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精選37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7篇《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相關的範文。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精選37篇)

篇1: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上個學期的接觸和了解,我發現五年級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是特別高,科學基礎也比較薄弱,但是他們對科學課還是有很濃厚的興趣的,而且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樂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有些同學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學期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由於本學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規律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學生還將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總之,新的內容,將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本冊學習內容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每個單元教學約需10課時。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具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5、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6、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7、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8、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五、教學設計進度表

周次起止日期教學內容課時

2 0229-0304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3

3 0307-0311 4、造一艘小船;5、浮力機動1課時3

4 0314-0318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3

5 0321-0325單元複習2課時;1、熱起來了;2、給冷水加熱;3

6 0328-0401 3、液體的熱脹冷縮;4、空氣的熱脹冷縮;機動1課時3

7 0404-0408 5、金屬熱脹冷縮嗎;6、熱是怎樣傳遞的;7、傳熱比賽;3

8 0411-0415 8、設計製作一個保温杯;單元複習1課時;1、時間在流逝3

9 0418-0422 2、太陽鍾;3、用水測量時間;4、我的水鍾3

10 0425-0429 5、機械擺鐘;6、擺的研究;機動一節課3

11 0502-0506五一休假;7、做一個鐘擺;3

12 0509-0513 8、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單元複習2課時3

13 0516-0520 1、晝夜交替現象;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機動1課時3

14 0523-0527 3、證明地球在自轉;4、誰先迎來黎明;機動1課時3

15 0530-0603 5、北極星“不動”的祕密;6、地球在公轉嗎;機動1課時3

16 0606-0610 7、為什麼一年有四季;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機動1課時3

17 0613-0617單元複習2課時;總複習1課時3

18 0620-0624總複習3課時3

19 0627-0630考試3

篇2: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為指導,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係。同時,着重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熱”。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科學幻想

|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遊戲|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幷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周次 單元 教學內容 課時 備註

1~5 生物與環境 1.種子發芽實驗 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3.綠豆苗的生長 4.蚯蚓的選擇 5.當環境改變了 6.食物鏈和食物網 7.設計和製作生態瓶 第一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6~9 船的研究 1.船的歷史 2.用浮的材料造船 3.用沉的材料造船 4.增加船的載重量 5.給船裝上動力 6.設計我們的小船 7.製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 第二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10~14 環境與我們 1.地球——宇宙的奇蹟 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 3.珍惜水資源 4.解決垃圾問題 5.合理利用能源 6.讓資源再生 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 第三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15~19 熱 1.温度與水的變化 2.水的蒸發和凝結 3.温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 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5.熱在水中的傳遞 6.哪個傳熱快 7.做個保温杯 第四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20~21 期末複習期末考試 4

篇3: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C、能量轉化實驗

D、模擬地球公轉,研究四季變化的原因

E、製作太陽系模型

這些實驗有助於研究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掌握一定的實驗方法並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精神。

分組實驗有:

A、觀察不同生物體的細胞

B、找出自己的身體特徵與家人的異同

C、研究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

D、研究電磁鐵特性的實驗

E、利用葱葉來做仿生實驗

通過這些實驗,讓學生從實驗成果中體會到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體會到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在完成一定的實驗過程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學生對實驗的認識並提高實驗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科學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實驗目標:

科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實驗技能是學習科學知識和進行科學探究的基礎和保證,科學課程要求學生遵守實驗室的則,初步形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並對實驗技能提出如下要求:

1、能學會簡單儀器的實驗操作。

2、能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驗的目的選擇實驗標本和儀器,並能安全操作。

3、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和動手能力。

4、認識學習科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學會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5、能有意識地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並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6、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的方法。

7、能知道化學實驗是都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實驗成功的關鍵。

8、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

9、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三、實驗措施:

1、加強實驗教學的探究,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合作精神。

3、讓每一個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科學現象,積極探究科學變化的奧祕,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

4、做好實驗前的充分準備,做到課前演示。

5、創造條件,增加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

6、教師要從科學態度、規範操作上給學生示範並啟發引導學生從生動的直觀上升到抽象的思維。

7、注意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科學的重要性,並在探究中切身感受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8、實驗前要求學生預習實驗內容,實驗中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並認真做好記錄,實驗後認真填寫實驗報告。

9、對有困難的實驗,應儘量發揮創造性,因地制宜設計一些與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

10、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將部分演示實驗改為活動與探究,可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11、鼓勵並指導學生動手做一些家庭小實驗,以進一步激勵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探索精神。

12、加強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以及獨立操作的能力。

13、優化課堂結構,平日注重實驗與操作相結合,教師適時點撥、指導。

14、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化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科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同時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到良好的發展。

15、搞好課外活動,如開展興趣小組活動、知識講座、實驗競賽、專題討論、實驗教具製作、等等,留給學生空白,發揮學生特長,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篇三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這學期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五年級的學生平時能自主完成作業、能關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現象,並試着利用以前學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這些現象;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性很高,但對活動的熱情持續性不長;學習工具準備有一定難度,大部分同學的課前學具準備總是要打一些折扣,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總體來説五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主動性仍舊不夠,自覺性不高,可見學生對科學學習還是不夠重視。

二、指導思想

以注重查漏補缺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根據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複習,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切實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複習,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目的要求

通過複習,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四、複習措施

1、認真上好每一節複習課。組織學生進行全面複習每一課,再重點攻克重點和難點。

2、以教材為本,結合課堂作業冊和練習卷內容講解,記住一些科學概念,辨清科學事實,理解科學實驗,讓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

3、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認真複習。

4、採用多種複習方法,比如,老師出題,學生答;學生之間的你問我答。

5、以優幫差,加強督促與輔導,使每一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4: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實驗內容:

新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探究的重要性與有效性,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激發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科學並渴望瞭解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為了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科學學科內容特點,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本學期將把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相結合,並增加活動與探究實踐,這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實驗氛圍,為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在實驗中切身體會到過程提供了條件。

演示實驗有:

A、火山與地震的成因

B、温度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下一頁更多精彩“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5: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教學目標:

1、能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滑輪、斜面、齒輪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過觀察、分析資料發現動物、植物有着多種繁殖方式;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做出有根據的假設;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變化;設計製作能完成一定任務的工具(包括簡單機器、機器人等)。

