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教學反思(熱門6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國小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國小教學反思(熱門6篇)

篇一:國小教學反思

一,教學環節不夠緊湊,有些地方有脱節之感

在教學環節中,雖然走的是“板塊教學”之路,但有些地方銜接不當會造成一種脱節之感,是整堂課出現不夠緊湊的弊端。如:最後課堂練筆的環節上,由於所銜接語言不到位,在總結完主題之後,直接要求學生完成這個練習,過渡比較生硬。而且這個練筆的內容屬於聯繫描寫的段落,與文章屬於説明文的體裁看似關係並不大,所以,給人一種練習與文章脱節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後也在思考,在保留這個環節的前提下,如果這樣處理會不會好一些:

篇二:國小教學反思

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我並沒有侷限於課本,而是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的實際出發來重新組建。通過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調動學生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的積極性。學生在充滿趣味和挑戰性的活動中,身心參與,思維被激活,充滿了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

《新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轉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數學學習是發現的過程。通過摸一摸活動,讓學生去發現各種物體的特徵,而不是直接説出,這樣就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中認識,然後,教師歸納出各種物體的特徵,學生印象深刻。在這裏,學生又一次經歷了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數學化”的過程。

一年級對於體和形是比較容易混淆的,教材遵循了兒童認知的心理,從體到面來認識形,認識面從體來。。而學生在生活中見得最多是體,學得最多的是形,如何讓學生正確地建立體的概念,區別體和形,又不超出學生的認知,是一年級建立空間觀念的難點,在教學中我通過操作,分別認識體和形,卻又將整個單元相互聯繫,體中滲透面,面中重新認識體。

篇三:國小教學反思

反思一:在《種子的萌發》這節課中,我重點引導同學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同學自身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採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並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鬆,同學參與度高。

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同學增加了一個項目,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並且這個項目只須通過生活經驗就能驗證的。

進行實驗時,驗證是否需要空氣這一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實驗瓶呈真空狀態,只能儘量地減少瓶子裏面的空氣。我認為這是實驗缺乏的地方。若能達到真空,則能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

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建議採用。

反思二:本節教材內容中知識方面的要求,基本上與舊教材相同,有些知識點還有所刪減,如對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示在對同學能力方面的要求,佈置了四個同學活動,培養和訓練同學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而科學課不能是教師“講科學”,同學“學科學”,而應是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做科學”。教學中應設置問題串,激發同學探究的熱情,講清讓同學在實驗中觀察什麼,研究什麼,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

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每個同學的“眼球”和思想,組織課堂教學,讓每個同學學有所得,是本節教學中最難駕馭的。

教學點評

1.第一課時的説課稿中,教師引導同學在解剖、觀察兩種類型的種子結構後,讓同學運用已獲得的種子結構的知識,再觀察、識別自身帶來的種子的結構,有效地指導了同學運用知識、推理、判斷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通過討論、比較,最後填寫比較表,並相互交流,促使同學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課時的導入是利用同學課下實驗的現象,引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種子的成分,符合同學的認識規律,邏輯性也強。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活動,都是在教師指導下,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得出結論,條理性強。最後再探究其他種子的成分,使説課稿意圖得以實現,同學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3.第三課時,教學中將教材中的圖6??5的實驗方案,分解為單一因素讓同學設計方案,並進行討論、交流,同時對設計方案進行評獎,有效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經過同學設計、實驗、彙報後得出結論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合適的温度和空氣。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説:“老師,我的實驗結果不是這樣。我把種子也浸在水裏就是説沒有空氣,但我的種子卻發芽了,説明種子的萌發不需要空氣。”這下子可熱鬧了,有一局部同學立即和和,一局部同學竭力反對、還有一局部同學發表自身的意見,讓你目瞪口呆。片段:

生:水裏有氧氣,所以在水裏的種子也能發芽。

生:氧氣不能溶解在水裏,説明水裏沒有氧氣,所以收集氧氣時用的是排水集氣法。

生:水裏沒有氧氣的話魚、蝦就會死光,為什麼還有魚和蝦呢?

生:水裏有氧氣的話,為什麼把燃燒的火柴放進去會滅掉呢?

