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38K

《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我的空中樓閣》教學設計 篇一

《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虛亦實,隱顯相襯的抒情散文。《我》在處理情和景的關係時,注意把它們置於和其他景物的聯繫之中,“小屋”不是孤立的小屋;而是在特定環境下的小屋;從而愈顯出小屋獨具的美。吳喬説:“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我》這篇散文也是如此,寫“空中樓閣”正是為了抒發作者憧憬美好事物的真情實感,多以“情樂”為主宰,所以文中充滿了“樂景”。

1、關於情與景的關係,古人和外國著名作家有許多真知灼見,略舉一二做為我們閲讀賞析詩與文的借鑑:

劉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姜白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範晞文:“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情景相觸而莫分也。”

謝榛:“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則神交古人。窮乎遐邇,系乎憂樂,此相因偶然,著形於絕跡,振響於無聲也。夫情景有異同,模寫有難易,詩有二要,莫切於斯者。觀則同於外,感則異於內,當自用其力,使內外如一,出入此心而無間也。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景多則堆垛,情多則闇弱,大家無此失矣。” 李漁:“作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心上説情。説得情出,寫得景明,即是好詞。”“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家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

王夫之:“從此寫景,乃為活景。”“情景者,文章之輔車也。故情以景幽,單情則露。景以情研,獨景則滯。” 田同之:“詞中情景不可太分,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

況周頤:“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

2、關於虛與實

蔣和:“其行間空白處,俱覺有味,……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

布顏圖:“山水間煙光雲影,變幻無常,或隱或現,或虛或實,或有或無,冥冥中有氣,窈窈中有神,茫無定象,雖有筆墨莫能施其巧。故古人殫思竭慮,開無墨之墨,無筆之筆以取之。”

惲格:“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處,妙在通幅皆靈,故云妙境也。”

3、關於隱與顯

康德:“美的藝術是一種意境,它只對自身具有合目的性,並且,雖然沒有目的,仍然促進着心靈諸力的陶冶,以達到社會性的傳達作用。”

劉知幾:“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裏,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晦之時義,不亦大哉。”

沈德潛:“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

元好問:“‘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榭榛:“妙在含糊。”

《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黑格爾:“同樣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確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總沒有在閲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樣的作用和範圍,要在這種成年人的閲歷中,那句箴言裏所包含內容的全部力量才會表達出來。”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

1、把握託物言志、寄情於景的手法。

2、鑑賞品味散文的內容,表現技巧、語言。

3、理解作者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散文的欣賞。

教學難點 :作者獨特的表達;提高賞析能力,瞭解多流派的散文風格特點。

教學方法:

主要通過創設情境比較的點撥法,將學生導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過讓學生用心去感受、體味,捕捉情感信息,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進一步體例體會散文“情”與“景”、“形”與“神”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

教具使用:相關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是唐代劉禹錫《陋室銘》的語句,雖是一棟陋室,但在詩人眼裏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如入簾青”,“可以調素琴,閲金經”。同樣在高一,我們還接觸過一位身居陋室卻怡然自得的作家——“歸有光”。他筆下的項脊軒經過修耷後,是什麼樣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循,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一間“塵泥滲漉”,狹小破舊的陋室,在歸有光的筆下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我們再一起去參觀一座山間小屋。

二。解題

作者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一直在中國台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脱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樓閣”,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折射而出現的虛幻的樓台景物,後多比喻虛構的事物或脱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清代李漁《閒情偶寄•結構第一》曾引用此語:“實者,就事敷陳,不假造作,有根有據之謂也;虛者,空中樓閣,隨意構成,無影無形之謂也。”《我的空中樓閣》也正是通過虛實相生的寫法,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愛,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嚮往。

三。課文錄音+字詞

四。整體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樓閣”具體指什麼?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2、作者是怎樣寫山和小屋的關係?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點”:暗喻,擬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瓏、小巧的特點

