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學習實驗描述、長期觀測和記錄的方法,提高實驗技能,並滲透珍愛生命、敢於質疑、尊重證據、持之以恆、認真細緻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為後續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巖石和礦物”。

“電”單元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巖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巖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

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

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巖石和礦物”。

“電”單元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巖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巖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二、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四、教學措施 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

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

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總結

時間轉輾來到臘月,學校各項工作到了收尾階段,也是各部門、個人進行總結反思的好時機。俗話説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靜下心來“磨刀”,為明年的教學開展梳通阻礙環節,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出於這種想法,教學的工作總結更為重要。現將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總結

(1)加強新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用先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現在的新課程,很多老師都感覺到處理教材有一定的難度。內容形式多樣,活動性、操作性的內容佔教材絕大部分比例。面對這種情況,我一是通過個人自學和集體討論學習相結合形式學習新課程理論,充實頭腦,深刻把握課標精神內涵;二是通過網絡收看新課程解讀、新課程講座等專題影片,用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會貫通;三是提高網絡研修、個人自省的方式,在網絡上與教材交流羣中的教師商討每課中的疑問和教學設計,利用讀科學課雜誌的機會,瞭解同行們對教學熱點、難點問題的處理策略,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學各環節,提高教學效率。

(2)抓好教學五認真工作,上好每一堂課,切實提高學生素質。科學課的內容繁多,涉及的知識面廣。本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鑽研教材,瞭解學情,解決教法、學法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課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濃厚了。為了保持學生的這種學習興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優的教學設計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為了尋求最好的教學設計,我一是瞭解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差異,在課堂提問、佈置練習時留有不同層次的問題,再次就是把握每課的重難點,力求人人掌握重點知識,絕大部分能突破難點,讓學生能較輕鬆地掌握知識。為了能讓學生更全面深刻認識科學知識,認識科學事物變化中的規律,在開學初就開始發動學生找備用實驗器材、材料,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厚,掌握知識效果也較好。

(3)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加強與他人交流,以適應新時期課改發展的需要。有句話説得好: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我們學校的綜合學科教師少,有時一些問題不能得到較好解答,這時候我就向“大象版教材交流羣”、“科學教師之家”的網絡qq羣上的高手討教。如找齒輪組的模型,不同材料的飲料瓶性質的實驗等問題。通過網絡研討,明白了科學知識和道理,更讓我明白了科學老師是需要全面的素質作基礎,這樣才能有效發展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能力。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3

一、教材分析

四(下)的教材內容主要是生命世界和物質科學兩方面.教材編排的意圖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特點:問題—假設—驗證—結論,這和科學家工作沒什麼兩樣,可以説每個學生都是科學家.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也是科學課真正的精神和內涵.本學期,學生探究對象是認識事物的性質和相互關係,共安排了5個教學單元:《骨骼與肌肉》、《養蠶》、《物體的運動》、《無處不在的力》、《調查與預測》.從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導性探究為主,逐步過渡到指導性探究,為以後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礎.本學期的科學探究首次涉及對比實驗,教師要細心引導,要具體指導操作的方法,帶領學生經歷“預測—設計並進行實驗—整理分析收集的證據—表達與交流”科學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控制變量.從過程與方法上看,在觀察與測量的基礎上,學習假設與收集證據,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理解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在此基礎上形成結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評議或質疑,反思改進自己的探究過程的合作探究態度,使學生知道科學也需要共享.

第一單元《骨骼與肌肉》,教材設計了觸摸、模擬、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動,研究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認識骨骼、關節、肌肉的運動作用,瞭解自己的運動機理,懂得運動系統的衞生保健知識.

第二單元《養蠶》讓學生親身經歷一次完整的養蠶過程,觀察到一個生命的完整週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偉大,體驗到為養蠶所付出的辛苦勞動和養蠶成功的快樂(與三年級的種植相聯繫),在知識、情感、態度、方法等各方面都有較大的收益,在養蠶活動結束後,教師要組織一場養蠶活動交流會,讓學生回顧養蠶的經歷,展示自己在養蠶活動中的研究成果.

