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香菱學詩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8W

香菱學詩教案(多篇)

香菱學詩教案 篇一

關鍵詞:思維;中學語文教學

中國分類號:G633.3

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正是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文章來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學習寫作技巧、提升審美能力、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等等。如果對課文的處理還停留在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疑難句子的層面上,學生就會覺得語文學習是多麼的枯燥,這些優美的文章是多麼的可憎,老師的講解是多麼的乏味。那我們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會遊離於課文這一載體之外,成為鏡中花,水中月。所以,我們的教學必須立足於文本,以文本為中心,向四周散發,最後又回到文本。在不斷的教學中,我嘗試着用“精線串聯心靈珍珠,巧問激活思維火花” 的方法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此談談我的淺見。

“精線”即精煉、精要的主線,它貫穿全文,是文章的枝幹、支架。“心靈的珍珠”即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品味。“巧問”即高質量的提問,它能讓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研讀課文,有的放矢的尋找答案。“思維火花”則指學生認真思考、勇於質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由一根主線將學生對課文零散的片面的不成熟的見解串聯起來,並由此生髮質量較高的問題,帶着問題又再次走進文本,完成對文本更深入更全面更細緻的解讀,水到渠成達到教學的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這一過程中,“精線”是最重要的,找到了它 ,就找到了文章的根脈。尋找“精線”有如下幾種方法:

一、課文標題即是文章的“精線”

有的課文題目非常直接的概括了文章所要描寫或表達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直接在題目上做文章,提問題。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文題,我直接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為什麼説羅布泊是仙湖?仙湖怎樣消逝的?作者是如何寫的?學生帶着問題進入文本,因為有明確的目標,他們的閲讀就不會是散漫的、無序的。他們對文本的領悟和理解串聯在這三個問題的解決中。在對羅布泊的今昔對比中聯繫現實生活,激發憂患意識,加強環保觀念,學習如何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在教學《香菱學詩》一文時,我讓學生將課題補充完整,學生瀏覽課文後將其補充為《林黛玉教香菱學詩》,這其實就是對整篇文章的最精要的概括了。由這根精線我生髮了這樣幾個問題:黛玉是怎樣教的?香菱是怎樣學的?學的結果怎樣?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重新走進文本,很快對文本信息進行體驗、篩選、重組進而完成對文本的進一步解讀,得出自己的觀點。

二、課文中直接的語句即是文章的精線

有的課文中有非常明顯的語句即是對課文最直接的概括,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其找出來,並由此生髮問題。如《楊修之死》一文中,在初步閲讀的基礎上,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話:“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犯了幾次?這幾次中如何體現楊修的恃才放曠的?曹操的“忌”有哪些?學生很輕鬆的就能在文本中找出相應的信息並對其分析,完成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我引導學生找出了文中“黛玉常聽得母親説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一句,由此提出問題:在黛玉的眼睛裏,賈府究竟有哪些不同?學生帶着再次進入文本,找出了建築、陳設、衣飾、人物、規矩等諸多不同,並對其分析,和黛玉一起感受了賈府的華貴雍容莊嚴氣派。

三、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精線

有的課文精線沒有體現在題目上也沒有在文中直接體現,這時就需要老師啟發引導學生完成對課文的高度概括,得出課文的精線。如《蘆花蕩》一文,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不超過20字),經過全班的努力,最終精簡為“老頭護送女孩失誤,愧疚自責,設計殺敵復仇”。我根據這根精線又向學生髮問:為什麼要護送?為什麼不選年輕力壯的護送而選一個乾癟老頭?為什麼會失誤?老頭子怎樣殺敵的?在對文本的再次解讀中,學生很踴躍的回答了我的疑問,進而把握了老頭子的性格特徵。有聽課的老師評價説整堂課完全感覺不到是在分析人物性格,而是在聽學生講故事,而這故事又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再創造。又如:《蠟燭》一文,我也要求學生用最精當的語言概括文意,在啟發引導之後,學生概括出“老婦人艱難的將紅軍戰士象親人一樣的掩埋”,由此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艱難體現在何處?如何表現出“象親人”一樣?問題不多,但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很輕鬆的理解了“艱難”不僅指環境的艱難還包括老婦人自身的力不從心,在這艱難中老婦人對紅軍戰士“親人”般的態度更體現了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

從文本中得出精線,在回到文本中將精線展開,這是一個概括、分析、篩選、整合的過程。按照這樣的方式,學生能清晰明瞭的解讀課文,並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寫作,讓他們知道作文時也一定要脈絡清晰,緊扣主題,乾淨利落。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一個引導者,幫助學生找出精線,提出問題拋磚引玉。 將課堂還給學生,你就會看到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迸濺,心靈的珍珠在智慧中閃光,純真情感在美文中陶冶,健康的審美在領悟中提升!

參考文獻:

香菱學詩教案 篇二

“女書”又被稱為“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也是漢語中比較特殊的表音文字。它起源和流傳於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所以又叫“江永女書”。女書的使用者主要是婦女。“女書”是人類文字史上一個奇蹟,主要表現在:1.造型奇:不是方塊字。左低右高呈“多”字的菱形形態。2.結構奇:沒有絕對的橫豎與提、勾、折。3.筆畫奇:文字多用點和弧線組成。4.書寫奇,寫字時不在桌子上,一般在女人膝蓋上寫。5.使用奇:書寫在宣紙、扇面、布帕上,廣泛用於出嫁、結拜姊妹、祭祀和悼念等。6.形式奇:多為七言詩,少數為五言詩,很多作品是用來吟誦的,有很強的韻律感。7.命運奇:人死書亡,作品隨之作為殉葬品埋掉或燒掉。本文試圖通過女書考察中原文化與楚越文化的異同。

