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雀東南飛》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3W

《孔雀東南飛》教案(多篇)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的】

1、瞭解焦、劉愛情悲劇,封建家長制摧殘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2、瞭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鋭的矛盾衝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塑了反禮教、爭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藝術形象的。

3、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敍事詩的藝術成就;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誦懂全詩,熟悉情節,探討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及典型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教學用具】多媒體網絡教學。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漢樂府”的有關知識;朗讀課文;梳理情節;學習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教學步驟】

〖複習舊課〗 抽查背誦《離騷》最後一段。

〖學習新課〗

導入:請大家在音樂的伴奏下,自讀課前提示,以及課後有漢關樂府的知識。

(教師打開網頁。展示課題、背景音樂(梁祝協奏曲)與背景圖片。)

2、明確本節課的任務(見網頁)

3、剛才你們聽到的是什麼音樂?《梁山伯與祝英台》。《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會中男女青年的悲劇愛情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在封建時代不足為奇,我們現在就要了解到另一個愛情悲劇故事《孔雀東南飛》了。

4、語文知識

(強調:《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又稱為“南北雙璧)。課文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台新詠》。)

關於“漢樂府”。請看40頁方框裏的介紹。

五言詩起源與發展:(多媒體顯示)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以五字句構成。最早產生於漢代民謠和樂府民歌。到了東漢時期的樂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於成熟,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文人五言詩是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出現的。標誌着文人五言詩達到最高成就的,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建安以後,五言詩創作日趨繁盛。唐代以後,五言詩更為發展,出現了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由於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敍事,因此,它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詩遂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了。

樂府命名有很多種類:

一歌,如《襄陽歌》;二行,如《兵車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樑甫吟》;七辭,如《明妃辭》;八篇,如《白馬篇》;九唱,如《氣出唱》,十調,如《清平調》;十一怨,如《長門怨》;十二歎,如《夢妃歎》。

5、聽(網絡)錄音朗讀,給每個自然段標明序號,思考給全詩分幾部分,如何用簡短的詞語概括各部分。

6、討論之後,用PPS顯示:

〖情節〗

小序:一、起興① 二、遣歸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鳥

6、翻譯小序。

問: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小序)概括故事發生的時、地、人、情節,寫作緣起。

7、討論起興的作用:

一、起興:烘托悲劇氣氛,提攝全篇,引出下文。

8、有時間就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家庭作業〗

1、翻譯全詩,提出難懂的詞句;

2、本詩猶如一出電視劇,請給各部分每個場面再用一個詞語或短語概括一下其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疏通全詩詞句;掌握“相”字、部分偏義複詞與“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個場面的內容。

【教學步驟】

〖複習舊課〗 檢查有關漢樂府及本詩有關的知識。

〖學習新課〗

1、疏通全詩詞句(要求針對每段提出問題,小組競賽);

結合概括每個場面內容

PPS:

┌請歸 ┌蘭芝還家

│求情 │縣令遣媒

│斥子 │蘭芝拒媒

二、遣歸│慰婦 三、逼嫁│

│整粧 │太守遣媒

│拜別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籌婚(鋪陳排比)崐

┌備嫁 ┌對蘭芝夫婦的同情

│訣別 │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

四、殉情│ 五、化鳥│

│別母 │對封建制度的抗議

└殉情 └照應開頭

3、掌握部分詞語的用法(見PPS)

〖家庭作業〗

思考:劉蘭芝與焦仲卿為什麼自殺?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據,根據教材及有關的背景知識來説明。要寫在筆記本上,明天檢查。)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討論問題;總結課文;背誦有關段落。

【教學步驟】

〖複習舊課〗

1、檢查詞句知識及文學常識。

2、討論問題:劉蘭芝與焦仲卿為什麼自殺? (可各抒己見)

參考: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魯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脱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孃家後,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麼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沒有。劉、焦兩人所反覆辯解的是他們並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範。他們的認識不能不受時代的侷限。劉蘭芝、焦仲卿與焦母劉兄不同的是:劉焦的愛情理想與這些封建教衝突,而焦母劉兄則以為堅守這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顯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焦母、劉兄是強者,而劉蘭芝、焦仲卿註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控訴。劉蘭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因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死與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如果他們屈從了,那麼雖然他倆的肉體還活着,但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愛情理想卻不復存在了。而死,卻表現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爭,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贏得後世人民對他倆的同情與尊敬,成為後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於: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託了人民羣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嚮往。

