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最後的姿勢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3W

最後的姿勢教案【精品多篇】

《最後的姿勢》教案 篇一

6、最後的姿勢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譚、漱、吱、墟、撼、凹、感、詮、釋”;會認識二類字“坍、攸”;能聯繫課文語境理解“廢墟、坍塌、震撼、詮釋、生死攸關”的意思,會用“生死攸關”造句。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通過品讀能夠理解“最後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生字,生字詞,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最後的姿勢》,感受譚老師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新課。

教學二到七自然段。

(一)、閲讀課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別找出描寫環境和譚老師的句子。

(二)、交流環境描寫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陰沉沉的。(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有搖晃起來!地震!(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來勢洶洶)

2、指導朗讀。可以用上抑揚頓挫,重讀,輕聲,等到方法把自己體會傳遞給聽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聲調讀出天空的陰沉沉。如:第二個句子的“搖晃”,第三個句子的“厲害,刺耳、騰空而起”;第四個句子的“地動山搖,重重,塌陷”等詞可以重讀或者輕讀來強調。

3、比較四個句子的程度,用漸強的語調讀出變化。

4、小組輪讀。

(三)、此時譚老師分別都在做什麼呢?教師引導,當天空陰沉沉時,譚老師正在——

學生接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教師指導學習:譚老師上課會是怎麼樣的,請你快速瀏覽,結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學生眼裏,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滿活力。

教師引導朗讀:譚老師講課是繪聲繪色的,請你繪聲繪色地讀一讀“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譚老師講課是妙語連珠的,指名讀“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譚老師上課還是充滿活力的,全班齊讀“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教師:多麼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呀,譚老師只是説的好聽還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現這崇高的人生價值觀。請你認真讀課文找出依據。

出示句子:他意識到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從哪些地方看出譚老師的大公無私,為他人着想?

引導理解:好一個來不及,他來不及想什麼?(來不及想自己,來不及想心愛的小女兒,來不及七十一歲的老母親……可他卻來得及想誰?他的心中裝的是誰?)”引讀,這就是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出示句子: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重點理解:“立即、拉、撐、護”。 :從立即可以看出譚老師救學生是沒有絲毫猶豫的,要是猶豫了會怎麼樣?指導朗讀。

教師引讀,沒有絲毫的猶豫,他的行為再一次證明了他的人生價值是什麼?生——“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教學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後一塊水泥板時,人們怎麼評價他。快速瀏覽課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評價譚老師的話。

(二)、出示1、“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説。譚老師誓死護衞學生的形象,讓他永生難忘!

認真地細細默讀,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師適時總結評價。

指導朗讀:我們不是演員,也許做不到熱淚盈眶,但我們是細心的讀者,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把我們心中的感動傳達出來。留給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心中的,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出示2、“地震時,眼看教室就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交流體會學生可能會帶着怎麼的感情回憶,指導朗讀。譚老師留給學生最後的姿勢是——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再次引讀,這就是譚老師所説的人生的價值,學生讀“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師説:“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交流朗讀。譚老師留給這位老師最後的姿勢仍然是——張開雙臂,護住學生。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又引讀——“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教學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這兩個自然段,學生齊讀。

引讀:是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也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三、總結全文

(一)人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來讚頌讚頌他吧!

(二)出示資料:1、看看網友怎麼讚頌他的。2、人們還表達了對他的無限懷念,無比崇

敬,無比懷念之情,播放音像資料:大愛千秋。3、出示詩歌:《五月的輓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還有哪些故事感動了你?學生根據課前的蒐集交流。

我們這些同胞又可以為他們做什麼?出示:網上下載的捐款名單,快速瀏覽,感受大愛無疆。

總結:因為有愛,有責任,這個世界變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讓我們時刻記得把愛傳遞下去。

四、佈置作業:

(一)、與老師一起總結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寫或者側面描寫寫一個片段,水平高的同學可以用上這兩種方法寫一篇文章。

教學反思:

刪繁就簡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學能夠刪繁就簡,直奔主題,突出重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做了不少嘗試,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去學習,去閲讀。在教學《最後的姿勢》時,我細心地讀了文本,根據我自己的理解,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應該是什麼;告訴我們“張開雙臂,護住學生”這一姿勢詮釋了人性美,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因此我選了“人生的價值”、“張開雙臂,護住學生。”這兩個支點進行教學。