生:水裏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所以火不能在水裏燃燒。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為什麼種子沒有悶死......

有時候同學的想法很有趣,但卻可以真正的説明同學的思維已被很好的激發,我沒有參與,讓他們自由發表自身的意見,等同學爭論的差不多了,我説話了:“同學們説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論怎麼樣確實那個同學的種子發芽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如何設計實驗呢?”同學開始討論。

生:把水燒開,涼了、就沒有空氣了,再把種子浸在水裏這樣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個比較長的瓶子,水裝的很深,一些種子埋在水底,一些種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同學的實驗設計突出了同學思維的深度,不能不説同學對一些爭論的問題已經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學實驗來解決,説明同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科學的知識。所以説不要低估了我們同學,同學的認知水平雖然有差別,但可以互相彌補、有交*,整體來講同學是有潛能的,把他激發出來就需要老師的戰略,所以老師的教育任務是艱鉅的。

有時候真的怪我們的實驗條件太差(已經夠好了,只是相對於科學家的實驗條件來説的。哈哈!)不能讓同學用奇怪的方法來證明奇怪的想法。當然也有好處,可以激發同學從實際條件動身設計更為合理的實驗方法。

篇四:國小教學反思

本堂課所上的《學穿衣》是一篇改編教材。這篇教材以琅琅上口的兒歌形式,告訴學生穿好衣服的三個步驟及要領。這篇教材的重難點是對兒歌的第二、三句的理解與掌握。兒歌第二句在第一課時已經進行了學習,學生掌握了其中的生字“穿”,認識了一個新的部首“穴字頭”,個別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還能找一些同部首的字。大多數學生已經知道了穿好衣服的第一、二個步驟,並能對應兒歌內容進行口頭填空。本堂課作為第二課時,要求學生學會兒歌的第三、四句,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學習生字“扣”,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認讀詞語“鈕釦、釦眼”,並能理解它們的意思;能正確朗讀兒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重點理解兒歌第三句的意思,學會扣鈕釦。

1、聯繫實際生活理解詞語。

本堂課的字詞教學從課堂反應來看,學生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要求。而“鈕釦、釦眼”這兩個詞語如果從字面上對學生進行解釋他們並不能夠聽明白、弄清楚這兩個詞的意思,尤其是“釦眼”一詞。因此,在教學的時候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看一看老師帶來的鈕釦,找一找自己衣服上的鈕釦,以此認識鈕釦並進行詞語的認讀和生字“扣”的學習。理解“釦眼”的意思對我們學生來説稍有難度,教學時,我出示了一件衣服,讓學生找一找釦眼在哪裏,然後將紐進釦眼,緊接着説一句完整的話“我把紐進釦眼裏”。通過這樣“找一找,扣一扣、説一説”的學習活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釦眼”的意思,鞏固了“鈕釦”這個詞語,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的訓練,為學習兒歌第三句做了準備。

2、利用實踐操作理解句子。

理解兒歌的第三句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理解“釦眼”一詞,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很自然的過渡到了第三句兒歌的教學中。在對這句兒歌進行教學時,採用“扣一扣、説一説”方法在實踐操作下理解“紐進釦眼裏”的意思。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學習,在“扣一扣、説一説”的學法指導下加深了對這句兒歌的理解。又在我的點評中,得出了扣鈕釦要做到“一個一個對整齊”,也就是第三句的後半句。並利用視頻告訴學生扣鈕釦對整齊的方法,有效地把語文和生活常識聯繫了起來。為了鞏固對兒歌內容的理解,安排了一個辨析鞏固的環節。從這個環節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能夠指出圖片上的不足之處,但是要求他們用所學的兒歌內容進行反饋還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難,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加嘗試與練習。

3、通過情感體驗朗讀兒歌。

兒歌的特點就是琅琅上口,具有節奏感和韻律感。要讀出節奏感和韻律感首先要理解兒歌的內容,體會兒歌所要傳達的意思。這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在第一課時中已經對學生進行了兒歌節奏的訓練,讓他們邊念兒歌邊拍手打節奏,幫助他們讀出兒歌的節奏感。因此,本課時的兒歌朗讀教學重點就是幫助學生讀出喜悦的語氣。在教學時沿用上一環節內容,讓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兒歌中“笑眯眯”一詞的含義,感受小朋友學會穿衣服,學到新本領後的快樂心情,以此進行朗讀指導。除此之外,在教學最後,我設計了拍照這一環節,讓他們參加念兒歌比賽,在讀出兒歌中的語氣、韻律後,請攝影老師幫忙拍照,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篇五:國小教學反思