結合“練習”第二題及詩中人物語言談談劉蘭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特點。

先討論,再用PPS展示:

劉蘭芝:忠於愛情;聰明善良,勤勞堅強;敢於反抗封建迫害

焦仲卿:忠於愛情;有叛逆精神

焦 母:蠻橫無理(封建禮教、家長制度的代表)

劉 兄:冷酷自私,趨炎附勢(封建禮教、家長制度的代表)

本詩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PPS:〖藝術手法〗

一、構思

1、在矛盾衝突中塑造人物(選材)

焦劉兩家對青年男女婚姻的干涉只寫一家就不行。

2、起興,化鳥

孔雀失偶起興,鴛鴦雙飛作結--民歌常用手法

二、語言

1、語言個性化; 2、鋪陳、比喻

〖練習〗朗讀全詩。

〖家庭作業〗 背誦有關段落(見“練習”第四題)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敍事詩的藝術成就。

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1、理清敍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敍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三、【教學難點】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歎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着。是什麼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是漢樂府敍事詩發展的高峯,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於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3、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後思考:劉蘭芝不願意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着由同學品味前後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幹、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後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願,而是逼迫,這就為後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三)、小結

(四)、作業:

1、課後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麼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2、序言中有3個“之”,分別由“逼”“聞”“傷”引出,這裏的3個“之”個指代什麼?3個動詞各起什麼作用?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説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後人。

(二)、抓住詩歌所敍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係,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儘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願;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户?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户之根基;如果脱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着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願,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麼?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徵,也是蘭芝忠於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瞭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仲卿聞聽蘭芝再婚,趕來相見,要求學生集體朗誦“府吏聞此變……自掛東南枝”這一部分,體會兩人的生死愛情,討論: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後才“自掛東南枝”,為什麼?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於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提問:詩歌的結尾處寫蘭芝、仲卿魂化為鳥、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象這樣的結尾,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學們可討論一下,這樣寫表達了人們什麼樣的願望?

明確: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於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着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瞭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着蘭芝,所以寄希望於“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後,敢於違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於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敍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敍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徵,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於詩中多運用的比興、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鑑。

(六)、佈置作業

1、.依據課文,改編劇本。

孔雀東南飛教案設計範例 篇三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鑑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國中我們學習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今天我們學習被稱為“樂府雙璧”

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敍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於“樂府”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

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關於“焦、劉殉情”故事的傳説。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但劉蘭芝卻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難她,沒有辦法,劉蘭芝只有自請回孃家。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孃家後,不久,縣令替他的兒子求婚,焦仲卿聞聽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別,在蘭芝成婚那天,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這個美好的傳説演化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敍事詩。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1、閲讀後,概括詩歌的情節。(開端是故事的開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為故事展開做鋪墊。發展是故事的深入,發展反映着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同時更是人物命運的形成展現。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運在這裏得到充分的展示,結局是事物的結果展示。概括故事情節的關鍵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劉感情是故事發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點:孔雀東南飛,五時一徘徊。

第一部分:開端,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捨。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願望。

2、為情節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後人。

3、概括故事主題。

提示:(1)文章寫了怎樣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樣的。(3)這個故事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明確: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説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為線索來敍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節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領會文意。

孔雀東南飛教案設計範例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敍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敍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敍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敍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敍事詩通過人物塑造表達主題的特點。

3、評析人物,瞭解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摧毀青年男女的愛情的罪惡。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三、過程方法

品讀法、討論法

四、情感價值觀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

教學設想: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詩可從人物命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課前預習:

1、通讀全詩,利用工具書和註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瞭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間聽屠洪剛的歌曲《孔雀東南飛》)

學生用簡潔的語言介紹《孔雀東南飛》

二、走進文本(用問題帶動閲讀)

1、你認為焦母遣棄劉蘭芝的原因是什麼?

預設:

a、專斷説: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b、無子説:共事二三年。

c、門第説: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裏。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2、能不能讓他倆殉情的先後順序顛倒一下,讓仲卿先“自掛東南枝”,然後,再讓蘭芝“舉身赴清池”?