一、儒家中庸思想影響下的漢字方正字形與楚越文化影響下的女書不對稱字形

羅家倫説:“中國的氣候是温帶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黃河大平原,然後至於長江流域。温帶的氣候,沒有酷熱嚴寒,因此養成趨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發達。”(《歷史的先見》)他所指的應該是北方中原文化的精髓。受儒家文化“中庸思想”的影響,“天人合一”,字塊方方正正,以表意文字為主。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從女書產生的地理環境看,江永一帶“地狹民貧”,人民祖祖輩輩感受到的氣候惡劣,變化無常,造就了楚越文化中不屈的奮鬥精神,他們會對自然進而對自身進行思考,思想活躍開放,做事含蓄委婉。如文學方面,屈原創作的《楚辭》,與北方的《詩經》齊名,成為中國文學兩大源流。楚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最大差異就是它不追求工整對稱,規規矩矩,而是追求不對稱美,求異求變化,特別是表現出對天道無常變化的疑問與反抗精神。女書的造型受到楚文化的影響,不追求對稱和工穩,是表音文字。它與漢字不同,字形是長菱形文字,“多”字式體勢,左低右高,稍微有些傾斜,字型彎曲細小,形狀像蚊狀,所以又叫“蚊形字”。女書的長菱形結構風格接近戰國時楚國一帶的紡織品造型,張正明先生指出楚文化中影響最多的是工藝品’中的菱形紋。“這些菱形紋變化多端,或有曲折,或有斷續,或相套,或相錯,或呈杯形,或與三角形紋、六角形紋、S形紋、z形紋、字紋、工字紋、八字紋、圓圈形紋、塔形紋、弓形紋以及其他不可名狀的幾何形紋相配,雖奇詭如迷宮,而由菱形統攝,似乎楚人有意要把折線之美表現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在江永出土的陶器有夾砂紅陶、灰陶,陶器紋飾有菱形紋、文格紋、旋迴紋、繩紋等。女書圖案中,至今還流傳着菱形紋、文格紋、迴旋紋。

二、華夏中原文化有正統實用陽剛之美,楚越文化有細膩浪漫陰柔之美

正如北方戲曲高亢直白有陽剛之美,而南戲卻抑揚頓挫一唱三歎有陰柔之美一樣,楚漢文化從日用品到精美文物處處展現出鳳飛龍遊的高貴氣度,“香草美人”絢麗想象的。中原人思想單純直率,保守自閉,思維善於走直線,筆畫有陽剛之美,共有8種筆畫:點、橫、豎、撇、捺、挑、折、勾。女書共有9種筆畫:左斜、右斜、左弧、右弧、圓點、上弧、下弧、短豎、短橫。沒有提、勾、折與絕對的橫豎。書寫上擅長運用圓弧形筆劃,在出土的很多楚簡中筆畫也多弧形,女書既有小篆體勻稱的特點,又有甲骨文勁挺的姿態。行款式由上到下,從左到右,很多字體都是根據自然界的一些自然景象製造出來的。女書的插圖一般是以意寫形,想象力豐富,藝術的形象一般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隨意嫁接移植。女書中的“八角花”圖案原型與中國古代楚漢時期的“八卦鏡”造型一脈相承。女書圖案圖文並茂,形式多樣,其編織、挑花、刺繡工藝歷史悠久,複雜多變,深受楚漢文化浪漫主義色彩的影響。

因為江永有“結拜姊妹”的風俗,又給女書添加了一層悲劇精神,從某種角度上説是“苦情文學”。在江永,女孩從小就被父母訂了娃娃親、給人做童養媳,婦女成天聚集在閣樓裏,紡紗織布、做女紅等。人的生理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女人便結拜姊妹,同吃同住,作為一種隱祕文字使用,只有女人能夠看懂。“女書”作品的內容大量描述姊妹結交和感情生活,女書大多用來吟誦,極有韻律,作品反反覆覆唱出女人的苦悶與痛苦。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説:“舊社會的婦女更是處在被壓迫、被剝削、被歧視者的最下層。她們在神權、君權、族權、夫權的四重壓迫下,過着奴隸般的生活。哪裏還談得上什麼學習呢?她們幾乎統統是文盲,連起一個名字的權利都被剝奪,但是她們也是人,並不是牲畜。她們有思想,有感情,能知覺,善辨識。她們也想把這些感情表露出來,把自己的痛苦傾吐出來;但又苦於沒有文字的工具,於是就運用自己獨特的才識,自己創造文字。宛如一棵被壓在大石頭下的根苗,曲曲折折,艱苦努力,終於爬了出來,見到了天光,見到了太陽。試想這是多麼堅韌不拔的精神,多麼偉大的毅力,能不讓人們,特別是我們男子漢們敬佩到五體投地嗎?這難道不能夠驚天地泣鬼神嗎?”(《中國女書集成序》)

如果説傳統漢字是大寫的男人陽剛之氣,所傳遞的則是正統的文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文字基本上成為男人的工具,是“男字”;而女書傳遞的都是女兒家的小情調,將楚漢文化中陰柔之美髮揮到極致,甚至可以看成為一種美術字。它是婦女間專用符號,是“女字”,由母親教給女兒,傳女不傳男,代代相傳,隱密性也就註定了它的流傳不廣,乃至幾近失傳。

三、華夏中原文化注重孝文化。楚越文化注重巫文化

從文字淵源來看,原始漢字在原始社會晚期開始出現,“文字在人民間萌芽,後來卻一定為特權者所收攬”(魯迅《門外文談》)。進入階級社會後,在漢字由原始文字發展成完整的文字體系的過程裏,起主要作用的大概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巫、史一類人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都有祭祀文化,但儒家注重的是孝文化,楚越文化注重的是巫文化。最初的儒是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遠之。”然而孔子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對於中原人祭祀文化要求的是“敬天法祖”,通過祭祀活動緬懷先祖,對自己行事為人要求更為嚴格,成為一種孝文化,看重人事多於鬼神。與之不同的是,“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屈宋辭賦的重要特徵,是受道家影響而信奉鬼神巫術。楚人信巫好鬼的習俗、神祕詭異的藝術、奇幻瑰麗的楚辭文學和自然無為的道家精神,都是楚文化的特色,《人物龍鳳圖》是喪葬中使用的“魂幡”,傳説龍鳳能引導靈魂昇天。

中南民族大學謝志民教授認為:“女書起源於甲骨文”,而中國文字時代最早的是與占卜有關的甲骨文,他們大概都出於當時的巫、史之手。女書深受楚漢文化影響,文字起源大概出於巫術或是記事,初始階段應為古代百越人創造,有越風越俗的特點,借用奇異的事物託生,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各種與大自然萬物相關的圖騰崇拜。女書字符中以鳥形為象形造字基礎,與楚越一帶的鳥蟲書有精神上的繼承貫通。從內容看,女子宗教祭祀,求神保佑自己嫁個如意夫君,訴説苦情。女書文本中有很多關於求籤問卦、祭神送鬼的描寫。婆王祭祀文化在江永縣廣為流行,每年農曆五月初十,許多婦女帶着寫有女書的手帕、紙扇到婆王廟前讀紙讀扇,高歌讚頌婆王娘娘,讀後將女書紙和女書扇等奉獻到神龕前當祭品焚燒,形成江永本地獨有的女書祭祀文化。《爾雅》:“鬼之言歸也。”“人死書焚”是女書的一大特點。女主人去世後,女書作品作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以便她能把自己的女書作品帶到“陰間”,只有寥寥少數作為紀念品珍藏保留。