2、能始終保持對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的興趣以及對未解之謎和生物技術的好奇,並積極關注相關研究的進展;感受生命延續過程的複雜多樣,進一步樹立珍愛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能通過科學家的故事學會並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3、能通過收集資料、親歷科學實驗列舉簡單機械的使用,體會到利用簡單機械能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舉例説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發現生物的許多特徵是遺傳的,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分析實例找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能描述温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改變的作用,能説出巖石主要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簡單機械的運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能關注與生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並能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技術的運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弊;能提出保護環境、保護礦物資源的建議;能講述科學家(如達爾文)的故事,關注工具發明和使用的發展史。

四、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篇6: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

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

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二)”

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

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為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篇7: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七、教學進度表(略)

篇8: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推薦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二、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2016-2017年度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2016-2017年度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三、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本學期撰寫3篇實錄與案例分析。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篇9: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全冊內容情況:

蘇教版國標本《科學》五年級下冊是在五年級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為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為對“周圍的和自身的觀察、實踐”,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六個單元。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

1、什麼叫機械

2、怎樣移動重物

3、斜坡的啟示

4、擰螺絲釘的學問

5、國旗怎樣升上去

6、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祕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1、折形狀

2、搭支架

3、建橋樑

4、造房子

第三單元、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

1、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

2、動物怎樣繁殖後代

3、我是怎樣出生的

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

1、認識常見巖石

2、認識礦物的性質

3、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

第五單元、人體的“司令部”

1、大腦

2、神經

3、感覺

第六單元、交流與質疑

1、交流

2、質疑

篇10: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共有X個教學班,X名學生。經過四年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 五年級學生學習科學課熱情較高,愛動腦,愛觀察,愛實驗,但由於年齡特點,他們還不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地科學探究活動,有待於教師進一步指導。部分學生好動,不能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知識,而且在活動地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地課堂時間。從總體來看口頭表達和觀察能力方面有較好地基礎,但還是有些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這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加強這方面地訓練,提高學生地素質,形成良好地氛圍。

對科學探究能力地要求有一定要求,必須符合國小生地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地形成依賴於學生地學習和探究活動,它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地學習,通過動腦動手、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地基礎上,內化形成。

三、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和“熱”四個單元組成。四個單元分別隸屬於“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和“物質科學領域”。本冊教科書的整體編排,以核心概念的進階發展為線索,整體設計教學活動,兼顧四個領域的年段安排,着力發展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

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本單元內容共 7 課。

第1~3 課分別是“種子發芽實驗”“比較種子發芽實驗”“綠豆苗的生長”,引導學生對種子發芽和植株生長進行對比觀察研究,認識植物與生存環境的關係,瞭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命環境條件。第4課“蚯蚓的選擇”,學生通過對蚯蚓與環境的研究,認識動物與無生命環境的關係,瞭解動物會根據自身生存的需要對環境條件進行選擇。第5課“當環境改變了”,學生通過對不同季節生物行為變化的分析,認識到當環境發生改變時,生物會改變自己來適應新環境。第6課“食物鏈和食物網”,學生經歷認識和研究食物鏈與食物網,認識到生物之間是互為生長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第7課“設計和製作生態瓶”,學生在對綠豆苗與非生物、其他生物之間聯繫進行分析的活動中建構“生態系統”概念,並以此為基礎設計池塘模型;在長期的觀察中, 學生認識到在一定區域內生活的生物都需要一個和諧、平衡的環境,生態平衡的改變會對生物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單元“船的研究”單元共 7 課,

第 1 課“船的歷史”是單元起始課。在引出學習主題,瞭解學生關於船的前認知之外,還將引導學生在比較船的不同中,認識船隻在體積、材料、構造、動力等方面的科學技術演化特點,並藉助“獨木舟負載物體”“船的形狀與阻力關係”的體驗活動,生髮後續研究的問題和興趣。

第 2 課“用浮的材料造船”承接第 1 課中的“獨木舟負載物體”生成的“不穩定”“裝載量少”問題,通過設計、製作、測量與完善竹筏模型的過程,體驗浮的材料可以製作船並感受浮力。

第 3 課是“用沉的材料造船”。用沉的材料造船是造船技術的一次巨大變革,可以讓學生感受科學與技術的緊密聯繫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藉助橡皮泥和鋁箔兩種沉的材料造船的活動,學生將再次經歷“問題—設計—製作—測試—完善”的技術與工程學習過程。

第 4 課“增加船的載重量”是讓鋁箔船裝載更多的貨物,保持船體的穩定性, 繼續指向生活和生產需求促進了技術進步,使得船結構和造船技術不斷髮展。

第 5 課是“給船裝上動力”。隨着船隻結構的完善、載重量的提高、運用的日益廣泛,人們有了給船安裝新動力,讓船行駛得更快、更遠、更持久,解放勞動力的新需求,風和蒸汽是船動力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進步。

第 6 課“設計我們的小船”和第 7 課“製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圍繞船的材料、結構、動力等重要特點,比較完整地介紹了船的技術演變史後,選擇材料,設計和製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標準的小船,是對前五課的學習成果的綜合運用。

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一共設計了 7 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 1~2 課讓學生整體瞭解地球為人類提供的珍貴而獨特的生存條件, 瞭解地球面臨的複雜、嚴重的環境問題。

第二階段,第 3~6 課從研究水資源開始,到了解垃圾問題,再到能源利用問題、資源再生問題,具體地瞭解幾個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環境問題。

第三階段,第 7 課主要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以某市城中湖生態環境成功恢復為例,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第四單元“熱”共 7 課,以“熱是怎樣傳遞的”為主要學習線索,循序漸進地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動。

第1課“温度與水的變化”中,我們持續給水加熱直到沸騰,停止加熱,水不再沸騰,温度下降。

第 2 課“水的蒸發和凝結”探索水的蒸發現象,推測水温高低跟水蒸發快慢的關係。學生需要設計實驗,通過實驗記錄證明水温高低會影響水蒸發的速度。我們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塊,將玻璃杯外壁擦乾,靜置一會兒,玻璃杯外壁又會出現水珠。

第 3 課“温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安排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觸後變化的探究活動。教科書引用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温牛奶現象,然後提出問題:熱水是怎樣使牛奶由涼變熱的?通過研究試管中的涼水和燒杯中熱水接觸後的温度變化,探究熱量的轉移和平衡。