支點一:“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全篇課文的教學我都圍着這一支點進行,在讓學生讀了這一段話之後,我就説到:“多麼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呀,譚老師只是説的好聽還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現這崇高的人生價值觀。請你認真讀課文找出依據。”學生找出:他意識到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我引導學生理解:好一個來不及,他來不及想什麼?(來不及想自己,來不及想心愛的小女兒,來不及想七十一歲的老母親……可他卻來得及想誰?他的心中裝的是誰?)”引讀,這就是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當學生找出句子“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立即、拉、撐、護”。 :從立即可以看出譚老師救學生是沒有絲毫猶豫的,要是猶豫了會怎麼樣?讓學生想像之後指導朗讀。朗讀好了之後我又適時引讀:“沒有絲毫的猶豫,他的行為再一次證明了他的人生價值是什麼?生——‘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支點二:“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這一支點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學。在學生找出大家對譚老師的評價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體會朗讀,留給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心中的,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譚老師留給學生最後的姿勢是——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譚老師留給這位老師最後的姿勢仍然是——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也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從而又引導學生朗讀,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在譚老師眼裏,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生答:“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從而把整篇文章融為一體。

教學中我注重了朗讀的指導,適時到位的評價。如:環境描寫的句子我沒有進行繁瑣的理解,而是直接進行朗讀指導,“天空陰沉沉的”我指導“可以用低沉的聲音讀出天空的陰沉沉。”“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我在評價中指導“從你的重讀中我感覺到了搖晃的程度越來越強了。”“外面的塵埃騰空而起。”“騰空而起”這個詞學生一字一頓地重讀,並拖長了聲音,我評價“從你的朗讀中我看到了滿天的塵土。”……這樣的朗讀指導乾淨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還注重收集資料對文本進行提升。如: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蹟,在課上交流,讓學生感受愛無時不在。我還收集了捐款名單,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因為有愛,災難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美中不足的是,資料過多,而我又認為這些資料都很有價值,捨不得刪了,因此花了很多時間。

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二

設計意圖:

第一時間感應到地震發生的譚千秋老師,沒有選擇隻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話,就使全班學生的生命轉危為安。他只做了一個動作,就讓四個學生安然無恙。他的一言喊盡了對學生的真愛。他的一行鑄就了他偉大的師魂。

教學《最後的姿勢》,就是要通過解讀譚老師的一言一行,讓學生感受到他捨己為人、捨生取義的高尚師德。弘揚正氣,接過愛的接力棒,傳遞愛的精神。

設計思路:

讀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師德;聽沉痛回憶,學習英雄精神;交流救災資料,感受中華魂。

教學過程:

一、破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最後的姿勢》。對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麼要問的嗎?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新詞,指生讀,正音。

譚千秋洗漱吱吱廢墟

震撼凹陷感動詮釋

坍塌生死攸關

指導“漱”“凹”的寫法

2、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指生讀,一生一段,讀後正音)

三、整體感知。

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敍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來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並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脱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四、精讀悟大愛,精品悟師魂。

1、學習第一段,以讀代講。

師:2008年5.12這是個平常的日子。指生讀第一自然段。

2、精讀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師德。

師:然而,這又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下午兩點多,一場巨大的災難猝然而至。緊急關頭,正在上課的譚千秋老師是怎樣做的呢?默讀第2至7自然段,圈畫出描寫譚老師言行的語句。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閲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句子旁邊批註。

交流畫出的句子。

語言: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動作: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品讀“一言”,感受大愛。

出示描寫譚老師語言的句子。

師:“他意識到情況不妙。”當時發生了什麼情況?用原文的話説一説。(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這裏一連用了三個感歎號,説明了什麼?(當時情況非常緊急)

地震是譚老師第一時間作出的反應,求生是人的本能,譚老師逃生了嗎?他怎麼做的?

