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8W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界定必修課必須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文藝評論和隨筆。本文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評論,屬議論文範疇。本文告訴人們無論閲讀或寫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學會咬文嚼字以提高閲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對議論文有所瞭解,但寫作能力比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謹嚴精神。大多數學生鑑賞能力有限,對文藝評論的閲讀存在困難,因而更需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閲讀和寫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閲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關係”的主張。

2、教學難點:在鑑賞與品味文章事例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還記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這樣寫雪的“那雪正下得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作者為什麼不用“大”而用“緊”呢?一個“緊”字不僅表現出當時氣候環境的惡劣,還渲染出事發之前的緊張氣氛,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效果。形象寫出了雪下得大,還寫出了當時的氣氛,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魯迅曾評説“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真可謂一個“緊”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一篇關於煉字的文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是怎麼教我們咬文嚼字的。

二、學案反饋與評價

三、咬文嚼字的含義: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也指十分認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學上,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運用哪些例子來説明文學上必須“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詞

(2)王若虛改《史記》一段

(3)韓愈改推敲

(4)蘇《惠》詩

(5)“西施”等套語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説明一個什麼道理?試分別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閲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着變了。

3、韓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使用什麼字眼,要由表現的意境來決定。

4、蘇《惠》詩剖析

答: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藴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藴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西施”等套語。

答: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張咬文嚼字但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説: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説:“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宋代陸象山語説:“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説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明確:朱光潛在本文中所説的咬文嚼字,是説“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單就閲讀説,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讀,就是古人説的,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為,讀書主要在於“會意”,就是領會書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像讀經典著作,就是要領悟它的精神實質,而不能只死摳它的一些字句。

這兩種讀書方法各有長處和侷限性。對於學生來説,應以精讀為主。

2.作者説:“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麼?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説明這個論斷。

明確: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還沒有透徹,感情還沒有凝練,文字就會含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文字才會明確。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結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説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第二部分,用兩個事例和幾組詞語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善用聯想意義,是正面,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套語濫調,落入下乘。寫文章時要求煉字,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煉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着。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當堂檢測

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明確: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鑑賞劃線的詞:

1、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宋祁《玉樓春》

明確:“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確:“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係,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九、佈置作業

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説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性。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反思一: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在2-2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閲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 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閲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閲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接手開始。我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言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斷言。因為高一(10)班的學生,有十幾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我是比較滿意的,我從這一學年度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閲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而且能夠堅持。而高一(11)班的學生相對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麼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間,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麼學語文,因為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儘管知道非常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學生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我期待。

反思二: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期會考試剛過,語文成績也有了。之前的複習重點就是文學類文本閲讀,但是效果並不好,得分率還是很低。現對文學類文本閲讀的教學進行反思。

文學類文本閲讀這個板塊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難點,與作文和詩歌鑑賞一樣,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就顯得很重要,並還需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在大量的練習題中總結歸納的能力。

1、留心文章標題。無論哪種文體的閲讀,題目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或者為全文線索,比如在我們所用資料的練習題中的《燈火》,文中圍繞燈火展開了對兒時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憶,以及由此而闡發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內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嶺》,這篇現代文就着重敍述了梅嶺的貶官文化和梅文化,抒發了作者對梅嶺的熱愛之情。注意文章題目,是尋找理解文章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2、關注文中特殊句段。總領句(或段)、過渡句(或段)、總結句(或段)、高頻句,對於理解文章結構及內容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如:結尾的議論、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這些特殊的句段,學生就比較容易讀懂文章進而準確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詞句。在原文中尋找答案,是解題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類型的題,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關鍵詞句進行概括、提煉、組合就可以。這樣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話來闡述要準確得多,自然得分就會高。比如《魂系“一線天”》一文中,有一題是“請用精煉恰當的6個單音詞概括‘一線天’的特點。”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通過對文章的仔細琢磨後大多能答出四個特點:奇、險、幽、陡,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這兩個特點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經過對文章相關段落的分析講解,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的啊!”在他們的回答聲中,我知道他們又深刻地積累了一種解題方法和經驗。

“在練中學,在學中練”,現代文的題多如牛毛,但萬變不離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並在練習中加以運用,讓他們從每一道題中總結規律,悟出方法,規範答題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丟分”。

4、堅持讓學生進行整理歸納:整理歸納並不是簡單的看原題,畢竟碰到原題的可能性基本為零。我們講了現代文的閲讀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學生的消化、鞏固。而消化鞏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讀上,而應該是方法性的解讀,包括:解讀文章的方法、常見出題角度、同一問題的不同變式、答題模式的歸納整理。這樣的整理需要我們在一定時間的練習後將所做進一步的歸納。

