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半截蠟燭》公開課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8W

《半截蠟燭》公開課教案(新版多篇)

《半截蠟燭》公開課教案 篇一

課文《半截蠟燭》(蘇教版)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物內心世界的緊張。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來讀讀課文中的兩個小片斷:

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蠟燭越燒越短,祕密即將暴露,伯諾德夫人的心情緊張到了極點。成功的心理描寫渲染了可怕、恐怖、緊張的氣氛。

那什麼是心理描寫呢?像課文中這樣,直接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活動的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寫。

其實,我們也有許多同學在寫作文時,能夠刻畫好人物的心理,敞開他們的心靈。下面請看黎黎同學寫的《第一次播音》(片段),看看播音前的“我”:

今天就第一次播音了。屋子裏只有我一個,不知怎麼搞的,我忽然緊張起來。呀,這裏真靜啊,靜得彷彿能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心裏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能讀好嗎?千萬要讀好啊!”

這一段是心理活動的描寫,是人物內心的真實獨白:“忽然緊張”“七上八下”“我能讀好嗎”“千萬要讀好啊”等詞句,生動細緻地描述了一個剛剛走進播音室的小播音員的緊張心情。

《半截蠟燭》公開課教案 篇二

[學習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課後田字格中的8個生字,綠線中的三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説一説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 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閲讀提示]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課文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課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寫伯諾德夫人把裝着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第二段(第三自然段),寫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第三段(第四、五自然段),寫大兒子傑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機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第四段(第六、七自然段),寫小女兒傑奎琳在萬分危急關頭,借上樓睡覺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定的動作、神情、語言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去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同學們閲讀學習的重點。

[字詞點擊]

1.讀讀本課生字,你注意到了嗎:

諾(nuò),聲母是“n”不是“l”。

琳(lín),芯(xīn)是前鼻音,而盯(dīng)是後鼻音。

這些是南京方言的同學容易混淆的,讀準了,多讀幾遍。

2.寫寫本課生字,寫前仔細觀察:

有6個生字是左右結構,而且多為左窄右寬的結構,寫時要注意間架結構的比例安排。“厄“為半包圍結構,注意“廠”橫畫抬高,撇畫稍長,留出右下“ ”的位置。

[疑難解析]

在“閲讀提示”中我們已強調課文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定的動作、神情、語言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是我們閲讀理解的重點。我們不妨試看兩例:

1.“她看着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説着,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這裏的“蒼白”不是外貌,是神情。孩子們已經意識到危險即將發生,他們擔心祕密暴露,所以面色蒼白。“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母親急中生智,端來油燈,吹滅蠟燭,一場危機暫時過去了。但只要德國兵不走,危險仍隨時可能發生,所以説危機只是“似乎”過去了。

2.“傑奎琳鎮定地把蠟燭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一個小小的女孩子,在母親與哥哥的努力相繼失敗之後,在蠟燭即將熄滅的千鈞一髮之際,以自己的天真嬌小為掩護,成功地騙過幾名德國軍官,拿走了危險的蠟燭,你看她“鎮定地端起”,還“道過晚安”才上樓去,從容、鎮靜得令人欽佩。

課文中這樣的精彩句段還有一些。請你劃出描寫伯諾德一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句段,讀一讀,給重點詞語加上着重號,再把自己體會到的眉批在書上空白處。

[品評賞析]

課文的故事情節充滿懸念,扣人心絃,循着下面的示意圖的線索再讀課文,你會領略到故事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強烈的戲劇衝突,加上細膩的心理描寫,使每一個讀者的心被深深地吸引了。

[課文鏈接]

小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世界戰爭。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捲入戰爭。最後以中國、英國、法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軍獲勝,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失敗而結束。

如果你想了解二戰歷史,請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將帥》,潘人傑、李欣主編,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英)利德爾·哈特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中國二戰網盟

德國之窗

《巴頓將軍》(patton: lust for glory)1970 導演: 富蘭克林·j·沙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 導演:理查德·弗萊舍 (richard fleischer)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如果你想讀讀戰爭中的故事,請看:

蘇聯小説《戰爭中沒有女性》

美國小説《戰地鐘聲》

如果你對懸念小説產生了興趣,那麼請看:

阿加沙克里斯蒂《藍色特快上的祕密》

柯南道爾《銀色鳥》

森村誠一《太陽黑點》

[自我測評]

l 基礎練習

一。 看拼音,寫詞語:

mì mì è yùn xī miè là zhú

jué miào qiáng dào diǎn rán wēi ruò

二。 選詞填空。

鎮定 堅定

1.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應有着( )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

2.無論遇到什麼事,我們都要保持( ),不能慌張。

微弱 衰弱 虛弱

1.病了這麼長的時間,他的身體很( )。

2.他不幸得了不治之症,身體正漸漸( )下去。

3.藉着( )的燈光,他看清走在前面的正是王林。

三。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你不用蠟燭不行嗎?”這句話在文中是反問句。 ( )

2.“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是比喻句。 ( )

3.最後是小女兒傑奎琳保護了祕密情報。 ( )

4.課文所講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 ( )

四。 閲讀片斷,回答問題。

(猛然、突然),小女孩傑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説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

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説:“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麼大的小女兒。”傑奎琳(鎮定、鎮靜)地把燭台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1. 劃去括號裏使用不當的詞。

2. 照樣子寫詞。

瞧了瞧

3.“嬌聲”的意思是 ,傑奎琳“嬌聲”對司令員説話是為了

4.從傑奎琳的舉動中,你體會到什麼?

l 發展練習

學完了課文,我們再試着做一次綜合性學習,有興趣嗎?

