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最後的姿勢》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76W

《最後的姿勢》教案(精品多篇)

幼兒園清明節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

1、體驗音樂與古詩的意境,學習在伴奏聲中有節奏地吟誦古詩,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

2、探索用動作表現音樂內容,願意與同伴一起參與音樂活動進行表演。

3、嘗試根據古詩情境進行繪畫。

活動準備:

幼兒在語言活動中已經會吟誦《清明》這首詩歌,並對清明節有一定的認識。材料準備:《清明》圖片,音樂,紙,顏料等。

活動過程:

1、在情境中創編動作,初步用動作表現詩歌《清明》

師:你們知道古詩裏描繪的是哪個季節嗎?猜猜詩人杜牧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評:古詩對幼兒來説是比較難以領會的,因此我決定用音樂,動作來幫助幼兒更好的體會古詩的含義)

2、按節奏吟誦《清明》

(1)教師朗誦《清明》,同時出示圖片,幼兒欣賞。

(評:在第一個環節中大部分使用聽覺幫助幼兒理解,而在這個環節中我追加了視覺,運用圖片幫助幼兒,更上一層樓。)

(2)教師再次示範朗誦歌詞,並以穩定拍的節奏配合拍手,幼兒跟隨教師按穩定拍的節奏拍手。

(評:穩定的節奏幫助幼兒穩,準地熟悉古詩。)

(3)引導幼兒結合穩定拍,進行歌詞的朗誦,注意重拍的運用。

(4)教師用動作提示,與幼兒進行歌詞的對答,教師説前半句,幼兒對下半句。如,教師説“清明時節”,幼兒接“雨紛紛”,以此類推。

(評:以不同的方式幫助幼兒重複學習,記住古詩)

(5)幼兒跟着音樂完整地朗誦,吟唱歌詞。

3、根據理解繪製圖畫:幼兒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畫出他們想象中的《清明》圖。

(評:這個環節是自主性比較強的,希望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意願,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4、交流欣賞:幼兒介紹和欣賞小朋友的圖畫,加深對《清明》的理解。

附古詩: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渾。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幼兒園清明節教案 篇二

清明節的風俗很多,一般的`人們會放風箏、插柳等,今天我們要講解的是清明節盪鞦韆,盪鞦韆大家都知道吧?通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學會盪鞦韆,並認識清明節盪鞦韆的意義,讓清明節的意義更深入孩子的內心。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勇敢精神,增進其身心健康;鍛鍊幼兒的平衡能力。

2、讓幼兒瞭解鞦韆的來歷。

活動準備:在幼兒園內用木頭、繩子、踏板架一牢固的鞦韆,“熊貓盪鞦韆”的掛圖。

活動過程:

1、出示“熊貓盪鞦韆”的掛圖,引出課題。教師邊出示掛圖邊問:“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清明節)

“節日裏,動物園裏的小熊貓也玩起了有趣的遊戲,它們在幹什麼?”(盪鞦韆)

2、介紹鞦韆的來歷。

讓幼兒知道鞦韆是我們的祖先借以攀樹取食和避獸宿息的一種工具。後來演化為鞦韆活動。

3、介紹鞦韆的玩法,引起幼兒的興趣。組織幼兒盪鞦韆。

①兩手握繩,坐或站在兩繩之間的橫板上。

②當站着蕩時,兩腿併攏,並屈膝前蕩;坐着蕩時可有人在後邊將鞦韆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兒排成一路縱隊站在一旁,每人蕩2—3分鐘,蕩過的小朋友站至隊尾。教師邊指導邊表揚表現勇 敢的小朋友,鼓勵膽小的幼兒。

4、命題畫:“小猴盪鞦韆”。

畫出小猴盪鞦韆的各種姿態。

總結: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説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

幼兒園清明節教案 篇三

目標:

1、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發現春天到來時,花草、樹木以及動物的變化。

2、體驗春遊的樂趣。

3、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節日的活動。

準備:

活動組織--可以和班內的其他家庭共同組織增加活動的樂趣。(3-5個家庭為宜)

活動場地--針對小班幼兒年齡小、運動量小的特點,選擇比較近的公園、農田或採摘園。(活動時間以半天為宜)

生活用品--穿舒適的運動衣、運動鞋、給幼兒準備一個雙肩背的包(內裝少量水、麪包、紙巾)、照相機、醫用包。

過程:

1、提前選定活動地點,提前一天和幼兒商量活動是所需的日用品並共同準備。

2、活動前和幼兒制定一些活動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如:跟隨大人不亂跑、不採摘花草(採摘園除外)、和朋友之間不打鬧。。。。。。;

3、和孩子沐浴着陽光、親吻着暖風,在田野裏跑一跑、低下頭聞聞花香、拍一些大自然的照片、累了在田埂上休息一下,孩子們在與花花草草的親密接觸中,感受春天在這兒!