江永縣有瑤、漢、苗、壯、侗等17個民族,瑤漢雜居,既有楚漢文化的影響,又有濃厚的中原文化傳統,還雜糅了瑤侗文化的遺風。這裏既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和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又有母系氏族的女性管理家財的習氣;既有三從四德的傳統觀念,又有不落夫家的婚俗。所以,女書在發展變化中,也是一種開放式的多元文化的包容匯合。

香菱學詩教案範文 篇三

恰當引入背景資料的好處有許多,概括來講,恰當引入背景資料,可以創設文本所需的情境;恰當引入背景資料,可以幫助領悟文本的精髓;恰當引入背景資料,可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恰當引入背景資料,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視野。有時背景資料也可引入一些對教材文章的評價,這些評價有的是名家之言,很經典;有的是人們的爭辯,能給人多方啟發。這些背景資料的引入一定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下面從兩節課的對比來看背景資料的引入。

第一節: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

上課伊始,先進行了朗讀,之後是譯讀,接着是品讀,三個環節過後。執教教師問學生:此時蘇軾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或者説心情如何。

學生紛紛回答:快樂、興奮、欣喜……

教師聽後不滿意,他説:“請看大屏幕上的資料”。教師在屏幕上投出了PPT背景資料。大致內容是——其一,蘇軾二十一歲高中進士;其二,蘇軾四十三歲遭遇“烏台詩案”;其三,蘇軾出獄後身居閒職;其四,蘇軾四十五歲時被貶黃州。

在背景文本資料的引導下,學生的表達都變了,由剛剛的快樂興奮變為有愁、有悲、有憂,這與上一環節的感受大相徑庭,而教師卻深表同意,大加讚賞。於是教師導出——蘇軾沒有沉溺於失意之中,而是尋求解脱,蘇軾的確是一位曠達之人。

第二節: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香菱學詩》一課。

執教教師整節課圍繞香菱怎樣學詩和為何學詩二個目標來執教,第一個目標很快過去,第二個目標是重點,在談論香菱為何學詩時,學生們找到了文中的句子——“我不過是心裏羨慕,才學着頑罷了”。

執教教師抓住時機,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背景資料——香菱的“紅顏薄命身世”介紹。用文本資料介紹了香菱的身世,簡單又清晰。緊接着,執教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填空。該教師結合課文文本和背景資料——香菱身世執教,學生準確地揣摩了香菱此時的內心活動,知道了香菱學詩的原因在於精神寄託。最後執教教師引入背景資料——對《紅樓夢》的評價,大意是該古典名著是一部封建社會女性的悲歌。

對比一下兩節課的背景資料的引入,第一節課,背景資料的引入,似乎有“牽着學生鼻子走”的嫌疑,學生後來“悟到”蘇軾曠達並不是從文中的感悟,而是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結果,是教師變相地告訴。第二節課背景資料的引入則不僅讓學生能夠理解,也使文章的主題有了深化。對比來談,第二節課背景資料的引入是成功的,它適當、適量,增強了學生對香菱形象和文本主題的把握。

從上述兩二節課的背景資料引入來看,要把握好時機,要根據內容的差異選擇不一樣的引入方法。下面介紹幾種背景資料引入的策略:

1、上課伊始引入。一些文章,時代背景離學生已久遠,為了讓學生深入瞭解文本,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必須一開始就引入背景資料,可以迅速把學生帶入到文本的情境當中,比如學習《新聞兩則》一課,背景是1949年,突破長江天嶄,渡江作戰成功,寫的兩篇新華社稿子。這篇課文的時代與學生相比較遠了,就有必要一開始介紹給他們,有了這個背景資料的介紹,學習文本才非但不會覺得突兀,還可以迅速把學生帶回到那個革命年代,對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循序漸進引入。很多情況下,是讓學生初讀文本之後,對文章有了一定的瞭解,再引入背景資料,比如學習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就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特點,學生理解得差不多了,再引入背景,讓學生理解安徒生寫作背後的大社會背景。學生才會深刻地理解,為什麼荒誕的情節卻令人感覺無比的真實。

3、背景文本的引入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一要精選內容,文本資料易短,易懂;二要能為教學目標服務,特別是易於解決教學重難點;三要在適宜的情況下提供,學生有這方面的需要或提出了與背景文本相關的問題時,可以通過背景文本來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從而將教材學透。

香菱學詩教案 篇四

我們不妨看看古人是怎樣教與學的。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這樣幾句描寫:“人都到那裏去了?讀書!”“因為讀到這裏,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這是壽鏡吾老先生在教文言文 ;《紅樓夢》中,香菱拜林黛玉為師學寫詩,黛玉給出了熟讀名家名篇的建議,香菱每天在燈下苦讀,越讀越覺得有味,不知不覺地吟唱起來,最終真的寫出了新巧而有意趣的詩,這是香菱在學寫詩。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古人教文言文的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也是讀。朱熹曾説過“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就早已確定了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方法。王力先生曾經提到:“我們在研究古漢語的時候,對語音、語法、詞彙三個方面,應該首先抓哪一方面呢?我們應該抓詞彙方面。”理由很簡單,語音對理解文章內容影響不大,語法古今差別也不大,只有詞彙古今差別變化最大,所以理解文言文的難點在詞彙上。詞彙量的增加並不是靠練習就能達到的,主要是靠多讀。因此,讀是學習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有效的語言積累。儲備豐富的語言材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前提條件,而讀和背誦是促成語言積累的主要途徑。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只有在語言實踐中才能習得語言。只有通過讀,學生對文中的詞彙、詞語搭配、語氣、句式特點等漸漸領悟並接受,良好的語感才能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才能提高。

那麼,在文言文教學中到底該如何指導學生去讀呢?