1. 讀一讀:選擇你最喜歡的課文片段,好好體會人物心理,聲情並茂地讀給爸爸媽媽聽。

2. 看一看:通過翻閲書籍、訪問網絡、觀看電影、詢問父母等方式瞭解有關二戰的歷史、故事、小説等。

3. 講一講:把你最喜歡的二戰故事打電話講給好朋友聽,讀到什麼好書也可以介紹給同學們。

4. 改一改:本文故事極富戲劇性,試着把它改寫成劇本,等同學相聚時一起表演你的劇本。劇本格式可參考第七冊課本《公儀休拒收禮物》。

5. 寫一寫:學習本文對人物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刻畫描寫,寫一個你熟悉的人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你還可以畫一畫課文中的場景,學着唱一首戰爭年代的歌,做一些閲讀卡片……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你感興趣的,選一、兩件做做看。

l 趣味語文

猜成語:

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高不可攀

一葉扁舟,重遊赤壁——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一手拿針,一手拿線——

夕陽西下,望斷天涯路——

車馬炮出擊,將士相助戰——

[參考答案與提示]

基礎練習:二。1.堅定 鎮定 2.虛弱 衰弱 微弱

三。1. 2. 3. 4.

趣味語文:駕輕就熟 銷聲匿跡 望眼欲穿 日暮途窮 按兵不動

(本教學案由瑞金路國小 吳寧萍老師供稿)

《半截蠟燭》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綠線中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説一説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氲戮苄摹?br>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板書課題:半截蠟燭

2、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感知

1、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

2、通過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檢查生詞的掌握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要求讀準確,特別強調“燭”、“諾”、“遭”“盯”“琳”等字的讀音。

2、提醒字形:你認為哪些字需要我們在書寫時特別留心?

3、描紅、臨寫3個你認為易寫錯的生字。

四、理清課文脈絡

1、播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提供句式:當__________________,(誰怎麼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果怎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以上回答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畫出不太理解的詞語。

2、學生質疑詞義。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要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裏?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詞語下面畫上着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着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指名朗讀,齊讀。説説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

討論交流:

⑴伯諾德夫人機智沉着。

⑵伯諾德夫人對情報收藏工作十分負責任。

⑶辦法巧妙。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詞。

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序。

1、學生深入讀文,弄清故事情節。

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用向上的斜線表示危機出現,向下的斜線表示危機過去。

學生初畫:

再教育適應的位置加上簡單的文字,説明危機出現、過去的原因,可以嗎?

學生補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點 熄 重 走 奪 上 樓

圖上好像還差點什麼,再補上半截蠟燭就顯得更清楚了,怎麼畫呢?(注意畫出蠟燭長短、燭焰的變化。)

燃 吹 點燃 端 奪 拿

點 熄 重新 走 回 上樓

3、引入編排課本劇的程序

瞧!課文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很有戲劇性。正好,課文後面安排了編排課本劇的作業。(指名讀題目)

“默讀課文,圈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全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語句。先讀一讀,再和小組同學合作,將故事編排成課本劇演一演。

4、指導編排的程序

編排課本劇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編寫劇本(現成的語文)、物色演員、準備道具。這裏,對演員的要求特別高,不但要演好語言、動作,還要演好表情,以表現內心的活動,而這一切只有在“劇本“(課文)中細細地體會。

現在我們就按題目的要求來編排課本劇,為了編排的方便,我們把戲分為三場,分別對應課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場戲的編排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覆朗讀。

3、其他角色該樣演?

4、繼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入角色。

四、第二場戲的編排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又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如果讓你來演傑克,你打算怎樣演?

學生討論,逐一明確。

3、其他角色怎麼演?

4、繼續讀課文,圈出關鍵詞語,邊讀邊體會伯諾德夫人此時的心情。

5、齊讀第三段課文。

五、第三場戲的編排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怎樣來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交流所畫的句子,反覆品味。

2、如果你演傑奎琳,怎麼演?

3、理解“嬌聲”:甜美可愛的童聲

提問:傑奎琳為什麼“嬌聲地”對司令官説話?