4、休息時間爸爸媽媽還可以和孩子做遊戲,如:擊鼓傳花、山上有個木頭人等。親子郊遊不僅讓孩子們感到快樂,增長了知識,同時大人們也彷彿回到了久違的童年。

教學反思: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節期間,組織系列教育活動,讓幼兒通過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吃雞蛋、畫雞蛋、玩雞蛋、踏青春遊、盪鞦韆、放風箏活動,瞭解傳統風俗,鍛鍊身體,充分感受到春景的美好。

幼兒園清明節教案 篇四

設計思想: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幼兒系列教育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吃雞蛋、畫雞蛋、玩雞蛋、踏青春遊、盪鞦韆、放風箏活動,瞭解傳統風俗,鍛鍊身體,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動目的:

1、瞭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瞭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係,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5、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課前與家長聯繫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用古詩導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5日清明節)

2、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3、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瞭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蹟。

4、(1)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同時播放毛主席樹立紀念碑的錄音,教師講述:毛主席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革命英雄,並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2)現代英雄:抗洪救災、搶險救火、保衞國家生命財產等等許多現代英雄也獻出了生命。

5、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

6、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7、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運動習俗: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放風箏、蹴鞠、插柳等。

飲食習俗:吃冷食、吃雞蛋等。

8、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麼不同?用什麼製作的?

9、放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及製作興趣。

10、幼兒與家長共同製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塗色、剪紙粘貼、橡皮泥製作小動物等)。

11、幼兒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並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雞蛋:請幼兒發揮想象力用雞蛋作出多種玩法(滾、轉、拋、立、碰雞蛋等),幼兒比賽看誰的玩法多。

結束部分:

請幼兒把彩蛋給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賞並與朋友們一起玩,在音樂伴奏下走出活動室。

小結:

通過以上這次活動相信幼兒對清明節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活動帶來的樂趣,如果只通過單單講解的話,孩子根本就沒有多大的興趣,可是經過實際操作的話,幼兒的興趣以及印象都會加深,更能促進對該活動的意義性。

教學反思:

從這個活動中,我認識到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孩子為主體,同時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準確地掌握知識。帶領幼兒遊戲時,要顧及到絕大多數的孩子,將個別示範與分組遊戲、集體遊戲相結合,可以根據幼兒的課堂情況不斷地變換遊戲形式,從而提高每個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最後的姿勢》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抓住細節描寫,感受譚老師對生命意義的

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

①。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②。瞭解環境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手法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關注發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去共同認識一位偉大而平凡的老師,共同感受譚老師那定格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姿勢。

2、學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段,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出示第一節)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段,你覺得譚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

追問:你是從哪些關鍵詞語中看出來的?

(關鍵詞:平常、給小女兒、早早、上班。)

2、師小結:是啊,這一節讓我們感受到了譚老師的普通,感受到了他的關愛,他的責任。

3、學生齊讀這一節。

三。學習第二段,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本,默讀課文2到7小節,用筆畫出直接描寫譚老師的句子,並將畫出的句子默默地再讀幾遍,從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

2、指名交流句子

句一: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

(1)問:譚老師的課讓你學到了什麼?(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2)師:譚老師是這樣説的,他更是這樣做的。再讀句子。

句二: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都不要拿!快······”

(1)請再把譚老師的話讀一讀。從譚老師的話中,你能看出什麼?

(他當機立斷,先人後己,首先想到的是學生,體現了他對學生無私的愛。這裏連用“!”,語言簡短有力,體現譚老師説話乾脆,當機立斷。)

(2)指名讀,齊讀。

句三:在教學樓……譚老師……護住了四個學生。

(1)抹紅“立即”,齊讀。問:從“立即”這個詞語中你讀懂了什麼?(説明反應的速度快、當機立斷)

(2)譚老師做出了一個怎樣的反應?(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護住了四個學生。)

(3)找出這句話中描寫譚老師動作的詞。(拉、撐、護)

(4)你可以自己邊讀邊筆畫一下這些動作,看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在危難時刻,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張開一把保護之傘,他恪盡職守,大愛無私。)

(5)齊讀。

3.師:譚老師,是責任,讓您奮不顧身的用身體保護學生;是大愛,讓您的靈魂在危難當頭折射出人類最偉大的光芒!您這是對“人生的價值”作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您是言傳身教的光輝典範!

4.請大家再讀課文第二段,看看課文在描寫譚老師的語言、動作的時候,還寫了什麼?(當時的環境)

5.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交流。

A.句一:天空陰沉沉的。

(1)對於這一處環境描寫,作者單獨列為一個小節,是想提醒我們什麼呢?

(2)指名回答:預示着地震的來臨。

B.句二:忽然,課桌……起來!地震!

