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4K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新版多篇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一

摘要: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逐漸受到重視。歷史作為國中教育教學的重要課程之一,為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對國中就歷史教學進行改革。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受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中歷史教學的改革並未取得顯著成果,從而導致國中歷史教學水平相對較低。基於此,針對新課標下國中歷史的教學問題,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對國中歷史教學策略進行具體探討,希望能為提升國中歷史教學水平做出貢獻。

關鍵詞:

新課標;國中教育;歷史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是對傳統教學政策做出的突破,也為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因受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政策的長時間影響,在新課標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師無法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導致自身定位不準確,進而影響到國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針對這種現象,國中歷史教師應充分研究新課程標準,依據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推進歷史教學的改革,以便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從而達到提升國中歷史教學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新課標的相關教學理念替代傳統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對“明朝君權加強”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時,歷史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採用問答形式開展教學工作,即根據明朝君主專制及相關知識點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或是結合答題比賽激勵學生答題,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結合《范進中舉》對明朝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分析,分析《范進中舉》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等,利用情景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將《范進中舉》編成短劇,在課堂上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義,以此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便在歷史知識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育背景下,國中歷史教學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學內容,而這種教學方式的長時間實施,逐漸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即便教師講的非常熱烈,很多學生也無動於衷,從而導致學生的歷史成績得不到提升。新課標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適應國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要求,歷史教師應當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和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以此提升國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提升。例如,在對“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根據“中英戰爭”的相關內容提出問題,並結合辯論賽開展對“中英戰爭”的教學,針對提出的問題設定正反兩個答案,然後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組為同一方,讓兩方進行辯論,如問題“中英戰爭爆發於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那麼是否可將虎門銷煙看作是中英戰爭爆發的導火線?”等。

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查閲資料,深入分析“中英戰爭”相關知識,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並掌握“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整合和歸納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也能得到提升,對歷史知識學習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提升國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歷史知識的教學可結合歷史故事單純的歷史知識學習相對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背景下,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師在轉變自身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也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重視對課外歷史知識的應用,靈活運用課內外的歷史知識,結合具有趣味的歷史故事對理論性的歷史知識進行教學,利用對歷史故事的生動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想要了解歷史真相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歷史課堂教學,以便確保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例如,在對“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在課前查找一些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的歷史記載和民間故事,如“玄武事變”“帝範教子”等,並在課堂上結合這些歷史故事對唐太宗李世民及“貞觀之治”進行全面分析,促使學生能夠對盛唐文化有全面的瞭解。同時,結合歷史故事對相應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績,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瞭解“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

2、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和應用歷史知識學習是一個相對比較枯燥的過程,對歷史知識進行單獨分析,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國中歷史教學,基於對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歷史教師應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採用科學的方法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隨着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廣泛應用,結合多媒體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也逐漸成為教師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對符合教學內容的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展示,據此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可實現對枯燥歷史知識的生動講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升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例如,在對“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實現查找一些歷史資料,並要求學生在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查找與“戊戌變法”的社會背景及人物等有關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對查找的資料進行展示,或是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查找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進行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瞭解“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對戊戌變法失敗後,封建中國所面臨的緊張局勢有一定的認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戊戌變法”有關的紀錄片或影視劇片段,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對英勇就義時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壯舉進行生動展示,以此呈現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在適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更真實的把握歷史事件,從而豐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為了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能夠符合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從多方面對國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國中歷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現代化教學理念開展歷史教學工作,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對知識和素質進行全面教育,結合多媒體設備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真正理解並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從而確保國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二

摘要:國中歷史課堂教學,與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心理有關。一直以來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興趣的缺乏,以及歷史教師教學觀念的陳舊,都是導致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就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從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創新歷史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

