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課文《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範(新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國小語文課文《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範(新版多篇)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篇一

【説教法】

這是一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散文,傳統的分析教學法會影響整體的韻味和優美的意境。所以我採用表情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與仿寫寫作訓練,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去體會文中的優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完美,從而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與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朗讀本事、想象本事與寫作本事。

【説目標】

1、積累優美豐富的語言材料,熟練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3、體會作者把進山看風景寫成“山中訪友”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與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意識。

【説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自讀課文與預習字詞,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製作多媒體課件、錄製課文朗讀、安裝好音響,準備好投影等儀器設備。

3、一個課時。

【説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閉上眼睛,何教師帶大家去一個好地方。大家認真聽一聽,猜一猜這是什麼地方(音響放出一段描述山谷情境的純淨音樂,學生閉目欣賞純粹的流水聲,鳥鳴聲,進入情境,由此導入課題。)

二、初步感知,動情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

2、檢查字詞,疏通課文。由學生自我找出難讀難認難懂的字詞,再幻燈出示重點字詞。

3、放配樂課文朗讀,再一次讓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課文資料,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本事。(聽讀前出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聽)

⑴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⑵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風景説成是“山中訪友”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熟悉課文資料。可是我故意不問作者一共描述了幾種景物,而是沿用課文標題的方式提問,這樣既為後面的問題做鋪墊,也讓學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我將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時,一邊體會作者傳達的思想感情。我將描述古橋與樹林的兩個段落,作為指導的範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肯定會提到,那麼在這兒我就將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編的關於描述古橋的文字從課件中投影出來。描述古橋那一段,作者構思巧妙,不是直接描述古橋的,而是採用了人稱轉換的方式來寫的,好象直接與古橋對話。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特點,我就將這一段直接改成對話體,然後指明兩個學生分主角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人稱轉換是有利於感情的直接抒發,顯得更加的親切和自然,就像是與一個老朋友應對面的交談一樣。然後就能夠指導學生有感情的齊讀這一段。

接來的另一段,是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景物描述觀照的視角獨特新穎,樹與“我”融為一體,互訴心聲,與自然渾然一體,使人耳目一新。這一段讓學生先想象,然後教師範讀,讓學生自由發言,團體討論該如何把握朗讀技巧以表達思想感情。然後開展男生女生朗讀競賽進行朗讀訓練。

其他的段落,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要求學生先説一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她根據自我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我的機會。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就要從剛才的朗讀體會中進一步啟發引導,經過一輪的朗讀訓練,學生能初步體會出作者在這其中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讓學生了解到自然是完美可親的,我們應當保護她,愛護她,生活在自然懷抱裏的我們,如果以一顆真摯的心去呵護她、關愛她,那麼大自然才真正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將從她那兒得到無盡的財富與寶藏。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想象、感悟、表達

1、合作探究,積累感悟: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優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讀,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樂,學生閉目想象課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讓學生放飛心靈,與山川草木、花鳥魚蟲對話;讓學生成為一株株蒼天大樹、一朵朵山澗小花,一隻只飛翔的小鳥,一條條活潑的小魚……共同營造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口頭仿寫片段與口頭想象作文)

四、總結

大自然是完美的,歌德説過:“她(指大自然)在幻影裏得着歡樂。誰在自我和別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責罰他如暴君;誰安心追隨它,她就把他像嬰兒般偎摟在懷裏。”我們應當要關心她、愛護她,她也會關心我們、庇護我們,因為我們是朋友,恰如《山中訪友》中所描繪的一樣。

五、佈置作業

到自然中去放飛心靈,與山川草木、花鳥魚蟲對話,你會發現生活中又多了一個好朋友,以“我有一個朋友”為題,向大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她為朋友的原因。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本事】

解決生字,理解並掌握“陡峭、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作者描述大自然風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自然環境的優美,體會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品位優美語言,學習描述大自然的方法。

【難點】

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疑,導入新課

由題入文,提問學生是否有自我在山中游玩的經歷,山上有哪些景物是令自我難忘的,讓大家互相交流、談論。(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藉助字典查清字詞,同桌之間能夠互相正音。

2、教師示範讀,讓學生跟讀並且體會情感基調。

3、學生默讀課文同時給課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確:第一部分(1—2自然段):訪友時間、環境、心境。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訪友情境,對“朋友”感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告別“朋友”。

(三)抓住重點,深入研讀

1、抓重點詞句,體會感情

①“滿懷的好心境”

明確: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在大自然之中尋訪的心境十分好,包含着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情深”

明確:道出了作者對大自然感情的深刻。

③“這山中的一切,哪一個不是‘我’的好朋友”

明確: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它們像我們的朋友一樣能夠和我們溝通交流。作者進山看景,自然就成了“山中訪友”,體現了在作者心目中,人類和大自然是應當並且能夠和諧相處的。

2、小組學習

①理解題目含義

明確:在作者的眼中,自然界的萬物都能夠和人類和諧相處,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我的朋友,作者對他們是尊重的,所以到山中去探訪也就變成了“山中訪友”。

②賞析修辭手法(小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修辭手法並且共同探討運用修辭的好處)

例如:高大的樹木,你撐着一把巨傘,是讓我停留腳步休憩嗎(比擬)

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着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排比)

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雲頭吟詠。(比喻)

(四)拓展延伸,理解難點

文章第五段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見所聞,那麼,能不能仿寫這一段,把你在某一個地方的見聞以及感受寫出來呢,讓我們動手試試看吧。

提示:開放性問題。

(五)總結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據時間進行刪減)