第 4 課“熱在金屬中的傳遞”中,學生主要觀察和探究與“熱傳導”相關的問題: 在金屬條的一端加熱,另一端是否會熱起來,通過實驗觀察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

第 5 課“熱在水中的傳遞”中,學生通過加熱試管中的水和加熱燒杯中的水,認識熱在水中以對流的方式傳遞。

第 6 課“哪個傳熱快”包含了兩個活動:觀察、記錄木勺、塑料勺、金屬勺的導熱快慢和比較銅、鋁、鐵等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

第 7 課“做個保温杯”中,學生觀察常用材料的導熱性能,並説出它們的主要用途。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及對各種材料保温效果的觀察和比較,選擇合適的材料製作一個保温杯,檢測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在實踐研究方面,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公平實驗的設計與實施等。在本單元中,他們將通過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進一步學習對比實驗控制變量的探究技能,發展運用數據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在研究生物與環境關係的過程中,他們還將學習使用圖示的方法梳理較為複雜的生物關係。此外,在本單元中,他們還將經歷幾次較長時間的觀察實踐活動,這些都將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第二單元“船的研究”,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對造船材料、內外部構造、動力裝置的分項實踐性探究,依託船演化的內在邏輯,組合成了設計製作一個工程產品的完整過程,為學生提供了“產生問題—設計作品—完成項目”的基本活動經驗,突出了“做中學”“做中悟”的特徵,有利於學生養成綜合所學的各方面知識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體驗“做”的成功和樂趣,體會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學生將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為我們的生存提供了珍貴的環境條件,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學生還認識到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是寶貴的,能源是有限的,人類的日常生活消耗着大量資源併產生大量污水和垃圾,污水和垃圾危害環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達到了嚴重的程度。基本上面這些認識,學生將初步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第四單元“熱”對於五年級學生而言,上述內容的學習,關鍵在於實驗探究。他們需要在科學規範的實驗中,觀察與交流熱傳遞的現象,瞭解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温度變化。在研究熱傳遞的方式後,利用熱傳遞的性質來創造性地製作保温杯。

五、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3、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六、方法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4、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

1 2.16—2.18

開學第一課 1

2 2.21—2.25

始業教育課

1.1種子發芽實驗 2

3 2.28—3.04

1.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1.3綠豆苗的生長 2

4 3.07—3.11

1.4蚯蚓的選擇

1.5當環境改變了 2

5 3.14—3.18

1.6食物鏈和食物網

1.7 設計和製作生態瓶 2

6 3.21—3.25

第一單元複習

第一單元測驗 2

7 3.28—4.02

2.1船的歷史

2.2用浮的材料造船 2

8 4.06—4.08

2.3用沉的材料造船

2.4增加船的載重量 2

9 4.11—4.15

2.5給船裝上動力

2.6設計我們的小船 2

10 4.18—4.22

2.7製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

期中複習與檢測 2

11 4.24—4.29

3.1地球——宇宙的奇蹟

3.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 2

12 5.05—5.07

3.3珍惜水資源

3.4解決垃圾問題 2

13 5.09—5.13

3.5合理利用能源

3.6讓資源再生 2

14 5.16—5.20

3.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

第三單元測驗 2

15 5.23—5.27

4.1温度與水的變化

4.2水的蒸發和凝結 2

16 5.30—6.02

4.3温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

4.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2

17 6.06—6.10

4.5熱在水中的傳遞

4.6哪個傳熱快 2

18 6.13—6.17

4.7做個保温杯

第四單元測驗 2

19 6.20—6.24

期末複習及期末測驗

20 6.27—7.01

始業教育課

1.1種子發芽實驗

21 7.04—7.08

1.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1.3綠豆苗的生長

篇11: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班級教師日期

學生情況分析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有的學生科學興趣十分濃厚,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科學知識和一定的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初步由具體轉變為抽象,並且同學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學生的科學知識很侷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教材理念

本冊教材為新版蘇教版教材,教材的設計理念與國家課程改革的三個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評價標準”高度一致。以面向兒童終身受益的學習,如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對自然的好奇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構建大科學觀統領下的主題單元,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

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由《搭建生命體的“積木”》《微小的生命體》《發黴與防黴》《微生物的“功”與“過”》四課組成,採用先總後分的邏輯結構編排。本單元學習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總”,介紹細胞及其作用。第二個層次為“分”,指導學生認識微生物,它由本單元的第二到第四課組成,其內在的邏輯結構為總—分—總。第二單元《仿生》,由《生物的啟示》《蛋殼與薄殼結構》《海豚與聲吶》《我們來仿生》四課組成,這四課之間是總—分—總的邏輯關係。第一課是“總”,向學生介紹仿生的概念;第二、三課是“分”,從具體案例探究中體會仿生的方法和價值;第四課是“總”,為學生創建仿生設計的平台。第三單元《地球的運動》,由四個次級主題組成:《晝夜交替》《晝夜對植物的影響》《晝夜對動物的影響》《四季循環》。本單元四課從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個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所產生的現象。本單元第一課與第二、第三課是總分關係,前三課與第四課是並列關係。

第四單元《簡單機械》,本單元圍繞簡單機械展開,選取了生活中比較常見且應用廣泛的四種簡單機械——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為次級主題,設置了《撬重物的竅門》《擰螺絲的學問》《升旗的方法》《斜坡的啟示》四課。從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特徵來看,輪軸、滑輪屬於槓桿類機械,其本質為槓桿的變形,可將這四種簡單機械劃分為兩組,即槓桿、輪軸、滑輪為一組,斜面為一組。因此,本單元的四課也可分為並列的兩個部分,其中,《撬重物的竅門》《擰螺絲的學問》《升旗的方法》為第一部分,《斜坡的啟示》為第二部分。

教學目標

能通過找出觀察對象的共同點,説出細胞是組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將實作和閲讀結合起來,知道微生物的廣泛存在以及它們具有不同的種類和形狀。在探究活動中瞭解物品發黴的條件和怎樣防黴的知識,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通過自制酸奶的活動及反思,獲取有效信息,瞭解微生物的益處與害處。通過案例分析仿生現象,瞭解仿生的含義,認識常見的仿生製品。能借助閲讀、討論、探究、遊戲等多種方式,解釋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活動方式的特點。