作為實施公民教育的一門綜合學科,歷史學科融合着歷史史實、社會經濟、人文地理、政治狀況等多種學科內容,所以國中歷史在課堂目標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都要有着新的課程標準。歷史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綜合性,突出了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養成樂於學習、善於學習的好習慣,是每個歷史教師將要面對的問題。本文根據多年曆史教學實踐經驗,簡要談談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些想法。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充分通過課堂展示

歷史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達到全面的能力狀態。首先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其次要有寬闊的歷史視域,最後還要有豐富的人文情感。在不斷充電自身專業歷史知識的同時,要積極提高課堂教學技能,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流露真情,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歷史學科的教學可以説是一種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再現還原,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地念書,用一支粉筆一張嘴結束一節課。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提起聽課的興趣,只有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通過內心自然的情感流露,通過講課過程中語調、節奏等各方面的變化,帶給學生親切的教學體驗。比如在教授鄭和下西洋一課時,可以在學習完後跟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在鄭和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然後與分組的學生一同討論,增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最後的討論和交流,學生們好像已經坐上了鄭和下西洋的航船上,興致完全高漲,課堂的和諧氛圍讓歷史課堂效率迅速提高。

(二)精心設計,創造歷史形象課堂

由於國中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理解方面還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更多的時候,形象而生動的圖片或者多媒體動畫,更能夠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這樣精心設計的圖片或者動畫展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歷史事件的時候,通過視頻演示,加上指示會意,通過一些新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同時,通過有血有肉的形象教學,增加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二、開拓創建新穎的歷史課堂教學

(一)改變教師地位,由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

一直以來,教師都是傳道者的身份為學生所熟悉。事實上,現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師應當更多地擔當起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灌輸知識給學生,而要啟發他們去主動尋求知識的邏輯和組織關係。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更加註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提供給學生一個有效的知識平台,並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動態。國中歷史教學必須給學生一個主動探索的機會,通過教師親身參與、指導,與學生交流溝通,來引導學生完成自主性的學習活動過程。

(二)開放式教學,提供學生更加廣闊的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傳接方式的,過於單一和被動,使得大多數學生只能一味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教育效果的下降。我們的歷史教學課堂應當是自主合作、開放溝通的,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能全部給學生包辦了事,要讓學生有機會去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主動探究新的知識。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通過活躍的課堂和愉快的氛圍,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適當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提供給學生表演、討論的參與機會,讓他們有更廣闊的空間來展示自身能力。

(三)因材施教,實行分層分段教學

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設計歷史課堂教學,這是符合教學發展規律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從課前預習到課後複習,從課堂教學到課後輔導,都是層次性要求的教學過程。通過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同樣得到學習進步的信心和樂趣,這是每個歷史老師喜聞樂見的事。因材施教,是要抓住歷史事實的發展軌跡,並介紹現實來講課,而不是空洞的説教。通過將歷史與時政熱點結合,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明智明理,這才是我們所有教育應當努力的方向。

總之,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跟教師與學生的作用密切相關。只有教師的素質水準提高,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取得新課改後歷史教學發展的新境界,不斷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秉承。問題教學法在國中歷史課堂上的應用與評價[J]。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4)

[2]金絢輝。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幾點做法[J]。學苑教育,2010,(01)

[3]馬婕。國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探新[J]。寧夏教育科研,2010,(02)

[4]翟鵬。情境教學法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04)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三

摘要:在國中的學習中,很多學生人為學習歷史就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從而在思想程度上根本沒有重視對歷史的學習。歷史本身屬於文科,需要較強的興趣愛好才能夠學習好,很多學生對於書本上的東西並不感興趣,認為內容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師只重視書本上的內容以及應是考試的範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有着很大的侷限性。在新課程理念的建設下,部分教師忽視了教學的根本動機,缺乏與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連接。因此學習國中歷史,應當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燃起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用實際發展的眼光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國中歷史;生活化

