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16W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教學設計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教學設計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單元第四課的第二框。本框是在第一框題的基礎上,對“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解答。在強調尊重規律客觀性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本框也為第五課的教學設下伏筆,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教學採用的策略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探究——達成共識。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師:現在我們來上課,在學習新課之前,首先來看一則趣味哲理故事,希望同學們在閲讀中,認真品味其中藴含的哲理。

[環節一]

[展示課件]詭辯家歐布里德向朋友借錢後,一直拖着不還,朋友只好前去討要,沒想到歐布里德卻説:“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借錢的我是過去的我,過去的我不是現在的我,您要討債就向過去的我討吧!”朋友被他的詭辯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歐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時的我,彼時的我非此時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時的我吧!”

師:從哲學的角度如何看待歐布里德的荒唐行為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1.許多故事不僅吸引人,而且藴含豐富的哲理。因此,創設故事情境導入新課,可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課堂。2.一材多用,為後面分析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做好鋪墊。

[環節二]

[展示課件]五種具體運動形式的畫面(機械運動、生命運動、化學運動、認識運動、社會運動)。

[活動探究]歸納這五種運動的共性。

[設計意圖]情境創設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由感性到理性,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對問題的探究,歸納出運動的含義。

[展示課件]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一、運動(板書)

1.含義(板書)

[環節三]

[活動探究]如果人的心臟停止跳動了,會有什麼結果?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哲理?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容易理解的問題入手,通過探究,歸納總結出運動和物質的關係之一——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板書)

(1)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板書)

[環節四]

[展示課件]五種具體運動形式的畫面。

[活動探究]這五種運動的承擔者是什麼?

[設計意圖]由具體到抽象,通過對五種具體運動承擔者的分析,歸納出運動的承擔者——物質。

(2)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板書)

[環節五]

[活動探究]有同學説,物質可以離開運動,比如此刻教室的桌子就沒運動,這位同學的説法正確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於學生有疑惑處設疑,可使學生豁然開朗。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究讓學生明白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歸納出運動和靜止的特徵: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運動和靜止的聯繫: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3.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板書)

(1)運動和靜止的特徵(板書)

[環節六]

[活動探究]根據靜止的現象及運動的含義歸納靜止的含義。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自主探究,歸納出靜止的含義。

[展示課件]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一是説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説物體相對於某一參照體系來説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説物體在一定條件和範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2)靜止的含義(板書)

[環節七]

[活動探究]根據前面的分析,歸納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歸納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展示課件]

(3)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板書)

[環節八]

[展示課件]判斷下列哪些是規律。

A

a.喜鵲叫喜,烏鴉叫喪

b.新陳代謝

c.彗星、地震預示國家衰敗

B

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b.水往低處流

c.蘋果落地

d.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C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

[設計意圖]從學生對規律的感性認識入手,通過三組判斷,分別讓學生明白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進而歸納出規律的含義。

[展示課件]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二、規律(板書)

1.含義(板書)

[環節九]

[活動探究]規律是有的領域有,有的領域沒,還是所有領域都有?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的探究,歸納出規律的特徵之一——普遍性。

2.規律的特徵(板書)

(1)普遍性(板書)

[環節十]

[展示課件]拔苗助長,事與願違;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活動探究]拔苗助長為什麼會事與願違?庖丁解牛為什麼會事半功倍?這兩則成語對我們有何啟示?

[設計意圖]通過兩則學生熟悉的成語,讓學生明白規律具有客觀性,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2)客觀性(板書)

3.規律普遍性和客觀性的方法論(板書)

(1)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板書)

[環節十一]

[活動探究]規律是客觀的是否意味着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人可以認識、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2)認識、利用規律,造福人類(板書)

[環節十二]

[暢談收穫]學生小結(略)。

[設計意圖]讓學生始終做課堂的主人,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回顧、內化,形成體系化的認識,並學有所得、昇華情感、反思導行。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説課稿

各位評委,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由於這一框內容很多,在此我只講第一課時的內容,請批評指教!

同學們來上課是運動的,物理上有講運動的,那麼哲學上的運動指的是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首先,我來談談對本框教材的理解,説一下教材、教法與學法。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單元第四課的第二框,本課是在第一框題的基礎上,對“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解答;在強調尊重規律客觀性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為第五課的教學設下伏筆,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另外,本課內容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對於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現實的指導作用,這些都使得本課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突出。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運動的含義;相對靜止的含義。

理解:物質和運動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運用:列舉實際事例,説明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2)能力目標

要培養學生從具體的運動事例中,歸納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要在分析物質和運動的關係中,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3)覺悟目標

認識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

(2)教學難點: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二、説教法

基於“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哲學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應秉着教學直觀性原則,始終掌握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從具體現象着手,慢慢引導學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學概念。如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問答法: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參與中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4.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説學法

1.學情分析

(1)知識起點:在上一課中,學生學習了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等內容,這些都為本課教學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2)學生身心特點:經過一年半政治課本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學生的思維也比較活躍,分析、理解能力很強,能夠理解較為抽象的哲學問題。但要注意從現象入手,逐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知識,獨立思考問題,自行歸納出本課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利用團隊合作和多種信息資源整合解決問題。同時,要結合所學知識,將課本與案例相整合,舉一反三。

四、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2—3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上節課知識點回顧: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行星運動、計算機的發展、瀑布流水、蘋果落地

這四張圖片所展示的內容有什麼共同之處呢——都包含了運動。

閲讀P31—32頁的內容並思考下列問題

(1)運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2)什麼是運動;(3)物質與運動的關係;(4)運動與靜止的關係?靜止的含義?

2.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1、運動的概念——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離運動的物質。

2、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離運動的物質。

展示圖片:火山噴發和流星雨圖片,提問:想一想圖片中到底什麼在運動?

學生回答:火和星體在運動;

繼續問:機械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社會運動、認識運動的主體(或説載體)各是什麼?有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通過學生的議論回答,從而得出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的結論。

3、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脱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師小結: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質與運動的關係,即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脱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靜止——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提問:(1)世界上有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

(2)有人説,世界上存在着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錯在哪裏?(展示圖片) 歸納:教材設置這一欄目的目的是引導我們深刻體會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1)沒有。 (2)此觀點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大雁塔和故宮因為空間位置在一定條件和範圍內不變,是處於相對靜止之中。

展示圖片:劉德華主演的《星夢奇緣》中的10歲、20歲、30歲、40歲、50歲、80歲的化裝扮相變化,説明雖然歲月變化,但是劉德華還是劉德華,沒有變成梁朝偉或周杰倫,引導學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處於相對靜止之中。從而要求學生歸納靜止的含義。

1、靜止的含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説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説物體相對於某一參照系來説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説物體在一定條件和範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過渡:理解運動和靜止的關係,要求學生閲讀教材P.32詭辯家歐布里德借錢的故事。 提問:想一想,歐布里德為什麼會犯如此荒唐的錯誤?

歸納:歐布里德只看到絕對運動,而否認了相對靜止。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2、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運動和靜止的關係——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這一問題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是因為,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於事物是什麼,不是什麼容易區分;但對事物既是什麼,又不是什麼,是這樣,又不這樣,則難以理解。如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對靜止是運動的狀態就難以理解,不易接受。) 通過和學生一起的議論和分析後,教師用一個圖表幫助學生總結:運動和靜止的關係(見板書)

判斷:“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

歸納:第一句正確。承認運動的絕對性。第二句錯誤。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又是運動的,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運動又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和靜止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而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