知道很多發明的原型來自自然界,對仿生設計產生興趣。能通過模擬實驗掌握晝夜交替和四季循環產生的原因。能通過閲讀了解古人和現代人對晝夜交替的解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相關解釋及帶來的影響。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四季循環對人們生產生活、動植物、天氣等多方面的影響。描述生活中晝夜交替和四季循環帶來的影響。認識常見的簡單機械——槓桿、滑輪、輪軸、斜面的結構特徵。通過探究實驗,瞭解不同的簡單機械在什麼情況下省力。能夠辨別生活中的簡單機械,會使用一些簡單機械。在組裝、製作簡單機械的過程中,感受技術發展對社會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措施

1、建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

2、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4、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實教學進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6、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並運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7、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教學時間安排

周次單元課題課時備註

1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1、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1機動1課時

1 2、微小的生命體1

2 3、發黴與防黴1

2 4、微生物的“功”與“過” 1

3單元複習與測試1

4第二單元仿生5、生物的啟示1機動1課時

4 6、蛋殼與薄殼結構1

5 7、海豚與聲吶1

5 8、我們來仿生1

6單元複習與測試1

7階段複習階段複習2

8第三單元地球的運動9、晝夜交替1機動1課時

8 10、晝夜對植物的影響1

9 11、晝夜對動物的影響1

9 12、四季循環1

10單元複習與測試1

11第四單元簡單機械13、撬重物的竅門1機動1課時

11 14、擰螺絲的學問1

篇12: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12 16、斜坡的啟示1

13單元複習與測試1

14-16 STEM學習立體小菜園6

17-18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 4

19-20總複習總複習4

篇13:五年級下冊科學的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鈎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台、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温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台、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台、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班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思維有些侷限,發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教學進度表

(略)

【範文二: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全冊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五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是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

在“沉和浮”單元裏,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在“時間的測量”單元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熱”單元裏,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在“地球的運動”單元裏,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2、主要材料清單

“沉和浮”單元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鈎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時間的測量”單元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台、螺帽、細線、木條。

“熱”單元

温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台、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地球的運動”單元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台、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四、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五年級的學生平時能自主完成作業,能關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現象,並試着利用以前學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這些現象;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性很高,但對活動的熱情持續性不長;學習工具準備有一定難度,大部分同學的課前學具準備總是要打一些折扣,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總體來説五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主動性仍舊不夠,自覺性不高,可見學生對科學學習還是不夠重視。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閲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繫,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值得注意的方面: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5、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6、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

值觀。

七、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略)

【範文三: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

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繫,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繫。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

包括以下幾部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樣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對待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變化所需的能量來源、科技與未來世界的緊密關係。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STSE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

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7、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8、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五、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六、課時安排:

(略)

篇14:國小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我班共有53人,經過之前是積累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有24課,以知識的內容分為五部分。分別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變化、無處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與能源。

本冊教材注意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整理,注重用聯繫的觀點構建教科書整體結構。

在內容的選擇上,用聯繫的觀點整合不同的內容,選擇體現綜合性、系統性和事物週期性變化的內容構建教科書,引導學生學習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在整體上含悟科學本質。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

2、通過學習,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介紹歷史人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措施

1、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既要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要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2、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3、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教學中要加強安全教育。

六、教學進度

篇15:國小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二、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三、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本學期撰寫3篇實錄與案例分析。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篇16:國小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1、人數:男生34人;女生23人;合計57人。

2、學生學習習慣: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對科學教學都已經熟悉,與四年級相比,更加的活潑,有更強的好奇心,同時對問題的分析也更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由於我是新接手五年級的科學教學,在此之前也對五年級的同學做了一番瞭解。在四年級時因為參加科技活動,所以學生表現出對活動的喜愛,這是學習科學的有效動力,同時也通過這樣的活動開始初步建立學生自己的探究問題的模式。因此在本學期將會加大對科技活動,包括動手試驗這一塊的力度。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着重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本學期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是由原來的兩個單元合併而成,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將動手操作性大大加強,提升了從“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做模擬試驗收集事實——擴展研究認識自然界”這一過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更加註重試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外界條件如何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如何適應它們的生活環境?生物活動又是怎樣影響自然環境的?

2、第二單元:《光》

本單元內容分為兩個板塊,第一板塊是1—4課,是光傳播的特點,第二板塊是光和熱的關係。學生學習從觀察開始,觀察一天中光和影的關係從而揭示光的傳播規律,之後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之上回頭解釋影子的成因,接下來不斷的提升知識層次,開始探究光和熱的關係,在本單元的最後讓學生大上動手來製作太陽能熱水器,對本單元進行實用總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現代科技中有哪些應用?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本單元注重的是通過觀察來推測成因,包括地形的成因和土壤的成因,同時還強調了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在科學探究方面注重學生用文字、圖畫、符號紀錄試驗結果並互相交流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一些自然現象有不利於人類的一面,也有利於人類的一面。

本單元重點問題:地球表面是誰“塑造”的?它們發生過變化嗎?它們是怎樣變化的?

4、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本單元內容原本為五。下,現調整至五。上,這一單元沿着“運動和力”這條線發展,以探究車的運動為主體,對力的研究相伴相隨貫穿始終,重點在重力和摩擦力的研究上。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初步瞭解物體運動與受到的力的關係,動手試驗時的準確性上。

三、教學措施:

由於本學期教材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學措施也相對應的做了一些調整:

1、落實好沒一堂課的知識點以及課標中相應的要求

2、結合五年級的具體情況對寄宿生和走讀生採取不同的方做到在教學上班級整體的統一。

3、加大試驗在教學中的力度,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試驗中來。

4、加大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訓,加強學生動手能力。

四、研究課題或創新思路:

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經歷“蒐集→展示→交流→觀察探究→交流總結→家庭作業展示→課堂深化”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實踐能力。

篇17:國小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本學科的特點,以探究活動為學習的核心,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想、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的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長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二、教學總目標

1、能從“是什麼,不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樣”“會怎樣”提出問題。

2、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初步比較和評價。

3、能用“如果.那麼”對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設。

4、能運用多種感官直接觀察常見的動植物、土壤、水、空氣、材料、巖石的形態特徵。

5、能按要求的順序觀察。能在教師引導下借用工具間接的觀察物體。

6、能運用對比觀察法。知道對對被觀察對象進行簡單處理後,有時可以提高觀察效果。

7、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簡單的控制變量實驗。能在教材引導和教師的幫助下制定簡單調查計劃、實驗或觀察計劃。

