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語文必修五《邊城》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5W

高二語文必修五《邊城》教案多篇

教學目標: 篇一

1、把握對環境的鋪陳,瞭解自然環境對小説主題的作用。

2、通過細讀,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小説的主旨,明確邊城所要表現的的人性內核。

課時 篇二

一、討論。

到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沈從文所要表現的“優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天真善良,有着少女的羞澀與少數民族的野性美。這樣一個沈從文愛若珍珠的人物卻在《邊城》中演繹着自己的悲劇。一個船家的孫女,父母殉情早逝,被當地有名號的人物的兩個兒子同時看上,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祖父為她的婚事憂鬱而亡。沈從文自己在讀完邊城後説了一段話“覺得很難受,真像自己在那裏守靈。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是什麼帶來作者自己痛苦的體驗?是什麼造成了翠翠的悲劇呢?

思考一:也許大家從很多輔導書上看到了一種解釋,翠翠的悲劇來源於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在感情面前不主動,假使翠翠主動主動迴應了儺送的好意,可能就不會有悲劇的發生。這是最本質的原因嗎?或許我們能追溯的更深。沈從文筆下的翠翠若投之於漫漫歷史長河,是連一個水花也濺不起的人物。但是沈從文卻選擇了這樣一個小人物,表現她在變動中的憂患,因為從他們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古老的傷痕。無論從我們説過的別里科夫還是祥林嫂,人生活在社會中,永遠也擺脱不了時代以及傳統在我們身上打下的烙印。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能夠從翠翠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這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這種沉澱是什麼呢?就是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無數的痛心和無奈。老船伕與之鬥爭的不止是自己的內心,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正如瓦連卡無法超越時代的枷鎖拯救別里科夫。老船伕也無法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的降臨,沒有第二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

思考二:如果你是一位偵探,這是一個案件,我們要探究的就是案情發生的原因。如果不論死生,我們會把哪些人物找來訊問?(祖父、天寶、儺送、順順)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人物與案件發生的環境。這是怎樣的案犯現場與怎樣的嫌疑人呢?

明確:開始好好的,一個美麗的小城,一羣簡單而善良的人,他們的經濟與地位有所差別,但他們都重情重義,待人以善。管理渡船的老船伕勤儉、誠樸、待人寬厚;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大方灑脱,濟人之急;翠翠,為人天真活潑翠色逼人,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天保,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雌送,秀拔出羣,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便是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有着文明人所沒有的健康自然。再加上那美麗的山水,難怪有的讀者會認為那裏就是他們一直想找的世外桃源。

在這個美麗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愛情劇。天保和儺送兄弟倆同時喜歡上了翠翠。於是他們競爭。不過他們的競爭方式是最自然的,最合乎當地淳樸的民風民俗的:不強迫,不會去要任何手段和把戲,而是以賽歌這樣優美而淳樸的方式去贏取女孩的心,女孩選誰就是誰。一切就是如此自然健康而又道德。“碾坊”與“渡船”間的爭論不過是作者用來表明人性崇高的一種工具,他們戀愛的種種誤會在任何愛情喜劇中也都經常出現。

提問:案件的觸發點是什麼呢?

明確:最後弟弟贏了,哥哥退出了,案件的觸發點也來了。弟弟和女孩沒有在一起,因為哥哥死了,“掉到灘下漩水裏就淹壞了”。這是一個絕對的意外。必須明確一個事實,死者的死和他的戀愛失敗沒有任何必然聯繫。愛情的挫折促成他的出走,但出走與死亡之間沒有一條相通的路。他的出走是為了遵守他自己的諾言,他説過:“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他是個守信的人,所以他走了。他的出走也是為了讓弟弟可以沒有顧忌地和女孩在一起,不會因為看到他而感到難過,這不是一種逃離而是一種成全

死亡無聲無息、毫無預兆的降臨在他身上,將他所有的想法都淹沒在了河中。這是試驗者沈從文在人性的實驗中放入的一劑催化劑。這是絕對的偶然,人類的理性對它無計可施,所有的因果律在它面前崩潰。是的,掉入河中是他死亡的原因,但他不是“水鴨子”嗎?為什麼他偏偏會在剛剛因愛而出走這個敏感的時間,以最不可能的方式死去?

明確:“這是天意。”老船伕無奈卻又真誠的用它來解釋這一切。

提問:從這場天意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邊城?

