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範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7W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範例新版多篇

部編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課件 篇一

《書戴嵩畫牛》

教學目標:

1、會寫“軸、曝”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註釋理解重點詞句,讀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簡約凝練的語言特點。

4、學習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能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5、領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明白藝術來源於生活、做事需向內行人請教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古文的學習方法,通過註釋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礎,讀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其中藴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1、複習舊知,背誦《伯牙鼓琴》。

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

2、導入新課。

過渡:《伯牙鼓琴》帶我們重温了一段動人的知音故事,也讓我們欣賞到了音樂藝術的魅力——音樂能將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為音符,震盪人的心靈。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看一幅畫,圍繞着這幅畫,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3、板書課題,結合相關知識指導朗讀課題。

明確:“書”在這裏表示“書寫、記錄”。戴嵩是唐代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畫水牛尤為。“畫牛”指戴嵩畫的《鬥牛圖》。有一種説法是,《書戴嵩畫牛》原為蘇軾所做的一則跋(bá)。題跋是寫在書籍、碑帖、字畫等上面的文字。寫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題,寫在後面的叫作跋,總稱題跋。“書戴嵩畫牛”則可理解為寫在畫家戴嵩的畫作《鬥牛圖》上的一則文字。總之,這篇文章與戴嵩所做的畫《鬥牛圖》有關。

預設:本課的課題要着重講解,否則很容易讀錯、理解錯。“畫牛”不是一個動詞加名詞的結構,而是指畫作《鬥牛圖》。

二、多樣讀文,初步感知

1、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文章,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正音。

過渡:(出示容易讀錯的字詞)下面這幾個字詞大家能讀對嗎?

蜀、錦、囊、軸、拊、搐、謬、奴、婢

3、教師範讀全文。

4、師生合作讀課文。

過渡:現在我們再來合作讀課文,我來讀課文中的敍述部分,同學們讀牧童所説的話,一遍讀完後,我們再交換朗讀內容。

預設:讀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示範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紮實訓練,不僅讓學生能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小組內合作,結合註釋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朗讀邊在難懂的字詞旁邊做註釋。

(3)小組討論後將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2、呈現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全班交流。

預設一:好書畫,所寶以百數。(“好”“數”的意思。)

交流:“好”在這裏讀四聲,是“喜愛”的意思;“數”在這裏是“計數”的意思,“以百數”是説“要用百來計算”,即上百件寶貝。

預設二: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交流:“尤所愛”表示“尤其珍愛”;“錦囊玉軸”要結合註釋來理解,文言文用語與當今現代漢語的用法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裏指“以錦為囊,以玉為軸”;“常以自隨”,“自隨”指隨身攜帶。

預設三:曝書畫

交流:“曝”是“在太陽下曬”的意思。

預設四: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稱。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間勞作是他們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務,紡織是她們的工作,所以這裏是説“耕田應當問男奴,紡織應當問女奴”,也就是説術業有專攻。

3、師生互動做小遊戲:遊戲對答。

遊戲規則: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教師説出現代文翻譯,由學生説出對應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準確、回答最多的小組獲勝。

示例:(師)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師)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師)處士笑了,認為他説得對。——(生)處士笑而然之。

預設:通過這個簡單的遊戲,既讓學生了解了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義,也再次檢查了學生們的文言文閲讀能力。

4、小組合作,學生藉助課文註釋翻譯全文。

5、小組內成員彙報,教師適時出示文字。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歡書畫,他所珍藏的寶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鬥牛圖》,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畫軸,用錦緞做畫囊裝起來,經常隨身帶着。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曬,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的《鬥牛圖》這幅畫,拍手大笑着説:“這幅畫畫的是鬥牛啊!牛角鬥時,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之間,而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擺動着尾巴在角鬥,錯了。”杜處士笑了,認為他説得對。古人有句話説:“耕種的事應該去問男奴,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奴。”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預設: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於學生在組內解決疑難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藉助註釋來説説全文的意思就變得容易多了。

四、精讀課文,領悟主題

1、默讀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來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問題,可自己思考,也可與同桌交流。

思考問題:①牧童是怎樣評價戴嵩的《鬥牛圖》的?他的理由是什麼?由此可見牧童的什麼精神?

