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8W

鄉愁教案【精品多篇】

鄉愁教案 篇一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説,“回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於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後半生是在台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台灣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着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 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着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麼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麼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後,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於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裏的人聽。(學生髮言後,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遊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裏,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遊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藴涵着飽滿的詩情 。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託物寄情(板書:託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着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後,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ザ雜誄諂泊的遊子來説,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台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台灣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台灣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並稱為祖**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遊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台灣也一定會回到祖**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悦,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蒐集並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鄉愁教案教學設計【3】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瞭解詩人的情感。

2、瞭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覆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牀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台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台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灣,是當代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一、研習新課:

(一)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後,有什麼感受?請説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後,範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裏,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託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託鄉愁,那麼這首詩是通過什麼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説説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着羈旅他鄉的遊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説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並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後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説:“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麼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麼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説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鄉愁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瞭解詩人的情感。

2、瞭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覆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學習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閲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地聯讀。

《鄉愁》賞析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台灣著名詩人,1928年生於南京,現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閲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説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閲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一歎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台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鄉愁》知識點

創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文章賞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説:“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託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繫,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

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歎。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