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2W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一

一、教材分析:

從總體上看,本冊繼承了前四冊即5、6、7、8冊教材的整體風格。例如,課主題引領次主題,次主題整合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版式上,上方以導語、卡通人物呈現學習內容或任務要求,下方由卡通動物提出問題或活動設計及要求。

從變化上看,自五年級上冊開始,與圖片相比,文字量明顯加大;與形象的東西相比,觀念的引導力度在加大;從語氣、語態上看,逐步減弱了兒語化的特點。

從學習方式看,適當增加了辯論、辨析、選擇、二難情景討論的活動方式,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內容加以內化。品德課的學習,一定要始於情感態度,依託於活動與實踐,形成於觀念及價值判斷。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閲讀材料,以補充不同孩子的學習需要;教材本身留給老師的空間,也有所拓展。

總之,本冊教材各單元主題層次清晰、內容突出。例如,第一單元主要是課標“我在成長”的內容,第二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家庭”的內容,第三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學校”的內容,第四單元主要是課標“我是中國人”的內容。而且,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三年級、四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自然銜接、螺旋上升。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圍繞課程性質,根據五年級國小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總目標,五年級上冊分解的目標如下:

(1)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3)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相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5)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6)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2)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1、關於不同領域。國小生的社會生活範圍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或家鄉、祖國、世界等方面不斷擴大,其認識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隨之加大,這是教材形成的內在邏輯,也是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據。

2、把握國小生品德與社會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二

本冊教材學生知識能力習慣態度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本站★√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本冊教材重點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三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三個班的學生都很天真活潑,反應敏捷,充滿好奇心。他們正處於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閲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於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3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全冊教學目標:

1、着眼於做人道德認識的提高,着重於道德情感的培養,着力於做人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懂得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明白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2、通過觀察、發現快樂、尋找快樂並感受快樂,能夠從多種快樂中領悟到只有付出的快樂更令人回味。3、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繫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讓學生初步樹立歷史發展觀,也基本瞭解祖先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先的欽佩感。4、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5、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懂得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的思想,培養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家庭、熱愛學校熱愛科學的教育。2、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3知道有關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等的品質。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努力讓學生學好社會知識,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用的人才。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單元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註

1-2 一 1、從四大發明説起 23 2、圓明園在哭泣 24 3、悲憤的吼聲 25-6 二 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2-37 2、春天的故事 2 8 3、走進新時代 29-10 三 1、高峽出平湖 2 清明節(週二) 11-12 2、西部大開發 213-14 3、日新月異的交通 2 勞動節(週一) 15 四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6-17 2、國際組織 318-19複習迎考端午節(週一) 20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