②杜處士聽了牧童的話有什麼反應?由此可見杜處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交流後指名學生髮言。

①牧童的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精神:牧童善於觀察、敢於向權威挑戰。

②杜處士的反應:處士笑而然之。

點評:可見杜處士是一個樂於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3)學生齊讀牧童的話,抓住牧童的神態、動作、語言來想象畫面,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1、再讀課文,思索故事所呈現的道理。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所藴含的道理?

(2)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呈現: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思考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交流預設:

生1: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迷信權威。雖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畫家,但不代表他畫的畫就沒有問題。

生2:我的收穫是,當我們遇到難題和困惑時,不應閉門造車,而應該去問有相關知識的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以請教有相關特長的人。

生3:我感受到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的,要想畫好畫,就得仔細觀察,要尊重事實。就像我們寫作,有時候為了情節的需要會編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時候寫的東西違背了常識就不行了。

生4:我覺得杜處士虛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畫作中的錯誤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牧童只是個小孩子,但他卻不因他説的話而惱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見他的修養。

2、提出問題,激發質疑精神。

(1)請學生讀一讀課下注釋。

思考:這個註釋告訴了我們什麼?對課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2)教師結合註釋,解釋牛角鬥時的真實情況。

教師:剛才同學們讀了註釋,會發現真實情況是,牛在角鬥時,尾巴不一定都是夾入兩腿之間的。牧童的觀察也沒有錯,只是畫家畫的只是牛相鬥的一瞬間,而無法顧及所有情況。所以戴嵩畫的鬥牛其實並沒有錯。那麼是蘇軾錯了嗎?蘇軾記載這個故事,其實是為了告誡人們凡事要仔細觀察,要向親歷者瞭解情況,要請教有經驗的人。畢竟古代信息的傳播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們可以通過鬥牛的圖片、視頻去仔細觀察,得出確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時刻記住這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大家只憑借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鬥時絕對會把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的結論的話,這也是不仔細思考、不細心觀察呀!

(3)教師可播放牛相鬥時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談感受。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1、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也可以試着從不同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

(1)“我”是杜處士:我姓杜,人稱杜處士。我的愛好就是收藏書畫……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來,發現村裏的杜處士正在曬他的書畫寶貝……

(3)“我”是蘇軾:我是蘇軾,我聽説過這樣一個故事:四川有個杜處士,特別喜愛書畫……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1、聯繫自身的成長經歷和父母的呵護關愛,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點語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遠比學步艱難,需要付出勇氣和毅力。

3、學習生字,掌握新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通過記敍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學會走路時搖晃、踉蹌和摔倒的情景,表達了一位父親對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囑咐和期望。

二、瞭解作者

趙麗宏:趙麗宏,上海市崇明縣人。1951年生於上海市區。1968年高中畢業後到故鄉崇明島插隊落户,種過田,學過木匠、當過鄉村郵遞員。在插隊期間開始創作詩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在《萌芽》雜誌任編輯,後聘為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現為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華東師大兼 職教授,全國政協委員。

三、再讀課文

交流詞語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詞語。

四、開展自主學習

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作好旁註。

2、小組交流,相互啟發。

3、彙報交流,點撥引導

重點討論以下句子含義:(尊重學生多元感悟)

4、只要不摔倒,你總是樂此不疲。

5、在你未來的人生旅途上,必然會遇到無數曲折和坎坷,兒子啊,但願你不要失去剛學步時的那份勇氣。

6、你的額頭留下了難以消退的傷疤,這是你學步的代價和紀念。

7、生命的過程,大概就是學步和尋路的過程。

(請結合自己的成長過程,談談你的理解。)

五、討論

父親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看着兒子學步的?