“快跑”這是譚老師的命令。一個“快”字包含了他怎樣的心情?(生説)他臉上的表情會怎樣?(生説)可能伴隨怎樣的動作?(生説)

指導讀:讀這一段(第4自然段),該怎樣度?(生説:讀出情況的危急,譚老師擔憂、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讀練、指生讀、評價、再讀。

師:從譚老師的語言,我們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從中你感受到什麼?(譚老師心中只有學生)(捨己為人)(對學生的愛)(強烈的責任感)……

再一起讀這一段,感受譚老師的高尚人格。

細讀“一行”,感悟師魂。

師:情況越來越危急,牆體錯位,樓板斷裂的“吱吱”聲撕扯着每一個人的神經。此時,譚老師怎麼還不快跑呢?(有四個學生沒衝出教室)

出示描寫譚老師行動的句子。(指生讀)

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請學生用符號標出句中的動詞。(交流)把“護住”換成“擋住”試試,有什麼不同的感覺?生説。

師生共同解讀:“拉”前面用了“立即”兩個字,説明反映的速度之快,當機立斷。“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護住”:譚老師的身軀就是學生的避風港。

提高認識,昇華感情:

師:“拉”“撐”“護”這一連串的動作迅速完成,譚老師身體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間爆發,這巨大的能量源於什麼?(對學生的強烈的無私的愛)

從譚老師的行動你感受到什麼?(捨身救生……)

指導讀描寫譚老師行動的句子。

災難,是一面鏡子。一瞬間照出了人的靈魂。感情朗讀第6自然段。

指導朗讀2至7自然段

師: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譚老師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學生們……他的喊聲還響在學生們的耳邊,他護住學生的動作就發生在剎那……朗讀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譚老師高尚的師德。

3、學習8至12自然段。聽沉痛回憶,學習英雄精神。

師: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話語?為什麼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有説服力)

你從救援人員、學生、老師的話中,又感受到什麼?

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千萬次地問,為英雄謳歌。

師:千説萬説,在同學和老師心中,譚老師是一位(優秀)的老師。遇難前,譚老師的講課內容是什麼?(人生價值)人生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譚老師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了嗎?(生説)當一個人在危難時刻,捨生取義,一心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我們就説他是一名“英雄”。你覺得譚老師是英雄嗎?

英雄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講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後一課,用鮮血書寫了偉大的師愛。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身軀的哪一個動作化為永恆!

師引讀最後一段:

現場的人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後代的人們依然會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齊讀最後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後”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麼?

(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課文用“最後的姿勢”作題目,有什麼好處?(生説,師昇華)

五、交流救災資料,感受中華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現了許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課前要求蒐集有關英雄教師的資料。我們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華魂,激發民族凝聚力。

總結全文,昇華感情——讓我們永遠記住那個最後的姿勢!

六、作業。

a、讀後感受很多,請同學們寫在日記中。

b、繼續蒐集抗震救災中的感人事蹟,自己製作一起專題報告。

板書:

張開雙臂英雄不死

6最後的姿勢

護住學生精神千秋

《最後的姿勢》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聯繫課文語境説説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體會譚千秋老師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詮釋,再結合讀寫訓練,表達自己的感受。

4、體會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體會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體會譚千秋老師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詮釋,再結合讀寫訓練,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一定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吧!這是所有中國人都難以忘懷的日子,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侵襲了巴蜀大地。這是一場相當於400多顆原子彈能量的大地震,一個個美麗的鄉鎮瞬間變成了廢墟,數以萬計的同胞頃刻間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災難中的一位老師,他的名字叫——譚千秋。讓我們共同去感受譚老師那定格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姿勢。(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瞭解文意

1、過渡:課前同學們都進行了預習,那麼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呢?

2、誰能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幾個要素來説説主要內容呢?(5月12日發生大地震,教學樓就要坍塌了,譚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四個學生,自己卻獻出了生命。)

三、品讀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

1、過渡:譚老師為何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作出如此選擇呢?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回到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2、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通常作者會抓住什麼來寫,我們應該抓住什麼來讀呢?(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

3、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讀課文。請大家打開書,默讀課文2—7小節,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句子,用橫線畫下來,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去刻畫人物的,你覺得哪些詞句用得特別好,圈出來,在旁邊做一做批註。

4、認真讀讀你畫的句子,試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5、彙報交流:

(1)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關鍵詞:大公無私(為公着想,沒有私心,沒有想到自己)