②“柔和的一個角度上”:明暗和色澤差別不大、不刺眼,和順悦耳,質地柔軟,親切、温順。

山坡平緩,地勢、地形,具體的事物賦予色彩、質地、性情。

③“點破”:直接了當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顯眼、顯要和。

④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説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

a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裏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説不定你忘記自己在灕江上了呢!(楊朔《畫山繡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蒙《春之聲》)

c“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像飛瀑傾瀉。觀眾們蜂湧到場子裏,將一束束散發着馨香的鮮花,獻給教練、領隊和姑娘們。(魯光《中國姑娘》)

d張老師卻是一對厚嘴脣,冬春常被風吹得爆出幹皮兒;從這對厚嘴脣裏迸出的話語,總是那麼熱情、生動、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鏽的播種機,不斷在學生們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識的種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學生心田上的灰塵無情地掃去……(劉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蓮花”、“海棠葉兒”、“一掛一掛的葡萄”、“仙人騎鶴”、“樂隊吹簫”五個喻體來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這一個本體;例②用“雪”、“玉”、“飛濺的浪花”三個喻體來比喻“白丁香花”這個本體;例③用“海濤擊岸”、“山洪爆發”、“飛瀑傾瀉”三個喻體來比喻“歡呼聲和掌聲”這一個聯合體;例④用“播種機”、“大笤帚”兩個喻體來比喻“話語”這一個本體。如果用一個喻體來比一個本體,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另一個本體,這不是博喻,這是比喻的連續運用。

⑤如果從選景、取景的角度看,這些內容從哪些角度觀察?

遠處。----遠觀全景。

3、作者怎樣寫小屋和樹林的關係:

①樹點綴了小屋(由近及遠)。

近觀: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樹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滿山皆樹,為小屋佈置了一個美好的綠的背景,使小屋顯得別緻出色。高出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美而濃的樹陰”,“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擬人)。

②小屋點綴了樹林、樹叢(由遠及近)

遠看: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築的線條,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一片藍,那是牆;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隱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

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儘管有豐富的聯想、想像,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屋的形勢和情姿。這是此文託物言志的第一個里程碑。

③請用一個成語概括山和小屋的關係?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説以上內容是從實處寫,那麼作者還從哪些方面怎樣寫其它?

虛寫

寫花園:由“領土”有限,到“領空”無限;由“有形的圍牆”到“無形的圍牆”;由花園的花朵到天上的雲霞。小屋的光線也富有浪漫的文學性;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線加強,花蕊慢慢綻開,傍晚,光線暗淡,花瓣微微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卻覺得它彷彿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難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間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啊!這是此文託物言志的第二個里程碑。

5、從文章的整體看,“我的空中樓閣”是不是確有其建築?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於“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合遠離“入境”“不聞車馬喧”之意。

文章題為《我的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濛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

6、“我的”這一定語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傾向?從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麼樣的志趣?

喜愛之情。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

讀最後一段。作者特意強調,“這座空中樓閣佔了地利之便”。所謂“地利”即“空中樓閣”,它踞於“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不必養鳥,無須掛畫”,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這是此文託物言志的第三個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視為“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表達了對世俗名利的淡薄,遠離鬧市人境,在塵囂中尋找閒靜,從明麗質樸的自然中獲得無限的意趣,是對人生的一種超然態度,但作者這種幸福觀是與眾不同的,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對社會現實的厭惡和失望,對名利社會的徹底否定;也有其頗為消極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慾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這種“快樂”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種海市蜃樓式的幻景罷了,小屋只是一座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他所企望的境界實際上是鏡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過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託。

文章開將從山寫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來之筆點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組博喻來突出小屋點綴山,接着重點寫小屋和樹的關係,這部分由近到遠,由局部到整體,多方位寫兩者的關係。爾後,又以大量篇幅立足於小屋描寫外面的景緻,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在對外面多種景物進行描寫的基礎上更側重於抒寫自己對自然景物的感受,這樣獨具匠心的構思,使文章的內容由淺入深、由實而虛,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寫抒發了情懷。

7、表現手法

文學創作中,作家有時感到某種抽象的精神難作具體描繪,有時也會由於某些原因不便對所表現的失望進行直接描述,於是便往往借對某一適當物象的描寫,便抽象的精神具體化,讓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達出來。《我的空中樓閣》便是這樣的託物言志、詠物寄情的作品。狀物與言志,融洽無間,和抒情也渾為一體。

託物言志就是通對物品的描寫和敍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採用託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繫。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已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

示例:

我們學校大禮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銅鐘。

這口老銅鐘和學校大禮堂同齡,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從我上一年級到五年級,幾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於日曬、風吹、雨打,全身長滿了青綠色的銅鏽,因而外表並不美觀,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紋外,再沒有別的打扮了。

有一天,學校停電,電鈴響不起來。這時老銅鐘響了。“當!當!當!”好像在招呼我們,“上課了,大夥兒快進教室吧!”喲,老銅鐘居然也有比電鈴好的地方呢!