六、感情朗讀課文,感悟課文語言美。

本文語言親切委婉(第二人稱),多處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許多話語哲理性強,耐人尋味。

七、佈置作業

1、完成《天天練》相關作業

2、積累有關AABB、AABC等形式的成語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三

【教學理念】

創設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在研讀課文、探究疑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賞能力。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理解語句意思,把握課文內容,體會做事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2、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2、簡介作者,認識孟子。

3、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二、試讀質疑

1、初讀課文。交流對課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點。

2、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藉助課後註釋和工具書,瞭解故事大意,並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質疑。

三、研讀交流

1、探究疑難,深入研讀:

⑴“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①引導學生對照註釋,説説句子的意思,同時藉助課件,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詞句的基本方法。

②相機指導學生理解“者”、“也”的含義。

③通過反覆誦讀,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⑵“使弈秋誨二人弈……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①自由朗讀,交流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明白幾個“之”的不同意思。

②學習生字,指導識記書寫。

③運用成語分別概括兩人不同的學習態度,瞭解本站與文言文的聯繫,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④指導朗讀。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的語言美。

⑶“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①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句子的意思説明白,説順暢。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四

教學任務:

1、學習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蒸融徘徊、旋轉挪移”等詞語。

2、帶着自己的理解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

3、體會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無奈惋惜和不虛度此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時間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檢查自習

1、揭題

⑴、板書課題: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寫漏掉了一點)

⑵、圍繞文題談話,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在匆匆?

2、瞭解作者:

⑴學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傾聽配樂誦讀,要求:邊聽邊記,邊聽邊思考,凡是書上你認為時間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記號,可以把自己的體會寫在旁邊。

2、課文主要將什麼內容?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蒸融徘徊、旋轉挪移”

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2、自己讀一遍。

3、指名讀

4、有不同想法嗎?

5、(特別指出:旋轉的轉,改變方向的時候讀

6、zhuǎn。讀zhuàn而圍着一點,可以組成什麼詞?)

7、“徘徊”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提示理解詞語的方法:猜詞法、查字典等)

8、“蒸”書寫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示範書寫)學生練寫,注意姿勢。

9、指名屏幕上的讀句子。糾正全班齊讀。

10、“確乎”可以換成哪個詞?(提示用換詞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再讀課文,領悟情感。

1、想一想;文中哪些語句寫出時光匆匆一去不復返呢?

2、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令你深受啟發的句子,找到這樣的句子反覆讀一讀,可以把你的體會寫在旁邊。

3、指名談談自己的感受。

小結:同學們非常了不起,能從課文中看出這麼多道道來,而且也聽出了散文的特點。能讓你感受到的時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佈全文。這就是散文非常明顯的特點------形散神聚。

五、品讀句段,讀中悟情

1、以第一段為例,指導讀書方法。(出示句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誰讀懂了什麼?

⑵引導學生品讀句子,抓關鍵詞語,交流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⑶師生互動,讀議結合。帶着體會有感情的朗讀文段。

⑷回顧、總結品讀的方法,鼓勵學生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遷移運用。

3、遷移運用,自主閲讀

⑴學生默讀2—5自然段,選擇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別喜歡的句子細讀並批註。

⑵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讀中體會感情,讀中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

⑶朗讀句段。

六、總結收穫,佈置作業

1、總結本課學習收穫

今天學得非常出色,也給老師帶來很多啟發,我們更感慨時光流逝,讓我們共同珍惜時光,珍惜生命。

2、提出問題,為進一步研讀做準備。

3、佈置課後作業

⑴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關於珍惜時間的詩文、名言、警句。

⑶選擇下面的一個內容寫一寫。

l按照課後的第三題要求寫幾句話。

l寫一段話表達自己對時間的感受。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奴隸制社會的黑暗和奴隸們起義反抗的必然性。學習從人物語言、神態、動作了解人物的內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斯巴達克和奴隸們的對話中,瞭解奴隸的悲慘命運,體會奴隸起義的原因。

教學構想:

本篇課文的教學以自學為主,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最後分角色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教學準備:

投影片、道具

學生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題目中的奴隸英雄指的是誰?(中等生)

3、簡介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羅馬是奴隸制社會,羅馬人征服別的國家就把當地居民變成奴隸。奴隸被稱為“會説話的工具”,他們是主人的財產和商品,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指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3、這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相比有什麼不同?