除了方法的講解和常規的歸納整理外,我們還要強化審題訓練。兩個月的複習中,學生反映出的最大問題是審題錯誤,因審題錯誤而導致一些低級失分。比如明明是問“寫景的特點”,而很多同學會看成“景的特點”;問“如何來表達情感”,答成“表達了什麼情感”。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錯誤;還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學生則忽略了。比如問“用了什麼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達成的效果。這些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應強化。

除了常規講解之外,我們還可以把現代文靈活地運用到寫作中去,既完成了現代文的訓練,又能使作文有可寫的材料,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在平時所做的大量練習中,現代文是我們可以使用的“重要資源”,因為文章少不了優美語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絢麗景物……每當遇到好的文章時,我都提醒學生誦讀或者摘抄,以便寫作時可以當作自己作文中的“亮點”。現在的學生在課下是很少去積累的,大量的卷子和習題佔據了他們閲讀課外書的時間,所以,很好地利用現代文中優美語段是既替他們減輕了壓力,又幫助他們積累了較好的作文材料,可謂“一箭雙鵰”。如:《胡楊樹》一文,在現代文練習中我着重講了文中的惡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頑強、死而不屈的胡楊林,在後來有一次寫作中就有學生把“胡楊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還加上了獨特的理解,這使我在批改卷子時突然眼前一亮,給了作文較高的分數,同時也頓生欣慰之情。“學以致用”,我想,其實也就是一個學生從學習到領悟的昇華過程。

當然高三的閲讀教學和高一高二的閲讀教學不同。高三教學直接面向大學聯考,命題特點是教學的指揮棒,考綱則是教學的中心,與高一高二的閲讀相比,靈活性就有所減弱,相對地,應試的規範性就大大加強,答題的規範性需要重點強調。

高三的閲讀教學是以練習題的形式進行,花費的時間較長,可以在這一段比較集中的時間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抓住文章中藴含的情感,適時地對學生給以鼓勵、啟迪,可以增強他們在壓力較大時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讓學生有希望地面對每一天,面對每一次考試或練習。猶如高三學子經歷漫長的大學聯考備考是一個“領悟”的過程,作為教師的我也經歷了對教學更為深刻的“領悟”過程。其間由於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都還不完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不斷總結探索,“領悟”更多的真諦!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脱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説、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閲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閲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裏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後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麼學生的表演能達到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是台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為應該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脱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説一説,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説、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脱表面的浮華熱鬧,迴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籤,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並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麼內容,怎麼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於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鬨堂大笑,你可以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佈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合作討論應該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後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語文是基礎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語文成績的提高靠的是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因此,高三語文第一輪複習就成了整個高三複習的重頭戲。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學習是主體,而教師的教學,也更是起着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帶動高三語文複習:

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彰顯新課改精神,關注現實生活,關注人生體驗、關注價值取向,注重實際應用,考題更加註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聯考試題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訴我們,必須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維、全新的備考方式,才能贏取大學聯考的勝利。

1、複習策略:一輪複習,系統掌握以教材為載體的知識能力體系,以文言文閲讀、現代文閲讀、古代詩歌鑑賞及寫作四個系統為主線,小的專題複習穿插其中、分專題分模塊複習的,主要是打通閲讀與寫作這兩個板塊,幫助學生建立相對完整的語文知識能力系統。二輪複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查找知識盲點,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點進行“切塊”複習。提高審題能力,注重思維訓練,探尋解題規律。做到規範答題。強化讀寫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突出重點,三輪複習主要是蒐集各地大學聯考信息,嚴格按大學聯考題的內容和要求,精選模擬試題,對學生進行大學聯考適應性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

2、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課堂教學上,提倡運用“感悟探究式複習模式”。

基本模式:例題引路——感悟探究——鞏固訓練

例題引路:以近年大學聯考試題或模擬試題中的典型試題為例子,引導學生分析答題的基本要求和思路,並對今後此類考題作前瞻性預測。

感悟探究: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

1、你在做這道題時是怎樣思考的?説説你的答題思路。

2、你以為這類題將來會怎樣考?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談出各自的看法,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思路與方法。

鞏固訓練:配合練習進行逐項訓練,以此培養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對命題規律的。探求,也是對答題思路的歸納和方法的總結,“鞏固”是對思路、方法的驗證與應用,進行有效的訓練從而達到能力層級的要求才是終極目的。當然,訓練的類型要全面,難度要適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複習的具體做法