老銅鐘像一位淳樸厚道、不計報酬的老人,打算一輩子都作為我們默默作貢獻似的。(《大禮堂屋檐下的老銅鐘》)

説明:這篇文章通過對大禮堂屋檐下的大銅鐘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意願做一個淳樸厚道、不計報酬,一輩子為人們默默做貢獻的人。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銅鐘所在的地點和方位之後,重點抓住老銅鐘的兩個特點來言志。一是抓住老銅鐘的“老”。老銅鐘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全身長滿了銅鏽,外表並不美觀,也不光亮。讚美了老銅鐘淳樸厚道,一輩子為學生作貢獻的精神。二是説明老銅鐘的作用。在停電的時候,老銅鐘發出“當!當!當!”的響聲,招呼同學們進教室上課。讚美了老銅鐘不計報酬,隨時為學生們服務的精神。作者對老銅鐘的讚美,實際上是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意願和志向。這篇文章在描寫老銅鐘時,採用了擬人的方法,如老銅鐘在電鈴不響的時候招呼同學們進教室上課。結尾寫老銅鐘像一位淳樸厚道、不計報酬的老人。這樣寫較鮮明、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志向。

8、描寫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寫景物時,角度變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現的景色是:“有了這許多樹,小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着。樹的動……”看到小屋的整體,看到屋的大小和樹的動靜的配置。總之,近看到得的印象,歸結為“含蓄而有風度”。

B.而遠眺呢?“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想於枝頭,輕靈而自由。”從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徵鮮明的局部、一些線條、一排瓦屋、一片藍、一片白,而整體則在樹叢中“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遠眺得到的印象,歸結為“輕靈而自由”。

C.此外,還有仰視:“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後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見——景物線條、色彩、層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見——“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F.還有從屋內向屋外看:“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總之,作者以心愛的小屋為焦點,從各個角度進行觀察和描繪,寫出了小屋在各種視角下的各個方面,寫出了小屋的神韻。只有心靈自由,襟懷開闊,胸無塵滓,而且愛屋情篤,才能如此放縱筆墨,視點任意東西南北。

五。拓展閲讀

讀下面一段短文,我們或許有了一種閲讀的衝動,想急切地走進李樂薇的精神家園——“山中小屋”。

夢中的家園

—讀《我的空中樓閣》有感

年少時,讀過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記憶中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簡單的一句話,卻把小屋的優美意境表露無遺!

清新、自然、流暢、雋永,是我對整篇短文的印象,讀完此文,猶品了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卻是讓人回味無窮……

隨着都市的繁榮和發展,在現代化的城市裏生活,整天都被包圍在喧囂和嘈雜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擁擠,工作時的勞頓和辛苦,人們已逐漸湮沒在都市中,難得的假日又得為生活的瑣碎和繁重而操心,購買衣物,購買油鹽醬醋,雙休日就這麼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爾的出外踏青旅遊,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國慶等大節日,幸運地有那麼幾天假期,又該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讓心情放鬆,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偶然間,又讀到這篇短文,只讀讀而已,心情就已豁然開朗,多麼美麗的居所,多麼幸福的人生。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遠離凡塵俗世,遠離都市喧囂,真是神仙過的日子!難怪宋代的林通,甘願拋棄榮華富貴,隱居山林,弄梅侍鶴,被後人喻為“梅妻鶴子”,歷代許多的名人都愛歸隱山林,而且愈發萌發靈感,寫出了更動人的詩篇,難道不是因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靈氣?“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茫茫的大自然,雲霧繚繞,層山疊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釋懷?

還記得讀過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當時的感覺就是楊玉環終於得到了解脱,告別皇宮裏的爭權奪勢,掙脱頹廢低迷的愛情,終於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人間仙境,難怪傳言貴妃並未死,但她卻始終沒有再回去。心靈一旦放飛,又怎能輕易地收回?