明確:這是何等冷酷的“天意”,它對邊城人的良好品德和為了維護邊城的美好氛圍所做的種種努力都視而不見。它像一把無比鋒利的巨劍刺破之前一直徘徊在文本之上的桃源,將“邊城”真實的一面顯示出來:美麗的“邊城”其實是一個對人的存在毫不關心的世界。它不是桃花源中那個以“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為法則的“世界”,而是那個“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也輟遠“的世界。

提問:面對這種天意,善良的人們是怎麼理解的?又是怎麼做的?

明確:人無法面對這種情況,於是他們下意識的試圖將“偶然的天意”變成“人事的必然”。於是,弟弟説:“大老是他弄死的。”“樸素的善難免產生悲劇” 在這裏成為現實。這並不是説“樸素的善”造成了哥哥的死亡,而是指那個偶然的死亡事件的突然降臨使之前的善在人眼中變得迷離了。因為他們善良,所以他們悲痛;因為他們樸素,所以他們自責;因為找不到原因,所以所有的一切在他們眼裏都成了疑似的原因。有了原因,人們就能解釋結果、減輕痛苦。傷心的弟弟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尋那個可憐哥哥的屍骸,卻毫無結果。他之所以將哥哥的死因歸於老船伕,未必不是想給自己找個不和翠翠在一起的理由,用這樣的方式來懲罰自己。也許他才是自己心中那個害死哥哥的人。“天保大老的死,難道不是真的!”他厲聲的質問老船伕,同時質問着自己。和父親問的那場爭吵不過是給了他一個出走的理由。自從他哥哥死後他就已經很少在當地停留。他其實早已走進了自己為自己造的囚籠中。而老船伕的死亡又為這個囚籠加上了一把鎖,因為他必定會將“罪”加在自己身上。他還是像以前一樣喜歡翠翠,只是他的心在自責中崩潰了。他已無力進行選擇。生存對於他來説真的是一種可憐的事情。這不是什麼民族壓迫造成的,也跟任何外在的政治經濟制度無關,所有的社會性原因在這裏都是自欺欺人。它只和那顆使人成為人的心有關。那顆心想獨自證明人存在的價值,卻在冷漠的世界面前撞得遍體鱗傷。到這裏,《邊城》終於成了個悲劇。

提問:沈從文所要表現的人性的實質是什麼?

明確:簡言之,所有的善良與高尚指向了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高尚所以我們悲情。到這裏,沈從文眼中的人性出來了。極端的美麗加上悲劇的結局就是他所認識到的人性,就是我們這些沉默的大多數的人生行走的軌道。翠翠的母親走不出,翠翠也走不出,因為我們不可能走出自然,更不可能打碎自然在我們身上的烙印,這個烙印比之時代的烙印更加深刻,那就是沈從文眼中的人性。

二、延伸思考。

思考:悲劇發生了,假如你是攤送,你會再回來嗎?

明確:1、我無法面對大哥的死,也不知該如何在大哥死後,去面對鄉鄰的眼光,去和父母提口這門親事……還有翠翠,大哥的死是我間接造成的,我若與她成親,便是對我大哥不住(原先説好是公平競爭,現在,他去了,我卻把我倆共同的心愛女人得了去,我會永遠活在深深的自責中……)所以我一定有多遠走多遠!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但我會永生不娶,以祭奠我那死去的愛情和那墳墓中的心靈。我愛翠翠,這不會變,可悲的是,我倆今生有緣無分。)

2、應該要回來的,就算他大哥也會理解和支持的,攤送對她是真愛的,就應該給她以幸福,而不是讓她就在渡口等待一生。以如果不回來,他自已恐怕也只有生活在對大哥的死的自責中,這也是他死去大哥不願看到的吧。其實他就應該勇敢一點,放下心中的內疚,坦然接受愛。會的,真正的感情不管經歷多少,無論是時間的長短還是世俗的反對都不會停止。兩人之間的感情會因來之不易而更加珍惜。如果我是作家我會讓他回來的,不過是在老的時候,相聚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把對方看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手挽手一起坐在渡口看夕陽,生命的盡頭有你相伴,此生無憾。

