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帶拼音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6W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帶拼音版(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 ,抒發歸隱後愉悦的心情。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塵網:塵世的羅網。“三十年”應該是“十三年”,他從開始作江州祭酒,到辭去彭澤縣令,前後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之誤。這兩句是説,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起首四句,先説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適俗韻”無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同之處,所以“愛丘山”。前兩句表現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背自己的本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被束縛的鳥。池魚:水池裏養的'魚。故淵:指魚兒原先生活的水潭。這兩句是説,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山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際:間。拙:笨拙。自謙之詞,與世俗的機巧相對而言。這兩句是説,到南邊的原野裏去開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這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前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的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裏轉接下文,就顯得自然妥帖,絲毫不着痕跡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説。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這八句是寫歸隱之後的生活,好像詩人帶着我們在他的田園裏參觀一番,他指東道西地向我們一一介紹:田畝、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經詩人點化,都添了無窮的情趣。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脱了,在虛靜的居所裏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賞析 篇二

第一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歎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迴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迴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裏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説。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脱了,在虛靜的居所裏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總之,陶淵明的這首詩不論是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色彩上都令心靜如水之君無不折服。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解讀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3、簡單瞭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歸園田居》(其一)對照翻譯 篇四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到南邊的原野裏去開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榆樹、柳樹遮掩着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狗在深巷裏叫,雞在桑樹頂鳴。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門庭裏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長久地困在籠子裏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賞析 篇五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餘畝,草屋九間。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後的次年寫下的。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讚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敍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首先來看一下本詩的大意。我這個人從小就不喜歡而且沒有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本領。我向往那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山林和寧靜純樸的田園生活。但自己卻糊里糊塗不幸地“誤落”入污濁而又拘束的官場,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懊悔與感慨。我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重獲自由。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間,在南野過着農耕生活,堅守着自己的節操剛直不阿。住宅周圍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安寧靜謐,嫻靜優美,清新喜人,這一切是那樣的自由與美好,誰又能體味我那擺脱“樊籠”、“塵網”之後如釋重負的輕鬆與歡欣呢!榆樹、柳樹遮掩着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我的門庭裏沒有塵世間的瑣事,嫻靜的屋子裏,我可以享受屬於自己的靜謐的時光。這次我掙脱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種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再來看一下本詩的結構。這首詩可以分兩部分。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從小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響,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這也就使他身上擁有出仕與歸隱的矛盾。魯迅先生也説過:“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在他做官的日子裏,各種權力的爭奪,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着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而且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這一切都違背了他的做人準則。所以説,他選擇歸隱,着是社會現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詩詞中 “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這就充分的表現了他已經厭倦了仕途生活,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渴望逃脱官場這個大“樊籠”。詩的第二部分主要寫居室之樂,“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二句,由繪景轉入敍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閒自在,一旦沖決羅網、迴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這讓我們感到有一種烏托邦的世外桃源的悠閒。也讓我們明白了詩人是天真純樸,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脱俗的,他所向往的社會,是沒有貧困,沒有鬥爭與矛盾,清閒自由,無拘無束的理想境地。“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最後來看一下本詩的旨趣。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側重寫理趣,後半部分側重寫情趣。他的語言,看似質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藴含着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詩人運用比喻等多種藝術手法,情中有景,景中融情,情景交融。詩人謀篇佈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的刻畫方面,都是精心構思、斟字酌句、反覆錘鍊的結晶。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這首詩中,並呈現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由此便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爭鬥的,自由的,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圖。這也是詩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境界,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詩人擺脱充滿束縛與羈絆的世俗官場生活,從牢籠中,從勾心鬥角中,追名逐利中解放出來的快慰與欣喜。這首詩也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説,“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着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真切地感覺到,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