指導朗讀:教育學生循循善誘;表白心聲鏗鏘有力。

(2)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關鍵詞:來不及多想(想到什麼?沒想到什麼?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情況不妙”指的是怎樣的情況?用文中的句子告訴大家。(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朗讀:抓住五個感歎號,讀出情況的危急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關心學生。

(3)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關鍵詞:立即、拉、撐、護(反應迅速、當機立斷;愛護學生、捨己為人、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瞭如此抉擇?(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指導朗讀:情況越來越緊急,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譚老師做出了最後的抉擇,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撐起一把保護傘,撐起一個避風港,撐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對譚老師言行的刻畫,還比較多地描寫了當時的環境(出示四句話)。自己讀一讀,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7、小結:災難面前方顯英雄本色,環境描寫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表現他對學生無私的關愛。讓我們再來回顧這驚心動魄的瞬間,把2——7小節連起來讀一讀。

四、品讀側面描寫

1、過渡:樓房塌陷了……譚老師被深深地埋在了廢墟中,講台上再也見不

到他的身影,聽不到他的聲音。但是從別人的話語中,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請大家默讀8——10小節,用波浪線畫出別人的語言,圈出關鍵詞,再認真地讀一讀,讀出你的感受。

3、彙報交流:

(1)“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説。(抓住“死死地護着”、“眼含熱淚”體會,誓死護衞學生、令人感動、震撼)

(2)“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我們身上。”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抓住“飛身撲倒”體會,奮不顧身)

(3)一位老師説:“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抓住“生死攸關”釋義並體會,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們發現,這幾段話中都沒有直接描寫譚老師的壯舉,而是選取了別人説的話,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5、小結:災難來得突然,譚老師時間沒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別人的語言評價可以從側面烘托出譚老師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讓我們再次品讀這些精彩的片斷,分角色朗讀8——10自然段。

五、品讀“最後的姿勢”

1、過渡:那個每天早早起牀,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帶她散步的好父親不在了;那個講課繪聲繪色、妙語連珠的好老師不在了;那個在操場上看到一顆小石子都會撿起來,生怕學生玩耍時受傷的譚老師永遠離開我們了,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卻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2、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齊讀)(板書: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3、你覺得這是一種怎樣的姿勢呢?把課題中的“最後”換個詞。(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恪盡職守的姿勢,捨己為人的姿勢,護衞學生的姿勢,大愛無私的姿勢、生命的姿勢……)

4、讀了這篇文章,老師也深感震撼,寫下了一段話。

出示:最後的姿勢是恪盡職守的姿勢。災難來臨之際,譚老師想到的是學生,忘記的是自己。他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承受住千鈞重壓,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條年輕的生命。地動山搖,樓房坍塌,譚老師依舊堅守在他深愛的教育崗位上。師恩難忘,大愛無私,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偉大靈魂。

請你仿照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你的感受。(來不及就作為課後作業)

5、譚老師用這最後的姿勢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板書:愛與責任)

板書設計:

6、最後的姿勢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愛與責任

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簡析:

《最後的姿勢》是一篇敍事性散文,它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時發生的那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中所湧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真實事件所寫的。譚千秋老師在災難來臨之際張開雙臂,將四個孩子守護在身下,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對人生的追求。為了更為立體地表現人物品質,作者還引用了最具説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千秋老師的英雄壯舉,這樣的描寫使得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形象定格在我們心中,成為了一個永恆的瞬間。

教學目標:

1、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並能模仿運用。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通過蒐集、整理與閲讀資料,小組探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除了理解“最後的姿勢”所藴含的“愛與責任”的人生意義外,還能學會課文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藉助自主閲讀的內容,也能寫上一小段。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能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資料的查詢,並認真閲讀。

教師:製作教學PPT。

教法學法:

在“讀、思、悟”的過程中,採用“課前瞭解——小組探究——交流感悟——教師點撥”與“品讀感悟——掌握學法”相結合引領學生真正認識譚千秋老師。

教學過程:

一、視聽結合,喚回真情。

1、課伊始,老師播放一張張感人至深的畫面,並配以聲情並茂的解説,將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個令人痛徹心扉的時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所有的轟然倒塌中,歷史就在這一刻定格,突如其來的災難將所有的歡聲笑語掩埋。裹滿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張大的雙眼,是在尋求生的權利。生命在此刻脆弱無比。但他,卻用世間最美的姿勢延續了生命。他就是——譚千秋。