3、如果是我,我會帶着翠翠一起遠走他鄉,不去理會世人的眼光我相信大哥看到翠翠和我在一起是那麼幸福,他也應該可以瞑目了。而到了這個時候,我也可以真正的寬恕我自己。

三、回顧總結。

一個模模糊糊的愛情故事決定了一個模模糊糊的結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歡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這個人也許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回來”是沈從文給一個孤單的小女孩的一個希望。不論儺送回來還是不回來,翠翠只選擇了一種生活那就是等待。我們還是一起來欣賞一下黃磊的哪一首《等等等等》。

這原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

在那個與世隔絕的村子

翠翠和她爺爺為人渡船過日

十七年來一向如此

有天這女孩碰上城裏的男子

兩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

男子離去時依依不捨的凝視

翠翠説等他一輩子

等過第一個秋

等過第二個秋

等到黃葉滑落

等等到哭了

為何愛戀依舊

她等着他的承諾

等着他的回頭

等到了雁兒過

等等到最後

竟忘了有承諾

一日復一日翠翠純真的仰望

看在爺爺的心裏是斷腸

那年頭户對門當荒。唐的思想

讓這女孩等到天荒

那時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復返

讓這辛酸無聲流傳

課時 篇三

(課前播放黃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話: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

一、導入。

講到歷史,我們很容易便會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傑的叱吒風雲,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崙、華盛頓;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傑出人才,像杜甫、李時珍、牛頓、哥白尼等等。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歷史裏沉默着的更大多數,卻是一些什麼也沒有留下的,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這個羣體在人羣中最龐大,也最渺小。誰也不會關注到在中國最廣大土地上耕種的每一個農民或者在硝煙裏搏殺的每一個士兵。因為他們不是歷史的關鍵,在歷史的宏大敍事中他們往往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是沈從文作為一個有着深切社會責任感和人文修養的文人,他關注着這沉默的大多數,於是在他的代表作《邊城》的題記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如上)。在沈從文樸素的敍事中,展開了一副邊城生活的畫卷。

二、情節梳理。

(投影課題以及一句話: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長假前,請大家回去讀讀《邊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認真去讀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誠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讀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麼,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簡單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來理一理,講不完整沒關係,你一言我一句,我們先把這個故事拼接出來。

明確: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一户人家。獨門獨院裏,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脱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説話,秀拔出羣,叫儺送。小城裏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瞭,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説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願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大老唱的,大老講實情講出後邊去做生意,幾天後他聽説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老船伕操心着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説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説,翠翠莫怕,翠翠説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三、環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顯“邊城”除了是這部小説的題目,還是這段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不論大家對沈從文瞭解多少,或者對邊城瞭解多少,小説中的這個地方給大家的印象是怎樣的?換言之,邊城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世外桃源,質樸天然)

1、地理位置處在邊緣,客觀上與世隔絕。

兩省接壤處,十餘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並無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遠帶來民風的單純。

2、保留着許多傳統的生活習慣與方式。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

划龍舟、捉鴨子等。

這就像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思考二:邊城與生活在之中的人們有什麼樣的聯繫?

由於地理上的偏遠,改朝換代,戰爭革命都影響不到他們,就像《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在一種單純的生活環境下祖祖輩輩的延續着一種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價值觀——一種非功利的價值觀。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係時,祖父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裏,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祖父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沈從文極力想表現的是一個非功利的社會形態。最有説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説的寄食者——妓女。應該説,妓女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為了生活出賣着自己的肉體。在道學家的眼裏,這絕對的是下流可恥的。但是在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裏“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情意勝過利益】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則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脣咬着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後各人皆不許胡鬧”,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個,同留在岸上的這一個,便皆呆着打發這一堆日子,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定遠遠的一個人。【即便出賣肉體,也珍視自己的愛情】尤其是婦人感情真摯,痴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裏必見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性格弱一點兒的,接着就在夢裏投河吞鴉片煙,性格強一點兒的便手執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慾望,由於睡眠時檢查作用鬆懈,趁機用偽裝方式繞過抵抗,闖入意識而成夢。夢是淳樸民風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長期的嫁娶,一時間的關門,這些關於一個女人身體上的交易,由於民情的淳樸,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在邊城,即便是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裏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勢利,而盡力過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處處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説史》和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置沈從文於中國現代文學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學界開始提名沈從文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如果説魯迅筆下的阿Q是國民劣根性的表現,它體現的是國人人性中難堪下作而又無奈的一面,那麼邊城則恰恰相反,它體現的幾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從文為什麼選擇“邊城”作為小説的背景?