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練習傑奎琳的內心獨白。

5、分角色朗讀第四段。

6、教師小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懷着對祖國的熱愛,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最終憑着他們勇敢與機智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六、指名錶演課本劇,同學評議。

七、作業。

回家給父母講講《半截蠟燭》的故事,講清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動補充進去。

附板書:

燃 吹 點燃 端 奪 拿

點 熄 重新 走 回 上樓

國小語文《半截蠟燭》教案 篇四

同學們一定讀過這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它高度讚頌了春蠶和蠟燭無私奉獻的可貴品質。在黑暗的夜晚,蠟燭為人類帶來了光明,蠟燭燃燒時,蠟變少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燃燒時,蠟燭芯底下的蠟被熔化了,蠟,到底是怎樣燃燒的呢?

點燃蠟燭時,先點燃的是蠟燭的燭芯,當火焰的熱量温度大約60℃時,固體的蠟就會熔化成液體。在蠟燭火焰的底下,儲存着液態的蠟。液態的蠟,會沿着蠟燭芯絨爬上來,再被火加熱變成氣體。最靠近蠟燭芯的是剛變成氣體的蠟。如果吹熄燭火,可以看到燭芯上面有一縷“白煙”上升。這就是沒有燃燒的氣態的蠟,如果立即去點燃這縷“白煙”,火焰會迅速竄回燭芯,蠟燭又重新燃燒起來。

蠟白液體狀態變成氣體狀態,是燭芯的作用。在裝有煤油的瓶子裏,放進一根紗線(蠟燭芯),在紗線的上端點上火,同樣可以持續燃燒。跑到紗線上去的煤油,被火焰加熱成氣體而燃燒了起來。就這樣,紗線起着輸送液體,把液體變成氣體,使燃燒繼續下去的作用。只要能使液體的蠟爬上來,即使芯不是紗線做的,蠟燭也能燃燒。幾根金屬絲摻合起來,在金屬芯的上端點火,預先塗在金屬絲上的蠟就會燃燒起來。燃燒產生的熱,同樣能使下面的蠟熔化變成液體爬上來,所以蠟燭也能繼續燃燒。與紗線相比,金屬絲傳熱快,所以隨着蠟燭的燃燒,芯周圍的蠟很快熔化,形成一個很深的凹坑。

蠟和煤油等液體為什麼能爬到芯上來呢?可以做一個實驗,把玻璃管立在水中,水就能在管子裏升上來,管子越細,水上升的位置就越高,這就是毛細現象。變成液體的蠟,和水一樣,通過蠟燭芯線中的縫隙爬上來。

同學們,瞭解了蠟燭燃燒的原理,你一定覺得十分有趣!其實,生活中許多看似簡單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科學原理,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腦去思考,用手去實踐,定會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半截蠟燭》教案 篇五

《半截蠟燭》教學雜談

【江蘇省邳州市教研室 魏 星】

〖“悟讀”教學的策略·還原情境〗

當前的閲讀教學“讀風”很盛,有人用“讀”佔鰲頭來描述。雖然讀得充分,但是不少課讀得質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讀,多次重複的讀,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藴的讀。細心研讀課程標準不難發現,新課程十分強調“感悟”,強調“悟性”的培養,強調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悟讀”,是閲讀教學的理想狀態。

以形象感悟內涵,是“悟讀”教學的重要策略。文學作品是以生動、活潑、感人的形象説話的。創造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情境,化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可以獲得超越時空的心靈對白和審美感悟。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多種手法,如,單獨或綜合運用語言、音樂、繪畫、具體事物、多媒體等等,都能創設出逼真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新穎感、驚奇感,從而調動他們多種感官乃至全部心靈,悟出文章的真情和真意。

又如一位教師教學《半截蠟燭》時,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你覺得出現最多的鏡頭是什麼?”學生的感悟是個性化的:“是那半截蠟燭。蠟燭是貫穿整個故事的,蠟燭牽動大家的心。”“我覺得是牆上的一面鍾,‘嘀嗒嘀嗒’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響,伯諾德夫人和兩個孩子越來越緊張。”“我眼前總是閃過德國軍官的陰險的眼睛。伯諾德夫人總覺得他們似乎發現了蠟燭的祕密。”……閲讀活動強調“尋言以明像”,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中“過電影”,通過還原語境,探尋到了文本的意義。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高良澗鎮中心國小 潘愛梅】

〖讓兒童感受閲讀的樂趣──新理念指導下的閲讀教學有感·珍視感受,傾聽閲讀意見〗

閲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閲讀教學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認為“閲讀應該是一種享受。”閲讀優秀的作品能幫助我們克服個人生命的侷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觸摸人世間的哀樂、悲苦與傷痛,從而使生活變得豐富、充實,由此領悟到人生的美好,形成良好的語言感悟、應用能力。那麼如何讓兒童感受閲讀的樂趣呢?