1、複習要重視知識的落實:無論多好的複習計劃,多好的複習形式,多好的複習措施,如果不落到實處,一切都等於零。複習要狠抓一個“實”字,在“實”字上做足文章。

(1)、語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基礎知識的複習,堅持記憶是基礎,理解是核心,運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礎知識的識記、理解、運用統一起來。語文基礎知識前五題,我們是夯實課內語基,補充課外語基。將課文中常見易混易錯的字音、字形、近義詞、成語,老師從課本中打印出來,要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幫助學生動手積累。大學聯考考查的是學生對語基題的選擇判斷能力,我們每週編寫四套選擇題的語基練習,每天限學生5分鐘之內完成,通過以上措施,課內與課外知識同時兼顧,並通過一些典型題目點撥做題的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掌握住了做題的訣竅。對於名句名篇的默寫,化整為零,天天堅持。大學聯考既考查課內名句名篇的默寫,又考查課外名句名篇的默寫。在第一輪複習時,主要讓學生背誦課內名句,不採用集中背誦,化整為零,每天背誦一篇或一段,課堂檢查一定要落到紙上。同時在複習鞏固好課內名句的前提下,補充《論語》《孟子》及其他課外名句的默寫。讓好學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儘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閲讀與寫作的落實。閲讀與寫作是語文大學聯考的重中之重,大學聯考閲讀與寫作分,佔大學聯考整個試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載着一個考生大學聯考語文成績的全部夢想,進入高三後,我們仍一如既往地堅持閲讀,每週編選“高三美文時文閲讀”一期。編選的原則:一是選取經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記敍文、議論文;二是從網絡雜誌上尋找時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個名人的傳記故事。讓學生自主選怎閲讀,學習優美的語言和辯證的思維及規範的寫作路子。閲讀課有時是專拿出一節課閲讀,教師當堂指導閲讀方法;有時是放在課下早讀時間,在下一週週一,拿出十幾分鍾時間檢查閲讀情況,主要檢查閲讀背誦情況。學生背誦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己選擇篇目,教師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寫作落實系列化。先是按文體練習,解決記敍文細節描寫、情節安排、結尾昇華,議論文材料敍述、説理議論、結構層次;散文以小見大、形散神聚的問題;然後按類型練習:命題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開頭、過渡、論證方法及結尾的訓練。操作的方法是兩週一大作文,一週一小作文。

2、精選試題材料,做到複習的準確性。

高三學生時間寶貴,如果為佔時間,隨便拉過來試題就讓學生做,無異於圖財害命。高三試題材料的選擇,決定着備考的內容與方向,材料的質量決定着備考的質量。選題要適應大學聯考趨勢及學生答題水平,能力定位力求準確,避免題海戰術,要“進得去,出得來”。

(1)練習題的編選。練習題的編選的原則是依據《考試大綱》準確把握“考什麼”“考到什麼程度”“大學聯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現形式是什麼”。

(2)綜合試卷或模擬試卷的編選或命制。課堂教學的語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語文教學境界。一份試卷的選編和命制也應該充分體現語文的味道,就是在綜合試卷的編選命制中,不僅要考查出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人生。高三一年,我們對於綜合試卷或模擬試卷的編選命制,每次都讓它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也就是整份試卷應通過試題背景材料的選材來體現出各種語文味道,啟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3、研究大學聯考命題規律,探求大學聯考答題規律。

語文複習有其自身的規律,找到了規律,就找到了解題的“鑰匙”,在大學聯考複習中,教師要增強“一個題即一個類型”的意識。例如文言文複習,我們通過近幾年大學聯考試題的研究,發現文言實詞的考查是經常超出大學聯考規定的120個實詞的,文言實詞的考查重點考查的是學生根據語境推斷詞義的能力,學生記住120個實詞意思,仍然不會做題的。我們根據大學聯考命題規律,教給學生怎麼準確判斷詞語的語境意上做文章,18個文言虛詞的考查,就是各大雷同複習資料中長列舉的例子,所以不必讓學生把課本中有關某一個虛詞的意思都記住。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初為人師,感悟良多。歎今天學生之不易,整天泡在書山題海里,面對的是家長,老師,社會殷切的期望,同窗學友之間激烈的競爭,難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學生負擔越來越重,減負,減負,越減越多。學習科目越來越多,作業也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學生能不累嗎?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顯下降了。這些能怪誰呢?基本的科學知識是不可不授的,關鍵是要向有限的45分鐘的課堂要效益,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在實習期間大家明顯的感覺到我們老師帶着很高的期待視野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專心聽講,吃透所講內容,然而結果並非如人所願,學生厭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所講的內容缺乏興趣,老師的辛勤勞動沒有好的收效。是什麼原因呢?是老師知識上不過硬嗎?非也。教師的教學都是圍繞教學大綱展開,教學的內容都相差不遠。那為什麼有的班級的學生感到學習很輕鬆愉快,而有的班級的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中負擔,索然無味呢?關鍵是情趣的問題。教師必須通過情趣的吸引,感化學生,觸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何樂而不為。