預設:

a、劉蘭芝對愛情的忠誠與堅強

b、焦仲卿對愛情與母親的顧慮

3、你對這首詩還有哪些疑問?

預設:

為什麼劉蘭芝離婚後還能風光再嫁?

資料分享:

漢代對於婦女再嫁,亦與後世不同。漢代出現數位皇太后如漢文帝之母薄姬、漢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無人以為異。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絕於書。據稱,嫁人次數最高者大約是宰相陳平的妻子,嫁給陳平已經是她的第五次婚姻,這亦是令後人吃驚的一個例子。(《中國歷史上的執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蔣勝男華東師大出版社)

漢代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的地位進一步滑落,表現在婚姻戀愛上,就是其自由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漢代婦女還未完全脱離社會生產領域,貞節觀念也未形成習俗禁錮她們的心靈,加上漢代距原始社會尚近,原始古風尤存,使她們擁有一定的權力和自由。她們可以自擇夫婿,可以離婚、再嫁,甚至婚外戀也不受時人嚴厲非議。可見,漢代婦女具有比後世更多的婚戀自由。

兩漢時正統儒者的言論尚未完全拘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當時的成文法律沒有明確地限制婦女再嫁。而實際生活中,婦女再婚的現象屢見不鮮。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守寡後,看上了有婦之夫宋弘,光武帝親自替她作説客。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東衞中道、被擄入匈奴後與左賢王成親,並生有子女,歸漢後又嫁與董祀,先後改嫁兩次。這樣的身世並沒有成為她一生的污點,相反她由於傳奇的經歷和文學上的才華被南朝人范曄收入了《後漢書列女傳》。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試着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悲劇的底因,即探究劉蘭芝婆媳關係。

2、積累重要的虛詞用法和偏義複詞、古今異義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鋭的矛盾衝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2、難點:

探究主人公悲劇的底因。

教學方法

探究法。

教學時數

共3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課前預習蒐集《孔雀東南飛》研究綜述類文章進行閲讀。

1、讓學生預習、翻譯、自學課文,自行識記生字、生詞和字音,落實本文的重點實詞“相、自、見”的用法和意義。

2、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或上網檢索漢樂府的特點、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

3、為學生提供幾篇有關本課的教研文章,讓學生開闊眼界,同時瞭解研究類文章的寫作模式。本教案系研究性學習方案,旨在培養學生自讀習慣和探究意識。搞好預學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尤其是古文。導語設計設計一:愛情是人類最美麗的情感,也是世界文學作品的永恆主題。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詩經有之、漢樂府有之、唐詩宋詞有之、明清小説有之,但丁筆下有之、莎士比亞筆下有之、巴爾扎克筆下有之、托爾斯泰筆下有之、曹雪芹筆下有之、瓊瑤筆下有之,或悲或喜的愛情感動着人們。下面請看一首愛情誓言:《上邪yé》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梁祝化蝶、唐伯虎點秋香都是熟知的愛情故事,今天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設計二: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為什麼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雲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為什麼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才播放的是包美聖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為之傷感。那麼,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學生試着解讀《上邪》。

天啊!我想和您相親相愛,要使愛情永遠不衰竭。高山失去山頭,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鳴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斷絕!以愛情這個世界文學作品的永恆主題引出課題;以古詩引出本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解題及文學常識請學生解説檢索到的“漢樂府的特點”“漢樂府的特點”: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台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本詩開頭兩句(第一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麼?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從13歲説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本文選自南朝宋代徐陵編《玉台新詠》,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長的敍事詩,與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沈歸愚稱之為“古今第一首長詩”。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必要手段,積累出習慣,習慣出能力,能力出成績。模擬人物講述情節幸福的愛情是相似的,不幸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請從模擬文中某個人物的視角按“開端──發展──再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的順序用現代漢語把《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故事講給大家聽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五部分,並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第一種劃分法:第一部分(一至二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發展推進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繼續發展繼續推進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峯;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如有遺漏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第二種劃分法:

開頭兩句:託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敍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後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説按劉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整體感知情節,梳理文章的結構。擬標題就是鍛鍊學生概括能力。落實重要虛詞用法請一、二、三組的同學結合具體事例分別歸納“相”“自”“見”的用法,請第四組的同學評判。要求學生列表比照記憶。文化常識積累“五更”知識具體見聯繫舉隅表格也系積累生活常識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學創造的重要任務,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請同學簡要分析鑑賞文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劉蘭芝:勤勞善良、美麗賢惠、知書達禮、多才多藝。追求愛情婚姻的自由,維護自己人格尊嚴。忍讓既是美德又是缺點。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大孝子,忠於愛情,有反抗精神。有懦弱和服從的弱點。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温柔、賢淑、勤勞,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焦母:她是一個反面人物,在詩中,她是封建舊禮教的代表人物。她極端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她無視焦、劉的愛情,折磨蘭芝,威逼利誘仲卿。是一個摧殘青年、摧殘愛情的封建家長。

焦仲卿:忠於愛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委曲求全。“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焦仲卿:温情、軟弱,愚孝,忠貞。抓住人物在文中的具體行為表現,來分析人物的心裏及思想感情。深度感悟文本重點研究分析悲劇的底因,即探幽劉蘭芝婆媳關係文中蘭芝被休原因的字樣: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篇七

一、新課導入

上課前,先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為什麼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雲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為什麼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才播放的是包美聖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為之傷感。那麼,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來了激情,議論紛紛。

(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為投入,理解也較為深刻,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為這個課走向成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二、基礎落實

1、通假字。

2、文言實詞。

3、詞類活用。

4、古今異義。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討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新時期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意識。)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學生討論完成,教師不作具體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温柔、賢淑、勤勞

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軟弱

愚孝

忠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專橫跋扈

2、劉蘭芝才、德、貌“三全齊美”,焦母出於什麼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這個難得的媳婦?(以下是學生討論的結果)

無子説(俗話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更年期説

戀子説(焦母與仲卿相依為命,蘭芝的到來,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戀大不如前)

妒忌説(蘭芝太優秀了,做婆婆的與之相比,大為遜色)

討厭説(蘭芝是焦父在世時作主娶進門的,焦母一直不喜歡)

煎熬説(有道是“堂上交椅輪流坐,十年媳婦熬成婆”,但蘭芝卻不服焦母“管教”)

隔閡説(焦母在家很孤單,而蘭芝不理解,只知勞作,婆媳間缺少溝通)

無行説(在焦母眼裏,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三者説(縣令與太守公子均看上了蘭芝,故對焦母施加壓力)

另娶説(焦母喜歡東家賢女羅敷,並與之達成某種默契,故需休掉蘭芝)

能幹説(焦母擔心兒子過於軟弱,家裏的大權會落到能幹的蘭芝手裏)

門第説(焦母為仲卿前程計,想休掉無背景的蘭芝,娶個門第高的小姐)

美色説(焦母擔心兒子沉溺於蘭芝的美色,胸無大志,耽誤了仕途)

3、如何理解劉、焦之死?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存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脱當時佔統治地們的封建意識形態。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由是觀之,焦母迫害蘭芝用的是第一條。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孃家後,也遭到家長的威壓。

可以説,焦仲卿徹頭徹尾就沒有反抗過,而劉蘭芝雖説有反抗,但不是太明顯。

兩人最終的雙雙殉情只能説是可愛的、可貴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兩家的合葬有沒有現實可能?

有可能:從焦家

沒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劉蘭芝不沿着課文敍述的路子走,還有他法嗎?

2、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為相似的陸(遊)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徇情的道路,這是為什麼?

五、總結收束

這首首敍事長詩震撼我們心靈的,是一個簡單、普通但也更偉大、更普遍的東西,即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小序中的“時人傷之”的話便體現了作者記敍這件悲劇故事的原初動機。這種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恰恰是對於文學藝術最為重要的東西。

為了強化《孔雀東南飛》中焦劉悲劇的震撼力,也使這一課文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結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飛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戀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時候

秋聲格外讓人悲

天若不盡人意

我願生死相隨

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物低垂

情深的時候

哪種離別不傷悲

這次痴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

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

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歌曲,滿含激憤,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久久地沉浸在這千古悲音中,難以釋懷。

六、作業交流

全文結束之後,佈置學生選取文中最感興趣或最有心得的一點,寫一篇研究性小論文。

【教後】

1、本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先深入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再設計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討論,教師只作適時的點撥,真正體現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2、真正體現了新教法的“四性”:開放性、羣體性、合作性、交互性。