一直追尋夢想中的家園,希望有心靈的一片空間,但是我沒有李樂薇那麼幸運。擁有自己的空中樓閣,最經典的兩句: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畫——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羨慕欣喜,鳥語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滿意的人生。

六。這篇散文把小屋置於一幅幅圖畫中呈現給我們讀者,圖畫有小屋的全景、夜景、遠景、近景、特寫景,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把小屋點染勾畫,加欣賞一系列畫卷,使我們大飽眼福,可我們能否結合文人的作品機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於其間的作者應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可以用我們知道的文人為其畫像?

提示:這一步實際是在調動學生的文化積澱,通過比較,發散思維,來尋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點,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樂蔽是完全一樣的,只要尋找到某一相通點即可。

1、可想象為當代“陶淵明”的形象,他在《歸園田居》中寫到“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入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樣一個情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詩中表現出他回到田園、重温田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氣氛的內心欣慰之情。田園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正是詩人心中的嚮往之景。

2、可以想象為當代“王維”,他在《山居秋瞑》中寫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問照,清泉石上流。竹暄歸院女,蓮動下舟漁。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的“明月”、“清泉”、“竹”、“蓮”構成大自然清雅靜美的畫面,暗示了詩人嚮往自然、追求歸隱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為當代“李白”,他創獨坐敬亭山種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所有鳥類都已離開敬亭山高飛遠逝,極目長天,空空蕩蕩,山頂僅有的一片孤雲,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獨向天邊飄離而去。鳥去山空,雲去山孤。而此時,詩人眼前默然無語的敬亭山,卻賦予了靈性,與詩人“相看兩不厭”,山與人,兩相親,山水自然成為詩人的知己,使詩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為當代“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們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樂,娛清山水悠閒自適的情調。“樹林陰毀,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馬樂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間。“禽鳥”同樣“醉”于山水之間,而作者耳聞鳥鳴之音也為之樂,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鳥都富有了靈性,達到了人與大自然融匯為一的境界。

5、還可以想象為“孟浩然”、“劉禹錫”、“周敦頤”,甚或“朱自清”,“郁達夫”、“徐志摩”。

注:指導學生聯想和想象,一定還要圍繞文章的內涵會發散思維,要能自圓其説,側重一點來讀。如想象成“陶淵明”、“王維”就抓住與李樂薇都是寄情山水,嚮往大自然,嚮往清幽閒適的生活這一點來談;想象成“李白”、“歐陽修”則可談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風度”、“輕靈而自由”一樣,文人筆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賦予了靈性,與文人在心靈上有了靈通,達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審美境界。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話題探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

2、誦讀賞析,體會文章詩化語言。

教學重難點

感受作者美好情懷

教學方法

話題探討法、誦讀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課間播放鋼琴協奏曲《梁祝》(見課件,大約3分鐘)。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隻曲子叫什麼名字?(生答《梁祝》)。這支曲子是著名的鋼琴協奏曲《梁祝》!同學們,這隻曲子有什麼特點?(生答)這隻曲子跌宕起伏!高亢處,如排山倒海;低迴時,似微風拂面,給人以無限遐想。我們好像看到了梁山泊與祝英台同窗共讀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們抗擊命運、化蝶雙飛的悲壯,這就是音樂的美所產生的震撼效果!

音樂文學本相通,一篇美文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審美享受,能否讓我們產生共鳴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台灣作家李樂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課件打出題目)。

二、問題探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朗讀思考問題

下面,同學們迅速但輕聲地朗讀全文(大概5分鐘時間),我們音樂伴奏,同學們邊讀邊思考:

1、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勾畫出文中的優美語句,想一想它美在何處?(課件放伴奏音樂《秋日的私語》課件打出問題)

三、文章結構點示。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不同角度,實寫小屋之美--依賴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狀--自由獨立,無限開闊,心靈享受。

第三部分,漸入虛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樓閣,如煙、如霧、虛無縹緲,是幻境,是心靈的追求。

文章由實到虛,最後含蓄的點示,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迴歸自然!