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的閲讀為中國,以學生的發展為歸宿。教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個性健康的、充分的發展。然而,學生對統一的文本、統一的問題體悟可能是不同的,學法是各異的,表達也是有差別的,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個性和生命智慧,能動地謀求自身發展,課堂上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觸。”啟發學生儘可能多維、多向、多層面地揣摩感受作品的內涵,去發現作品中新的意義,使教材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如: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教師出示伯諾德夫人的語言,“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讓學生再三讀,並説説自己體會到什麼?有的學生説,從“先生們”這個詞體會到伯諾德夫人對德軍很有禮貌;有的同學説,從“瞧”、“亮”這些詞體會到伯諾德夫人想轉移德軍對那半截蠟燭的注意力。其實,不管學生怎麼讀都表達了一個意思,伯諾德夫人想轉移德軍的注意力,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已經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教學描寫傑克表現的那段話,讓學生默讀,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揣摩人物的內心,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寫:你想對傑克説些什麼?繼而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時,同學們各抒已見,暢所欲言,走進了傑克的心中。傑克的懂事、鎮靜、機智、勇敢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老師層層深入的指導點撥下,同學們邊讀邊思,邊讀邊體會,已經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通過抑揚頓挫的聲音表身臨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摯之情。

【江蘇省崑山市張浦中心國小校 陳燕萍】

〖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重情趣,角色扮演指導學生主動參與〗

古人曾説過:“鴛鴦繡取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只注重自己的津津樂道,而不給學生有訓練嘗試的機會,要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能力是一句空話。因此,在國小語文閲讀教育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和發揚國小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語文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認知、增長智能、提高素質。

在課堂中讓學生扮演角色參加表演,活潑生動,富有情趣,它還符合國小生愛動好玩的特點、富於想象的年齡特徵,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使個性充分發揮,如學習《半截蠟燭》一課讓學生表演,學生為了演得逼真、到位,必須讀好課文,揣摩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體會伯諾德一家三口機智、勇敢、沉着、鎮定的性格特點。反覆練習,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加、積極活動的狀態,入情入景地通過表演將內容表演出來。

學生多動眼看,多動腦想,多動手操作,多動口説與問,有了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和學習主動權,就會受到薰陶,形成能力。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阪上國小 朱 成】

〖透視閲讀教學中的“秀”·閲讀教學中的“表演秀”〗

實施課程改革三年來,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或質疑,或朗讀,或合作,或實驗,或表演……然而在這些令人欣喜的語文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課堂學生為活動而動,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效果“平平常常”,實質上純屬“作秀”。

愛活動,愛表演,好勝性強是國小生的天性。為此,我們教師將表演引進了課堂,可是事實上表演效果並盡如人意,在課堂上出現了以下現象:

1、學生成了“專業演員”:

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確實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在表演中獲得真切體驗,同時鍛鍊語言表達能力與創造能力。但有的教師把"表演"看作是一種時髦。於是不看課文內容,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結構,不顧表演難度,把學生當作專業演員,在教室這樣的 “舞台”讓學生登台獻藝,這種表演往往生硬呆板,引來哈哈的笑聲。有的課文雖然適合學生去表演,但必須在學生充分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表演,才能入境入情。

2、輕語言訓練的表演:

國小語文課文中有一定數量的課文適合學生表演。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表演來讓學生理解課文,本應無可指責,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我們身邊少量語文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課堂上又是教師示範性表演,又是學生嘗試表演,小組合作表演,整整一節語文課就在表演中結束了。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學生可能明白了,但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了嗎?答案不言自明。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半截蠟燭》時,就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巧妙地和德軍周旋的?”的問題中導入了新課,接着便組織學生表演故事。整個表演中師生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顧及文本,更談不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 朱學軍】

〖操作上力求簡易〗

張慶老師説過:“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當具備這樣幾個特徵:頭緒簡化,目標單純;多一些‘語文’,少一些‘關於語文’的東西;課堂情境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作業當堂完成,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然而在當前的閲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為提高教學效果,想方設法地運用多種手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多媒體類:

如錄音機,展示台,投影,計算機等。

2、實物類:

主要是為了教學需要,課前準備的一些物件。

3、活動類:

為了教學需要,教師安排的活動。有的課堂上,往往是多種手段一齊上,那場面真是“鑼鼓喧天”。課上完了,教師,學生累的夠嗆,卻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以為,一堂課上,教學輔助手段運用太多,首先會佔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時甚至會轉移學生注意力,影響到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長此下去,不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只有簡化教學手段,讓閲讀主宰學生的學習過程,主宰教師的教學過程,加強語言文字的錘鍊,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在運用教學手段時應儘量做到一個“簡”字。

在選用教學手段時,還應注意操作上要力求簡易。筆者以為簡易就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力相適應。如有的教師在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時,不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喜歡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課本劇,但往往卻事與願違。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半截蠟燭》時,找來一位學生扮演軍官,想讓學生把當時緊張的氣氛再現出來。由於學生的表演不到位,沒有把緊張的氣氛呈現出來,反而逗得下面的同學鬨堂大笑,反而破壞了之前好不容易創設的課堂情境。顯然這位老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操作自身的難度,結果註定是失敗。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安排學生活動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先問問自已:這些活動有沒有必要開展,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是否能達到活動要求前面那位教師完全可以播放一小段相關的影視資料,沒有必要安排學生去表演。