首先,要有範讀。正確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切入口,範讀可以幫助學生掃除各種文言障礙。畢竟,文言文的創作年代距今久遠,有些字的讀音古今差別很大,各種文言特殊情況也使語句的節奏、停頓與今天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教師提供範讀,這樣,學生才有“音”可“依”、有“調”可“循”。沈復《童趣》中的“項為之強”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是讀jiāng;韓愈《傷仲永》中的“餘聞之也久”一句的斷句為“餘聞之也/久”,而不是“餘聞之/也久”。在範讀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朗讀,講清朗讀要領,讓學生把握重音、輕音,掌握好語速、語調、語氣,少講理論,注重朗讀實踐。教師的示範不僅要有語音的示範,還需要有表情的示範,這樣範讀才能更好地表現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和韻律。但範讀不能太多,要儘可能留些時間讓學生練讀,鼓勵學生單獨朗讀,用心體會。

其次,還要精讀。精讀就是重點地讀。讀什麼?讀那些最能表現課文特點的重點詞句、文段。文言文的語氣和人物複雜微妙的感情、文言文的精彩內容和內在的精神氣質,單靠教師的分析是講不透的,只有通過反覆的有感情的誦讀和仔細揣摩,才能獲得對文本的獨特感受與深刻理解。精讀的時候要讀出文章的語氣和語勢,從而表現出文章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哀傷處還它個哀傷”。學生對課文的精彩處進行品味,盡力讀出文中的精妙和獨特意境,讀出詞句的美妙、準確等,並通過品味語言形成語感,產生心靈共鳴,獲得美的昇華。如對於韓愈《師説》一文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讀的時候要讀出面對現實的遺憾和不滿之情,最好還能表現出搖頭歎息的神情。精讀有時還要讀出虛詞所表達的感慨、喜悦、哀歎與憂傷來,甚至讀出那些結構整齊、音韻和諧、運用諸多修辭手法的句子所表達的感情,進而深層次地領會作者的觀點、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再次,重視集體朗讀。全班學生大聲朗讀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朗讀者能及時發現自己與其他同學的不同之處,糾正了錯誤,同時對提高記憶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好處。文言文大都是音節整齊、長於對偶、工於對仗的,具有聲韻和諧流暢、抑揚頓挫等特點,通過集體大聲朗讀,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律,學生就能感受漢語言文學的音樂美,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欣賞品位,也培養了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感情。

最後,兼顧多種讀的方式。除了前面談到的幾種常見讀法,還有默讀、速讀、分角色朗讀、小組競賽讀等。默讀是無聲的閲讀,利於對文本的理解,適宜於個體讀;速讀可以很快地把握全文的思路,瞭解文章大概內容;分角色朗讀,能很好地體現人物的個性特徵,適宜於對話式的文本;小組競賽讀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文言文的性質及教學目的標,我們可以靈活地選擇各種讀法,讓學生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事物形象,感悟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和情味,進而提高閲讀文言文的水平。

香菱學詩教案範文 篇五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科教學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c)-0000-00

信息技術的運用是形式和手段,語言文字的揣摩運用和深入挖掘是內容和目的,將兩者有機結合,靈活而有效運用,做到“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我們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地實踐、交流、改進、提高。勇於實踐是關鍵,不斷學習是重點,使用恰到好處是核心。不可為運用而運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捨近求遠、本末倒置。現結合具體案例介紹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各種手段的一些嘗試和初步認識。

1 簡化對語文教學的認識

《新課標》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教學無非是發展學生的聽、説、讀、寫(寫字和寫作)等諸方面能力,並藉助文字(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各種載體,實踐“學生為主體,教師作主導”理念,以“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2 運用例談

1、配樂朗讀。朗讀教學從來是並將永遠是語文教學形式的經典科目之一,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朗讀教學的效率和檔次提高一個等級是方便易行的。讀,然後配好音樂,配上圖片或動畫,直接追求“聲情並茂、詩情畫意、情景交融”。

語文老師可以選擇性地下載優秀誦讀視頻,與學生一起欣賞,提升學生的鑑賞能力,激發學生的參與和表現慾望。老師如能親自誦讀並製作出誦讀音頻或視頻作品,其示範力量和推動力量自然是可以想象。例如,我曾經錄製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朗讀材料不僅受到歷屆學生的認可和喜愛,成為他們的收藏,而且起到良好的引領示範效果。

2、情景動畫。網絡音視頻十分豐富,語文老師可以信手拈來作為語文教學的素材和觸發點。這些素材大致可以分作四類來使用:知識講座類,情感教育類,是非辨識類,習作訓練類。

例如,《媽媽,我等了你二十年》表現當代軍人獻身國防的無怨無悔,引發少年學子不盡的感慨唏噓;FLASH動畫《小蚯蚓的遭遇》不僅呼喚起學生的悲憐之心,而且生髮出學生對人生際遇的思考,學生觀看探討之後的習作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文體表達了自己獨到的理解;每年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視頻材料都是學生的精神大餐,單是裏面的“頒獎詞”內容就足夠我們語文課堂去學習和挖掘的。

很多公益廣告,小而巧,如《媽媽,我也給你洗腳》,貼近生活、貼近人情,很能撥動學生的心絃。請這些製作短小精良的公益廣告走入課堂,往往會事半功倍。

3、影視劇片段。新課標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成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語文素養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課外閲讀實踐進一步積累語言材料。根據中外名著拍攝的影視劇極其片段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以點帶面,開啟學生閲讀經典名著、熱愛經典名著的大門。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香菱學詩》的教學,一句“香菱可謂是《紅樓夢》裏邊命運最無端悲慘的女性”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悲憐之心。師生一起觀看電視劇《紅樓夢》第一集視頻,瞭解香菱的身世。然後老師簡單向同學們講解香菱的悲慘際遇,進入“香菱學詩”。“苦難的人兒偷閒苦學詩歌”的事實激發出同學們靜心研讀課文的動力。可喜的是,此節課後,同學們紛紛向老師討要《紅樓夢人物關係圖譜》,問《紅樓夢》、談《紅樓夢》、讀《紅樓夢》蔚然成風,同學們懷着極大的好奇心和對人物命運的關切感開始走近《紅樓夢》。

結末的體會自然是:名著導讀的“導”至關重要,老師和學生一起閲讀名著、和學生一起研討名著,不僅是使命,更要在激發學生閲讀興趣的前提下尋求方法性和科學性。

4、看圖作文。這也是傳統的語文習作訓練科目之一,在報紙、雜誌上,在網絡,在課堂內外,發現有價值的圖片(情景)隨手取來,作為習作素材,在目前信息技術手段日益多樣的條件下實現起來真是太容易了,只需要老師是個“語文的有心人”。

本人曾經在某漫畫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幅圖片:年幼的孩子不畏艱險碼起凳子為自己作“生日倒計時牌”,他正不辭辛勞地爬上去更換時間――273天,他的身後是不知所措的爸爸媽媽。我將此圖取來,要求學生先給圖片取個名字,再結合自己的理解作文。同學們的興趣點爆炸了,不同的關注點、不同的立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角度彙集出一曲習作練習和思想教育的深情交響樂。有一次早讀,學生磨蹭着不讀書,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背”字,於是有三兩個同學開口了;我又在後面寫了幾個小字,“會了嗎”,更多的同學開始讀書了;我再畫上一個“?”,“!”,直至“……”,教室裏讀書背書聲震天了。下節課我製作了一張圖片,先前黑板上的文字符號作背景,前面畫上了講桌和老師,取名《早讀鈴響過……》。我將圖片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看圖作文,可以想見,學生會心地怪笑之後,順利地完成了這次“佳作”。當然,這得益於個人嫻熟的電腦繪圖技術了,算得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經典範例。