3、課文分四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新課導入、基礎落實一課時,研究探討一課時,拓展延伸一課時,總結收束、作業交流一課時。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鑑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

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

[教學難點]

從語言角度初步鑑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國中我們學習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今天我們學習被稱為“樂府雙璧”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敍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於“樂府”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關於“焦、劉殉情”故事的傳説。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但劉蘭芝卻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難她,沒有辦法,劉蘭芝只有自請回孃家。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孃家後,不久,縣令替他的兒子求婚,焦仲卿聞聽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別,在蘭芝成婚那天,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這個美好的傳説演化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敍事詩。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1、閲讀後,概括詩歌的情節。(開端是故事的開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為故事展開做鋪墊。發展是故事的深入,發展反映着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同時更是人物命運的形成展現。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運在這裏得到充分的展示,結局是事物的結果展示。概括故事情節的關鍵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劉感情是故事發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點:孔雀東南飛,五時一徘徊。

第一部分:開端,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捨。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願望。

2、為情節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後人。

3、概括故事主題。

提示:

(1)文章寫了怎樣的故事。

(2)人物的情感是怎樣的。

(3)這個故事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明確: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説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為線索來敍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節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領會文意。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的

一、學習敍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二、瞭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三、瞭解偏義複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裏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以“預習提示”為突破口,組織課堂教學。

二、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在教學本文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閲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時數

2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重點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利用工具書和註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中“語言和語境”部分。明確:

①聯繫上下文理解語句的含義。

②對上下文內容要形成整體認識。

③結合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補充介紹: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台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2、學生默讀“預習提示”,思考問題。

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發展,《孔雀東南飛》與《詩經》、《涉江》有什麼不同?(《詩經》、《涉江》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敍事詩。)

②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見“預習提示”)作者怎樣來表達主題思想的?(通過塑造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人物對話。)

敍事詩和抒情詩的主要區別在於:抒情詩,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敍事詩藉助於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詩歌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循着敍事詩這條表達主題的線索,來讀這一首長篇敍事詩。古詩也常常寓抒情於敍事。

三、釋詞。學生在閲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教師需要加以點撥、歸納,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1、古今異義。

學生完成“思考和練習”題四,教師點撥。

明確:這類詞古義和今義大相徑庭。如果把古義和今義混淆起來,就會產生歧義。

2、一詞多義。

①學生藉助工具書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五。

②教師點撥、歸納。

指導學生除“思考和練習”題五外,再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相”字的句子,然後給予注音、釋義、歸類。

這一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讀音、詞義各不相同。我們可從分析語言環境入手,確定詞義和讀音。

3、偏義複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

舉例。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結構。

1、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5部分,並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第1部分(1—2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發展推進矛盾

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繼續發展繼續推進矛盾

第4部分(24—32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峯

第5部分(33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必強求一律。

2、在分析情節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全詩內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節進行復述,避免拖沓。

3、概括內容,要求用最簡短的話來介紹情節。

明確:詩歌前面的“序”是全詩內容最概括、最簡潔的介紹。(教師結合“序”進行講解)

五、以設疑、析疑、釋疑的方式,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漢樂府常用的表現手法:賦、比、興。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麼?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從13歲説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②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敍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粧”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③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粧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國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3、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係?

明確: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説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為什麼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並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小結: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它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樂府詩時應予以重視。

六、佈置作業:

1、分析“自”字在不同語言環境裏的讀音和詞義。

2、給家裏人講述故事《孔雀東南飛》。

第二教時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敍事詩表現主題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

一、結合語境,理解“黃泉共為友”。

1、聯繫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為友”的含義。

明確: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後,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説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2、聯繫全文,理解“黃泉共為友”。

明確:①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②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③在焦母的yin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④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⑤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後,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

⑥蘭芝已死,活着又有什麼意義?於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後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於“黃泉共為友”。可以想見當初説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為友”。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裏,在焦母的yin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小結: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麼,我們對作品閲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這是一首長篇敍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焦仲卿和劉蘭芝)從上文語言和語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忠於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

2、試分析劉蘭芝的形象。

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於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3、現實主義要求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達到反映生活本質的目的。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4、學生歸納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印證“預習提示”)

三、討論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

如果説《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涉江》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麼,《孔雀東南飛》屬於哪一種?