【江蘇省常州市青龍中心國小 朱一萍】

〖讓合作學習煥發出生命活力·合作前指導學生明確目標,規則〗

“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可見在國小生語文中培養其合作能力多麼重要與緊迫。走進當今的課堂,合作學習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隨處可見。

可是我們經常會看到或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缺乏合作意識,而且也不會合作;經常會出現“搭車現象”,即個別同學積極參與,其他同學袖手旁觀;教師指導抓不住重點,師生間不能有效地互動;課堂討論形式過於單一,學生漸漸地對討論產生厭煩情緒……形式上是合作,而效果並不理想。如何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讓合作學習煥發出生命力。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的合作學習很容易成為“自由市場”,嘈雜無序,學生難以受益。在合作學習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和任務,並對操作程序給予説明。我在教《半截蠟燭》這一課時,把全文分成三個片段,以組成導演團研讀劇本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一開始便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導演團確定選擇研讀哪個片段。

2、各個小導演各自先研讀課本,找出劇本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句子,想想該怎麼演,為什麼。如有需要,可適當增加內容。

3、導演團交流各自意見,達成小組意見。

4、導演團派代表“執導”,並交代了合作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接下來的合作學習也順利,有序了。

【江蘇省姜堰市樑徐中心國小 蔣 華】

〖淺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妙用反問語言,撥正思維方向〗

語言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引導學生自發、自主、自覺、自由地走進教材,融入生活,往往會使課堂更加充滿活力,充滿個性,充滿靈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地訓練自己的語言,形成富有個性的課堂語言藝術。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教師的語言,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標》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誠然,在瞭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內涵的時候,學生往往會運用自己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有些見解極具創造性。但不能否認,由於學生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的限制,有時的想法難免會出現偏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語言稍有不當,就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挫傷學生的自尊。這時,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把尷尬消於無形,把思維方向撥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半截蠟燭》的時候,我問:“伯諾德夫人一家得救,你們認為應該感謝誰呢?”其他的學生都説得有理有據,但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説:“應該感謝那個德國少校。”並且闡述了自己的理由。這樣的答案肯定是錯的,可應該怎麼辦呢?我反問了一句:“照這樣説,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是對的了?”那個學生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重新埋下頭研讀起課文來,並且很快形成了正確的認識。

【江蘇省崑山市玉山鎮第一中心國小 鍾美琴】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促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培養想象力,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展開想象,引導求異思維〗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習語文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繫,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獲取知識,

形成能力。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為此,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我開始以下嘗試。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可見,想象力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中,注意因文而異,憑藉課文中某一重點,同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的想象訓練點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以得到提升的目的。例如《半截蠟燭》一課,文章圍繞對母子三人的動作、語言、神情的刻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教學時,我啟發學生想象母子三人的內心活動,啟發學生想象:面對中尉重新點燃蠟燭,兒子傑克在慢慢站起來之前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有了這樣的鋪墊在結束課文時,再讓學生填空。

在這樣的氛圍中,同學們通過回答、交流、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從而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迸發思維的火花。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國小 喬建軍】

〖新基礎教育中動態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巧借錯誤,因勢利導〗

“新基礎教育”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具有不可預見性的特點。“動態生成”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是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重要標誌。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不斷生成新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的“動態生成”,既是由教學活動所固有的全部生動性和豐富性所決定,又是在教師的教學藝術駕馭下而產生的結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是從如下四個方面去實踐、研究的:

我們強調教學過程中要有動態生成,強調過程的生成和資源的生成。但由於受知識、經驗、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在閲讀活動中,必然會遭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障礙,進而產生一些偏差甚至錯誤的信息,如果直接糾正或否決,也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也許會給全體學生帶來負面效應。因此,我們應該抓住這些錯誤信息,作巧妙的引導和利用,使學生在無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錯誤所在,真正達到糾誤匡謬之目的。現摘引兩個教學片段如下:

案例2:五年級新教材《半截蠟燭》教學片段。

師:自由讀課文,課文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請你用一個詞語來概括。

生1:讀了課文,課文給我的感覺是:緊張

生2:讀了課文,課文給我的感覺是:心驚肉跳

生3:讀了課文,課文給我的感覺是:有驚無險

生4:讀了課文,課文給我的感覺是:化險為夷

師:隨機板書,説:“有驚無險和化險為夷包含着兩個不同的觀點,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聯繫課文中的有關語句談談感受。”

生:讀句談感受。

師小結:所有這些語句是通過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來體現險、來渲染緊張的感覺,所以,這個故事不是有驚無險,而是──