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我們知道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單獨的強調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應該明白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不能脱離學生而唱獨角戲,搞滿堂灌。還得注意學生的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為學生的學而教,一切為學生服務。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開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師的引導。沒有老師的引導,就比較盲目,沒有方向。怎樣引導呢,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思維轉呢?我認為這即是一個方法技巧上的問題,也是一個知識上的問題。

因此,在情趣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這裏重在導上。而非主體上的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鬆,愉快。帶着興趣來學。

拿語文老師來説,怎樣發揮老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呢?我認為教師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下工夫。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緻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蝶,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能出能進。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尋找情感因素外,就教學內容來講,還有很多,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説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當然也不是對所有的知識都面面俱到,但是對一些生僻字,學生易錯的字詞是非常用的。

這樣雖然沒有情,但有趣在。就教學內容將還有很多,這就要有一個發現的眼光。就要多動腦,有廣博的專業知識。

在教學方法上,也可以應用情趣教學。特別是研討型的課題,師生共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當然要有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不可高高在上,要認真地聽取學生的發言,給予積極的肯定,鼓勵學生髮言。不可因為不同的見解而固執己見,語氣生硬,譏笑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進而對教師產生反感抵制的情緒。而應該拉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覺得有親切感,親和力。敢於發言。教師授課的語氣不能是平鋪直敍的,而要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聲情並茂,以情感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然講授的語氣是隨教學的內容而變化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對教學內容和學生要問的問題有所準備,精心的備課。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引導,例如在研討性的學習中,可以精心地設計問題,做到一題多解,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可以提出了這樣幾個研討型的題目。1、劉蘭芝究竟為何離開焦家?2、劉蘭芝起初為何沒有答應嫁給太守兒子?3、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結果學生答案很多,課堂氣氛很活躍,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很強。同時,對於提問也要講究技巧。有時唯一的答案有多種提問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打開學生思維的靈活度。對於較難一點的問題,教師也不要為提問而提問,方式單一。可以給出學生答題的技巧,做出指導,循循善誘,降低問題的難度,不至於令學生摸不着邊際,乾脆放棄思考,把問題留給老師,這樣老師就容易處於一種被動的境地,課堂的氣氛當然活躍不起來了。除此之外,對學生的思維如何打開呢?要善於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創造情景,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重在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不可事事包辦,有些是代替不來的。有些課文可以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驗。記得上高中時語文老師讓學生組織演《雷雨》,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手段上,可以採用多種教學工具,給學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學錄音磁帶,多媒體,投影儀來激發學生的趣味。

總之,只要老師能夠積極的引導,精心的組織,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情趣教學應該大力的提倡,既為老師解決了學生不配合老師導致教學氛圍低沉的困惑,學生學起來也輕鬆,愉快,而不需在課外花很大的精力來學習。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一年的高三複習有經驗,也有教訓,有痛苦,基本沒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態度上

這一輪,因為不帶班,教學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難是以前所沒有體會過的。別説很少有人肯在語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證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能認真完成任務都是很困難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為教師,我們也不能隨彎就彎,因此這一屆高三,覺得比以往都要累,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在課堂上要盯住紀律,每套卷子幾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誦要到辦公室過篩子。對於語文老師來講,這是良心活,想要對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這樣,到了後期也很難落實了,學生的確很疲勞了,課上睡覺很難控制,課下肯犧牲的大概也只有語文,又不讓你批評,一句“我們自己會努力的”就噎的你無話可説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實際上心口不一,老師就只有乾着急的份,所以後期教學效果尤其不好。儘管我依然堅持每天考默寫,每天批改,但學生對老師的安排幾乎毫不配合,不背,錯了的責令改完還是錯的,讓你有一種在荒野上呼喊,周圍毫無迴應之感,無比寂寞。

