就讓我們也對着流星許個願吧!”展示流星劃過天空的美麗畫面,並播放歌曲《流星雨》,營造一個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間。

在上課開始時,設置情境,播放學生十分熟悉和喜愛的歌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巧妙導入課題。

活動二傾聽心聲——“我在乎你的心裏有多苦”

老師激發學生:剛才我們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願,這些珍藏在我們心中的祕密就是我們的心聲。相互傾訴讓我們的心貼得更近了,我們的友情更深了。現在我要給你們介紹兩個新朋友——李京京和萬卡。請大家迅速走進黃蓓佳的小説《心聲》,看誰最先和他們交上朋友,體味他們心中的苦痛。

人,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

在這一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提出問題,解決不了的全班討論,旨在培養學生質疑自解自析的'能力。其次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看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小説的主要情節?

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2、看誰能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快速梳理小説的情節?

訓練學生快速閲讀,從文本中提煉關鍵語句的能力。

3、看誰能發現這篇小説在人物描寫上最突出的方法是什麼?

引導學生從感知文章內容,到關注文章的表現形式,體會文章刻畫人物最突出的方法是心理描寫。

學生跳讀描寫李京京心理的段落,仔細揣摩李京京的心聲。讓學生猜猜他的心聲是什麼?然後對着流星也來幫他許個願!(重現流星雨的鏡頭)

將李京京的心理描寫串連成一篇內心獨白式的小文章,更進一步地體味人物感情,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4、看誰能説説李京京讀《萬卡》的心願為什麼那麼強烈?《萬卡》為什麼能那樣撥動李京京的心絃?

再次創設情景,閃現萬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

第一組鏡頭

(1)萬卡被老闆揪住頭髮,提到院子裏用皮帶狠狠地抽打。

(2)萬卡回憶和爺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3)萬卡夢中,看見爺爺坐在椅子上,小狗搖着尾巴走來走去。

第二組鏡頭

(1)李京京現在的生活:媽媽邊哭邊打京京,京京害怕的眼神。

(2)李京京的童年生活:爺爺放下水煙袋,將京京攬在懷裏,給他講故事。

(3)李京京在樹林裏讀書,回想爺爺抽煙的快樂情景。

兩組鏡頭的對照,學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李京京讀《萬卡》的心願那麼強烈的原因:由於李京京的身世與萬卡的身世遭遇相似,使他在閲讀《萬卡》時產生強烈的共鳴。李京京渴望讀《萬卡》是想借此宣泄自己內心的積鬱,表達對爺爺和小夥伴的思念,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情景的設置,既化解了難點,又讓學生懂得在文學欣賞中,既要有生活,又要有感受,更要投入感情。共鳴是文學欣賞的最高境界。

活動三實現心聲——“讓我一次讀個夠”

設計提問:

1、李京京讀《萬卡》的心願終於實現了,他的朗讀成為了這次公開課的亮點。李京京為什麼能讀好這篇文章?説説你的看法。

學生精讀課文,共同探討,分組交流。

2、你能利用朗讀“讀”出李京京的心聲嗎?

程老師最終讓李京京把《萬卡》讀了個夠,你能把《心聲》讀個夠嗎?指導學生用話劇的形式演讀課文。

活動四表露心聲——“你的心聲我最懂”

李京京借讀《萬卡》宣泄了他的心聲,讀了課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樣的宣泄慾?請你也來一次真情的表白。

話題一:你想對課文中的某個人物説些什麼?請用“,我想對你説:”的句式説話。

話題二:在你的生活中,也有過類似的心理歷程嗎?説説看。

讀了這篇課文,學生都瞭解的李京京的心聲,我想許多學生都會對程老師、李京京的父母有許多想法,也許李京京的故事也會引起部分學生的共鳴吧。那我就給學生一個説話的機會,讓他們説個痛快!

