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桃花源記的翻譯及原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桃花源記的翻譯及原文(多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一

教法建議

1.理解課文內容,對於古文內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通讀、讀熟,達到背誦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內容。具體説,理解課文內容,可分為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掃清語言障礙,把文章讀順暢,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線索,理清結構,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語句,想像故事的發展過程;第三步,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如:漁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還是無意?漁人何以敢入洞?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後,為什麼“皆歎惋”?既然漁人出來時“處處志之”。為何後又找不到?等等,通過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聯繫作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是如何在文中體現出來的,並認識作者的理想的意義和侷限性。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十分準確精練,用詞精析。不少句子簡潔而又內容豐富,要仔細體會其中藴含的內容。如山裏人問漁人從何而來,詩人沒有重複漁人進桃花源的經過,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像這樣的例子不少。要通過閲讀,聯繫上下文,細細體會用詞的精到。如寫桃花源人見到漁人後,僅用“乃大驚”三字,就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類似的例子也有不少,當通過品讀,細細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實詞和省略句式,對於實詞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徑仍然是閲讀,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誦讀。這樣,要不了幾個反覆,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進行分類歸納整理,進行專項練習,如分古今詞義變化、多義詞等類別。

教學方法——在熟讀的基礎上覆述 篇二

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複述。創造性的複述,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用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的閲讀能力;二是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使得故事更加豐腴——用這種複述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能課文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這兩種複述方法也可以結合起來。

.古今異義 篇三

無論(古義:不要説,(更)不必説;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顏色鮮豔美麗;今義:指食物的新鮮美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着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 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扶(古義:沿、順着;今義:攙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桃花源記》賞析 篇四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税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説,但從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説,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説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譯文: 篇五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裏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入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着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税。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着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蹟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着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情感目標 篇六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2.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