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1W

鄉愁教案精品多篇

鄉愁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鄉愁》以獨特的想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設想】

課前引導學生藉助課外閲讀材料瞭解作者及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由淺入深,重閲讀,善啟發,巧設高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初步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創設情境,通過多媒體手段,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形式上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通過情感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啟發)

對於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你們能舉出一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3、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通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着詩人余光中一起走進他的鄉愁設計。

(二)作者簡介

首先請同學們藉助課文P100註釋對詩人先作一定的瞭解。把註釋畫下來。

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台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於政治原因,台灣海峽將台灣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一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心聲。

(二) 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一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後説説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裏?(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通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一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裏了,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模仿錄音朗讀。

3、哪一個同學來説一説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裏?(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注意朗讀節奏,還要注意什麼?誰可以説一説?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注意什麼?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5、全班同學一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四)研讀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裏,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板書: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通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4、我們以第一節為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一讀,想一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一位同學示範讀第一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一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藴涵着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 師:為什麼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為什麼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 師幫助理解釋疑:

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一縷,兩縷。

(3)誦讀第一節。

5、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説説“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後桌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着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着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一灣淺淺海峽,將台灣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台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遊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着伴奏一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並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為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為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後,通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童年 郵票 家愁

(母子分離)

長大後青年 船票

(夫妻分離)

後來啊中年 墳墓

(母子死別)

而現在老年 海峽 國愁

(遊子與大陸分離)

鄉愁教案 篇二

一、教材簡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閲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作者濃郁而又強列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説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二、設計理念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説‘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鄉愁教案 篇三

《鄉愁》

——教學設計

福安市德藝學校七年級語文組廖素合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鄉愁》以獨特的想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設想】

課前引導學生藉助課外閲讀材料瞭解作者及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由淺入深,重閲讀,善啟發,巧設高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初步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創設情境,通過多媒體手段,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形式上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通過情感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啟發)

對於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你們能舉出一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 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3、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通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着詩人余光中一起走進他的鄉愁設計。

(二)作者簡介

首先請同學們藉助課文P100註釋對詩人先作一定的瞭解。把註釋畫下來。 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台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於政治原因,台灣海峽將台灣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一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心聲。

(二) 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一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

後説説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裏?(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通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一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裏了,下面請同

學們一起模仿錄音朗讀。

3、哪一個同學來説一説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裏?(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

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注意朗讀節奏,還要注意什麼?誰可以説一説?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注意什麼?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5、全班同學一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四)研讀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裏,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板書: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通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4、我們以第一節為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一讀,想一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一位同學示範讀第一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一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藴涵着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 師:為什麼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為什麼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 師幫助理解釋疑:

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一縷,兩縷。

(3)誦讀第一節。

5、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説説“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後桌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着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着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一灣淺淺海峽,將台灣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台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遊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着伴奏一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並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為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為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後,通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

【板書設計】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童年 郵票 家愁

(母子分離)

長大後青年 船票

(夫妻分離)

後來啊中年 墳墓

(母子死別)

而現在老年 海峽 國愁

(遊子與大陸分離)

鄉愁教案 篇四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説,“回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於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後半生是在台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台灣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着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 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着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麼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麼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後,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於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裏的人聽。(學生髮言後,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遊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裏,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遊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藴涵着飽滿的詩情 。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託物寄情(板書:託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着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後,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ザ雜誄諂泊的遊子來説,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台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台灣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台灣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並稱為祖**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遊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台灣也一定會回到祖**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悦,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蒐集並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鄉愁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體會詩中巧妙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鄉愁》詩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出示學習目標

二、走近作者

三、學習過程

(一)第一次先學後教,整體感知,掃除生字障礙。(出 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下面請4個同學輪流朗讀這首詩,一個同學讀一節,比一比誰的聲音最響亮,吐詞最清晰。其餘同學認真聽,發現有錯,立即舉手幫助糾正。

(二)第二次先學後教,聽示範朗讀,背 誦課文。(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聽錄音,注意體會朗 讀的語氣和詩歌的感情,聽完 後模仿朗讀。

1、學生聽讀,有感情朗讀。

2、抽生讀,有感情齊讀課文。

自學指導:同學們試背誦課文,6分鐘後看男生女生誰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節一節反覆背誦,再和同學相互抽背,並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第三 次先學後教,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在書上圈點勾畫,8分鐘 後看男生女生誰能準確回答問題。

課文原文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 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 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 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詩歌和文學的基本常識。

2、理解、欣賞兩首詩歌的優美意境和豐富含義。

3、瞭解現代詩歌的語言要求: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題,這其中不乏千古傳誦的名篇,同學們最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鄉之情。

