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7W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篇一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等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2、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重要性。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重要性。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     精讀多練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閲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説一説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於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捨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鋭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捨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麼,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説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後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説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後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説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註。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説明從中受到的啟示,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説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於我們經常閲讀的記敍文。

三、拓展閲讀,隨文練筆

1.下面我們再來閲讀一篇論説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麼?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説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説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説,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了。

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説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説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説“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説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選自顧頡剛《通俗論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説一説這篇文章作者要説明什麼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2.讀了兩篇論説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説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等等。

3.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四、作業設計:

1、修改小練筆。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觀點)      28、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           !

洗澡水的漩渦            看出問題

(事例)    紫羅蘭的變色            實驗研究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發現發明

(總結)    見微知著    善於發問   不斷探索

教學反思

課文的題目,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一、積極性被調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點、思考、交流、彙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二、心絃被撥動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三、心靈被觸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敏鋭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並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説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麼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麼?感悟“!”藴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歎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學生在閲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篇二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新課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而且幾個小故事引人入勝,學生們很感興趣,因此,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們自讀自悟、在交流中感悟,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説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我則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找到了真理。並引導學生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

這篇文章是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進行比較,並拓展閲讀,隨文練筆。效果不錯,現記錄如下:

師:下面我們再來閲讀一篇議論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麼?

懷疑與學問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説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説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説,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了。

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説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説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説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説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説一説這篇文章作者要説明什麼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3、讀了兩篇論説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説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等等。

4、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設計 篇三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重要性。

4、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 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説一説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於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捨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鋭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捨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每小組派代表 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麼,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説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後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説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後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説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註。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説明從中受到的啟示,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説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於我們經常閲讀的記敍文。

三、拓展閲讀,隨文練筆

1、下面我們再來閲讀一篇論説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麼?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説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説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説,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了。

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説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説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説“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説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選自顧頡剛《通俗論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説一説這篇文章作者要説明什麼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2、讀了兩篇論説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説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等等。

3、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初讀三個事例,瞭解三個事例的內容。 篇四

下面我們來概括這三個事例主要內容,有一個自然段可以幫助我們來完成這個任務,哪個自然段?(讀讀第二自然段,看看這個自然段寫了哪幾個內容?)

指明三個學生來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學再想想,分別講了什麼?

給學生一些時間,可以自己説説,也可以在同桌説或者在小組裏説。

請三個學生站起來説三個事例的內容。

在學生説的基礎上,老師出示三個事例的內容,再讓全班同學讀一讀。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篇五

【課前準備】

課前教師將《懷疑與學問》印發下來或做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團結就是力量。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誰來説説你還知道哪些格言?這些格言都闡明瞭真實的道理,所以我們也把它們稱之為真理(板書:真理),這些真理也常常成為我們的座佑銘,指導我們的言行。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説一説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 (學生自由發言,如:善於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捨等等。)

3、教師小結: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縱觀、漩渦、敏鋭、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捨。

洗澡、花圃、推理、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打破砂鍋問到底。

⑴ 指名讀詞語。

⑵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請大家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先寫了什麼?接着寫了什麼?最後又寫了什麼?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麼,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説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後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説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後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説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 (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註。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説明從中受到的啟示,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人物 “?” 從“?”到“!”的過程 “!” 謝皮羅 為什麼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敏鋭地注意 緊緊抓住問號不放 反覆的實驗和研究

水的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波義耳 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麼樣的意義? 敏感地意識 一連串的問題 許多實驗:大部分花草受酸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奧地利醫生 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係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連串的疑問 反覆的觀察實驗

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6、同學們,你們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麼感受?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源於什麼?能不能到書上找到個詞來説説。(如“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師小結:透過這個感歎號,你還能感受到什麼?(科學家們的驚喜、興奮、激動、驕傲、自豪以及給世人的震撼……)是啊,一個“!”凝結了多少難以名狀的情感啊!謝皮羅教授激動地對世人説(指板書):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化學家波義耳驕傲地對世人説……;奧地利醫生自豪地對世人説……讓我們也堅定地説──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7、課文學到這,同學們對課題也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你還能補充這樣的事例嗎?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説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於我們經常閲讀的記敍文。

三、拓展閲讀,隨文練筆

1、下面我們再來閲讀一篇論説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麼?四、隨文練筆

作者運用三個具體事實説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觀點。我們也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一次小練筆,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團結就是力量” (示課件──小練筆: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團結就是力量”……)

【板書設計】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見微知著

善於發問

! ?