讀完本課對你有什麼啟發

明確:我們要像作者學習,珍惜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諧相處。

(六)課後作業

探訪大自然,並且用畫筆記錄下你的獨特發現。

四、教學反思

本文作者描繪各種好友時用到的修辭手法-擬人,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需要多結合寫作進行練習。作者的情感是學生體會的難點,需要學生多讀多悟。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鑑賞文章新奇豐富的想象美,學習栩栩如生的景物描述。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並能從中悟出生活哲理:只要有一顆真、善、美的心,就會發現生活處處都是美的。

【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

一、檢覆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讀題:山中訪友。

2、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話,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頭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心去讀課文,想想從哪些語句中能夠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筆劃一劃,在旁邊寫一寫你的感觸。

設計意圖:以這樣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導入,直截了當,具體可操作,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就有目標性了。

二、細讀品悟

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2、劃一劃,寫一寫,和同桌交流交流。

3、團體交流:從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機出示: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位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⑴談談你讀了這段話後的感受。

⑵當你讀到“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麼(古老)帶着你的感受讀一讀。

⑶當你讀到“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帶着你的感受讀一讀。(各種各樣的人從橋上走過。)

⑷是啊,這是一座古老的橋,這是一座度過許多人的橋,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在你的凝望裏,人影──,在你的凝望裏,魚影──,在你的凝望裏,月影──,(指着句子: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誰來帶着感受讀一讀。

⑸讓我們一齊帶着感受讀一讀。

⑹此時此刻,你想對橋説些什麼呢

設計理念:創設具體的語境之後,學生才有話可説,體驗深刻,有了體驗,學生的朗讀才感情。

4、你還劃到了哪些語句

相機出示: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於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彷彿自我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

⑴你讀了這段話有什麼感受

⑵讀了這段話,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當學生説到“呼喚”時)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這呼喚聲。(多媒體播放鳥鳴聲)從這呼喚聲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當學生説到“眼神”時)讓我們也於露珠交換一下眼神吧。(多媒體播放露珠的圖片)從這眼神裏你感受到了什麼(當學生説到“知己”時)知己的眼睛會怎樣望着呢(當學生説到温馨時)請你温馨的讀一讀這段話。(當學生説到深情時)請你深情的讀一讀這段話。

⑷讓我們一齊來深情得讀一讀。

設計理念:多媒體的運用要為理解文本服務,播放鳥鳴聲、出示露珠、圖象,為的是喚醒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有更深刻的體驗。

5、僅僅古橋、樹林是我的朋友嗎不,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僅僅古橋、樹林是我的朋友嗎不,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重複兩三遍,讓學生的情緒高漲。)

⑴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出示山泉的多媒體課件)看,山泉來了,跟他打聲招呼吧!(學生讀)

⑵(出示溪流的多媒體課件)看,溪流來了,跟他打聲招呼吧!(學生讀)

⑶(出示瀑布的多媒體課件)看,瀑布來了,跟他打聲招呼吧!(學生讀)

⑷(出示懸崖的多媒體課件)看,懸崖來了,跟他打聲招呼吧!(學生讀)

⑸(出示白雲的多媒體課件)看,白雲來了,跟他打聲招呼吧!(學生讀)

⑹(出示雲雀的多媒體課件)看,雲雀來了,跟他打聲招呼吧!(學生讀)

⑺應對這熱切的招呼,我們這些朋友會怎樣回答呢請你選擇一位朋友,將他的答案寫下來。這個回答能夠是多種形式的,能夠是山泉清脆的直答,能夠是溪流吟誦的一首詩,能夠是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唱的一首歌。

(播放輕緩的音樂,學生思考,然後學生或朗讀或歌唱自我的作品。)

設計理念:讀寫結合,即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有使學生的寫作本事得以提高。

6、(導讀)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萬物都是有情的。揀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

⑴讓我們也跟着作者與大自然進行心於心的交匯吧,(放輕緩的音樂)只要你用心,你會聽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會跟大自然貼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筆寫一寫。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讓她從指間淌過,我感受到了;掬一方泥土,輕輕揚起,我感受到了……

⑵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讀自我的句子)來,加進你自我的這句話,從“揀起一片落花”開始讀。(學生讀)看,你的句子跟作者的一樣精彩。(指名兩三個學生)

設計理念:課堂應當是個性化的課堂,讓學生讀自我的句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凸顯個性。

7、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深深感受到“我”與“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機出示:誰能説,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呢

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這”指什麼恩澤在那裏是什麼意思

⑵帶着你的理解讀這句話。

讓我們一齊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三、昇華理解

1、同學們,從你們的朗讀中,從你們的語言中,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你們的心與大自然緊緊貼在一齊了,完全融合在一齊了。當你應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時,你有什麼話想説表達呢

2、是的,你們的語言深深感動了我,讓我們再次讀一讀這段話(出示第一節資料)。

【評價】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色:

1、讀寫結合,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葉聖陶先生認為,聽、説、讀、寫是語文教學的根,少了聽、説、讀、寫的訓練就不是語文課堂。學生的學習應當是多元的,應對課堂上漸漸消失工具性訓練,我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大膽的設計了許多寫的訓練,一方面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本事。這篇文章語言優美,是學生寫作的好範文。

2、很多朗讀,體現個性化、層次性:

課堂上的朗讀不應當是機械重複的、毫無效率的,應當是有個性、有層次的。在本設計中,很多的讓學生結合自我的感受讀課文,讀出了精彩,讀出了個性。不僅僅讀書中的句子,還讓學生讀自我寫的句子,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感覺。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性認識:

學生有了感性認識才會有情抒發。我充分利用多媒體、過渡語,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彷彿跟作者一樣,置身在大自然的環抱,此情此景,學生怎能不一吐為快呢學生的心跟大自然融合得更緊了。

四、小結:

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我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