5、作文評改。對每名同學的每篇作文都進行精批精改是作文教學的要求,但僅僅止於“精批精改”是不夠的。因為還有一個令人沮喪的現實:對老師辛辛苦苦的批閲學生並不以為然,比較麻木。他們“提筆能作文,擱筆就不管”,“你批你的,我寫我的”真讓老師哭笑不得。電子白板為老師提供了示範機會:錯字別字、標點符號、遣詞造句、謀篇佈局、評點寄語的批閲過程實時展示,帶領學生一起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教會學生修改作文,養成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的良好文風,其作用和效率在電子白板的輔助下大幅提升。電子白板的其他演示功能這裏不作贅述。

6、論壇詩社。語文課堂的延伸,搭乘信息技術手段飛速發展的快車,我們大可利用網絡空間,開闢班級“論壇詩社”,培養喜愛文字的人,造就為文字而欣喜憂愁的人。班級羣共享、個人主頁、QQ空間、個人博客、微信、電子板報等等的層出不窮,都為語文教學的自由騰飛插上翅膀,關鍵看語文老師怎麼“引導”和“制宜”。

7、課本劇。課本劇將課文課堂教學和德育、美育結合在舞台藝術的表演之中,既培養了學習語文課的濃厚興趣,又使學生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對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增強審美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本人在此要表達的是,整個課本劇的排演過程可以充分發動學生的能動性,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呈現更加精美的語文實踐成果。例如本班師生共同完成的課本劇《羚羊木雕》,獲得2013年集團藝術節課本劇表演第一名。《羚羊木雕》從劇本編制、場景服裝、道具設計、背景圖片、背景音樂、人物配音到後期完整音效,全都倚仗多媒體信息技術。

8、教師下水。語文知識和語文技巧當然離不開語文老師的精心講解,但語文老師的“下水”實踐對學生的指導性、示範性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不可忽視。電腦、網絡為語文教師下水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

本人多年來邊教學邊筆耕,不斷完善充實了《個人教育文集》、《守望你的青春》、《個人散文集》等集子,供學生閲讀、借鑑。“寫作”是什麼?簡言之不過是兩個詞,即“記錄”或“敍述”。與學生共同經歷的人和事,許多的細節學生並不見得引起注意,我作了記錄,演繹成了“作文”,學生閲讀之後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其啟發效果大大勝於枯燥講解“作文材料的取捨技法”,很好地解決了“記錄什麼”“怎麼敍述”的問題。看自己老師寫的作文的興趣遠遠高於看任何“優秀作文選”。學生是越看越有味,後來,學生們開始不甘於作“旁觀者”了,也參與到這“記錄生活”的行列裏來,再後來,還有了討論,甚至有了爭論。哈,這樣不是很好嗎?過去一向提倡的“教師下水文”在這裏得到很好的實踐。

9、資料整理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梳理積累,可以有計劃地發動學生分工協作,達到增強學習效果和提高學習效率雙重目標。例如有步驟地安排學生做好字詞、修辭、語法、文學常識的整理,國中三年下來,一套完整而系統的語文資料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本人也親自整理《單句標準格式》、《與比較學習》等資料發送給學生保存學習。

10、表格運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好表格,便於比較學習,更有條理,更有層次。語文老師一定要學會做表格,這是語文知識提煉的重要方法之一,因為電腦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本人制作的《紅樓夢人物圖譜》、《整理親屬關係,增強親情體驗》、《新聞結構訓練》等表格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出無可替代的作用。

11、網絡運用。網絡和網絡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語文教學幾乎隨時需要利用網絡進行知識檢索,不必等待,信手可得。人物故事、名言詞句、經典篇章、音畫素材等等無不信手拈來,為我所用。更難得而可貴地是,“疑點考證”在從前的教學中往往以“等老師課後查清楚了之後再和你們講解”終結,現代網絡條件下“鼠標一點”即可完成各種説法和理解的海量參考資料,師生一起探討、甄別、選擇,將會呈現多美好的語文教學境界!

3 幾點體會

語文教師做好網絡資源的利用和整合,要學會“搜索”和“下載”的必要技能技巧,把握好“下載”與“下水”的關係。這也是語文教師必須的信息處理能力。由“課件”向“語文教學資源整合”提升,過去單一的課件形式已經容量有限和過於機械了。語文老師要做語文的有心人,用好手機,捕捉鮮活的生活細節和生命狀態作為語文教學素材。教師還必須學會靈活運用各種小軟件,助推“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比如文字處理、表格處理、PPT演示文稿、圖片處理、音視頻處理、GIF或SWF動畫製作等等軟件都是應該熟練掌握的。

4 結語

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語文教學向深度發展正經歷這樣的過程:由引出內容、提高興趣,向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發展,由拓展視野、豐富積累,向參與過程、體驗情感發展,向提高審美情趣、增強人文素養髮展。語文老師們,讓我們加強學習和交流,緊跟時展步伐,勇擔信息時代重任。

參考文獻

[1] 殷飛飛。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的飛翼[J]. 學苑教育,2013,07:28-29.

香菱學詩教案 篇六

曹雪芹創作了《紅樓夢》,創建了賈府這個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線卻始終集中在賈寶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將注意力集中在寶、黛間的恩愛纏綿上,的確很容易讓人生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樓夢的讀後感600字左右,希望能給各位提供幫助!

紅樓夢的讀後感600字左右1“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在那樣的年代,多少女子甘為農婦。今讀《紅樓夢》別樣的香菱啟示了我,“女子有才便是德”。

讀完《紅樓夢》,合上書,書中個個人物浮現在我腦海中:聰明靈秀的賈寶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達穩重的薛寶釵……可最吸引我的是一個平凡、勤學苦練的香菱。

書中,《呆香菱苦心學吟詩》特別吸引我。香菱請黛玉教她作詩,於是黛玉就拿了一些書給香菱看,香菱拿來認真地讀起來,把黛玉所劃的都背了,又細細思索了一番,並説:“書裏有好多詩我都非常喜歡,我一定要學會作詩才行,你再拿些書給我看吧。”黛玉聽了,又拿了幾本書讓香菱讀,還給她出了個題目,讓她試試自己寫一首。

這時寶玉、探春他們都來了,大家一起談笑。但香菱一心寫詩,也不理大家,一個人坐在旁邊思考,連吃飯也顧不上了。大家見她寫得辛苦,都叫他不要再想了,先歇一下,香菱卻不肯,一個人坐在山石上發呆。這天晚上一直到很晚她都沒睡着,剛睡着突然喊:“有了,有了!”就把夢裏的詩寫了出來,大家都覺得她作得好極了。