4、根據劇情的發展,把這個劇本分成四個部分,看看各部分講了什麼內容?(全班學生)

⑴通過兩個男女觀眾的對話,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況,交代斯巴達克的身份和特點。⑵斯巴達克打死了獅子,司令官下令讓他和十個奴隸打,帶上武器。⑶斯巴達克啟發奴隸訴説苦難,激發他們的仇恨,鼓動他們起來反抗。⑷奴隸在斯巴達克的帶領下衝出鐵門,舉行起義。

三、體會人物內心,理解課文中心。

1、分角色有感情朗讀。

2、自己讀一讀,哪個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從中體會到什麼?(互相交流)

3、你認為斯巴達克是一個怎樣的奴隸?他是怎樣由奴隸變為英雄的?討論交流。

4、總結中心。

四、小組組織同學上台表演,評出優勝獎。

作業設計:

表演課本劇給家長看。

板書設計:

奴隸英雄

沒有人身自由

仇恨、反抗沒有生活保障勇猛起義

沒有生命保障

部編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課件 篇六

《丁香結》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重點理解“幽雅、渾濁、笨拙、參差、愁怨”等詞語。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丁香的特點。

3、聯繫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感悟丁香結的象徵意義和作者由丁香結生髮的有關人生的感悟。

4、品味、積累文章優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學習多角度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品讀優美的句子,學會多角度描寫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體會作者由丁香結生髮的有關人生的感悟。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由事物引發聯想,進而闡述自己獨特感受的寫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綴、幽、雅”等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宅院、幽雅、伏案”等詞語。

2、初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劃分層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理清文章的層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花草樹木及其象徵意義的圖片,學生仔細觀看,交流感受,進入本課的學習。

#教案# 導語:同學們,看到這些圖片,你是否會浮想聯翩?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許多花草樹木都被賦予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徵高潔,牡丹代表富貴,菊花寓意堅貞等。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 uaw —《丁香結》,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賦予了丁香結怎樣的象徵意義。

2、出示課題,理解課題。(板書:丁香結)

明確:“丁香結”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實際指人生中的很多問題。以此為題,寓意深刻,易引起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簡單介紹作者及相關寫作背景。

宗璞當代女作家,原名馮鍾璞。1928年生於北京,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她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髓,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説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説《弦上的夢》《紅豆》,長篇小説《野葫蘆引》,散文《紫藤蘿瀑布》等。

2、學生自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

3、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變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和詞語。

宅院 綴滿 幽雅 斷斷續續 伏案 渾濁 笨拙 眼簾

參差 單薄 照耀 文思 夢想 迷濛 印象 模糊 恍然

愁怨 順心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綴”和“拙”是翹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讀作bó;“恍”是後鼻音,注意不要讀錯。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邊是“隹”,不要寫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

(2)理解詞義。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預設: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識記生字、理解詞義的方法,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來完成對生字、新詞的學習。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層次。

(1)給課文標上段序,小組合作,給課文劃分層次,交流為什麼這樣劃分,歸納出每一層主要寫了什麼。

(2)瞭解本文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大主體,即描繪丁香的特點及闡述作者的獨特感悟。

預設:採用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文章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只要有理有據,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和鼓勵。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別從生長環境、開放姿態、花的氣味、花的形貌、花的顏色等方面描寫了丁香。(主體寫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別從古詩中的丁香結、作者提出的疑問、作者的感悟三個方面描寫了丁香結。最後以一個反問句作為總結,點明中心,告訴了讀者要以豁達的胸懷面對人生中的“結”。(主體寫作者由丁香結生髮的感悟。)

2、指名朗讀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點。

(1)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們有什麼特點?找出你喜歡的描寫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預設:

生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城裏街旁、宅院裏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城外校園裏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寫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從視覺、觸覺、嗅覺等角度具體描寫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態和氣味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如結合“雪白”“半樹銀粧”“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詞可以分析出來。

生3:我知道作者賦予了丁香花靈動幽雅、純潔無瑕、可愛芬芳的特點。

(2)教師指導朗讀。

過渡:誰説草木無情?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品性與精神,宗璞筆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從多角度展現了丁香的形象,豐富了丁香的內涵,不禁讓我們喜歡上了這一簇簇的可愛的丁香花。這是一篇清新雅緻的散文,你喜歡作者筆下的丁香嗎?讓我們再次讀一讀這三個自然段。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留下懸念。