明確: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敍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傑作。

四、試比較本單元學過的三篇課文。

明確:

五、概括學習敍事詩應注意的問題。

敍事詩和抒情詩表達主題思想的方式不同,學習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明確:

1、利用註釋、工具書,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注意語言和語境。

3、理解形象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4、體味古詩的優秀傳統。

六、佈置作業:

1、分析焦母的劉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義。

2、分析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二。

3、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高中孔雀東南飛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敍事詩的藝術成就,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和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敍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敍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3)掌握文中的“偏義複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語法。

[教學難點]:

(1)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結尾的“化鳥”這樣的情節安排。

[教學時數]: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先播放《梁祝》的經典旋律,讓學生沉浸在審美體驗中。

問:誰能説説這首曲子是根據我國哪個民間傳説創作的?(相信學生肯定能回答出來)

對,是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説)的民間傳説創作出來的。其中,“梁祝傳説”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説。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家喻户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有着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

説到愛情,總是那麼讓人心動。然而,我們所知道的這些故事裏,美好的愛情卻總是遭遇挫折,但是,愛情的主人公都毫無例外地為追求美好的愛情而奮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可見,中華民族是一個追求美好愛情的民族。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記錄中國古代讓人心碎的愛情故事的古詩——《孔雀東南飛》。這個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毫不比“梁祝傳説”遜色。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歌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歎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着:是什麼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為我們描述的悽婉的愛情世界裏吧。

二、朗讀課文,總體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聽錄音

2、讓學生快速閲讀註釋,瞭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師明確: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附帶一點點評: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

3、理清故事結構

要求對每一部分擬出七字格的標題,如:

蘭芝忿訴自遣歸——夫妻話別難分舍——劉兄相逼再婚配——相約黃泉同殉情——鴛鴦和鳴戒後人

再概括為四字格的標題,如:

蘭芝遣歸——夫妻誓別——蘭芝抗婚——雙雙殉情——鴛鴦和鳴

也可以是兩個字的標題,如:

自遣——誓別——抗婚——殉情——化鳥

三、學生自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是漢樂府敍事詩發展的高峯,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插入:“古風”這類詩歌的發展脈絡:《詩經》——楚辭——樂府民歌。)它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於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二、講析課文

(一)説興。

本詩開頭兩句(第一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麼?

明確:不能刪。(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引起下文(借鳥起興,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2)以美禽失偶來喻夫妻別離,營造了一種“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的離愁別緒,渲染了纏綿哀傷的氣氛。(3)孔雀之單飛,暗示夫妻之別離,奠定了全詩悲劇的感情色彩。

“興”,是中國詩歌創作的獨特手法,一般用於開頭,為全文定下基礎。《孔雀東南飛》即用“託物起興”開篇:引出焦仲卿、劉蘭芝這對相愛卻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運,可謂恰當。其中的“五里”來源於古代送別之地相隔的裏數,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可見小小的裏數就顯示了別離之難。

(二)説賦。

(1)第二段從13歲説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分析: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2)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敍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粧”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3)第二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九段則從粧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哪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國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三)説比。

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係?

分析:“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這是“比”的運用。“磐石”和“蒲葦”一堅一紉,恰到好處地表明瞭他們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説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為什麼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並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詩的末尾出現“鴛鴦”,它不是單純的“比”,而是“比”的發展式“意象”。在中國宏大的文學創作中,有些比喻被反覆地使用而漸漸固定下來,變成意象,當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詩歌意象的來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辭海》,“鴛鴦”古稱“匹鳥”,雄雌偶居然不離,不能獨活,一般比喻夫妻。運用在本詩,“鴛鴦”正象徵着焦、劉二人至死不離的愛情。

由此可引發生一些聯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經過蛹的蜕變,經過痛苦的掙扎才獲得在花間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經過生死的磨難才能擁有相愛的自由。

白居易的《長恨歌》(敍事詩的頂峯之作)中的兩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同樣運用了這種手法。“比翼鳥”傳説中此鳥一目一翼,不比則不能飛。“連理枝”是一種不同根但其枝幹連生在一起的草木。它們都用來比喻夫妻。唐明皇與楊貴妃,一個是龍種,一個來自民間,前半生不相關,後半生卻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備課説明:以上環節的興奮點在於前面所學的《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複習與運用,做到概念清晰後,學生髮現自己能運用概念賞析其他詩歌,這是最讓人自豪。)

(四)討論:

如果説《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離騷》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麼,《孔雀東南飛》屬於哪一種?