那麼,小屋是實、是虛?還是既實又虛?作者最終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留給學生第二個疑問。

四、簡析文章詩化語言。

美好的情懷是散文的神,我們已經領略了,當然,這美好情懷還需用優美的語言加以描述,才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這篇文章的語言也是很美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詩化語言:(課件板書)

1、修辭美——生動的比喻、擬人、誇張手法

2、音樂美——長短結合、整散結合的語句

3、繪畫美——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

五、拓開思維。國中時曾學過陶淵明的《桃花記》,描寫了一個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由學生説出)

六、佈置作業

高二語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在景物描寫中用兩相對應的方法表現景物特點。

2、瞭解“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景物描寫中兩相對應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學難點

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去參觀一座山間小屋,去欣賞李樂薇筆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一直在台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脱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温婉而富於感情。

三、解題

文章題目一語雙關: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於“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暄”之意;文章的最後,作者又特意強調“這空中樓閣佔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需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

四、理清結構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係。

1、(1--3自然段)寫小屋和山的關係。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這是立足於山外,是遠觀,看全景。

2、(4--7自然段)寫小屋和樹的關係。樹為小屋“佈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繼續寫小屋和樹的關係。立足點又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彷彿“凌空而起”,更加“姿態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於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係。

1、(9--10自然段)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雲霞。花園極小,“領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花園裏繁花絢爛,天上的雲霞也如花一樣絢爛。

2、(11--12自然段)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於變化,富於“浪漫的文學性”。

3、(13--14自然段)寫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

4、(15--18自然段)寫夜晚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縹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瞭題意。

五、寫作特點: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撥、明確:

虛實結合,由實到虛。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儘管有着豐富的聯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後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牆,而“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遊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懷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彷彿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六、小結

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一個美的綜合體。我們鑑賞了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領略到了內在的意藴美。

板書設計: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的:

1、在景物描寫中用兩相對應的方法表現景物特點。

2、瞭解“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景物描寫中兩相對應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難點: 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

閲讀課文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

預習思考題:

1、本文寄託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2、作者對小屋的描寫是如何由實而虛,虛實結合的?

詞語註釋:

俯仰天地: 隨宜應付一切。

遊目騁懷: 放眼觀看, 使人開懷。

絢爛: 燦爛。

柔靜: 柔和恬靜。

寧謐: 安寧、安靜。

縹緲: 形容隱隱約約, 若有若無。 也作飄渺。

作者簡介:

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一直在中國台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脱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温婉而富於感情。par

解題:

文章題目一語雙關: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於“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暄”之意;文章的最後,作者又特意強調“這空中樓閣佔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需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

結構: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係。

1、(1--3自然段)寫小屋和山的關係。

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這是立足於山外,是遠觀,看全景。

2、(4--7自然段)寫小屋和樹的關係。

樹為小屋“佈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繼續寫小屋和樹的關係。

立足點又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彷彿“凌空而起”,更加“姿態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於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係。

1、(9--10自然段)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雲霞。

花園極小,“領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花園裏繁花絢爛,天上的雲霞也如花一樣絢爛。

2、(11--12自然段)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

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於變化,富於“浪漫的文學性”。

3、(13--14自然段)寫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

4、(15--18自然段)寫夜晚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

縹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瞭題意。

寫作特點:

虛實結合,由實到虛。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儘管有着豐富的聯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後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牆,而“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遊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懷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彷彿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體味課文流露出的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嚮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誦讀的`要領,學習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領會託物言志的藝術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生動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學習誦讀的技巧。

2.學習本文學習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和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領會“空中樓閣”的優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誰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時刻,當我們凝視着月光下的樹影,諦聽着山林間的鳥鳴,我們的精神隨之一振,抖掉了塵世的俗念,得到了心靈的升騰。那時,我們可能都會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這道精神的門能為我們開啟多久?如果我們心靈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攙雜銅臭味的雜事與垃圾,我們又怎能守住這一份心靈的寧靜?阿爾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賞”,告誡着我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要靜下心來,放慢腳步,與自然對話,與自然擁抱。你能夠感受這樣的快樂和幸福嗎?讓我們隨着優美的朗讀一起走進李樂薇的空中樓閣吧。

二、感知課文

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朗讀。

適當進行誦讀的技巧指導。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掌握誦讀和速讀的基本要領,學會在朗讀中適當運用停頓、重音、語速、句調的技巧準確地表現作品的內在含義和感情。具體的指導可參考“教學資料”附錄的“朗讀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寫小屋的觀察角度,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文章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一)為了寫小屋的美,作者選取了小屋周圍的哪些景物呢?