高三複習的確枯燥,所以我們還要儘量豐富課堂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講鑑賞時,一定要介紹作者,時代背景,講古文一定要聯繫相關歷史事件,調動興趣的同時,豐富了歷史知識,積累了寫作素材。這就涉及大量的查閲資料,看過的書記得不準便不好講,學生知識不豐富,挑毛病是很擅長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們需要題的時候,複習題跟不上,只好自己組內研究訂了一本二十套的綜合題,之後,學校訂的各種套題紛至沓來,加之,後期學校格外安排的模擬測試,都使我們的時間變的十分倉促,很多題目我們必須精選,老師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選出合適的給學生做,有時一天要完成好幾套題,加上大量的閲卷工作,很多任務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時星期天沒課,卻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備課組內的工作都盡力而為,進度安排上,儘量合理,該準備的授課材料、習題、作文等都及時準備好,力爭為其他老師做好服務工作。

二、教學安排上

可以説語文的這一次教改是失敗的,也許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大學聯考語文的考察範圍變得越來越狹窄,字音字形沒有了,標點符號沒有了,詞語運用沒有了,閲讀客觀題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藝理論方面的,現代文選考題傳記的難度小於小説,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傳記,固定的題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閲讀仍是人物傳記,固定的題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議論文,我真不知道語文還有什麼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題技能的訓練。現代文相對不太重要,而且課本內的不會考,所以,我們一輪複習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兩個月時間。然後即進入專項,成語病句,詩詞鑑賞,文言文是大頭兒,表達運用和現代文閲讀挑一些講,背誦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後是綜合訓練,其實專項時便帶着綜合,綜合時,又要適當的加一點成語、病句、長短句等專項,直到最後,這幾塊內容學生才真正有了感覺。

這一輪在作文和背誦上我們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爭在前兩年形成一個系列,審題立意,結構,選材,語言……高三時就更細,開頭結尾,分析論據的方法,原材料的運用方法,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厭其精,但是,在考場上,學生時間緊張,做題慌亂,實際上很多方法都沒了,大腦空白一片,基礎好的自然還是好,基礎不好的始終寫不出精品,因此頭兩年的功夫恐怕還應該多下些比較好。但可以説學生還是形成了一定的作文框架,有了一點大模樣,素材的積累方面比往屆好一些,文章不那麼雜亂和乾癟了,這就是收穫吧。

背誦、默寫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選修教材中諸多要背誦的篇幅,應對平時考試的需要,不能不背,但大學聯考不考。當時有些沒要求背的,如難度很大的《離騷》《逍遙遊》之類的,大學聯考又要考,再加上國中部分的50篇,負擔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複習,學生記了高中的,忘了國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卻始終覺得不透亮,真不知道這教改搞什麼怪。

三、尖子生培養上

發了一些題,一些作文書,大部分是本人自費,但學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學生談談話,李健飛,趙雪巖,楊凱等關注指導稍多,但作用不大,他們需要解決的更多的是興趣問題,思想問題,更重要的是時間問題,但這不是我能給他們的,有些老師太能佔用時間了(其實稍微改變一下方法,就可以節省出來,比如把作業打印出來,不要在黑板上抄寫,有時學生還抄錯,導致做半天做不出來,太耽誤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沒有必要整套卷都讓學生做,第一天必須做出來,第二天不一定能講,逼死學生啊)。其實更願意被關注的倒是從來不被關注又渴望被關注的幾個不聲不響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經驗

1、作文要堅持序列化訓練,儘量細緻些,並儘早下手。素材積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網絡,複習題和解題方法等網上很全面,皆可據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間裏,學生有針對性閲讀學習,不必都打印出來,省時省力。

3、成語病句等專項不能一氣呵成,需要反覆訓練。

4、專項複習的參考材料中很多東西並不適用,如文言實詞、現代文閲讀等完全可以以題帶練。

5、答題規範的指導要堅持始終,形成良好的得分意識。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敗的教訓

1、學生字太爛,高一高二始終重視不夠,高三已經沒有時間練。

2、學生記敍文、散文不會寫,議論文縱式結構不會寫,高一高二沒有適當練習,太過急功近利,雖然未必影響大學聯考,但也很危險。

3、不知道學校最後半個月的考試安排,沒有及早進入綜合,造成收尾倉促,沒有打出足夠的提前量,只憑經驗辦事。

4、最大的失誤是不該自作聰明地把重要內容放在最後,以為學生會重視,實際恰恰相反。比如背課文等,此時學生生病的生病,請假的請假,剩下的離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極差,好在這只是我個人的創新,沒有波及全組。

6、金太陽專家的預測可信度不太高,信專家不如信自己,練題還要儘量全面,比如語文閲讀客觀題,專家不但沒預測對,而且金太陽的練習題裏幾乎沒有這種類型的題目,該題目本身不難,只是學生沒有準備,導致亂了陣腳。