讀着香菱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可香菱卻一心讀詩,學作詩,讓自己變得滿腹詩經、才華橫溢。大家都非常喜歡她,敬佩她,我也被她的才華和精神所吸引。怪不得爸爸媽媽和老師都説:“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記得有一次,在期末複習期間,我沉迷於網絡遊戲,在一些該複習的時間上用來玩遊戲,所以成績直線下降,結果期末考得很不理想,被爸爸批評了一頓,之後,我就再也沒碰過遊戲了。

香菱的故事告訴我:“女子有才便是德”。長大後,我一定要做一個像香菱一樣有才的女子。

紅樓夢的讀後感600字左右2寒假裏我讀了好幾本書,其中就有《紅樓夢》,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一拿到這本書,我就愛不釋手。我被裏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情節吸引住了。在這本書中,薛寶釵、襲人等是《紅樓夢》的主要人物,賈寶玉、林黛玉兩人的悲劇貫穿全文。

故事講述的是母親病逝後,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賈府,漸漸與公子賈寶玉相戀。這本來是一段很美好的姻緣,但是因為鳳姐的從中作壞,使得賈寶玉娶了帶有黃金鎖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的故事。

我覺得,當時的賈府很富有,賈府的賈母有權有勢,説話也很有分量,賈府上下全都得聽他的。他很疼愛寶玉,我不是很喜歡寶玉這個人,作為男人應該拿得起放得下,可他輕佻,頑劣,屢教不改,最後是黛玉的離開才使他醒悟過來。林妹妹是一個多愁善感,動不動就哭,她是一個多才多藝,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女子。我覺得她生在那個封建社會真是不幸。也許是接觸的人太少了,她的面前只有一寶玉,寶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她的神經。

我也曾經看過紅樓夢的電視,我覺得裏面的。有此片段真的是很有想象力,黛玉在一片桃花樹下,提着一個小藍子和一個小鋤頭,纖纖弱弱的葬花。還有一個畫面是寶玉和寶釵結婚,這裏是高朋滿坐,熱熱鬧鬧。那裏是黛玉一個人躺在牀上,流着眼淚,思念寶玉,最後悲憤吐血而亡。

這個家因為有了貴妃而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最後也是因貴妃的去世,而使家中落魄,最後寶玉出家當了和尚。這裏面祥細的講了一個家族的興盛與衰敗。

曹雪芹生動的人物刻畫,完美的景物描寫,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紅樓夢的讀後感600字左右3“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是我第一次讀完《紅樓夢》的真實感受。有的人喜歡喝咖啡,濃烈而厚重;有的人喜歡喝茶,清新而恬淡。那麼,品《紅樓夢》是咖啡還是茶呢?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開始,我認為《紅樓夢》是一本枯燥的古書,可越讀越被它吸引,它不僅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讚美了封建禮教下純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被列為四大名著之首。

《紅樓夢》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情節是“黛玉葬花”。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也許有人會説花謝是自然規律,又那樣假惺惺的葬花呢?你們不懂,黛玉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歎自己會不會這些花一樣,等到花期一過,也會像花兒一樣孤零零的落下,沒人問?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經暗示了最後她悲慘的結局。

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在那個爭風逐月的大觀園,想要獲得幸福與自由,那簡直是不可能。而書中的主人公――黛玉卻恰恰擁有。“黛玉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誰?”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濁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個很簡單,卻沒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

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沒有人發覺,甚至開始慢慢地被別人遺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這篇文章喚起你的初心,你壓在心底的財富。黛玉的行為對我有啟迪,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靜靜地看上一會兒《紅樓夢》,就能平靜許多,心中的鬥志又能熊熊燃燒起來。

當物慾橫流,世事變遷,圓滑易,守心難。那麼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財富了。有了這筆財富,即使貧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紅樓夢》博大精深,次次讀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紅樓夢的讀後感600字左右4也許,看過《紅樓夢》的大多數人都不明白黛玉,她也無需別人明白,正因不懂得她的人是不會了解她內心深處的嚮往的。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透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

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悽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乾淨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污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下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獲得明白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温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一樣,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紅樓夢的讀後感600字左右5“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説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説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聲韻悽惋,銷魂醉魄的歌聲從電腦中飄出,我的心彷彿也隨着曲子飛到了那鏡花水月般的傷痛裏。

在初讀《紅樓夢》時,我就對這首曲子情有獨鍾,有哪一種情,比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這更引得眾賓淚沾襟?

讀罷《紅樓夢》,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心酸,或許是為了榮寧二府的興榮到衰敗而感傷,或許是為紅粉佳人的香消玉殞而遺憾!

在《紅樓夢》中,最完美的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黛玉和寶玉兩人的感情。從小時的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到長大的心生愛念,這是多麼自然、純潔、完美。然而,正因生不逢時,正因當時林黛玉的“孤傲自許,目下無塵”,同周圍的環境表現出明顯的不合拍,“因此賈府裏除了寶玉這個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愛他的。”因此外開孤立無援,無權無勢的地位。又正因賈母與王夫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處心積慮策劃了一場騙局,硬是把薛寶釵嫁給寶玉,使得這段感情被無情地扼殺,最後他們的結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悲慘局面。

而從書中,我們也能夠看出曹先生的驚世才華,那淒涼柔媚的葬花詞,即使是百鍊鋼也能變成繞指柔。“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劍雙寒嚴相逼,”“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濁陷渠溝。”一首葬花詞,就寫盡了周遭環境的污穢,逼迫的激憤和對茫茫前途的無能為力的絕望與哀愁。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沒落,這使我對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儘管《紅樓夢》在中國古典文學裏面,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東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頌歌,又是女性的杯具。

香菱學詩教案範文 篇七

關鍵字:林黛玉 獨立人格 清雅風骨 才情

小説《紅樓夢》中的許多人物生命都是以悲劇而告終的,林黛玉就是其中之一。林黛玉的悲劇,是美被摧殘、被毀滅的悲劇。黛玉之美,不僅僅是她那美麗動人的相貌,還有她對獨立人格的捍衞、飄逸清雅的風骨和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對生命價值與歸宿的追問”。