過渡: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朗讀了課文,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劃分了文章的層次。學完這節課,大家是不是也喜歡上了作者筆下的丁香?那麼,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丁香花的?作者又從丁香結中生髮了怎樣獨特的感悟?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探究。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主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丁香的特點。

2、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由事物引發聯想,進而闡述自己獨特感受的寫法。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獨特思考,學會豁達、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感受丁香的特點,學習多角度描寫事物的方法。

2、聯繫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感悟丁香結的象徵意義和作者由丁香結生髮的有關人生的感悟。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1、指名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預設: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講了兩部分內容。其中前一部分主要寫的是“賞丁香花”,作者分別寫了城裏、城外校園裏和斗室外三個地方的丁香,從視覺、觸覺、嗅覺的角度描寫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態和氣味,讓讀者對丁香有了較全面的瞭解,從中能感受到作者對丁香的喜愛之情。後半部分主要寫“悟丁香結”,作者從有關丁香結的古詩開始,寫到了微雨中格外嫵媚的丁香,並引發了為什麼叫“丁香結”的思考,進而聯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順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結”,否則就平淡無味的人生認識。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採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待學生思考後指名發言,被指名的學生説完後,如果沒有説完整或説得不太準確,其他學生可補充。通過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

(本文的作者從色彩、形貌、氣味、姿態等方面描寫了丁香,賦予丁香靈動優雅、純潔無瑕、可愛芬芳的品格,闡述了作者由丁香結生髮的以豁達的胸懷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問題的感悟。)

2、教師過渡,導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跟隨作者宗璞初步領略了美麗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經深深印刻在我們的心裏。你最喜歡哪裏的丁香?想不想把你喜歡的句段讀給大家聽?(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句段。)作者筆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優雅。那麼作者是怎樣將丁香的美表現出來的?又是怎樣聯想到丁香結並生髮感悟的?這節課,讓我們繼續學習。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圈畫重點內容和難以理解的語句。

2、品讀課文,欣賞有關丁香的畫面,感受丁香的特點。(重點句課件出示。)

(1)學生再次快速默讀課文,概括描寫丁香的幾幅畫面,用小標題的形式列出來。

(2)小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結果。

(有這樣幾幅畫面:城裏丁香圖、城外校園裏的丁香圖、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圖、雨中丁香圖。)(學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師生共同欣賞這四幅畫面,感受丁香的特點,體悟作者賦予丁香的品格。

畫面一:城裏的丁香

(課件出示相關語句)有的宅院裏探出半樹銀粧,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着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預設:教師先引導學生大聲朗讀語句,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後教師出示丁香花開滿枝頭的圖片,讓學生對比自己想象的畫面來感受丁香花綴滿枝頭的姿態;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思考運用修辭手法的作用。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比喻——把枝頭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寫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點。擬人——“探出”和“窺着”都是人的神態和動作,作者將丁香花人格化,生動地刻畫出伸出宅院外牆的半樹丁香花嬌俏靈動、惹人憐愛的情態。)

畫面二:城外校園裏的丁香

(課件出示相關語句)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這句話中,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丁香花的?突出表現了丁香花的什麼特點?)

預設:教師先讓學生自主朗讀句子,進入文本描繪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香花的美好姿態,使學生情在其中,實現與文本的充分對話;然後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是從視覺的角度來寫丁香花的。作者將丁香花置於迷濛的月色之下,營造出一種幽靜、典雅的氛圍,使畫面非常具有詩意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顯出不同的風采,一個瀟灑如俊俏的美男子,一個朦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現了丁香花嬌俏靈動的特點。

生2:“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是從嗅覺的角度來寫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並不濃郁,給人清新淡雅的感覺。丁香花的香味不同於桂花的濃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別於蘭花的暗香浮動、回味無窮,丁香花獨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聞香識花。突出表現了丁香花可愛芬芳的特點。

畫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課件出示相關語句)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