8、會使用刻度尺、量筒進行定量測量。

9、根據教材要求,在教師指導下或他人幫助下進行簡單製作。

10、能從周圍對象中取得觀察數據,能用圖或簡單文字記錄數據。

11、能根據對象的外部特徵進行分類。

12、通過詢問、採訪周圍人(教師、同學、家長等)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14、能用口頭語言、圖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徵的研究的過程。

15、將自己的觀察結果與他人的結果和猜想進行比較。

16、尊重證據。

17、知道藉助工具觀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將自己的探究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得出結論。

19、能判斷他人的不同觀點和評議的對錯、好壞。

三、全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40多個觀察和探究活動,在卡通人“指南車”的引導下,以認識生命體的外部特徵和周圍常見物體的性質與功能為線索,學習一些基本的觀察、比較、分類的方法,滲透敢於質疑、重證據、珍愛生命、關心環境等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培養,為全套教材的學習打好基礎。

本冊探究技能的訓練重點是:觀察、比較、分類、提出問題。本冊教材的內容注意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共包括7個主題單元:從“走進科學”——讓我們從校園開始,針對校園中的生命體、非生命體的外部特徵展開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去觀察、研究“身邊常見動植物”,認識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水”、“空氣”、“本地的土壤”以及同學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材料”的性質與功能,形成了一個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生思維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的有機整體。每個單元由若干個課題組成,各課題之間具有內在聯繫,基本思路為: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與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展開活動,學習有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最後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包括社會、環境)相聯繫並加以運用,再結合本單元的知識技能,在活動中讓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提升,落實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理念。

將科技史作為兒童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用達爾文、李時珍、蔡倫等著名的科學家作為觀察、製作活動中的串場角色,充分發揮科技史教育在培養兒童科學知識、科學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樹立愛國主義情操。

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為六個單元,共22課。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學生在研究簡單機械中觀察兩種力相互作用的過程,感受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並認識到當兩種作用力相等時,物體間將達到平衡狀態即可。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本單元將在學生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通過收集和整理各類相關資料,觀察、比較並描述相關的現象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感悟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培養對生命的珍愛,學習植物和動物不同的生殖方式,瞭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本單元繼續引領學生帶着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通過查閲、分析和整理資料、討論、撰寫科學短文、模型製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動,討論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問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本單元將引領學生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到各種自然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祕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巖石、礦石製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親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這些礦產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此保護礦產資源顯得尤為重要。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本單元以工具和技術為主題,將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整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開發研製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四、學生情況分析

湘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是整套科學教材的起始冊,三年級一期的學生初涉科學課程,所以將教學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級國小生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於體驗和理解的內容在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課堂主要將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三年級學生擅長於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徵。根據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展學生此項技能,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技能。

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

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篇18: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1、本學科所使用教材的編排體系

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是在五年級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為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為對“周圍的和自身的觀察、實踐”,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他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六個單元

2、全套教材的特點

(1)從問題入手

(2)強調秦立科學探究的過程

(3)重視過程中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積累

3、本冊教材的內容結構及特點

內容結構:這套《科學》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學知識體系,更強調科學概念結構化,把相關的科學概念重新組合在新的單元主題之下,如:“生命之源――水”、“土壤與生命”、“固體與液體”等,同時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的結合和滲透科學的人文精神。

特點:從這套教材的“單元主題結構表”和“科學探究序列表”的圖表中,您可以看出,我們這套教材以整體結構上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論證,集中體現《課標》新理念,特別是引進了法國“做中學”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有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樹的感覺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機械的省力原理;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承受力的大小會改變;瞭解巖石與礦物的特徵;知道大腦和神經是人的神經中樞。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説明機械省力的原因;能應用形狀的特點設計簡單的受力結構,如房子、橋樑等。能夠解釋人的神經反應過程。

5、單元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六個單元,分別是“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

第一單元採用總-分-合的思路進行建構。先總的介紹什麼是機械,接下來是用四課的篇幅分別引導學生研究槓桿、斜面、輪軸和滑輪,最後,課文從自行車的鏈條傳動引入機械傳動裝置,由力和能量的傳遞角度闡述機械是簡單機械的組合,使學生獲得對機械的一個整體認識。

第二單元就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了常見材料、常見力的上,通過“別有洞天”的製作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形狀與結構的初步知識,掌握科學制作的初步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膽量。同時通過學生尋找“形狀與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真正感受科學技術在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單元圍繞繁殖後代這個話題,比較全面地討論了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繁殖問題。通過一系列活動,使每位學生認識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增強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第四單元的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巖石的特徵和礦物的性質,初步瞭解巖石的形成和礦物的用途。並且通過對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的討論,使學生知道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讓學生懂得珍惜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保護我們賴以自下而上的環境。

第五單元從趣味性、適合性、系統性、發展性、探究性幾方面原則出發,再一次選擇學生所熟悉的事物�D�D自己的身體作為研究對象,圍繞本年級探究過程技能訓練重點�D�D“交流與質疑“這條主線,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動去體會、理解大腦的”指揮中心”作用,構建了本單元既符合生命科學的知識邏輯體系,又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實際情況。

第六單元交流與質疑,廣義地講,發佈信息和獲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輕信、不盲從、不畏權、不滿足現有狀況與水平等等,都是質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交流與質疑不僅是與探究相關聯的活動與技能,還是完整的探究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取向與基本技能。

6、本冊教材的`基礎和學完本冊教材應達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過程與方法: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篇19:五年級下冊科學學期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進一步使學生在各種探究活動中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並能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做比較。

2、在探究活動中,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中的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3、瞭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4、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有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

5、能區分什麼是假設,什麼是事實。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與假設相對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尊重事實,不迷信權威。

2、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1、初步瞭解人體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的構成與功能。瞭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能積極參加鍛鍊,注意個人保健,認識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2、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瞭解一些簡單機械的使用,如斜面、槓桿、齒輪、滑輪等。能使天平和槓桿保持平衡。

3、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表面特徵、內部構造,以及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4、認識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能夠連接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瞭解安全用電常識。