本活動主要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瞭解我們的傳統節日。20xx年的元宵節剛過,孩子們講起元宵節可以説是滔滔不絕,主要集中在湯圓和煙花上,對花燈孩子們還是缺少一定的生活經驗。兒歌內容分為三段,我給每一段都設計了相關的圖片,在圖片的幫助下,孩子們很快學會了兒歌,幾遍之後已經能完全脱離圖片的提示,獨立朗誦和表演兒歌了。接下來我又引導幼兒進行創編,替換其他種類的花燈,於是孩子們奇思妙想,想出了五花八門的花燈:蘋果燈、桃子燈、汽車燈??在延伸活動中小朋友們還以填空繪畫的形式進行了創編。最後當我問到:學習了這首兒歌,你的心情怎麼樣?為什麼?孩子們只能泛泛地説出“很開心、很高興”。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們更深入瞭解花燈的意義,其實花燈是有許願的意思,希望今年能有一個好的開始。有時間我會和孩子們一起探討花燈的由來。

《花燈謠》活動反思:

結合元宵節,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歌謠《花燈謠》,在學習之前,結合幼兒的已有經驗,一起來説一説讓幼兒所認識的花燈,再出示圖片供幼兒欣賞。反思到活動之前的鋪墊過少,教師需要多介紹一些花燈,豐富幼兒的經驗,為接下來的創編做好準備。在組織幼兒學習兒歌時形式有些單一,儘管出示了圖示的方法,但在創編時對幼兒來説還是有點難度,但在學習兒歌方面還是給幼兒提供了直觀的幫助,整個活動組織下來,幼兒基本都學會了歌謠。課後還可請幼兒創編。

語言《我是家庭小主人》活動反思:

我抓住中心詞“家庭小主人”引導幼兒來理解其表示的意思,交流自己是怎樣做小主人的,為以後的創編活動打下基礎。在教學兒歌內容時,我把活動的中心我放在了學念兒歌上,教師示範,藉助圖片逐句理解兒歌,分角色、加入動作多種方式幫助幼兒學念兒歌,在學習兒歌時就出示圖片,按照兒歌內容按順序擺放,通過這幾種方式幼兒掌握兒歌。本節課的難點是仿編環節,運用很好的載體幫助幼兒進行仿編,我想到了人物關係,大人做什麼,我幫助大人做什麼?(“媽媽洗衣服,我來拿衣架”),最後師幼總結,提升對小主人的認識。

中班數學教案:

給卡片送數字朋友活動反思:本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學習用一個數字表示相等的數量,我準備了一些動物卡片,打亂順序讓幼兒點數發現兩種不同數量的卡片,學習歸類並匹配相應的數字。活動中的難點是目測數羣,正確判斷8以內的數量。引導幼兒説説不同的點數方法,學習應用目測數羣來點數,如先數左邊的3只,再接着往下數。教學最後一環節討論應用哪個數字表示相等數量中難度較大,可以另外放在智力遊戲活動中具體開展,化解難度。

語言《家》活動反思:

我把活動重點放在學習形容詞如:藍藍的、綠綠的、密密的、清清的、紅紅的等,引導幼兒用一句話形容圖片場景理解詩歌前半句,再出示各種圖片,引導幼兒給圖片寶寶匹配找家來完整欣賞理解詩歌的內容。採用師生互動的方法:①老師朗誦詩歌,幼兒給圖片寶寶找家。②幼兒朗誦詩歌,老師給圖片寶寶找家來增強學習趣味性。幼兒通過掌握詩歌的結構特點:什麼是什麼的家。仿編活動中幼兒能依次類推仿編詩歌。活動中,孩子們在表達時不會自覺地用完整的語言回答問題,特別是在疊詞方面,有些孩子説完自己的想法之後還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提醒才會運用疊詞。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綠綠的草地是是小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陽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動中表達得並沒有這麼完整,自己還不會總結詩句,孩子還不習慣句式的轉變,還需老師的提醒。