2、板書課題:最後的姿勢,請學生帶着真摯的情感朗讀。

【設計意圖:雖然2008年的這場大地震學生經歷過,也曾感動過,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感會慢慢淡下來。為了重新喚起學生對那場地震的真實感受,因此,我以此作為了課的開始。】

二、示範閲讀,初解人物。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小節,其餘的同學邊聽,邊思考“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師,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2、展開討論:學生可能會從“給女兒洗漱、穿戴”“帶女兒散步”感受到他是個關愛家人的人;還可能從“早早地趕到”體會到他是個熱愛工作的人。

【設計意圖:學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總結歸納的能力。因此,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髮現總結,如果要想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就要學會觀察人物的動作、言行,從細微處入手,那樣才能真正讀透一個人。

雖然這一小節不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但我卻願意花上一點時間帶着孩子來學,目的是通過這段內容的學習,教給學生一個方法,讓他們知道如何藉助語言文字去深入解讀人物。】

三、夥伴合作,細品人物。

1、在你眼裏譚千秋老師還是個怎樣的人呢,你是從哪裏讀到的?你是怎樣理解課題“最後的姿勢”的?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讀讀第二到第七小節的課文,也試着從人物的動作言行和環境描寫等細節中去思考、解答。

2、小組合作,相互補充,得出較為全面的看法。

比如説,當學生從“譚老師立即將它們拉到桌子地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四個孩子”的“拉”“撐”“護”中體會到譚老師是個不顧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學生的老師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繫上文譚老師講課的內容,去體會他是個言行一致的人。還有引導學生從四次的環境描寫品味譚老師的精神。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引導者,在學生探究發生偏差時,在相互之間達不到共識時,在不能打開思路時,研究不夠深入時……總之,教師的引領應該是在學生出現問題,需要教師幫助的時候。

這樣的小組合作,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只圖形式與表面的熱鬧的學習方式,它強調每個學生都要在相互交流與傾聽中讓思維開動起來。教師在期間的要務就是點燃每個小組思維的火花,讓課堂中激盪着生命的活力。因為,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生有着無限的潛能,作為教師尊重兒童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順應了兒童的自然發展。】

3、小組推派代表,彙報學習成果。彙報分朗讀與研讀結果兩部分,以學生評價為主,教師評價點撥為輔。

四、藉助文本,遷移寫法。

1.13日22點12分,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後一塊水泥板時,那畫面,讓多少人垂淚低泣,讓多少人為之震撼!教師出示救援人員、獲救學生、一位老師的話,指名學生朗讀,並説説自己讀後的感受。

2、在學生交流後,教師作一個總結與提升,教給學生一個寫作方法。

讀着這三段文字,老師彷彿看到了三幅最感動,最美麗的畫面:展開雙臂,護住孩子的畫面;緊急時刻飛撲向孩子的畫面;指揮學生們逃離現場的畫面。三個不同的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譚老師那高大的形象。這種寫作方法就叫做“側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麼是側面烘托與側面烘托的作用後,請學生回憶自己認真閲讀過的地震中發生的感人的事情,學習這一寫作方法,也來寫上一小段。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認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基礎上的。所謂“前置性作業”就是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閲資料,認真閲讀。閲讀時,要求學生關注人們對這些人物的讚美和評價。這種將第二天學習的內容提前學習、準備,順應了“先學後教”的理念,轉移了教學着力點,改變以前步步為營的教學狀態,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這樣的教學起於文本,但不止於文本,它順應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五、總結提升,點明題目。

1、針對學生練筆內容,將諸如:

輝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勢,捨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湯鴻,兩個胳膊下各抓了一個孩子,身子下還護着幾個孩子。

袁文婷,壓在水泥板下,身體下面藏着她的學生。

……

結合小組學習成果,歸納總結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每個人都有着自己最美麗的姿勢,這姿勢是他們在用愛和責任詮釋着生命的意義。

2、最後,用人們讚頌譚千秋的話“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來讚頌所有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們。記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們是用生命去捍衞愛與責任。這也是我們所要從這些英雄身上汲取與捍衞的東西。