分析: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敍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結尾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傑作。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通過對話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也可見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果斷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鎮定,莊重(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幹、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思考:你認為這樣一位“精妙世無雙”的女子遭棄的原因是什麼?

a、專斷説: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b、無子説:共事二三年。

c、門第説: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裏。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儀禮·喪服》説:“七出者,無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亦作“七去”。

就是:不孕無子、紅杏出牆、不孝父母、饒舌多話、偷盜行竊、妒忌無量、身患惡疾。

2、焦仲卿:這是一個具有複雜性格的人,忠於愛情,忍辱負重,據謹懦弱,膽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對愛情堅貞不逾。

“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膽小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能不能讓他倆殉情的先後順序顛倒一下,讓仲卿先“自掛東南枝”,然後,再讓蘭芝“舉身赴清池”?

a、劉蘭芝對愛情的忠誠與堅強

b、焦仲卿對愛情與母親的顧慮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區”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雲?”短短几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結: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於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二、分析本文在詩歌語言方面的特點:

1、詩歌語言的含蓄美

詩歌的語言具有含蓄美,它簡練的詩句通過激發讀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語言難以盡傳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讀者的心中,可謂“心頭無限意,盡在不言中”。因此,詩歌的創作者在運用“賦”繁筆的同時必須更好地使用簡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有限的語言激發無限想象的目的,充分體現詩歌語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劉蘭芝歸家一段為例: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劉蘭芝被休在東漢時期的一個普通家庭裏是震驚全家的事。但詩歌對劉蘭芝的各方面找寫都非常簡約,如動作描寫僅有兩個字“進退”、神態描寫三個字“無顏儀:、心理描寫簡練到一個字“慚”、辯解的話僅有一句。這簡約的語言背後是劉蘭芝複雜、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過你的想象,根據這些字句擴展、補充情節嗎?(也可針對劉母想象。)

(備課説明:本節課的興奮點在於把高中的想象思維訓練放入詩歌的鑑賞之中。課堂的實際效果非常好,學生想象力異常豐富,例如:有的同學想象在劉蘭芝進門時,十三歲到十七歲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閃回在眼前,與現在相比,更覺悽苦;有的想象烏鴉報憂,添加水井勾起劉蘭芝自絕之心,以示無顏面回家;有的增加劉兄的言行,表現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無情的觀念,劉蘭芝無家可歸的現狀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靈活的五言詩體

《孔雀東南飛》產生於東漢,當時詩歌的字數正由四言向五言發展,《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誌着人們運用五言寫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敍事詩的代表作),流暢地運用五言寫作353句(1765字)的敍事長詩更是奇蹟。五言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不妨做一次小練習。朗讀第二段,請你從每一句中刪去一個字,王言變四言,但整段含義不變。

原段落為:“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織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詩書。十七為婦,心中苦悲。君為府吏,守節不移,妾留空房,相見日稀。雞鳴機織,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遲。非為織遲,君婦難為!妾不堪使,徒留無施,可白公姥,及時遣歸。”

五言變為四言,內容完整,語言凝鍊,語音朗讀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個字擠入這種板塊式的結構中,那麼就呈現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靈活的樣式,有了波瀾,並使語音得到延宕,更顯委婉。在這裏,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劉蘭芝的委屈的訴説。

與五言相比較,七言更見長於抒情。以李商隱的《無題》為例:“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改為四言:“見難別難,東風花殘。春蠶比盡,蠟炬淚乾。”一唱三歎的韻味蕩然無存。

板書:

四言凝鍊整齊五言靈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濃一唱三歎

(備課説明:本節課的興奮點在於改詩,體會委婉靈活的五言詩體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須運用一定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改詩,藴含創造的意味,學生樂意做;抽字改詩,簡單易做,學生也做得好。)