讀一篇小説,如果你喜歡,你就應該儘可能的去多瞭解與之有關的信息。這是一個思維延續的過程,當你走進幕後,你會發現許多在讀小説時所體會不到的樂趣與風景。所以長假期間老師也推薦了幾篇與《邊城》相關聯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絕對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語憑空而來的。小説往往帶着作者的身影與願望。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我所生長的地方》一文裏有這樣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裏所簡單描繪過的那個小城,介紹到這裏來。這雖然只是一個輪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卻浮凸起來,彷彿可用手去摸觸。……我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小城裏,將近十五歲時方離開。出門兩年半回過那小城一次以後,直到現在為止,那城門我還不曾再進去過。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現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裏,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象裏。”當時間漸漸拉長,我們漸漸長大,我們都會發現過去的日子遠比現在幸福,就如大家會覺得幼兒園的日子比現在愉快,老師也會感受到當學生的日子比當老師的時候開心。這種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充分的表現在沈從文的小説之中。沈從文是一個天真浪漫的作家。在這裏,老師八卦一下。

沈從文1902年生於湖南鳳凰縣一個軍人世家,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當辦事員後因初戀受騙而出走。他的婚姻相當的富有情趣。當時蘇州一個名叫張吉友的富商,除了擁有萬頃良田,熱心於結交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還因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而盡人皆知。後來,這個大户人家的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兒張兆和則嫁給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

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説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志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鬍適聘為教師。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兆和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説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情書。

老師的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着對方的心。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一一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着沉默。後來學校裏起了風言風語,説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説: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説: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説説,做個媒。兆和連忙説: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鬍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就在張允和與周有光喜結良緣後不久,她的妹妹張兆和也在名作家沈從文的長時間進攻下舉手投降,成為這個情書聖手的俘虜。

可見天真浪漫的沈從文眼裏,愛與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許多文學作品裏不斷閃現着對童年生活環境的追憶,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緬懷。他對湘西當年的風情,這種人人以情義為重,以不要錢為榮的風情,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人情。

另一方面,沈從文在《從文小説習作選·代序》中説: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裏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的寫作目的便在於表現一種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學課、物理課做實驗前一定會整理好試驗枱,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樣。如果把沈從文寫作邊城看作是一次關於人性的實驗,邊城就是一個試驗枱,如果這個實驗台上有雜質就可能影響到實驗的結果。因此,要表現純粹的人性,就需要邊城這樣一個無論外在還是內在都純粹的環境。

邊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種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所在。我們與其説邊城在中國版圖上某一個地方,不如説邊城是存在於作家心中的一塊靈地,一方淨土。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設想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給志在寫作者》中説:“一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就連他死後歸葬鳳凰縣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批評家劉西渭所説:“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邊城〉與〈八駿圖〉》)然而,他在《邊城·題記》中説:“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從而喚醒讀者對“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的關注,“更希望的還是可以燃起行將下鄉的學生一點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長河·題記》)。

在那樣一個年代,“邊城”是沈先生的一個夢,——也許就是那樣一個邊緣城市,在心靈的邊緣,人生的邊緣,愛憎的邊緣,善惡的邊緣……在那裏,可以懷古,可以讓他以及和他一樣的人們將自己的心靈或者説是靈魂棲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寧。

四、問題思考。

1、你覺得故事中翠翠是什麼樣的?

2、“邊城”真的是一個如此美好的地方嗎?

課時 篇四

一、回顧。

沈從文精心營造了一個與世無爭,重義輕利的邊城環境,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其中的淳樸的人們,其中的代表便是翠翠。

二、人物鑑賞。

老師這裏有四副人物肖像,大家看看覺得那一個最像你心目中的翠翠?為什麼?換言之,你讀完小説以後,你看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翠翠?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學生討論,回答)

翠翠是什麼樣的,並不是大家塑造出來的,不能憑着印象去天馬星空的編造。人物來自小説的文字,我們應該回歸到文本中去尋找翠翠的樣子。

“翠翠正坐在門外大石上用棕葉編蚱蜢蜈蚣玩,見黃狗先在太陽下睡着,忽然醒來便發瘋似的亂跑,過了河又回來,就問它罵它:

“狗,狗,你做什麼!不許這樣子!”

