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桃花源記》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3W

《桃花源記》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説學情 篇一

我們常説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較為流暢易懂,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的美”的歸納方式以及引導學生學習透過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篇二

【題解】

這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全文敍述委婉曲折,層次分明,語言質樸自然,寫景明麗如畫,雖幻似真,雖虛似實,用藝術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東方“烏托邦”的圖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4],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5];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6],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7],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8];黃髮垂髫[9],髫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10],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1],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處處志之[14]。及郡下[15],詣太守説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17],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18]。未果,尋病終[19]。後遂無問津者[20]。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水兩岸有數百步之長,其中沒有其他樹木,地上的芳草鮮嫩優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漁人覺得十分驚奇。又繼續向前走,想走完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走到那裏便發現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小的洞口,洞口好像有亮光;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剛進去時洞很狹窄,僅能容得一個人通過;又朝前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亮起來。裏面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及桑樹、翠竹一類東西;田間道路交錯相通,彼此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桃花源中的人往來、耕種、勞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老老少少都很安適快樂。他們看到漁人以後,大為驚異;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漁人全都作了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裏去,備酒殺雞熱情款待。村民聽説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探問外界消息。他們説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小孩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以後不再出去;於是就跟外界隔絕了。又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説魏朝和晉朝了。漁人就詳盡地講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們都十分感歎。其他的人也都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拿出酒食來款待。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對他説:“這裏的事不必對外人講。”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老路回去,一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就往見太守説了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去,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竟然迷失方向沒有能夠找到原來的道路。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到這件事情,就高興地計劃前去探訪。但沒有能夠實現,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的人了。

【註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376—396)。這裏年代是假託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縣。[3]緣:沿著。[4]夾岸:兩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僅能供一個人通過。[7]阡陌(qiān mò千莫):田間小路。南北叫阡,東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黃髮:指老人。老年人發白轉黃,故以代稱。垂髫(tiáo條):指兒童。兒童垂髮為飾。[10]要:同邀,請。[11]邑人:同鄉人。絕境:指與外界隔絕的地方。[12]延:邀請。[13]扶:沿著。向路:舊路,指來時的路。[14]志:標記。[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詣(yì義):往見。太守:郡的行政長官。[17]南陽: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詣之,隱士,好遊山水(見《晉書·隱逸傳》)。[18]規:計劃。[19]尋:不久。[20]問津:問路。指探訪。津;渡口。

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生活於晉宋交替的時代,也曾做過小官,但由於對統治階級不滿,辭官歸隱。為了表示自己對平等、和平社會的嚮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人人平等、自食其力、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現象的理想社會──桃花源。”根據單元的教學重點,如何綜合運用記敍和描寫的表達方式,理清線索也是這課書的學習重點。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敍述了漁人發現桃源,進入桃源的所見所聞,離開桃源又尋找桃源的經歷。行文中懸念不斷,“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極狹,才通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使故事情節曲折迴環,引人入勝。其中,對桃源中景、人、情的描寫,是記敍的一個補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閲讀本文,在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追求的同時,也應當瞭解作者消極遁世的思想,這是閲讀的難點,要注意把握。

這篇課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要全篇背誦。對於一些重點的文言實詞,也要掌握,如:“具”、“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