討論明確:依次寫了山、樹、花園(含花)、雲霞、空氣、光線、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寫這些景物時,觀察立足點先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討論明確:

一、立足於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

二、立足於屋內看世界(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幾個部分?

討論明確:兩個部分:(1)立足於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係;(2)立足於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係。

(四)試畫出本文兩個部分的結構圖。

提示:把不同立足點所寫景物列出即可,對學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歸納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定景換點和定點換景

(六)請學生運用這個方法口頭練習:多角度描述校園。

全文結構圖參考下圖

四、結合“空中樓閣”的含義,瞭解託物言志的手法,體會文章的主旨。

(一)題中“我的空中樓閣”指什麼?

討論明確: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語中“空中樓閣”什麼意思?

1 討論明確:空中樓閣:多比喻幻想或脱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

(三)那麼美麗的空中樓閣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

1.小屋及周圍環境與塵世有什麼不同?

討論明確:獨立、寧靜、優美,讓人心情舒暢,感到自由、幸福。

2.寫小屋在山上有什麼意圖?

討論明確:小屋脱離塵世,獨立、自由,表現作者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和對獨立人格的嚮往。

3.作者與小屋外在環境之間關係怎樣?作者為什麼能把景物寫得那麼美麗動人?

討論明確:作者與小屋外在環境之間是融為一體的,寫外在景物,實際上寫內心願望,綠樹,鮮花等都帶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為作者對這些美景深愛情篤,才寫得如此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4.文中對小屋作了怎樣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懷?哪些地方間接暗示了作者對他所生活的環境的態度?

討論明確:文中流露出作者嚮往“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作者強調“小屋”的“獨立”、“安靜”,強調“這座空中樓閣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須掛畫等,表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愛,也暗示了他對自己所生活的社會裏畸形發展的物質文明,及喧囂渾濁的社會環境是有所不滿的。

5.學生在剛才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空中樓閣”的含義。

討論明確:有關“空中樓閣”的含義是雙重的:

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

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靈追求:自由、安靜、獨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寫情懷,本文運用的是什麼手法?

討論明確:託物言志的手法。託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麗日、白雲彩霞、瑞雪蒼松等等往往承載着作者的無限情思和理想,鑑賞時不能拘泥於景物本身,而要通過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寄託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無窮,由具體到空靈,由物態到人情,這樣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結

在全文對小屋的描寫中,字裏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為小屋處在大自然的美好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熱愛小屋,就是熱愛自由獨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對這種遠離喧囂的、恬靜安寧的生活的嚮往,實際上隱含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嚮往,是本文寫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沒有明寫,而是貫穿於全文對小屋與環境的描寫、讚美中。作者寫外在景物,實際上是寫自身精神,山、樹、屋、花、山坡等景物無不帶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觀色彩,雖不明言情志,卻處處寫情志。這就是本文“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六)師生共同回顧:運用託物言志手法所寫的詩文還有哪些。

(七)請學生自己選擇某事物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説一段話。

五、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 詩化的語言

(學生找出並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1. 對稱的句式,輕快的節奏

本文在寫景時多用對稱句式,讀來節奏感很強,富有韻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2.奇妙的修辭

比喻新奇,有朝氣與活力。

2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非常獨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韻致,不僅點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瓏,而且兩處配合自然、融合,渾然天成,令人浮想聯翩,美味無窮。

b.“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傳神,細膩地描繪了靜態之物的動態感,從而產生極好的藝術效果。

c.排比、比喻結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隻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以動寫靜,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

(二)畫的筆法

1.工筆細描

如關於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線的變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讓人感受真切而留戀不已

2.寫意渲染

如遠觀小屋,全是寫意畫法,求神似。

(三)動靜的糅合

動靜景物的組合藝術往往會產生奇妙的表現效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藝術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機糅進靜態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節,動靜糅合,產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