三、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認識我們自己”

由淺入深地探究有關自己身體的問題,使學生通過製作模型、對比實驗、模擬實驗、閲讀資料卡等研究方法,圍繞着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進行研究。

第二單元“簡單機械”

通過指南車信箱的介紹的科技史,瞭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情況;在探究活動中,使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定量描述簡單機械的省力情況,並分析其工作原理。

第三單元“我們的家園――地球”

瞭解人類在猜想與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園”的歷程。在閲讀、實驗、猜想中使學生逐步瞭解地球。

第四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

在猜想中設計實驗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瞭解有關電的基本知識和用電常識。

第五單元“大膽猜想、合理地假設”

反思通過猜想解決過的問題,歸納猜想與假設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與假設是科學研究的方法,應用這種研究方法解決問題――影響擺擺動時快慢的因素。

篇20: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鈎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台、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温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台、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台、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篇21:五年級下冊科學學科教學計劃

關於五年級下冊科學學科教學計劃

關於五年級下冊科學學科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情分析及教材分析

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參差不齊,部分學生有豐富的課外知識積累,平時注意對各類事物的觀察,表現出對大自然、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但課外書閲讀貧乏,無法建立起必要的學習聯繫;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科學學習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喜歡動手做小實驗,這種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必將成為學生在國小階段科學學習強大內驅力和學習動力。

三、教學總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 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研專題及研究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五、教研課安排和評價工作安排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組內互評、學員自評及組間評價 六、個人業務學習安排

學習有關安全教育、師德培訓、德育教育、“五環節”教學模式推進、展示,教師業務培訓,白板培訓、教研組業務培訓等內容,採用集體講授、教研組培訓、自學相結合的方式。

七、教學進度安排

篇22: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4、法制滲透

本學期在第二單元《熱》第八課設計製作保温杯中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在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第三課用水測量時間中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四、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本學期撰寫3篇實錄與案例分析。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篇23: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增強了,學科學的興趣更持久,自覺性也提高了。但同時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優秀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能力,而有一小部分學生的自覺性反而差了。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的同學,他們總會經常的圍在我身邊,問上一些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更會把他們在課外的發現跑來告訴我。每當這時,我都會開心一笑。本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對這部分學生開展科學小記者活動,讓這部分學生的自然智能能到挖掘發揮,然後由這部分學生再去帶領、影響其他學生,從而達到全體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三、分單元實驗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鈎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台、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温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台、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台、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教學措施

本學期教學內容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教學約需10課時。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課題 課時 備註 1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 2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 4 造一艘小船 3 5浮力

4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4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5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5 1熱起來了 6 2給冷水加熱 6 3 液體的熱脹冷縮 7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7 5金屬熱脹冷縮嗎 8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 7 傳熱比賽

9 8 設計製作一個保温杯 10 1 時間在流逝

2 太陽鍾 11 3 用水測量時間

4 我的水鍾 12 5 機械擺鐘

6 擺的研究

13 7 做一個鐘擺

8 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14

1 1 2 2 2 2

1 晝夜交替現象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

2 歷史

2 2 2 15 3 證明地球在自轉

4 誰先迎來黎明 16 5 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6 地球在公轉嗎 17 7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篇24:國小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本學科的特點,以探究活動為學習的核心,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想、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的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長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二、教學總目標

1、能從“是什麼,不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樣”“會怎樣”提出問題。

2、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初步比較和評價。1、能根據觀察的現象進行猜想,知道猜想可能出錯,需要證實。

3、能用“如果......那麼”對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設。

4、能運用多種感官直接觀察常見的動植物、土壤、水、空氣、材料、巖石的形態特徵。

5、能按要求的順序觀察(觀察對象的前後變化。如觀察水的形狀、溶解等)。能在教師引導下借用工具間接的觀察物體。

6、能運用對比觀察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知道對被觀察對象進行簡單處理後,有時可以提高觀察效果。

7、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簡單的控制變量實驗。能在教材引導和教師的幫助下制定簡單調查計劃、實驗或觀察計劃。

8、會使用刻度尺、量筒進行定量測量。

9、根據教材要求,在教師指導下或他人幫助下進行簡單製作。

10、能從周圍對象中取得觀察數據,能用圖或簡單文字記錄數據。

11、能根據對象的外部特徵進行分類。

12、通過詢問、採訪周圍人(教師、同學、家長等)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14、能用口頭語言、圖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徵的研究的過程。

15、將自己的觀察結果與他人的結果和猜想進行比較。

16、尊重證據。

17、知道藉助工具觀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將自己的探究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得出結論。

19、能判斷他人的不同觀點和評議的對錯、好壞。

三、全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40多個觀察和探究活動,在卡通人“指南車”的引導下,以認識生命體的外部特徵和周圍常見物體的性質與功能為線索,學習一些基本的觀察、比較、分類的方法,滲透敢於質疑、重證據、珍愛生命、關心環境等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培養,為全套教材的學習打好基礎。本冊探究技能的訓練重點是:觀察、比較、分類、提出問題。本冊教材的內容注意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共包括7個主題單元:從“走進科學”——讓我們從校園開始,針對校園中的生命體、非生命體的外部特徵展開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去觀察、研究“身邊常見動植物”,認識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水”、“空氣”、“本地的土壤”以及同學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材料”的性質與功能,形成了一個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生思維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的有機整體。每個單元由若干個課題組成,各課題之間具有內在聯繫,基本思路為: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與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展開活動,學習有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最後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包括社會、環境)相聯繫並加以運用,再結合本單元的知識技能,在活動中讓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提升,落實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理念。

將科技史作為兒童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用達爾文、李時珍、蔡倫等著名的科學家作為觀察、製作活動中的串場角色,充分發揮科技史教育在培養兒童科學知識、科學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樹立愛國主義情操。

教材分析:本冊共分為六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學生在研究簡單機械中觀察兩種力相互作用的過程,感受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並認識到當兩種作用力相等時,物體間將達到平衡狀態即可。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本單元將在學生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通過收集和整理各類相關資料,觀察、比較並描述相關的現象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感悟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培養對生命的珍愛,學習植物和動物不同的生殖方式,瞭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本單元繼續引領學生帶着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通過查閲、分析和整理資料、討論、撰寫科學短文、模型製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動,討論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問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本單元將引領學生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到各種自然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祕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巖石、礦石製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親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這些礦產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此保護礦產資源顯得尤為重要。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本單元以工具和技術為主題,將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整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開發研製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四、學生情況分析