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後才見那兩扇紅窗。(這兩句話中的“積雪”和“瑩白”在文中具體指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積雪”和“瑩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作者用“積雪”和“瑩白”來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覆提到“丁香花”帶來的重複累贅之感,使行文富於變化。另一方面從修辭的角度來看,“積雪”是借喻(使用喻體來代替本體),“瑩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徵來替代事物本身),巧用這兩種修辭手法能夠鮮明直觀地突出丁香花的特點:“積雪”不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純淨、輕柔;“瑩白”不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潔,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課件出示相關語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夢想。(“照耀”一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照耀”既寫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輝暈出;又寫出了丁香花與作者的聯繫之深,將丁香花對作者心靈的鼓舞與慰藉以及作者對丁香花的依賴巧妙地表現出來。窗前的丁香見證了作者的寫作生活,讓她的文思和夢想更加煥發光彩,“照耀”一詞將這種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達得巧妙脱俗。

畫面四:雨中丁香

(課件出示相關語句)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麼特點?作者為什麼説“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預設:教師先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格外嫵媚”一詞,這個詞概括了雨中丁香的特點;接着結合“如同”一詞明確作者在這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然後出示一幅“印象派”的畫作,引導學生欣賞畫作,感受畫面風格;再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畫,表現出雨中的丁香色彩彷彿流動一般,紫色與白色自然交融,給人極美的感受;最後讓學生明白:正是因為雨中的丁香如此嫵媚、如此迷人,才讓作者不禁發出“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的感歎。

(雨中的丁香朦朧嫵媚,線條模糊,顏色交融柔和,猶如一幅色彩邊緣模糊、柔和婉約的畫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十分動人,不禁讓作者贊同古人將丁香和微雨聯繫在一起的寫法。)

(4)師生用簡潔的語言梳理四幅畫面的描寫角度,總結寫出了丁香花怎樣的特點。

預設:結合剛剛欣賞的四幅畫來説,如作者從顏色、形貌、氣味、姿態(或視覺、嗅覺、觸覺)等角度寫出了丁香花純潔無瑕、可愛芬芳、嬌俏靈動、鮮潤嫵媚的特點。另外,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作者所描繪的並不是散亂的幾幅圖畫,而是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合在一起的。

3、再識“丁香結”,感悟情感。

研讀課文第4—6自然段,教師出示閲讀提示,引導學生思考、交流。

①從課文引用的兩句古詩中你體會到古人在丁香結中寄託了怎樣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引用這兩句詩有什麼作用?

②什麼是丁香結?為什麼稱為丁香結?丁香結有什麼象徵意義?

③作者由丁香結生髮了怎樣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問題一預設: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詩句“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意思,感悟詩句表達的情感,然後總結得出結論:丁香結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悵的代表、愁思的象徵。在此基礎上,結合第4、5兩段的內容進行分析:作者引用古詩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丁香結的形象,豐富了丁香結的內涵,印證了在古詩文中丁香結的形象的確與“愁”分不開;同時也為後文作者一反古人寄託在丁香結中的情感,以開闊的胸襟開拓丁香結的象徵意義做鋪墊。

問題二預設:教師先指名學生朗讀“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這段話;再課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圖片和中式衣襟上的盤花扣的圖片,引導學生明確丁香結的本義和象徵意義;最後具體分析稱為丁香結的原因。

(丁香結的本義: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愁怨。稱為丁香結的原因:直接原因——丁香花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負擔着解不開的愁怨。)

問題三預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文中直接闡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麼?”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理解。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允許有獨到的見解。學生自主發言示例:

生1:生命中總是充斥着各種各樣的煩惱、憂愁,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常態。如果人生中沒有任何困難,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無味了。

生2:作者發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歎,展現了她從容、豁達、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對困難憂愁無懼無畏,以平常心看待的優秀品格。

生3:此處作者將丁香結和人生感悟聯繫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內涵。

4、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預設: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丁香花的特點、丁香結的來歷及象徵意義、作者由丁香結生髮的感悟都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揭示文章的主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教師總結。

小結: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馳騁了作者的想象,帶我們欣賞了不同地方的丁香的美,讓我們感受到了丁香給作者帶來的歡愉。多少年來,作者的心裏一直裝着丁香,裝着“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在一次雨中的偶然發現,給了作者新的感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正是這解不完的結,才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挑戰,充滿了樂趣。