【設計意圖: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對主題的適度挖掘。這對於高段的學生來説並不是難事,何況它們皆出於學生的筆頭。提升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哪怕只是簡單的幾句總結語。】

板書設計:

最後的姿勢側面烘托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愛與責任

【設計意圖:最後的姿勢有兩層含義,一個是譚老師生命最後的姿勢,另一個是透過這姿勢我們所品味到的“愛與責任”的人生意義。這兩點,在板書裏都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學生能一目瞭然。】

設計意圖:

整堂課的設計沒有瑣碎的問題,主要圍繞三個值得探究的大問題展開的:譚千秋是個怎樣的人?環境描寫對於人物精神的體現有什麼作用?側面烘托的作用是什麼?所有細節的指導與品味都藴於小組討論與教師點撥中。這樣的設計從整體入手,教師是站在宏觀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課堂設計以學生為主,教師堅信學生本身就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僅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景,在引領中啟發學生自主感悟。

《最後的姿勢》教案 篇五

一、緊扣題目,直奔主題。

1、《最後的姿勢》講的是誰?找出文中描寫他最後姿勢的句子,感情朗讀。

2、討論:為何以“最後的姿勢”為題?(包含對譚千秋老師捨己救生壯舉的讚頌和敬佩之情。)

a、護生的姿勢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着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 體味用詞的準確性。

“立即”説明反映的速度之快,當機立斷,他將學生的生命安全時刻掛在第一位。

“弓”字從形狀上寫出譚老師要為學生最大限度承擔“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時分量。弓形承擔的分量最大,耐壓,過去的石拱橋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看出作為老師的他懂得如何科學的保護學生,是一個既具有捨身救生精神,又具有豐富科學知識的人。

“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

(2)啟發學生想象:如果沒有譚老師的拉、弓、撐,就會出現什麼樣的惡果?

(3)從這一節可以看出譚老師具有什麼精神?(捨身救生)

b、犧牲的姿勢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

1、和這一句照應的一節是哪一節?

2、這一句中你最感動的詞語有哪些?這一句突出了譚老師誓死護衞學生的高大形象。

3、這一句中有一組反義詞找出來,説説這樣用的好處?(突出了譚老師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

3、此時此刻,你用怎樣的話語稱讚譚老師?

小結:這是寫譚老師的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大難來時要捨己為人,不能只顧自己。

三、體驗情境,再現地震。

1、思考:譚老師是在什麼情況下捨身救生的?

2、讓學生回憶四川汶川大地震。

3、找出文中描寫大地震來臨時的句子,讀出恐怖之情,語速急促,聲音低沉。

4、形容情況危險的四字詞語有……

四、人生價值,言傳身教。

欣賞品悟:

下午2點多,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1、這一節寫了什麼?(言傳——教育學生)

2、理解“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齊讀)試舉例子説明。

2、思考:譚老師的言傳與身教之間的關係?

這是他的言傳,為危難之時的堅定的抉擇埋下伏筆,他這樣做,不是偶然的,與他的人生追求,平時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關。希望學生做的,自己在生死存亡的一剎那堅守了自己的。

五、評價人物,英魂永存。

1、例舉了哪些人物對譚老師的評價,感情引讀。

看到這悲壯感動的一幕,救援人員的這樣説:“   ;”

獲救的學生説:“   ;”一位老師説:“   。”

2、千説萬説,在同學和老師心中,他是一個   、的老師。

3、學以致用:説説讓別人評價一個人好與自己説自己好的表達方法哪個好?為什麼?

六、總結全文,體味結尾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齊讀。

2、體味最後一節的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

3、誦讀詩句,進一步感悟。

我該想到

劉 肖

那四個娃兒真的都活了嗎?老譚

老譚!你説句話啊

昨天晚上就聽説

有個老師救了四個學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讓我給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跡已經開始發黑了

昨晚被運到操場時,你的手還是軟軟的

才過了一夜,咋就變得這麼硬啊

前天我們牽着手在這個操場散步時

你的手還是熱熱的

怎麼現在就成了冰涼的呢

也許,我該想到那個救學生的老師

就是你,老譚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師

我怎能不明白你對學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為教師的選擇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會和你並肩守護講桌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還是疼啊

你感到了嗎?我心心相印的愛人

備課疑問: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

1、為什麼用“身下”?不用身體?意在何為?