第三單元《物質的運動》選取了力學中可直接感受的“運動”內容,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運動是物質的基本規律之一,判斷物體是否運動要用參照物作為判斷標準,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物體的運動狀況,學會簡單的定量觀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本單元出現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去探究影響小車的運動的快慢的因素和擺的快慢因素,這是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跨越,教師要對學生探究方法作具體的指導,要讓學生知道要保證實驗的公平,實驗結果的公正和客觀,實驗中有些條件不能改變,有些條件需要改變,但每次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在探究過程中,要求學生大膽假設,周密計劃,認真操作,仔細觀察,要尊重事實,要做好原始記錄,要用數據説話,教師的角色由初始的“幫”到“扶”,漸漸到“放”.

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圍繞力的存在,力的表現和作用,就力在哪裏,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方向,力有大小及彈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氣體和液體的阻力來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綜合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自主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

第五單元《調查與預測》,調查和預測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讓學生知道在什麼情況應採用調查,調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預測是對事物的未來作出科學猜測,預測要有依據.

二、教學建議:

1、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材編寫組提供的教學素材,有嚴密的邏輯性、思想性、結構性,是編寫組集體智慧的結晶.但不可否認,教材很難顧及不同區域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因此教師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對教學內容作出調整.四(下)將《骨骼與肌肉》安排在二月份,在氣候還比較寒冷的情況下,學生穿着厚重的棉衣,難以通過觸摸的形式感知骨骼和肌內.《養蠶》受氣温影響也很大,建議將這兩個單元推遲,先進行

三、四單元教學,待氣温升高時,再進行

一、二單元教學.教學《養蠶》單元時還需注意,養蠶活動時間較長,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好養蠶計劃,認真記好養蠶日記.教學時穿插在其他單元中進行,採用大小課的方式,定期交流觀察日記,適時進行階段性評價,最後舉行養蠶經驗交流會,全面總結養蠶的收穫.

2、加強學科溝通.養蠶活動持續時間長,學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中,肯定會受到來自語、數、英教師及家長的阻力,科學教師要與班主任多溝通聯繫,將養蠶活動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平時請班主任指導孩子們寫養蠶日記;蠶吐絲結繭時,還可集中在作文課上觀察,然後寫篇作文.在培養孩子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作文水平,這是一件雙贏的好事.班主任的重視與積極參與,可將各方面對養蠶活動的阻力降至最低.

3、教師要先於學生“下水探究”.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僅僅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夥伴.教師的“教”要立足於學生的“學”,服務於學生的學,要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本學期的教材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會控制變量”,因此教師要做科學探究的先行者,先於學生去經歷、體驗和發現.用孩子們的眼光去看待科學,用孩子們的心去體驗科學理解他們的驚奇與幼稚地思考,理解他們的個性化的表述,真正做到“蹲下來教科學”.教師的“下水探究”可以擺脱以往“坐而論道”的弊端,在一個可預設的情境中,教師以學習者的角色,設身處地地去實踐,以探知水之深淺,路之難易,教師可根據下水探究的體驗,在情感態度方面對學生做出恰當的發展性評價.

4、要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探究.嚴謹是科學的顯著標志之一,嚴謹表現為科學的任何結論都需要有事實為依據,離開了事實的支撐,任何科學結論都無法存在,在研究“小車的運動”“擺”等過程中,學生開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收集證據,教師要明確要求學生做好原始記錄,注意保留且不能隨便塗改數據,每次實驗需做三次以上,求得中間值或平均值,全班採用統一的方法,培養學生用數據説話.毅力是科學家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之一.科學探究是一種非常辛苦的勞動,需要研究者堅忍不拔,持之以恆.教師要告訴學生,養蠶是一項長期活動,需要他們付出辛勤的勞動,要鼓勵學生在養蠶過程中自選課題,開展一些探究性活動,教師要給予階段性表揚,鼓勵他們堅持就是勝利.通過活動鍛鍊能力、培養意志.

