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桃花源記》課文原文(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桃花源記》課文原文(通用多篇)

譯文: 篇一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着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裏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裏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説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説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説魏朝和晉朝。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説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歎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裏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告訴他説:“這裏的情況不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説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武陵)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條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因病而終。後來就再沒有問路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拓展閲讀: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彙。

3、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背誦課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彙。

難點:正確評價“桃源式”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和侷限性i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七年級下學期,我們曾經學過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我們一起讀一遍。(課件顯示《飲酒》詩)誰來説説,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提示:全詩表現了詩人棄官歸隱後樂於田居、陶醉於自然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遠離塵俗、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消極思想。

陶淵明的這種志趣,在他的很多詩作中都有所體現。不僅如此,在《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中,陶淵明更是具體地勾畫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走近陶淵明。

(此環節的設計既創設了情景,同時又通過複習、聯繫已有的知識,引出新的教學內容,花時不多,收益卻很大。)

二、檢查預習

1、展示學生收集到的有關資料。

(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蒐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請同桌檢查對方注音、解詞等預習情況。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劉子驥(jì) 詣太守(yì)

三、誦讀和複述

1、課件展示,配樂朗讀。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

(讀完後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全班同學結合註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後請同學複述大意,複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複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教師據此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複述。)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後反覆自由朗讀。一

四、疏通詞句

1、請學生找出文章中難解的、註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鮮美:鮮豔美麗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都。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 焉:於之,從這裏 語云:告訴(他)説 既:已經 如此:像這樣 遣:派欣然:高興地

(教師可適當給學生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儘可能聯繫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①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説,更不必説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②一詞多義

舍:捨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尋: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 標記(尋向所志)

向:以前(尋向所志) 對着(眈眈相向)

3。請學生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

(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敢於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五、佈置作業

1、初步背誦全文。

2、積累文言詞彙。

3、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積極評價

(積極引導,充分評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勤背詩文的好習慣。)

二、訪談練習

同桌二人,一人為採訪者’(漁人),另一人為受訪者(村裏人)。將課文內容展現出來。最後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利用剛學過的口語交際“訪談”,讓學生分別擔任採訪者(漁人)和受訪者(村裏人),通過一問一答,來熟悉課文內容,這樣避免了單調繁瑣的串講課文。]

三、用三個詞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祕、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處?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2、桃花源神祕在何處?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①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③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檢查了上節課翻譯落實的情況,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瞭解,從整體上把握了全文內容。)

四、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麼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説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説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本環節設計目的是弓l導學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他們去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學情預估:

問題一:

生l:我認為不可能存在。因為當時政治黑暗,兵禍連綿,民不聊生,是個十分黑暗的社會,“桃花源”是由於作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厭倦而虛構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生2:我認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會的動盪不安,官僚階級貪腐,人民受着壓迫,不會有這樣的地方存在。並且後來漁人因失約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節也暗示了這一點。

生3:我認為有可能存在,即使現在還有人跡罕至的地方,何況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認為有可能存在,因為東晉雖然是個紛亂之世,不過,在這戰亂頻發的亂世之中,人們嚮往和平,肯定會有人帶領心地善良的人,來到這與世無爭的桃源絕境。冥冥之中,命運只讓熱愛這美麗且願意保護這美麗地方的人來到這兒,享受美好生活。

問題二:

生l:我認為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現。在當時黑暗的社會,有人就心甘情願地沉淪下去,有人則努力地去爭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淵明正是這後一種人的一個代表。他的。《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地方,喚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大家都努力爭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認為陶淵明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表現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漁人、太守和劉子驥最終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節,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體現了他的消極心態。

生3:我認為陶淵明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因為在這亂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厭煩了這混亂之世。想找到那樣一個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4:我認為陶淵明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會將桃花源寫得那麼美好,宛若仙境。這説明他心中還是嚮往美好生活的。

譯文 篇三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面隱隱約約透着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這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裏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裏面的其他人聽説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説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裏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説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説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裏的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説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説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隨感 篇四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www.》聞目睹東晉黑暗動盪的現實,憧憬着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於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餘,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裏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緻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麼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這事立刻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説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於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99.究入境無門,鬱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麼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着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麼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於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期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