中班數學《接下去是幾》活動反思:

活動難點在於如何讓幼兒感知前面一個數比它少1,後面一個數比它多1,這有點類似於認識相鄰數,但是要中班幼兒完全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如果問幼兒“3的後面接下去是幾?”幼兒基本上都能正確回答是“4”。但是如果問幼兒“3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就會有部分幼兒把前半個問題回答成“4”,後半個問題回答成“2”。幼兒的錯誤真實地顯露了他們當前的認識水平,也就是説,他們中有一部分幼兒還搞不清“前面”、“後面”的方位關係。從幼兒操作活動中可以反映出這樣的問題:有的幼兒口頭回答很準確,比如他知道5的後面是6,但畫出的點子卻常常出錯,也就是他的思維和行動出現了不統一的現象。

中班數學《梯形》活動反思:

認識梯形是本學期的一個重點內容。活動中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過程中,已經對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有了認識,在此基礎上來認識梯形,對幼兒來説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由於梯形只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較得抽象,因此我通過各種形式遊戲、操作活動,讓幼兒反覆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從而實現將教育遊戲化、生活化的原則。在觀察梯形的不同擺放形式,識別梯形環節。在如何引導幼兒不受梯形的各種擺放位置角度不同的干擾找出梯形環節,我以一種很貼切他們生活經驗的方式給予他們總結:教師小結:這些梯形,它們擺放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就像小朋友一樣,有時你是站着,睡覺你是躺着,但無論你是站着還是躺着,你還是那個可愛的你。梯形也一樣,無論它們的角度怎樣變換,它們還是梯形。幼兒的操作實踐中準確率較高。

中班語言《微笑》活動反思:

本故事能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小蝸牛的助人之心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會到為朋友做事的快樂,又可使幼兒的多種能力得到發展。因此,本活動既貼近幼兒實際,又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整個活動,我注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友好情感的培養,努力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讓幼兒在快樂、輕鬆的氛圍中,獲得寶貴的生活經驗。整個活動我以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明白了微笑使人快樂,並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表達自己的愛。活動主要分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通過談話切題,你最喜歡老師的哪種表情?為什麼?第二環節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思考,提前感受小蝸牛的情緒,激了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創設了良好的情境;第三個環節,是欣賞故事,並結合故事中的重要情節進行提問,學習觀察圖片細節表現的信息:如音符的意思,雲標記的認識;第四個環節是結合圖片,圖文並茂讓幼兒充分理解故事內容,真正感受到了小蝸牛把微笑送給大家,讓大家快樂的情感。第五個環節是微笑傳遞快樂。主要是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進一步感知微笑,體驗微笑,傳遞微笑。這個環節體現了新《綱要》的理念,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交流,幼兒在輕鬆的氣氛下愉快地活動,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相關的經驗。

總的來説,整個活動達到了教學目的,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充分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但是教師對於啟發式語言的運用略顯??嗦,應該精簡而易於兒童理解。

中班語言《竹籬笆和牽牛花》活動反思:

我以故事的題目導入,出示竹籬笆和牽牛花的圖片讓幼兒認識。通過邊看圖邊聽老師分段講述故事來感受竹籬笆和牽牛花情緒轉變,適時提出關鍵性問題如:“竹籬笆的心情怎麼樣?”、“你是從哪裏看出他們不開心的?”??引導幼兒關注畫面,捕捉細節來理解故事。學習用詞語:孤零零、寂寞,通過情境介入讓幼兒體驗。通過懂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體會助人為樂的美好情感。在集體閲讀中,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説清該頁的內容,教師應鼓勵幼兒質疑,用“是這樣嗎?還有別的意見嗎?”等來激勵幼兒相互解答,解決相應的難點。

中班數學《找圖形》活動反思:

圖形在孩子們現實生活中到處可見,以前也開展過相關活動,所以幼兒對於何種圖形的特點有一定的瞭解。活動中我首先複習了幼兒園對於梯形的認識,説説梯形的外形特點,再以多種形式引出各種圖形引導幼兒觀察講述:長方形是什麼樣子的?有哪些東西是三角形的?本次活動要求幼兒鞏固對幾種圖形的認識,為此我為每組幼兒準備了一份的圖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圓形等圖形,讓幼兒通過遊戲找圖形為下面的幼兒單獨操作活動打下基礎。在“找圖形”這一環節中,多數小朋友都能按要求找到正確的圖形,當然也有少數小朋友沒有找準,特別是在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雖然老師將小朋友學具中的長方形和正方

形已經做得十分的明顯,將其特徵完全展露出來,但有的小朋友沒有認真分辨,仍然找錯。由於幼兒的操作材料圖形數量較多,要引導幼兒多次點數驗證後才能記錄結果。

中班數學《比較數的多少》活動反思:

本次數學活動主要是3―8數字與點卡的排列、對應,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點卡已不成問題。活動中我加強了對幼兒接數的練習,學習用接着往下數的方法複習幼兒對10以內數的排列運用。在教學中我發現,幼兒只會對兩個數字大小的比較,所以我引導幼兒發現並歸納總結:不管是什麼數,排在它後面的一個數都要比它多1個,排在前面的數比它少一個。通過觀察、講述、比較等方法讓幼兒來理解其關係。幼兒獨立操作過程中掌握情況較好,個別孩子速度較慢,需要多練習。

中班語言《花老虎的噴嚏》活動反思:

本活動符合這階段的學習主題“你快樂我快樂”。活動中我讓幼兒回憶自己感冒的症狀,模仿打噴嚏,引出課題內容“花臉虎的噴嚏”,通過模仿對話、動作演示等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在對故事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觀察圖片、猜想、講述中讓幼兒體驗故事中角色的情感變化,感受體諒、關心別人的心情。幼兒能緊隨教師的思路理解故事的中心主題,同時聯繫自己與同伴之間的關係變化也能夠完整講述,更重要的是幼兒學會了正確的打噴嚏的方法。

中班語言《會動的房子》活動反思:

活動中我給每段故事設計了相應的畫面,但是1――5張圖片中“大石頭”即龜殼過於明顯,沒有給幼兒適當的想象空間,幼兒從一開始就看出、猜出是烏龜了。而且每幅圖中的松鼠形象應該根據情節有所不同,便於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採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如看圖講述、情境語言對話、動作模仿等形式激發幼兒興趣。引導幼兒關注畫面信息,理解象聲詞:呼呼呼、嘩嘩譁、噠噠噠,辨別不同的聲音。幼兒對故事基本內容能給理解,瞭解故事的教育意義,讓幼兒懂得做事不粗心,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中班數學《圈數字》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基本達成,此次活動我設計的時候就是按照數字和數量的匹配而設置的,給孩子拿的數字寶寶也是根據孩子對數字寶寶的喜愛自主的進行選擇的,充分讓孩子享有自主權。本次活動我選用了遊戲法,如拍手遊戲,聽聲音點數等,還採用情境教學,在活動中孩子們能在設置好的情境中找出相對應的數字,但是在活動中我還應該設計一些遊戲幫助孩子鞏固對數字8的認識和理解,解決活動重點。

中班語言《愛心小屋》活動反思:

我首先讓幼兒觀察愛心小屋,猜想名稱的意思:為什麼叫它愛心小屋?會發生什麼事情?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及自己生活經驗來理解鄰居的意思,從而導出故事《我的好鄰居》,教師邊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理解相關內容:紅紅遇到什麼困難了?阿姨會怎麼説怎麼做?換成是你會怎樣做?為什麼?引導幼兒猜猜、説説理解故事情節,其實也是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平時是如何對待遇到困難的朋友,這為幼兒理解故事核心道理作了鋪墊。活動中幼兒懂得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感受關心、幫助別人的快樂。

中班數學教案《連連看》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20以內的數字排列,感知相鄰數之間相差1的關係,發現數量的規律是從少到多,數字變化是從小到大。為了達到活動目標我採用多種遊戲,如拍手數數,拍鈴鼓數數,找數字等,活動中幼兒反應積極,在連線遊戲中能按照順序點數,偶爾會出現漏連的情況,尤其在15――20較大的數量時容易出錯。