六、新一輪高一教學展望

1、現代文選擇講,古文重點講。

2、專項訓練在高一即插入,可以細緻一些,每人負責一部分,形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順序,為了大學聯考,可再細緻一些,形成體系。如果要真正兼顧寫作個性的形成,則要鼓勵學生寫隨筆。

4、背誦部分按照大學聯考大綱要求佈置,國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點句,別太擔心與八校的比較。

七、建議

1、建議學校以後不要再訂語文金太原的專項題了,多年來,我們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語、病句和鑑賞(這些我們也可以自己找,他們的題質量實在並不高,不是太負責任),其他全是浪費。各地大學聯考模擬題質量更好一些,東三省的,大慶的都不錯。

2、建議八校安排授課內容要更合理,選修時講的新聞、現代詩歌等大學聯考又不考,為什麼沒有選先秦文學,不知是否八校一起商量的,還是某權威拍腦門定的。

3、建議校長以後講話慎重,語文這科學和不學是不一樣的,不要把特例當成規律,知識固然在於平時積累,但在知識普遍積累不足的情況下,大學聯考語文考的更是答題的感覺和技巧,這種技巧是在大量訓練中形成的。這就是為什麼大作家大學者做大學聯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實我們告訴學生應該學什麼,落實起來往往很難,但你要告訴他們不用學什麼,學生接受起來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學和不學差五十分挺恐怖,難道語文學和不學差二十分就應該嗎?對於還有一點靈性的學生來講結果確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們的帶動作用就不必説了吧,而且他們忽略的絕不止是課下,關鍵是他們同時忽略了正課和晚課。

面對變態的大學聯考,推着石頭上山是西西弗斯的命運,盡力而為,然後認了,我們還能怎樣?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北京市20xx年開始自主命題,20xx年開始有獨自的《考試説明》。四年來,北京卷試題從全國卷的基礎上出發,逐漸走出自己的特色。作為地方自主命題,所受束縛相對較少,命題組的個性特漸露崢嶸。這些個性特徵體現着命題組對語文考試,乃至對語文教學深層次的思考。今天,我們嘗試認識這些特色,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

一、20xx年北京試題知識含量增加,這種增加帶給我們哪些思考?舉例説一下。

第13題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寫,由過去的4分增加到6分。這是一道純知識題,考查內容為《賈誼·過秦論》、《孔雀東南飛》、《李賀·李憑箜篌引》、《姜夔·揚州慢》,涉及到古文、詩詞,兩漢、唐宋,範圍更寬,難度增加。從實際情況看,失分也應比較多;當然我們可以預期,題目的區分度也會比較好。

知識因素含量高的題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題目,一般來説,區分度都會比較好。這也反映着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相關性

。但是,我們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導向性,權衡它在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第13題要求默寫的八句,基本都不屬於一流名句,不是中華文化中最精粹的內容。學生即使在備考前強化成誦,也難以成為持久記憶,除了專業人士,大概誰也不會凝定為持久記憶。背誦默寫,是需要理解,需要興趣的,是需要與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有機結合的。

名句在流傳過程中能成為一流,不是誰冊封的,正因為這些名句易於理解,富含興趣,相當程度地活躍在現代人的思維、語言中。不錯,第13題的確在語文教材和《考試説明》要求默寫的範圍之內。

可是,如果能夠把《考試説明》劃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尤其在單純為了默寫分數,完全脱離理解、興趣和鮮活的思維和語言應用的情況下,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語文老師往往會圈定一些重點,一流名句會被囊括在圈定的重點範圍之內。語文老師為什麼要圈定重點呢?

一是考慮學生時間與精力的實際,

二是刺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以此充實、鍛鍊學生的思維與語言。

這第三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識和實踐。而且學生在寫作中也能應用,嫻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論證的力量。但他們的默寫成績並不樂觀。

固然,語文老師的目的是分數,但學生也會在分數的驅策下不自覺地豐富語文積澱。現在試題突破“一流名句”的範圍,突破了老師圈定的重點線。在這種導向下,一部分同學要佔用大量時間完成《考試説明》的要求,而並無多大語言積澱的意義;一部分同學,或時間,或精力,或興趣不逮,索性放棄。

畢竟在現行的教育機制和求學心態的氛圍裏,語文學科已淪落為弱勢科目。現實中,大學聯考幾乎是高中學習的唯一動力——令人惋歎,令人不滿,甚至令人憤怒,但這是現實,我們不能不充分顧及的現實。

二、《合歡樹》閲讀題告訴了我們什麼?

