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愁》全詩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3W

《鄉愁》全詩賞析(新版多篇)

《鄉愁》教案 篇一

【教材簡析】

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思念故國、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時代烙印。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思鄉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詩歌充分運用了比喻、對比、反覆等修辭手法,語言新奇樸實,結構勻稱,低迴婉轉,具有很深的藝術感召力。

《鄉愁》全詩賞析 篇二

有人説余光中的《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下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這篇鄉愁賞析是如何細評這一文學作品的。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説:“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説:“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美點追蹤】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 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作品相關: 篇三

《鄉愁》不僅有着結構和韻律上的藝術之美,更因其對故鄉戀戀不捨的情懷和對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期待而有着情感之美。《鄉愁》有四小段,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華南理工大學講學時,曾在千餘學生面前親自朗讀了自己為《鄉愁》續寫的第五段:

而未來,

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樑,

你來這頭,

我去那頭!

這一段描繪出了鄉愁化作往來的橋樑,將海峽兩岸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繁榮發展的圖景,余光中對兩岸統一的信心,在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達。

《鄉愁》全詩鑑賞 篇四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寫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作者簡介

余光中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國小讀書(原崔八巷國小)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

《鄉愁》全詩鑑賞及課堂練習篇五

《鄉愁》全詩鑑賞及課堂練習

全詩鑑賞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

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託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繫,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歎。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氛圍。

課堂練習題

一、基礎題

1.下面對《鄉愁》一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祖國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祖國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望祖國統一的深切願望。

C.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故鄉的愛熔鑄在對母親、妻子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深切願望。

D.作品以時間為序,以感情為線索,把對母親、妻子的愛熔鑄在對故鄉的愛中,表達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國懷抱的殷切期望。

2.簡要分析余光中的《鄉愁》中疊詞運用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鞏固題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鄉愁推向頂點的是哪一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願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題

5.余光中的《鄉愁》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其鄉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詩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麼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鄉愁是……”説一句話或幾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小”愛應熔鑄在“大”愛之中,且“故鄉”一詞內涵太窄。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疊詞,以一種輕描和淡寫,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3.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憂鬱深沉。

4.最後一節,表達了詩人希望祖國早日和平同一的'願望。

5.鄉愁本是難以捉摸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具體的形象來表現,結果就會留於平庸和空泛。但我們發現余光中的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具體的形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既單純又豐富,誘發了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6.詩人用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四個既單純又內涵豐富的形象,來比喻小時侯。長大後。後來和現在四個時段和空間的鄉愁。將鄉愁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又單而濃,主題又淺入深,在一詠三歎之中將鄉愁渲染的異常濃烈。另外,這四組藉助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説分離之苦,其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裏)”的四次重複,加之四節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功底,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7.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那根在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鄉愁全詩賞析 篇六

鄉愁全詩賞析

(台灣)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台灣著名詩人,1928年生於南京,現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賞析

閲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説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閲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一歎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台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有人説余光中的《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下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這篇鄉愁賞析是如何細評這一文學作品的。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説:“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説:“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美點追蹤】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琵琶行》全詩賞析 篇七

《琵琶行》的主要描寫對象是琵琶女。詩中描寫她是一個技藝高超的音樂演奏家,因此整個詩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圍繞着音樂的演奏來表現的。音樂是人物出場的引子,是傾訴衷腸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淪落之感的媒介。因此,整個詩的情節安排和進展,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都是結合着和伴隨着錚錚然的樂曲進行的。濃烈的音樂氣氛,對音樂的生動描寫,是該詩藝術上的突出特色。

從構思上説,它的情節安排和進展,環環相扣,緊密相接。全詩從詩人“潯陽江頭夜送客”發端,在秋風蕭瑟的送別場面中,作者特別點出了“舉酒欲飲無管絃”的遺憾。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個深嗜音樂者,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做了鋪墊。“忽聞水上琵琶聲”,在“千呼萬喚”的殷勤召喚下,琵琶女出場了。詩人正面描寫了她彈奏樂曲的情景,用詩的語言來形容繁音促節的樂聲,用樂聲的疾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為她的訴説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琵琶女的樂聲和悽苦的自訴深深地打動了詩人,而詩人的'同情和訴説竟又反轉來激起了琵琶女更為悽苦、激盪的感情。而白居易的淚濕青衫,不單是由於他的多情,更主要的還在於詩人心中有憂國憂民的政治苦悶,這種感情比起任何單純的個人不幸來説,更為深沉、激越。

《琵琶行》的高度藝術技巧,還突出地表現在作者熟練地駕馭語言的能力上,尤其是在對音樂的描繪上。為了把無形的、動人的樂聲傳達給讀者,詩人運用了許多新鮮、貼切的比喻來形容樂曲的聲響和急緩不定的音樂旋律,從而令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特別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語,既形容了聲響的輕重交錯,又給人一種清脆圓潤、和諧悦耳之感。除了對樂聲的直接描摹,詩中還着意描寫了演奏者的情態、動作,以及聽樂者的感受,從而表現了難以捕捉的音樂形象,傳達了樂曲的感情。而這又是直接為表現和深化作品的主題思想——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不平服務的。

教學過程 篇八

一、激情導入(播放音樂《鄉愁四韻》)

學生暢談曾經離開家的感受,引導學生初步體會遊子的思鄉之愁。

二、簡介作者,瞭解背景(大屏幕顯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離開大陸,現居台灣,是台灣當代著名詩人、詩評家。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共40餘種。

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台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鄉愁》寫於1972年,當時,大陸與台灣幾乎隔絕。這是他眾多鄉愁詩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詩。

三、感知·探究

1、讀──領略詩歌的韻律美:

⑴引導學生掌握有關詩歌的朗誦技巧:

要讀好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朗讀技巧方面,還要注意語速、節奏、輕重音。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是憂鬱深沉,語速應該是深沉舒緩。

(教師範讀,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⑵學生自由誦讀、反覆體味,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鄉愁》創作背景: 篇九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當時由於政治原因,台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