1新課程理念下國中歷史教學現狀

由於國中生的生理和身體的原因,他們對於歷史的學習可能並沒有那麼感興趣,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對於學生的把握不夠,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僅僅對書本上的重點內容加以講解,但是歷史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有因有果的一個過程,因此學生較難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而且一味的以重點為根本,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喪失了自主思考的空間,完全是被動式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方式脱離了生活的現實,因此教學質量以及學習效率很低。新課程改革後的根本歷年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使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學習,將學習作為自己的愛好來培養,然而現代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應當採取相應的措施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2對歷史的生活化教學的改革

新課程改革提出:“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基礎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注重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國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在生活經驗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和學習,這樣才更加有助於他們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代生活當中,學以致用,而歷史是一門生活發生的事情,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的,能夠將歷史中學習到的經驗運用到現代生活當中去,對人生以後的發展起着積極指導作用,前人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能夠避免我們在行為中的錯誤和誤導,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因此課本知識應當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如何開展歷史生活化教學

3.1根據新課程目標,轉變原有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採取講授法教學,以及將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着重補充講解,目的是達到學生理解記憶的效果,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是高效率的教育,我國的學生創作能力遠遠不及國外的學生,這就是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所決定的。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學生的從屬地位,一直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往往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現代新課程理念下,需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導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從內在激發學生的各種學習的潛能,尋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

3.2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夠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歷史學科。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發展學生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種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構建新的師生關係,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係直接影響着課堂的效率,好的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而如果一個教師沒有良好的學生關係,那麼學生對於他的課程學習也沒有那麼熱情,導致整體學習成績下降,沒有學習動力。在此,教師應當多方注意學生的個人生活,對他們的思想情感加以照顧,加強與他們情感的交流。

3.3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學習歷史這門課程應當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夠更好的學習。一個在學習上較為困難的問題,然而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的能夠緊密相連在一起的問題能夠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解決問題的慾望,並且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進入下一個問題當中,因為歷史都是連貫性的,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這樣能夠很好的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也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在實際生活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國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説重現情境,或者在學生當中採取情景再現的方式,學生扮演當時時代的重要任務,開展重要的談話和會議等等,這些都能夠使學生充分感受當代的人文氣息和發生的歷史事件的北京,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進行理解和記憶,從而達到牢記的效果。

3.4拓寬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於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應當使講解的內容條理化、清晰化、能夠達成一個明確的框架,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楚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説在講解世界近代史的內容的時候,教師姚有針對性的對世界上當時發生的一些事件進行一個大致的講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主要大事和影響等用“國內外比較法”有效地將國內的時局與當時世界背景下的格局聯繫在一起,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記憶,更加清楚來龍去脈。這樣的課堂可以使學生對當時的時局有着一個較為清晰準確的把握,也能夠使學生獲得較為紮實的歷史知識的工地,可以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的過程的那個在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這其中加入自己的見解和對整個事件的獨特的看法。使得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

4結論

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國中歷史進行教學,採取使其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將學習到的內容充分運用到生活當中,對於生活來説也算是一個不小的經驗和財富,運用歷史去解決顯存的問題,運用發展性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借鑑前人的經驗去解決問題,對於中學生來説是非常難得也屬於非常明智的行為,我們借鑑前人的經驗使自己往後的生活過得更好。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也能夠使學生更加快速更加有興趣的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對於學生往後的學習生活有着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文.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6(10)

[2]鄭阿梅.新課程形勢下的國中歷史教學[J].長春一中,2010.3.7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四

正如《國中歷史課程標準》所説“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政治多極化趨勢持續發展。在這種國際形勢背景下,如何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成為歷史教育不能迴避的問題。”歷史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種情感的產生基礎就是要使他們喜歡歷史,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尊重學生的需要,設置課堂教學環節,改變課堂觀念,把課堂定位為:學生能力展示場所。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指出:“一位音樂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就無法安靜,人們都需要盡其所能,這一需要就稱為‘自我實現的需要’。”