生5:有驚有險。

師:不僅是有驚有險,也是又驚又險

上面的教學片段中,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出現了信息反饋的偏差:把“妙計”説成“詭計”;把驚心動魄的場面説成“有驚無險”。但是教師沒有馬上否定這些錯誤的資源,而是恰如其分地利用錯誤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議一議,讀一讀中讓學生自己取體驗,從而發現更深層次的內涵。所以,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出錯,我們要更仔細地去聽,去思考,去沉着應對,哪怕是一個可笑的錯誤。這樣的錯誤資源也許藴涵着又一個新的知識點,也許又是一個激勵學生的興奮點,也許是一個將學習推向高潮的中國。

讓我們好好去把握課堂中出現的每一個的資源吧。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演教案劇”,不再是守着預定的計劃不放,而是隨時去捕捉學生的資源,努力把每一個學生的資源發掘出來,變成全班的資源,真正形成“師—生”“生—生”的交互式活動。讓生命之花在課堂開放。

《半截蠟燭》教案 篇六

學情分析

本班級共有37人,學生聰明好學、活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並且能夠很好地配合老師開展學習,動手能力強,大膽,敢想敢説,集體榮辱感強。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一篇短小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若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為安全起見,伯若德夫人把一份祕密文件藏在半截蠟燭裏。為保住蠟燭裏的祕密,伯若德夫人、傑克、傑奎林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

學習目標:

1.通讀課文,瞭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敍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3. 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讀記本課的“解釋”等詞語,並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文章脈絡。

一、揭題:

1、板書課題:半截蠟燭

2、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圍繞“半截蠟燭”定了什麼內容?……

3、請同學們圍繞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輕易朗讀課文。

2、小組朗讀檢查,讀通課文,解疑。

3、課堂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提示如下(順便理清脈絡)

課文先寫……接着寫……

然後寫……最後……

4、再讀課文,檢查字詞:

音:蠟燭許諾遭到盯住琳琅滿目樓梯搖曳強盜祕密厄運

雖然絕妙微弱絕密鎮定

義:厄運:厄,困苦,災難。困苦的遭遇。

厲聲:聲音嚴厲

從容:不慌不忙

搖曳:搖盪

鎮定:遇到緊急的情況不慌亂。

三、指導分段朗讀。

四、課堂練習

1、抄寫詞語

2、朗讀、思考課後練習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讀讀、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誰能根據屏幕提示説説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當_____時,伯諾德夫人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大兒子傑克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小女兒傑奎琳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2、那麼,伯諾德夫人一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引入新課。

交代: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通過合作、探究把這個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場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好嗎?

三、學習第一場戲。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第一場戲(第三自然段),思考:你準備通過伯諾德夫人的哪些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來演出她的勇敢、機智。把重點詞句用相應的符號圈畫出來。

動作:(急忙)取、(輕輕)吹。

請一位同學做一個吹的動作。再做輕輕吹的動作。

重點提示:為什麼要輕輕吹?大家一起讀句。

語言:關鍵讀好哪個詞?(亮)為什麼?

要讀得不引起德軍的懷疑?指導朗讀。

心理活動:個別讀,從中體會到什麼?

圈畫重點詞。引讀。

假如你就是伯諾德夫人,你能把這段心理活動以你自己的口吻表達出來嗎?。

指導這是你的心理獨白,你這麼大聲説出來,不引起敵人的懷疑才怪呢。誰再來做一回伯諾德夫人。

3、小結。

儘管情況危急,伯諾德夫人內心十分焦慮,但她還能表現得這麼從容、機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讓你演伯諾德夫人,你能通過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把伯諾德夫人機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來嗎?

4、除了伯諾德夫人,這場戲中還需要哪些角色?(三個德國軍官。)演出他們怎樣的特點?文中提示我們演好哪個動作?(闖)除了動作,你還能聯繫第一二節的內容想象一下他們進來會説些什麼嗎?

5、傑克、傑奎琳什麼特點?

旁白。給老師一個機會好嗎?

6、佈置任務。為了確保演員發揮最好水平,給一點合作的時間,下面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們的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表演出來。

7、演員表演,觀眾注意看他們的動作,仔細聽他們的語言,還要觀察什麼呢,自己動腦看吧。

簡評:主角演得怎樣?(激趣:假如我是當時的總統戴高樂,我一定會為你有這樣的好公民而驕傲, 獎你一枚榮譽勛章。)

其它同學演得好嗎?(激勵:甘當綠葉,演好配角從而反襯出主角的機智、勇敢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怎麼沒人表揚我呀?説明(老師讀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讀時的旁白一樣嗎?