05年北京大學聯考閲讀題《合歡樹》在文學鑑賞的要求上可説是跨出了一大步。這一大步邁得考生們極不適應,本來已經讓學生最為頭痛的大閲讀,這次更應是答得慘不忍睹。

1、首先,看閲讀文本的選擇。

前三年北京大學聯考的閲讀文本,更體現出理性色彩,説理的意味比抒情濃,作者的情感沒有那麼含蓄和深沉。這次在文本選擇上完全不同,選了一篇意藴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點是沒有生字生詞障礙,沒有背景知識障礙,不會因文外因素干擾閲讀。較少情感體驗障礙,能夠引起學生共鳴。作品主旨大致明瞭,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獨特感受卻不易。作品的情感線索並不明顯,需要讀者認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語句影響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這顯示了命題人在文本選擇上的要求——這樣的文本將是考查的重點。

而我們平時訓練缺乏。

2、學生的閲讀問題

問題很多,如果究其根源,在於學生沒有良好的閲讀意識。

學生讀文章缺少句間關係意識,他們不願一句一句讀,也就不能根據句間關係整合出新的意義;他們缺少主旨意識,不能根據文章主旨思考問題,也就不能回答最後一段話的含義;他們缺少統觀意識,只會根據支言片語做出判斷,也就不能答出第一段與後邊真正的結構聯繫;他們缺少文本意識,忘記了要理解作者怎麼説,而是想着自己怎麼説,於是根據自己的背景知識得出“‘我’以前厭煩母親”的荒謬結論。

3、教師應當起的作用。

閲讀能力提高無捷徑可言,但浮躁的心態使許多學生,也包括老師誤以為有什麼靈丹妙藥一下子找準答案,因此,他們不願意靜下心來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我一直不太主張情緒化的批判考試題,我總相信,命題人一定對文本有着深入的瞭解,他們的題目和答案往往是文本理解的典範,同時也是對考生閲讀能力要求的具體化。即使我們的學生答得再不好,即使他們的題目出得有些脱離學生實際(這次有些題確實是這樣的),但只要答案是合理的,我們都應該看做是對學生閲讀能力提出的新的具體化的要求。我們能做的,就是經過認真的分析,包括分析試題和學生答題情況,然後制訂正確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吃透文本和試題,吃透學生答題情況基礎上。

這就是《合歡樹》試題告訴我們的。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九

文言文,在我們的學生看來,是一個多麼可怕的詞語。對高三學生而言,更是“談之色變”。為什麼會這樣?我準備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反思文言文教學,以便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及改變這種現象的方法。

首先,我們來談談學生厭學文言文的原因。

第一、人們對文言文的誤會太深,對文言文產生了偏見。

1. 不只是學生,很多老師也認為文言文是一小部分人學習的;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應付大學聯考,除此之外,別無它用。

其實,文言文也是現代漢語的一部分。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也有文言文詞語的解釋,定位是書面語。也就是説,文言文只是和口語相對而言的漢語文言文。文者,紋也,文言只是修飾過的語言而矣,並不是現代漢語的異己,而是現代漢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

2、我們每天都在大量使用文言,卻天天都在聲討它,怪哉!

平時,我們在顯示自己有文化時,會把成語擺出來“裝點”自己的語言,在誇一個男生時,會説他英俊瀟灑、文質彬彬;在誇一個女生時,會説她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因為,這樣用詞,會讓人感覺很有文采。其實,這些都是文言詞語。“英”有“花”的意思;“文質彬彬”出自《論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體現的是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使魚沉,使雁落,使月閉,使花羞,此處極言女子之美貌。

3、大家把自己能看懂的文言當作是現代漢語,是本站,自己不清楚的便是文言。

其實,現代漢語的範圍很大,不僅僅是我們平常使用的口語和本站。文言也是現代漢語的一個組成部分,文言屬於現代漢語。文言文在傳承,在發展,流傳下來的文言文就是漢語的精華,也是現代漢語的內容。

第二、全國語文大學聯考試題,對我們的學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戰。

1、全國語文大學聯考文言文試題在選材上,不注重文章內容的文學性。

近年來,全國卷語文大學聯考文言文試題都取材於史書中的人物傳記,而且所學內容文學性不是很突出,學生閲讀興趣不濃厚。這從根本上抑制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動力。原本學生們就與文言文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需要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來引導他們。結果,看到這樣的試題,學生更是沒有學習興趣。

2、生僻的官名、地名、人名,往往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做文言文大學聯考題時,往往被官名、地名、人名困擾,有時還會因此而耗費時間,影響答題速度,學生被官名、地名、人名糾纏着,很難走進文言文的大門。文言文的大門,很多學生尚未進入,這些看似常識的內容,更是無法掌握了。