不斷探索

獨立思考

鍥而不捨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説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説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説,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了。 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説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説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説“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説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選自顧頡剛《通俗論集》) ⑴ 自讀自悟。

⑵ 全班交流,説一説這篇文章作者要説明什麼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2、讀了兩篇論説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説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等等。

3、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篇六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有條理:先是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再運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後總結全文,重申觀點。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點學習:

一、理請課文的層次,瞭解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引用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祕,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瞭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説明了自己的觀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發明了酸鹼試紙。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每個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採用圈點批畫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文,撥動學生心絃,學生在閲讀分享中真正體會了課文的含義。

三、講具事體例時,我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論點,學生閲讀第二、第三個事列時,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仿照學習第一個事例的方法,理清後兩段的思路,掌握每段的主要內容。至此,不能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我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從眾多科學家的事例中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四、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圈畫、思考、彙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學完課文後,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以“功夫不負有心人”為論點,用不同事例來論證這個觀點,使學生的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課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中,我重點抽查了幾個學困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沒有在生字詞的學習上浪費更多時間,可能使生字詞的教學砸的不死,有個別學生還學得不牢固。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還顯得有些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這是今後要注意的地方。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習題 篇七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制國小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屬於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地考慮課文的特點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在導入環節,我注重了單元的整體性,拋出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一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來引出課題。進而,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質疑課題,讓學生帶着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感知環節,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在此基礎上,檢查了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重點從字音、字義、字形三個方面來彙報,課上學生彙報的效果很好,可見預習的充分,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字詞方面的預習習慣基本上養成了。之後,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指説的學生回答得很完整,進而全班學生練説,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研讀感悟環節,我抓住學生課前的質疑的問題“為什麼説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來默讀思考,結合課文具體的事例,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寫下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其探究的慾望。在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學生再來交流,重點是通過三個具體的事例來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我主要運用了表格,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學生彙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彙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説清即可。至此,不但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教師也恰到好處的出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魯班發明了雲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等。眾多科學家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課文的學習並沒有結束,找到真理還需要條件,學生彙報,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讀悟中明白科學家們還需要有見微知著、善於發問、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等精神。最後,迴歸第二自然段——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造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後,點明瞭課文的觀點,即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在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從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兩方面來彙報。重點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説明觀點的寫法,學生基本彙報出來。作業環節,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充分地關注了每一個的學生。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學生是學習主體,課上我儘量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少,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語文教學注重讀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導學生的品悟還不夠,朗讀也是淺嘗即止,沒有把學生的感悟推向深層,從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調控方面還存在不足。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這次的區優課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實踐了自己新的教學嘗試,得到了不少收穫,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斷提高的空間。國小語文教學研究的路還很長,我將以不斷學習,不斷探究,不斷實踐的信念把這條路走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篇八

最近,講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一課,這是一篇議論文。我的設計思路是:先結合課文第二個自認段初步理解課題,通過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個事例進一步理解課題。最後以讀促悟,通過讀課文二、六、七、八段,讀這些對課題作解釋、歸結的話,透徹理解作者的觀點。課尾的拓展,我讓學生列舉自己蒐集到的能證明作者觀點的其他事例,鍛鍊學生説的能力;讓學生模仿課文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的寫法進行小練筆,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滿懷信心地走上講台,卻掃興收場,心中甚為沮喪。對於語文課教學,我是新手,上好一節語文課,開啟自己語文教學的大門,是我夢寐以求的事。看見同行們自然從容,娓娓動聽的課堂教學,我心底裏暗自佩服,併為自己萎靡的教學功底焦急上火。這節課,我也認真地做了準備,然而,實踐證明,我依然是失敗的。

我究竟錯在哪兒呢?回想我的課堂教學,我讓學生自主默讀找答案,並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完成課堂設置的問題,然後再讓學生彙報交流,我感到這種教學方式真枯燥。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不禁為自己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而擔心。

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整節課,我不自覺地一味地引領學生分析起課文來,我感覺自己真是笨極了。教材之所以編寫這一課,肯定考慮了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怎能忽視了編輯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自己本節課對學生在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方面的培養,則如蜻蜓點水。看來,我是真的錯了。如果再讓我重新來上這一課,我一定將引領學生分析課文的環節刪除,而改為學生的自讀自悟,彙報交流,並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外蒐集的證明本文作者觀點的實例。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而且大大地節省了時間,我則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讀”上,讀與作者的觀點相關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讓學生反覆讀,聲情並茂地讀,以讀促悟。如有可能,我會將作業中的“小練筆”放在課內進行,當堂完成學習任務。當然,若時間不允許,我絕不勉強。我想:這樣子學生自然地學,要比老師的灌輸會有效的多。

對於語文課教學,也許我是初來乍到,還顯得太嫩;也許是自己的功夫不到家,鑽研不夠深入,但既然我選擇了語文教學,我就得為自己負責,更要為學生負責。我相信,只要我以學生為本,以課標為本,保持勤勉,善思的態度,我會一帆風順地起航在語文教學的浩瀚大海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