湘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是整套科學教材的起始冊,三年級一期的學生初涉科學課程,所以將教學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級國小生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於體驗和理解的內容在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課堂主要將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三年級學生擅長於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徵。根據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展學生此項技能,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技能。

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五、教研專題及研究措施

以探究為核心,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學,是起始年級的課,以一種新的面貌呈現給學生科學學習,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呢?我們應讓他們親身經歷科學的發現,動手做科學,動腦思考科學,動口交流自己對科學的理解。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科學的結論,更要重視研究科學的過程,從過程中悟出科學的真諦,通過得出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價值。

要致力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能主動地、獨立地學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科學欣賞、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遊戲、交流會、調查、競賽、角色扮演、科學幻想、蒐集信息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充實教學過程。

研究措施:

a)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變化規律和原因。

b)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思路

c)貫徹理論與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的聯繫。

d)注重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

六、教學措施與方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七、個人業務學習

a)大量閲讀教學理論書籍,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b)認真寫好教學反思,積極撰寫教學論文。

c)積極聽課並做好記錄

d)積極參加學校的集中業務學習,並做好記錄。

篇25:國小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四、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本學期撰寫3篇實錄與案例分析。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篇26: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師下冊教學計劃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師下冊教學計劃

一、年級學生情況分析

隨着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有些學生並不是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據初步統計家中有計算機的學生很少,平時有機會接觸過計算機的同學更少,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熟練掌握了開機、關機、鼠標等基本操作,初步知道了什麼是信息,什麼是信息技術等的概念,基本掌握了畫圖的操作,會使用畫圖程序創作一幅完整的畫,基本掌握了WORD的有關知識和能力,基本掌握了基本的文件操作。在操作能力上,有的學生一點即通,而且能舉一反三;但也有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反覆示範,練習後仍不得要領。針對上述情況,本學期應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儘量讓學生多上機操作;加強後進生的輔導,儘量改變兩極分化的狀況。

二、教學大綱、教材分析

選用的教材是青島版《信息技術》。根據五年級學生的情況分析及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將教材適當分解與重組,選取PPT這部分的內容為本學期重點學習內容。該部分內容以計信息技術常識、基本操作技能和益智性教學軟件為重點,教材編寫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圖文並茂,適合國小生閲讀的特點,而且注意了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在教學內容上,選擇了該教材五年級下冊中的第1到第7課的有關內容。使學生學習PPT的基本使用方法,逐步變興趣為探索的動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感受信息技術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學目標及要求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一定的計算機信息意識。引導學生從學習和操作中學會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正確思想方法,養成愛護公物、遵守機房規章制度以及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

知識技能目標:會使用PPT進行有關多媒體課件的操作。

教學要求:幫助學生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及責任意識,遵守道德規範。

四、具體措施

1、精心準備,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素質,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2、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意識。

3、在備課和上課中體現面向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努力提高每位學生的素質。

4、強化計算機技能的操作。

5、加強上機操作指導,尤其注意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

6、在教學上體現成功教育,對後進生要多幫助、多鼓勵,讓他們在自己的操作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五、具體教學計劃:

序號

單元內容

課時

周次

第一課

帶給同學們的禮物

2

1—2

第二課

幻燈片可不是黑白的

2

3—4

第三課

天之涯海之角

2

5—6

第四課

天涯海洋動物園

2

7—8

期會考試

1

9

第五課

放映幻燈片

2

10—11

第六課

給幻燈片加上動畫效果

2

12—13

第七課

給幻燈片加上聲音

2

14—15

期末複習

16

期末考試

17

篇27: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學期教學計劃

最新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學期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為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課時

教學內容安排

1

3始業教育;我們的小車;給小車裝上動力;給小車安個螺旋槳;

2

3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小車載重;運動與摩擦力(一);運動與摩擦力(二);

3

3控制小車的快慢;設計我們的賽車、製作我們的賽車;關於時間;為什麼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

4

3晝夜交替的解釋;回顧人們認識地球的歷史;怎樣證明地球在自轉;是清晨還是黃昏;

5

誰最先迎來黎明;極地的白天為什麼那麼長;

6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四季;晝夜、四季與動植物;

7

時間在流逝;在時鐘發明之前;夜間的計時器;用水測量時間

8

3做一隻水鍾;用擺計時的鐘;測量擺的快慢

9

3五一節放假

10

3調整鐘擺;保持時間統一;尋找時間的痕跡

11

3薔薇花叢;它們是什麼關係;食物鏈和食物網

12

3做一個生態瓶;觀察生態瓶;顯微鏡下的生命

13

3改變生態瓶;維護生態平衡;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

14

3愛護珍稀動物和植物;

15

3複習;期末考查

16

3成績登記彙總;撰寫質量分析報告文章

篇28:大象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大象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科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但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缺乏靈活性。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基本結構分析

本冊內容分七個單元設置。教學重點、難點是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主要教學活動類型: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主要導學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三、學期學習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規律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測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試驗的意義。

5.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和諧發展。

四、提升教學質量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篇29:大象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

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繫,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繫。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

包括以下幾部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樣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對待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變化所需的能量來源、科技與未來世界的緊密關係。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STSE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7.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8.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五、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五、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幷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單元課時安排

一單元六課時

二單元五課時

三單元五課時

四單元五課時

五單元四課時

篇30:大象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我班共有53人,經過之前是積累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有24課,以知識的內容分為五部分。分別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變化、無處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與能源。

本冊教材注意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整理,注重用聯繫的觀點構建教科書整體結構。

在內容的選擇上,用聯繫的觀點整合不同的內容,選擇體現綜合性、系統性和事物週期性變化的內容構建教科書,引導學生學習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在整體上含悟科學本質。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

2、通過學習,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介紹歷史人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措施

1、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既要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要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2、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3、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教學中要加強安全教育。

篇31:大象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五年級5個班中,五(3)、五(4)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但思維有些侷限,發言不如五(1)、五(2)、五(5)班積極,表現慾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五(1)、五(2)、五(5)班認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科學遊戲 參觀訪問 科學欣賞