中班語言教案《梳子》活動反思:

《梳子》是一首短小精悍、想象新穎奇特的詩歌。詩歌從媽媽和孩子互相梳頭談起,用比擬的手法,將風比作樹的梳子,把船比作海的梳子,在幼兒面前展現了一幅生動美麗的畫面。

該詩歌分為兩部分,用不同的句式來描述。XX用梳子梳着XX的頭髮;XX是XX的梳子,梳着XX的頭髮。幼兒對於兩種句式能夠較快掌握,對於後半部分充滿想象的詩歌能有自己的理解。在詩歌第二段的創編部分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在活動中及時調整固定一方內容,如風還會是誰的梳子?誰還會是海的梳子,引導幼兒思辨原因,工整地進行窗邊活動。

中班數學教案《感知9的數量》活動反思:

本活動以孩子喜歡的故事為主體,把抽象的點數巧妙的融入故事情節中。故事吸引孩子動手動腦,吸引孩子求知的慾望。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學會點數,並説出總數,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完成教育目標。我感覺本活動最明顯的特點是温故而知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我引導幼兒觀察,感知數量,在遊戲中運用多種感官感知9以內的數量,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最後的幼兒操作活動也是創設了相應的情境來引導幼兒積極參與,但是操作量較多,幼兒在點數時容易出現漏數的情況。

篇六:國小教學反思

本課是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這節課有三個顯著特點:

其一,以《騎驢》這個故事為引子,拓展話題,讓學生有話可説。全課從故事開始,組織學生説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意見──説自己的觀點──説小組交流的結果──不同意見間的爭論──與故事中的爺爺進行對話──提出自己的困惑,並互相出主意。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話題,這些話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順着學生的思維提出,讓學生都有話可説的。

其二,話題的提出和拓展中,多次創設有實際意義的交際情境,讓學生有話想説。惟妙惟肖的音像故事,激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各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故事的情境,成為故事中的一個角色,使得他們不吐不快。教師自己也充當其中的一個角色,和學生平等互動,更激起了學生交際的慾望。

其三,在交際過程生與生、生與師的互動中,巧妙組織,靈活引導,讓學生有話會説。教師用示範、啟發、補充、暗示等方法幫助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學會表達,用賞識、激勵等方法讓有想法的學生敢於表達。通過組織學生之間的自我評價,調控和引導着説的、演的、聽的、看的學生。教師這些教學手段的嫻熟運用,有效地促使學生提高交際能力,養成交際的良好習慣,在交際中學會交際。

一、口語交際課究竟要訓練什麼?口語交際課的首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節課中教師只是設置了一個單一的交際情境,就是“騎驢”這件事,並且始終圍繞這件事情展開討論。從上課的開始,到上課的結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嗎?沒有。學生先前表達的和最後表達的沒有什麼兩樣,很多學生在重複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學生語言表達沒有提高有兩個因素,一是情景太簡單,不能促使學生思維的變化,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上沒有變化,情感上就沒有變化,那麼語言表達也不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對學生而言就是沒有思維的難度和梯度,從事至終討論一個問題。再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表達缺少必要的指導,大家都明白教師應該是學習的指導者和引導者,但是就本節課而言,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不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提高的,而是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積累的,學生對錶達方式,表達的語氣,表達的準確性,沒有用自己的評價去引導。

二、口語交際課的目的是什麼?口語是日常生活用語,為的是生活的更好,更實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這節課中,老師用了40分鐘,解決了一個所有學生都不可能遇到的問題,意義何在?既然是為生活服務的,那麼教師就應該適時的把教學的重點從書本轉向生活實際。課題就是《該聽誰的》,那麼生活中有沒有左右為難的時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設計了類似的環節,但是學生説的學習“跆拳道”的事情,沒有左右為難的感覺,解決起來比較方便。老師完全可以用一半的時間解決“騎驢”的問題,然後創設另一個情境,把問題引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既能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又能創設很好的思維情境,讓學生有思維上的跳躍,有了思維的跳躍,造成思維矛盾,學生就會用新的語言來表達,那麼就需要學生重新思考和創造,從而重新組織語言,達到訓練口語的目的。再就是學習的終極目的還是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語文即生活,把語文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