齊讀《靜夜思》李白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詩人身在羈旅中,夜不成寐,看見牀前明月光輝,疑是地上的秋霜,於是抬頭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詩句,就思念起故鄉來。月色引發了人們深沉的思鄉之情,因此成為後世詩歌表現思鄉的主要意象。

總結:《靜夜思》唐代格律詩(近體詩)五絕(形式)

思鄉(內容)

《鄉愁》現代自由詩(形式)

鄉愁(內容)

2、文學常識:

1)現代詩的基本特徵:

詩歌的本質是抒情的,要有真誠、摯烈的感情,才能發揮想象力,只有當詩人的胸襟情懷確實能與時代潮流以及廣大人民的喜怒哀樂息息相通時,才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

詩歌的形象刻畫需要高度的凝練和集中,現代詩尤其重視這一點。(舒婷《致橡樹》:橡樹、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徵具有不同愛情觀的人,表達新時代的愛情觀。)

詩歌還講究語言的音樂性,現代詩雖沒有嚴格的格律規範,但也要求既有自由變化,又有內在的和諧。

2)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可以説是一個“以現代文學運動為軸心的扛鼎詩人”。從現代詩的創作和影響來説,目前台灣詩人還很少有人超過他。並且,他還是台灣文壇上影響深遠的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

他是50年代台灣掀起的現代詩運動中“藍星”社團的發起者,他不僅以豐富的作品,還以新古典主義批評理論,推動了台灣現代詩最初的發展和後來的分化。他的現代詩影響很大,風格變化多樣,著有《蓮的形象》、《敲打樂》、《白玉苦瓜》、《夢與地理》等十幾部詩集。

余光中是一位鋭進的詩人,他從傳統詩的格律束縛中掙扎出來,又回到傳統的繼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詩的旗幟,又從自由詩中吸取營養。他的不少詩作,有着深沉的懷念祖國的感情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鄉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學設想:導入過程以介紹現代詩與古體詩區別為重點,目的是:一,學生通過回憶古人思鄉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二,藉助對《靜夜思》的簡單分析,使學生對詩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認識;三、明確現代詩的一些概念,為後面的教學過程作準備。)

二、朗讀全詩:

詩歌是富於抒情的文學樣式,我們要通過朗讀體會它的節奏美感。

(先請同學領讀,再全班朗讀)

1、讀準節奏

2、體會情感節奏

(朗讀中揣摩作者情感,並通過朗讀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

3、體會節奏美感

(教學設想:詩歌是富於抒情的文學樣式,新詩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掙脱了舊體詩嚴格的格律枷鎖,雖無固定格式,不講究語言外在格律,卻有內在旋律與和諧的節奏,通過朗讀理解節奏美感,是理解這首詩的敲門磚。)

三、分析全詩:

1、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如我們説到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大家馬上就能想到落寞單調的秋景和作者心中淒涼斷腸的情懷,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這便是詩的意境。那麼,這個意境我們是如何領悟到的呢?主要是通過這詩中的具體可感的形象領悟到的,如枯藤、老樹、昏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淒涼、落寞的氣息。這些把情感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情感的客觀對應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領悟詩歌的意境美,要從尋找意象入手。

請同學們找出詩中的主要意象

詩中主要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板書)

2、這些意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意象前的形容詞怎麼理解?請同學們討論並概括。(板書)

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藴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總結:

這首詩成功在於它有新穎意象,區別於一些詩歌意象的單一陳舊。以往有些詩歌的意象要麼沿用約定俗成的穩定意象,如柳(送別),月(思念),這樣難免落入窠臼;要麼意象較為單一,有時雖有多個意象,但由於特徵差別不明顯,難免有堆砌繁雜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達,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是現代生活的實景,它們是單純的,卻明朗、集中、強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它們又是豐富的,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這就是詩的內在張力,使全詩含蓄、飽滿,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僅僅四個單純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躍然紙上,作者功力可見一斑。

3、這些意象所反映的感情與主旨“鄉愁”之間如何有機聯繫?

(1)圍繞主旨——並列(板書)

(2)時序延伸——遞進

詩歌結構上採用了並列的方式,緊緊圍繞“鄉愁”這一主旨,因而詩歌包含的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鄉別等內容,既在客觀上具有獨立性,能使讀者體驗諸多不同的愁滋味,又有緊密的內在聯繫,表現出一個人生旅途的廣袤空間。

(2)意象組合上並不單純採用並列方式,而是還分別展示了“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樣延伸的時序,使詩的情緒呈現出層層遞進的態勢,這種意象的遞進融進了作者漂泊生涯的邈遠時間。

幼兒時念母情濃,年輕時戀妻情重,與母親的死別更把人生的哀愁推向高峯,但不論生離還是死別,都比不過鄉愁更為深廣,隨着年齡增長,人生理智逐漸成熟,終於達到從一己親情到對祖國故土熱愛之情的飛躍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