2、如果縮句的話,“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 縮成“身下護着學生”對嗎?

(應友人之請,鑽研了此文,寫成教學設計,敬請批評指正。)

snall答疑:四個學生還活着。當然,我還看到有許多老師身下護着的孩子沒有了生命的跡象,但他們同樣是英雄,因為他們的行為本質上和譚老師的行為沒有區別。活着的學生講述了當時的情形,使人們得以瞭解譚老師的偉大。

1、“身下”和“身體”主要是方位的區別,因那些東西是從上面掉下來的。

2、對的,從語法上是如此。

一孔之見,敬請批評。

六年級語文《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六

設計理念: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入選的一篇課文,這一課記敍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感人事蹟。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學設計,我緊扣文章的主旨“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反覆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深刻的挖掘出這一姿勢的內涵。

2、引領到文的品悟點。本節課設計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品讀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刻譚老師的表現,學生深刻感悟這是老師愛與責任的表現,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對文章內涵的領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以情帶讀”,老師首先就要做一個引導者,先感動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學生,本節課設計中,我還蒐集了一些插圖,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學生的情感自然得到昇華,於是他們對文章內涵的感悟也會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得以體現。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後3)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自制PPT課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出示地震前後的圖片(配樂)

師: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八級大地震,將川西北一個個美麗的城鎮鄉村瞬間變成廢墟,哭聲、喊聲,撕心裂肺,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災面前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節課讓我們繼續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關注發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認識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姿勢。

板書:最後的姿勢 齊讀課題。

過渡:面隊死亡,我們可能無法作出更多的選擇,可是譚千秋老師卻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那麼這最後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呢?從課文中提煉出一句話。

二、品讀姿勢

1、生回答,(課件一)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2、課文中有兩處描寫譚老師姿勢的句子,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用橫線畫下來讀一讀。

a、護生的姿勢

1、出示課件: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指名讀:這是譚老師保護學生時的姿勢。

(2)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句話中抓住了譚老師的哪幾個動作,從他的這些動作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交流、相機提示:拉、撐、護,從這其中我們體會到了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動作的快。讀好句子。

(3)啟發學生想象:如果沒有譚老師的拉、撐、護,就會出現什麼樣的惡果?

(4)(課件四)地震發生視頻。

2、過渡:那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4—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關鍵的詞句,品讀品讀,細細地體會。

誰來説説,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選擇的呢?

(情況十分危急,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朗讀:情況十分危急該怎麼讀?要地震了,多危險呀!讀得這麼慢,對嗎?看,這兒有三個感歎號,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指導朗讀:要地震了,譚老師的話應該讀出怎樣的感覺?很鎮定的感覺,怎麼來表達呢?

4、你還從哪兒感受到情況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從這句話的哪些詞語中感受到情況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聲,塵埃騰空而起”説明了什麼?)讀好句子。

緊要關頭,情況之危急,可用什麼詞來形容?

(千鈞一髮 生死攸關 萬分危急 )

過渡:是啊,在危急關頭,他選擇了用自己的雙臂守住孩子們的生命之門,他選擇用“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面對死亡。(再讀句子)

5、範讀:地洞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過渡:就是在這樣生死攸關的情況下,譚老師立即將——引讀護生的姿勢。

從這兒你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臨危不懼 捨身救生)

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寫譚老師最後的姿勢,為什麼花費那麼多的筆墨進行環境描寫,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過渡:地震了,情況萬分危急,作者通過對危急環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譚老師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學生。讓我們拿起書,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齊讀4——7段)

過渡:課文中第二次出現對譚老師最後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裏

b、犧牲的姿勢

1、(課件五)“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

2、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

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請你自己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明確:“死死地”。

想象:磚塊掉下來了,砸得譚老師鮮血直流,但譚老師仍然: 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樓板壓下來了,譚老師後腦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譚老師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鮮血噴湧,疼痛難忍,但譚老師: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3、此時此刻,我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愛生如子 捨己為人 捨生取義 恪盡職守)

4、被深深震撼的還有誰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9、10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你是從哪些詞語上感受到震撼的?“飛身”、“撲”,這兩個詞語讓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奮不顧身……)