5、對學生的評價要科學、客觀、公正.對學生評價的標準是科學素養的提高,全面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情況,對學生的評價要避免重知識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試卷並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方法,科學日記、科學實驗報告,科學成果展示都可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實踐證明,在科學探究中表現最好的往往是語文、數學成績中下等生,科學教師評價他們時不能受其干擾.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4

⒈對科學課的學習比較感興趣,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⒉能在觀察和實驗中及時做好記錄。

⒊知道科學探究的過程經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猜測——設計驗證猜測的方案——收集、證據——分析證據、做出解釋”等過程。

⒋有控制變量的意識,會做一些簡單的控制變量實驗。

⒌能小組協作完成科學探究任務。

研究專題及實施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本學期將採用以下策略展開教學:

⒈多設計一些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⒉設計任務記錄單,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腳手架。

⒊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用技術學習,用技術收集、整理學習資料、學習成果。

⒋加強小組間的交流,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分享中進一步反思、提升。

⒌進一步完善對學習小組的評價與激勵的措施,加強學生小組協作的意識。

教學目標

《電》

⒈科學概念:

? 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的作用下電荷位置發生變化所產生的帶電現象。

? 電荷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 電荷持續的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 要使電流經過導線使小燈泡發光,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電路。

? 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組成不同的電路;用不同的連接方式連接的電路具有不同的特點。

? 有的物質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導體;有的物質不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絕緣體。

? 開關通過連接和斷開電路來控制電路中的用電器。

? 電視一種能量來源,能產生光和熱。

⒉過程與方法:

? 組裝簡單的電路。

? 在關於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

? 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接方式。

? 製作簡單的開關,並用它來控制電路。

?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

?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

? 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裏電路的連接情況。

⒊情感態度價值觀:

? 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 激發探究電的興趣。

? 發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新的生命》

⒈科學概念:

? 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動物和植物都需要通過繁殖延續物種。

? 許多動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動物的卵都要經過受精後才能產生新的生命。

?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構造使它能夠承擔生產種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務。

? 植物種子和動物卵的構造使與它們發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適應的。

? 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與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的結構是有聯繫的。

⒉過程與方法:

? 用解剖的方法觀察花和種子的內部構造。

? 用適當的形式記錄花的變化過程和果實的生長過程。

? 按一定順序對雌蕊和雄蕊這樣更細小的結構進行觀察。

? 持續觀察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

? 經歷觀察卵的構造和青蛙卵的孵化過程。

⒊情感態度價值觀:

? 保持探究新生命產生的奧祕的好奇心。

? 養成認真細緻、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 認識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對於每個物種的延續都至關重要。

《食物》

⒈科學概念:

? 人的生長與活動需要營養,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

? 食物的種類很多,並含有豐富的營養,保持合理營養,才能使身體健康。

? 食物也會發生多種變化,有的變化有利於人體生長,有的變化對人體有害。

? 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破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可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 瞭解食品,從包裝上可獲取不少信息。

⒉過程與方法:

? 使用分類的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對分類記錄進行整理。

? 通過閲讀資料獲取信息,豐富自身的認識,並擴充到記錄中。

? 通過實驗的方法辨別脂肪、澱粉等營養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 通過討論,參照教科書的提示,完成麪包發黴實驗的設計和實施。

? 利用本單元學習的內容,對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做出分析。

? 在完成食物變質的研究活動中,注意實驗活動中的衞生和安全問題。

⒊情感態度價值觀:

? 在研究食物的活動中,發現人體的生命活動與食物、食物營養、食物變化的關係,感受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繫。

? 在分類、比較等活動中,[蓮 山 課件 ]參與集體的討論和研究,學習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 在實驗活動中,嚴謹細緻地完成實驗的設計、準備,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

《巖石和礦物》

⒈科學概念:

? 地殼是由巖石構成的,巖石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巖石、礦物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

? 不同的巖石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性質和用途。

? 人們認識巖石和礦物是根據它們的特性。

? 人類生產、生活用品的許多原料取自巖石和礦物。

⒉過程與方法:

? 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描述和記錄巖石及礦物。

? 根據巖石和礦物的特性,對照有關資料對它們進行識別。

? 進行有關硬度、透明度、光澤的實驗,記錄並討論實驗的結果。

? 閲讀更多的有關巖石和礦物的資料。

? 將先前所學的概念和技能應用於新問題的解決。

⒊情感態度價值觀:

? 懂得巖石和礦物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應該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 欣賞巖石的美、礦物晶體的美。

? 培養收集研究巖石和礦物的興趣。

? 認識到認真細緻的觀察、比較、記錄和描述是重要的。

? 認識到使用多種方法驗證礦物特性的重要性。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5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一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

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繫,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繫。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對待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

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

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

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

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五、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六、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幷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