(1)此時情況如何?(萬分危急)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三個感歎號。)

(2)指名讀,齊讀。讀出情況的危急。

C.句三:樓房搖晃得……騰空而起。

(1)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麼?(樓房馬上就要塌了,情況危急到了極點。)

(2)這樣危急的情況,可以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千鈞一髮、十萬火急……)

(3)感情朗讀。

D.句四:地動山搖,……塌陷了……

(1)這句話寫了什麼?(地震的後果十分嚴重)

(2)省略號又告訴我們什麼呢?(譚老師遇難了)

6、這些環境描寫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呢?能不能刪除呢?

(真實,更反映情況的危急,烘托譚老師面對災難的鎮定

以及先人後己的崇高精神。)

7、讓我們一起看一段錄像,感受譚老師的偉大。

﹡一邊播放錄像,師一邊朗讀:在教學樓即將……樓房塌陷了……

8、齊讀第二大段

9、小結:這段話從正面描寫了譚老師在危急關頭,在災難面前捨身救生的感人情景。

四、學習第三段,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

1、過渡:地震後,人們發現了譚老師有什麼感受?請默讀第三段,用“—”分別把人們説的話劃出來。

2、交流:①。救援人員説:“······”(師:這是護生的姿勢,是犧牲的姿勢。)

②。獲救的學生説:“······”(問:這一“撲”説明了什麼?這是譚老師對學生的愛與責任啊!)

③。一位老師説:“······”(師:生死攸關,捨身救生。)

3、師:你説他説,千言萬語,在大家心中,譚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臨危不懼,大愛無私,捨己救人,恪盡職守,履行師德~~~~的老師)

4、同學們想想,這段去掉,你覺得行嗎?為什麼?

(不行,文中救援人員、學生、老師從三個不同角度側面烘托出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最有説服力。)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讚頌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自由朗讀第11小節,找一找這段話共幾句,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親切——痛苦——讚頌)

(1)從教26年來,譚千秋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裏看見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2)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這是譚老師生命中最後的姿勢。(板書: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3)齊讀句子、理解句意(先討論,再指名回答。)

( 在地震中,在危難之際,譚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這一姿勢體現了他臨危不懼,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這一姿勢,讓人深受感動,永生難忘,成了人們對他永恆的記憶。)

(4)這是多麼崇高的姿勢呀,多麼充滿愛的姿勢,讓我們一起緬懷譚老師,緬懷那永恆的姿勢——(學生齊讀句子)

2、師:譚千秋,一個普通的老師,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行為全詮釋了教師的愛與責任。俗話説“大愛無痕”,譚老師就是將自己的大愛化成了最後的姿勢,所以人們這樣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出示句子,生齊讀。老師板書: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英雄人已經逝去,但不死的是他的精神!

3、再讀第12節,倘若請你把課題中的“最後”換個詞語,你會換成什麼?(大愛、責任、英雄、師德、千秋······)

六。情感昇華

1、師:譚千秋,多麼好的一位老師,但是無情的災難將他帶走了,他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永遠……但是,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腦海中,他的英雄事蹟將永載史冊,讓我們一起看這首詩,再次緬懷我們最敬愛的老師。

2、放背景音樂,老師輕輕讀《我該想到······》

3、此時此刻,面對這麼好的老師,你也一定有很多話要對他説吧,請你把要説的話寫下來,待會我們交流。

4、交

流寫話內容。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習題3

2、《補充習題》P18-19/三至五

3、(課外延伸)每人出一份小報(雙休日完成)

內容:①。英雄事蹟簡介

②。地震前的預兆

③。如何逃生

④。給災區小朋友的信

注意提示:(排版,插圖,標題,內容)

板書設計:

6、最後的姿勢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我該想到》

那四個娃兒真的都活了嗎?老譚

老譚!你説句話啊

昨天晚上就聽説

有個老師救了四個學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讓我給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跡已經開始發黑了

昨晚被運到操場時,你的手還是軟軟的

才過了一夜,咋就變得這麼硬啊

前天我們牽着手在這個操場散步時

你的手還是熱熱的

怎麼現在就成了冰涼的呢

也許,我該想到那個救學生的老師

就是你,老譚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師

我怎能不明白你對學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為教師的選擇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會和你並肩守護學生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還是疼啊

你感到了嗎?我心心相印的愛人。

《最後的姿勢》教案 篇六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教學重點:

學習細節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視頻導入,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2、揭題。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4、質疑。

師:走進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讀課文。

1、讀通課文,理清脈絡。

2、帶着疑問,品讀課文。

三、初步理解課文。

1、最後的姿勢是什麼?找出文中的相關內容。

2、指明説。

3、反覆品讀。

4、師小結:

5、人們是如何讚頌譚千秋老師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結。

“大音希聲,大愛無痕”的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師德教義、偉大的血肉之軀,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頑強的鬥爭精神,人性的光輝,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練習。

譚老師,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師事蹟

“折翅雄鷹”雙“翼”護佑兩學生的汶川縣映秀中心國小教師——張米亞

用身體為孩子擋住水泥板的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教師——翟萬容

捨身救出十餘名學生的什邡市師古鎮中心國小教師——袁文婷

2、給災區的同學寫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