譚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他飛身一撲,用他的雙臂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怎能不讓人震撼呢?(齊讀這句話。)

4、出示:一位老師説:“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你覺得老師説的話有沒有道理?如果他不顧那四位學生離開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裏,保護四位學生,他……這就叫生死攸關。(讀詞)是呀,他明知道留下來是死,但他還是果敢地留下來了,飛身撲去,怎能不讓人震撼呢?(在齊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學習這一部分,我着重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動作、語言以及地震後人物的語言,抓住這“最後的姿勢”,反覆反覆地出示,反覆反覆地讀悟,進而給學生留下了強烈的悲壯的直觀印象。學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讀應該是被譚老師精神所打動的很好印證。)

5、譚老師為什麼會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挺身而出、捨生取義,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守護生命之門呢?(老師一直沒有想的是什麼,他自己為什麼不跑! )

生1:因為他覺得全班學生都一個沒走,他不能走!

生2:因為還有四個學生還沒衝出去!

師:説明了什麼?

生3:他的心裏始終裝着的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責任!因為他是一位人民教師!

導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過渡:這就是譚老師的人生格言,譚老師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

6、同學們説得都很好,如果説地震中的譚老師是正面描寫,那麼作者通過對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話得描述,這叫什麼描寫?(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更突出體現譚老師光輝形象和高尚的師德,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譚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掛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現在行動裏的。他最後的姿勢,讓我們深深地震撼。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情感,一起讀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讀)

三、學習第三次(最後的姿勢)

1、引讀:在學生眼裏,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從教26年來,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裏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台上再也見不到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師生齊讀: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2、同學們,一起回顧譚老師的行為,如果將這一切化成一個字,那是什麼字?(愛 勇 )如果把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定格成最後的姿勢,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姿勢?

這最後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後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後的姿勢是 的姿勢。(英勇的姿勢 頑強的姿勢 愛的'姿勢 師德崇高的姿勢……)

3、交(設計意圖:以課文的核心問題引領全文。語文教材的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的一個核心問題,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提煉出能夠引領全文,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主導教學進程。同時,此問題的提出,也是給教師一個“放手讓學生試着自己學,自己走路的機會”。把課堂的主導權讓給學生,充分體現以生為本。)

交流、小結: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不僅震撼了獲救的四個學生,不僅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國人,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這最後的姿勢不僅僅只是對學生的愛,更重要的它表達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為人師應有的精神,那就是愛與責任(板書)。

4、難怪人們會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總結

師解説: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後的姿勢!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讀悟,“最後的姿勢”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學生的心裏。譚千秋老師精神永存!)

五、課後作業

蒐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書設計

6、最後的姿勢

愛 責任

臨危不亂

恪盡職守

大公無私

捨生取義

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

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主要內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過上一節的學習,説説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這是一位多麼可敬的老師,就讓我們為他深深地鞠一個躬。(全體師生鞠躬)那麼,譚老師究竟有什麼可敬之處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文本,與譚老師來個零距離接觸。

二、共同學習,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出示自讀要求:自讀課文,透過字裏行間,感受譚老師的可貴品質,把你認為重要的句子畫下來,並在旁邊做上批註。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⑴譚老師告訴學生們“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呢?(出示,生讀)

師:這是譚老師的言傳,是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為下文危難之時他堅定的抉擇埋下伏筆,他這樣做,不是偶然的,與他的人生追求,平時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關。

⑵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透過這三個歎號,你明白了什麼?(讀出情況危急)

⑶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⑷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在文中找出與這一句想照應的句子。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如何理解這一句話?(這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但正是這一姿勢,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在危難之際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學生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正是這一姿勢,讓人們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對譚老師的評價。

體會側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

隨機指導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表達方法。

3、補充資料:

從教26年來,譚千秋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裏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三、教師總結,昇華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後的姿勢!

全體師生面對可親可敬的譚老師,莊嚴地行隊禮。

四、佈置作業(任選一題)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你搜集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蹟,辦一期手抄報。

2、通過查找資料,認識地震,瞭解地震的相關知識,辦一期手抄報,增強抗震救災及自救的能力。

板書設計:

最後的姿勢

愛與責任

英精

可敬的譚老師雄神

不千

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