(2)聯繫生活實際昇華主題。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是一種常態。我們應該正視生活中的問題,把它們看作生活有益的補充。所以,我們要以豁達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結”:生命既需要春光無限的陽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時,也需要細雨中解不開的丁香結,愁腸掛肚,百轉千回。)

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過渡: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欣賞了嬌俏、嫵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丁香結中寄託的情感,體會到作者豐富的聯想和獨特的感受,同時也領略了大作家的文筆的魅力。我們在寫作文時也要學習作者的寫法,用心觀察,融入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動、更吸引人。

1、出示“小練筆”,教師點撥寫法,學生練習寫話。

小練筆:作者通過“丁香結”這一事物引發了自己的聯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有一些事物引發你的聯想。想一想,快跟同學們分享一下吧!

提示:生活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麼特點?它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寄託了怎樣的情感?要充分發揮想象,要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2、小組交流,集體評議。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課外蒐集並積累有關丁香的詩句。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部編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課件 篇七

《語文園地三》

教學目標:

1、學習根據閲讀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閲讀方法。2.學習細節描寫方法,寫出人入迷時的情景;學習説明理由時,用逐條列舉的表達方式。3.積累古詩詞《春日》。

教學重點:

積累朱熹的詩《春日》。

教學難點:

學習細節描寫的方法和逐項説理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台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剛學過的課文《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的前面為我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個是要我們設計故宮博物院參觀路線圖;一個是要我們詳細介紹一處景點。你是怎樣完成這兩項任務的?

2、學生自由説。

3、教師小結:我們要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遊,就沒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細細讀一遍,而是重點閲讀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要做的任務是介紹太和殿這一處景點,則需要仔細閲讀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學們再想一下,我們在學習《竹節人》時,如果你的閲讀任務是“寫玩具製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這一任務,你在閲讀時應仔細閲讀哪些部分呢?

5、教師再次小結:我們要仔細閲讀的是與製作和操作這種玩具相關的部分,對有關玩竹節人的有趣經歷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瀏覽一下。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做,出示:【課件2】

讀書時先想想閲讀的目的,再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閲讀方法。

(板書:閲讀目的——閲讀方法)

二、詞句段運用

(一)看例子,仿寫人物入迷的情景。

1、請同學們分別閲讀情景描寫的三段文字,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感悟。

2、指名同學對自己喜歡的段落談談認識,説説這段文字描寫了什麼情景,為什麼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分別點評,點撥指導。

(1)第一段文字描寫的是一羣同學圍觀竹節人搏鬥的情景。這段先寫了地點,然後從圍觀者人數之多、動作、聲音、注意力等方面,寫出了圍觀者圍觀時的情景,從側面寫出了竹節人搏鬥的誘惑,或者説玩竹節人給大家帶來的無窮的樂趣。

(2)第二段文字描寫的是座位後面同學看前面同學玩竹節人的情景,主要運用了動作描寫,“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是細節描寫,我們可以想象出玩竹節人是多麼有樂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寫的是羅丹忘我工作的情景。這段話中有對羅丹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還運用了想象和誇張。大量的細節描寫使我們看到了一個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羅丹。

4、教師總結:寫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寫出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還可以用上誇張、想象。

(板書:入迷——表情、動作、語言……)

5、出示:【課件3】試着寫一寫人物入迷時的情景。

(1)爸爸看電視或者看書入迷了……

(2)兩位老爺爺在大樹下下棋入迷了……

(3)美術老師畫畫入迷了……

6、學生交換閲讀,互相提提建議。

(二)學習用序數詞逐項説明理由的表達方法。

1、學生讀《詞句段運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話,注意加點的部分,想一想這樣表達的好處。

2、分組交流討論:你從這段話中發現了什麼?你認為用這種方式表達有什麼好處?