第三、學生們已經學了好幾年的文言文了,但是卻很少有人掌握了合理的學習方法。

1、沒有正確合理的文言文朗讀方法。

學生們在讀文言文時,大多沒有節奏,沒有正確的停頓,沒有獲取所讀內容的信息,只是傳聲而矣。而且,讀音還不夠準確,更容易受方言影響。音不準,字不準,意更不準。

2、沒有查字典、詞典的習慣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學習需要積累詞語。最好的積累方法不是背誦字典、詞典,而是在閲讀過程中,遇到疑問時,及時查閲,及時積累,及時記憶。但是我們有的學生卻連一本《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都沒有。有字典的學生,卻很少主動去查閲。

3、沒有思考問題的習慣。

有人認為,積累好字詞,學生就能學好文言文,其實不然。就想學習其他語言一樣,文言文學習也需要思維,語言邏輯思維。有的學生總是在查字典,總是在做筆記,但總是讀不懂文章大意。

4、做題時,沒有做筆記、標記的習慣。

做文言文試題時,做好筆記、標記,有助於快速閲讀掌握文言文內容。做題時,便於二次閲讀,快速找到相應內容,及時做出判斷,從而快速準確答題。

其次,我們來探討一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文言文,從而合理使用文言文。

學生在學習、使用成語時,會遇到很多有文言背景的成語。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深挖其文言背景,感受文言帶給我們的語言美。

我們在評論人或事時,有時會用到“過猶不及”這個成語。這時,要引導學生從文言背景去分析這個成語,要注意語句的停頓,要讀成:過/猶/不及,不要讀成:過猶/不及。因為“過猶不及”説的是:“過”與“不及”是一樣的的。我們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的作用,意識到文言文在現代漢語中的存在。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讓學生儘量用最通俗的。口語來表達,就像林漢達先生在寫歷史故事時那樣,儘量脱離書面語言,讓學生體會到使用文言的必要性。其實,更重要的是意識到:我們平時已經使用了大量的文言文,只是沒有深入瞭解,人云亦云罷了。

第二、指導學生合理地去做練習題及大學聯考題。

1、面對文學性不強的文言文,要學會為其整容。

所謂整容就是:劃分文章層次,劃分句子結構,用任務代替興趣,以完成任務為樂趣。進而瞭解字詞,掌握文章大意,有條理地分析內容結構,從而快、準、穩地答題。

2、面對文言文試題中出現的官名、地名、人名,要先辨別,後忽略。在辨別出官名後,可用長方形符號將其標出,在答題時,可以適當忽略,從而排除干擾,準確理解文章內容,準確無誤答題。找出地名後,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排除干擾。找到人名後,忽略姓氏,將名字用圓圈符號標出來,再次讀到人名時,便能快速識別從而讀懂內容。

第三、要想從根本上學好文言文,還得掌握一種相對合理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使用了“抄讀法”,當然,這種方法古已有之。所謂“抄讀”就是:讓學生通過抄寫放慢閲讀速度,用心思考,真正走入文章,用心思考,理解詞句,讀懂大意,思考內容。

下面,就以平時習題講解為例,具體談一談“抄讀法”。

1. 在平時練習或考試結束之後,學生將題中的文言文“抄讀”在抄讀本上。抄讀時,不求速度,但求思考。學生試着劃出句子的停頓節奏,可以在不懂得詞句下面,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做標記,以便討論時目標明確。抄讀時,一定要在抄讀本上留下足夠的空間,以便作注時使用。

2. 學生查字典、詞典,給自己“抄讀”的文章作註釋,把查出來的字詞解釋寫下來。

3. 小組討論。在自己作注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疑難問題,翻譯疏通全文。

4. 師生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依然存在的難點。

在討論之前,學生集體朗讀文章。只要有一人有疑問,便可喊停,大家一起討論,老師適當引導。朗讀期間,如果學生在發音方面、句間停頓方面有問題,老師會及時指導糾正。

5.習題檢測。文章不變,重新設計與此前不同的習題,來檢驗學生的“抄讀”效果。

當然,使用“抄讀法”之後,學生的成績並沒有快速明顯的提升。因為文言文學習是需要過程的,而且有的學生還沒有完全科學地使用“抄讀法”。但是,我一直在耐心地引導他們親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無限魅力。

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可以説是任重而道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反思,為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及考試成績而堅持不懈。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十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這樣做。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要研究考試説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 、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臵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 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 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

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講述;

② 大量訓練;

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

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講述;

② 大量訓練;

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

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

① 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 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 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

④ 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