我們作為歷史教師,很有必要探討學生學習中的需要,依據學生的需要組織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我們知道,國小生都有獲得成就的慾望,國中生就更不例外,成人也是如此,這是人不斷進步的源泉。歷史教師要明白這一點,同時,也需要向學生講明幾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慾望,打球人需要在球場上展示;唱歌的需要在人多的場合一展歌喉;繪畫的需要有展覽,等等。每個人的才能都是通過眾人的傳播得到擴大的,通過大家的評價得到提高。展示的機會越多,能力發展越快。能力發展越快,人的熱情越高。全班幾十人,個個都有不同的才能,但是我們很少有機會展示,以致大家以為我們是差生,我們不是差生,而是我們展示才能的機會太少,長期形成這樣,被埋沒了。現在,歷史課就是你們的舞台,要在歷史課上學會兩種能力:會思考、會説話。要借大家之口傳播我們每個人的能力特長,使我們都有好的名聲,這也就是我們學習的成就。

馬斯洛在《自我實現的人。動機與人格》寫到:“自我實現不僅是一種終極狀態,而且是隨時隨刻、點點滴滴地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教學過程也就是學生“隨時隨刻、點點滴滴地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教學就要有這個平台,使學生的能力得以展示,這就是本文的課堂定位。

2、如何實施能力展示?

2.1學生能力展示的方式:課堂展示,課外展示。

2.2課堂展示內容:閲讀、思考與發言。歷史課的閲讀分全冊閲讀和單課閲讀。閲讀的目的不同,閲讀要求就有差異。

先説單課閲讀,這是隨着上課進度而進行的閲讀,有時是預習閲讀,有時是當堂閲讀。閲讀與思考必須聯繫在一起,思考與發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環環相扣,才能使閲讀發揮更好的效益。

因此,閲讀一課歷史,就要安排幾個問題,備課時準備好問題,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或者讓學生閲讀後提出幾個問題,請同學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寫在黑板上,供學生思考,當然還有限定一定的時間。然後進行發言,必須是人人蔘與,人人發言。老師在黑板上寫上1、2、3、4、5、6、7序號,發言時,抽一個組的一行,按次序發言,與1、2、3、4、5、6、7對應,發言者不管對錯都打對號,未發言者打叉。最後由其他學生補充發言,或者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重複發言。這樣的閲讀並不影響教學進度,學生只要養成了習慣,一節課可以思考兩課的問題,進行兩課的發言。這種發言也稱得上是“人人技能培訓”。學生都積極參與,使自己的讀、思、説能力得到鍛鍊,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發言與不發言由學生個人選擇,老師不強迫,發言錯了,無關緊要,老師不批評,多表揚,發現學生的長處。不發言者,肯定會影響自己的聲譽,他們會自我改變,積極進取,努力“自我實現”。

當然,還要學生來評價學生的發言,學生的發言代表學生的學習成果,獲得大家的贊成與好評,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是很大的。

例如九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改變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準備了4個問題,供學生閲讀時思考。黑板上左邊板書了4個問題,右邊寫上1、2、3、4、5、6、7,學生看到這樣的板書,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他們誰也不願意把×留在黑板上,這個1、2、3、4、5、6、7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學習,又趕跑了學生的瞌睡。如果教師唱獨角戲,滿堂講,滿堂灌,很難提高學習積極性,也很難控制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教師減少了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也減少了。

2.3課外能力展示內容:學生通過全冊課文閲讀,結合課外閲讀,到社會上讀“無字之書”,自編小冊子,對小冊子進行展出,評獎,使學生的成就感更突出,使他們更有榮譽,更愛歷史。因為歷史使他們充實,歷史使他們有機會“自我實現”。

《國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馬斯洛説:“自我實現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歷史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做想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1]許金聲翻譯的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動機與人格》電子文本。

[2]許金聲翻譯的馬斯洛《自我是實現的人。人性發展能夠達到的境界》電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