三、大學聯考活用:一首《孔雀東南飛》年年有人翻新篇

孔雀東南飛

江蘇一考生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五歲進國小,九歲入省中,十五遊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條件好,工作不愁找。東家婆也誇,西家嬸也贊。姐弟笑盈盈,父母樂呵呵!”好事人相承,傳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開:“咱娃是塊寶,樣貌長得好。學習成績棒,獎狀沒處放。工作隨你挑,美女隨你找。”

此生脾氣牛,心志過雲頭。堂上啟父母:“兒子體質嬌,猶需多煅造。家中條件好,滴滴父母汗;兒子要獨立,想吃自己飯。”

父母大張口,婆嬸都曰奇,姐弟不作聲,外人只相疑。父母無奈何,只得隨兒意:“孩兒已長成,應該靠自身。獨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門!”

此生不樂意,以背對雙親:“二老誤兒意。兒子想獨立,立志去西北。國家政策好,西部旺氣開。兒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材。”

“西部大開發?”二老心相疑,萬分不樂意。東邊招大娘,西邊請阿婆,南邊望二爺,北邊喊三叔,親戚聚一堂,都為此兒忙。

二爺開尊口:“西部有啥好?環境太惡劣,困難一重重。我去十五年,歸來兩袖風!”

大娘也幫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沒得説,城中很難找。又是研究生,還愁沒人要?”

此生意志堅,就是不鬆口。任憑誰來説,就是不回頭。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遠。他對大家説:“大爺大娘們,叔叔嬸嬸們,城中安樂窩,小子並不愛。國家搞建設,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應該。東西是一家,都屬大中華。東部要發達,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國家就要垮。套用魯迅話:我不建西部,誰來建設她!中華要騰飛,建設是關鍵。孩兒意志堅,長輩壯我行!”

眾人聽此言,倍感心靈撼。此子之選擇,令人心底歎。心靈之選擇,實在不簡單。眾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飛,今朝更好看。

【簡評】

這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考場作文。面對話題“心靈的選擇”,他大膽地模仿《孔雀東南飛》,寫出了一首樂府詩。他把一位立志投身於西部大開發的青年作為敍事詩的中心人物,在與家人、親戚的矛盾衝突中展示其“心靈的選擇”。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顯示了這位考生的才智,但一般學生不宜仿效。

四、課堂練習:對下聯

紉如蒲葦,勇蘭芝抗婚赴清池

堅若磐石,痴仲卿違母縊庭樹

五、歌曲欣賞:聽屠洪剛的歌曲《孔雀東南飛》)

六、結束語

從《衞風。氓》中的棄婦到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到曹禺的戲劇《雷雨》中侍萍的怨憤,從劉蘭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鳴鳳之死,無不吶喊出對封建專制的抗爭、對愛情自由的嚮往。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個美好的時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再也不受封建禮教及家長制的羈絆,我們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時代,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問題預設:

為什麼劉蘭芝離婚後還能風光再嫁?

資料分享:

漢代對於婦女再嫁,亦與後世不同。漢代出現數位皇太后如漢文帝之母薄姬、漢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無人以為異。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絕於書。據稱,嫁人次數最高者大約是宰相陳平的妻子,嫁給陳平已經是她的第五次婚姻,這亦是令後人吃驚的一個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執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蔣勝男華東師大出版社)

漢代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的地位進一步滑落,表現在婚姻戀愛上,就是其自由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漢代婦女還未完全脱離社會生產領域,貞節觀念也未形成習俗禁錮她們的心靈,加上漢代距原始社會尚近,原始古風尤存,使她們擁有一定的權力和自由。她們可以自擇夫婿,可以離婚、再嫁,甚至婚外戀也不受時人嚴厲非議。可見,漢代婦女具有比後世更多的婚戀自由。

賈麗英《淺析漢代婦女的婚戀自由》(《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

兩漢時正統儒者的言論尚未完全拘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當時的成文法律沒有明確地限制婦女再嫁。而實際生活中,婦女再婚的現象屢見不鮮。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守寡後,看上了有婦之夫宋弘,光武帝親自替她作説客。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東衞中道、被擄入匈奴後與左賢王成親,並生有子女,歸漢後又嫁與董祀,先後改嫁兩次。這樣的身世並沒有成為她一生的污點,相反她由於傳奇的經歷和文學上的才華被南朝人范曄收入了《後漢書。列女傳》。

-----《中國再婚制度的歷史沿革與法律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