這一環節結合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進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題,發散學生的思維,既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啟發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九年級課文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人海子的博愛之心。

(2)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3)訓練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詩歌。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閲讀海子的詩作,初步瞭解海子的思想。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屏幕顯示海子遺照)

這裏站着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國人,普通而沒有特點的面孔並不會給人留下什麼記憶。然而他是才華卓越的詩人,是被當代學院派推崇的重量級詩人,他就是海子。

二、關於海子:

1、評價:

“他的一生似乎只為了發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濃縮了,讓它在一個短暫的過程裏,顯示生命的全部輝煌。”(謝冕)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西川)

“他不僅對現在、將來,而且對過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陳東東)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詩人。作品有長詩《土地》和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師提供海子詩作《亞洲銅》等,學生也提供自己喜歡的海子的詩。大家朗讀欣賞,淺層次地瞭解海子。

三、小組協作,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步驟:

1、教師提供自讀思考題。

2、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學習收穫。

自讀思考題及參考答案:

(1)詩人在本詩中擬想了幸福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什麼?你如何理解詩人的幸福?

明確:幸福生活的圖景由三個內容組成:“餵馬、劈柴、周遊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圖景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地獨立在大海邊。這是一個明亮温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但很明顯,第三個內容與前兩者似乎不大相容,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詩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明確: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悦着,這種喜悦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還是詩人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

(3)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麼?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本詩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因為這個內容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亮麗的部分。當然也是與其它內容難以協調的一部分,但恰是這種不協調錶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四、小結

五、作業:尋找海子的其它詩作,讀其詩,悟其詩。

國中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魚我所欲也》

一、檢查學生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鍾”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人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兒郎g,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着給他(吃人 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着。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願意接受。

[萬鍾]鍾: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u2)四鬥為一鍾。萬鍾: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麼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裏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三、內容結構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遠遠勝過魚,且不易得,因此舍魚而取熊掌。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設喻引出來的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的題旨。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闢也”),從正面闡述,説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於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寧願赴死也不願行不義。這裏所説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於“生”的道理。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複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接着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説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後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因而人能捨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運用了遞進論證法,前文已論證“義”字的存在,這裏使主題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孟子認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惡死,但世上還存在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義”與“不義”。“義”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品德,為了“義”,人們可以不避禍患,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決不能因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孟子從“性善説”出發,認為人生來就具有羞惡之心,這是一種善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段

本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為“羞’,這就是“義”的觀念。

第三層(“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説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鍾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與”今”對比,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本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來説,“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然而,無論是“萬鍾”’,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為什麼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種假設,可以魚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義都不捨棄,只是假設當你在遇到兩者中必取其一的時候,你當作怎樣的選擇的問題。

3、“所欲有甚於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於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義;不義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麼,“捨生取義”的含義是什麼?請根據下面一則孟子的語錄概括總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5、孟軻所説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對於後世,特別是今天來説“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如在民族矛盾尖鋭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正義事業,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捨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範,成為正義事業、正義行為的代稱。現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捨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為了正義事業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6、課文第二段內容隱含一個什麼典故?可以用我們蒐集的哪句孟子名言來印證?“貧者不受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幾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隨着“取義”之路,開拓了一條精忠之道。縱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終因遭毀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着悲憤投入汩羅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獄中寧死不屈,捨身取義,留名千古。魯迅以筆代槍,在文壇掀起千層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動人詩句。

對於今天的我們,親歷生與義的重大抉擇也許很難得,但我們的人生不乏選擇。我們一直在選擇,謹慎地選擇。

1、模仿下面一段話,發表對選擇的感言。

選擇博愛,我們品味異樣精彩的人生;選擇回憶,我們度量往事的厚重;選擇誠信,我們暢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選擇堅強,我們感受經歷失敗後的成功的甘甜;選擇關愛,我們因幾顆心同時跳動而愉悦不已……

2、請講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選擇的故事,並談談選擇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例:一個14歲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對離婚的父母,她會選擇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選擇,因為選擇了母親,她就選擇了富貴、選擇了澳大利亞;選擇父親,她就選擇了貧窮,選擇了中國。人人都説這太難了,可小女孩選擇了父親,選擇了含辛茹苦單獨撫養她長大的父親,捨棄了富有卻極少見的母親。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對這種艱難的抉擇,小女孩做到了無愧於心。

六、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完成本課點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