是的,在課本劇中,有些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的內容完全可以由演員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演出來。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語都念出來。)

四、學習第二、第三場戲。

1、小結佈置:剛才,我們通過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場戲的演出。能採用剛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後二場戲的演出嗎?第二場戲的主角是——?第三場戲的主角是——?組長起立,代表小組選擇其中一場戲。

2、同法默讀一齣戲,思考:你準備從人物的哪些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來演好機智、勇敢的傑克或傑奎琳?圈畫關鍵詞句。

3、交流傑克。

◆動作:(慢慢站、端、從容搬回、生火、坐待)重點提示:在什麼情況下表現得這麼從容的?讀句。

◆語言:關鍵讀好哪個地方?(真冷)指導朗讀。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現呢?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該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點。

4、交流傑奎琳。傑奎琳的機智、勇敢你認為關鍵是演好哪個地方。

◆重點提示:嬌聲。理解。(博得敵人的好感,這樣一來,當她提出要求時才不會糟拒絕)

◆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在長期的對敵鬥爭中,小小年紀便懂事了,和媽媽哥哥一樣機智、勇敢)

◆誰能當回傑奎琳,用嬌聲對德軍説這句話。

◆聯繫當時情況的危急,聯繫她説的話,誰能猜出傑奎琳此時一定在想些什麼?再讀她説的話。

◆還有哪個地方表演時也該注意的?(鎮定、道晚安)給你個機會,找一個你最信得過的朋友跟你合作讀軍官的話,其它同學一起讀旁白。同學們繼續想象一下怎樣把傑奎琳的機智、勇敢給表演出來。

5、小結。

通過剛才的探討,大家有信心把這二場戲演好嗎?注意演員關鍵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動作、語言、神情,有本領的還可增加一些你認為更能突出主角機智、勇敢的表現或心理活動。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奪主。小組合作開始排練。

6、挑選兩組表演。下面同學作評委,評出最佳主角獎和最佳配角獎。

7、簡評。

◆結合評最佳主角獎。抓住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再次感受主角的機智、勇敢。

◆結合簡評配角獎。感謝你們的演出,讓我們看到了一羣兇殘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國鬼子。也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了伯諾德一家的機智、勇敢。

◆結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你想説什麼?引讀兩次描寫情況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總結。

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以國家利益為重。靠自己的機智、勇敢終於成功地保住了蠟燭中的機密,多麼愛國的一家人啊!

六、總結延伸。

今天,我們通過合作、探究學會了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把課文編成簡單的課本劇讀讀演演。其實,在第二次世界期間,發生過無數像這樣感人的故事。同學們可回去拿些資料,並把今天的方法試着把他們編成課本劇來讀讀演演,好嗎?

七、課堂練習、

一、讀課文,聯生活費上下文完成以下習題。

1、以下列詞語選擇正確的是塗音,打“√”。

反而( r ěr)   暴露(l  lu)   厲聲喝(hē  h)道   即(j  j)時

2、文中“代不用蠟燭就不行嗎?”是(    )句,將它改成陳述句:

3、“蠟燭的祕密”假如暴露,會有什麼後果?(      )[多選]

a、情報站會遭破壞  b、屋裏漆黑一片  c、伯諾德一家五口將被殺害

4、母子三人保護祕密情報的行為表現出他們        、        、        的品質。

a、鎮定  b、勇敢 c、沉着   d、機智  e、機警 f、頑強

二、基礎知識。

1、按照漢語拼音字母表順序,先將下列字母重新排列,再寫出相應的大寫字母。

e    q   i    d   r    j   l    n

大寫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寫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號裏填上恰當的動詞,不能重複。

(1)(      )一趟     (2)(      )一遍     (3)(      )一把

(4)(      )一眼     (5)(      )一句     (6)(      )一遭

3、先補充成語,再按要求分類。(10分)

神機(    )算    自私自(    )   鬥志(    )揚

陰(    )詭計    滔滔不(    )   (    )頭喪氣

舍(    )為人    口若(    )河

①褒義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貶義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字成詞並按要求分類

喜上(      )(      )飛色舞  橫(      )怒目 雙(      )緊鎖

愁(      )苦臉 (      )開眼笑 揚(      )吐氣 雙(      )倒豎

表喜悦之情:          、             表得意之態:          、

喻憂愁之神:          、             發怒的樣子:          、

八、佈置作業、

1. 小組合作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2. 閲讀其他劇本,感悟人物語言。

3.仿照劇本的文學特點,嘗試寫一個短小的劇本。內容自擬。

九、相關資料:《半截蠟燭》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語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冊自讀課文第三篇課文。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可分為四段。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地相當細膩。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十、自問自答:關於半截蠟燭的問題中的“它”是什麼意思?