一、獨立人格的捍衞

獨立的人格意識,一直伴隨着林黛玉,從由絳珠仙草變成絳珠仙子開始,一直到生命的隕落,她無時無刻不在捍衞自己獨立的尊嚴。

《紅樓夢》一開篇就道出了林黛玉前世孱弱的生命和獨立的靈魂。且不説絳珠仙草修成絳珠仙子,只説絳珠草受神瑛侍者甘露之惠,得以“久延歲月”,又“受天地精華”“雨露滋養”修成女體之後,“遊於離恨天外,飢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她是那麼的潔淨,沒有受到絲毫俗世的影響,又是那麼的自由,並不為感情之事所累。本來可以好好在太虛幻境當她的絳珠仙子,但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內便鬱結成一段纏綿不舒之意。”可見絳珠仙草下凡歷世,是要報答灌溉之恩,雖然灌溉之恩並不是她成為絳珠仙子的惟一條件,但是,她不願意拖欠別人什麼,所以,她説:“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了。”這便是所説的“還淚”的由來,可是絳珠仙子的話裏似乎還有更為深刻的意思。

在太虛幻境,絳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絳珠仙子受神瑛侍者的恩惠,才得以脱卻草胎木質,而要取得真正的平等,還得各不相欠,所以,她要主動還淚,哪怕是付出一生的眼淚,甚至生命。她並沒有説什麼肝腦塗地,沒齒難忘,大恩難報之類的冠冕話,而是要付諸行動,並且這樣的行動是積極的,是一種追求平等的主動行為,這已是很難得的了,更何況她的話還有更深刻的含義,那就是自己一生的眼淚足以償還神瑛侍者的恩惠,能有這樣認識的女性,在那個時代有幾個呢?她追求平等,所以還淚,她珍重自己,所以一生的眼淚足以抵償那甘露之惠。

黛玉未出場之前,賈雨村曾有詠懷對聯一副:“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對此,很多研讀《紅樓夢》的人都認為賈雨村的出現,不過是用來引出黛玉和寶釵二人而已,但是筆者以為這句對聯還有別解。在此,且不論寶釵,只説黛玉,即:暗指黛玉賈府生活並不如意,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價”指價格,價值,即黛玉的價值,她想要求得一個合理的評價,一個充分的肯定,在那個社會的權力中心是不可能的。那個腐朽沒落的社會,不承認黛玉的價值,正説明了黛玉價值的難能可貴。後面的事實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黛玉對仕宦名利的態度,只有一個賈寶玉賞識。而寶二爺只是一個沒有實權,沒有經濟能力的少年。正如寶玉説的“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裏,一點也做不得主,行動就有人知道,不是這個攔就是那個勸的,能説不能行。雖然有錢,又不由我使。”

黛玉的許多事情,表面看起來是有些小性子,但是,未嘗不是對人格尊嚴的一種捍衞,她那敏感的心,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了。但是就全書來看,作者只是通過寶釵來了以後,做了一次明文對比,説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下無塵”。(第五回)但是從前八十回來看,直接寫黛玉對長一輩的人不太禮貌,只有周瑞家的送宮花一節,(第七回)後再也沒有直接的描寫了。

現在我們看看周瑞家的送宮花給黛玉一節,這一節被許多人當做黛玉沒有禮貌的證據,其實對周瑞家的沒有禮貌的也不僅僅是黛玉一個,後文四十五回,鳳姐因為周瑞家的兒子不聽管教而不許兩府收留,逼得周瑞家的下跪求情,結果還是賴嬤嬤説情才得以下台的。由此可見,黛玉對周瑞家的的態度,並不算是很過分。別説是心思細密,孤高的黛玉,就是我們一般人,別人挑剩的東西給我們,我們也會不高興的,更何況周瑞家本來就是奴僕身份,而黛玉卻是小姐,是主子,當自己的尊嚴受到羞辱,她自然有權利維護了。

就是和寶玉相處時,也是因為心思細密而常使小性子,可這小性子並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就是有小性子,也是對自己愛情和人格尊嚴的一種維護。我們不能只看她對寶玉的為難,還要看到她對寶玉的關愛,和寶玉的兩情相悦。對寶玉的發脾氣,是一種孤獨後的落寞,如二十回的黛玉葬花,是一種受到奚落後的悲傷。 “我為的是我的心”這才是黛玉對寶玉的真正態度,“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會規範不附帶任何條件的自我意願。”所以,黛玉對寶玉更多的是相知後的關愛,在愛情上,她也是要爭取平等的愛情,絕不像湘雲和寶釵規勸寶玉走仕途經濟之路,受到寶玉很不禮貌的回敬而忍氣吞聲。

二、灑脱清雅的風骨

林黛玉身上多少有些魏晉名士的風度,馮友蘭、李澤厚等著的《魏晉風度二十講》中對魏晉風度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就是:那個時代的士人們在自覺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進而對活得更漂亮做了幾點説明,最後的結論是“高貴、自然、生趣這些構成了魏晉風度的內涵。”

在筆者看來,林黛玉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魏晉風度的氣息。最可為證的就是四十八回香菱學詩時,她給香菱推薦的全是魏晉盛唐的詩歌,並且對王維的詩歌還做了選擇,可見,林黛玉性格中那種灑脱飄逸。這種灑脱飄逸表現在林黛玉身上就是她對生活環境清雅的選擇,對自己感情的不加掩飾,對生活意趣的追求。

當元春讓姐妹們和寶玉入住大觀園時,黛玉選的是瀟湘館。瀟湘館地處大觀園的西南角,與薛寶釵所住的蘅蕪苑相比,實在是清雅隱士和達官貴人的對比。蘅蕪苑坐北朝南,臨近榮禧堂,“五間清廈連着,捲棚四面出廊”,顯得端莊方正,大氣雄渾。而瀟湘館則是綠竹掩映,清流縈迴,石子漫成甬路,小小三間房舍,房內牀几椅案都合着地步打就,後院又有大株梨花和芭蕉。就連賈政對瀟湘館的評價也是很獨特的:“若能月夜坐在此窗下讀書,不枉虛生一世。”(十七回)黛玉自己對瀟湘館的感覺:“我心裏想着瀟湘館好,愛那幾竿竹子隱着一道曲欄,比別的更覺幽靜。”(二十三回)黛玉喜歡瀟湘館的幽靜得到寶玉的認可,賈政也認為瀟湘館是讀書的好地方,後文又得到劉姥姥的印證,第四十回,劉姥姥進大觀園,看了黛玉的住處後説:“這哪裏像小姐的繡房,竟比那上等的書房還好。”眾多評論者都認識到了瀟湘館的清幽象徵着黛玉的性格,湘妃竹象徵着她的悲劇命運,可是,很少有人注意,瀟湘館總體上透着隱士的風雅情趣。有竹子,有曲水,房舍小而和諧,几案美而自然。