3、教師檢查,指導:

(1)這段話講的是人們認為的天體上的生命存在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書)的方式,把四個條件一一列舉出來了。

(2)用這樣的方式説明理由會使聽眾或讀者覺得條理清晰,理由充分,説理性強,説服力大。(板書:説理)

4、請同學們從下面兩個選題中自選一個,用自己剛剛學到的方式講出自己的理由。

5、學生彙報,師生評價,主要評價依據:①是否用上了剛學到的方式;②理由是否充分,並且相互獨立,與其他各項沒有交叉或相容關係。

三、日積月累

1、指導預習

(1)自讀古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預習。

①指名朗讀《春日》。

②簡介作者。(板書:朱熹)(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3)板書:《春日》解詩題。(“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裏。)

2、逐句學習,理解詩意

(1)出示:【課件4】“勝日尋芳泗水濱”。

勝日:好日子。

尋芳:遊覽、賞玩美好的風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東省中部。

濱:水邊。

全句的意思: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2)出示:【課件5】“無邊光景一時新”。

光景:風光景物。

一時:一個時辰,這裏形容時間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裏風光無限,剎那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3)出示:【課件6】“等閒識得東風面”。

等閒:隨意。

識得:認識到。

東風面:春天的面貌。我國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

全句的意思:哪裏都可以領略到春風的氣息。

(4)出示:【課件7】“萬紫千紅總是春”。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鬥豔的景色。

總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開,奼紫嫣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象。

3、欣賞詩句,體會意境

(1)詩中哪一句描寫了作者看到的景色?(“萬紫千紅總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當時看到的景緻嗎?(在春風的吹拂下,百花盛開,萬紫千紅。)

(2)作者是怎樣描寫春天的景色的?(作者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描繪春天的景色。虛實結合,寓哲理於感性形象之中,不僅把春天描繪得生機勃勃,而且藴含了深刻的道理。)

4、感情朗讀,練習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出示:【課件8】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練習背誦。自由背,同桌背。

板書設計:

語文園地

閲讀目的——閲讀方法

入迷:表情、動作、語言……

説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朱熹

部編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課件 篇八

《古詩三首》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瞭解詩句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一)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二)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瞭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説説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裏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學生連起來説説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湧奔騰,捲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湧,狂風怒吼,彷彿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課文配套圖片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品讀,深化理解。

牽牛織女: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傳説中把它們説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餘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體會詩人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指名背誦劉禹錫的《浪淘沙》。

2、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領略了黃河宏大的氣勢,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江南的景色和鄉村風光。

3、繼續用學習上節課古詩的方法來學習《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板書: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

二、學習目標

《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自學提示:

1、解釋題目,瞭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

4、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學習

1、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2、介紹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3、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4、理解重點詞語,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結合註釋理解。

5、説一説詩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着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台籠罩在迷濛的煙雨裏!

(板書:江南美景 煙雨樓台)

(二)質疑探究

1、重點詞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2、品讀,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齊、樑、陳四個朝代的統稱,均設故都於江南,是我國曆朝代時間存在較短的時期。由於佛教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方便他們統治人心,鞏固江山。於是當權者大興建設寺廟,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幾百座,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它不僅佔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使得當時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現在大江東去,南朝的統治已經滅亡,那些荒_的當權者也已經不在了,只留下了當年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所以我們從後兩句詩中,不僅讀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讀到了詩人慨歎南朝的滅亡,借古喻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板書:憂國憂民之情)

第二部分《書湖陰先生壁》

(一)合作學習

1、解題:《書湖陰先生壁》是作者訪問朋友湖陰先生,被湖陰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圍清新環境所吸引而寫下的詩,並將它題寫在湖陰先生的牆壁上。“書……壁”,即題寫在牆壁上的詩。

2、瞭解作者: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學家。

3、理解重點詞語:

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畦:這裏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着。

一水護田:指一條小河環繞田野流過。

兩山排闥送青來:排,推的意思;闥,指門。這句採用擬人手法,説兩座青山推開院門,送來莽莽青翠。

4、説説詩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經常打掃得乾淨,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親手栽種的。一溪流水環繞着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破門而入送來了莽莽青翠。

(板書: 院裏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兩山)

(二)質疑探究

1、出示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品讀: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板書:景美人更美)

三、總結拓展

1、黃河的磅礴氣勢,江南的美麗春色,鄉村的青山綠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的祖國而驕傲。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詩還有很多,同學們在課下可以自己找來讀一讀,背一背,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煙雨樓台

憂國憂民之情

書湖陰先生壁

院裏: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