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1.加雙引號的“它”指的是,所在句子的描寫説明了。1.燭光   , 伯諾德夫人內心的恐懼

2.請在這段話中畫出一處描寫人物的動作或神態或語文或心理活動的語句,寫出你從中得到的體會。

3.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環境險惡,內心恐懼,無助。

《半截蠟燭》教案 篇七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五都鎮中學的語文老師李敏,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共同來交流網絡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路和具體做法。我説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蠟燭》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深入地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敍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蠟燭》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掙扎的老婦人幾乎耗盡所有的心力埋葬蘇聯紅軍,並將一對凝結着愛的蠟燭點在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理解超越國界的母愛,欣賞文章悲壯的意境,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三個維度合一,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合一。新課程要求由原來的以文本為主轉到以學科課程發展為主,以理解內容為主轉到語文能力發展為主。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靜態的分析和訓練為主,結果必然導致無效重複,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轉到動態的體驗感受為主逐步達到個性化鑑賞,動態的四個層次:沉浸——體驗——感悟——思辯。因此,我給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b、瞭解文章中“蠟燭”故事的寫作背景,瞭解通訊這種體裁

c、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互聯網獲取有用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感悟課文中超越國界的母愛並主動與他人利用網進行交流分享。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給本課確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體會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學習者分析

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他們通過國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敍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要讓他們自己去通過互聯網查找這一相關信息。八年級的同學已經初步具備利用網絡的能力,但上課時不能信馬由僵,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查找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另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體驗、欣賞、評價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師要鼓勵他們在網絡平台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

這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詩情畫意導入法,自主閲讀教學法、心靈體驗閲讀教學法,學習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學習以及網上討論法。詩情畫意導入法其實就是創設一個學習情境,為學生沉浸到課文意境中去做一個鋪墊。自主閲讀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閲讀實踐,由整體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藴。心靈體驗閲讀法是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深邃的內涵,體驗作品展現的生活,體驗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學習和網上討論法基本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在自主閲讀和心靈體驗的過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讓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都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究

五、教學過程設計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核心在於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因此網絡教學正是適應了建構主義理論的需要。網絡教學模式有兩種形式:即集體教學模式和自主教學模式。我這節課採用的是網絡教學模式中的集體教學模式。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提出任務

在課間和預備鈴時間裏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聽歌后的感受。老師隨即深情地告訴學生:在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也有一位“媽媽”,有媽媽的地方就有燭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一片温暖的燭光裏。由此引出課題《蠟燭》。這是老師為學生創設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和情感,併為下面課文的意境營造氛圍。

之後是提出任務:登陸局域網,利用網絡搜索《蠟燭》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簡介。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慘烈,這與前面老師創設的燭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極大的反差,瞭解作者也能為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打下基礎。要求在3到5分鐘內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在老師的課件上瀏覽相關資料,老師要及時監控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認知起一個保障作用。

第二環節是:自主閲讀,交流體驗。

(1)引導學生聽讀課文配樂朗誦,這是老師利用網絡為學習提供的學習資源,要求積累生字詞,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聽完之後口述故事梗概。

(2)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敍要素。複習並運用記敍要素這一知識點。

(3)自由精讀,品味細節。組織學生大聲誦讀出令自己感動的文段,並將自己最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以評論的方式發表。並與同學交流。在自由精讀細讀品味這一小環節裏,我設計的是傳統教學形式與網絡相結合,可以口頭髮表,也可以發揮網絡的交互作用,在網絡上進行評論,寫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覽全文, 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讓學生學會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用利用網絡來幫學生突破這個難點。在這一小環節裏,我設計是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每個小組同學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為在網絡教室了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先學習課文動作心理活動的寫法,然後讓學生結合平時實際觀察寫一個片段,在小組內先交流,並把同學認為不錯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賞學習。對寫得好的同學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對其他同學也提供了一個現場學習的機會。

我設計這一環節大致用時25分鐘,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閲讀,體驗文章深厚的感情,並交流相互的體驗,相信學生會體驗到炮火的瘋狂,戰爭的殘酷,體驗到老婦人對紅軍情同母子的愛與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愛的力量,從而樹立和平的信念。並利用網絡突破這節課的難點,學會用動作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

第三環節,質疑創新,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同樣是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同學有比較簡單的問題,小組內先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上來,大組討論解決。老師也可以參加進同學的討論中並及時地進行指點。老師預設的疑問,看學生有沒有提出,沒有提出的話,老師也可以將問題提交,讓大家來討論。我預設了這樣的兩個問題:1、文章為什麼要反覆寫炮火、蠟燭、圍巾?2、文末為什麼説“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在深入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再探究文章主旨昇華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網絡環境下的交流,有學生個別對個別的交流,有學生對老師的個別交流,還有公共平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後老師對整個過程要有個點評,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全班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 談論,問題回答是否正確;有多少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問題回答不很恰當,學生是否最終完成了對所學 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這一環節裏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着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於探究創新的精神。

這一環節裏,我給學生準備的創新作業是:如果那位年輕的軍人的親生母親後來讀到了這篇通訊,她會有怎樣的感想?請你以她的口吻給瑪麗育乞西寫一封信。相信同學對這個作業會比較感興趣的,也能讓學生思維更加開闊,並且學習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當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上網查找本課相關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後老師總結本課,並在《祈禱》的歌聲中祝福世界和平發展結束本課。這個設計我覺得和開課時的歌聲呼應,並且是在不自覺中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使整節課餘韻悠悠。

總之,我這節課是充分尊重了網絡作為工具,網絡作為資源,網絡作為環境的三大特點來設計的。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