可是一會兒那聲音被她發現了,她於是也繞屋跑着,且同黃狗一塊兒渡過了小溪,站在小山頭聽了許久,讓那點迷人的鼓聲,把自己帶到一個過去的節日裏去。”——孩子般的天真,容易被外界的熱鬧所吸引。

“翠翠誤會邀他進屋裏去那個人的好意,正記着水手説的婦人醜事,她以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樓上去,本來從不罵人,這時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聽人要她上去,以為欺侮了她,就輕輕的説:

“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話雖輕輕的,那男的卻聽得出”——直率。

“翠翠站在船頭還是不作聲。翠翠對祖父那一點兒埋怨,等到把船拉過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個老人後,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內斂,敏感,在感情上不主動。

“翠翠還正想起兩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問,翠翠卻微帶點兒惱着的神氣,把頭搖搖,故意説:“我記不得,我記不得。”其實她那意思就是“我怎麼記不得?!”——孩子的頑皮與少女的羞澀。

值得思考的是翠翠看新娘子那一部分:

“有時過渡的是從川東過茶峒的小牛,是羊羣,是新娘子的花轎,翠翠必爭看作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引纜索,讓船緩緩的過去。牛羊花轎上岸後,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頭,目送這些東西走去很遠了,方迴轉船上,把船牽靠近家的岸邊。且獨自低低的學小羊叫着,學母牛叫着,或採一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 作者在這一段中的描寫十分細膩,使一個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卻又不願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靈活現。首先,翠翠是“必爭着作渡夫”,然後又不願意表現出內心的喜悦,“懶懶的攀引纜索”,但為了多看以下這些新鮮事物,翠翠又是“讓船緩緩的過去”。如果是對待其他的渡客,翠翠就不是這樣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當牛羊花轎上岸後,翠翠是“必跟着走”,等東西走遠了,“方迴轉船上”。其中的“必”“很遠”“方”都準確的將翠翠對那些事物的不捨,但她仍不願表現在別人面前。“獨自低低的學小羊叫着,學母牛叫着”“獨自裝扮新娘子”這樣的描寫與李清照的《點絳脣》,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其實在小説的第一部分,作者有這樣一段敍述:“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在小説的一開始,沈從文就給翠翠的形象做了這樣的一個定格。於是後面的故事堵在這個定格的基礎上展開了。那些關於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糾葛,那些與祖父的矛盾衝突。

小説《邊城》一共有21個部分,課文節選的是三到六部分,也就是翠翠與儺送相識,又被天寶看上的部分。

提問:從文本中,大家怎麼判斷出翠翠對二老有意思的?

明確:

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那句話,心裏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説什麼,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2、“……但另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3、“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為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4、“翠翠一面聽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發問:

5、“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

祖父不説什麼,還是唱着,兩人皆記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祖孫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還家中。”

提問:爺爺又怎麼會誤會她是對大老有意思的?

明確:“兩人沿城牆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説:“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説:“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祖父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所在,因為今天太高興一點,便笑着説:“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説:“爺爺,你瘋了!再説我就生你的氣!”祖父話雖不説了,心中卻很顯然的還轉着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頭。翠翠着了惱,把火炬向路兩旁亂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討論:愛情開始的方式有很多,《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是在報國寺一見鍾情;賈寶玉與林黛玉是前世姻緣。翠翠的愛情故事在小説中是以一次誤會開始的。小説的創作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種選擇,在多種可能中做選擇就是作家才華的展現。沈從文為什麼選擇這種方式來開始翠翠的愛情?

明確:翠翠雖然在此之前從未見過儺送,但順順一家名聲在外,她心中對於儺送是有崇拜的,但如果讓他們直接相見那就沒意思了,所以製造了誤會,其實是為了激化翠翠心中的愛情,如果沒有誤會,這種愛還會因為年紀小而被忽視,但罵過以後又後悔了,這種後悔就直接轉化為愛了,迅速而且純真。從儺送這方面來説,他喜歡翠翠的天真,且以儺送的地位來説被人罵本來就是很難的,更不要説是被一個小女孩罵了,還莫名其妙的,讓他心裏肯定會有異樣的情緒出現。接着,沈從文設計他們三年沒有見面,這個也很妙。見不了面,解決不了問題,這個結就打不開,心中的感情就一直鬱結在那裏,越來越深厚,愛情也就越來越濃烈了。

三、問題思考。

1、翠翠的愛情悲劇的成因是什麼?

2、沈從文要表現的人性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