篇32:大象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沉和浮因素。本單元要讓學生明白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並掌握浮力的概念。通過動手讓學生深入瞭解沉浮因素,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二單元熱的知識。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明白液體、金屬的熱脹冷縮,熱是怎樣傳遞的,製作一個保温杯。

第三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第四單元:本單元講的是地球的運動,地球上為什麼晝夜交替?為什麼“北極星”不動?為什麼一年有四季?為什麼有“極晝”和“極夜”?等問題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了解地球上所發生的這些基本自然現象的原理。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篇33:大象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教學目標:

1、能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滑輪、斜面、齒輪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過觀察、分析資料發現動物、植物有着多種繁殖方式;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做出有根據的假設;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變化;設計製作能完成一定任務的工具(包括簡單機器、機器人等)。

2、能始終保持對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的興趣以及對未解之謎和生物技術的好奇,並積極關注相關研究的進展;感受生命延續過程的複雜多樣,進一步樹立珍愛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能通過科學家的故事學會並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3、能通過收集資料、親歷科學實驗列舉簡單機械的使用,體會到利用簡單機械能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舉例説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發現生物的許多特徵是遺傳的,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分析實例找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能描述温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改變的作用,能説出巖石主要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簡單機械的運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能關注與生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並能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技術的運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弊;能提出保護環境、保護礦物資源的建議;能講述科學家(如達爾文)的故事,關注工具發明和使用的發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為六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學生在研究簡單機械中觀察兩種力相互作用的過程,感受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並認識到當兩種作用力相等時,物體間將達到平衡狀態即可。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本單元將在學生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通過收集和整理各類相關資料,觀察、比較並描述相關的現象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感悟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培養對生命的珍愛,學習植物和動物不同的生殖方式,瞭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本單元繼續引領學生帶着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通過查閲、分析和整理資料、討論、撰寫科學短文、模型製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動,討論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問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本單元將引領學生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到各種自然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祕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巖石、礦石製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親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這些礦產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此保護礦產資源顯得尤為重要。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本單元以工具和技術為主題,將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整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開發研製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五、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六、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七、教學進度:

單元課題

課時

巧妙的用力8課時

生命的延續6課時

生物的進化3課時

地表緩慢變化5課時

礦產資源4課時

工具與技術2課時

篇34: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

三、四年級及上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存在不足: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二、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三、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材分析:

1.本冊教科書遵循《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注意選擇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基礎的、適於開展探究活動的內容;在能力培養上,注意了層次上的變化,較

三、四年級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識切塊”式組建單元的做法,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以國小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教會學生科學地對待自然界的事物。

2、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這個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

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步驟;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篇35: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共有40 名學生,我班男生比例較大。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由三種類型的七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過程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進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

1、瞭解和體驗表達與交流的常用形式和基本方法。

2、能通過科普小報告的形式來交流研究成果。

3、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通過信息發佈會與他人交換意見。

4、能在活動基礎上寫出完整的調查報告

5、能寫出規範的科學小論文。

6、能以辯論會的形式圍繞一定的主體進行表達與交流。

7、通過分析表達與交流的案例,學習怎樣更好地表達與交流。

四、重點、難點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和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並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五、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 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 內容 課時 第1周 第2-3周 第3-4周 第4-5周 第6-7周 第8-9周 第10-11周 第12周 第13周 回顧上冊內容 2課時 第一單元

春天的故事 單元測試 4課時

第二單元:

變換的天氣 單元測試 5課時 第三單元:

玩具總動員 單元測試 5課時

第四單元:

變廢為寶 單元測試 4課時

期中複習考試 4課時 第五單元:

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單元測試 5課時

第六單元:

像不像 單元測試 3課時

第七單元:

科學探究成果展示會 單元測試 3課時 複習考試

篇36: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二、科學高段課標要求

(1)學習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設計和技術四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物質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現象;形成對一些生命活動,以及對人體和健康的初步認識。

(4)通過對地球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瞭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懂得地球是人類唯一家園的道理。

(5)通過設計和技術有關知識的學習,初步掌握綜合知識和經驗進行設計的技能;能夠運用一些簡單工具製造產品或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教 材 內 容 完成情況

一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二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

三 5.浮力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四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五 單元複習概念梳理;

六 1.熱起來了 2.給冷水加熱3.液體的熱脹冷縮;

七 4.空氣的熱脹冷縮5.金屬熱脹冷縮嗎

八 6.熱是怎樣傳遞的;7.傳熱比賽

九 8.設計製作一個保温杯;單元複習;

十 1.時間在流逝;2.太陽鍾;

十一 3.用水測量時間4.我的水鍾;

十二 5.機械擺鐘6.擺的研究;

十三

7、做一個鐘擺

8、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十四 單元複習概念梳理

1、晝夜交替現象;

十五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3、證明地球在自轉;

十六

4、誰先迎來黎明

5、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十七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十八

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單元複習概念梳理;

十九

總複習

二十

複習考試

篇37: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五年級共有57人,他們經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有24課,以知識的內容分為五部分。分別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變化、無處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與能源。本冊教材注意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整理,注重用聯繫的觀點構建教科書整體結構。

在內容的選擇上,用聯繫的觀點整合不同的內容,選擇體現綜合性、系統性和事物週期性變化的內容構建教科書,引導學生學習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在整體上含悟科學本質。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

2、通過學習,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介紹歷史人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措施

1、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既要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要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既要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要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2、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3、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教學中要加強安全教育。

六、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生命的奧祕

7課時 細胞 我從哪裏來 人的一生 我像誰 生物繁殖新技術

第二單元

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7課時 火山 地震

各種各樣的礦物 地表的變化 做一塊卵石

第三單元

無處不在的能量

8課時 擺的祕密 鑽木取火 通電的線圈

(一) 通電的線圈

(二) 無處不在的能量

第四單元

探索宇宙5課時 太陽家族 神祕星空 探索宇宙

第五單元

科技與能源 3課時 生物的啟示 開發新能源

研究與實踐 3課時 尋找達爾文的足跡 調查生活中的偽科學 我的科學學習歷程 3課時。

六、具體工作安排

二月份:

制定教學計劃;

三月份:

1、學習《新課程理念》,寫出心得體會;

2、加強實驗教學 四月份:

舉行校級科學公開課;

五月份:

觀看優秀教師講座; 常規教學 六月份:

綜合複習,迎接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