評論《紅樓夢》的人大都認為湘雲是閒雲野鶴,敢做敢説,可是林黛玉在她不哭不悲傷的時候,也是蘭心慧質,十分淘氣。不過她的淘氣顯得格外可愛,而不是一般的頑皮,不是鳳姐式的市井俗話,她的淘氣帶着機靈和學問的色彩。她打趣別人,開別人玩笑,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反應機敏。先有第八回寶玉探寶釵,黛玉的雅諷,後有二十回史湘雲咬舌子被黛玉打趣,寶玉聽曲文悟禪機被黛玉妙詰。這些都能看出來黛玉思維之細密,反應之迅疾。

最讓我們感受黛玉淘氣的一節是四十二回,黛玉自然揮灑,隨意而談,引逗得眾人大笑不止。這一場景,使人感受到了無盡的快樂,人美,語言更美。眾才女們笑了八次,因黛玉之言而笑的有五次,其他三次還是和黛玉有間接的關係。恰評劉姥姥“母蝗蟲”,打趣惜春畫畫,給畫定題跋,開李紈的玩笑,畫畫工具後面添鐵鍋鐵鏟,給探春説寶釵把嫁粧單子也寫出來了,被寶釵按在炕上時的求饒,無一處不風趣,無一處不令我們捧腹。就連一向老成持重的寶釵也“笑的動不得了”,心如死灰的李紈也不得不迴應黛玉的玩笑,十分要強看重小姐名分的探春“笑個不住”,性格開朗的史湘雲樂得差點連人帶椅子跌倒。在這一回裏,這一場景中,黛玉儼然成了中心,成了領頭玩笑的人,其揮灑自如,反應敏捷,真是無人能及,連一向聰明的寶釵也一時未能理解要鐵鍋鐵鏟何用。結果是李紈説黛玉“刁”,寶釵贊黛玉“伶俐”。言辭含蓄,意味雋永,這才是“真名士,自風流”呢。

“香菱學詩”是《紅樓夢》中很重要的一回,看似寫香菱,實際上也在寫釵、黛二人,也是在塑造釵、黛二人形象。那麼寶釵和黛玉在對待香菱學詩的問題上,表現出了相當大的區別。只讀正經書的寶釵認為作詩非女兒之事,做些針線才是正經事情,故無心教香菱,而不羨慕仕宦名利的黛玉就不一樣了,教香菱學詩不僅是有心,而且是盡心。拜師時黛玉之言――“既要學作詩,你就拜我為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讓人既驚歎又讚歎,這樣的謙和,這樣的自負,不是一種灑脱飄逸,又是什麼呢。她對詩歌的平仄和立意的見解,到今天也不落伍,對前代詩人作品的熟悉,令人吃驚;對前人詩作評價的率真精當,足以讓大觀園裏的女兒們見絀。並且她還在詩集中寫有點評。如此對待詩歌,對待學習作詩的人,如此精妙的見解,如此飽含才學的風度,哪裏還有女兒的嬌怯之態,倒是有幾分名士的灑脱不羈。

三、無與倫比的詩人才情

《紅樓夢》中詩歌,不是純粹的狀物寫景,抒情議論,而是塑造者每個人的性格,象徵着每個人的命運。“詩詞曲賦是小説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小説中的詩詞曲賦是從屬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描述的需要的”。

而林黛玉的詩詞曲賦正是表現了她獨特的生命體驗。她的詩作和其他人的相比絕然不同,所以才有她的第七十回,寶玉看了她的《桃花行》之後,“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淚”。筆者以為,林黛玉的詩歌,從感情抒發方式上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她參加詩社以及和別人聯詩,一類是她寄託自己身世以及愛情體驗的詩歌。兩類詩傳達情感的強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着她感情的覺醒而體會感情成功之艱難,人格獨立的維護而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落寞,逐漸的在加強抒發的強度,最後無論哪一類詩作都無法掩飾她內心強烈的孤獨感和生命脆弱彷徨的程度。

林黛玉詩作的體裁和數量在《紅樓夢》裏是穩居第一的。她寫了五律、七絕、四言、七律、歌行、五排、集句、詞8種體裁,25首詩詞,共計256句(行),1659個字。在體裁上比寶釵多出一倍,首數幾乎多出兩倍,句(行)和字數幾乎多三倍。就是與史湘雲相比,也多出許多。

且看她的那三首詠的詩作: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藴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

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黛玉三首詩歌,奪得了詠菊詩的前三名,李紈的評判:“《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三十八回)

我們現在只評第一首。因其不流俗媚世,不畏懼風霜嚴寒,孤標絕塵,衝寒而放的風骨被歷代文人雅士歌詠贊歎,總能喚起文人們與在品格里的深刻認同,這樣的情結千百年來都揮之不去。文人是人類精神的傳承者,是獨立人格的張揚者,是民族的靈魂和不滅的風骨。文人並不是因為有了知識而為文人,文人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風骨而為文人。文人不分東西南北,也不分貧窮富貴,不分健壯或羸弱,也不分鬚眉和閨秀,他只是要擁有這樣風骨的靈魂!黛玉的詩在詩裏奪冠,正是因為她有這樣高標絕塵的風骨,正是因為她的靈魂裏浸潤了文人的傳承,這樣不滅的精神在這個弱女子身上張揚,並且強悍地進入了不朽!

黛玉因身世之孤獨,感情之覺醒而寫作的詩歌,更是讓讀者心神俱消,如痴如醉。她的《題帕三絕》是寶玉捱打後,讓晴雯贈舊帕子而體悟到寶玉深情厚意時,愛情的第一次抒發。“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三十四回)就在舊帕子上寫下了這三首抒情之作。因為感動,所以情難抑制,因為相知,所以不避嫌疑。開首一句“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為誰?”既是暗合“還淚”一説,也是黛玉甘願為寶玉而流淚,甘願將自己的眼淚付出給蔑視仕途經濟的寶玉。她的愛情就顯得純潔高雅,因為她對寶玉的愛,是一種理解,是一種相知,沒有任何的附加品。

縱觀黛玉的詩歌,我們看到了一個健康、高潔,有遠大追求,有執著到底精神的理想女性的化身。

四、花的精魂,詩的化身

在林黛玉身上,被封建禮教強制的依附性和被動適應性是最少的,她在《紅樓夢》中,更多的是表現自己的個性化人生。她的逞才、讀曲、雅謔、寫詩和教詩,都是一種放任和才能智慧的傳達。正是黛玉具有這樣的品格,才使得她具有了無窮的魅力,正是這種人性大美的被毀滅,才讓千萬讀者為之扼腕。

參考文獻:

[1]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釵》,中華書局, 2006。

[2]呂啟祥:《紅樓尋夢》,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馮友蘭、李澤厚等著:《魏晉風度二十講》,華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